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内部管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一章内部环境类应用指引

合集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标准》,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以下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别离,形成制衡。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可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明确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应当明确。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程序应当合法合规,其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应当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

第五条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六条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防止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财务内部管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WORD快速定位版

(财务内部管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WORD快速定位版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目录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1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1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1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1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1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1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1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1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1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组织架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应用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应用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

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

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第四条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五条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全套)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全套)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控制环境类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 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可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明确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应当明确。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程序应当合法合规,其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应当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

第五条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六条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 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可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明确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应当明确。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程序应当合法合规,其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应当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

第五条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六条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1-18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1-18

目录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2)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10)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1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27)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35)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41)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5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66)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7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84)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88)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101)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 (108)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113)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 (123)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 (136)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142)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 (14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系列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健全组织架构奠定内控基础《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指出,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及运用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及运用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及运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及运用序言2022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

该配套指引连同2022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22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2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

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

关于应用指引的分类应用指引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

对比:基本规范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五要素与应用指引对比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内部环内部环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境境资源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控制活控制活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动动业务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内部监面预算督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控制手同管理段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第一章内部环境类应用指引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多篇)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多篇)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企业。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特定类型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经营目标,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组织措施、业务流程、信息交流和监督评价等控制活动。

第四条企业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对企业重要业务和事项实施重点控制。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二章内部控制环境第五条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等方面。

第六条企业应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第七条企业应根据业务特点和规模,合理设置内部组织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

第八条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树立诚实守信、合规经营的理念。

第九条企业应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包括招聘、培训、评价、激励等方面,确保员工具备履行职责所需的专业胜任能力和道德素质。

第十条企业应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报告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第三章风险评估第十一条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内部和外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word全部18个应用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word全部18个应用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word全部18个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一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指导手册,旨在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企业运营的合规性和风险的有效控制。

下面是《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完整版,包含了全部18个应用指引,总字数超过1200字。

1.内部控制目标管理内部控制目标管理是指通过设定和管理内部控制目标,确保企业运营的合规性和风险的有效控制。

在内部控制目标管理中,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并将其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运营管理中。

2.风险管理与评估风险管理与评估是指通过识别、分析和评估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护企业的利益和资产安全。

3.控制环境建设控制环境建设是指通过建立有利于内部控制的环境和氛围,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企业应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重视和加强内部控制的意识和素质培养。

4.控制措施设计与实施控制措施设计与实施是指通过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达到对企业运营活动的规范和监控。

企业应根据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适当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并确保其有效实施。

5.资金管理与控制资金管理与控制是指通过合理的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手段,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资金使用安全性。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的流动和使用,防范资金风险。

6.采购管理与控制采购管理与控制是指通过规范和监控企业的采购活动,控制采购成本和风险。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采购管理制度,明确采购程序和责任分工,加强对供应商的合规性和供应链的管理。

7.销售管理与控制销售管理与控制是指通过规范和监控企业的销售活动,提高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销售管理制度,确保销售活动的合规,预防销售风险。

8.财务会计管理与控制财务会计管理与控制是指通过规范和监控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对财务信息的披露和审计。

9.成本管理与控制成本管理与控制是指通过规范和监控企业的成本活动,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效益。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一)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一)

五、资金营运管理
• 1、企业应当加强资金营运全过程的管理, 切实做好资金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 节的综合平衡,全面提升资金营运效率。 • 2、严禁资金的体外循环,切实防范资金营 运中的风险。
五、资金营运管理
• 3、办理资金支付业务,应当明确支出款项 的用途、金额、预算、限额、支付方式等 内容 • 4、办理资金收付业务,应当遵守现金和银 行存款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由一人办理 倾向资金全过程业务,严禁将办理资金支 付业务的相关印章和票据集中一人保管。
采购管理基本要求:
• 1、全面梳理采购业务流程,完善采购业务 相关管理制度,统筹安排采购计划; • 2、明确职责和审批权限。明确请购、审批、 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评估等环节的 职责和审批权限,
采购管理基本要求
• 3、建立价格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价采 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一、采购管理内容
• 1、集中采购 • 采购业务应当集中,小额零星物资或服务 外,不得安排同一机构办理 • 2、请购制度 • 企业应当建立采购申请制度。具有请购权 的部门对于预算内采购项目,应当严格按 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
履行社会责任——员工权益
• 1、岗位相对稳定 • 应当依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持工作 岗位相对稳定 • 2、劳动合同 • 应当与员工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 • 3、社会保险 • 应当及时办理员工社会保险
履行社会责任——员工权益
• 3、健康管理 • 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健康管理工作,预防、 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按期对员工进行非 职业性健康监护,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 的员工进行职业性健康监护。 • 4、劳动时间 • 遵守法定的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 • 5、职工组织建设 • 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建设

(完整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WORD快速定位版

(完整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WORD快速定位版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目录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1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1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1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1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1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1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1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1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1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组织架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附件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 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可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明确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应当明确。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程序应当合法合规,其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应当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

第五条 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财务内部管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页)

(财务内部管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页)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目录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1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1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1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1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1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1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1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1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1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组织架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编辑本段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可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明确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应当明确。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程序应当合法合规,其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应当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

第五条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六条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内部环境类应用指引序言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

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

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

关于应用指引的分类应用指引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

对比:基本规范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五要素与应用指引对比表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控制活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内部监督控制手段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第一章内部环境类应用指引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

