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博雅教育观念 立言的标杆

合集下载

儒家博雅教育:理念、特征与内涵

儒家博雅教育:理念、特征与内涵
中图分类号:6 0 0 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 2 9(00 70 3 -3 63 2 1 2 1 )0 -0 8 0 '
博雅教育译 自 G nr E ua o ee ̄ d cd n或 Lb rl d ct n iea E ua o , i 起源于古希腊 , 是西方文化传统中最早的教育思想, 它又被 称为 “ 自由教育”或 “ 识教 育” 通 。译名多种 ,不仅反映出
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人的主体性 的最终 目的即是为 了
数六艺之教 ,体现 的就是一种使人性臻于 完善的教育理 想,
其本质上就是博雅教育 。 我们应该研究和继承儒家的博雅教
人的全面而 自由的发展 。 儒家博雅教 育突现主体性 意向, 它
是一种对高 尚优美的人格的向往 , 也是受教育者的情不 自禁 的追寻。它是一种 “ 自得”的思 想,发 白于中而非外铄。当 受教 育者一旦有了此种意识之后 , 便会 自觉地 、选择性地接
上) ,指出 “ ) ) 教育”就是一种 “ 唤醒”主体性的过程 。我们

儒家博雅 教 育的特征
儒家博雅教 育是教育的一种或一类 , 它首先应该具有教
育的特征 , 除此之外 , 它还应该具有 自 的特征。 身 要认识儒
家博雅教育的特征 ,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分析 。 当我们把儒家博雅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时, 它呈现的主要 特征是导 向性和价值性。导向性特征有二层含义 : 一是指把 整个儒家博雅教 育看作是一个具有 引导功能 的教育 , 二是针
第3卷 第7 1 期 2 1 7月 00年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o n n Un v ri f ce c n n i e r g o r ̄ f Hu a ie st o i n ea dE gn e n y S i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修身养性,培养君子之风。

而雅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精美高雅的艺术表现。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理念。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的内涵、雅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理念。

儒家文化自秦汉以来,就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以修身和立德为核心,提倡大道之行,常恭敬虔诚,内修心性,外执礼法。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修养和品行,追求的是道德上的高尚境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凡是的人之行也。

”这句话表明儒家崇尚的是内在的素质和道德品行。

儒家文化强调内在修养,强调道德行为。

雅是一种高尚、精致的文化表现形式。

雅可以表现在衣着、言谈举止、艺术品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是表现出一种高尚、精致的品质。

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雅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雅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雅可以培养一个人高尚的情操,使人的内在修养得到更好的表现。

儒家文化与雅的结合,体现在对人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双重追求上。

儒家文化强调的是内在修养,而雅则是对外在品质的追求。

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是以儒修雅的理念。

以儒修雅,就是通过内在修养来培养高尚的品质,再通过外在表现来展现出这种高尚的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雅成为了一种形式,一种载体,来表达内在修养的成果。

以雅养正,就是通过追求高尚的雅来培养正直的品格。

儒家文化强调品德修养,而雅则是一种对品质的追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对高雅的追求,人的道德品格得以提升。

比如在古代,儒家学者都注重礼仪和仪态,他们穿着朴素而考究,言谈举止高尚,这些都是以雅养正的体现。

而在现代社会,也可以看到一些企业家或者政治家,他们注重外在修养,提倡高雅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以雅养正的具体表现。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对人生追求的理念。

它要求人在追求高尚雅致的不忘内在修养,以实际行动来体现出高尚正直的品质。

总结儒家教育思想的观点

总结儒家教育思想的观点

总结儒家教育思想的观点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对中国社会与个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教育强调人类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庭价值观,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本文将系统地总结儒家教育思想的观点,进一步了解其核心理念及对社会教育的启示。

首先,儒家教育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儒学主张,一个人应该以道德品质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的人格和行为准则。

儒家教育强调的孝道、仁爱、忠诚等美德,被视为培养个人真实性、正直性和纯洁性的重要途径。

儒家认为,人应该通过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以便在个人与家庭、社会以及国家之间产生和谐、稳定的关系。

