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c42328284868762caaed543.png)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自觉运用美学的观念和美学的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使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同时使学生的这种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得以塑造。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些无一不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小学生审美人格的因素,因此,挖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
下文笔者结合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审美教育的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是学生的审美对象。
因此,现代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教师素质的美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观念美。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综合发展观、学生主体观;其次,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美的素质,尤其要注重自身身心审美修养的培养和提高。
比如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对文艺、体育有广泛的情趣,能在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感受体验中追求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二是语言美。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造美的氛围的第一要义。
语言美取决于教师爱生的情感和语言表现力,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思想内容、情感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方能做到“辞以情发”,而不故作姿态。
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应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
许多语言才能出众的教师,讲述都非常生动、有趣。
三是形象美。
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仪容整洁大方、板书优美的教师形象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
美育教学渗透思考价值发展探讨论文(共6篇)
![美育教学渗透思考价值发展探讨论文(共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e874b36f1aff00bfd51e67.png)
美育教学渗透思考价值发展探讨论文(共6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融入美育探析一、利用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感受力小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是自然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这个方面加以引导。
如在学习访问陈巴尔虎旗一段时,作者通过“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等场景,突出了当地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使学生欣赏到了一幅幅独特的牧民生活风俗画。
通过描述自然美、人情美,使学生不仅领会到作者对草原的热爱,而且具体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感知美的能力。
二、反复朗读,拓展学生的审美想象感受力《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个自然段:“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没有一点儿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里移动。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曲音乐。
”细细品读,这一自然段的意境是很美的。
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自然段,听朗读录音,反复听、反复读,听了再读,读了再听,并要求学生通过仔细对比,找出自己与录音磁带在朗读语调上的不同之處。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讲评,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发现朗读语调上的差异引导到发现朗读感情的差距上来。
再对朗读的语调、情感,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体会后,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1)请大家想象一下:水是什么样子的?船是怎么漂流的?桨是怎么划动的?(2)“那声音”是指什么声音?水荡漾的声音,船移动的声音,抑或是桨划动的声音,还是三者和在一起的声音?(3)“那声音像一曲音乐”,如果让我们来演奏这首乐曲,大家认为用什么乐器能演奏出来?二胡?古筝?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后,再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再边听边思考。
在反复播放几遍录音之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
关掉录音机,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思考,再让他们讲讲想出来的画面和声音。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探讨(7篇)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探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fafe722e3f5727a4e9620e.png)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探讨(7篇)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实行融合,有利于提升人的审美水平,使人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也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审美教育的提升能够改善人的意识行为,培养高尚的精神、节操,人的品质也得到升华。
阐述了作者实行语文教学的自身经验以及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科学性;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一步。
审美教育是传播时代文化精神的一种途径,它根据时代的审美愿望和审美理念来实行传播,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促动审美感情的形成。
审美标准是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并通过对学生实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质与情操,所以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观点要从小抓起,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准确融合审美教育,改进、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创造、思维水平得到提升。
一、我国小学阶段教学审美教育当前现状因为我国僵硬的小学教育体制发展的原因,学生并不能感受到汉语言的美好之处。
而我国的部分学校和老师注重培养学生智力方面的发展,机械式的拆分了语文学科,而这种拆分方式强化学生练习“字、词、句、文”,但是忽略了学生内在情感的挖掘和培养。
除此之外,很多教师把语文这个学科当成了德育教育课程,只注重通过语文向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而没有真正的重视语文这个学科的文学性和人文性。
教师因为忽略了语文学科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字情感底蕴,所以在语文教学当中的审美教育没有被广泛传授。
这样一来,全方位发展的、健全思维人格的学生也没有被充分挖掘、培养出来。
因为很多学校以及老师对语文教育这个理解不够充分以及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够实际。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向学生传递知识,从而导致语文教育的目的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审美教育更是没有被表达出来。
加强语文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加强语文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8ac633bee06eff9aef80773.png)
加强语文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把学生带进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中,带给学生丰富的精神体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我们可以抓住语文学科”语言美、内容美、思想美”这一重要特点,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让审美教育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
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爱美情操,不断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一、发现”美”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中展现了各种各样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呢?1、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要为学生创设想象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不断思考、有所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为什么学生会有枯燥的感受,甚至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这是因为教师把本该由学生想象发现的学习过程简化了,直接告诉了学生学习的结果,学生因缺少思考发现的过程而兴趣全无。
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要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单调刻板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判断、分析等,使学生通过各种思维活动自主而有个性的去发现,最终获得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2、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是语言性,这与绘画和音乐是不同的。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真正发现语文的魅力所在。
