4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毒性作用的概念
毒性作用的概念毒性作用是指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影响,它可以是有意识的对抗性行为,也可以是意外或无意的结果。
毒性作用可以来源于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也可以是生物体内部产生的代谢产物。
毒性作用不仅仅限于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也包括对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的危害。
毒性作用的分类毒性作用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1.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一次或短期内暴露于高剂量毒物后引起的毒性反应。
急性毒性通常造成短暂但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2.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是指长期暴露于低剂量毒物后引起的毒性影响,通常表现为慢性疾病或器官损伤。
3.局部毒性: 局部毒性是指毒物直接接触到局部组织或器官引起的毒性反应,如化学烧伤或皮肤过敏等。
4.系统毒性: 系统毒性是指毒物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全身引起的毒性反应,影响多个器官或系统。
5.致突变性毒性: 致突变性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遗传物质造成损害,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
毒性作用的机制毒性作用的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1.直接作用: 某些毒物直接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作用,导致它们结构或功能的改变,进而引起细胞损伤或死亡。
2.间接作用: 有些毒物通过代谢作用生成活性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能比原毒物更具毒性,例如一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引起肝脏损伤。
3.抑制作用: 某些毒物能够抑制生物体内的特定生物化学反应或酶活性,干扰正常的生物代谢过程,引起毒性反应。
4.刺激作用: 有些毒物通过刺激性作用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或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或炎症症状。
毒性作用的评估和控制毒性作用的评估是重要的毒理学研究领域,通过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可以评估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强度、毒性机制和暴露的风险。
毒性作用的控制是保护人类和环境健康的重要手段,包括立法控制、监测评估、危险解析以及替代和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等措施。
总之,了解毒性作用的概念、分类和机制对于毒理学研究和毒物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只有做好毒性作用的评估和控制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人类和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中国医科大学2014年1月考试《药物毒理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
2. 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选用至少两种哺乳动物,一种动物和一种动物。
试题
第 1 空、 -----------------选择:啮齿
第 2 空、 -----------------选择:非啮齿
3. 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主要的给药途径有,和。
7. 关于青霉素引起的Ⅰ型超敏反应,描述错误的是:()
A. 引起Ⅰ型反应的抗原都是多价的,必须与细胞表面2个或2个以上的IgE分子结合
B. 小分子药物具有免疫原性,不需要在体内与具有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结合,就可诱导针对小分子药物的免疫应答
C. 青霉素G代谢产物青霉酸与体内蛋白的赖氨酸反应,可引起过敏体质变态反应,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2. 简述药物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并举一例说明。
答案:
答:Ⅳ型超敏反应是抗原诱导的一种T细胞免疫应答。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此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应,因此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此型超敏反应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一、发生机制
(一)抗原与相关致敏细胞
引起Ⅳ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有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这些抗原物质经抗原提呈细胞(APC)摄取、加工处理成MHCⅠ/Ⅱ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提供给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的T细胞识别,并使之活化和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或称致敏T细胞。效应T细胞主要为CD4+ Th1细胞,但也有CD8+CTL的参与。巨噬细胞除作为APC起作用外,在Ⅳ型超敏反应发生中也是重要效应细胞。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药物毒理学总结
药物毒理学总结1.药物毒性作用包括哪些类型?并分别解释其含义(1)一般毒性反应:在治疗剂量下不出现,仅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才出现的反应(2)变态反应:机体对药物产生的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3)致癌作用(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生殖毒性指针对育龄人群,用药后对生殖系统及与生育相关的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发育毒性指出生前接触药物,从而影响个体从受精卵到性成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