其次,儒家教育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的意识。

儒家认为,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更重要的是要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出发点,关心和贡献于社会的发展。

儒家教育试图教导个人如何担任社会角色,并将个人的养成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

义务、公德、社会关系的维持以及共同参与的重要性都是儒家强调的核心思想。

儒家教育还强调个人的家庭和家族责任。

儒家将家庭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认为个人的成长发展需要牢固的家庭基础。

在儒家教育中,孝道是首要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同时,儒家教育强调家族贡献和维护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成就和荣誉是家族的光荣,个体要坚持家族的团队精神和家族的传统价值观。

儒家教育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儒家认为,提供良好的教育是培养人才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核心。

儒家教育上强调的“教育为止”意味着个人终生的学习和修养。

儒家教育认为,教育包括了知识的传授,道德品格的培养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培养人的品德是教育的首要目标。

儒家教育强调师德师范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教育者必须成为学生的楷模,通过自身行为和修养来激励学生。

教育者应树立榜样,为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儒家认为,教育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德和强大的知识能力,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评价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评价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评价中国古代的教育始于商周时期的宗教祭祀活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学校,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对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注重思想教育。

在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宗旨是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让学生养成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倡导诚实守信,崇尚忠诚正直的人格,反对虚伪、奸诈、利欲熏心等恶习。

这种思想教育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注重实践教育。

在古代,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一书一剑”,即“文”和“武”并重。

在文化上,学生需要熟记古代经典,知道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在武艺上,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武艺技巧,学会自卫和保护自己。

这种实践教育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特征。

再次,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在古代,学校教育包括了文化、技能、体育、礼仪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同时,古代学校教育也注重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中慢慢成长。

最后,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注重乐观开朗的心态。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乐观、开朗、自信的品质,让学生养成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在思想、实践、全面和乐观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点,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在现代时期,古代教育已经不再适用,但古人所倡导的“博雅、厚德、尚贤”的教育理念仍然闪耀着我们的眼睛,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把握时代机遇,取得更大更优异的成就。

中国教育思想知识点

中国教育思想知识点

中国教育思想知识点
儒家教育思想
-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教育思想流派。

-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强调人的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 儒家强调家庭教育,并倡导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观念。

- 儒家教育强调尊师重道,认为教育是一个师徒传承的过程。

道家教育思想
- 道家是中国古代另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

- 道家教育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和自我修养。

- 道家倡导追求自然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

- 道家教育强调身心调和,追求内在的平衡和宁静。

墨家教育思想
- 墨子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

- 墨家教育关注社会公平和人道主义。

- 墨家倡导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

- 墨家教育强调智育并重,主张普及教育,让人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法家教育思想
- 法家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

- 法家教育注重法律的教育和应用。

- 法家倡导严格的法律制度,追求社会秩序和治理。

- 法家教育强调治理能力的培养,倡导以法治国。

理学教育思想
- 理学是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流派。

- 理学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 理学注重实践和经验,提倡实学。

- 理学教育强调学以致用,追求实际的知识和能力。

总结
中国教育思想多样,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理学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并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和教育目标,为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以儒修雅,以雅养正”,这是一句古代先贤所提出的哲学理念。

儒家思想倡导儒雅之风,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养内在气质,追求高尚美好的品味和修养的也要注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以达到道德修养和礼仪之美的完美融合。

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和古代雅正理念分析入手,来探讨“以儒修雅,以雅养正”的内涵和当代时代价值。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体系深受中国人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修己以安人”,主张个人修身养德,达到以德化人的境界;同时强调以礼制人,提倡行为规范和礼仪之美。

在儒家经典中,“儒家修养”是一种精神和思想修炼的方式,强调要培养自己的精神气质、素养和修养,使自己成为有修养、有德行、有道德的人。

儒家还强调家庭的和谐与治国平天下,重视家风和国风的建设,追求内在修养和外在风范的完美融合。

与儒家思想相辅相成的便是“以雅养正”这一理念。

在古代,雅是指高尚、优美的品位和气质;正则是指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雅”常与“儒”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素质教育和品德修养的理念。