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不断的想象,才能真正走进语文世界,才能感受到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的一面。
教师不仅要从朗读的基本方法教起,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响亮以及快慢、轻重的变化来进行朗读课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的真情实感,用心来读课文。
3、培养学生一颗爱美的心只有一颗爱美的心灵,才能更深切的感受到美的存在;也只有不断的去感受美,才能使自己的心灵更美。
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50f5bc84028915f804dc245.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
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
即采用何种办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
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
因此,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在导入本课时我饱含激情地说:“为了把这些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为了给中国人报仇,有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
其中就有五位英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学生们看到五壮士跳牙的那一瞬间,我又对学生们说:“虽然五壮士跳下了万丈悬崖,但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跑头颅,洒热血。
小学语文教学下审美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下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5d88000f78a6529647d532a.png)
小学语文教学下的审美教育探究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树立全面良好的审美观,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不断提高。
语文作为一门文化素养课,其自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处于童年的学生,对大自然和周围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感知力和美的认识,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审美是一种富于情感的活动,语文这门学科的情感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作品都饱含着作者的强烈的感情,集中着各种形式的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时会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必然会产生愉悦心理。
2、是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始应从语文学习起步。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会并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在于它的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
而审美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培养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不断提高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人成为具有素养和和谐发展的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一)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是推动美育的重要力量,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首先,语文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恰当的教学形式,对小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如:教师应该注重仪表美,讲课时穿戴端庄大方,表情亲切和蔼、眼神真诚热情;语言准确清楚、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音调抑扬顿挫、富于感情色彩;加之一些表现力较强、具有启发性的动作……这样,作品中的美与学生的审美情绪产生“共鸣”,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产生强烈的愉悦感、积极的情绪、美的享受,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资源1、美的语言汉语中的美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教材中,语言的运用更具典范性。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1f211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f.png)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通用8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篇1内容提要: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文明得以永不中断地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教育活动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
教学过程的各种教育内容,严格来讲,都具有同一性。
教育活动本身已经包含了审美教育。
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只重视对已知实践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育质量,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不断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提以顺利实施。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近年来,教育发民突飞猛进,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师素质普遍提高,人类精神文明支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师不能再局限开对学生知识的简单传授,而应该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审美教育当然也不能忽视。
所谓审美,即“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①语文教学过程,不仅培养学生对已知事物的认知过程,现时也是对学生进持审美教育的过程。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集中而有效地实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也就是“以培养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②沟通中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思想性和审美万籁,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把握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的基础上,寻求正确的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的美育有着广阔的领域,它既触及人的感性,也诉诸人的理性;既作用于人的感官,也触及到人的灵魂。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人教版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5e6004e04028915f804dc278.png)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在多元化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应逐步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以有效、有趣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树立审美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小学教育不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品德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与审美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小学教育阶段语文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二、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方法1.创设优美的审美意境,树立学生审美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走进课文意境中,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同样在审美教育中,教师在自我感受美的基础上,创设审美意境,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中。
创设审美意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利用与课文有关的实物,使学生通过真实的触摸、观察、感受它的美好;可以利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想跟随教师的思路行走,感受教师对美的理解,树立审美意识。
2.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应用的现代教学手段,其应用效果最好的就是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容量,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直观有效的信息展现方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美,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感受语言文字运用的美妙之处,这同样需要现代教育科技手段的辅助才能完成。
因此,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3.利用对古诗词的联想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论文审美教育下小学语文论文_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审美教育下小学语文论文_通用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ca5ea171fe910ef12df8c3.png)
