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县卫生事业发展综述
中国医院改革30年---历史进程、主要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中国医院改革30年---历史进程、主要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本文由:北京积水潭医院挂号看病服务网收集整理编辑: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医院改革之船也破冰启航,时值今日,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
回顾30年探索实践的历程,充分肯定和认真总结医院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医院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对于进一步深化医院改革,指导医院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医院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国医院改革30年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拨乱反正,提高服务效能(1979-1996)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国民的身心健康和医疗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后,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努力建立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以及“文革”十年动乱的影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普遍存在“独家办,大锅饭,一刀切,不核算”的弊端,医院越办越穷,医院环境和秩序脏、乱、差,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1979年初,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同志提出,卫生部门也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同年3月,卫生部推广了黑龙江省延寿县医院药品管理改革、吉林省德惠县医院科室经济核算的经验。
1979年4月28日,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国家对医院的经费补助准备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节余留用’的制度。
病人欠费基金、大型设备购置、房屋大修专款不包括在定额补助之内,每年根据财力可能专项安排。
”由此医院开始了以经济管理为重点的整顿和改革。
这一阶段,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经济和卫生管理等理论界以及广大卫生工作者,围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和生产性问题开展了一场大讨论,指出片面强调公立医院单纯福利性的弊端,分析公立医院越办越穷的原因。
理论界认为,医疗劳务具有生产性,应该重视医疗服务的经济性;医疗服务必须实现其价值补偿,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公立医院应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以社会效益为主。
定西市卫生医疗行业三十届发展变化回眸
定西市卫生医疗事业三十年发展成果回眸定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苟启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卫生事业更是成果辉煌。
定西是一个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但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卫生医疗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改革开放初期卫生医疗工作状况回顾改革开放之前,我市各级卫生医疗人员遵循毛主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在预防、医疗各项卫生工作中,真正做到了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贫贱富贵,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预防控制了大量的传染病,使大量的垂危病人转危为安,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但由于卫生医疗工作的基本条件差、人员少、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在危重病抢救、疑难病诊断上存在诸多限制。
当时市、县医疗单位、防疫站、妇幼保健站都是破旧不堪的砖混结构和土木结构的平房,诊疗设备中X线诊断只有普通的X线机,做一些常规透视和拍片;检验科有普通显微镜、手动的血球计数器、试管、量杯等,只开展三大常规、血沉等检验项目;临床科室只有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手术室只有简易手术床、普通手术刀包;供应室只有高压灭菌锅等。
疾病诊疗以临床诊断为主,辅助检查很少,外科能开展下腹部、上腹部手术和四肢骨折的内外固定术、截肢术。
乡镇卫生院设备更为简陋,有的卫生院简单到“一个老头,三根指头,一个枕头”的状况。
全市卫生资源匮乏,与社会公众的健康需求相差甚远。
二、卫生医疗行业三十年的发展成果1、基础设施大为改观。
30年来,定西市的卫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相关业务机构的正确领导与指导下,以构建和谐卫生、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励精图治写新篇,取得了长足发展,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卫生工作整体实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非典”以后,我市通过争取项目、利用国债资金、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国际援助以及自筹资金等多种渠道,加大了对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对业务用房进行了改建扩建,改变了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破旧、面貌落后,群众就医环境差的问题。
医疗卫生改革开放30年综述
医疗卫生改革开放30年综述医疗卫生事业的定位与发展,说到底是政府责任的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切实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在着力推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截至20XX年底,中国居民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了73岁,比30年前增长了7岁。
据丹东市疾控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本市人均期望寿命目前已达75.67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为73.44岁,女性期望寿命为78.09岁。
20XX年,全国婴儿死亡率降到了15.3‰,丹东市婴儿死亡率为9.72‰,孕产妇死亡率为19.98/万。
改革开放30年来,本市保障人民持续健康医疗体系日益完善,更加有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就斐然。
新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农村参合人数超过120万在我国农村,直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现代意义上的农村卫生事业仍是一片空白,在当时2000多个县中,能找到一个西医的县是非常罕见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艰苦努力下,我国农村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政府自1950年代开始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迄今医疗预防保健网已覆盖《20XX年全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广大农村,显示,每一千农业人口拥有乡镇卫生院床位0.81张、医护人员1.28人。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新世纪以来,中央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出台后,受到广大农民的广泛欢迎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被誉为功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到目前为止,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已经达到316个,覆盖人口9700万。
