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俗习惯方面体现的跨文化意识
浅析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浅析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4f39539ba1aa8114431d959.png)
浅析社会风俗习惯对市场营销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
社会文化是某一特定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由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及特点、购买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企业营销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在河南商丘,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
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
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
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
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
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
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
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
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
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
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就会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
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
![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https://img.taocdn.com/s3/m/cb5f7f3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b.png)
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
要想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善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尊重对方文化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对方文化。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礼仪等。
我们在与别人交流时,应该尽量避免去嘲笑、贬低或忽视对方的文化背景。
相反,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比如,在一场国际会议上,可能会有来自不同国家参会,这时我们就应该了解对方的习俗、文化,以免因不慎冒犯他人。
二、了解对方的礼仪跨文化交际中,礼仪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
不同的国家,礼仪也各有不同。
在某些国家,你说话时必须带着微笑,而在另一些国家,认真、严肃的表情才显得更有尊严。
因此,在与不同国家的人交流时,我们应该了解对方的礼仪习惯,避免产生误解或引起不必要的风波。
同样的,我们也要在自己的表达中注意文化差异。
比如,在与日本人交流时,我们一般要用“您”称呼长辈或上级,而在美国,这种称呼会让对方觉得生硬,不适应。
三、语言的沟通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工具。
每个国家的语言都有其独特性,因而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
尽管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已经很普及,但仍需注意语言差异。
例如,用简洁明了的词汇和句子来讲话,在美国和英国是很流行的,而在法国则倾向于使用繁复的语句和形象的比喻。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使用语言表达清晰、简洁,以免给对方造成困扰。
四、文化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尽管世界上有数不尽的文化形态,但还是有一些共通的常识和规则可以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例如,对人的尊重、礼貌、和谐等价值观,被广泛认同且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一致性。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共通性中寻找文化交流的共同点,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同时,也要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比如,在某些亚洲国家,午饭时间之后可能要小睡片刻,称为“午睡”;在某些欧洲国家,午饭后则通常见客或商谈工作。
文化敏感度对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
![文化敏感度对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38e500d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d.png)
文化敏感度对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跨文化沟通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变得愈发重要。
随着全球各地人们的交流日益频繁,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具备文化敏感度成为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文化敏感度对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际建议。
一、定义文化敏感度文化敏感度是指个体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意识,并能够理解、尊重并适应这些差异的能力。
它包括对语言、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敏感度。
文化敏感度不仅仅是仅仅了解异国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移情他人,并以尊重和接纳的态度来面对不同的文化。
二、1. 建立信任和亲和力:文化敏感度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偏见,从而建立亲和力和信任感。
只有以开放和尊重的心态去面对不同文化,才能有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2. 解决沟通障碍:文化敏感度能帮助我们理解其他文化中的非语言信号和隐含信息。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视为无礼,而间接暗示则更为常见。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沟通障碍。
3. 提高效率和减少冲突:文化敏感度能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高效性,减少沟通中的误解和冲突。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习俗,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他人的行为方式,并适应他们的沟通风格。
4. 促进全球商业合作:随着全球商业合作的不断增加,文化敏感度对于跨国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它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商业礼仪、商务谈判方式以及文化特点,使得商业合作更加顺畅和成功。
三、如何提高文化敏感度1. 学习和了解:通过阅读书籍、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其他语言等途径,扩大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
这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环境中增加敏感度和灵活性。
