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步态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步态观察方法
1.步态观察 分析患者步态时,要全面客观地评定。 分析患者步态时,要全面客观地评定。观察步态 应在三个面内进行。 应在三个面内进行。 要点: 要点: 1)首先必须注意运动的对称性和平稳性; )首先必须注意运动的对称性和平稳性 对称性和平稳性; 2)观察步态的步幅长度和步宽; )观察步态的步幅长度和步宽; 3)还应仔细观察身体的各组成部分:头、两肩、 骨盆、髋、膝、踝、足运动; 4)两肩应观察其下垂、抬高、凹陷、前伸、后缩 以及自由运转。 应注意躯干部分的倾斜,不对称的上臂摆动, 异常倾斜、升高、下垂、和固定僵硬等: 5)髋关节的环行运动 6)其它异常步态还有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足的过度 内、外翻等。
从肌肉活动曲线图中可以看到: 从肌肉活动曲线图中可以看到:
- 胫前肌群在站立早期有一个活动高峰; 胫前肌群在站立早期有一个活动高峰; - 胫后肌群在蹬离期有一个活跃高峰; 胫后肌群在蹬离期有一个活跃高峰; - 股四头肌在站立早期有一个较大的活跃高峰。 股四头肌在站立早期有一个较大的活跃高峰。 然后在站立后期及摆动前期又有一个小的活动高 峰。 - 股后肌群在摆动后期和跟着地时较活跃; 股后肌群在摆动后期和跟着地时较活跃; - 外展肌在站立早期和中期较活跃; 外展肌在站立早期和中期较活跃; - 臀大肌在站立早期活跃。 臀大肌在站立早期活跃。 为什么下肢肌肉呈现这样一杆洁用状态呢? 为什么下肢肌肉呈现这样一杆洁用状态呢?它 与下肢步态周期中受到的外力和内力的平衡有密 切关系,与下肢主要关节的活动密切相关, 切关系,与下肢主要关节的活动密切相关,与人 体维持平衡,保持稳定密切相关。 体维持平衡,保持稳定密切相关。
举例说明
4)双支撑期
定义:在步行过程中,有一个时期,两侧足都与地 定义:在步行过程中,有一个时期,两侧足都与地 面接触,一侧足处于蹬离期,一侧足处于站立前期, 双足同时都处于支撑期。这个时期,称为双支撑期。 双足同时都处于支撑期。这个时期,称为双支撑期。 双支撑期不是步态周期中除站立期和摆动期外又一 个特定时期,而是在观察双侧足的步态周期时,两 侧足各自站立期的相互重叠的一个时期。在一个步 态周期中,有两个双足支撑期,每次约占步态周期 11-12%。 的11-12%。
二、正常步态的一般特征
2.骨盆的的运动
1)骨盆的水平转动 一侧下肢迈出时,另一侧下肢滞后,这就形成了骨盆的 扭转。步行中,下肢交替迈出,骨盆也随之在水平面内来 回转动。其运动幅度与步长有关,一般为内旋外旋各4 回转动。其运动幅度与步长有关,一般为内旋外旋各4度。 2)骨盆的倾斜运动 在正常步行的支撑中期.重心向支撑腿移动,身体的上部 向支撑侧倾斜,骨盆产生了向支撑侧倾斜的运动,运动幅 度约为5度。由于骨盆倾斜运动,加上支撑期下肢的内收, 降低了重心上升的幅度。 3)骨盆的侧向移动 步行中,随着承重足的左右变更,为了在单足支撑时保持 身体的平衡,重心向支撑腿移动,骨盆随着也产生向承重 侧的左右移动。
四、步态周期中地面反力对下肢关节的作用
在支撑期,下肢髋、膝、踝关节受地面反作用力的情况如下: 踝关节受地面反作用力的情况如下: 在支撑期,下肢髋、 1.踝关节 跟着地时外力作用线位于踝后,产生轻度的跖屈力矩,随着 承重的增加路跖作用力矩迅速增大,并在全足平着地时达到最大。 从支撑中期开始,外力作用线移到踝关节前,从而产生较强的背 屈力矩,其在蹬离期达到最大。 2.膝关节 膝关节从跟着地到支撑中期,地面反作用力的力线位于膝关 节后,产生使膝关节屈曲的.屈曲力矩。越过支撑中期后,地面 反作用力线由后向前向膝轴移动.在跟离地时移至膝前方,促使 膝关节伸展。趾离地前,当身体重心移到跖趾关节之前时,膝关 节开始屈曲运动。此时地面反作用力线通过膝轴后方,促使膝屈 曲。 3.髋关节 跟着地到全足平放时期,地面反作用力力线位于髋关节前方, 促使髋关节屈曲。在支撑中期之后,外力作用线逐渐移至髋关节 后,其作用又变为促使髋关节伸展。
2.常见的异常步态
髋外展??? 髋外展???