关注药物对胚胎的影响,特别是药物的致畸毒性(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可以损伤人类或哺乳动物的遗传物质而发生突变作用,从而产生对人类本身及后代的影响(6)特异质反应: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7)依耐性:生理依耐性、精神依耐性2.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局限性(1)目的是通过研究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从而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以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为新药进一步结构改造提供依据。
(2)意义:确保临床用药安全(3)局限:仍不能完全排除新药上临床时的风险。
(4)原因:1)新药本身产生的新的药理毒理学特征,可能超出了人们现有的预测水平。
2)另一方面来自现有毒理学评价手段,可能不能完全适应新药评价的需要,动物实验还存在很多缺陷。
有以下五点:①试验动物和人对药物反应的种属差异。
②试验动物的数量有限,难以发现发生率低的毒性反应。
③常规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系实验室培育的品种,反应较单一,而临床病人很广泛且对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
④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是健康的,而临床用药病人可能有多种疾病。
⑤动物毒性试验中采用大剂量的做法也与临床用药相差甚远,特别是毒性低给药量很大的药,实验结果可能会产生假象。
药物免疫毒性试验实验报告
药物免疫毒性试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评估某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潜在毒性,通过一系列体外和体内实验,确定药物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为药物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1. 药物样品2. 小鼠脾细胞3.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4. 细胞培养基5. 细胞计数板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7. 流式细胞仪8. 实验动物:BALB/c小鼠9. 其他必要的实验试剂和设备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小鼠脾细胞和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在适宜的细胞培养基中培养。
2. 药物处理:将药物以不同浓度加入细胞培养体系中,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
3. 细胞活性测定:采用MTT法测定药物处理后细胞的活性。
4. 细胞增殖能力测定:通过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数量,评估细胞增殖情况。
5. 细胞因子释放测定: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药物处理后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水平。
6. 细胞凋亡检测: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7. 免疫细胞功能测定: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处理后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
8. 动物实验:将药物以不同剂量给药于BALB/c小鼠,观察药物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并进行免疫细胞功能的相关检测。
实验结果:1. 细胞活性:药物处理后,细胞活性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药物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
2. 细胞增殖:药物处理组的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有所下降,说明药物可能影响细胞的增殖。
3. 细胞因子释放:药物处理后,部分细胞因子的释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提示药物可能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
4. 细胞凋亡:药物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有所增加,说明药物可能诱导免疫细胞凋亡。
5. 免疫细胞功能:药物处理后,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发生变化,表明药物可能影响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6. 动物实验:药物给药后,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和形态发生改变,免疫细胞功能检测结果显示药物对小鼠免疫系统有影响。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2月考试《药物毒理学》考查课试题 (4)
C. 精神依赖
D. 心理依赖
E.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5. 通过干扰叶酸代谢而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药物为:()
A. 甲氨蝶呤
B. 苯妥英钠
C. 去氧苯比妥
D. 避孕药
E. 甲巯咪唑
正确答案:A
6. 关于肾脏毒性作用机制中细胞死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3)明确重复用药对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4)明确是原形药物还是某种特定代谢产物引起的毒性反应;
(5)明确动物毒性剂量和临床剂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4. 药物致遗传突变的类型有哪些?
参考答案:按照其表现型划分有:形态突变型、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致死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产量突变型
5. 一般长期毒性实验为3个月的受试药物,大鼠的高剂量选择临床剂量的倍,中剂量用倍,低剂量用倍。
试题满分:3 分
答: 50—100 30—50 10—20
第 1 空、 满分:1 分
第 2 空、 满分:1 分
第 3 空、 满分:1 分
6. 急性毒性实验常用实验方法有、半数致死剂量法、、上下法、累积剂量设计法、。
A. 2%红细胞悬液
B. 受试药物
C. 生理盐水
D. 蒸馏水
正确答案:D
16. 药物(毒物)在组织储存的常见部位有:()
A. 血浆蛋白结合
B. 在肝和肾组织储存
C. 在脂肪组织储存
D. 在骨骼组织中储存
E. 以上全部
正确答案:E
17. 胺碘酮引起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机制不包括:()
D. 口服避孕药可致肺血管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凝固性增高而促进血栓形成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药物在免疫系统调节中的作用
