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脑瘫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运动障碍、姿势异常、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等,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为了提高脑瘫的诊疗水平,规范诊疗流程,特制定本诊疗常规。
一、诊断(一)病史采集1、详细询问患儿的出生史,包括胎龄、分娩方式、有无窒息、早产、低体重等情况。
2、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史,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的时间,以及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
3、询问家族史,有无遗传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二)体格检查1、一般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头围、心肺听诊等,了解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检查患儿的肌张力、肌力、反射、姿势、步态等。
观察患儿的自发运动、被动运动时的阻力,检查腱反射是否亢进或减弱,有无病理反射。
注意患儿的姿势是否异常,如头部后仰、上肢内旋、下肢交叉等。
3、其他检查:检查患儿的视力、听力、语言功能等,评估是否存在相关的障碍。
(三)辅助检查1、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有助于了解脑部的结构异常,如脑发育不良、脑积水、脑软化灶等。
2、脑电图检查: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儿,脑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癫痫的类型和诊断。
3、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评估神经肌肉的功能。
4、智力测试:常用的智力测试方法如韦氏智力量表等,可评估患儿的智力水平。
(四)诊断标准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治疗(一)康复治疗1、运动疗法:通过各种运动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一、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TCD 编码:BEZ180、BEZ1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编码:G8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及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临床常见证候:脾肾两亏证肝肾亏虚证肝强脾弱证痰瘀阻络证心脾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五迟、五软、五硬(TCD 编码:BEZ180、BEZ160)和脑性瘫痪(ICD-10 编码:G80.901)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脑电图检查、髋关节X线检查、听力筛查等。
(八)治疗方法1.推拿疗法2.针刺疗法3.灸疗4.中药熏洗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注射、经络导平等疗法6.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脾肾两亏证:健脾补肾,生肌壮骨。
小儿脑瘫的入院诊疗规范
小儿脑瘫的入院诊疗规范(一)首诊评定:小儿脑瘫的初次评定对于日后的康复治疗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院采用北京GESELL量表评定法,与脑瘫患儿诊断检查的综合方法对儿童的粗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语言、个人社交等方面做出全面评定。
正常儿童发育量表:年龄动作语言行为表现初生全身无规律性动作能哭手心接触木棍,因反射作用而紧握2个月直立时能抬头,扶坐时可间歇勉强抬头能微笑,发出和谐的喉音能注视活动的人或物4个月扶髋部能坐,能捏着手中物体,直立时能抬头大声发笑,咿呀作语能用手抓住面前的玩具,有时能抓住一会6个月会翻身,能手往前撑着坐,扶着双臂可站直能喃喃发出单调音节能拿起面前的玩具辨别人面生熟8个月能爬,扶着东西站立,会放下或扔掉手中的物体能喊爸爸、妈妈等复音,并能重复大人的简单音节能玩弄成串的钥匙,并注意大人的行动12个月能自己站立,扶着一只手可以走动能用较简单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拿着笔乱画,能从包里拿玩具,自己拿奶瓶等15个月自己走得较好,能正确选择玩具开始用字能正确指出身体各部位并开始自己吃饭18个月会上下爬梯子及台阶,拉玩具车走开始用四五个字能画横线和圆圈,能堆方木成塔状,看小画书2岁能跑、跳,眼、手能更协调能说两三个字组成的话,会用“我”、“我的”等词能自己吃饭,白天能约束自己大小便3岁能将纸张叠好会说短的小歌谣照着画圆圈,玩积木,穿鞋认识画上的东西4岁能单腿跳跃认识三种颜色自己能扣衣扣能识别长短线5岁能跳跃及快跑会唱歌、会用词,说出实物用途,会读数会画四方形,自己会穿衣脱衣6-7岁能跳绳,作结绳手工说话流利学写字(二)在诊断方面,根据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有CP等危险因素的(如缺氧,早产,窒息等)存在,出现了不正常的运动模式及姿势及时常伴有言语,感知,智力等障碍排除其它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一时性运动发育滞后,即可作初步诊断。
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可探索病因,并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儿童康复科诊疗常规
儿童康复科诊疗常规一、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致残性疾病。