2. 开放心态: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愿意接受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观点和方式。
避免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于他人,并尝试以对方文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3. 学会倾听和观察:在跨文化交流中,倾听和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通过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经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文化,并避免做出冒犯性的言行。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b186cf9102d276a200292ec0.png)
一、口译及跨文化意识的定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刚开始研究口译时还是将其视为翻译的一个分支,认为口译是将口头或书面信息通过口头输出方式转化为目标语的一种翻译行为。
事实上口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传递。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间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
以上的定义体现了口译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口译需要译员传递文化内涵,二是口译的直接性要求译员快速反应。
这两个特征决定了一个好译员应具有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在稍纵即逝的源语中捕捉到文化信息,并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有效地传递文化内涵。
而跨文化意识即指译员应意识到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上的差异同样也会造成交际障碍。
对于口译员来说,跨文化意识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是口译员的一种特殊思维模式、判断准则和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因素的敏感度。
此种意识在交际发生的过程中给译员启发和指示,让他们把握好口译尺度,有效避免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使跨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二、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如上文所述,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译员所处理的是语言和文化双层面的问题。
而一旦涉及到文化,跨文化交际障碍也就不可避免。
“在跨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习惯以及行为、思维模式各异,所有对应言辞的文化内涵迥异,而各自又都是在按照自己所遵从的文化模式来表述思想和感情,双方对于各自的背景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文化障碍”(张文(3)1998)。
一个合格的译员应消除此种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
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成因,以便对症下药,找到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障碍体现于三个层面,即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字词语句、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语言表述和因不同思维模式造成的表达方式。
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交流
![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1ac6d11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f.png)
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交流一、前言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全球化大潮之下,人们的相互交往,不再局限于单一文化,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前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
如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成为全球范围内需要重视的议题。
本文将围绕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展开探讨。
二、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指世界上各种民族、国家、地区在文化上所体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特征与特点。
它涉及多种多样的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不同的文化主体。
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决定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如在山区地区,由于环境的限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与平原地区很不相同。
在北极地区,由于极端的气候条件和物质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也非常特殊。
2. 历史传统历史传统是文化多样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历史的长河,孕育了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独特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
3.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文化多样性的又一重要因素。
不同的社会制度在人们的行为和观念上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国家意识形态和计划经济的影响,而在市场经济的国家,则更加以个人利益为重。
4.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宗教信仰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文化中都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不同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如伊斯兰教国家和基督教国家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其宗教信仰所涉及的领域,如伦理、法律、文化等方面,都与其他文化存在很大的不同。
5. 语言文字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语言中蕴含着人们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
而文字则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工具,代表着不同文化所涉及的知识和智慧。
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视角
![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cb3a8ece050876323112128b.png)
一 、文化的定义
“文化 ”这个概念 众说纷纭 。早在 1871年英 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就在 《原 始文化 》中首 次把文化定义为一种复杂体 , 包括知识 、信仰 、艺 术 、道德 、法律 、风俗 , 以及其余一切从社会上习 得上的能力与习惯。笼统的文化定义是指态度 、价 值观和信念 。赫斯科维茨 (Herskovits) 在 1955年 出版的 《文化人 类学 》一书也对文化做了广泛的 定义 。他认为 , 文化是一切人工创造的环境 , 也就 是说 , 除了自然原生态之外 , 所有由人添加上去的 东西都可称之为文化 。最广义的文化包括人改造过