医疗卫生改革开放30年综述
医疗卫生改革开放30年综述自19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医疗卫生领域迎来了长达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
这一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也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从改革背景与目标、服务体系变革、医疗技术革新、卫生政策调整、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挑战与展望等六个方面,对医疗卫生改革开放30年进行综述。
一、改革背景与目标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服务水平不高、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医疗卫生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医疗卫生改革逐渐展开,通过市场化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措施,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服务体系变革服务体系变革是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措施,我国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县级以上医院数量大幅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公立医院改革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公立医院服务质量和效率,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三、医疗技术革新医疗技术革新是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新型医疗设备、诊疗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许多先进的医疗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如微创手术、介入治疗、精准医学等,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四、卫生政策调整卫生政策调整是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保障。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政策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吉林省地方病二所改革开放30年发展回顾
几代人前赴后继埋头苦干创伟业三十年改革开放与时俱进铸辉煌----吉林省地方病第二防治研究所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回顾伴随着吉林省地方病防治事业60年的风雨历程,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的30年间,吉林省地方病第二防治研究所从最初的10余人、几件简陋的仪器、几间平房发展到如今的在岗人员86人、先进的仪器设备、现代化的办公楼房,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吉林省现代化的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
一、三十年来吉林省地方病第二防治研究所发展成就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阵拂面的春风,吹去了往日天空中的阴霾,像一支吹响的冲锋号,奏响了全国人民奋勇向前的号角。
吉林省地方病第二防治研究所以及吉林省的地方病防治事业也迎来的第二个春天,为贯彻中共吉林省委(78)24号文件精神,吉林省卫生厅于1978年10月12日下发了吉卫防发(78)173号文件,将我所更名为“吉林省地方病第二防治研究所”,明确了工作职责,明晰了工作目标,为我所今后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全所对“文革”期间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和落实政策,下放到基层的医务人员和行政干部也陆续回所。
1980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组长李德生同志来吉林省视察地方病防治情况,肯定了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980年5月我所重新组建了党委。
1981年6月30日,时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大任同志来所视察,他详细地了解了我所的发展、建设情况以及我省的地方病防治情况,会见了全体防治科研人员,对全省地方病防治工作做了重要指示,……。
所有这些,都极大鼓舞了全所干部职工的士气,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地方病防治科研工作的发展,开创了积极防治地方病、努力创建现代化的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为病区人民造福的新局面。
(一)、完善内部机制,加强能力建设,更好地为全省地方病防治工作服务。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我国医改30年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我国医改30年我国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后半叶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医疗卫生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正确、历史地评价这场还在持续的医疗卫生改革?如何客观地分析我国医改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前瞻性地、富有远见地提出使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主张?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医改30年的历史回顾(一)30年医疗卫生改革,使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算起,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980~2005年,全国的医疗机构数从180553个增长到308969个;卫生总费用从41.3亿元增长到8659亿元;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从14.51元增长到662.3元;医疗设备拥有率大幅增长,民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医疗卫生改革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计划经济时期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向社会化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顺利转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经逐渐推开;公立医院管理制度、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积累了许多经验。
(二)30年的医疗卫生改革,始终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都是由其政治及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我国也不例外。
30年的医疗卫生改革,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医疗卫生改革,都有比较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又是和当时改革开放的整体战略和阶段特征紧密联系的。
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定位,是服从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的;医疗卫生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随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而进步的;医疗卫生改革的具体进程和路径,是和其他领域改革的进程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1.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以“放权让利”为主要方向的改革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整个经济改革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型;二是企业开始进行以“扩大自主权”为方向的改革试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 卫生事业硕果累