脑瘫是指胎儿、婴儿或儿童时期脑发育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它是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
①、分类:按临床神经病学表现分为8型:(1)痉挛型;(2)手足徐动型;18 (3)强直型;(4)共济失调型;(5)震颤型;(6)肌张力低下型;(7)混合型;(8)不可分类型。
②、诊断:诊断脑瘫的主要依据:(1)有引起脑瘫的原因;(2)有脑损伤的发育神经学异常;(3)有不同类型脑瘫的临床表现。
首先要仔细询问病史,注意寻找有无引起脑损伤的原因,即高危因素。
按照家族史、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的顺序仔细调查。
如果患儿有明显的高危因素,对于诊断脑瘫有很大价值,同时还可以根据高危因素的种类,分析脑瘫型别的可能性以及预后。
有的患儿可能只有一种高危因素,有的则有两种以上高危因素,有的患儿可能找不到高危因素。
③、评定:(1)肌力测定;(2)肌张力测定;(3)关节活动度评定;(4)反射发育评定;(5)姿势与运动发育评定;(6)粗大精细运动功能评定;(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8)功能独立性评定;(9)感知认知评定。
④、康复治疗:脑瘫的康复治疗应以综合性康复治疗为主,即采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现代康复治疗方法,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辅助器具的使用、传统康复治疗等方法。
1、物理治疗物理治疗(PT)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主要针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治疗。
目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是Bobath疗法。
2、作业治疗作业治疗(OT)是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患儿日常生活、学习、劳动、认知等活动中,选择一些作业,对患儿进行训练,以恢复和学习各种精细协调动作,解决生活、学习、工作及社交中所遇到的困难,取得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适应性。
(完整版)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一、病史1 产前因素遗传因素(如家族中有脑瘫、智力低下等患者和其他遗传学因素) 、先兆流产、宫内感染、胎儿宫内窘迫、双胎或多胎、脐带绕颈、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等。
2 产时因素宫内外窒息、难产和各种产伤等。
3 产后因素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H IE、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颅内出血和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1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发育落后:( 1 )粗大运动发育落后: 抬头、翻身、坐、爬、站立等发育明显落后。
( 2)精细运动发育落后:见物主动伸手、伸手主动抓物、手指捏物等精细动作明显落后。
( 3)自主运动困难: 动作僵硬,肌张力过高或过低, 不能完成自主运动模式, 出现异常运动模式。
( 4 ) 主动运动减少: ①新生儿期吸吮能力差,很少啼哭; ②2 ~3 个月双腿蹬踢少或单腿蹬,手活动少和无爬行等基本动作。
2异常姿势如持续头易背屈、斜颈、四肢痉挛、手喜握拳、拇指内收、上臂常后伸、尖足、剪刀步和角弓反张等。
3肌力低和肌张力改变肌张力增高、降低或混乱。
4异常反射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不出现或减弱,可出现病理反射。
三、辅助检查1脑瘫诊断的直接相关检查( 1 )头颅影像学检查:MR I和CT为最有力的证据支持。
鉴于MR I有较高的分。
辨率,所以在病因学诊断上优于CT。
( 2 )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为较好的证据支持。
遗传代谢不作为常规的检查项目。
由于不易解释的脑梗死常在脑瘫的偏瘫患儿中发现,因此在进行诊断需要时检查凝血机制。
2脑瘫并发症的相关检查( 1 ) EEG:有癫发作史的患者进行EEG检查。
不作为脑瘫病因学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
( 2)是否有精神发育迟滞、视力及语言障碍:并发有以上症状,即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智商/发育商和视听觉的相关检查。
四、诊断程序五、临床分型1.痉挛型:四肢瘫痪、双瘫、偏瘫2.运动障碍型:舞蹈手足徐动症、张力障碍;3.共济失调型;4.混合型: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六、临床分级一级: 活动不灵便,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如行走、登梯和用手操作不受限制;二级:手活动受限,日常活动受到影响,但仍能独立行走和握物;三级:5岁以前不能行走但能够爬或滚,不能握物但能扶物。
儿童康复科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三甲资料修订版
工作制度职责诊疗规范三甲资料修订版目录:儿童康复科一诊疗常规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定义】脑性瘫痪(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C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临床特点】典型特征表现为五个方面:①运动功能障碍、早期以运动发育落后为主②特续性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③反射发育异常主要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矫正)反射及平衡(倾斜)反应延迟出现,痉挛型脑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④肌张力和肌力异常(牵张反射亢进、关节活动度异常等)⑤随年龄增长的继发性损伤【诊断】1脑性瘫痪诊断依据为四项必备条件及两项参考条件。
