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复习教案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复习教案
第三章 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知识总结:产生:①物体直接接触,②接触处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同①在接触面上产生的弹力的方向与面垂直;②绳产生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产生:①物体直接接触,②接触处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同①在接触面上产生的弹力的方向与面垂直;②绳产生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产生:①物体接触且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有相对运动方向:沿着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大小:f=u N产生:①物体接触且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有相对运动方向:沿着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大小:f=u N产生:①物体接触且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有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 fm产生:①物体接触且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有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 fm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摩擦力摩擦力弹力弹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与分力:等效代替关系遵守的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范围:≤F≤F1+F2合力与分力:等效代替关系遵守的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范围:≤F≤F1+F2两种常见的力两种常见的力力力物体的平衡物体的平衡3.1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学习重点: 1. 弹力有无的判断。
2. 弹力方向的判断。
主要内容:一、形变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1.形变产生的原因是受到了外力作用。
任何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只是形变的明显程度不同。
把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或测量的实验方法,叫“微量放大法”。
2.形变的分类A.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如弹簧、钢条在通常情况下发生的形变都叫做弹性形变。
B.非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如保险丝、橡皮泥等发生的形变都叫做塑性形变(非弹性形变)。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学设计-【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3 《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2.知道最大静摩擦力;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动摩擦因数,知道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4.了解滚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2.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并进行交流和反思的习惯。
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摩擦力的特点;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科学严谨的态度;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在简单的问题中判断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ﻩ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法合作探究类比法讲授法【教学用具】教师演示用教具:摩擦力演示仪木板滑块弹簧测力计学生实验用教具:毛刷木块毛巾砂纸木板砝码弹簧测力计等【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拔河比赛”第一次力气大的男生获胜,第二次力气小的女生获胜,为什么?引入摩擦力新课讲授一、摩擦力1. 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 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接触挤压;(2)接触面粗糙;(3)具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3.摩擦力可分为三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二、静摩擦力1 .定义:2.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接触挤压;(2)接触面粗糙;(3)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练习题:下列图中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有静摩擦力的是( )A B C D【学生活动】感受静摩擦力拿起桌上的毛刷,放在手心,轻推毛刷,观察毛刷形状的变化,感受静摩擦力,并描述静摩擦力的方向。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矢量的概念及其相关术语;2.掌握矢量的加减法;3.知道平面矢量定量表示和分解成分矢量的方法;4.熟悉力的概念和特点;5.了解力的分类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矢量的概念及其相关术语;2.矢量的加减法;3.平面矢量的定量表示和分解成分矢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1.矢量的概念;2.平面矢量的分解成分矢量的方法;3.矢量加减法的解题方法。
教学方法1.提问法;2.演示法;3.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1. 矢量的概念及其相关术语•观察物体运动时,它所具有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线就是矢量的概念。
•矢量的大小用模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作用线则是矢量所在的直线。
•相同方向、大小和作用线的矢量称为相等矢量,并用相等的箭头表示。
•矢量用粗细均匀、长度适中的箭头表示,参数一般写在箭头顶端或尾端。
2. 矢量的加减法•矢量的加减法是指两个矢量相加或相减的运算方法。
•矢量加法遵循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矢量减法就是矢量加上相反方向的矢量。
•箭头相加得到的箭头代表两个矢量之和,直接相加其大小,平方和开方得到其模,方向即为两个矢量之和的方向。
3. 平面矢量的定量表示和分解成分矢量的方法•平面矢量的定量表示有多种方法,包括坐标法、极坐标法等。
•对于一个平面矢量,可以用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来表示,称之为分解成分矢量。
•分力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分量称为分力或分量,可用勾股定理求解。
4. 力的概念和特点•力是一种物理量,是描述物体受到其他物体作用而产生运动或形变的原因。
•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单位为牛顿,符号为 N。
•力的特点包括:相互作用、大小和方向以及质量的影响。
5. 力的分类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力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静力和动力,重力和弹力等。
•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来描述。
思考题1.如何用勾股定理求解分量?2.什么是矢量?它有哪些相关术语?3.箭头相加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求得矢量的和?4.力的分类有哪些?它们有何特点?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关于矢量概念的内容并作笔记。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教科版
