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犯罪事件

合集下载

大学生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然而,大学生法律犯罪事件也屡见不鲜。

这些犯罪事件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案例将分析一起大学生法律犯罪事件,以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预防和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一)案情简介某大学三年级学生李某,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2019年5月,李某在宿舍楼内,趁室友不在,盗取了室友的笔记本电脑一台,价值约5000元。

事后,李某将笔记本电脑变卖,所得款项用于日常生活开支。

(二)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李某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和引导,导致其价值观扭曲。

2. 学校因素:李某所在大学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其法律意识淡薄。

3. 个人因素:李某自身道德品质不高,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三、案例分析(一)犯罪行为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二)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李某的家庭环境对其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其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2. 学校因素:李某所在大学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其法律意识淡薄,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

3. 个人因素:李某自身道德品质不高,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三)犯罪后果1. 法律后果:李某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5000元。

2. 社会后果:李某的行为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四、案例启示(一)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强化学校法律教育学校应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预防违法犯罪。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问题容易引发犯罪行为。

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心理疏导。

浅析大学生犯罪事件

浅析大学生犯罪事件

论大学生犯罪事件—从复旦大学投毒案谈起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最富有生命力和朝气蓬勃的一个高智商、高素质的社会群体。

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持续上升,涉案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但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带坏了校园风气,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关键字:大学生犯罪复旦大学投毒案2013年4月15日当天,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友的广泛关注。

报道称:“受害者是复旦大学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于2013年4月1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于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种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林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在之后的几日里,该报道持续升温,一时间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舆情热点。

为什么各大媒体和广大人民会给予此次事件如此大的关注?笔者认为,一方面该起凶杀案件发生在名校,而且被害者的身份又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医学硕士。

由于其本身的知名度让人们给予它高度的重视。

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影响巨大,从而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思与拷问。

当“复旦大学投毒案”正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4月17日,又有网友爆料,昨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在宿舍内因为玩游戏发生口角,并大动干戈,终导致一名学生抢救无效而死亡。

1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承认此事,并表示正在配合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该事件。

面对一系列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许多人不禁要问:“如今我们的大学生都什么了?”大学本是每个人心目中纯洁的象牙塔,而如今却变成了杀人场所;大学生本是天之骄子,祖国的未来,而如今却要在铁栅栏中度过余生。

是什么使他们变成这样?笔者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种原因。

1、自身因素首先,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情绪波动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欠缺考虑,往往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

大学生著名法律案件分析(3篇)

大学生著名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其中,李某某强奸案作为一起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件,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犯罪原因、法律适用、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以李某某强奸案为例,对大学生著名法律案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大学生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案件背景及基本事实1.案件背景李某某强奸案发生于2013年5月,当事人为某大学在读本科生李某某(化名)与一名女大学生。

案件发生后,迅速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成为我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典型大学生犯罪案件。

2.基本事实2013年5月某日晚,李某某在校园内以参加同学聚会为由,将一名女大学生骗至宿舍。

随后,李某某以暴力手段强奸了该女大学生。

案发后,该女大学生向公安机关报案,李某某被依法逮捕。

三、案件分析1.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1)道德观念缺失。

李某某强奸案中,李某某作为大学生,本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他却因道德观念缺失,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法律意识淡薄。

李某某在犯罪过程中,对法律的威慑力认识不足,导致其以身试法。

(3)心理素质差。

李某某在面临诱惑和压力时,心理素质较差,无法正确应对,从而导致犯罪。

2.法律适用分析(1)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李某某的行为已构成强奸罪,应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2)民事责任。

受害人在本案中遭受了身心伤害,有权要求李某某承担民事责任。

(3)行政处罚。

对于李某某的行为,学校可依法给予其相应的行政处罚。

3.社会道德分析(1)道德教育缺失。

李某某案反映出我国部分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不足,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淡薄。

(2)社会风气问题。

李某某案的发生,反映出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如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等。

四、启示与建议1.加强道德教育。

高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强化法律意识。

高校应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能够依法行事。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其犯罪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大学生犯罪案例,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网络诈骗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

某大学生小张,因沉迷网络游戏,为了获取游戏装备,通过非法途径购买,结果被诈骗团伙利用,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小张的案例反映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案例二: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影响校园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小李因与同学发生口角,情绪失控,对同学进行了暴力攻击,造成了严重伤害。