内部环境类指引有5项,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指引。

内部环境类应用指引框架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3章11条总则组织架构的设计组织架构的运行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3章11条总则发展战略的制定发展战略的实施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3章14条总则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人力资源的使用与退出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5章21条总则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3章11条总则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的评估一、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指出,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组织架构指引着力解决企业应如何进行组织架构设计和运行,核心是如何加强组织架构方面的风险管控。

(一)关于组织架构的本质组织架构的本质,可从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两个层面理解。

治理结构即企业治理层面的组织架构。

它是企业成为可以与外部主体发生各项经济关系的法人所必备的组织基础。

具体是指企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置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法律实体及其相关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法律许可的框架下拥有特定权利、履行相应义务,以保障各利益相关方的基本权益。

内部机构则是企业内部机构层面的组织架构。

它是指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分别设置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及其由各专业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

关于组织架构设计和运行的主要风险,组织架构指引从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两个角度作了描述。

从治理结构层面看,主要风险在于: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从内部机构层面看,主要风险在于: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二)关于组织架构的设计组织架构的设计主要原则:一要依据法律法规;二要有助于实现发展战略;三要符合管理控制要求;四要能够适应内外环境变化。

1.企业治理结构设计的一般要求治理结构涉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原则,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等。

2.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要求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应当充分反映其“公众性”。

其特殊之处主要表现在:(1)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设立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应独立于所受聘的公司及其主要股东。

独立董事不得在上市公司担任除独立董事外的其他任何职务。

(2)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特殊要求。

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当占多数并担任负责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还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

(3)设立董事会秘书。

上市公司应当设立董事会秘书,在上市公司实务中,董事会秘书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其负责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会议的筹备,文件保管以及公司股东资料的管理,办理信息披露事务等事宜。

3.国有独资企业治理结构设计的特殊要求国有独资企业是我国比较独特的企业群体,其治理结构设计应充分反映其特色。

主要表现在:(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代行股东(大)会职权。

国有独资企业不设股东(大)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大)会职权。

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可以根据授权部分行使股东(大)会的职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但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和发行公司债券,必须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

(2)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成员中应当包括公司职工代表。

(3)国有独资企业监事会成员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委派;但是监事会成员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4)外部董事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提名推荐,由任职公司以外的人员担任。

外部董事在任期内,不得在任职企业担任其他职务。

4.内部机构的设计(1)在内部机构设计过程中,应当体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努力识别出不相容职务,对因机构人员较少且业务简单而无法分离处理某些不相容职务时,企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替代控制措施。

(2)企业应当制定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岗(职)位说明书和权限指引等内部管理制度或相关文件,使员工了解和掌握组织架构设计及权责分配情况,正确履行职责。

5.对“三重一大”的特殊考虑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三)关于组织架构的运行组织架构指引明确提出,企业应当根据组织架构的设计规范,对现有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确保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1.从治理结构层面看,应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关注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和履职情况。

二是,关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运行效果。

2.从内部机构层面看,应着力关注内部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和运行的高效性。

从合理性角度梳理,应重点关注:内部机构设置是否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否以发展目标为导向;是否满足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有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运行的高效性角度梳理,应重点关注:内部各机构的职责分工是否针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调整。

二、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一)如何制定发展战略1.要建立和健全发展战略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委员会,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履行相应职责。

战略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委员包括董事长和其他董事。

战略委员会委员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

战略委员会主席应当由董事长担任;委员中应当有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以保证委员会更具独立性和专业性。

必要时,战略委员会还可聘请社会专业人士担任顾问,提供专业咨询意见。

战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为了使公司发展战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企业除了在董事会层面设立战略委员会外,还应在内部机构中设置专门的部门或指定相关部门,承担战略委员会有关具体工作。

2.要综合分析评价影响发展战略的内外部因素(1)分析外部环境,发现机会和威胁。

外部环境是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当着重分析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及其对企业战略的重要影响,同时评估有哪些机会可以挖掘,以及企业可能面临哪些威胁。

(2)分析内部资源,识别优势和劣势。

内部资源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制约条件,分析企业拥有的内部资源和能力,应当着重分析这些资源和能力使企业在同行业中处于何种地位,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3.要科学编制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可以分为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两个层次。

其中,发展目标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是在最重要的经营领域对企业使命的具体化,表明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所要努力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

战略规划是为了实现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规划,表明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

关于发展目标的编制,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发展目标应当突出主业。

第二,发展目标不能过于激进,否则可能导致企业过度扩张或经营失败。

第三,发展目标不能过于保守,否则会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

企业发展战略方案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应当报经股东(大)会批准后付诸实施。

(二)如何实施发展战略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施发展战略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企业只有重视和加强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所有相关目标领域全力推进,才有可能将发展战略描绘的蓝图转变为现实,铸就成核心竞争力。

1.着力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的领导要本着“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原则,围绕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卓有成效地发挥企业经理层在资源分配、内部机构优化、企业文化培育、信息沟通、考核激励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协调、平衡和决策作用,确保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2.着力将发展战略分解落实第一,要根据战略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第二,要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原则编制全面预算。

第三,要进一步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月度预算,通过实施分期预算控制,促进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

3.着力保障发展战略有效实施(1)要培育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企业文化。

(2)要优化调整组织结构。

(3)要整合内外部资源。

(4)要相应调整管理方式。

由粗放、层级制管理向集约、扁平化管理转变,为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