授课人:授课年级高一课题课时3.1牛顿第一定律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导学目标目标解读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
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及其主要过程和推理。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4.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惯性是物质固有的一种性质,所以与外界环境无关,要多体味其中的意义。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需要安排1个课时教学,若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建议用15~20分钟,安排在课内则只需15分钟左右。
从了解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到认识伽利略的科学实验方法,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发展过程及方法,着重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多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并解释其中的物理规律,领悟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课前准备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乘公交车回家时,汽车突然启动或者前进中突然刹车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启动时我们会往后仰,刹车时会向前倾,甚至与车厢“亲密”接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惯性。
那什么是惯性,怎么样的物体才有惯性,惯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图片展示第一层级研读教材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双色笔,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致知识体系。
PPT课件呈现学习目标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和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
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第一层级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就学案中基础学习交流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高中物理 第3章 章末复习课教案 教科版必修1
章末复习课(教师用书独具)1.力与运动的关系: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3.惯性与质量: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无关;惯性的大小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4.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表达式F=ma.5.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6.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1)从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如果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通过运动学规律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2)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如果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运动学规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确定物体所受的力.7.超重与失重(1)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超重时物体加速度向上.(填“向上”、“向下”)(2)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件所受的重力的现象,失重时物体加速度向下(填“向上”、“向下”)(3)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即加速度为g,完全失重时,一切由重力导致的现象均消失.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种基本功1.受力分析(1)灵活选择研究对象.(2)作出研究对象的受力示意图.(3)根据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确定其运动情况,从而选取相应规律.2.运动过程分析在分析力学问题时,要区分出初态、运动过程和末态,在物体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往往因为物体受力的变化,可以把它的运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所以解题时一般要根据实际情况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再结合受力情况选取相应的规律求解.3.矢量的运算学过的矢量主要有:位移x、速度v、加速度a、力F等,矢量运算要注意以下几点:(1)互成角度的矢量合成与分解,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2)正交分解法是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特殊情景,实际中多应用于力的分解,应用时要根据物体受力情况选定坐标系,使较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3)同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要先规定正方向,然后以“+”“-”号代表矢量方向,从而把矢量运算转化为算术运算.【例1】如图所示,一小轿车从高为10 m、倾角为37°的斜坡顶端从静止开始向下行驶,当小轿车到达底端时进入一水平面,在距斜坡底端115 m的地方有一池塘,发动机在斜坡上产生的牵引力为2×103N,在水平地面上调节油门后,发动机产生的牵引力为1.4×104N,小轿车的质量为2 t,小轿车与斜坡及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sin 37°=0.6,cos 37°=0.8,g取10 m/s2).求:(1)小轿车行驶至斜坡底端时的速度;(2)为使小轿车在水平地面上行驶而不掉入池塘,在水平地面上加速的时间不能超过多少?(轿车在行驶过程中不采用刹车装置)[解析](1)小轿车在斜坡上行驶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1+mg sin 37°-μmg cos 37°=ma 1代入数据得斜坡上小轿车的加速度a 1=3 m/s 2由v 21=2a 1x 1x 1=hsin 37°得小轿车行驶至斜坡底端时的速度v 1=10 m/s. (2)在水平地面上加速时F 2-μmg =ma 2 代入数据得a 2=2 m/s 2关闭油门后减速μmg =ma 3,代入数据得a 3=5 m/s 2设关闭油门时轿车的速度为v 2,有v 22-v 212a 2+v 222a 3=x 2 得v 2=20 m/s ,t =v 2-v 1a 2=5 s 即在水平地面上加速的时间不能超过5 s. [答案] (1)10 m/s (2)5 s[一语通关] 解决动力学问题要抓住两个关键 (1)两个分析: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规律分析.(2)两个桥梁: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速度是各物理过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1.如图所示,在倾角θ=37°的固定斜面上放置一质量M =1 kg 、长度L =3 m 的薄平板AB .平板的上表面光滑,其下端B 与斜面底端C 的距离为16 m ,在平板的上端A 处放一质量m=0.6 kg 的滑块,开始时使平板和滑块都静止,之后将它们无初速释放.设平板与斜面间、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求滑块与平板下端B 到达斜面底端C 的时间差Δt .(sin 37°=0.6,cos 37°=0.8,取g =10 m/s 2)[解析] 刚刚释放滑块m 时,对滑块受力分析如图.