(1)四项必备条件:①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②运动姿势发育异常③反射发育异常④肌张力及肌力异常诊断脑性瘫痪必须具备以上4项必备条件,缺一不可。
两项参考条件:是非必备条件,有利于诊断及康复策略的选择。
1)有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学依据:如前所述出生前、围生期、出生后至3岁前的各类病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2)可有头颅影像学佐证:包括头颅B超、CT、MR1等影像学检测结果异常。
2.辅助检查(1)直接相关检查:1)头颅影像学检查(MRI、CT和B超):是脑性瘫痪诊断的有力支持。
2)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是脑性瘫痪诊断较好的支持,但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2)合并症的相关检查:根据病情特点和需要选择以下相关检查。
1)脑电图(EEG)2)肌电图3)脑干听、视觉诱发电位4)其他相关检查【康复治疗】原则:1 .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是取得最佳康复效果的关键2 .综合性康复3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除了规范的康复训练、护理和管理外,还要培训家长和看护者开展家庭康复4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5 .早期开展教育康复6 .康复训练与游戏相结合7 .集中式康复与社区康复相结合康复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PT)8 .作业治疗9 .言语治疗10 药物及手术治疗5.其他疗法(1)传统医学康复疗法(2)辅助器具及矫形器的应用(3)马术治疗(4)多感官刺激(5)游戏及文体治疗(6)音乐治疗⑺虚拟现实康复训练(8)运动想象(MI)及镜像疗法/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的应用6 .心理康复与教育7 .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参考文献:《儿童康复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主编:李晓捷【定义】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是指婴幼儿运动、语言或认知中有2项或2项以上标志性的发育指标/里程碑(如坐、站、走和语言等)没有达到相应年龄段应有的水平。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诊疗规范及病列报告
康复诊疗规范
物理疗法
包括热疗、电疗、紫外线照射、 按摩等。
职业疗法
针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功能,帮 助其适应和改善生活自理及卫生 习惯。
言语疗法
增强孩子吐字准确,语言机能协 调。
病例报告
1
张三
男,5岁,患病2年,病情属于轻度肌张力障碍。经过3个月康复训练,肌张力得 到明显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2
李四
多学科参与
康复治疗需要配合医生、康复师、家属等多学科人员进行。
康复训练方法
游戏疗法
通过游戏、玩具等方式伽培养儿童平和心态,提 升免疫力和身体协调性。
水疗法
通过水中训练帮助瘫痪儿童活动 肢体,增强肌肉运动能力。
康复效果评估
1
肌张力
测量患儿肌张力情况。
女,7岁,患病1年,病情较为严重。经过6个月的训练,肢体运动能力得到较大 提升,步态改善,周围感觉得到恢复。
3
王五
男,9岁,患病6个月,属于重度肌张力障碍。经过近1年的康复训练,肌张力得 到明显改善,可以进行一定的自我照料。
康复治疗方案
个性化
针对儿童的个人情况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持续性
康复治疗需要长期持续,一般建议每天进行康复理疗2小时左右。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诊疗规 范及病列报告
脑性瘫痪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日常生活。本诊 疗规范旨在指导康复治疗,提高康复效果。
脑性瘫痪简介
1 概念
脑性瘫痪是一种影响运动及姿势发育的疾病。
2 症状
肌肉强烈紧张、运动情况障碍、步态异常、肢体活动难度大等。
3 治疗
康复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步态
2
检查患儿步态的变化和改善情况。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概述]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操作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属中医五迟、五软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足、胎育不良,以致精血空虚、脑髓失养,则脑与肢体发育不全、功能障碍。
或因大病损伤脑髓或产时脑部受损,通过经络而累及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致产生脑瘫的种种证候。
[临床表现]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
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表现: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
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或联合反应和不自主动作等。
2.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低下或高低变化不定。
常有异常的姿势反射。
3.合并症:脑瘫小儿常同时存在其他一些疾患,常见为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及感知觉障碍等。
