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然而,大学生法律犯罪事件也屡见不鲜。

这些犯罪事件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案例将分析一起大学生法律犯罪事件,以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预防和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一)案情简介某大学三年级学生李某,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2019年5月,李某在宿舍楼内,趁室友不在,盗取了室友的笔记本电脑一台,价值约5000元。

事后,李某将笔记本电脑变卖,所得款项用于日常生活开支。

(二)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李某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和引导,导致其价值观扭曲。

2. 学校因素:李某所在大学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其法律意识淡薄。

3. 个人因素:李某自身道德品质不高,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三、案例分析(一)犯罪行为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二)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李某的家庭环境对其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其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2. 学校因素:李某所在大学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其法律意识淡薄,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

3. 个人因素:李某自身道德品质不高,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三)犯罪后果1. 法律后果:李某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5000元。

2. 社会后果:李某的行为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四、案例启示(一)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强化学校法律教育学校应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预防违法犯罪。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问题容易引发犯罪行为。

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心理疏导。

大学生犯罪心理剖析

大学生犯罪心理剖析

大学生犯罪心理剖析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他们个人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威胁。

因此,探究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对于加强防范和帮助这一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犯罪心理进行剖析。

一、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在校园里处于新的社会环境中,需要适应和融入新的人际关系网。

但同时,社会的现实与他们的期望产生了巨大落差。

大学生常常憧憬着光明的未来,向往着自由和独立的生活,然而很多时候他们面临着就业压力、学业负担以及社交问题等困扰。

这些问题和挫折感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不良情绪,并最终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动机。

另外,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和职业前景不明朗的现实。

这种现状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了“非法途径”获取财富和地位的念头。

他们希望通过违法犯罪手段来获得追求的目标,满足物质和社会需求,这种心理状态也成为他们犯罪的一大诱因。

二、心理发展因素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发展因素也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发展的基础在于个体的人格特质和个性发展,而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意识都在不断塑造和发展中。

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良好的心理引导和教育,就容易导致他们对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模糊和淡化。

另一方面,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也是犯罪的重要原因。

大学阶段,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同时存在,这容易导致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

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可能会使得大学生在情绪失控时做出一些冲动和暴力的行为。

这些行为往往超出了他们正常的心理阈限,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另一重要原因。

环境对于个体的塑造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大学校园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校园环境存在着极度的竞争、不良的社交关系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就可能诱发一些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压力,倾向于产生犯罪行为。

今世大学生犯法之剖析

今世大学生犯法之剖析

今世大学生犯法之剖析
一、今世大学生犯法的特点:
(一)犯法数量增加据调查,大学生犯法案件数量及犯法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

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

(二)类型多样化大学生犯法多以财产型和损害型为主,但同时显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

大学生犯法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进展,犯法手腕比一样犯法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和高隐蔽、高危害性。

比如大学生卢某就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不仅自己利用,而且还向老友传播,给该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达几万余元;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研制冰毒,从事毒品交易活动等等。

(三)犯法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法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此刻来自重点大专院校乃至名牌院校的犯法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

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法”的调查,在犯法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法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01年大学生犯法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

法官在调查中还发觉,女大学生犯法也在增加,在2002年67名犯法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

二、今世大学生犯法的缘故:。

大学生犯罪现状分析

大学生犯罪现状分析

大学生犯罪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犯罪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学生犯罪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贩毒、诈骗、抢劫、开设赌场等。

这些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本文将对大学生犯罪现状进行分析,从社会背景、原因和解决办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社会背景大学生犯罪的增加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首先,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

对于那些无法适应高强度学习和竞争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到挫败和失落,从而诉诸犯罪。

其次,社会风气的败坏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不少贪污腐败的现象,这种现象容易引导大学生犯罪行为。

再者,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犯罪信息,从而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诱发犯罪倾向。

二、原因分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心理问题是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生活、学习、情感方面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一些大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正确的应对机制,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导致犯罪行为。

其次,家庭因素也是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一。

如果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他们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再者,社会环境与大学生的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社会上存在着不少不良的价值观念和不规范的行为,如果大学生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他们的道德底线和法律意识可能会受到冲击,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三、解决办法针对大学生犯罪问题,我们应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

首先,大学和家庭要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

大学可以开设各类课程,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法律意识。

家庭可以关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其次,社会也应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和发展的空间。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减少犯罪的倾向。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犯罪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大学生是国家的脊梁,他们是祖国的未来,然而如今大学生犯罪的现象也日益严重。