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ma 1 解得a 1=6 m/s 2对木板M 受力分析如图由于Mg sin θ=6 N ,而最大静摩擦力f max =μF N2=μ(M +m )g cos θ=6.4 N>6 N故最初木板静止不动,设滑块滑离B 端时速度为v 由运动学规律知v 2=2a 1L 解得v =6 m/s 滑离木板后,对滑块m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2,得a 2=2 m/s 2对木板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3 解得a 3=2 m/s 2设滑块再用t 1时间到达C 端,木板用t 2时间到达C 端,由运动学规律得 滑块:x BC =vt 1+12a 2t 21 解得t 1=2 s木板:x BC =12a 3t 22 解得t 2=4 s故两者时间差Δt =t 2-t 1=2 s. [答案] 2 s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对于由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进行受力分析时,一般要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 (1)整体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分析方法. (2)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的分析方法.(3)一般只涉及系统外部对系统的作用力时,优先选用整体法;而涉及系统内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时,必须选用隔离法.【例2】 如图所示,一夹子夹住木块,在力F 作用下向上提升.夹子和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 、M .夹子与木块两侧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均为f ,若木块不滑动,力F 的最大值是 ( )A.2f (m +M )MB.2f (m +M )mC.2f (m +M )M -(m +M )gD.2f (m +M )m+(m +M )gA [由题意知,当M 恰好不能脱离夹子时,M 受到的摩擦力最大,F 取最大值,设此时提升的加速度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对M 有:2f -Mg =Ma ① 对m 有:F -2f -mg =ma ②联立①②两式解得F =2f (M +m )M,选项A 正确.][一语通关] (1)解答问题时,决不能把整体法和隔离法对立起来,而应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从具体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研究对象,恰当选取整体法或隔离法.(2)在各部分具有相同加速度时,一般先用整体法求出a ,再利用隔离法求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内力.(3)能用整体法求解的问题,原则上隔离法一定也能求解.2.(多选)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三块材料完全相同的木块A 、B 、C ,质量均为m .中间用细绳1、2连接,现用一水平恒力F 作用在C 上,三者开始一起做匀加速运动,运动过程中把一块橡皮泥粘在某一木块上面,系统仍加速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无论粘在哪个木块上面,系统加速度都将减小B .若粘在A 木块上面,绳1的拉力增大,绳2的拉力不变C .若粘在B 木块上面,绳1的拉力减小,绳2的拉力增大D .若粘在C 木块上面,绳1、2的拉力都减小ACD [未粘上橡皮泥时,整体分析得a =F 3m ;隔离A 木块,绳1上的拉力T 1=ma =F3;隔离A 、B 两木块,绳2上的拉力T 2=2ma =23F ;粘上橡皮泥后;整体分析得,a ′=F3m +m ′,即a ′<a ,故选项A 正确.若粘在A 木块上,隔离A 木块,绳1上的拉力T ′1=ma ′<T 1;隔离A 、B 两木块,绳2上的拉力T ′2=2ma ′<T 2,故选项B 错误.若粘在B 木块上,隔离C 木块,F -T ′2=ma ′得T ′2=F -ma ′=F -mF 3m +m ′>2F3,故绳2上拉力变大,选项C 正确.若粘在C 木块上,则由上面分析知,绳1、2的拉力均减小,故选项D 正确.]。
高中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教案
2、按力的效果分练习【课堂训练】1、用脚踢足球、转弯的汽车、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l)、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2)、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B.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但可以离开受力物体C.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D.力一定有受力物体,但不一定有施力物体答案:AC解析:力的物质性决定了任一个力必和两个物体相联系,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且同时发生的.3.在世界壮汉大赛上有拉汽车前进的一项比赛,如图是某壮汉正通过绳索拉汽车运动.则汽车所受拉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A.壮汉、汽车B.壮汉、绳索C.绳索、汽车D.汽车、绳索答案:C解析:要研究的是汽车,直接对汽车产生拉力的是绳索而不是壮汉,汽车所受拉力是绳索和汽车之间的相互作用,故其施力物体是绳索,受力物体是汽车.板书设计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力1、力的物质性2、力是一个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3 、力的相互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二)、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1、静力效果;2、动力效果。
(三)、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示意图;2、力的图示法;3、力的语言表示。
(四)、力的分类1、按力的性质分;2、按力的效果分第 2 课时教学过程板题板书课题,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激趣导入:播放课件示标学习目标: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6、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7、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找出物体的重心。
8、知道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示导自学指导:通过自主学习能说出学习目标所提出的内容自学内容: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自学时间:20分钟自学方法:阅读课本要求内容并填写自学测试自学标准:能完成学习目标提出的要求检测的方法与要求:能独立完成自学测试自学【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堂指导。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
课题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上课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学过程三维目标落实及教学反思[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多媒体投影】【多媒体投影】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 学生观察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师:通过以上的观看,大家可以总结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吗?师:通过以上的观看,大家可以总结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吗?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新课教学]一、力和力的图示一、力和力的图示【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 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结论?生: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师: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除了这样一种作用效果之外,力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试举例说明.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 第3章复习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复习课一、力的基本知识1.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图示和示意图4.力的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力的分类二、力学中的三大力三、力的合成和分解四、本章解题的基本思路1.认清研究对象从题目所给的信息来选取有关物体作为研究对象,是解题的出发点。
2.正确的受力分析分析研究对象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受力图,做到不多一个力,也不少一个力物体之所以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是由于它们的受力情况不同。