以雅养正,就是要追求高尚的品味、追求内在的美感和精神追求,并将这种高尚品味融入到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中,使人们在追求个人品位和文化修养的也能注重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精神文明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以儒修雅,以雅养正”的理念,来提升个人的品位和道德修养。

我们要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化,秉持儒家思想中的和谐、仁爱、诚信等核心价值观,培养自己的精神气质和人文精神,追求内在修养和外在风范的卓越融合。

我们要注重文化修养和品味培养,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文化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味和文化素养的人。

我们要重视道德规范和行为操守,注重品行端正、道德修养和公德意识的培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有修养、有情操的人。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家思想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社会伦理、政治治理、艺术文学等方面,阐述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教育为民之本,为国之基”,提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儒家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完美人格,塑造出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谦虚谨慎、感恩奉献的人格特质。

这种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讲究孝道、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二、社会伦理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和谐,提倡“以礼待人”,倡导社会成员应该遵守各种规范和礼仪。

儒家思想教导人们注重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社会关系,追求道德伦理的完美。

这种价值观念深植人心,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政治治理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政”,即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都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采取仁政的政治措施,致力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繁荣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艺术文学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培养了博雅文人的精神风貌。

儒家文化的倡导者们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文学和艺术都要求有一定的修养和素养。

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可忽视,体现了尊崇人伦、崇尚美德的价值观念。

总之,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教育、社会伦理、政治治理还是艺术文学等方面,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博雅教育,书香华夏,在探索中求发展

博雅教育,书香华夏,在探索中求发展

博雅教育,书香华夏,在探索中求发展1. 博雅教育与华夏文化的结合博雅,是指高雅、博学多才之意。

博雅教育也因此而得名。

博雅教育是一种富有特色的优质教育,它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博雅的综合素质,注重细节,提高整体素质。

博雅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

华夏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

华夏文化包括语言、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

在博雅教育中,华夏文化的熏陶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的内在需求,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因此,博雅教育在传承和发扬华夏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自己的航线。

2. 书香,传承与创新人们总说中国是一个书香门第,爱书之人多,书店遍布大街小巷。

书香文化不仅能够让人内敛、厚重,还能让人接触到各种知识和文化。

在博雅教育中,书香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孕育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激发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传承华夏书香文化,是推动博雅教育向前发展的保障,也是实现博雅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

传承者们需要积极挖掘和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哲学、史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更要认真学习读者思想,及时更新自己的理念,坚持对华夏文化的深度挖掘,引导学生不仅在学术上追求高质量的内容,在精神与道德层面上也追求高度。

更好的实现博雅教育的价值,也要在书香文化中找到创新的方向。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博雅教育需要加强引进国外优秀教育理念,融合中西文化,以适应当代的教育需求和时代的发展。

3. 探索中求发展博雅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只有不断地有创新和实践,博雅教育才能找到一条更加符合国情、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路径。

探索,就意味着面对复杂的现象问题,需要不断地去探究、尝试、改进、创新。

在探索的过程中,博雅教育需要倾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的声音,带领教育从业者不断地思考、完善教育的新方案,从而实现创新型和高质量的发展。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有“礼”和“仁”两个方面。

当代价值和主要特征是什么?应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礼”和“仁”所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

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它始终表现出一种时代性。

由于不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影响,中国古代“礼”和“仁”所体现的核心精神也不同,其具体内涵也有变化,但都能够反映儒家所追求的道德理想。

当代价值和主要特征是什么?我们认为:第一,关注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第二,正确认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第三,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第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教育事业。

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礼”,就是以“仁”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

如果从历史文献看,“礼”至少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礼仪规范,二是祭祀,三是礼节,四是等级制度,五是尊卑秩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天我们研究的重点不再是儒家的“礼”,而主要是它的当代价值和主要特征。