大学生犯罪不仅伤害了他们自己,也损害了社会的利益,因此对大学生犯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心理原因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他们可能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如情感困扰、学业压力、自我认同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社会原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而一些大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环境、交友圈子等原因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他们选择了错误的生活方式,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家庭原因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其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家庭教育不当,父母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或者家庭关系不和谐等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从而产生犯罪倾向。

了解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后,我们就需要从多方面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大学生犯罪。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非常重要,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预防大学生犯罪非常必要。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问题,促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减少犯罪倾向。

二、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大学生应该加强法治意识教育,了解法律的意义和作用,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学校应该开设法律知识课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危害和后果,增强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

三、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修养,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远离犯罪。

四、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大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和支持。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报告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报告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报告引言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了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了不良影响。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和社会背景的多样化,大学生犯罪案件逐渐增加。

本报告旨在对大学生犯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犯罪背后的原因和社会影响。

案例一:非法拘禁案例案例描述:2019年某大学一名大一新生被同班同学非法拘禁数天,并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虐待。

案情分析:案件中涉及的主要犯罪行为是非法拘禁和虐待。

从分析可以发现,案犯的主要动机是对受害人的个人恶意,与他们之间的冲突有关。

案犯认为受害人言行不当,情绪失控,因此采取极端手段对其进行惩罚。

原因探讨:这种案件反映了大学生过度自信、心理问题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的普遍现象。

大学生在面对新环境和压力时,常常存在自尊心脆弱、容易受到冲动驱使的问题。

同时,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导致此类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缺乏沟通、欠缺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尊重,使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

社会影响:此类案件不仅对受害人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也对案犯及其同学的人际关系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案例二:网上诈骗案例案例描述:一名大学生利用网络发布虚假招聘广告,诱导求职者缴纳培训费用后潜逃。

案情分析:案件中涉及的主要犯罪行为是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制造虚假标的物、诱骗受害人缴纳费用等手段,获取非法利益后潜逃。

具体分析案件可发现,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的匿名特性和通信技术,隐匿身份,使得受害人很难追溯。

原因探讨:这类案件凸显了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中容易受到网络诈骗的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对网络安全的足够意识和防范能力,容易被网络犯罪分子诱导和欺骗。

另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着经济压力和求职竞争的双重挤压,常常表现出渴望迅速取得经济收益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社会影响:此类案件不仅给个人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信任危机。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其犯罪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大学生犯罪案例,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网络诈骗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

某大学生小张,因沉迷网络游戏,为了获取游戏装备,通过非法途径购买,结果被诈骗团伙利用,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小张的案例反映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案例二: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影响校园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小李因与同学发生口角,情绪失控,对同学进行了暴力攻击,造成了严重伤害。

这一案例揭示了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冲突时,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采取极端手段。

案例三:盗窃行为大学生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为了维持生活,选择了盗窃同学的财物。

虽然小王的行为是出于生存压力,但这并不能成为犯罪的理由。

此案例说明,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压力时,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和求助渠道。

案例四:考试作弊考试作弊是大学生犯罪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

大学生小赵在期末考试中,为了获得好成绩,选择了作弊。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小赵的案例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存在侥幸心理和诚信缺失。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容易在不经意间触犯法律。

2. 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学业、就业等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疏导,可能会走向极端。

3.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可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行为偏离正轨。

4. 家庭和学校教育缺失: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若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通过开设法律课程、举办法律讲座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了解法律的底线和界限。

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

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

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志。

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

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

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

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犯罪大学生心理原因分析(1)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

大学生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

犯盗窃罪的大学生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

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大学生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

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全部是大学一、二年级(包括大专)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

法纪意识淡薄问题自我剖析三篇

法纪意识淡薄问题自我剖析三篇

法纪意识淡薄问题自我剖析三篇
法纪意识淡薄问题自我剖析篇1 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当代大学生作为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任何时候都受到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包括他们的犯罪行为。

-年的马加爵事件让国人第一次认真审视大学生犯罪的问题。

近些年,70码、我爸是李刚、以及药家鑫案都是大学生犯罪的典型,无一不显示出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淡泊的严重性。

充分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犯罪的属性,对预防大学生犯罪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般大学生犯罪现状有以下几个因素:
1.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逐步加剧导致犯罪。

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基本成熟、定型,但在心理上发展却很不稳定。

马加爵因贫困的家庭背景和封闭的性格常招致同学的嘲笑,长期压抑的自卑心理最终爆发,使他丧失理智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同学。