小学语文论文-审美教育下小学语文论文通用版一、教给学生寻找美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审美教育中,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寻找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美。
要做到这点,首先应当带领学生去领略文本内容中的美。
因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弱,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层的意思去理解作者深沉的含义,感受作者的创作感情和状态。
最后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询问学生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去思考体会文本中的含蓄美。
这种方式对于小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比较适用,因为古人通常是将内心的情感、想法和生活哲理用简短的话语来说明,不如白话文来得直白。
比如:韩愈的《进学解》的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中的“勤”“嬉”“思”“随”都是名词的活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理解这种活用,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想法,并体会古诗词中的含蓄美。
小学课本中除了古诗词之外,也有许多充满积极性的文章。
比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祖国山水多美丽》一文就是通过描写祖国海洋、森林、草原等方面,来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还有《王二小》一文就是通过描写放牛娃王二小与日本鬼子作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王二小的机智聪明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这些蕴含了积极主义色彩的文章都是审美教学的范本,文章中的主人翁和文章的作者都可以是小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可以借文章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高尚审美观念,促使学生审美人格的形成。
二、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在“三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儿童时期,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辅助者,所以教师的指导方向对于学生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要在一定的高度上,具有专业的审美教育能力,才能指导好学生的审美发展方向,可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比如:教师板书的字体好坏,普通话的流利程度,待人接物的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32dc80a1c7aa00b52acb98.png)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篇【篇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与求知一、善于在激趣导入中明确教学目标首先,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伊始。
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充分发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正能量作用。
其次,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属于天然性“生动活泼”一族,他们对于“情趣”化教学有着强烈的依赖性。
再次,很多小学生没有欣赏过大草原风光,他们对于草原只是停留在极其简单的浅薄认知上。
正因为如此,笔者在揭题并介绍作者老舍先生之后,随即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平台,分别展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风光,展现了“一碧千里、人欢马叫、热闹非凡”的大草原风情,展现了“襟飘带舞、令人神往、如临其境”的大草原人文等画面,为小学生提供了难得一见的“视听盛宴”。
看着眼前这一切,他们不断地发出了“太美了!”“好热闹啊!”“多让人向往啊!”之类的由衷慨叹。
在如此“愤启悱恻”状态下,笔者把教学目标作出了谈话式展示:“今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行去观光内蒙古大草原,尽情领略大草原那独特无限的景美、人美、情更美吧!”由此更加激发了学生早已有之的学习期待。
二、善于在自主学习中引导求知审美自古以来,“读”一向就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之誉。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同样道理,笔者始终认为——“书读百遍,其情亦现〇”对于蕴含既丰又美元素的《草原》一文,我们更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引导小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极开展求知和审美活动,让他们在阅读学习中理解与深思、感悟与体会。
以本文第一自然段学习为例。
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自读、多读、反复读,从中找出自己喜欢或者认为“好”的地方,并且能够简单地说一说理由。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中大胆说出个性化观点。
然后让大家闭上眼睛,随着与之相应的美妙音乐再次“进入”那迷人的大草原,进行感悟与强化。
最后,让小学生结合各自想象力,以“我看到……我想……”这一句式来说一句话。
如此而为,小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非但自觉主动地参与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且在轻松愉悦中获取了不同以往的享乐,较好地实现了“求知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论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论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6dfdd0b7b14e852458fb5796.png)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第一章引言语文学科是一门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美的载体,教师应充分借助这个美的载体,引导学生熏陶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美的心灵,完善美的人性,创造美的人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第二章语文学科审美能力的内容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是两个有着不同内涵、外延的概念,不能相互论同,也不能相互替代。
然而,二者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语文教学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从施教者的活动到受教者的活动;从课内、校内到课外、校外,也无不“含有美育之元素”。
因此,语文教学中必然渗透和贯穿美育教育。
2.1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
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觉呈现与感观;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仅仅把语文学科教育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自然形态,而不能识得其中的情与理,那么,即使唤起了学生的表象记忆或想象也只是一般性感知,而不是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学生矛盾力量的体现,是生命的体验。
语文学科美育必须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2.2培养审美想象力想象,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智力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学生如果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审美经验,就难以构成由此及彼的联想,难以发生想象活动。
因而,语文学科美育必须根据效应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获得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审美联想与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分不开,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感知到的表象进行综合、创造,发挥想象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58df25aad02de80d4d840d4.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审美素质是小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一是价值观。
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文化观。
《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三是生命观。
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
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在“人文性”中,审美素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语文教学中若抽掉人文精神,无视其中情感性和美感的特点,语言文字就会失去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师生审美情感,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重视个体心灵的感受与体验,通过有效途径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展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受教育者审美、创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非仅仅是手段。
同时,不仅在过程中轻松快乐地学习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还为今后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格打开一扇成功的大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审美教育的渗透综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蕴涵着许多美的因素,在教材中有优美生动的语言,有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有丰富感人的艺术形象,这些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巨大优势。