这一案例揭示了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冲突时,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采取极端手段。

案例三:盗窃行为大学生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为了维持生活,选择了盗窃同学的财物。

虽然小王的行为是出于生存压力,但这并不能成为犯罪的理由。

此案例说明,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压力时,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和求助渠道。

案例四:考试作弊考试作弊是大学生犯罪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

大学生小赵在期末考试中,为了获得好成绩,选择了作弊。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小赵的案例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存在侥幸心理和诚信缺失。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容易在不经意间触犯法律。

2. 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学业、就业等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疏导,可能会走向极端。

3.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可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行为偏离正轨。

4. 家庭和学校教育缺失: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若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通过开设法律课程、举办法律讲座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了解法律的底线和界限。

大学生法律案件分析报告(3篇)

大学生法律案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涉及的法律案件也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法律案件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权益,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

本报告以一起典型的大学生法律案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案件背景、案件性质、处理结果等方面,旨在为大学生法律教育和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二、案件背景(一)案情简介2020年5月,某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小李(化名)因涉嫌抄袭他人论文被学校调查。

经调查,小李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未注明参考文献,将他人论文内容直接复制粘贴,涉嫌抄袭。

学校在核实证据后,根据相关规定,给予小李留校察看处分。

(二)案件性质本案属于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具体涉及著作权侵权。

小李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未对他人作品进行合理引用,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

三、案件分析(一)案件原因1. 法律意识淡薄:小李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未充分了解著作权等相关法律规定。

2. 学术不端行为:小李为了完成论文,选择抄袭他人作品,反映出其学术道德和诚信缺失。

3.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法律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学术道德。

(二)案件影响1. 对小李本人:本案导致小李受到留校察看处分,对其学业、就业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2. 对学校:学校因未能有效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导致案件发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3. 对社会:本案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学术道德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

四、案件处理结果1. 学校给予小李留校察看处分,并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

2. 学校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学术道德。

3. 学校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

五、结论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大学生法律案件,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学术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法律教育:学校应将法律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大学生犯罪法律案件分析(3篇)

大学生犯罪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犯罪案件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分析,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应对措施,旨在为预防大学生犯罪提供参考。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本应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分析,旨在揭示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应对措施。

二、大学生犯罪案件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大学生犯罪案件涉及盗窃、抢劫、诈骗、故意伤害、强奸等多种类型。

其中,盗窃和诈骗案件较为常见,抢劫、故意伤害和强奸等暴力性犯罪也时有发生。

2.犯罪手段隐蔽化部分大学生犯罪手段较为隐蔽,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盗窃等犯罪活动。

同时,部分大学生犯罪后,采取销毁证据、逃避侦查等手段,使得案件侦破难度加大。

3.犯罪动机复杂化大学生犯罪动机复杂,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情感、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原因。

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而走上犯罪道路;也有因情感纠葛、心理压力等原因而犯罪。

4.犯罪主体年轻化大学生犯罪主体年轻化,犯罪年龄多集中在18-22岁之间。

这一年龄段的个体,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导致犯罪。

三、大学生犯罪的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过于溺爱,导致子女缺乏自律意识,道德观念淡薄。

同时,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容易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不足部分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德育教育。

导致学生在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等方面存在缺陷,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犯罪有着重要影响。

如网络不良信息、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色情内容等,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模仿心理,走上犯罪道路。

4.个人心理因素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如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采取极端行为。

大学生法律案件及警示(3篇)

大学生法律案件及警示(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然而,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养不高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大学生法律案件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警示。

一、大学生法律案件案例分析1. 案例一:盗窃案小明是某大学的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便产生了盗窃的想法。

一天,小明趁宿舍无人,将室友的笔记本电脑盗走。

事后,小明将电脑以低价卖出,得款5000元。

不久,被盗室友发现电脑丢失,报警后将小明抓获。

经审理,法院以盗窃罪判处小明有期徒刑一年。

警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自己的学业,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经济困难。