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矛盾,独立意识和从众心理的矛盾,自卑等诸多矛盾和冲突时,大学生往往比社会上的同龄人更脆弱、更冲动,其情感与情绪的不稳定性便暴露出来,如果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有效引导,就可能演变成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第 1 页共 1 页。

大学生法律案件进行剖析(3篇)

大学生法律案件进行剖析(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他们在校园内外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增多。

本文将对几起典型的涉及大学生的法律案件进行剖析,以期为大学生提供法律意识,预防法律风险。

一、案件背景(一)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近年来,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日益凸显。

许多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基本的法律素养,导致他们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二)校园内外法律风险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校园内外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从学术不端、知识产权侵权到校园暴力、网络诈骗,大学生在各个领域都可能遭遇法律问题。

二、案例分析案例一:学术不端案件(一)案情简介某高校学生张某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未经允许抄袭他人论文,并在论文中标注为个人原创。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被导师发现并举报。

(二)法律分析1. 张某的行为构成侵犯他人著作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学校对张某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进行严肃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取消毕业资格、开除学籍等。

案例二: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一)案情简介某大学生在创作音乐作品时,未经授权使用了他人已发表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

(二)法律分析1. 该大学生侵犯了他人著作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网络平台作为传播媒介,对侵权行为负有审查责任,如未及时采取删除等措施,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案例三:校园暴力案件(一)案情简介某高校学生李某与同学发生争执,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持械将同学打伤。

(二)法律分析1. 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 学校对李某的暴力行为负有管理责任,如未能及时制止或处理,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案例四:网络诈骗案件(一)案情简介某大学生在网络上结识了一陌生网友,对方以投资为由,诱导其转账汇款。

大学生信以为真,最终被骗走大量钱财。

(二)法律分析1. 该大学生在网络诈骗中扮演了受害者角色,有权要求公安机关介入调查。

2. 网络平台对诈骗行为负有监管责任,如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犯罪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化解大学生犯罪现象。

那么,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预防对策?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1. 社会压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要劳动力的一部分,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会导致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容易产生犯罪心理。

2. 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课堂,一个稳定和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实中许多家庭存在着家庭纠纷、家暴、离婚等问题,这些不良的家庭因素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犯罪的倾向。

3. 个人心理问题一些大学生存在自卑、自闭、孤僻等心理问题,无法良好地融入社会和校园环境,这些心理问题会激发他们产生犯罪行为。

一些大学生缺乏责任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清晰的认识,也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4. 社会环境大学校园的社会环境也是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大学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地方,但一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和不良的交往关系,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导致他们产生犯罪行为。

5. 媒体影响现代社会的媒体发达,各种信息的传播非常迅速,一些不良信息和不良价值观也很容易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之中,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产生犯罪行为。

二、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对策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其抵御犯罪的能力。

2.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家长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情感关怀和精神指导,创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行为习惯。

大学生犯罪法律案件分析(3篇)

大学生犯罪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犯罪案件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分析,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应对措施,旨在为预防大学生犯罪提供参考。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本应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分析,旨在揭示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应对措施。

二、大学生犯罪案件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大学生犯罪案件涉及盗窃、抢劫、诈骗、故意伤害、强奸等多种类型。

其中,盗窃和诈骗案件较为常见,抢劫、故意伤害和强奸等暴力性犯罪也时有发生。

2.犯罪手段隐蔽化部分大学生犯罪手段较为隐蔽,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盗窃等犯罪活动。

同时,部分大学生犯罪后,采取销毁证据、逃避侦查等手段,使得案件侦破难度加大。

3.犯罪动机复杂化大学生犯罪动机复杂,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情感、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原因。

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而走上犯罪道路;也有因情感纠葛、心理压力等原因而犯罪。

4.犯罪主体年轻化大学生犯罪主体年轻化,犯罪年龄多集中在18-22岁之间。

这一年龄段的个体,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导致犯罪。

三、大学生犯罪的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过于溺爱,导致子女缺乏自律意识,道德观念淡薄。

同时,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容易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不足部分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德育教育。

导致学生在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等方面存在缺陷,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犯罪有着重要影响。

如网络不良信息、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色情内容等,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模仿心理,走上犯罪道路。

4.个人心理因素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如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采取极端行为。

犯罪成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犯罪成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分析和预防对策一、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分析(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众多学生也正是受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

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是造成其犯罪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无法应对挫折,而导致产生犯罪念头。

(三)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随着网络等传媒技术的发展,许多不良信息开始通过网络流传,有些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