改革开放三十年卫生事业硕果累改革开放三十年卫生事业硕果累----蓬勃发展的船山卫生事业历经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船山卫生这一牵系全区城乡群众的民生事业与全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伴随,已发生和继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历经一代又一代有志于卫生事业仁人志士的勤奋不懈创新努力,创造了今日骄人的辉煌,全区医疗卫生事业从单纯的救治走向加强预防、注重保健,从单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卫生基础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卫生资源更加优化,医疗科研成果屡屡创新应用,医疗科学管理日益规范提高,医疗水平进一步趋于现代化前沿,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有力地保障了全区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全区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大幅度的增长。
基础建设突飞猛进改革的号角如春雷春雨,唤醒洗礼了整个华夏大地。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船山区的医疗卫生基础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从此起步,并以几何倍数大步迈进。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关怀和省市的强力支持下,全区卫生人30年坚忍不拔的拼搏努力,铸就了较之过去翻天覆地的辉煌。
基础设施飞速壮大,从70年代末全区仅有13家医疗单位、89名医务人员、73张简陋病床的基础上,发展到今天已拥有各解体。
新世纪来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战略决策,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滋润的雨露甘霖。
船山区把实施新农合制度作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和谐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年初,区委、区政府召开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动员大会,出台了《船山区新农合医疗统筹补偿实施方案》,与各乡镇及三园区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极政府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农民参与意识强,参合率高,截止目前,参合农民达373484人,参合率达103%;积极筹集新农合基金2125.002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筹集373.84万元),及时启动参合农民住院医药费报付,参合农民住院医药费负担得到有效缓解,共有11529名参合农民住院,住院总费用3197.57万元,补偿1115.74万元,人均967.77元,报付比34.9%。
(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勇于改革开放,促进医院工作的全面发展(摘录)严祥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简要回顾近三十年的医疗卫生改革和兰大一院发展道路的足迹,使我深深感到,在面对挑战,克服困难,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在管理理念、发展思路和落实措施等方面需要不断地创新思维真抓实干,才能促进医院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医疗卫生改革三十年的回顾在座各位同志长期耕耘在教育战线,对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讨论非常多,说法不一,就不再引述了。
近三十年来,医疗卫生改革依附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国策确定下来。
卫生部门的负责人开始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政府逐步减少投入,医院逐步独立经营。
1980年开始,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1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将已实施近三十年的“全额管理、差额补助”的医院财务管理办法改为“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新办法,鼓励医院增收节支。
在同期其他商品逐步市场化的背景下,国家对医疗服务价格实行严格控制,造成医院亏损增大,1979年全国医院亏损5.8亿元。
1983年,医疗系统开始实施“两种收费标准”,即自费病人价格不变,公费和劳保病人的部分项目按成本收费。
未能实现医院从根本上扭亏。
1984年全国医院亏损达9.5亿元,形成卫生部门提供服务越多,亏损越严重的状况。
1985年,国家允许医疗机构对某些高新技术实行按成本定价,之后相应对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进行了调整。
各级医疗机构开始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医疗收支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1989年,国家对医院实行“定额投入,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财务管理办法,允许医院通过扩大服务范围获得更多的收入,收入在一定比例内可用作职工福利或奖金。
这些重大卫生政策的实施,在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各级医院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同期医疗卫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留下了隐患,如在卫生资源配置、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卫生事业公益性等。
我院卫生事业三十年大发展
我院卫生事业三十年大发展“我女儿患急性脑膜炎住院治疗共花去4800多元,新农合和平安保险就报销了近4000元,自负不到1000元。
我们农民医病也可以报帐了!”近日,在县人民医院,罗布乡青龙村民吴明莹在办理完新农合住院报帐手续后,高兴地谈起了新农合的好处。
从这位吴姓村民的话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群众带来的实惠。
三十年飞速发展,三十年民众安康。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同全国其他县市一样,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着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让广大群众的医疗权益得到保障,期望寿命大幅度提高。
医疗诊治:有病治病早康复据威信县志记载:解放前,我县只有一家医疗单位,属丙级卫生院,仅有6名医务人员10个病床。
改革开放之初,全县医疗条件仍然处于落后状态,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努力,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初步构建成县有医疗机构、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国有、民营、个体“三分天下”,覆盖全县城乡的医疗大格局。
到十五末,全县拥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6个,有卫生工作人员488人,开设病床394张;有合格村卫生室87所,个体诊所6家,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体系网络,基本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服务优质化,是人民医疗卫生事业的天职。
为方便群众就医,县人民医院为慢性病人、行动不便病人设立家庭病床,管理与住院相同。
县人民政府长期组织医疗服务队深入边远乡村送医送药,为农村老年患者和贫困群众提供医药服务。
县直各医疗单位抽调技术骨干深入基层,指导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开展疫病防治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促进治病和计生同步推进。
自1983年开始,县人民医院推行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科室核算、分级考核、奖优罚劣办法,使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被省卫生厅授予“文明医院”称号并授牌。
提高医疗水平,技术设备是关键。
多年来,县委政府想患者之所想,克服财政困难,千方百计挤出资金,打造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平台。
改革创新三十年 成效显著变化大 腾飞的清涧
30 年来 ,
清涧县坚持
围绕 经 济抓 党建 ,
“
抓好党建 促发展
的原则 .