455排名国家或地区指数美国91很强的个人主义倾向澳大利亚90很强的个人主义倾向英国89很强的个人主义倾向加拿大80很强的个人主义倾向1011法国71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15德国67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2223日本46较强的集体主义倾向37中国香港25较强的集体主义倾向43韩国18较强的集体主义倾向44中国台湾17较强的集体主义倾向权力距离指权力在社会或组织中不平等分配的程度权力差距就是一个国家的组织和机构中权力较小的人的期望和接受权力分布不平等的程度
① 收稿日期 : 2006 - 05 - 14 作者简介 : 汤新煌 ( 1974—) , 男 , 江西崇义人 , 广东金融学 院外 语系 , 助 教 , 硕士 , 研 究方 向 : 从事 主要英语国 家社 会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 关哲 ( 1964 —) , 女 , 辽宁岫岩人 ,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主要从 事英 美文学研究 。 — 57 —
【跨文化交际中的送礼文化】中韩跨文化交际案例
![【跨文化交际中的送礼文化】中韩跨文化交际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3e9052b5acfa1c7aa00ccf9.png)
【跨文化交际中的送礼文化】中韩跨文化交际案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送礼是当今常见的社会现象。
跨文化交际中的送礼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送礼文化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跨文化交际中的送礼文化全球化的送礼习俗我们生活在一个讲“礼”的环境里,朋友婚丧嫁娶要送礼,联络关系要送礼,求人办事要送礼,所谓“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
其实综观全球,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各国皆有送礼的风俗。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七月中元节和年末两大送礼节庆,在此期间,日本人通常向上司、长辈或平时关照过自己的人赠送礼品表达谢意,礼品可以是食物、日用物品甚至购物券等。
考虑到员工在这两大节日期间必定花费不少,有的公司甚至会发放一份特别津贴。
对西方人而言,圣诞节的精神是向周围的人表达关爱,因此圣诞节可算得上是最重大的送礼节庆了。
礼物大多是写满祝福与问候的圣诞卡,但小小卡片,铺天盖地、漫天飞舞。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红包是春节最具特色的礼品,它可以给年轻人压岁,给老年人添寿,总之取岁岁平安之意。
在此,我们不能对各国的送礼习俗一一列举,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几乎各国都有送礼的习俗,尽管原因各不相同。
送礼的原因日常交际中,人们送礼通常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如祝贺、尊敬、友情、爱情、感激、慰问、哀悼等。
在跨文化交往中,礼品更是情感表达的一种附加手段,它可以跨越语言障碍增进我们对彼此不同风俗文化及个人情感的了解。
比如,为使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某种传统美食,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送上一点给他亲口品尝。
又如分别在即,送上一件本国的传统工艺品,也许他会永远记得这是中国的标志。
这样的送礼是出于爱,出于一种礼节,其价值的大小并不那么重要,即便只是送上一张小小的卡片也能使外国友人感受到你的诚挚友好。
当然除情感表达外,在国际商务送礼中互惠因素尤为凸显。
互惠基本上指的是互换,但不是绝对的以货代款。
跨文化沟通中的自我认知与文化意识的培养技巧
![跨文化沟通中的自我认知与文化意识的培养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6b3912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5.png)
跨文化沟通中的自我认知与文化意识的培养技巧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能力。
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必须培养自我认知和文化意识。
本文将讨论一些跨文化沟通中培养自我认知和文化意识的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
每个人都被自己所处的文化所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了我们的价值观、观念和行为方式。
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并提高我们对他人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学习他人的文化除了了解自己的文化,还需要努力学习他人的文化。
这涉及到对不同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包括语言、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
通过学习他人的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避免误解和冲突,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关注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沟通中,非语言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姿势、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等都传递着信息。
不同文化对非语言交流的解读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观察和理解他人的非语言信号,并注意自己的非语言表达。
通过关注和理解非语言交流,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四、保持开放心态面对不同文化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不同的习惯和方式。
接受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可以促进合作和友好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五、倾听与尊重在跨文化沟通中,倾听是非常重要的技巧。
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给予足够的时间倾听,并保持开放和谅解的态度。
与此同时,要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要尽量使用积极、尊重和清晰的语言,避免偏激或冒犯性的言辞。
六、提高语言能力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提高语言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除了学习他人的语言,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使用不仅要准确,还要关注文化背景下的言辞礼仪和用语习惯。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dbefe618b7360b4c2e3f6424.png)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跨文化意识”。
所谓跨文化意识即“不同民族、受不同文化影响的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交流、交往。
”我们通俗的来说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定思维,或者说是民族文化思维,这种思维能够保证交际者能够准确的交流。
”那么“跨文化意识”对学生来说有什么作用呢,人类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是否具有“跨文化意识”并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没有正确的“跨文化意识”根本无法交流。
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尽量全面的介绍目的语文化,防止学生的文化定型,视文化平等,摒弃文化歧视。
我见过这样一种比喻,有人把“跨文化意识”比喻成一种特定的符码,在同种语境中,交际双方用相同的一套符码进行交流,但是在跨文化语境中,双方根本不了解对方的语境环境特点,他们往往就不能共用一套符码,对于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他若不具备“跨文化意识”根本无法交流。
那么如何让培养“跨文化意识”呢?通过借鉴现有的成果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以下一些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和活动。