(四)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五)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二、预防对策(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在教授知识时,一定要注重对其思想品德的培养,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

(二)完善法制教育,间接引导学生行为许多大学生犯罪是因为他们对犯罪事实认识不清,所以学校应该加大普法教育。

社会上也应当开展普法讲座,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

(三)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杜绝黄赌毒。

开展积极进步的社会活动,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文明、洁净的社会环境。

(四)学校教育体制应健全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五)家长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学校单方的责任,作为学生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也是责无旁贷的。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五篇范文)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五篇范文)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五篇范文)第一篇: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关键词: 犯罪原因;教育缺失;心理矛盾内容提要:近年,在校学生犯罪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和法制教育观念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和法制观念淡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心理疏导缺位则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人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精神面貌、思想态度和行为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为全社会所关注。

目前,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的社会变革也正处在关键时期。

就这个时期我国的大学生而言,其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能与变革中的时代要求相一致。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前居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如今也逐步被卷入社会化、市场化浪潮之中。

入学时的高额收费、毕业时的双向选择,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困难使现在的大学生较以往在思想上、心理上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负担和压力。

经济、学习、就业的压力、使许多大学生心理上不堪重负,于是在大学校园里产生了一些不协调的音符,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据北京大学教授康树华所做的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1}。

从卢刚事件到马晓明杀亲,从云南大学马加爵杀死同学到政法大学陈春明老师被学生杀害,这都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大学生犯罪的数量之大、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危害之重已不容我们对这个犯罪群体忽视。

以往学者们在探究大学生犯罪原因时,更多的是关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主体外因素。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法律(3篇)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法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犯罪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本应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因种种原因走上犯罪道路,不仅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也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偏离。

本文将通过对几起大学生犯罪案例的分析,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处理,以期引起社会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重视。

二、大学生犯罪案例解析1. 案例一:大学生抢劫案某高校大学生李某,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为筹集游戏资金,李某与同乡王某密谋抢劫。

两人于一天晚上,携带凶器闯入一家便利店,将店主打伤,抢走现金5000元。

案发后,李某被警方抓获,依法判处有期徒刑5年。

解析:李某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加重,最终走上抢劫道路。

此案反映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原因:道德观念缺失、法制意识淡薄。

此外,李某与同乡王某的作案行为也反映出大学生犯罪往往具有团伙性。

2. 案例二:大学生诈骗案某高校大学生张某,利用网络交友平台结识了一名女子,以结婚为名,骗取对方信任。

随后,张某以各种理由向对方索要钱财,共计10万元。

案发后,张某被警方抓获,依法判处有期徒刑7年。

解析:张某利用网络交友平台进行诈骗,反映出大学生犯罪手段的隐蔽性。

此外,张某的诈骗行为也暴露出大学生犯罪具有欺骗性、欺诈性等特点。

3. 案例三:大学生贩毒案某高校大学生王某,因结识了一名毒贩,逐渐沉迷于毒品。

为筹集毒资,王某开始贩毒。

经警方调查,王某共贩卖毒品100克,案发后,王某被依法判处死刑。

解析:王某因结识毒贩,逐渐走上贩毒道路。

此案反映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严重后果:毒品犯罪。

此外,王某的贩毒行为也暴露出大学生犯罪具有暴力性、危害性等特点。

三、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大学生家庭环境复杂,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法制意识淡薄。

2. 学校教育不足: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大学生在面对诱惑时缺乏抵御能力。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增多,已成为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应该是社会的栋梁和建设者,但为何会出现犯罪现象呢?本文将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1. 社会压力过大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学业压力日益增大。

许多大学生由于不能应付这些压力,心理压力过大,出现了心理问题,从而做出了一些违法犯罪行为。

2. 财力不足大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经济来源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大学生就会通过非法手段来获取经济收入,这样也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3. 青少年叛逆期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青春期,青春期叛逆心理非常严重。

他们往往会因为和家长的矛盾、与同学的矛盾、与老师的矛盾等产生纠纷,为了发泄情绪,往往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4. 缺乏正确的法治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对法律、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不够,导致部分同学对法律、道德观念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出现了以权谋私、以邪迷正的情况。

5. 缺乏独立意识在家长的过分呵护下,有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性,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所以一旦遇到问题,他们就会想到走上犯罪的道路来解决问题。

二、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对策1. 家庭教育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首要手段,家长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教育他们要做一个守法好学、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的人。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学校要加强对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有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认知。

3. 社会引导社会是大学生成长的舞台,社会的舆论引导对于大学生具有示范和鼓舞作用。

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多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