[体征及检查]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位,头居中,上下肢伸展,然后将小儿头转向一侧。
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头部转向一侧的上、下肢伸展,另一侧上、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4-6个月以前出现阳性反应属正常,6个月后仍有为病理性。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将小儿从俯卧位抱起,将其头颈尽量前屈和后伸。
阳性反射表现为:当将小儿头屈曲时,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当将小儿头伸展时,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6个月左右转为阴性。
3.握持反射置婴儿仰卧或坐位,检查者将食指或小棒从小儿手掌尺侧方向伸入其手中并按压其手掌,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
正常小儿出生后3-4个月转为阴性,逐渐被有意识的抓握动作替代。
4.交叉伸展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头放正,检查者一手将其下肢伸直,另一手按压或叩打该侧足底。
阳性反射表现为另侧下肢先屈曲、内收,然后伸展。
正常婴儿2个月内呈阳性反射。
中医小儿脑瘫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小儿脑瘫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小儿脑瘫为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
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
是多种原因引起脑损伤而致的后遗症。
主要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使精血不足,脑髓失充,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养而形成的亏损之证。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主穴】督脉穴为主,如大椎、身柱、腰阳关等。
【配穴】肾气亏虚型灸肾俞、关元、命门、气海、风池,伴有遗尿者加灸中极;脾气不足型灸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海、中皖、脾俞、肾俞,伴有纳差者加灸公孙;肝血不足型选肝俞、肾俞、血海、气海、膈俞。
【操作】把艾条做成米粒大小圆锥形多柱,放在要施灸的穴位处,点燃,待快燃尽时用拇指按压艾炷。
每次选穴5〜6个,每日3〜4次,10天为1个疗程。
2.中药熏洗疗法【药物】伸筋草30g,透骨草30g,杜仲20g,牛膝30g,丹参30g,当归20g,桑寄生30g,续断30g,桃仁30g,红花30g,葛根30g,白芍30g,宣木瓜30g,鸡血藤30g,全虫6g,地龙15g等。
【操作】采用医用智能治疗仪(适用于小儿熏蒸),将药物和水放入药仓中煎煮,蒸汽温度调控在40~42t,患儿躺在治疗舱内,每次30分钟,每天1次,30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3.推拿疗法全身推拿法【操作】患儿仰卧位,点揉印堂到太阳、百会,搓、摩头部两侧。
托起患儿头部,使患儿半躺位,点风池,搓、擦枕后边缘。
患儿手握拳者,先将其屈腕90。
,握拳手指自然会伸开,医者一手按点内关,另一手拇指按掌指关节,按揉掌背肌腱及屈肌面。
背伸患儿腕部,上提患儿手指。
患儿前臂平伸外展,医者一手压住患儿掌根,另一手按揉正中神经,拔揉腋下至腕部尺侧肌腱,屈伸肩、肘关节,点曲池、手三里、合谷。
掌揉、拿大腿前外侧,拔小腿外侧肌群,点按足三里、阳陵泉等穴。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一、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脑性瘫痪的诊断、辩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脑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症,这种综合症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引起的。
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
临床以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为主要特征。
属于中医“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运动发育落后,抬头、翻身、抓物、坐、爬、立、行等动作发育迟于同龄正常小儿;肌肉张力异常,肢体几张或肌肉萎软,可见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等;姿势异常,可见头颈后仰,甚或呈角弓反张、上肢僵直、手紧握拳、下肢硬直交叉、尖足等,或肢体不对称、头颈躯干扭转,或表现为软弱无力的姿势;常有体格发育迟缓、发迟、齿迟、言语落后、听力及视力异常、癫痫发作等。
(二)诊断条件本病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或有脑部发育缺陷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和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及障碍、神经反射检查异常等,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需要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三)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头颅CT/MRI:能帮助了解是否有脑损伤或脑结构异常,对探讨脑瘫的病因及诊断预后有帮助。
脑电图: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并可辅助脑瘫的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
脑干听觉、视觉诱发电位:了解听力、视力是否有损伤。
病原学检查:了解患儿是否有宫内感染,明确脑瘫病因,指导治疗。