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第三章中通常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具体方法:(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然后找出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产生作用注意:①不要找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的力。
②不要把作用于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要养成按步骤分析的习惯①重力:只要物体在地球上,无论处于什么运动状态,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
②弹力:绕研究对象观察一周,看是否有接触点(面),某个接触点(面)若有挤压,则有弹力,有时要用到假设法。
③摩擦力:如果有弹力,则观察接触面上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还要注意题意,接触面是否光滑。
④分析其他外力(3)画完受力图后再作一番检查。
①检查一下画出的每一个力能否找出它的施力物体,若没有施力物体,则该力一定不存在。
②检查一下分析的结果,能否使研究对象处于题目所给的运动状态,以防发生了多力或漏力的现象。
③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以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观察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时,研究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④合力和分力不能重复地列为物体所受的力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是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的过程,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存在。
(特别注意分析斜面上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如果已考虑了某个力,那么就不能再考虑它的分力。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
【当堂检测】1.关于力的说法,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只有有生命的物体才会施加力 B.受力的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的物体 C.静止的物体不受力,运动的物体才受力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可能相互施加力2.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3.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的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4.关于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B.重心就是物体的几何中心C.直铁丝弯曲后,重心便不在中点上,但一定还在铁丝上D.重心是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集中于一点的等效作用点5.关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万有引力只发生在天体与天体之间,质量小的物体(如人与人)之间无万有引力B.强相互作用只发生在宇宙天体等宏观物体之间C.弱相互作用就是非常小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D.电磁相互作用是不需要相互接触就能起作用的【课后拓展】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2.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大小用天平测量B.静止的物体受到重力比运动的物体大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3.重力都消失了,则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B.鸡毛和铁球都可以悬浮在空中C.天不会下雨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4.一个边长为2 m的质量均匀分布的正方形薄板,一边放在水平桌面上,薄板平面与桌面垂直,绕其位于桌面上的一个顶点转到薄板平面的对角线处于竖直位置的过程中,其重心位置升高了__________m.。
人教版必修1高中物理第三章 相互作用复习教案 原创
相互作用复习目标:知道重力弹力,摩擦力,能正确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判断摩擦力的方向,能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
能熟练运用正交分解法解题。
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教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联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
重点难点: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计算。
利用平行四边形解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力:1. 力的概念:思考:足球运动员在罚球点踢点球时一脚劲射,足球快速飞出,而运动员仍在原地,试分析:(1)足球为什么会飞出?(2)足球对运动员有作用力吗?(3)足球运动员为什么没有向后飞出?2.重力的方向:大小:重心的位置: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练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就是重力B.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C.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地理纬度及离地面的高度有关,与物体的形状及运动状态无关D.两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重力有可能不同3.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画出下列静止物体A所受弹力的示意图.4.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讨论:汽车突然启动,平放在汽车上的货物受到的摩擦力力。
(1货物滑动,2。
没滑动)练习:重量为1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板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运动。
木箱从原地移动以后,用30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箱继续做匀速运动。
由此可知:木箱与地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 max= ;木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 ;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如果再用32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如果再用38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如果再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如果撤去水平推力,这时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直到木箱停下来。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案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与力无关
(1)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1.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马拉车,车就前进,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呢?马不拉车时,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答案不是.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
2.如果没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怎样?请阅读课本中的“理想实验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实验得出结论的.
