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的艺术特色

许华华

摘要: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着重阐述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作者在反思和追问中张扬自己的感悟、体验,并以灵动的语言作为载体,传达给广大读者。他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特色

当代文坛,说到散文,不能不说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以他独特的风格,吸引着广大读者,我读过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非常喜欢。读他的散文时,我能感受到文字中涌动的智慧和思考,和那扑面而来的沧桑与厚重,自己与那些文字产生了共鸣,读完后更是感觉回味悠长,像是从头到脚每一个细胞都接受了一次文化洗礼。这种感受是从未有过的,读完后也都想写点什么,却又不敢轻易动笔,只怕我的想法粗浅,文笔稚嫩。这一次,终于拿起了笔,于是就有了这篇论文。

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传统散文文体模式的束缚;视角独特,有突出的社会忧患意识;散文中融入小说元素;语言灵动。

一、对散文文体模式的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很多人认为是一段清丽优美的文字,曾有人称之为"小品文"对散文的定义也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但是余秋雨的散文却从这种小家子气的审美规范走了出来,他写出了不一样的风格。

(一)篇幅宏大

读余秋雨的散文,对他散文宏大的篇幅印象深刻。《文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江南小镇》有9000多字,而《风雨天一阁》竟有16000余字。他的《山居笔记》更是篇篇"大手笔" :《一个王朝的背影》10140余字,《苏东坡突围》15600余字,《流放者的土地》20200余字,《抱愧山西》24960余字。从篇幅上来说,他的散文更像是中篇小说,这是读其他散文所没有的感觉。同传统散文相比,他明显打破了篇幅短小的束缚,在这样宏大的篇幅中,作者有了充分的发挥余地,把许多过程长,容量大,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融入其中,铺展开来,让人读起来充分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感觉到荡气回肠。

(二)更为豪迈的情怀

散文大部分描写的是风花雪月,小桥流水,莺歌燕舞,给人感觉清丽有余,但厚重不足。余秋雨的散文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他写的散文大部分表现的是历史悲歌、人生苦难、现实矛盾。他思考的都是历史、生命这样沉甸甸的问题。在他的散文中充满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情怀,他笔下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给人雄浑、苍凉、广漠的感觉。作者通过描写这些景观把读者的思绪又引入历史,让读者和他一起思考,

一起感叹。这些体会,我们可以从《文化苦旅》的任何一篇中获得。例如《道士塔》中作者写道:“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来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遭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下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1]”。读到这里,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愤慨、痛心、无奈。我们好像听到作者痛心疾首地拷问:“堂堂佛教圣地怎能让一个愚昧的道士看守?中国这么大竟容不下几卷经文。”是啊,中国的灿烂文化就这样流失,太可惜了。如何真是被侵略、被抢夺也不会这样难过,这是中国人自己不要双手送给人家啊!所以作者说:“我好恨”我想不只作者在恨,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恨。

整篇文章中处处都能看到作者追问历史的影子,都能听到作者“我好恨”的呐喊。作者把中华民族的伤疤揭开来。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历史还值得我们骄傲吗?造成这样的遗憾我们自己没有过错吗?

作者的语言是轻松的。但是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心情却并不轻松。这是一种哭笑不得的无奈。一种民族屈辱感充斥其中。让我们也想随着作者发出“我好恨”的悲愤呼喊。

别人看到的是风景,作者却在反思在追问,这样的情怀不能不让人惊叹。

又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驰了,坍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它终于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一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2]”。

《阳关雪》写的是作者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通过对阳关景物的描写,作者想到了历史上的文人、将士,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状态,而阳关载负着太多叹息,坍驰了,终成废墟。作者通过一处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情怀,站在阳关,虽然也是写景物,但是整篇文章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思今怀古的豪迈情怀,读起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苍桑的历史感。

余秋雨的散文没有小家子气。是一种“大散文”,他的散文告别了许多世俗的风物,而是另辟奚径,展现现实矛盾、历史屈辱。因此,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文章中处处都透露出慷慨豪迈的情怀。正是这种慷慨豪迈的情怀形成了他散文的鲜明旗帜。

(三)读者面广的大众散文

传统散文很多因为太清丽,太雅致,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人民大众对他们的印象更多是像教材。好象它们是专供文人欣赏而与大众无缘的纯文学的东西。我本人也有这样的感觉。小说看得不少,而散文却实在看的不多。茶余饭后想捧起一本小说,却怎么也想不起看哪本散文。余秋雨的散文却不同。读他的散文居然也可以让我废寝忘食,如痴如醉。我身边的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感受。他的散文不再是只被文人学者欣赏评论,人民大众、平常百姓也可以捧起一本细细品味。然后带着一种炫耀似的口吻对别人说:“瞧,我也在读散文。”余秋雨拉近了散文与没多高文化程度的、最普通的人民大众的距离。这是因为余秋雨的散文中有很多能唤起人们认同的东西。特别是许多的历史题材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巨大热情。如整个《文化之旅》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大西南的武侯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是南洋的垒垒丛冢。每一篇都没有离开历史,而中国历史每一个中国人总要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因此读者的队伍更大。

二、独特的视角,强烈的忧患意识

读余秋雨的散文,还经常能感受到他那与众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同样的事物看在他的眼里,呈现在他的笔下,总是能让人品出不同的味道。

《都江堰》中他认为都江堰安比长城伟大的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3]”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