染色体、血、尿代谢检查:排除一些染色体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儿童脑性瘫痪(脑瘫)的诊疗方案
儿童脑性瘫痪(脑瘫)的诊疗方案脑性瘫痪(CP)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诊断要点】(1)必备条件:①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②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③反射发育异常;④肌力和肌张力的改变。
(2)参考条件:①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②头颅影像学佐证。
(3)分型:根据脑性瘫痪运动障碍的类型和瘫痪部位,可分为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等六型。
【治疗要点】脑瘫的康复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和医生密切配合。
(1)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发现,早期加以纠正,容易取得较好的疗效。
(2)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按小儿运动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循序渐进地促使小儿产生正确运动。
(3)综合治疗:针对运动障碍及合并的语言障碍、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进行干预。
(4)对症治疗:药物或外科治疗缓解痉挛、肌强直和运动障碍等。
治疗共患疾病如智力障碍、癫痫等。
【处方】处方1:不随意运动型,控制不自主动作。
苯海索(安坦)大于5岁1~2mg(小年龄组酌情减少),口服,每日3次。
处方2:痉挛型脑性瘫痪,控制肌痉挛。
巴氯芬5~10mg/d,分1~2次口服。
处方3:脑细胞营养药的应用。
处方4:A 型肉毒毒素3~5U/kg+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浓度为50~100U/ml),肌内注射。
A 型肉毒毒素注射体积较大的肌群最大量为3~6U/kg,体积较小的肌群最大量为1~2U/kg,每组肌群注射的最大量为每次50U,每点最大剂量为10U,总量每次<200U,上肢<100U,治疗间隔时间为3~6个月。
【注意事项】苯海索有中枢抗胆碱作用,能改善肌强直和运动障碍症状。
手足徐动明显者可加用地西泮治疗。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干、头晕、视物模糊,肝、肾功能异常者慎用,青光眼者忌用。
医院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诊疗常规
医院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诊疗常规【概述】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癫痫、视觉、听觉、言语、摄食等障碍。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1)运动异常和姿势异常: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出现病理性原始反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四肢躯干不自主运动,面部肌肉不规则局部收缩,全身肌群共同收缩不协调;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对各类刺激的反应微弱,姿势原始;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不能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运动协调困难,辨距障碍,平衡困难。
(2)反射异常: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
痉挛型脑瘫患儿深反射(膝反射、二头肌反射、跟腱反射等)活跃或亢进,有时还可引出踝阵挛及Babinski征。
(3)肌张力异常:脑瘫患儿在不同年(月)龄时肌张力表现有所不同。
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逐渐增高;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在1岁以内往往无肌张力增高,随着年龄增长而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往往是其他类型脑瘫在某年龄阶段的一种过渡形式,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2.诊断标准根据临床主要表现,并符合以下2个条件,即可诊断。
(1)婴儿期出现症状(如运动发育落后或各种运动障碍)。
(2)除外进行性疾病(如各种代谢病或变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发育落后。
脑瘫小儿有时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等其他异常。
3.在诊断及鉴别诊断时的相关辅助检查(1)生化检查:血液肌酸磷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乳酸、丙酮酸、血糖、肝功能检查;尿生化检查和脑脊液生化检查。
(2)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MRI等检查、骨X线检查、肌肉CT检查。
(3)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
【康复评定】1.运动功能评定(1)肌张力的测定。
(2)原始反射:包括紧张性迷路反射、不对称性颈紧张反射、拥抱反射、呕吐反射、觅食反射、自动站立和行走反射、躯干内弯反射、握持反射、咬合反射和交叉伸展反应。
脑瘫临床路径规范
脑瘫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G8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
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