其优势具体表现在:题材上注重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渗透伦理亲情,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反映现代科技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在选材上新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富有童心童趣:在体裁上力求形式的多样化,不拘一格,有诗歌、散文、童谣、儿歌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文章配图上,编者注重儿童的认知心理和审美需求,注重融文章的内涵于画意中,使插图富有思想美、情感美和艺术美:在美术设计上,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课本的视觉美感,在色彩上,全套书都采用了暖色调进行彩印,色彩明亮柔和。
培养小学生创造审美能力论文
![培养小学生创造审美能力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c420f3f705cc1755270924.png)
培养小学生创造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魄。
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让学生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一、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审美感官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反映或表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如大自然雄伟壮丽、绚丽多姿的景物;社会生活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情景;人物形象高尚机智、生动感人的细节。
此外,课文的语言美,如生动形象、凝练含蓄、新鲜多样、韵律和谐等。
小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挖掘出这些美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点燃儿童心灵的火花,启迪儿童爱美的心智,陶冶儿童爱美的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意境美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
学生的兴趣来源于教师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
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语文教师要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由此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如课文《草原》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散文。
文章不仅把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朗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一碧千里的草原,绿色的小丘,白云一样的羊群……仿佛使人走进一望无际、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从而产生对大草原的美的向往,而且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浓浓深情,又把依依惜别的蒙汉兄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ba6228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b.png)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第一篇: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通过多种途径向中小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本身是美,语文课堂是情感课堂,学生都有获取美的愿望和需求。
美的效用主要表现在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纯洁灵魂,培养人们高尚的品格。
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力,是美育实施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审美学生情感一、问题的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一个人如果不爱美,那他就不可能真正地去爱生活,爱他周围的人,爱他的国家。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审美教育即是爱的教育。
人有爱美之心,表明人有求真向善之心。
人有求真向善之心,才会对大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关切、热爱之情,激情永驻,志存高远;也才会孜孜以求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探索真理,追求事业,献身社会;也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他的生命才有价值。
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下一代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使其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实施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而且也是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激发学生爱美之心,让学生自觉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并且懂得怎样审美。
但近些年来,一些中小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出现了某些偏颇:学校全部工作倾向于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审美和劳动生活技能两方面的教育,审美教育不能说没有抓,但起码是抓得不够目标明确,不够得力,成效不显著,喊在口头上、流于形式的居多。
基于此,笔者认为,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通过语文课实施审美教育的基本条件(一)语文教材本身是美马克思主义经典美学理论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a26b9dfbed5b9f3f80f1c1e.png)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论文概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需要先改变自身的审美教育观念,在教学之中渗透审美教育,利用好教材中的自然美、语言美和人物美,引导学生产生审美的意识,其次,要善于给学生创造审美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审美意识不断发展,最后调动学生的审美主观能动性,这样便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很多老师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始终以学生的成绩为中心,课堂之中将学生的知识教学放于重点教学内容,讲述的内容都是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审美教育的空间,导致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严重缺失。
老师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必须要充分的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
而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很多老师的审美教育,表面看似非常有效,实则都是老师可以安排的教学,学生并未掌握太多的知识,且对于课文的内在了解不够透彻。
老师这样的教学形式,过于表面化,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并无太大关联。
一、提高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策略分析1、老师要善于利用好教材中的美第一,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
自然美对于人们的审美感受会更加真切。
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无限的素材与灵感,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素材进行美育的处理,这样便会触动学生心灵美的感受。
老师在教学之中,要引导学生们去思考、挖掘美,促使学生与大自然产生心灵共鸣。
例如在学习《日月潭》一文时,日月潭的美景给人以清新自然之美,呈现出宝岛台湾的秀丽风光,不仅表达了对日月潭的喜爱,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利用教材之中的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本之中,优美的文字与句子随处可见,老师要利用好这些独特的音符,引导学生产生美的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形体美和意象美,这样才可以达到审美教学的。
比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文中的“甘露”、“细腻”、“柔软”、“新鲜红嫩”、“细雨如丝”等这些形容词和名词结合起来,将故乡杨梅的形、色、味呈现的淋漓尽致。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7a843e431126edb6e1a1073.png)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概要: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是非常丰富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创新和摸索,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而学生也要积极配合语文教师的教学,在生活中更是要善于发现美和寻找美,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在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应注重对孩子的审美教育,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本文就审美教育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探究。
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小学阶段是孩子正式开始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为小学生做好基础工作十分重要。
初入学校,他们就如同一张白纸一样,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并没有明确的是非、对错观念。