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力。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二)新课教学:
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惯性的概念,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问题设计]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教案第三章相互作用复习教案
第三章 相互作用(复习)★新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理解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复习重点三种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过程(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二)本章复习思路突破Ⅰ 物理思维方法l 、具体——抽象思维方法从大量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把这种抽象具体形象化――用有向线段实行描绘,通过这种方法,把对力的计算转化为几何问题来处理。
力重力①大小:G=mg ,g =9.8N/kg ②方向:竖直向下 ③等效作用点:重心 弹力 大小:由物体所处的状态、所受其它外力、形变程度来决定方向:总是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大小,N F F μ=;方向,与物体相对滑动方向相静摩擦力:大小,m F F <<0;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力的合成与分解基本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2121F F F F F +≤≤= 一个常用方法:正交分解法2、等效替代方法合力和分力能够等效替代,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
这是物理学中研究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Ⅱ基本解题思路1、认清研究对象:从题目所给的信息来选择相关物体作为研究对象,是解题的出发点。
2、准确受力分析:分析研究对象受哪些力的作用,画出受力图,做到不多力,很多力。
3、列方程求解:据物理规律先用字母列方程,整理出待求量的表达式,统一单位,代入数据求解。
(三)知识要点追踪关于受力分析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知识中的基础,也是其重要内容。
准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对物体实行受力分析,主要依据力的概念,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其他物体的作用。
具体方法如下: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要确定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章末复习教学设计
第三章相互作用一、学习目标1.力①知道力的概念,在具体问题中能说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知道力的三要素,会正确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
2.重力①知道重力的概念。
②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
③知道重心的概念。
3.弹力①知道弹力的概念,能正确描述弹力的方向。
②运用胡克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不讨论组合弹簧劲度系数的问题)4.摩擦力①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分类。
②知道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的概念(不出现最大静摩擦因数)。
正确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③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④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
(不要求对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连接体进行受力分析)5.力的合成和分解①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②能够正确区分矢量与标量。
③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只限于用作图法或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二、知识梳理三、学法指导1.本章学习方法概述:(1)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①明确研究对象。
②隔离研究对象,按顺序做受力示意图:按已知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的顺序进行受力分析,做到不丢力、不添力。
③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④结合物理规律的应用,受力分析不能孤立地进行,在许多情况下要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结合相应的物理规律,才能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2)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知识:①共点力的合成方法:做图法和计算法。
②力的分解的特点:同一个力,若没有其它限制,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力(因为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③合力和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
2.典型问题分析例1 如图3-1所示,一个排球放在排球馆的角落里,已知排球处于静止状态,地板BC和墙面AB都为光滑表面,请你判断下列有关排球受力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排球受地面的支持力、重力和AB墙面给球的弹力B.排球受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C.排球只受重力D.因为不知排球是否发生形变,所以无法判断AB墙面对排球是否有弹力图3-1 图3-2学法点拨:1.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弹力的方法可用假设法根据受力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判定。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教案:3.5 力的分解(3) 三力共点的平衡条件正式版
策略
共点力平衡条件及其推论是综合性很强的内容,但新教材把它整个给删除了,给学生作个补充,我想一是能接受,二是它分析的方法以后的学习内容中用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 具
讲义
板
书
设
计
§3.5力的分解(3)三力共点的平衡条件
一、基础知识复习
二、实例分析
三、规律应用
四、训练
教 学
环 节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与内容
(按环节设计自学、讨论、实践、探索、训练等内容)
课 题
§3.5力的分解(3)三力共点的平衡条件
教学模式
自主练习→小组讨论→讲练结合
教学
目标
(认识
技能
情感)
1.知识与技能:①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复习;②矢量运算法则的复习;③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推论。
2.过程与方法:①受力分析及力的运算;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推论;③矢量运算的三角形法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是综合运用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知识的很好的问题。