药物在免疫系统调节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和研究的不断发展,药物在免疫系统调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统是人体自身的防御系统,它能识别并抵御外界侵入的病原体,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会出现异常,出现免疫系统失调的情况,导致人体容易受到感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问题。
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并治疗一些免疫相关的疾病。
一、免疫系统调节的药物分类药物在免疫系统调节中起到的作用有很多种,这些药物可以根据其调节免疫系统的方式和机制分为不同的类别。
1.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药物,它们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来调节人体的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剂可以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这些药物能够减轻免疫系统对身体自身组织的攻击,从而缓解疾病的症状和控制疾病的进展。
2. 免疫增强剂与免疫抑制剂相反,免疫增强剂是一类药物,它们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来帮助身体对抗感染和疾病。
有些免疫增强剂可以用于预防疾病,比如疫苗,可以帮助身体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力。
另外,参麦注射液等一些药物也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防治疾病。
3.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一类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平衡的药物。
它们可以增加有益的免疫反应,同时抑制有害的免疫反应。
免疫调节剂可以用于治疗免疫相关的疾病,如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这些药物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并提高治疗效果。
二、药物在免疫系统调节中的应用1.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免疫抑制剂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常用药物。
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缓关节炎症状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糖皮质激素也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来减轻患者的症状。
2. 癌症治疗药物在癌症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调节剂在癌症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从而有效治疗一些肿瘤。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
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
有毒 B。
毒性 C毒素D。
毒物 E。
靶器官2。
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 B。
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 E。
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 A.家兔 B.大鼠 C.小鼠 D.豚鼠E。
家犬4。
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
三个D。
四个E.五个5。
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 E。
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
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 A。
干扰电子传递链 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 D。
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 E。
使钙离子上升7。
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 D。
炎症 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
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2。
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
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
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
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 (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
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 (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 (3)改变靶点4。
药物对生理系统的副作用与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对生理系统的副作用与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的使用在医疗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药物的进一步研发和使用,人们逐渐认识到药物不仅仅具有治疗作用,还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并与其他药物之间产生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药物对生理系统的副作用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相关问题。
一、药物对生理系统的副作用药物对生理系统的副作用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药物除了主要的治疗作用外,还可能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或症状。
这些副作用可能因药物种类、剂量、使用时间和个体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副作用:1. 消化系统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引起消化系统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
这些副作用常见于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的使用。
