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至1978年潼关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至1978年潼关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第一章医疗单位

第一节中医

民国二十年(1931),客籍西医张济苍在县城博爱街(俗称南北街)设济苍医院应诊。二十三年(1934),河南省灵宝县西医张勋甫在城内西大街北侧开设宏农医院。此后有济众医院、普及医院等,均于二十七年(1938)春受日本侵略军炮火威胁迁往外地。在城郊开业应诊的有明久、仁爱、惠生、竹君诊所。到三十八年(1949),诊所增至26家。诊治内、外、妇、儿、五官、花柳各科病症,一般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诊费、药价昂贵,1支青霉素收费价值小麦2市斗(每斗7.25公斤)。

1952年,城区中、西医院、所、铺店开始组织联合诊所,设备,药物评价折股作联合诊所,集体所有,按股分红。同年,华美、培康、正德、仁爱、秦光、秦济、碧泉、中亚西医诊所组成西医联合诊所,黄榆林任所长。1955年,6家中药铺组成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太要街谦益堂、鼎生春中药铺及中医刘廷文、陆景春分别组成第一、第二中医联合诊所。迺华西医诊所及西医崔敦逸组成西医联合诊所。1958年,西医、中医联合诊所合并为中西医联合诊所。同年,城乡有14个中西医联合诊所,按照国家规定,收取诊费、药费,免征工商税。

第二节西医

卫生院

民国二十八年(1939),陕西省卫生处第二巡回医疗队驻潼关。三十年(1941)四月,医疗队就地成立卫生院,仇廷墀代理院长,编制10人,隶陕西省卫生处,院址设吊桥冯家城。同年冬,迁北刘村。三十四年(1945),迁东大街北侧,设备简陋,就诊者寥寥无几。三十七年(1948)迁石桥西,有房3间,国民党中央补助、富英加红十字会捐赠,自购药品84种,器械44种。同年十二月三十日,陕西省卫生处减超机构,划归县编制,名潼关县卫生院。

人民医院

1949年5月30日,县政府接管卫生院,7月,名县人民卫生院,编制8人。1952年,设内、外、妇三科。1953年,征地建房450平方米,设病床10张,始行外科手术。1956年7月16日,改名县医院,编制增至20人。1957年,设病床10张。1958年11月,卫生防疫站、工人保健站并入县医院。1959年1月,名潼关人民公社卫生院。同年冬,院址随县城搬迁至东方红大街东端北侧,占地8867平方米,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设16个科室,病床50张。1961年,医院复名。“文革”期间,派性斗争,主治医生以种种罪名被“批斗”,视患者家庭成份医病,非贫下中农患者看病难、住院难。医疗陷于半瘫痪状态。1977年,国家投资10万元,建筑住院部楼房1792平方米。1979年6月16日,改名人民医院,7月,病床增加到80张。1985年,有行政、医务人员91人,其中:主治医师5人,医师20人,医士7人,护理人员22

人。主要设备:救护车、400毫安(培)爱克斯光透视机、1/万分析天平、光电比色计、A型超声波诊断仪、心电图仪、输氧机、洗胃机、高压灭菌器、电冰箱等。门诊部,设内、外、妇、儿、五官、中医、针灸、理疗科、急诊、观察、检验、放射、注射室、节制生育咨询、老干部诊疗室、中药、西药房。建立夜间值班制,每日门诊250余人次。1986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1987年,有102人,其中:主治医师13人,副主任医师3人。1988年,有12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15人,医技师48人。床位116张。全年门诊7.36万多人,抢救重危患者386人次,手术726例。全年收入65万多元,比1987年净增25万多元,出席渭南地区行署召开的卫生改革经验交流会。1989年,门诊7.5万多人,比1988年提高1.9%,住院病人3163人,治愈率83.5%,比1988年提高6%。全年收入102万元,纯积累8万元,全部用于事业发展。

工人保健站

1951年4月1日,工会成立工人诊所,医生4人。服务对象:搬运、航运公司职工及家属。1953年9月,工人诊所属文教卫生科,系企业性质。1956年,改名工人保健站,站址设西大街,编制11人。1958年11月,并入县医院。

乡卫生院

1952年,成立南头、太要卫生所,属文教卫生科。1958年,南头卫生所与乡联合诊所合并,名东风医院。太要卫生所与乡联合诊所合并,名东方红医院。同年12月,分别改名南头管区、太

要管区卫生所,系公私合营。1962年4月,各与所在地卫生所分设。1963年,又与所在地卫生所合并,各有5—7人。1958年,全县14个联合诊所改属8个人民公社医院,系公私合营。同年12月,改属管区卫生所。1962年4月,高桥、安乐、吴村、代字营、李家村管区卫生所改名人民公社卫生所。城关区卫生所改名港口人民公社卫生所。南头管区卫生所与南头卫生所分设,改名南头人民公社卫生所。太要管区卫生所与太要卫生所分设,改名太要人民公社卫生所。1963年南头、太要卫生所分别并入所在人民公社卫生所。1979年6月16日,代字营、李家村、吴村、高桥人民公社卫生所改名卫生院。1985年7月1日,在吴村乡卫生院的基础上成立县中医医院,原卫生院人员、财产、房屋等全部归属中医医院。1987年中医医院撤销,恢复吴村乡卫生院。同年4月1日,成立县中医医院筹备处,编制7人,地址在和平路南段东侧。同年,李家村、代字营、吴村、高桥乡卫生院共有病床55张,属乡人民政府管理,至今。

地段医院

1971年南头、太要、港口、安乐公社卫生所改名地段医院,属集体所有。1972年12月,转为全民所有。现有医生、护士、司药65人,病床65张。

医疗站

1955年5月,陕西省卫生厅拨款建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站。1958年后,名生产大队保健站,设卫生员、接生员。到1965年,有22个保健站。1969年,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保健站改名合

作医疗站,81个生产大队相继建立。1984年,82个生产大队医疗站改名村委会卫生所。1986年,在全省农村基层卫生组织整顿评比中本县获第三名,被渭南地区评为先进县。1987年在创建甲级村卫生所活动中,留果、上北头、寺底、善车口、十里铺、毛沟、小峱口、老虎城、姚青、三堡、吊桥、川城子、南刘、太要村卫生所评为甲级村卫生所。1988年有医疗站82个,医务人员210人,其中:毛沟、马涧、东柳村、南营、公庄、吊桥、苏家村、荒移、十里铺、留果、上北头、东里、寺底、善车峪、西姚、姚青等16个卫生所评为甲级村卫生所。

驻地医院

1973年3月,黄金矿山建设公司职工医院从外地迁和平路南段西侧,占地1200平方米,属冶金部河南省黄金公司,以服务本系统职工为主,应医当地患者。到1985年,设病床50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21人,每年门诊2.2万人次。

1978年,陕西省潼关金矿职工医院建立,院址设安乐村,占地600平方米,服务矿工,应诊当地患者。到1988年,有病床30张,医务人员44人,每年门诊1.5万人次。1987年分设东桐峪金矿职工医院,有医务人员23名,主要为本矿职工服务。

1981年1月,冶金部文峪金矿职工医院建立,院址设小峱口,占地8867平方米,属冶金部河南省黄金公司,服务矿工,应诊当地患者。有病床80张,医务人员90人,到1988年,每年门诊2.80万人次。1989年,有病床85张,医务人员98人,每年门诊2.90万人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