2. 案例二:网络诈骗案小王是某大学的一名学生,一次在网上认识了一个“高富帅”网友。

该网友以投资为由,骗取小王信任,并要求小王汇款。

小王共向对方汇款10万元。

后发现被骗,报警后将网友抓获。

经审理,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该网友有期徒刑五年。

警示:大学生要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人,谨防网络诈骗。

3. 案例三:酒驾案小李是某大学的一名学生,一次聚会后,小李酒后驾车回家。

途中,小李撞到一名行人,造成对方重伤。

事故发生后,小李逃离现场。

后警方将小李抓获,并查明事故真相。

经审理,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小李有期徒刑三年。

警示:大学生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酒后不开车,关爱他人生命。

二、大学生法律案件警示1. 提高法律意识大学生要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学法、知法、守法。

了解国家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做到遵纪守法,远离违法犯罪。

2.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大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遇到侵权行为时,要勇敢维权,不要忍气吞声。

3. 树立正确价值观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诱惑,追求真善美。

学会理性消费,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避免陷入违法犯罪。

4. 注重心理健康大学生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遇到问题要学会寻求帮助。

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抗压能力,避免因心理问题导致违法犯罪。

大学生犯罪案例教育(3篇)

大学生犯罪案例教育(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几个大学生犯罪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广大大学生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一、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大学男生因涉嫌盗窃被捕某大学男生小王,因家庭贫困,生活费用难以保障,于是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他利用晚上熄灯后,潜入学校宿舍,盗窃同学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财物。

最终,小王因涉嫌盗窃被警方抓获,并被学校开除。

案例分析:小王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对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盗窃行为的认识。

他在面对贫困生活时,没有通过正当途径解决,而是选择了违法的道路。

这充分说明了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 案例二:某大学女生因网络诈骗被捕某大学女生小李,在网络上结识了一名陌生男子,两人互生情愫。

后来,该男子以各种理由向小李借钱,小李信以为真,先后向其汇款数万元。

最后,小李发现自己被骗,遂报警。

警方调查发现,该男子涉嫌网络诈骗,已被抓获。

案例分析:小李在网络交往中,缺乏对陌生人的警惕性,轻信了对方的谎言,导致财产损失。

这提示我们在网络交往中,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

3. 案例三:某大学男生因故意伤害被捕某大学男生小张,因与同学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将其打成重伤。

事后,小张深感懊悔,但已无法挽回。

最终,小张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案例分析:小张在情绪失控时,没有冷静思考,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这提醒我们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要理智处理,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二、大学生犯罪案例教育启示1.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制观念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法律(3篇)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法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犯罪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本应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因种种原因走上犯罪道路,不仅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也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偏离。

本文将通过对几起大学生犯罪案例的分析,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处理,以期引起社会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重视。

二、大学生犯罪案例解析1. 案例一:大学生抢劫案某高校大学生李某,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为筹集游戏资金,李某与同乡王某密谋抢劫。

两人于一天晚上,携带凶器闯入一家便利店,将店主打伤,抢走现金5000元。

案发后,李某被警方抓获,依法判处有期徒刑5年。

解析:李某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加重,最终走上抢劫道路。

此案反映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原因:道德观念缺失、法制意识淡薄。

此外,李某与同乡王某的作案行为也反映出大学生犯罪往往具有团伙性。

2. 案例二:大学生诈骗案某高校大学生张某,利用网络交友平台结识了一名女子,以结婚为名,骗取对方信任。

随后,张某以各种理由向对方索要钱财,共计10万元。

案发后,张某被警方抓获,依法判处有期徒刑7年。

解析:张某利用网络交友平台进行诈骗,反映出大学生犯罪手段的隐蔽性。

此外,张某的诈骗行为也暴露出大学生犯罪具有欺骗性、欺诈性等特点。

3. 案例三:大学生贩毒案某高校大学生王某,因结识了一名毒贩,逐渐沉迷于毒品。

为筹集毒资,王某开始贩毒。

经警方调查,王某共贩卖毒品100克,案发后,王某被依法判处死刑。

解析:王某因结识毒贩,逐渐走上贩毒道路。

此案反映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严重后果:毒品犯罪。

此外,王某的贩毒行为也暴露出大学生犯罪具有暴力性、危害性等特点。

三、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大学生家庭环境复杂,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法制意识淡薄。