全 面加强 了领导班子建设 、
干 部队伍建
设 和 党 的基 层 组 织建设 。 充分 发挥党 员 的先锋模范作用 . 带领群众
脱贫致 富奔 小康 . 创建 党建 示 范 村 . 培植科技示 范基 地 和 科技示 范
户 .
收效显著 。
,
.
影拍摄完成 以袁 家沟村 高 家洼塬 王 宿里 村等为核心 的民俗文
.
、
、
化旅游 基 地 正 在 分 步 打造 一 个 以 红 色旅 游 为 主 的清 涧 旅 游 产 业 正 .
在形 成 卫 生 事业 长足 发展 农村卫 生 公 共卫 生 卫 生改革 合
。
.
.
.
、
作 医 疗 等各项工 作取 得 了较好 的成绩 看病难 看病贵 的问题 进 一
.
.
、
、
展 。
19 96
年全 县基 本 实现
了普及 六 年义 务教育 工
作
目标 。
2006 年
顺利完成
两 基 ”
”
达标工 作任务
。
20 0 7 年落实了
免 两
一
补” 政
。
策 。
清涧教育正 在走 出低谷 .
充满 活 力 。
依托 人 文 资源 .
不 断推陈
出新 清涧 道 情被 批 准 为 国 家级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清涧 起 义 ) 电
▲ 清 涧县 委 书记 高永 东 (右 ) 和 县 长 马治 东在 红 枣示 范 园调研
7 14
新川邮
团 N E w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勇于改革开放,促进医院工作的全面发展(摘录)严祥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简要回顾近三十年的医疗卫生改革和兰大一院发展道路的足迹,使我深深感到,在面对挑战,克服困难,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在管理理念、发展思路和落实措施等方面需要不断地创新思维真抓实干,才能促进医院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医疗卫生改革三十年的回顾在座各位同志长期耕耘在教育战线,对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讨论非常多,说法不一,就不再引述了。
近三十年来,医疗卫生改革依附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国策确定下来。
卫生部门的负责人开始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政府逐步减少投入,医院逐步独立经营。
1980年开始,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1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将已实施近三十年的“全额管理、差额补助”的医院财务管理办法改为“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新办法,鼓励医院增收节支。
在同期其他商品逐步市场化的背景下,国家对医疗服务价格实行严格控制,造成医院亏损增大,1979年全国医院亏损5.8亿元。
1983年,医疗系统开始实施“两种收费标准”,即自费病人价格不变,公费和劳保病人的部分项目按成本收费。
未能实现医院从根本上扭亏。
1984年全国医院亏损达9.5亿元,形成卫生部门提供服务越多,亏损越严重的状况。
1985年,国家允许医疗机构对某些高新技术实行按成本定价,之后相应对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进行了调整。
各级医疗机构开始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医疗收支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1989年,国家对医院实行“定额投入,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财务管理办法,允许医院通过扩大服务范围获得更多的收入,收入在一定比例内可用作职工福利或奖金。
这些重大卫生政策的实施,在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各级医院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同期医疗卫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留下了隐患,如在卫生资源配置、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卫生事业公益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
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综述
和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30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奏响了一曲“托起人民健康重任”的雄壮凯歌。
改革开放30年来,xx县卫生事业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从“赤脚医生”到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医疗人才,从“望闻问切”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破旧、低矮的老建筑到宾馆式医院,从“病去如抽丝”的治标到“预防保健为主”的治本,30年来,xx县无论是医疗环境还是治疗手段都发生了飞跃性的变革。
30年前,当时全县的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及医疗设备仍十分简陋,除县医院有X光机算是大设备外,乡镇卫生院只有简单的血压计、体温表、听诊器老“三件”,且药品结构单一。
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传统合作医疗出现大面积滑坡,居民主要靠自费看病,经济负担沉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突出,这就是三十年前xx县医疗卫生事业的真实写照。
弹指一挥间,如今我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快速发展与巨大成就,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初级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危害人民健康的xx病、xx病、xx病等一批烈性疫病被控制或消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全县卫生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全县建立起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全县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极大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目前,全县共有卫生事业单位17个(县医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结防所,xx等七个乡镇卫生院,初级卫生保健办、红十字会、医学会、合管办);共有个体诊所xx个,村卫生所xx个(均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乡村卫生所从业人员xx人,均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个,社区卫生服务站xx个。