A.50N B.50 N C.100N D.100 N
【例析4】重为G的球放在倾角α的光滑斜面上,并用竖直光滑挡板挡住,使球静止。若使挡板逆时针缓慢转动到水平位置,则在转动过程中,球对挡板的压力N1和对斜面的压力N2的变化情况是
A.N1先减小后增大B.N2先减小后增大
C.N1一直减小D.N2一直减小
(2)三力共点平衡问题的常用解决方法
①力的合成法;②力的分解法;③正交分解法;④相似三角形法;⑤矢量三角形法;⑥正弦定理法;⑦余弦定理法。
(3)三力共点的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
①问题的特征:受重力,和其余两个力,使物体平衡,其中有一个力的作用线是确定的,但大小不定;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知识总结:产生:①物体直接接触,②接触处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同①在接触面上产生的弹力的方向与面垂直;②绳产生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产生:①物体直接接触,②接触处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同①在接触面上产生的弹力的方向与面垂直;②绳产生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产生:①物体接触且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有相对运动方向:沿着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大小:f=u N产生:①物体接触且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有相对运动方向:沿着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大小:f=u N产生:①物体接触且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有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 fm产生:①物体接触且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有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 fm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摩擦力摩擦力弹力弹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与分力:等效代替关系遵守的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范围:≤F≤F1+F2合力与分力:等效代替关系遵守的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范围:≤F≤F1+F2两种常见的力两种常见的力力力物体的平衡物体的平衡3.1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学习重点: 1. 弹力有无的判断。
2. 弹力方向的判断。
主要内容:一、形变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1.形变产生的原因是受到了外力作用。
任何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只是形变的明显程度不同。
把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或测量的实验方法,叫“微量放大法”。
2.形变的分类A.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如弹簧、钢条在通常情况下发生的形变都叫做弹性形变。
B.非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如保险丝、橡皮泥等发生的形变都叫做塑性形变(非弹性形变)。
注意:如果对弹簧、钢条用力过大,使之形变超过一定限度,既使撤去外力,也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钢条发生的形变都是弹性形变。
二、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1.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物体是与施力物体接触,使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且阻碍其恢复原状的物体。
2.弹力的产生条件:①物体直接接触;②发生形变。
3.弹力的方向是从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①绳子拉力(绳子对所拉物体的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③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4.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
弹簧的弹力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用胡克定律表示:F=kx式中F为弹力大小。
x为弹簧伸长(或缩短)量。
【例一】一物体静止在桌面上,则( )A.物体对桌面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B.桌面发生形变对物体产生支持力。
C.物体对桌面压力是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D.压力、支持力是物体受到的一对平衡力。
【例二】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在互成120°的两光滑平面间静止,且0N水平,则球对OM面的压力大小为___________。
【例三】画出下列各图中A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例四】在一根长l o=50cm的轻弹簧下竖直悬挂一个重G=100N的物体,弹簧的长度变为l1=70cm。
则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若再挂一重为200N的重物,弹簧的伸长量将为__________cm。
3.2 研究摩擦力【知识要点】1.摩擦力产生条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为: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2.滑动摩擦力大小⑴在接触力中,必须先分析弹力,再分析摩擦力。
⑵只有滑动摩擦力才能用公式F=μF N,其中的F N表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G。
3.静摩擦力大小F f0<F f≤F m4.摩擦力方向摩擦力方向和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相对运动的理解 下面A、B两物体间有没有发生相对运动?VAB乙图图VAB乙图图ABVV甲图图ABVV甲图图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滑动摩擦。
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如下图,斜面上的物块有向哪个方向运动的趋势?【例一】在一匀速转动的传送带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A,物体A与传送带一起以速度V向右运动,如图3-2-1所示,判断物体A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吗?AVAV(图3-2-1)解1:物体A与传送带以相同的速度匀速传送,属于平衡状态,所以水平方向不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解2:假设物体A受到摩擦力的作用,且方向与其运动方向相反,那么物体A就不能做匀速运动,这与物体的状态条件相矛盾,所以物体A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答案】物体A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发散:如果物体A静静地放上匀速传送的传送带上,在此后很小的一段时间内,物体A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吗?【例二】小明在一次劳动任务中负责把一个重为1000kg的书柜从教室前搬到后方,书柜与地面间的动摩擦系数为0.4,小明的最大推力为1200N,小明沿水平方向使劲地推了一下,书柜一动也不动,这下小明心急了:教室只剩下他一个人,怎样也搬不动啊?(f静=f动)1.小明开始使劲推一下书柜,不动;书柜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2.为了使小明能完成任务,试用你学过的知识,帮小明想一个办法完成任务;3.小明至少要先搬走多少书才能完成任务?(g=10m/s2)解题分析:解:⑴书柜静止属于平衡状态:竖直方向书柜一定受到重力的作用,由二力平衡,地面对它一定有支持力的作用;水平方向书柜受到推力的作用,那么只能由摩擦力来与推力平衡;所以书柜一共受到4个力的作用,而且竖直和水平方向的两个力都是平衡力。