2. 学校教育不足: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大学生在面对诱惑时缺乏抵御能力。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案例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案例分析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启示
这个案例提醒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学校应该建立心理 辅导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培养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案例二:四川大学 学生杀人案
案例二:四川大学学生杀人案
xxxxxxx
大学生犯罪案例 及案例分析
-
1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2
案例二:四川大学学生杀人案
3
案例三:北京大学学生投毒案
案例一:浙江大学 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概述
2011年,在浙江大学 校园致死。据报道,该 学生曾在高中时就有 过类似的不良行为, 但并未受到足够的重 视和管教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揭示了高校学生犯罪的 另一个常见原因——心理问题。 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学业、生活、 情感等多重压力下,容易产生心 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偏执等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就有可能引发犯罪行为。此外 ,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或溺爱,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念,容易在冲突中采取过激 的行为
案例三:北京大学学生投毒案
案例概述
2013年,北京大学一名医学研究生在宿舍内使用化学试剂将室友毒害。据报道,该学生与 室友之间存在一些琐碎的矛盾
案例三:北京大学学生投毒案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同样是心理问题引发的犯罪行为。投毒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犯罪行为,但该学生却 因为一些琐碎的矛盾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方式。这表明该学生的心理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 同时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

大学生法律案例及剖析(3篇)

大学生法律案例及剖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某大学三年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生盗窃念头。

一日,甲潜入学校实验室,窃取了一台价值5000元的笔记本电脑。

事后,甲将电脑以4000元的价格出售给同学乙。

不久,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现电脑丢失,报警后将甲抓获。

乙在甲被抓获后,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二、案例分析1. 案例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

在本案中,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实验室的笔记本电脑,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2. 案例分析(1)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甲在盗窃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① 主观方面:甲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想通过盗窃获取经济利益。

② 客观方面:甲秘密窃取实验室的笔记本电脑,侵犯了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③ 主体方面:甲已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综上所述,甲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构成盗窃罪。

(2)乙的行为构成自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在本案中,乙在甲被抓获后,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构成自首。

(3)乙的行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在本案中,乙明知甲盗窃的电脑是犯罪所得,却以4000元的价格收购,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三、法律建议1.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2. 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应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等高风险区域的监管,防止类似盗窃案件的发生。

3.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因心理问题导致违法犯罪。

触犯法律大学生案例分析(3篇)

触犯法律大学生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然而,在校园中也不乏一些大学生触犯法律的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给大学生自身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触犯法律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以期引起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重视。

二、案例介绍案例背景:某大学一名大学生,因涉嫌盗窃被警方抓获。

据了解,该生家境贫寒,父母均为农民,家中还有一个弟弟在读高中。

由于生活压力,该生萌生了盗窃的念头,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案例经过:某日凌晨,该生趁学校宿舍楼管理员休息之际,潜入宿舍楼,盗取了他人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财物。

得手后,他将赃物变卖,企图弥补家庭经济困难。

然而,在作案过程中,他被宿舍管理员发现并报警。

警方介入调查后,该生对其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案例处理: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该生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三、案例分析1. 成因分析(1)家庭因素:该生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均为农民,收入微薄。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无法给予其足够的物质支持,导致其生活压力增大。

(2)心理因素:该生在面临生活困境时,未能正确面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在心理压力下,他产生了犯罪念头。

(3)法律意识淡薄:该生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缺乏法治观念,认为盗窃行为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

2. 危害分析(1)对个人危害:该生因触犯法律,被判处有期徒刑,这不仅对其自身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还影响了其未来的发展。

(2)对家庭危害:该生的犯罪行为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也给弟弟的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

(3)对社会危害:该生的犯罪行为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损害了社会风气,给社会治安带来了隐患。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教育他们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案例评说(3篇)

大学生法律案例评说(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与此同时,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

本文以一起大学生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法律适用及预防措施进行评说。

二、案例背景2018年,某高校大学生李某因涉嫌盗窃被警方抓获。

经调查,李某曾因家庭贫困而偷窃同学财物,后逐渐发展到偷窃校内商店、宿舍等场所。

此次作案,李某盗窃现金、电子产品等财物价值人民币2万余元。

案发后,李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悔过。

三、案例分析1. 案例原因(1)家庭因素:李某家庭贫困,父母离异,缺乏关爱。

这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自卑、贪婪的性格,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因素:高校对学生道德教育、法律教育投入不足,导致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此外,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使得部分学生在面对压力、挫折时无法正确应对。