2. 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头晕、嗜睡、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这些副作用常见于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等药物的使用。
3. 心血管系统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如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降低等症状。
这些副作用常见于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等药物的使用。
4. 免疫系统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过敏反应、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
这些副作用常见于抗过敏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
二、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更多药物同时使用时,其中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的药效、代谢或者吸收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改变药物的疗效或者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机制:1. 药物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时,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可能干扰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从而改变其药效或者血药浓度。
2. 药物药效学相互作用: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影响,导致疗效增强或减弱。
例如,两种具有相同药理作用的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导致药效的叠加作用;而某些药物与特定的酶或受体结合,可能干扰其他药物的药效。
04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精)
主要表现在免疫反应的双重性和作用的选择性。一
种外来化合物对机体可产生免疫增强或免疫抑制两种 效应,它取决于化学物质剂量大小、进入机体途径以 及检测时间。 很多外来化合物可选择性地损伤免疫反应的一个方 面或是某个免疫细胞的亚类。
二、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 (drug-induced immune-mediated disease)
可长期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性”,发生再
次免疫应答。 3)识别“自己”和“非己”:个体发育过中 产生。
体液免疫 ——B细胞活化产生特异 性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 ——特异性T细胞活化发 挥免疫效应
外来化合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的特点:
反应的灵敏性 很多外来化合物对免疫系统造成不良反应的剂量 往往低于它们的一般毒性作用剂量。 反应的复杂性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组织 免疫细胞
中枢
骨髓 胸腺
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 抗体 补体
粘膜相关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外周
脾 淋巴结
淋巴组织
(一)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腔上 囊(鸟类) 胸腺:T细胞发育成熟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
(二)免疫细胞 分类: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吞噬细胞、NK 细胞、树突状细胞、NKT细胞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
T细胞 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表面标志 T细胞抗原受体(TCR); 簇分化抗原(CD);
T细胞亚群 辅助性T细胞(TH): CD4+ /CD8- 细胞毒性T细胞(TC): CD4- /CD8+ 调节性T细胞(Ts) 初始T细胞 效应T细胞 记忆性T细胞
B细胞 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功能:产生抗体、主导体液免疫
药物对免疫系统毒性作用
05
及时停药:发现药物对免疫 系统产生毒性作用时,及时 停药并寻求医生帮助
02
剂量控制:根据病情和药物 说明书,控相互作用:避免同 时服用多种药物,以免产生 不良反应
监测免疫功能
01
定期进行免 疫功能检测, 如T细胞、B 细胞、NK 细胞等
02
监测药物对 免疫系统的 影响,如药 物浓度、作 用时间等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药物对免疫系统 的毒性作用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如过 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机制:药物对免疫 系统的毒性作用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 免疫分子的表达和免疫反应的调控等机制实现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预防:合理使用药 物,避免滥用药物,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定期 监测免疫系统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01
增强免疫功能: 药物可以增强 免疫细胞的活 性,提高免疫 反应能力
02
抑制免疫功能: 药物可以抑制 免疫细胞的活 性,降低免疫 反应能力
03
调节免疫平衡: 药物可以调节 免疫细胞的数 量和功能,保 持免疫系统的 平衡
04
影响免疫细胞 分化:药物可 以影响免疫细 胞的分化,改 变免疫细胞的 类型和功能
系统毒性作用
免疫增强剂:如干扰
素、白细胞介素等,
2
可增强免疫功能,减
轻免疫系统毒性作用
3
免疫调节剂:如环孢
素、他克莫司等,可
调节免疫反应,减轻
免疫系统毒性作用
谢谢
02
代表药物:环孢素、他 克莫司、霉酚酸酯等
03
副作用:可能导致免疫 抑制、感染风险增加等
04
应用领域:主要用于治 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器 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2024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一题库与答案
2024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一题库与答案单选题(共45题)1、欧洲药典的缩写是A.BPPC.ChPD.EPE.LF【答案】 D2、制备5%碘的水溶液,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是A.制成盐类B.制成酯类C.加增溶剂D.加助溶剂E.采用复合溶剂【答案】 D3、以PEG6000为滴丸基质时,可用作冷凝液的是A.β-环糊精B.液状石蜡C.羊毛脂D.七氟丙烷E.硬脂醇【答案】 B4、艾滋病是一种可以通过体液传播的传染病,由于感染HIV病毒,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损伤,直至失去免疫功能。