3)摆动期
概念:趾离地后到足跟再次着地时期,称为摆动期〔摆动 概念:趾离地后到足跟再次着地时期,称为摆动期〔 相)。该时期约占整个步态周期的40%。 相)。该时期约占整个步态周期的40%。 摆动期内,下肢在主中摆动,不与地面接触,而腿在空中 的摆动运动,有一个从加速运动到减速运动的过程。由此, 摆动期又可细分为摆动前期(加速期)、摆动中期.摆动 后期(减速期)。 摆动前期: 摆动前期:足趾离地后,整个下肢立即加速向前摆动摆动 的时期。故此又称为加速期。 摆动中期: 摆动中期:下肢加速摆动后,经过身体下方之时. 摆动后期: 摆动后期:摆到身体前方的下肢,在足跟着地前逐渐减缓 其摆动速度:该时期又称为减速期。
步行参数
步长 步频 步行速度
4.常用步行参数
步宽:是指通过双脚跟部中心,且与行进方向平 步宽:是指通过双脚跟部中心,且与行进方向平 行的两直线间的距离。成年男性的步宽一般为5 行的两直线间的距离。成年男性的步宽一般为5一 10 CM。 CM。 步长:步行时,一侧足着地位置到对侧足跟着地 步长: 位置之间的距离(后跟一后跟)。 步频:步行时每分钟迈步的步数。一般为 70-120 70步频: 步/分钟。 步行速度:单位时间内步行的距离。
2)支撑期(站立期) 支撑期(站立期)
从脚跟着地到足趾离地的时期,称为支撑期(站立期)。该时 从脚跟着地到足趾离地的时期,称为支撑期(站立期)。该时 )。 期约占整个步态周期60%时间 在此时间内, 时间。 期约占整个步态周期60%时间。在此时间内,足完成了从跟着 地到趾离地整个动作,经历了跟着地、足平放(地面)、 )、跟离 地到趾离地整个动作,经历了跟着地、足平放(地面)、跟离 趾离地几个时间点。 地、趾离地几个时间点。 根据这几个时间点,站立期又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根据这几个时间点,站立期又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2、膝关节
跟着地时也处于屈曲状态, 在站立前期,一直保持屈曲状态,以减少重心的上升。 在站立期,膝关节逐渐伸,在蹬离期前完全伸直,然后又开始屈曲,在摆动 前期屈曲角度达到最大。在摆动后期,为准备跟着地,膝关节开始伸,屈曲 角度减小,直到跟着地时期。
3、踝关节
在跟着地后开始跖屈运动,前在逐渐援触地面。随着身体的前移使踝关节跖 屈角度减小,踝关节开始背屈运动。 到蹬离期,为了产生蹬地动作,踝关节快速跖屈运动, 在摆动期,跖屈角度减小,足尖稍抬起,避兔擦地。
第五章正常人体步态分析
第一节 正常人体步态 一、基本概念 二、正常步态的一般特征 三、步态周期中下肢关节的 运动 四、步态周期中地面反力对 下肢关节的作用 五、步态周期中的肌肉活动 六、步态观察方法
第一节 正常人体步态
一、基本概念
1.重心 — 含义:人体受到重力 含义: 的合力点。身体的重量 集中于该点。 — 位置:人体重心位于 位置: 骨盆中间,约在第一骶 椎的前缘。 椎的前缘。 — 注意:人体重心位置 注意: 与身体姿势有关,与各 环节的重量分布有关。
从肌肉活动曲线图中可以看到: 从肌肉活动曲线图中可以看到:
跟着地时期,主要是身体稳定与平衡问题。而前面的结论 已经知道,此时外力的作用是使髋、膝关节屈曲,亦即使 下肢关节失稳。因此臀大肌和股四头肌此时均强烈收缩, 使髋、膝伸展,防止屈曲,防止跌倒,从而维持身体前后 方向的稳定。 跟着地时期,外力对踝关节的作用是使其跖屈。为了使跟 关节的历屈运动得到控制。胫前肌群收缩,对抗外力,使 全足平稳着地。 在站立中期,一侧腿支撑时,骨盆向支撑侧倾斜,此时为 了维持骨盆的侧向稳定和身体重心的平衡,髋外展肌收缩, 防止身体向一侧过度倾斜.从而维持身体的恻向稳定。胜 后肌群的活动在蹬离期达到最大,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蹬地 动作。胫后肌群的强烈收缩,在克服外力背屈作用后,使 足跖屈运动,产生前进的推力,使人向前迈步。