首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词汇的本身意义或者说是其内涵所在,多做词汇的扩展,拓宽词汇意思,通过词汇来了解“跨文化语境”中的民族风情,文化意义。
并且让学生明白理解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之间有着不完全对应的情况,是受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这种情况普遍。
也就是说你认为的英语词汇的意思,在当地的民族风俗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就像我们的汉语,一词多义,地方不同,方言也不同,同时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
只有弄清楚这些词汇的内涵,才能减少交际中出现的理解性的错误。
其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和汉语的交际文化的差异,充分挖掘课文中隐藏的文化信息,深入了解日常生活模式,让他们明白和识别日常文化存在的差别,这方面在最普通的口语交际中最为普遍,比如赞美、道歉、礼貌问候以及普通的见面语,同时还要注重体态语言、委婉口语、和禁忌语言等。
再次,在教学中应注意地区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亲身”进行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行为,比如,回答有关别的国家文化的问题,对图片进行讨论,做小型调查,扮演课文角色等,在表演时,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多使用肢体语言,因为不同文化的肢体语言差别很大,如,你认为是做表扬的动作,但在他们的理解中是藐视,这方面也很常见,通过表演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语言交际的区别。
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误解有哪些
![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误解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7d00d98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e.png)
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误解有哪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但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产生误解。
这些误解可能会影响交流的效果,甚至导致冲突和矛盾。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一些误解。
语言表达上的误解是跨文化交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即使是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也有不同的含义和联想。
比如,“龙”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着吉祥、权威和力量,是一种备受尊崇的神话生物。
但在西方文化中,“龙”常常被视为邪恶和恐怖的象征。
再比如,一些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在一种语言中可能寓意深刻、生动形象,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如果直接翻译,可能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或者产生错误的理解。
非语言交流方面的误解也不容忽视。
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含义。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情况可能正好相反。
微笑在大多数文化中都表示友好和愉悦,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还有眼神交流,在一些文化中,长时间的直视对方被认为是不礼貌或者具有挑衅意味;而在其他文化中,缺乏眼神交流可能被视为不诚实或者不自信。
价值观和信仰的差异也容易引发误解。
不同的文化对于个人与集体、家庭与社会、自由与责任等概念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可能大不相同。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文化中,强调个人的成就和自我实现;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更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和谐。
宗教信仰在不同文化中也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宗教仪式、教义的理解和尊重程度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交流中的冲突和误解。
社交礼仪和习俗的不同也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容易产生误解的点。
比如,在一些文化中,送礼是一种常见的社交行为,但对于礼物的选择、包装、赠送方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讲究。
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对送礼的行为并不太重视,或者对于礼物的价值和意义有不同的看法。
跨文化教育在少数民族中的应用
![跨文化教育在少数民族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474487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5.png)
跨文化教育在少数民族中的应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在这样的国情下,跨文化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与团结,还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跨文化教育旨在培养个体具备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尊重并欣赏不同文化的差异,消除文化偏见和误解。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跨文化教育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跨文化教育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失传和被遗忘的风险。
通过跨文化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可以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积极主动地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
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开设专门的民族文化课程,邀请本民族的长者或专家进行授课,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如民族服饰的缝制、传统乐器的演奏等。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本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传承文化的热情。
其次,跨文化教育有助于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增进民族团结。
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不同民族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误解和偏见。
跨文化教育可以为各民族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他们了解彼此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从而消除误解,建立起友好、平等的关系。
比如,可以组织多民族学生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如民族文化节、文艺汇演等。
在这些活动中,每个民族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欣赏到其他民族的精彩表演。