全县各类卫生机构共有病床xx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3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名。
卫生改革成效明显。
xx年至今,相继完成了县中医院运营机制改革、县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切实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实现医药分开。
经过改革,各单位呈现蓬勃生机。
特别是县医院、县中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
项目建设成果显著。
县委、县政府将加大资金投入作为卫生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xx年投入资金xx万元,新建xx平方米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楼;xx年投资xx万元,异地新建了县医院综合业务用楼,使县医院的办公场所增加了1.5倍;xx年投资xx万元,建设了xx4个乡镇卫生院和改建了xx乡卫生院;xx年投资xx万元,新建xx镇卫生院1200平方米住院处和380平方米的附属设施,并对原门诊及住院部进行了维修;xx 年投资xx余万元新建xx平方米的县中医院和xx平方米的县妇幼
保健院办公楼,现已投入使用。
同时完成xx镇卫生院房屋建设和xx镇卫生院续建工程。
设备更新不断加快。
几年来,共筹集资金xx余万元,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配备更新了基本医疗设备。
为县医院购进了彩超、全身CT、大型X光机、化验仪器设备等;为疾控中心配齐了化验设备;为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急诊急救、物理诊断、化验、X光、心电、B超等设备。
目前,我县医疗机构设备配置基本达到了国家标准。
专业人员素质快速提升。
自xx年以来,共投入资金xx余万元,组织医疗业务骨干到省、市大型医院进修学习,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先后派出xx余人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为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预防保健水平,举办了8期培训班,培训xx余人。
使医疗卫生队伍整体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达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在我县崭露头角。
目前,全县具有副高级以上卫生技术职称人员x人,中级职称x人,初级职称x人,有效满足了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村卫生所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按照“一村一所”的原则和“规范设置、规范建设、规范职责、规范管理”的要求,强化村卫生所建设,消除了我县行政村卫生所空白点,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达100%,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同时,逐步提高村卫生所建设标准。
xx年,争取资金xx万元建设了xx个高标准村卫生所,为每个高标准村卫生所统一购置电脑、打印机、扫描仪、高压灭菌和冷藏包等设备,并借助网络开展了县、乡、村网上远程会诊,提高了乡村疾病预防诊治能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
民生是基础,治国之根本,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惠及全县xx位农民,实现本地常住农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的目标。
xx年我县结合实际和具体的特点开展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县共筹集新农合基金xx万元,已补偿参合农民医疗费用xx万元,受益农民达到xx人次。
农民群众“小病拖、大病扛”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变,为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医疗惠民行动亮点纷呈。
深入开展“xxx健康行”活动,为全县农民免费体检。
以县医院为依托,实施“惠民”工程,成立了惠民医院,县政府共投入资金xx万余元,用于惠民医院装备和惠民医药费核销。
有效发挥大病救助资金的作用,采取政府投入、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在县财政成立了医疗救助基金,县财政每年投入xx万元,专门用于开展医疗救助活动。
定期为全县职工开展健康体检,县政府投资xx余万元为全县在职及离退休干部职工xx余人免费健康检查, 并建立健康档案,便于查找健康情况。
公共卫生体系能力建设全面加强。
在抗击非典、防禽流感、甲型流感防控的严峻考验中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投入力度,狠抓队伍建设,使监测网络不断健全。
开展了不明原因肺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使法定传染病报告率、重点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地方病防治达到基本控制,急救设施和物资储备基本达到了应急需要。
认真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健全综合执法及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认真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采取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疾病发生率,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爱国卫生工作有序开展。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把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作为全县“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标准,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各项基础工作,努力推进城市管理工作,不断塑造城市新形象,创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次性通过国家考核验收,顺利跨入国家卫生县城行列。
农村爱国卫生8107工程扎实推进,爱国卫生10项工作在农村全部得到落实,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变化巨大,得到了省市爱卫办的肯定和好评。
30年改革,30年巨变。
xx县卫生事业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医疗费用进一步下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铸就辉煌。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xx县将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致力防治并举,以更新、更实的笔法,为建设和谐xx谱写出医疗卫生保障工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