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礼”的当代价值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讲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发展先进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必须深入探索并加以解决。

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增强忧患意识,更加自觉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雅与正道又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儒家思想主张以儒修雅,以雅养正,即通过修养自己的内在品德与修养外在的言行举止,来实现道德和心灵的升华。

这一理念贯穿于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中,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雅与正道的内涵和互动关系、以及当代意义等方面来探讨“以儒修雅,以雅养正”。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核心价值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修身”便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求,而“修身”中更强调的是道德修养和精神升华。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告诉我们,学习和修身是孔子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修身的目的在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在儒家看来,一个君子应当有宽厚的胸怀,细腻的情感,善行和宽恕之心。

这种修身的目的是为了要求人们能够以道德和品德来影响和改造自己的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高尚的品德与行为。

修身是儒家文化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以儒修雅”的重要内容。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为天下的基石和中心,而“雅”和“正”又是修养的具体表现和外在体现。

《论语》中有“君子风华,小人闲逸”的记载,而孔子对于君子的行为举止也有着苛刻的要求。

在他的理念看来,君子应当讲求礼节、守身如玉,言行举止要得体得当,不能有丝毫的不雅之处。

而“正”则是指行为举止端正得体、言行符合规范。

正是循规蹈矩的意思,就是要遵纪守法,言行符合社会公共道德。

儒家思想中的“雅”与“正”是彼此相辅相成的,是在实践道德修养的过程中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征。

儒家强调以儒修雅,以雅养正,即通过内在修养与外在言行来实现道德和心灵的升华。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的理念在当代社会中也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当今社会,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信息、科技与时尚的冲击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态多种多样,社会价值观念相对混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儒雅教育

儒雅教育

儒雅教育实施方案《荀子·荣辱》曰:“君子安雅”,并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可见博学多才、温文尔雅自古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城关中心学校以弘扬儒家文化为己任,儒学兴校、儒学育人,实施儒雅教育,打造儒雅校园。

”学校坚持“儒雅教育”的理念,积极倡导外表优雅、内涵博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努力通过营造儒雅环境文化、培训儒雅教师、打造儒雅课堂、培养儒雅学生、完善儒雅评价等多种途径,精心打造儒雅校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一、培养目标1、营造清新大气的儒雅校园学校坚持“秉承传统文化,彰显学校特色,打造儒雅校园”的文化建设主题,通过校园建设,努力营造儒雅教育的外部环境,引导学生“胸蕴儒雅,心存天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校立足“儒”,突出“雅”,从环境建设入手,创设一个无处不“雅儒”、无“雅”不入的校园氛围。

校园布局规范,教学区、宿舍楼、塑胶跑道运动区清晰合理,井然有序;太阳花、月季、桂花等各种花卉三季飘香,四季常青。

校园里设有图书馆,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楼依据“一楼一主题,一层一特色”的原则,营造校园文化,让学生一抬头就可以接触文化,一转身就可以学到知识……通过这些,学校希望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感召下,学生能继承儒学之风,做现代文明人。

提高环境育人功能,是学校的不懈追求。

2、培训内外兼修的儒雅教师“培养儒雅的学生,先培养儒雅的教师。

”只有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博雅的师者,才有可能让学生都成为儒雅的君子、文雅的淑女。

为进一步打造儒雅的教师队伍,学校重视师德教育,本着“施教先修师德”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从而提高师德认识,规范师德行为,激发教师从教的积极性,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学校重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开展“师生共同成长”活动,着力打造书香型教师团队,为教师订购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鼓励教师每年征订教育刊物,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加强学习,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先后进行新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远程研修;注重高层次的专家引领,专家们的指点与讲座点燃了教师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兴趣基础;先后派骨干教师外出各地学习,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接触到了外面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给每位教师创造交流读书、研讨教学的机会……学校鼓励教师把教育实践与读书相结合,反思自己的教育细节和习惯,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思路,从而立德、立言、立行。