艾滋病的发病以青壮年居多,发病年龄多在18~45岁之间。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将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
A.环丙沙星B.异烟肼C.磺胺甲嗯唑D.氟康唑E.甲氧苄啶【答案】 B5、可作为栓剂吸收促进剂的是A.白蜡B.聚山梨酯80C.叔丁基对甲酚D.苯扎溴铵E.凡士林【答案】 B6、鉴别盐酸麻黄碱时会出现( )。
A.褪色反应B.双缩脲反应C.亚硒酸反应D.甲醛-硫酸试液的反应E.Vitali反应【答案】 B7、对制剂进行崩解时限检查时,取供试品6片(粒),分别置吊篮的玻璃管中,启动崩解仪进行检查。
在盐酸溶液(9→1000)中2小时不得有裂缝、崩解或软化现象;在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1小时内应全部崩解。
如有1片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6片复试,均应符合规定,采用上述方法测定的药品剂型是A.软胶囊B.硬胶囊C.肠溶片D.胃溶片E.缓释片【答案】 C8、《中国药典》收载的阿司匹林标准中,记载在【性状】项的内容是( )。
A.含量的限度B.溶解度C.溶液的澄清度D.游离水杨酸的限度E.干燥失重的限度【答案】 B9、苯妥英钠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有关,在低浓度(低于10μg/ml)时,消除过程属于一级过程;高浓度时,由于肝微粒代谢酶能力有限,则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此时只要稍微增加剂量就可使血药浓度显著升高,易出现中毒症状。
苯妥英钠在临床上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是10-20μg/ml。
药物毒理学重点[药物毒理学重点总结]
药物毒理学重点[药物毒理学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关于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2. 量效关系:药物的毒性毒副作用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比例,称为量效关系。
3. 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4. 致畸性:指生殖细胞在器官子代发生期给予某种药物后,引起的永久性结构或功能畸形,称为致畸性。
5. 急性毒性试验:指机体(实验动物)一日内一次或多次接触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6.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构造。
7.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的任何有毒作用。
8.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9.毒素:一般指由存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0.毒性反应:指在剂量精子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11.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12.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效应。
13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二、填空题1. 毒理学研究任务根据目的的不同可分为:(1)描述性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2. 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4)生殖毒性和幼体毒性(5)致突变理论性和遗传毒性(6)特异质反应3. 免疫系统根据消化系统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1)中枢免疫系统(2)外周免疫系统(3)免疫细胞等3个组织层次。
4. 药物对机体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可分为(1)易感性(2)过敏性(3)自身免疫性疾病。
5. 肼屈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三种药物具有1)自身免疫性,表现为2)系统红斑狼疮综合征。
6. 常见的药物对肝脏损害的类型有(1)肝细胞蜕变死亡、(2)脂肪肝、(3)胆汁淤积、(4)血管损伤、(5)肝硬化、(6)肿瘤等。
7. 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类型可分为(1)神经元损害(2)髓鞘损害(3)轴索损害(4)影响乙酰胆碱功能等四类。
药物毒理学重点
解剖结构及物质成分构成方面
小球的特殊构造使肾脏有较大的血管床面积,大分子易于停滞于局部;
肾小球滤过膜的蛋白成分使其容易受药物免疫机制的损害;
肾小球系膜细胞有吞噬和清除异物的能力,易产生药物致系膜细胞增生和免疫复合物沉淀。
生理功能方面肾脏高度尿浓缩能力;
经肾小管分泌的药物;
肾脏具有酸化尿液的作用,PH的影响。
助致癌物:本身既不具有引发作用,也不具有促长作用,但可以促进引发作用和增强促长作用,即能促进或增强全部致癌过程。如乙醇、二氧化硫等。
1.可能致癌的药物
机制毒理学:通过药物对细胞或组织产生毒性的生理生化改变研究,阐明药物对机体安全系数:根据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 NOAEL)提出安全限值时,为解决由动物实验资料外推至人的不确定因素及人群毒性资料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而设置的转换系数。安全范围: LDO1/ED99,主要用于单次给药。适应: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抗性: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机构改变,以至与未暴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性。
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外来化学物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所表现的量效应大小之间关系。突变: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并产生新的表型效应。
