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及对策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越来越多,且情节也越来越恶劣。从大学生犯罪现象来看,其犯罪具有多样性、规律性、突发性以及智能性等特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个体原因,又有学家庭方面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等。因此,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问题也是要从多方面进行的,而从高校德育层面在预防大学生犯罪非常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高校德育;预防

第一章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及特点

第一节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

大学生作为国家高文化素质的特殊群体,肩负着传播现代文明的使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多数学生的情绪都是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是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的有志青年。然而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有少数学生因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扭曲而涉足违法犯罪,有些甚至演变成影响社会局部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主流的思想状态积极向上。然而,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调查,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重不断上涨,从1965年的1%、文革期间的2.5%到近几年的17%,在校大学生犯罪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 1.26%。仅2003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平均每年上升 120%。而青少年犯罪又占社会刑事犯罪中的80%左右。最近几年大学生暴力恶性犯罪出现在媒体上的频率也有趋高之势,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杭州大学生胡“飙车案”、李启铭的“校园撞人案”、药家鑫的“撞人杀人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这些数据和案例让人触目惊心,大学生犯罪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防控大学生犯罪,

已成为摆在社会各方面前的新课题。

第二节大学生犯罪问题特点

1.2.1 大学生犯罪具有多样性

随着大学生犯罪数量的增加,其犯罪类型也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生犯罪涉及几乎全部犯罪种类,包括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放火罪、交通肇事罪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如金融诈骗罪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等)、侵犯财产罪(盗窃罪、抢劫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如扰乱公共秩序罪)等[1]。无论从性别、学历、是否重点高校,还是从犯罪原因、犯罪目标上看,当代大学生犯罪案件是多样的。

1.2.2 大学生犯罪具有规律性

虽然大学生犯罪具有多样性,但在时间、地点和对象上有一定规律性。首先,时间规律性,学生在每个学期期末和开学初针对考试、奖学金评定、就业问题可能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各种节日前后,感情问题;毕业或者临近假期各种吃喝风等造成的财力负担、酗酒闹事;夏季女大学生穿着暴露易引发性侵害行为、高温人躁易出现打架斗殴,等等。另外,地点规律性,大学生犯罪主要集中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区域,以及大学生生活周边经常触及的地域范围。再者,对象规律性,大学生犯罪的对象集中在身边同学、教室、亲人等,因为其人际关系相对单纯,常常因为一点矛盾产生心理问题,如报复、嫉妒等,因此容易给身边的人造成身心的伤害,而引发犯罪。

1.2.3 大学生犯罪具有突发性

突发性犯罪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某些特定的事件所引起的突然的具有短促而强烈的情绪支配,超出了人的自我控制的范围而引起的犯罪行为[2]。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5岁之间,心理发育水平参差不齐,人生经验不够丰富,容易冲动走极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日常交往中常会因琐事争执,在不能很好解决矛盾时,矛盾方可能因一时失去理智而突然发作,引发悲剧。

1.2.4 大学生犯罪具有智能性

智能性犯罪是指大学生运用高科技或者高科技产品进行的犯罪活动,使犯罪呈现智能性,且难以侦破,社会危害性很大。随着社会发展,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推进,大学生接受更良好的教育和技能培训,且其本身学习能力很强,思维敏捷。一旦将高科技运用于犯罪,对社会金融、人身安全、知识产权等存在巨大威胁。

第二章大学生犯罪问题的原因

针对上述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现状及其特点,认真分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基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价值多元以及竞争强度增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和心理等都面临着巨大挑战。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道德法律素质与知识能力水平脱节,道德意识较低,法律知识匮乏;在价值观方面,易受功利化影响,自私自利的个人化倾向等等;在心理方面,受外在环境和个人方面一些因素影响,抗压能力差,心理调控能力差,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第二,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以及教育对成长中的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问题家庭(比如单亲家庭、家暴家庭等)中会缺乏关爱,易造成孩子冷漠、自卑甚至叛逆扭曲的心理。另外,家庭的过于溺爱可能造成孩子骄纵自我、抗压能力差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均容易导致大学生用违法犯罪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第三,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不均衡导致贫富差距问题,导致不同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对金钱等的看法不同,或者金钱至上,或者仇富心理,或者贪慕虚荣等,常常带来违法犯罪;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腐败问题等导致出现唯利是图、坑蒙拐骗、报复社会、漠视法律等犯罪问题;就业压力过大,导致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甚至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学校因素。

首先,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大学新生进入校园以后的适应问题就成为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目前看来,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学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教育多流于形式,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教育内容空泛。其次,高校德育教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呆板、单一,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不密切,有些学生会对其产生厌烦和排斥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