⑵办法:将书柜中一部分的书拿到教室的后方,剩余的和书柜一起推倒教室后方,然后再把刚才拿出来的书放回书柜。
原理:小明推不动书柜是因为书柜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过大,所以要其静摩擦力,由 f静=f动=μN通过减少书柜的重力来减少它对地面的正压力;⑶设书柜总质量为M,要先搬走的书质量为m由 f静=f动=μN=μ(M-m)g代入数据得:m= 700(kg)3.4 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1)力的合成的本质就在于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一个力的作用代替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等效力”(合力)。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
F1F2FOF1F2FOF1F2FOF1F2FO(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1-F2| ≤ F合≤ F1+F2(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例1】物体受到互相垂直的两个力F1、F2的作用,若两力大小分别为5N、5 N,求这两个力的合力.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由于F1、F2相互垂直,所以作出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对角线分成的两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N=10 N合力的方向与F1的夹角θ为:θ=30°点评:今后我们遇到的求合力的问题,多数都用计算法,即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后,通过解其中的三角形求合力。
【例2】如图甲所示,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两个拉力的作用,每个拉力均为200 N,两力之间的夹角为60°,求这两个拉力的合力.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乙,它是一个菱形,我们可以利用其对角线垂直平分,通过解其中的直角三角形求合力.N=346 N合力与F1、F2的夹角均为30°.2.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分解相当于已知对角线求邻边。
(2)两个力的合力惟一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在无附加条件时,从理论上讲可分解为无数组分力,但在具体问题中,应根据力实际产生的效果来分解。
【例3】将放在斜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的重力mg分解为下滑力F1和对斜面的压力F2,这种说法正确吗?解析:将mg分解为下滑力F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mg的另一个分力F2不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而是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从力的性质上看,F2是属于重力的分力,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属于弹力,所以这种说法不正确。
【例4】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力,有几种分法?解析:有无数种分法,只要在表示这个力的有向线段的一段任意画一条直线,在有向线段的另一端向这条直线做垂线,就是一种方法。
如图所示。
(3)几种有条件的力的分解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时,有唯一解。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
③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求两个分力的方向时,其分解不惟一。
④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求这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时,其分解方法可能惟一,也可能不惟一。
3.5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一个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1)物体受到两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两力等大、反向、同点、共线。
F合=0(2)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等于零,即F合=0。
例1、如图所示,重力为G的灯在水平拉力F2 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此时悬线OA与竖直方向成θ角。
绳OB保持水平方向。
求AO绳和BO绳受力的大小。
例2、用弹簧测力计沿着光滑斜面的方向将一块所受重力为5N的木块匀速向上拉,这时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是1.4N,求斜面对木块的弹力的大小。
3.6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即 F1=-F2。
(2)说明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②相互作用力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产生的作用不能相互抵消。
④作用力也可以叫做反作用力,只是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⑤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为作用点不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不能求合力。
例1一个大汉(甲)跟一个女孩(乙)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汉把女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A.大汉拉女孩的力一定比女孩拉大汉的力大.B.大汉拉女孩的力不一定比女孩拉大汉的力大.C.大汉拉女孩的力与女孩拉大汉的力一定相等.D.只有在大汉把女孩拉动的过程中,大汉的力才比女孩的力大,在可能出现的短暂相持过程中,两人的拉力一样大.答A,D.说明:既然大汉拉女孩和女孩拉大汉的力一样大,大汉为什么能把女孩拉过来呢?关键在于地面对两者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同.如图3-11分别画出两者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显然,只有当f甲>f乙时,女孩才会被大汉拉过来.如果让大汉穿上溜冰鞋站在磨光水泥地上,两人再比力气时,女孩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大汉拉过来.例2一辆汽车沿山坡加速上行,不计空气阻力,汽车受到哪几个力?并指出各个力的反作用力.分析以汽车为研究对象,根据对汽车发生作用的物体,找出汽车受到的力,然后由“甲对乙和乙对甲”的关系,找出各自的反作用力.解答汽车受到的力和各个力的反作用力列表如下:画出汽车和山坡隔离体的受力图,如图3-12所示.例3如图3-13所示,用弹簧秤悬挂一个重G=10N的金属块,使金属块部分地浸在台秤上的水杯中(水不会溢出),若弹簧秤的示数变为T′=6N,则台秤的示数[ ]A.保持不变.B.增加10N.C.增加6N.D.增加4N.答D.说明:任何力都是成对出现的,对液体和气体的作用同样遵循着牛顿第三定律.本题可以通过实验精确验证,请同学们自己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