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学生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培养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此外,跨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在当今社会,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
通过跨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4篇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f0202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3.png)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并理解其多样性和独特性。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尊重他人差异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提问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对这些风俗习惯有什么感受。
2. 讨论和分享(15分钟)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民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具体的习俗、理念和象征意义等,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3. 研究和调查(25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民族,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
建议学生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互联网资料和采访相关人士等方式获取更多的资料。
研究内容可以包括风俗习惯的起源、历史演变和现实意义等。
4. 展示和讨论(15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讨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并探讨尊重和理解这些差异的重要性。
5. 总结和反思(10分钟)导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并提出对跨文化交流和尊重他人差异的反思和建议。
教学方法和手段:1. 小组讨论和分享:通过在小组内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主动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2. 独立研究和调查:通过自主选择和深入研究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展示和讨论: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4. 总结和反思: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他们对跨文化交流和尊重他人差异意识的理解。
教学评估和反馈:1. 老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了解和尊重程度。
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展示、总结和反思等环节,相互评估和反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水平。
3.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跨文化交流的收获与感悟
![跨文化交流的收获与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136b7a5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d.png)
跨文化交流的收获与感悟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这是当今世界上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从跨文化交流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收获,也对自己和其他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首先,跨文化交流让我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
通过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非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式。
在我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文化观念,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世界的绚丽多彩,有无限的知识和智慧可以汲取。
其次,跨文化交流拓宽了我的眼界。
通过与外国人交流,我了解到了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我开始关注世界上的重大事件和问题,比如全球变暖、贫困问题等。
同时,我也更加了解自己所处的国家和社会,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我实现了文化的互补和碰撞,拥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
第三,跨文化交流提高了我的语言能力。
在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我不得不使用他们的语言或者共同的外语作为沟通工具。
这样的经历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
我学会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并且逐渐体会到语言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同时,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习俗,促进了我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除了以上的收获,跨文化交流还让我更加开放和包容。
通过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故事,每个文化背后都有它存在的原因和价值。
我学会了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不再局限于自己既定的想法和观念。
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也进一步理解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比如友善、互助和尊重等。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仅改善了我的人际关系,也让我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融洽和和谐。
跨文化交际的种类
![跨文化交际的种类](https://img.taocdn.com/s3/m/b10bd45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c.png)
跨文化交际的种类1.引言1.1 概述概述: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交流和互动过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和紧密。
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也因此倍受关注。
在今天的世界中,人们经常需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合作、沟通和交往,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成为一个必备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的种类多种多样,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是根据交际的形式,其中包括面对面交流、书面交流和虚拟交流。
面对面交流是指直接的个人互动,包括面谈、会议和社交活动等。
书面交流则是通过书信、报告、邮件等书面形式进行的交流。
虚拟交流是指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的交流,如社交媒体、在线聊天和视频会议等。
另一种常见的分类是根据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和内容。
在这方面,跨文化交际可以包括商务交际、教育交际、旅游交际、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等。