而学校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他们成长,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为他们初步构建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但是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只重视通过语文教材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字词、背诵更多的古诗、阅读更多的文章,那么学生只能够沦为学习的机器。
而无法通过语文教学感受到更多美好的情感,学会如何做人,对待生活,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甚至于如果从小在语文教学中就不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不注重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享受生活中的美,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可能会发生扭曲。
近些年来,我们通过新闻报道发现,很多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扭曲、杀人事件屡见不鲜。
他们本应该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莘莘学子,但是他们却品质恶劣。
归根结底,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审美教育的缺乏,让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最终走向不归路。
目前,在语文新课改中已经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和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以此来促使他们形成更好的、更健全的人格,最后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00eb8384868762caaed580.png)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语文教学活动表现出更高、更丰富的审美性。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
一、分析形象感知形象美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它既保留着生活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又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无不感染着人、教育着人,表现出艺术美。
分析形象,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美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具体可感的形象。
教材中的形象大部分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物形象和与生活有关的情境。
只要学生把握住课文中的具体形象,就会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感知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
如《清澈的湖水》,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宜人的风景画,还刻画出小洁这个爱护环境讲文明的小女孩形象。
课文展示的美景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洁的行为美更是感染着孩子们,在他们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创设情境调动感官感受美。
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具有具体可感性,像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事、景、物一样以其光、色、声、形或运动态势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显得真切而生动。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
虽然初步具备了审美感知的身理条件,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影响了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情境美。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形象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既再现情感、释放情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并唤起情感使人感动。
高尚的情感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获得对现实的自我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激发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又一途径。
情感迁移激发情感。
从“以情动人”出发,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感上的感染,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小学阶段的儿童生活经验少,缺乏亲身体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经常无动于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
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
即采用何种办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
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
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
因此,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在导入本课时我饱含激情地说:“为了把这些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为了给中国人报仇,有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
其中就有五位英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学生们看到五壮士跳牙的那一瞬间,我又对学生们说:“虽然五壮士跳下了万丈悬崖,但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跑头颅,洒热血。
同学们让我们在读一读课文,再去细细体会五壮士坚强不屈,英勇豪迈的伟大精神吧!”每位学生听了我饱含深情的语言,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振奋精神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起来。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非常强,语文教材编有大部份优美的富于教育意思的图画。
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月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金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方面,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
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唤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怀,
激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
例如:《桂林山水》的插图,描绘的是玲珑剔透的山水风景图。
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观看图画。
桂林山水的风景图,让学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豪情。
教学中除了注重欣赏图画美之外。
我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汲取知识,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
??
三、进入情境,体会美。
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
教诗词,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
“多读多练”是教学诗词的一个特点。
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
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
如教《朝发白帝城》,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
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山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学生进入情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
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对部分文章的精彩片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参与认识活动,做到语言、形象、情感三者融合。
使审美教育
成为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的氛围中分析情境和再现情境,使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得到成长。
四、从教材中发现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应有尽有。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
有写建筑美的《赵州桥》、《人民大会堂》;歌颂英雄的《王二小》;表现机智的《司马光》、《称象》;赞美诚实的《诚实的孩子》、《在金色的沙滩上》;描写科学家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爱迪生》、《一定要争气》等等。
激发、诱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多角度、多侧面理解、讨论甚至争论,从而在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注重审美情趣和意识的锻炼与培养,能唤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参考文献:
[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文秘资源网
[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联结》佚名
[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情感》杨立结
[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盘红琼
[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来源:网络
[6]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者:陈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