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
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
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
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
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7)与三体综合征相鉴别又称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
完整版)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完整版)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小儿脑性瘫痪的诊疗常规一、病史1.产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先兆流产、宫内感染、胎儿宫内窘迫、双胎或多胎、脐带绕颈、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等。
2.产时因素:宫内外窒息、难产和各种产伤等。
3.产后因素: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HIE、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颅内出血和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1.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发育落后:1) 粗大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翻身、坐、爬、站立等发育明显落后。
2) 精细运动发育落后:如见物主动伸手、伸手主动抓物、手指捏物等精细动作明显落后。
3) 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肌张力过高或过低,不能完成自主运动模式,出现异常运动模式。
4) 主动运动减少:包括新生儿期吸吮能力差,很少啼哭;2~3个月双腿蹬踢少或单腿蹬,手活动少和无爬行等基本动作。
2.异常姿势:如持续头易背屈、斜颈、四肢痉挛、手喜握拳、拇指内收、上臂常后伸、尖足、剪刀步和角弓反张等。
3.肌力低和肌张力改变:如肌张力增高、降低或混乱。
4.异常反射:如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不出现或减弱,可出现病理反射。
三、辅助检查1.脑瘫诊断的直接相关检查:1) 头颅影像学检查:MRI和CT为最有力的证据支持。
鉴于MRI有较高的分辨率,所以在病因学诊断上优于CT。
2) 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为较好的证据支持。
遗传代谢不作为常规的检查项目。
由于不易解释的脑梗死常在脑瘫的偏瘫患儿中发现,因此在进行诊断需要时检查凝血机制。
2.脑瘫并发症的相关检查:1) ___:有癫发作史的患者进行EEG检查。
不作为脑瘫病因学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
2) 是否有精神发育迟滞、视力及语言障碍:并发有以上症状,即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智商/发育商和视听觉的相关检查。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脑性瘫痪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非进行性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表现为痉挛性双瘫、偏瘫、手足徐动等锥体外系症状,可伴有肢体畸形、智力低下及癫痫发作等症状(《神经病学》五版教材)。
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2006年8月,长沙)将脑性瘫痪定义做了如下修订: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脑发育过程中(包括孕胚前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损害或遗传影响,导致发育畸形、白质减少、神经元移行异常,可能是孕程中、产程中和生后,凡导致发育障碍、畸形、感染、损伤都是一类结果,即脑功能的不健全或部分缺失,称其为脑性瘫痪。
本病属中医五迟、五软等范畴。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神经病学》(五版教材)及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2006年8月,长沙)进行诊断。
诊断标准:1)病因出现在出生前及出生后大脑发育期。
2)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3)病程呈非进行性加重。
4)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二、中医治疗(一)、应急措施1、合并癫痫或癫痫持续状态时,需要给与急救措施及抗癫痫治疗。
2、惊厥发生时,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救治。
(二)、辨证论治1、肝强脾弱,痰瘀阻络(多见于痉挛型脑瘫和强直型脑瘫)症状:形体消瘦,肢体僵硬、瘫痪,筋脉拘急或强直、屈伸不利,扶起时双足尖交叉着地,迈步时呈剪刀样,急躁易怒。
或伴有言语不利、流涎,坐立、行走困难或有抽搐发作,或伴有智力低下等,舌质红或暗,苔白,脉弦或弦细。
1)、中药治疗:治疗法则:柔肝健脾,化痰通络。
方药治疗:痉瘫康(协定处方),脑康灵胶囊伴有智力低下者,中药可加用聪脑益智胶囊口服,外敷脑康灵外用膏。
伴有言语不利、流涎者,可加用解语方(协定处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性瘫痪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非进行性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表现为痉挛性双瘫、偏瘫、手足徐动等锥体外系症状,可伴有肢体畸形、智力低下及癫痫发作等症状(《神经病学》五版教材)。