直接致癌物:本身就有反应活性,不需要代谢活化的致癌物或能自发形成亲电子剂的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不与DNA反应,间接影响DNA并改变基因组导致细胞癌变,或通过促长作用、增强作用导致癌的发展。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 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药物毒理学2、药物的毒性作用3、靶部位4、毒物5、毒素6、最小中毒量7、量反应8、质反应9、安全范围10、治疗指数11、变态反应12、毒性反应13、致癌性1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1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16、特异质反应17、迟发性毒性作用18、速发性毒性作用19、可逆性毒性作用20、不可逆性毒性作用21、局部毒性作用22、全身毒性作用23、终毒物二、问答题1、药物毒性作用的类别有哪几种?2、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局限性有哪些?4、和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5、药物毒理学在临床药学中的主要应用有哪些?6、终毒物和靶分子间的毒性反应类型有哪些?7、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有哪些?第二章药物/毒物代谢动力学一、名词解释1、药物毒代动力学2、生理毒代动力学3、谷胱甘-S-转移酶4、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二、问答题1、生理毒代动力学房室模型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2、药物在组织的储存部位有哪些?3、药物进入机体后是否产生毒性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第三章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一、名词解释1、血液毒性2、化学源性低氧症3、组织毒低氧二、问答题1、药物血液毒性通常包括哪两方面内容?2、药物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可分为那两个类型?3、举例说明,药物引起的硫血红素珠蛋白常出现在那三种情况?4、试述药物引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或白血病的可能机制?5、铅中毒时引起贫血的机制如何?第四章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一、名词解释1、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2、免疫抑制3、自身免疫4、细胞因子5、超敏反应二、问答题1、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反应有哪几种?2、药物狼疮与特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那些共同点?那些异同点?3、用于评价药物免疫毒性的分析方法有那些?4、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5、简述Ⅱ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6、简述Ⅲ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标题: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摘要:药物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除了目标疾病的直接作用外,常常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了解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于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分析和构建模型,探究不同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一、引言免疫系统作为机体的防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侵袭。
药物的引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研究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主题1. 确定研究对象:选择一组具有不同药物特性的药物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和抗炎药物等。
2. 测定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通过采集实验数据,测定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可以包括免疫器官指标、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炎症指标等。
3. 探究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结合已有的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构建数学模型或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究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方法1. 实验设计:设计不同剂量的药物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适当的时间点采集样本。
2. 测定指标的选择:根据研究目标,选择合适的指标,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细胞因子水平、T细胞亚群分布、白细胞计数等。
3. 数据采集与分析:利用实验仪器测定样本指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例如平均数、标准差等。
4. 构建数学模型: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验数据,构建数学模型,解析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1. 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相关的统计方法检验差异的显著性。
2. 结果呈现:将实验数据转化为图表或图像,直观地展示不同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例如柱状图、线图等。
五、结论通过定量分析和构建模型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用药安全的重要性及药品不良反应
河北科技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学生姓名:邓琴学号:院站:河北科技大学云南函授站学习形式:函授层次:本科专业:药学题目:用药安全的重要性及药品不良反应指导教师:评阅教师:2019 年 2 月 27 日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
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