商务交际是指在商业领域进行的跨文化交流,包括谈判、销售、合作等。
教育交际是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跨文化交流,包括教学、研讨会和学术会议等。
旅游交际是指旅游活动中的跨文化交流,包括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和交流。
国际合作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包括政治、经济和科技等领域。
文化交流则是指在文化领域进行的跨文化交流,包括语言、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交流。
跨文化交际的种类多样化,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了解和掌握这些不同形式的跨文化交际对于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跨文化交际的种类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的技巧。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跨文化交际的种类:1. 引言部分将概述整篇文章的内容,并阐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目的。
2. 正文部分将首先给出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
随后,重点分析跨文化交际的各种种类,具体探讨每一种种类的特点、应用场景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结论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趋势。
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
![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https://img.taocdn.com/s3/m/057f5fd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2.png)
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变得愈发显著。
无论是在商务合作、旅游观光还是学术交流等领域,我们都经常需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然而,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习俗和沟通方式,因此跨文化交际也存在一些挑战。
那么,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呢?首先,了解对方文化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的价值观、习俗、礼仪以及沟通方式。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资料,或者与有经验的人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
例如,有些文化重视个人独立和自主,而有些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
了解这些差异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对方,并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冲突。
其次,要注意语言的使用。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但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使用习惯。
我们应该注意语言的言辞和措辞是否得体,是否符合对方的文化背景。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能被视为无礼或冒犯。
因此,我们在交流时应该注意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言辞,尽量委婉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此外,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也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原则之一。
文化差异意味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并尽量避免做出冒犯他人的行为。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穿着露肩或短裙可能被视为不恰当或不得体的行为。
因此,当我们前往这些文化中的国家或地区时,应该遵守对方的着装规范,以显示对对方文化的尊重。
此外,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也非常重要。
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都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文化对这些非语言信号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因此,当我们与跨文化的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尽力理解对方的非语言信号,并尽可能地适应对方的交流方式。
最后,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保持开放心态和包容性。
我们必须意识到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并且不同的观点和习俗都有其合理性。
牛津初中英语中体现的跨文化意识——风俗习惯篇
![牛津初中英语中体现的跨文化意识——风俗习惯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2491e6102de2bd96058819.png)
家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牛津初中英语》 分 别从招呼和问候语、 日、 节 食物、 邀请和颜色等风俗习惯方面 体现了跨文化意识。 招呼和问候语 七年级上册Unitl 中讲到了人们见面时相 互打招呼的问候语。 一般来说, 英美人见面时相互打招呼的用 语是根据相互间熟悉的程度而定的。在我们中国, 一般来说, 熟人之间是什么都可以问的,而且被问的人也不会认为是侵
talk."/"We can have a dinner some time. I will call you."/"Let ' s
“ 文化” 一词最早来 自 于德语kultur , 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 物的栽培, 后来指对人的身体、 精神, 特别是指艺术和道德能 力和天赋的培养。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无处不在, 无 所不包, 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 神生活所取得成就的总和。 本文所谈及的《 牛津初中英语》 中 的文化属于普通文化范畴, 具体说来是风俗习惯方面的文化
牛 津 初 中英 语 中体 现 的 跨 文 化 意 识
— 风俗 习惯篇
姚煌华
摘 要 : 本文从招呼和问候语、 日、 节 饮食 、 邀请等风俗 习惯方面分析了《 牛津初中英语》 教材中蕴涵的跨文化意识 以及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风俗习惯 《 牛津初中英语》 跨文化意识
一、 前言
尤 震 etime.” 但这些句子是否真的表示邀请呢? 等, 答案是否定的。 实际上这些句子具有结束的功能, 是一种结束
语的信号, 而并无向你发出邀请之意。 这些句子要比直接说出 结束语更委婉、 得体, 效果更佳。比如有时人们也采用言语表
国外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跨文化学习现状探讨
![国外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跨文化学习现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88df60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c.png)
国外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跨文化学习现状探讨国外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跨文化学习现状探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学习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随着人们对世界各地文化的认识和尊重的增加,国外民俗文化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民俗文化不仅可以为幼儿带来新鲜感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幼儿的跨文化学习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国外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并探讨跨文化学习的意义和方式。