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2006年8月,长沙)将脑性瘫痪定义做了如下修订: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脑发育过程中(包括孕胚前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损害或遗传影响,导致发育畸形、白质减少、神经元移行异常,可能是孕程中、产程中和生后,凡导致发育障碍、畸形、感染、损伤都是一类结果,即脑功能的不健全或部分缺失,称其为脑性瘫痪。
本病属中医五迟、五软等范畴。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神经病学》(五版教材)及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2006年8月,长沙)进行诊断。
诊断标准:1)病因出现在出生前及出生后大脑发育期。
2)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3)病程呈非进行性加重。
4)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二、中医治疗(一)、应急措施1、合并癫痫或癫痫持续状态时,需要给与急救措施及抗癫痫治疗。
2、惊厥发生时,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救治。
(二)、辨证论治1、肝强脾弱,痰瘀阻络(多见于痉挛型脑瘫和强直型脑瘫)症状:形体消瘦,肢体僵硬、瘫痪,筋脉拘急或强直、屈伸不利,扶起时双足尖交叉着地,迈步时呈剪刀样,急躁易怒。
或伴有言语不利、流涎,坐立、行走困难或有抽搐发作,或伴有智力低下等,舌质红或暗,苔白,脉弦或弦细。
1)、中药治疗:治疗法则:柔肝健脾,化痰通络。
方药治疗:痉瘫康(协定处方),脑康灵胶囊伴有智力低下者,中药可加用聪脑益智胶囊口服,外敷脑康灵外用膏。
伴有言语不利、流涎者,可加用解语方(协定处方)。
2)、针灸治疗:头针和体针相结合头针主穴: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
体针主穴:阳陵泉、申脉、合谷透后溪、太冲、丰隆、三阴交、血海。
言语不利、流涎者加廉泉、地仓、承浆;照海、列缺。
智力低下者加四神聪、头维、本神、神庭。
髋外展困难加:风市、髀关、伏兔。
肘部屈伸困难加:曲池、手三里。
指腕活动不利加:外关、八邪。
抬肩困难加:肩髃、臂臑、肩井。
屈膝伸展不利加阴谷、委中、膝眼、梁丘。
伴有反复抽搐者用鸠尾、内关、人中、神门。
足下垂加解溪、昆仑、太溪。
足内翻加悬钟、昆仑、丘墟。
足外翻加太溪,商丘、三阴交、照海。
针刺方法:头针强刺激,体针太冲施泻法,余穴则多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3)、推拿疗法(根据患者不同主证,选取不同部位的推拿治疗):头面部:开天门、推坎宫、揉印堂、抹前额、分推额阴阳、叩点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揉翳风、风府、率谷、哑门,按揉太阳。
背腰部:施掌根揉法于患儿腰背部,用一指禅推法推双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腧穴,点按心俞、肺俞、膈俞、肾俞;或点按华佗夹脊穴,并捏脊。
腹部:点揉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穴,摩腹。
上肢部:指揉肩关节及外侧肌肉,施滚法于内侧肌,配合外展和肘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点揉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劳宫穴;摇肩、肘、腕关节,搓肩至腕;对手指屈曲挛缩者活动关节,搓手指,用捻法,拔伸手指;搓抖上肢结束。
下肢部:滚臀部及下肢后侧,配合下肢后伸的被动活动;滚腹股沟处及下肢前侧,配合髋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点揉环跳、巨髎、髀关、承扶、殷门、迈步、委中、承山、阳陵泉、解溪、昆仑穴;拿下肢,摇髋、膝、踝关节,屈伸踝关节;对跟腱挛缩者,施于弹拔法;对足内外翻,足下垂等,采用相应的拔伸按压等法,以平衡协调有关屈伸肌群及纠正关节畸形,搓拌下肢结束。
2、脾肾亏虚,气血不足(多见于肌张力低下型)症状: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面色晄白,竖头无力,坐立困难,肢体萎软,肘、腕、指活动无力,口不能言,手不能握,髋、膝、踝关节无力抬举,足软不能立。
反应迟钝,言语不利、流涎,自汗便清,舌质淡,脉细弱。
1)、中药治疗:治疗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兼以活血通络。
口服药物:软瘫康(协定处方)、脑康灵胶囊。
外敷药物:脑康灵外用膏。
伴有囟门未闭者,可加用脑康灵C散剂口服。
伴有智力低下者,中药可加用聪脑益智胶囊口服。
伴有言语不利、流涎者,可加用解语方(协定处方)。
2)、针灸治疗:头针和体针相结合头针选穴:运动区、足运感区体针主穴:脾俞、肾俞、腰阳关、大椎、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
言语不利、流涎者加选语言一区、语言二区、廉泉、地仓、承浆。
智力低下者,加人中、百会、四神聪。
伴有反复抽搐者用人中、鸠尾、内关、神门。
针刺方法:头针给予强刺激,体针以补法为主,留针30分钟。
3)、推拿疗法(根据患者不同主证,选取不同部位的推拿治疗):头面部:开天门、推坎宫、揉印堂、抹前额、分推额阴阳、叩点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揉翳风、风府、率谷、哑门、太阳。
背腰部:施掌根揉法于腰背部,用一指禅推法推双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腧穴,点按心俞、肺俞、膈俞、肾俞;或点按华佗夹脊穴,并捏脊,直擦督脉及背部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横擦肾俞、命门,以温热为度,以拍法结束。
腹部:点揉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穴,摩腹。
上肢部:轻滚肩关节及上肢内外侧,配合肢外展和肘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点揉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劳宫穴;摇肩、肘、腕关节,搓肩至腕;搓抖上肢结束。