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法律,做到心中有法,常怀敬畏之心。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一)犯罪数量增加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

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

(二)类型多样化大学生犯罪多以财产型和伤害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

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

比如大学生卢某就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向好友传播,给该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达几万余元;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研制冰毒,从事毒品交易活动等等。

(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

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

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在2002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一)市场经济冲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影响下,物质利益已经不再被人们视为是“拜金主义”和“思想腐化”的反映,这块昔日烫手的“山芋”反而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头戏”。

有些人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

而许多检察官在办理“校园犯罪”案件时也发现,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

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

据调查,女大学生盗窃,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4)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4)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4)(二)预防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

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

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

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1、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杨叔子院士说“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为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2、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减少一些不必发生的悲剧。

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A)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学会宽容,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B)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要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笑面人生,热情生活,多交朋友,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

C)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

当前在校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应该以友情为重,不应过早确立恋爱关系。

学校应该加强他们的性教育和性道德的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并利用它指导和帮助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

大学生的法律案件剖析(3篇)

大学生的法律案件剖析(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金融市场的繁荣,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金融产品,迅速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起来。

然而,由于监管不严、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校园贷纠纷频发,给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校园贷纠纷案件为例,剖析大学生法律案件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二、案件简介2019年,某高校大学生小张(化名)因急需资金购买手机,通过网络平台办理了一笔校园贷。

贷款金额为5000元,期限为6个月,月利率为2%。

然而,在还款过程中,小张发现自己不仅需要支付本金和利息,还需支付各种手续费、逾期费等费用。

由于无力偿还,小张向家人求助,但最终仍未能解决问题。

无奈之下,小张将贷款平台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认为,校园贷平台与小张之间的借贷合同合法有效,但贷款平台在宣传过程中未充分告知实际利率和费用,存在欺诈行为。

同时,贷款平台在催收过程中采取恐吓、威胁等手段,侵犯了小张的合法权益。

据此,法院判决贷款平台退还小张贷款本金及部分利息,并赔偿小张精神损害抚慰金。

三、案件剖析1. 大学生法律案件的特点(1)涉及领域广泛。

大学生法律案件不仅包括借贷、合同纠纷,还包括侵权、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各个领域。

(2)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大学生缺乏法律知识,对自身权益保护意识不足,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3)案件处理难度大。

由于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案件处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2. 案件处理方法(1)加强法律教育。

学校应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2)完善监管机制。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校园贷等金融产品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3)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关注大学生的法律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风险。

(4)创新纠纷解决机制。

探索建立校园贷纠纷调解、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高案件处理效率。

四、结论校园贷纠纷案件是大学生法律案件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维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摘要: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

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逐渐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着手,较系统地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和原因,从而探寻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现象犯罪特征犯罪原因犯罪预防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应该说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一)犯罪数量增加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

20XX年比1999年增加了%,20XX年较之20XX年又增加了%。

(二)类型多样化大学生犯罪多以财产型和伤害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

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

比如大学生卢某就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上账号和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向好友传播,给该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达几万余元;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研制冰毒,从事毒品交易活动等等。

(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

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XX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

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在20XX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一)市场经济冲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影响下,物质利益已经不再被人们视为是“拜金主义”和“思想腐化”的反映,这块昔日烫手的“山芋”反而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头戏”。

有些人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

而许多检察官在办理“校园犯罪”案件时也发现,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

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

据调查,女大学生盗窃,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

来自江苏农村的朱某20XX年考取上海一所大学后,看到同寝室同学穿着时髦、生活用品奢侈,而自己仅有家里每月寄来的零花钱,起先只是羡慕,后来发展为失落,便趁寝室无人或学校放假,盗窃同学的银行存折、信用卡等,提取现金后购买手机、手表等,后被法院判处拘役5个月。

再如当前社会上日益盛行的大学生“陪聊”、傍款和卖淫等现象,都说明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和错位。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

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如大学生吕某强制猥亵妇女一案,吕某与女朋友在热恋之中突然失恋,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打击,吕某难以接受,某日凌晨恰好遇见被害人,一时无法抑制心中的冲动,便起了歹意。

还有一些大学生因出身贫寒,或有某些缺陷,一方面对家庭和社会不满、仇视,另一方面敏感自卑,自我调控能力差,无法应对社会的一些不公和挫折,对人生悲观,以至于不能自拔,最终走向极端。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今年年初发生的震惊全国的浙大学生凶杀公务员案了。