一、国外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现状1. 现有状况:目前,国外民俗文化的融入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中已有了一定的开展。
一些幼儿园会在节日活动中引入国外传统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感恩节、墨西哥的五月节等。
一些特色幼儿园也会将国外民俗文化作为课程内容,让幼儿通过故事、手工活动等方式接触和学习。
但是,整体来看,国外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
2. 障碍:国外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仍面临一些障碍,如教师对国外民俗文化了解不足、教材资源匮乏、家长对跨文化学习的接受程度不够等。
这些障碍使得国外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融入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跨文化学习的意义1. 拓展视野:国外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可以拓展幼儿的视野,让他们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习俗,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知。
2. 培养尊重:跨文化学习可以培养幼儿的尊重他人文化的意识,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包容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
3. 促进认知:通过国外民俗文化的学习,幼儿可以培养自己的语言、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他们的认知和智力发展。
三、国外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方式1. 多元化课程设置:幼儿园可以通过设置多元化的课程,引导幼儿接触和学习国外民俗文化,如通过音乐、舞蹈、手工制作等形式。
2.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对国外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培训,提升他们的对跨文化学习的认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将国外民俗文化融入到教学中。
3. 家园合作:幼儿园可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幼儿对国外民俗文化的学习中,增强家园合作的力度和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意识教案
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对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习俗的了解;脱离了文化背景去学习语言知识,我们学到的只是语言的外壳。
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可以从词汇的运用、习语的介绍、中英句式结构的区别、交际情境的创设、教材资源的整合和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等方面进行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一、从风俗习惯方面体现的跨文化意识
风俗习惯是指与居民生活有关的衣、食、住、行、敬祖、信仰、节日、娱乐及其他民俗活动,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习惯既反映了某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又被看作是该民族的标志。
因此了解和掌握一些风俗习惯方面的知识对我们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招呼和问候语:七年级上册中讲到了人们见面时相互打招呼的问候语。
一般来说,英美人见面时相互打招呼的用语是根据相互间熟悉的程度而定的。
在我们中国,一般来说熟人之间是什么都可以问的,而且被问的人也不会认为是侵犯了自己的隐私而不回答。
节日:七年级上册围绕着万圣节对讲了它举行的日期及有关的庆祝活动。
在对万圣节做了详细介绍后,综合技能部分还讲到了中国的春节。
因此,教师就可以把西方国家的其他代表性节日和我国的典型节日做
一个对比分析,使学生们对西方国家和我国的节日会在心中都留有深刻印象。
饮食:七年级重点讲了食物和生活方式的联系以及怎样保持健康的问题。
在这一单元谈到了各种各样的食物,既有我国的有特色的食品,例如月饼,又有西方国家典型的食品,例如牛排。
一般来说,现代西方人吃得并不复杂。
平时,一顿饭一般一、两个菜,请客时最多也三、四个菜。
这和我们在请客时花很多时间去准备很多菜的习惯完全不同。
我们中国人热情好客,喜欢用筷子为别人夹菜,把自己碗里好吃的东西分给别人。
但是,如果我们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英美人士,他们会认为这样做很不礼貌甚至会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
英美人请客吃饭的习惯和我们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在我们中国请客吃饭往往要准备一大桌子菜,而且还要说“菜不多,请包涵”之类的客气话。
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只需三四道菜就可以了,他们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交谈、聚会而吃。
二、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风俗习惯方面的知识对培养初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如何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呢,针对初中学生的英语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每一单元提到的有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有计划、有目的和有成效的传授。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会话方式,而在会话中常用的手段是角色扮演。
其次,教师在上课时见缝插针,对课文中提到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作一些简单介绍和讨论,即做“文化旁白”。
再次,文化包是教文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个文化包中有一篇介绍别国文化侧面的材料,然后以文化对比讨论。
最后,教师在传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时,需要提醒学生们不能只学习和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同时还要对本国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因为交流是相互的,如果只是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而不首先掌握本国文化知识,那么在和外国朋友交流时遇到他们感兴趣的有关我们国家的文化而询问我们时,我们就会手足无措、尴尬万分,相互交流的目的也会达不到。
总之,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语言素材典型,语言情景真实,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跨文化意识等有机结合。
尤其是在风俗习惯方面讲了许多有关跨文化意识的知识,是一套初中学生学习目的语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好教材。
但是培养初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靠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好这套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注意从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不但学习语言而且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文化,将跨文化意识贯穿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