(3)社会因素: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大,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物质生活,不惜铤而走险。

2. 法律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根据案件情节,法院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3. 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家庭贫困、父母离异等因素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2)强化学校教育: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3)加强社会引导: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要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违法犯罪。

四、结论大学生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针对大学生犯罪现象,我们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同时,对犯罪大学生要依法惩处,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过自新。

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法律案件剖析(3篇)

大学生的法律案件剖析(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金融市场的繁荣,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金融产品,迅速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起来。

然而,由于监管不严、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校园贷纠纷频发,给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校园贷纠纷案件为例,剖析大学生法律案件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二、案件简介2019年,某高校大学生小张(化名)因急需资金购买手机,通过网络平台办理了一笔校园贷。

贷款金额为5000元,期限为6个月,月利率为2%。

然而,在还款过程中,小张发现自己不仅需要支付本金和利息,还需支付各种手续费、逾期费等费用。

由于无力偿还,小张向家人求助,但最终仍未能解决问题。

无奈之下,小张将贷款平台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认为,校园贷平台与小张之间的借贷合同合法有效,但贷款平台在宣传过程中未充分告知实际利率和费用,存在欺诈行为。

同时,贷款平台在催收过程中采取恐吓、威胁等手段,侵犯了小张的合法权益。

据此,法院判决贷款平台退还小张贷款本金及部分利息,并赔偿小张精神损害抚慰金。

三、案件剖析1. 大学生法律案件的特点(1)涉及领域广泛。

大学生法律案件不仅包括借贷、合同纠纷,还包括侵权、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各个领域。

(2)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大学生缺乏法律知识,对自身权益保护意识不足,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3)案件处理难度大。

由于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案件处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2. 案件处理方法(1)加强法律教育。

学校应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2)完善监管机制。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校园贷等金融产品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3)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关注大学生的法律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风险。

(4)创新纠纷解决机制。

探索建立校园贷纠纷调解、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高案件处理效率。

四、结论校园贷纠纷案件是大学生法律案件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维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引人深思大学生法律案件(3篇)

引人深思大学生法律案件(3篇)

第1篇在我国,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

然而,在追求知识和理想的道路上,个别大学生却因法律意识淡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本文将围绕一起引人深思的大学生法律案件,探讨法律与青春的碰撞,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案件背景2019年,某大学一名大学生陈某因涉嫌诈骗罪被警方抓获。

经调查,陈某利用网络平台,以低价出售奢侈品为诱饵,骗取他人钱财。

在短短一个月内,陈某骗取了数十万元。

案发后,陈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但已经无法挽回损失。

二、案件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陈某作为一名大学生,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

然而,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陈某丧失了道德底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反映出我国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的认识不足。

2. 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诈骗案件频发。

陈某在作案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的优势,迅速传播虚假信息。

这说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部分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 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某的父母对其关爱有加,但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

陈某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关注孩子的成长,导致陈某在道德和法律观念上存在缺陷。

三、反思与启示1. 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应将法制教育纳入日常教学,通过举办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同时,家庭教育也应重视法制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社会团体和媒体应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对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减少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害。

3.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结语大学生法律案件的发生,让我们看到了法律与青春的碰撞。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法律案件解析大学生(3篇)

法律案件解析大学生(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某月,某高校大学生李某涉嫌盗窃案在法院开庭审理。

李某因涉嫌盗窃学校实验室的实验器材,被学校保卫处抓获。

随后,学校将其移交至公安机关。

经调查,李某盗窃实验器材的目的是为了出售换取生活费用。

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大学生涉嫌盗窃的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思考。

二、案件焦点1.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2.李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3.李某是否应从轻或减轻处罚?三、案件解析1.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本案中,李某盗窃学校实验室的实验器材,属于盗窃公私财物。

虽然李某供述盗窃的实验器材价值不高,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2.李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在本案中,李某在犯罪事实被学校保卫处发现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因此,李某具有自首情节。

3.李某是否应从轻或减轻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法律案件分析大一新生(3篇)

法律案件分析大一新生(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孩子送入大学,希望他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一些大一新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触犯法律。

本文将以一起大一新生犯罪案件为例,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

二、案件概述2019年9月,某大学大一新生张某,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张某在高中时期成绩优异,家庭条件良好,但在大学期间,由于沉迷网络游戏,逐渐形成了盗窃的恶习。