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关键词:用药合理;药品抗生素;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目录引言 (1)一、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1)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2)(一) 药品因素 (2)(二) 患者自身的原因 (2)(三) 其他因素 (2)三、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3)四、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3)(一)过敏反应 (3)(二)毒性反应 (4)(三)特异性反应 (4)(四)二重感染 (5)(五)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 (5)五、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6)(一)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6)5.1.1超量使用 (6)5.1.2个体差异 (6)5.1.3药物自身因素 (6)5.1.4人为因素 (6)5.1.5剂型因素 (6)(二)提高中药安全应用的途径 (7)5.2.1加强管理 (7)5.2.2保证药品质量 (7)5.2.3合理用药 (7)5.2.4加强监测工作 (7)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引言近些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免疫抑制的毒物 4.免疫抑制的毒物 工业污染毒物(TCDD、多氯联苯、 工业污染毒物(TCDD、多氯联苯、 苯并(a)芘等) 苯并(a)芘等) 农药(有机磷等) 金属(铅、砷、汞、镉等)
免疫介导疾病: 超敏反应 自身免疫 药物导致免疫介导疾病的过程: 图4-1
图4-1 化学物(药物)导致超 敏反应或自身免疫的示意图
体液免疫 ——B细胞活化产生特异 ——B 性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 ——特异性T细胞活化发 ——特异性T 挥免疫效应
二、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 drugimmune(drug-induced immune-mediated disease) disease) 1.实质 1.实质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2.三种情况 2.三种情况 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 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环孢素A 环孢素A 骨髓毒性少见,但肝肾毒性大 选择性地抑制T 选择性地抑制T细胞活化 临床应用:防治器官移植抗排斥 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
齐多夫定 AIDS治疗药 AIDS治疗药 骨髓毒性大 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作用 大麻素类 临床应用:青光眼;癌症患者化疗 时止吐 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作用
类型 固有免疫 (先天性免疫) 体液免疫 (humoral immunity) immunity) 适应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cell-mediated immunity) cellimmunity)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特征 1)特异性:针对某种抗原产生的抗体或 效应细胞,发生的免疫应答。 2)记忆性:初次接触某种抗原后,免疫 系统可长期保留对该抗原的“ 系统可长期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 性”,发生再次免疫应答。 3)识别“自己”和“非己”:个体发育 )识别“自己” 非己” 过中产生。
图4-4 Ⅱ型超敏反应示意图
型免疫复合物型。 第III型免疫复合物型。 型免疫复合物型 III型变态反应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 免疫复合物 型变态反应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 型变态反应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 免疫复合物) 在组织中沉积而引起的炎症反应, 在组织中沉积而引起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涉及补 体的活化和中性拉细胞的浸润,释放出许多水解酶, 体的活化和中性拉细胞的浸润,释放出许多水解酶, 并造成组织损伤。这类变态反应较常见于感染、 并造成组织损伤。这类变态反应较常见于感染、药 物治疗等引起的免疫复合物病。 物治疗等引起的免疫复合物病。如细菌感染引起的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青霉素、磺胺引起的“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青霉素、磺胺引起的“血 清病” 一些毒物如汞、 清病”,一些毒物如汞、铅、铀、金、砷等化学物 质可改变肾细胞或蛋白质,引起免疫反应, 质可改变肾细胞或蛋白质,引起免疫反应,造成过 敏性肾病综合征。 敏性肾病综合征。
图4-3 Ⅰ型超敏反应示意图
型细胞毒型或溶细胞型。 第lI型细胞毒型或溶细胞型。 型细胞毒型或溶细胞型 II型变态反应是抗体 型变态反应是抗体(IgG或IgM)引起带抗原的组织细 型变态反应是抗体 或 引起带抗原的组织细 胞的损伤或功能障碍。 抗体与机体细胞(靶 胞的损伤或功能障碍。IgG或IgM抗体与机体细胞 靶 或 抗体与机体细胞 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 通过活化补体、 表面的抗原结合, 细胞 表面的抗原结合,通过活化补体、巨噬细胞吞 噬或K细胞的抗体依赖细胞毒作用引起细胞的破坏死 噬或 细胞的抗体依赖细胞毒作用引起细胞的破坏死 亡。 常见的靶细胞有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 常见的靶细胞有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肾小球血 管基底膜、肝细胞、皮肤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一些 管基底膜、肝细胞、皮肤细胞、 内分泌细胞等。 内分泌细胞等。长期接触铅的工人及慢性苯中毒患者 和苯接触工人,可发生溶血性贫血、 和苯接触工人,可发生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或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系 统 性 红 斑 狼 疮
三、检测免疫毒性的临床试验 (clinical tests detecting immunotoxicity) immunotoxicity)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组织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中枢
骨髓 胸腺
粘膜相关 淋巴组织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抗体 补体
外周
脾 淋巴结
单核吞噬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一)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腔上 囊(鸟类) 胸腺:T 胸腺:T细胞发育成熟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
(二)免疫细胞 分类: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吞噬细胞、NK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吞噬细胞、NK 细胞、树突状细胞、NKT细胞 细胞、树突状细胞、NKT细胞
图4-6 Ⅳ型超敏反应示意图
表4-1 各型超敏反应的生物学特点
类 作用 型 类别 Ⅰ 速发 型 反应性 相关 T细胞 Ig TH2 IgE 常见实例 作用部位和表现