站立期又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站立期又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站立早期:跟着地到全足放平时期。在此时期,足底吸收 站立早期: 地面的冲击,井开始承重。也称缓冲期。该时期为步态周 地面的冲击,井开始承重。也称缓冲期。该时期为步态周 期的0 15%的时间段。 期的0-15%的时间段。 站立中期:全足放平到跟离地时期。在此时期,身体体全 站立中期: 部体重转移到支撑足。该时期为步态周期的 15-30%的时 部体重转移到支撑足。该时期为步态周期的 15-30%的时 间段。 蹬离期(站立末期):距离地到趾离地时期。此间,身体 蹬离期(站立末期) 重量逐步向对侧转移,并产生蹬地动作,推动身体向前。 该时期为步态周期的30-60%的时间段。 该时期为步态周期的30-60%的时间段。
3.步态周期及其划分
1)步态周期 定义: 定义:步行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始到同侧 足跟再次着地止,这段时间称为一个步态 足跟再次着地止,这段时间称为一个步态 周期(或步行周期) 周期(或步行周期)。
在此期间,该侧下肢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地面支 撑阶段和空中摆动阶段。因此,一个步态周期又 撑阶段和空中摆动阶段。因此,一个步态周期又 分为支撑期(站立期)和摆动期, 分为支撑期(站立期)和摆动期,也称支撑相 站立相)和摆动相。 〔站立相)和摆动相。
2.重力线
重力线是人体重力合力方向,它是通过重心的铅 垂线。 额状面内,它平分人体为左右对称。矢状面内, 重力线相对身体各部位的位置,特别是相对下肢 主要关节(髋、膝、踝)的位置,随着人体站立 姿势的变化而不同。当人们以最舒适的自然姿势 站立时,重力线通过髋关节股骨头中心稍偏后 (髋关节屈曲轴后),膝关节髌骨骨后面(膝关 节屈曲轴前),踝关节的前面,足长中间偏后。
五、步态周期中的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通过肌电信号来反映。 肌肉活动,通过肌电信号来反映。 肌电信号强,表明肌肉收缩活动大;反之, 肌电信号强,表明肌肉收缩活动大;反之,肌电 信号弱,则肌肉收缩活动也小。 信号弱,则肌肉收缩活动也小。 人们通过测量步行时正常人下肢主要肌肉的电信 号的强弱, 号的强弱,描绘出了下肢主要肌肉电信号幅值在 整个步态周期中的变化曲线。 整个步态周期中的变化曲线。它直接反映了肌肉 活动情况的变化。 活动情况的变化。
二、正常步态的一般特征
1.重心的移动
步行时,人体重心在向前运动的过程中,不仅上下移动, 而且还有左右移动。重心的移动是均匀和谐的。 1)重心的上下移动 从侧面观察步行时,可见身体重心有规律地上下反复移动。 其运动轨迹为均匀的正弦波。上移最高点为站立中期的正 中,向下运动的最底点在双支撑期内。 2)重心的侧向移动 步行中,当一侧下肢支撑转移到另一侧下肢支撑时,身体 的重心也从一侧支撑腿移动到另一侧支撑腿。支撑腿的交 替变换,具体重心也随之左右反复移动。重心移动轨迹在 水平面内同样形成均匀的正弦曲线。
特点: 特点:双支撑期时间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步行速度慢时, 双支撑期延长;步行速度快时,双支撑期将缩短。 双支撑期延长;步行速度快时,双支撑期将缩短。
4)双支撑期
概念与术语
传统的步态 周期的划分, 主要以运动 形态特征为 基础。 RLA划分法 RLA划分法 以步行中的 力的承载和 传递的变化 特征为基础
二、正常步态的一般特征
3.跟着地后的膝屈曲
正常人跟着地时,膝关节有15-20度的屈曲,以减少 正常人跟着地时,膝关节有15-20度的屈曲,以减少 重心的上下移动。膝踝的协调运动使人体重心的轨 迹基线变得更平坦光滑。
三、步态周期中下肢关来自百度文库的运动
1、髋关节
跟着地时,髋关节屈曲约为30度。随着身体重心向前移动,髋关节逐渐做伸的运动 跟着地时,髋关节屈曲约为30度。随着身体重心向前移动,髋关节逐渐做伸的运动 (屈曲角度减小),直到站立中期后。 身体重心移到髋关节前,髋关节才从屈的状态变为后伸状态,并在趾离地前达到最大 伸直状态;之后,髋关节开始由伸向屈的方向运动,准备屈髋向前摆腿。进入摆动期 后,髋关节屈曲角度增大,大腿向前迈出。髋关节的屈曲阶段一直延续到跟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