他利用课余时间,多次潜入校园内宿舍,盗窃同学的财物。

案发后,张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并依法提起公诉。

三、案件分析(一)案件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张某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他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张某在面对诱惑时,无法抵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 法治意识淡薄:张某在大学期间,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法治意识淡薄。

他误以为盗窃行为不会受到法律制裁,因此有恃无恐,多次作案。

3. 道德观念缺失:张某在高中时期,由于成绩优异,受到周围同学的羡慕,逐渐形成了自以为是的心态。

他缺乏道德观念,不懂得尊重他人,将盗窃行为视为获取财富的捷径。

4. 社会环境因素:张某所在大学周边地区,治安状况较差,盗窃案件时有发生。

这种社会环境,使得张某误以为盗窃行为在校园内较为普遍,从而降低了他的犯罪成本。

(二)案件法律分析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民事责任:张某在盗窃过程中,给受害者造成了经济损失,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3. 行政责任:张某在大学期间,违反了学校的管理规定,应当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大学生法律案件及启示(3篇)

大学生法律案件及启示(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近年来,大学生法律案件频发,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的大学生法律案件出发,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一、大学生法律案件案例分析1. 案例一:大学生网络诈骗案某大学生小李,利用网络社交平台结识了多名网友,以虚构身份进行诈骗。

他谎称自己急需用钱,向网友借款,骗取钱财。

在骗取多名网友共计数万元后,小李被公安机关抓获。

2. 案例二:大学生打架斗殴案某大学生小张,因琐事与室友发生争执,进而引发打架斗殴事件。

双方在争执中,小张持械将室友打伤,造成对方轻伤二级。

小张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3. 案例三:大学生盗窃案某大学生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盗窃学校食堂、宿舍等场所的财物。

在盗窃过程中,小王被保安发现,并被公安机关抓获。

小王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二、大学生法律案件成因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缺乏法律意识,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心理素质较差面对挫折和压力,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采取极端行为。

3.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父母对孩子的法律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孩子法律意识淡薄。

4. 学校教育不足部分高校在法律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充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三、大学生法律案件启示1. 加强法律教育高校应将法律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同时,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高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

3.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法律教育,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4. 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应关注大学生法律问题,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大学生犯罪法律案件(3篇)

大学生犯罪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大学生犯罪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犯罪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权益,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文将分析一起大学生犯罪法律案件,从犯罪原因、法律适用、案件处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案件背景2019年,某大学一名大学生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被害人是一家中高档酒店的客房服务员,被盗金额共计人民币5万元。

经过调查,犯罪嫌疑人交代,其因家庭经济困难,多次向被害人借款未果,遂产生盗窃念头。

案发当晚,犯罪嫌疑人潜入酒店客房,将被害人钱包盗走。

三、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原因:犯罪嫌疑人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导致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原因: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关爱,导致部分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3. 社会原因:社会风气浮躁,部分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扭曲,道德观念淡薄。

4. 个人原因:犯罪嫌疑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走上犯罪道路。

四、法律适用分析1. 刑法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 刑事责任: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年满18周岁,应承担完全刑事责任。

3. 刑事处罚: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法院对犯罪嫌疑人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五、案件处理分析1. 侦查阶段:公安机关迅速开展侦查工作,及时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为案件后续处理奠定了基础。

2. 审判阶段:法院依法审理案件,充分考虑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作出公正判决。

3. 执行阶段:法院判决生效后,监狱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教育改造,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法律案件分析大学生(3篇)

法律案件分析大学生(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高校学生甲,男,20岁,因涉嫌盗窃被学校保卫处抓获。

经调查,甲在校园内多次盗窃他人财物,涉案金额达数千元。

学校保卫处将其移交至公安机关处理。

公安机关经过侦查,收集了相关证据,对甲进行了刑事拘留。

二、案件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涉及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刑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3)教育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学生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学校可以根据情况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分:(一)违反治安管理,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

2. 案件定性本案中,甲涉嫌盗窃他人财物,涉案金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同时,甲在学校多次盗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

3. 案件处理(1)刑事处罚:根据刑法规定,甲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

(2)行政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甲被处以行政拘留十日。

(3)学校处分:根据教育法规定,学校给予甲开除学籍的处分。

三、案例分析1. 案件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甲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父母对其关爱不足,导致其道德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

