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研究与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研究与分析

作者:张晓璐左鹏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05期

[摘要]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的日益严重,给社会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如何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大学生犯罪,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入手,对犯罪的原因加以分析,立求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犯罪特点犯罪原因解决途径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是国家的栋梁。然而近年来,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频频触犯法律,葬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清华大学生用硫酸泼狗熊事件;云南大学生马家爵杀害室友事件;浙大学生凶杀公务员案。这些不禁让人们问: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犯罪特点和原因的分析,从中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犯罪数量主体扩大化

犯罪的扩大化是指犯罪数量的增加和犯罪主体的扩大。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另外,女大学生犯罪人数也开始增加。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犯罪的多样化是指大学生犯罪类型多样化,以前大学生犯罪的案件,以财产型和伤害型为主,而现在出现了一些利用高科技犯罪的新的类型案例。如利用电脑制造传播病毒,如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研制冰毒,从事毒品交易活动等。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

(三)犯罪的冲动性与可塑性

犯罪的冲动性,是指大学生在犯罪时往往没有明确的对象,多为一时兴起,为了义气。犯罪的可塑性是指大多数犯罪大学生是可以教育好的。当代的大学生从小就受到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他们的本质是好的,对于是非善恶也有基本的认识和本能的体验,而且作为大学生也应有较高的素养,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多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心理发生变态反映而导致自己偏离正确轨道的。只要教育得法,措施得当,并持之以恒,就能够把犯罪大学生从迷途中挽救回来。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造成的。内因主要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诱惑的抵御能力等。而外因则主要是教育,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还有一些大学生因出身贫寒,或有某些缺陷,一方面对家庭和社会不满、仇视,另一方面敏感自卑,自我调控能力差,无法应对社会的一些不公和挫折,对人生悲观,以至于不能自拔,最终走向极端。如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家爵,他杀人的动机完全是因为室友们笑话冷落他,致使他的自卑报复心理更加严重,于是在酿成了震惊全国的惨案。

2.心理迷乱,情绪失控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逐渐加快,大学生失业现象也日益频繁,许多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值开始下降。他们不再拥有昔日大学生身为少量“社会精英”的自豪,而是对前途充满渺茫,这就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导致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失足犯罪。比如学生戴某,家境并不困难,但总是偷别人的东西,成功后并不卖掉或者收起来,而是过两天再送回去。她说,我偷别人的东西完全是因为好玩。再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浓硫酸泼大熊猫一案,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仿真枪绑架案,都是因心理迷乱,情绪失控诱发的犯罪。

“这是出于一种犯罪变态心理。”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陈光中教授,在听说了近期的几起大学生犯罪事件后说的。据前两年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

20.23%。可以说心理迷乱,情绪不稳是青年学生典型的心理疾病,也是当代大学生失足的又一大诱因。

3.对法律藐视的心态

法官在调查中发现,不懂法不是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犯罪的大学生大多对法律条文的规定有大致的了解,有的甚至攻读法律专业。在犯罪大学生中,有的学生明明晓得那样做是违法的,但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手段比较高超,不会被查获,所以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这是一种藐视法律的心态。

4.性心理不健康

大学期间,大学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从青春期开始的逐渐性成熟以及性意识的增强必然使这些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关注异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引导他们形成良好、正常的性道德观念,再加上受到各种暴力、色情文化的不良影响,就有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如当今校园里发生的多起奸杀命案中就不乏此类情况。据反映,某些高校还存在男大学生偷看淫秽书籍、录相不过瘾,偷偷招妓甚至集体招妓的现象。这是大学生性心理不健康的体现。

5.孤僻郁闷,好高骛远

大学生往往目标很大,狂热冲动,当自己失败时便归咎于他人、社会,并伺机发泄报复,实际上这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另外,很多大学生遇事不愿同别人商量,不愿交流思想,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亲人也不愿说心理话,喜欢一个人闷想,当百思不得其解时,便会铤而走险。

(二)教育的缺失

1.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仍然存在“棍棒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会使子女产生敏感多疑,偏执敌对等人格障碍,同时家庭的溺爱、偏爱,尤其是对子女进入大学后的放纵,以及家长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忽视,会使子女产生“自我中心”的观念,受不得半点委屈,一旦受打击便易心理失衡而走上犯罪。

此外,单亲家庭或家庭不美满的,失去了父母的抚爱,家庭的温暖,心灵受到创伤而意志消沉,脾气变坏,导致一些人走上了犯罪,尤其是大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当别人说到自己的家庭时特别敏感、冲动,很容易导致犯罪。据专家分析,处于“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正常家庭的学生更容易犯罪。所以,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2.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

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学校只抓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等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破坏性的影响。比如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削弱,对后进生姑息迁就的态度,教师只重教书,忽视对人的教育的教学方法等。此外,学校管理不严,课堂考勤,宿舍管理流于形式化等也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由于学校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大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一步步走上犯罪。

3.社会教育方面的问题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另外,有益于青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文艺作品过少,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黄色书刊、吸毒等丑恶现象的危害严重。有些大学生意志薄弱,对这些不良现象缺乏辨别能力而跃跃欲试。社会法制教育不健全,电子游戏厅、网吧、娱乐厅等也都对大学生犯罪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三、当代大学生犯罪的解决途径

针对上面的原因,可以分析出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都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和思想因素,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总而言之,这些因素都不是一朝一夕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