下肢部:滚臀部及下肢后侧,配合下肢后伸的被动活动;滚腹股沟处及下肢前侧,配合髋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滚臀及下肢外侧部,点揉环跳、巨髎、髀关、承扶、殷门、迈步、委中、承山、阳陵泉、解溪、昆仑穴;拿下肢,摇髋、膝、踝关节,屈伸踝关节;对跟腱挛缩者,施于弹拔法;对伴有足内外翻,足下垂等,采用相应的拔伸按压等法,以平衡协调有关屈伸肌群及纠正关节畸形,搓拌下肢结束。
3、虚风内动,脑窍不通(多见于不随意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症状:形体消瘦,肢体多动不宁或时有震颤,眼面牵掣,颈项牵强,手足徐动,足履不正,坐立、行走困难,或伴有肢体痿软无力,或伴有肢体拘挛,言语不利,流涎,烦躁,或有抽搐发作等,舌红少苔,脉细数。
1)、中药治疗:治疗法则:养肝熄风,通络开窍。
方药治疗:静帅康(协定处方),脑康灵胶囊。
2)、针灸治疗:头针和体针相结合头针主穴:足运感区、平衡区、舞蹈震颤区体针主穴:完骨、风池、风府、三阴交、太冲言语不利、流涎者,加选语言一区、语言二区、廉泉、地仓、承浆、照海、列缺。
伴有反复抽搐者用人中、鸠尾、内关、神门。
足下垂加昆仑、太溪、解溪。
足内翻加悬钟、昆仑、丘墟、申脉。
足外翻加太溪,商丘、三阴交、照海。
针刺方法:头针给与强刺激,体针多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体针治疗时若患儿多动不安,肢体抽搐等,在针灸时可采用快针针刺疗法,不予留针。
3)、推拿疗法(根据患者不同主证,选取不同部位的推拿治疗):头面部:开天门、推坎宫、揉印堂、抹前额、分推额阴阳、叩点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揉翳风、风府、率谷、哑门、太阳。
背腰部:施掌根揉法于患儿腰背部,用一指禅推法推双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腧穴,点按心俞、肺俞、膈俞、肾俞;或点按华佗夹脊穴,并捏脊。
腹部:点揉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穴,摩腹。
上肢部:轻滚肩关节及上肢内外侧,配合肢外展和肘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点揉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劳宫穴;摇肩、肘、腕关节,搓肩至腕;对手指屈曲挛缩者活动关节,搓手指,用捻法,拔伸手指;搓抖上肢结束。
下肢部:施滚法于臀部及下肢后侧、腹股沟处及下肢前侧,配合髋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点揉环跳、巨髎、髀关、承扶、殷门、迈步、委中、承山、阳陵泉、解溪、昆仑穴;摇髋、膝、踝关节,屈伸踝关节;对跟腱挛缩者,施于弹拔法;对伴有足内外翻,足下垂等,采用相应的拔伸按压等法,以平衡协调有关屈伸肌群及纠正关节畸形,搓拌下肢结束。
4、理疗中药熏蒸疗法是利用皮肤的吸收,渗透,排泄的特性,通过中草药煎煮产生的药汽熏蒸患者的机体表面,通过皮肤的孔窍,俞穴等部位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疗效,并利用温热效应,使新陈代谢旺盛,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得到改善,毛孔开放,出汗,将体内的代谢产物和有害物质排出体外。
对于肌张力增高型,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原则,应用痉瘫康外洗剂(协定处方)进行熏蒸治疗。
对于以肌张力低下的患者,以活血通络、益气生肌为原则,应用软瘫康外洗剂(协定处方)进行熏蒸治疗。
经络导推主要是借助特制的导推工具与导平仪相连接,针对患者的病变部位及其相应的部位进行动态定面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各型脑瘫均适宜)。
经络导平是根据中医阴阳平衡治病的原理,以“生物电子运动平衡”理论为指导,通过数千伏高压电能按针刺及推拿的穴位,根据每个病人经穴导电不平衡的实际情况采取对每个穴位分别调整,通过补偿性电流进行激导,促使机体内病理经络的导电量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从而使疾病好转(各型脑瘫均适宜)。
经穴体外反搏疗法是在病人的四肢特定穴位和臀部分别裹上气囊袋,通过管道与反搏器配气机构相连,依据病人心电作为触发信号,利用心脏收缩期、舒张期的时间差、气囊充气的压力,在心脏的舒张期,增加回心血量,在心脏收缩期,增加心脏射血量,使心脑动脉的血流量增加,单位面积内血氧含量增加,从而营养脑细胞,心肌细胞,改善了心、脑的供血不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从中医方面来讲,此法可行气、活血、通络、化瘀。
大多数脑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供血不足,通过体外反搏治疗,可从根本上改善脑的血液供氧,促进脑细胞代谢。
血管瘤、血管畸形、有出血倾向或出血者禁忌(各型脑瘫均适宜)。
5、康复治疗法针对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作业疗法、运动疗法、智力低下的训练、语言障碍的训练、感觉统合障碍的训练等各种康复治疗。
(三)、护理1、护理评估(1)、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2)、智能、语言、运动发育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生活自理能力。
(5)、辨证:肝强脾弱、痰瘀阻络,脾肾亏虚、精血不充,虚风内动、痰瘀阻窍。
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居室应安全、简单、整洁,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刺激,防止症状加重。
(3)、白天减少卧床时间,加强锻炼。
尽量减少抱患儿,卧位时应选择侧卧位,防止异常姿势强化,有利于动作对称。
(4)、衣物要方便穿脱,并注意保暖,防止着凉引起发热而致痉挛加重。
因运动不受意志控制,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坠床等意外。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病情,对患儿的精神症状和体征要有识别能力。
(2)、经常巡视病房,及时了解病人情况,发现生活起居、饮食、睡眠、情绪等方面的护理问题,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