(2)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甲的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社会风气浮躁,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导致盗窃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生犯罪事件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谈起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最富有生命力和朝气蓬勃的一个高智商、高素质的社会群体。

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持续上升,涉案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但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带坏了校园风气,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关键字:大学生犯罪复旦大学投毒案
2013年4月15日当天,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友的广泛关注。

报道称:“受害者是复旦大学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于2013年4月1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于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种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林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在之后的几日里,该报道持续升温,一时间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舆情热点。

为什么各大媒体和广大人民会给予此次事件如此大的关注?笔者认为,一方面该起凶杀案件发生在名校,而且被害者的身份又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医学硕士。

由于其本身的知名度让人们给予它高度的重视。

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影响巨大,从而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思与拷问。

当“复旦大学投毒案”正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4月17日,
又有网友爆料,昨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在宿舍内因为玩游戏发生口角,并大动干戈,终导致一名学生抢救无效而死亡。

1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承认此事,并表示正在配合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该事件。

面对一系列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许多人不禁要问:“如今我们的大学生都什么了?”大学本是每个人心目中纯洁的象牙塔,而如今却变成了杀人场所;大学生本是天之骄子,祖国的未来,而如今却要在铁栅栏中度过余生。

是什么使他们变成这样?笔者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种原因。

1、自身因素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情绪波动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欠缺考虑,往往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

其次,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接纳自我, 存在自我意识混乱的问题, 或是过高地评价自我, 或是过低地评价自我, 结果导致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两大心理缺陷。

在这种不良的自我意识的暗示下, 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挫折承受能力差, 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 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犯罪嫌疑人林某就是一个不善言语,内心过于自卑的一个人。

他曾在自己的日志中写道:“周围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我的状况却像天气,反复无常——像个神经病。

”在复旦读研的第二个学期末,林沐发表日志,这么写道,“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不喜言辞,不善言辞……我想,我是个有点悲观倾向的人。

这种悲观倾向会在不恰当的时刻提醒我事情的不确定性,让我动摇、害怕、继而放弃。

” 在这篇日志里,林某把
自己称为“怪人”,但他仍寄语说,“要成为一个简单的人,要乐观,要自信”。

2、家庭因素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关系到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

因此,大学生走什么样的道路,如何成长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分数, 将能否考上名校作为衡量一个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尺,从而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

“复旦大学投毒案”中,据犯罪嫌疑人林某的老师回忆:“中学时代的他就表现出沉默、害羞,却一直是全校“最优秀的那几个孩子。

”他的昔日同窗也评价他:“基本属于那种书呆子级别人物!话特别少,只有当谈起篮球和乒乓球时,话才多一些。

”自卑、羞涩、渴望却又不善于与女性交往的一面也在这个时期显现出来。

同学们都认为,封闭的成长环境和程式化的生活多少影响了他,塑造了一种异常敏感而害羞的性格。

3、学校教育
穿透校园犯罪案,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在高校中,生命教育仍然是个不得不重视的话题。

远的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起铊盐中毒案,近的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口角刺死室友、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宿舍发现腐尸……在这些事件中,尊重生命这个基本的社会准则却被高智商的学子们抛弃。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学校更都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学校的升学率,往往忽视生命教育,致使学生漠视他人生命,甚至粗暴地剥夺他人生命。

其次,学校也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
康教育。

复旦大学的投毒案,一方面暴露了高校实验室对剧毒化合物管理上存在着巨大漏洞,这也表明清华、北大的铊盐中毒案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高校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常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给予相应的辅导。

虽然“复旦大学投毒案”正在调查之中,其结果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它去留下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反思。

究竟是什么让高学历、高智商的学子沦为犯罪者,让他们对他人生命如此漠视?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许多人在乎的都是考了多少分、得了哪些奖,而忽略了关注心灵的健康、灵魂的塑造。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多的是名校、好工作的鼓励,少的是善良、质朴品格的塑造。

学校里,教师评判学生的“唯分数论”是否值得商榷;家庭里,父母以上名校作为孩子成长标尺的态度,是否有待进一步探讨。

我们的社会是否应该给青少年多一点舒缓、自由的空间,少一些压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