使用多种不同的药物 和诊断试剂、激素及 各种亚硫酸盐化学试 剂引起过敏反应症状 和过敏症
胃肠变态反应; 寻麻疹;特应性 皮炎;哮喘;过 敏性休克
图4-5 Ⅲ型超敏反应示意图
型迟发型或细胞免疫型。 第IV型迟发型或细胞免疫型。 型迟发型或细胞免疫型 IV型变态反应是由免疫的 或TK细胞与特异抗原的反应而引 型变态反应是由免疫的TD或 细胞与特异抗原的反应而引 型变态反应是由免疫的 起组织损伤。 起组织损伤。表面具有特异性受体的致敏淋巴细胞再次与抗原 相遇.引起细胞增殖,其中TD细胞可释放淋巴因子 细胞可释放淋巴因子, 相遇.引起细胞增殖,其中 细胞可释放淋巴因子,吸引和 激活非特异性的巨噬细胞。由于细胞的增殖和浸润, 激活非特异性的巨噬细胞。由于细胞的增殖和浸润,可诱发迟 发型变态反应。 发型变态反应。 许多物质可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表现为接触性皮炎与湿疹, 许多物质可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表现为接触性皮炎与湿疹, 这类职业性皮肤病约占整个职业性皮炎的60%。 %。引起这类皮肤 这类职业性皮肤病约占整个职业性皮炎的 %。引起这类皮肤 病的化学物质有镍、 松节油、滑润油、 病的化学物质有镍、铬、砷、汞、松节油、滑润油、硝基萘及 苯胺染料、甲醛、鞣酸、二硝基氯苯、重铬酸盐、环氧树脂、 苯胺染料、甲醛、鞣酸、二硝基氯苯、重铬酸盐、环氧树脂、 酚醛树脂等。 酚醛树脂等。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
T细胞 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表面标志 T细胞抗原受体(TCR); 细胞抗原受体(TCR); 簇分化抗原(CD) 簇分化抗原(CD);
T细胞亚群 辅助性T细胞(T 辅助性T细胞(TH): CD4+ /CD8- 细胞毒性T细胞(T 细胞毒性T细胞(TC): CD4- /CD8+ 调节性T 调节性T细胞 初始T 初始T细胞 效应T 效应T细胞 记忆性T 记忆性T细胞
(三)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是指对自身组织,包括核 酸大分子的抗体诱导和表达 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的常见药物 甲基多巴;肼屈嗪、异烟肼、普鲁卡 因胺;氟烷 典型疾病:药源性狼疮综合征
药物狼疮与特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的异同 相同点:都以关节痛和血中出现抗核 抗体为特征 不同点:抗核抗体的类型略有不同; 特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以肾脏和中 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为主,而在药物 狼疮却没有这些表现;药物狼疮的 症状通常在停药后自动消失。
可以导致免疫介导的疾病 (超敏反应、自身免疫)
免疫增强 稳态 免疫抑制 无作用
可以导致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强
图Hale Waihona Puke -1 免疫调节的可能结果(一)免疫抑制 1.概念 1.概念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一个或多个组分损害, 引起免疫功能的低下 2.毒性表现 2.毒性表现 感染性疾病发生增加;肿瘤发生
3.免疫抑制的治疗药物 3.免疫抑制的治疗药物 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CYP) 环磷酰胺(CYP) 糖皮质激素 硫唑嘌呤(AZA) 硫唑嘌呤(AZA) 环孢素A CsA) 环孢素A(CsA) 雷帕霉素(RAP) 雷帕霉素(RAP) 其他治疗药物 齐多夫定(zidovudine) 齐多夫定(zidovudine) 大麻素类(cannabinoids) 大麻素类(cannabinoids)
B细胞 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功能:产生抗体、主导体液免疫
(三)细胞因子(cytokines) (三)细胞因子(cytokines) 概念: 是一大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 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 子多肽。 主要有: 白介素、干扰素、造血生长因子、肿 瘤坏死因子等
免疫应答 概念 抗原物质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系统发 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的过程。即 免疫细胞识别、摄取、处理抗原,继 而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 的过程。
(二)超敏反应 分型:Ⅰ 分型:Ⅰ、Ⅱ、Ⅲ、Ⅳ型(图4-2) 型(图
共性:都需要预先接触抗原,以激 发初次反应
各型特点:见表 各型特点:见表4-1
图4-2 超敏反应分型示意图
I型变态反应是 型变态反应是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其发生是当某些过敏体 介导的变态反应。 型变态反应是 介导的变态反应 质的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后,可产生IgE抗体,抗体结合于 抗体, 质的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后,可产生 抗体 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表面,而使机体产生致敏状态。 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表面,而使机体产生致敏状态。当致敏 的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过敏原即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 使 结合,使 的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过敏原即与细胞表面的 结合 细胞脱颗粒,并释放多种活性物质(或称化学介质 或称化学介质),引起毛细血 细胞脱颗粒,并释放多种活性物质 或称化学介质 引起毛细血 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及平滑肌收缩为特点的病 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理变化。如果这种作用发生在支气管则产生支气管哮喘, 理变化。如果这种作用发生在支气管则产生支气管哮喘,作用 于皮肤可出现红肿、荨麻疹等.作用于胃肠道则出现呕吐、 于皮肤可出现红肿、荨麻疹等.作用于胃肠道则出现呕吐、腹 腹泻等症状。 痛、腹泻等症状。 引起I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原很多 除常见的花粉、霉菌、 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原很多、 引起 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原很多、除常见的花粉、霉菌、动物 皮片、灰尘和食物外,还有各种化学物质包括吸入间苯二酚、 皮片、灰尘和食物外,还有各种化学物质包括吸入间苯二酚、 甲醛、甲苯二氰酸酯和铂盐、镍盐等金属化合物。吸入烟草、 甲醛、甲苯二氰酸酯和铂盐、镍盐等金属化合物。吸入烟草、 棉尘、谷尘、 棉尘、谷尘、木尘等植物性有机粉尘也可引起支气管哮喘或哮 喘性支气管炎。青霉素过敏也属此型反应。 喘性支气管炎。青霉素过敏也属此型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