今年22岁的周一超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20XX年1月,周一超报名参加嘉兴市秀洲区政府招收9名乡镇公务员的考试。

笔试排名第三,面试后总成绩排名第五。

4月未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周购买了菜刀和水果刀,来到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511办公室。

他询问经办人干某后得知自己体检结果为“小三阳”,不合格,而另一位手指残疾考生则属合格类,认为别人动用了关系,录取不公平,一怒之下用水果刀将干某刺成重伤,并在激愤中将干某同办公室的张某刺死。

结果,因造成一死一重伤的严重后果、杀人手段残忍及受害者并无过错,被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心理迷乱,情绪失控。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逐渐加快,大学生失业现象也日益频繁,许多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值开始下降。

他们不再拥有昔日大学生身为少量“社会精英”的自豪,而是对前途充满渺茫,这就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导致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失足犯罪。

比如学生黄某,因某日心情烦躁,感觉前途无望,遂在同宿舍其他同学去上课的情况下,偷了同宿舍女孩每人一件东西。

黄某说,她就是将盗窃作为排解自己心情的一种手段。

再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浓硫酸泼大熊猫一案,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仿真枪绑架案,都是因心理迷乱,情绪失控诱发的犯罪。

“这是出于一种犯罪变态心理。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陈光中教授,在听说了近期的几起大学生犯罪事件后说。

他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想的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观念也大大不同于从前。

“他们的思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颓废、自私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甚至以此为起点开始走向犯罪。

”而据前两年对全国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

可以说心理迷乱,情绪不稳是青年学生典型的心理疾病,也是当代大学生失足的又一大诱因。

3、对法律藐视的心态。

法官在调查中发现,不懂法不是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犯罪的大学生大多对法律条文的规定有大致的了解,有的甚至攻读法律专业。

在犯罪大学生中,有的学生明明晓得那样做是违法的,但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手段比较高超,不会被查获,所以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这是一种藐视法律的心态。

4、性心理不健康。

大学期间,大学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从青春期开始的逐渐性成熟以及性意识的增强必然使这些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关注异性。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不引导他们形成良好、正常的性道德观念,再加上受到各种暴力、色情文化的不良影响,就有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如当今校园里发生的多起奸杀命案中就不乏此类情况。

据反映,某些高校还存在男大学生偷看淫秽书籍、录相不过瘾,偷偷招妓甚至集体招妓的现象。

这是大学生性心理不健康的体现,也是走向犯罪的一个开端。

(三)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

有些大学生由于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而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而跃跃欲试。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非常重视自己能否得到同龄伙伴的承认和赞许,并把它看得比父母、师长的评价还要重要。

一些武侠、言情小说、影视片人物,特别是带有传奇色彩的“黑社会”人物对他们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另外法制教育的不健全、以及电子游艺厅、黑吧的侵袭,都是产生大学生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

(四)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比如学校只抓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等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此外,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等也无人过问。

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五)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

大学生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

比如,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有的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

在教养的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

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也可称之为人格障碍。

当子女考入大学后,有的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而对其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

一旦子女犯罪,他们才感到惊讶和后悔。

反之,有一些家长则从小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孩子当“小祖宗”,对他们的要求无条件一一满足,尤其在他们进入大学后,更是对其放纵。

这些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强,受不得丝毫委屈,一旦心理失衡,就用暴力解决问题,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据专家分析,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

原因就是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

所以社会在研究“问题大学生”时,也不应忽略了其背后的“问题制造者”,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三、减少大学生犯罪的途径(一)处罚大学生犯罪后受到相应的处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减少犯罪的最直接的途径。

它的作用有两个:一方面通过罚款或者监禁等处罚大大减少和控制了犯罪大学生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其他的大学生也起到了一定警示和预防犯罪的作用。

但对于这一办法的实施和效果,理论界却持有不同的态度,主要有三种观点。

有的人认为:年轻人犯罪,特别是罪行不太严重的初次犯罪,采用定罪判刑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相反,如果施之以教,在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危害并具有悔改之意后,采用暂缓起诉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在正常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效果可能更好。

实际上,鉴于犯罪的大学生在学校大多表现良好,在他们触犯法律后,校方也大多希望司法机关从轻处理。

被害人向司法机关写函,有的坚决要求不追究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有的要求从轻处理犯罪嫌疑人。

本着上述意见的观点,前不久,南京市浦口检察院刚成立的全国首家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推出一项新举措,对一些具有可塑性的学生的犯罪行为做出暂缓不起诉决定,而是通过帮教,公平、公正地处置犯罪的在校大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