博雅文化手抄报的内容

博雅文化手抄报的内容

博雅文化手抄报的内容
博雅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涵盖了文学、艺术、礼仪、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手抄报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博雅文化的内容:
1. 文学艺术,介绍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艺、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可以选取一些经典作品进行介绍和欣赏,并配上相关的插图或图片,以展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

2. 儒家思想,介绍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可以通过介绍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理念、经典著作等方式来展现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传统礼仪,介绍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礼节和风俗习惯,比如婚嫁礼仪、祭祀仪式、宴会礼仪等内容,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

4. 教育制度,介绍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可以选取一些古代经典的教育著作、名人传记等内容,以及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等,来展现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

5. 艺术传统,介绍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进行介绍,同时也可以介绍古代艺术家的生平和艺术成就,以展现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

在手抄报中,可以通过精美的排版、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插图来展现博雅文化的丰富内涵,让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以儒修雅,以雅养正”这句话出自于《大学》中的经文,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话。

它的意思是,我们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养成高雅的行为习惯,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正义的准则。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在儒家的眼中,人类不仅有自己的自由和权利,也有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通过儒家思想的引导和影响,我们能够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对于社会的和谐以及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雅”则代表了一种高尚、高贵、高度文化水平等等的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体现了人类在美学、审美和艺术方面的精神层面。

因此,雅与人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紧密相连。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品德修养和高雅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和塑造我们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会更符合正义的准则。

可以说,以儒修雅就是培养对人生的理解和修养,以达到品德的所有要求。

只有在心灵上得以修持(即心理学中的正念),才能从内到外地顺其自然地展现高尚的气质。

儒家经文中有“物无完人,全凭修炼”,它告诉我们,没有人是完美的,但只要我们不断地自我修炼,努力成为更好的人,那么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完美。

而“以雅养正”则是通过高雅的学习和修养来塑造正确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雅养正是在情感层面的修养,是在感性的细微处进行的纠正和调整。

比如,在个人生活品质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品味美食、阅读优美的文学作品等方式来塑造高雅的品位。

在社会交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谈吐能力、文艺修养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魅力和吸引力。

这些高雅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更高的人格境界、更广泛的人际交往经验、更强的表达和吸引力等等。

最后,以儒修雅,以雅养正,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

通过儒家思想的引导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和责任;通过高雅的学习和修养,我们可以塑造更高尚、更文化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对博雅的理解

对博雅的理解

对博雅的理解博雅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学术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

博雅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和领导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博雅教育强调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博雅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博雅教育强调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博雅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如辩论赛、研讨会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博雅教育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博雅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创新项目,如科研项目、创业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这些项目,学生可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博雅教育还注重学生的领导能力。

领导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带领他人,并能够有效地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博雅教育通过开展各种领导训练和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

通过这些训练和活动,学生可以学会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团队,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

博雅教育还强调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指学生对人类文化和人类价值的理解和尊重。

道德观念是指学生对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的认同和遵守。

价值观念是指学生对社会价值和个人追求的认同和追求。

博雅教育通过开展各种人文活动、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博雅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博雅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博雅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教育理念和学术体系。

儒家的博雅教育观念

儒家的博雅教育观念

儒家的博雅教育观念党圣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同时兼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等职,担任《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国文化研究》等多家杂志编委。

琴吟盟坛(古籍插图)博雅教育,绝非一个舶来品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起源于古希腊,本义是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教育,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模式,罗马时代兴起的自由人教育,中世纪欧洲教会学校倡导的“七艺”,近代重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育,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及欧洲通识教育理念的勃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

从教育的内容而言,博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为内核,同时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与过程。

它试图通过人的性格培养来促进个性的发展,人是自由的人,教育是自由的教育。

这一来自西方的教育理念与我们目前以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为重点的教育观念的变革正相吻合,“博雅”一词作为教育改革的全新理念备受教育理论界关注。

但当我们真正认真去领会“博雅”的具体内涵和这种教育理念的精神实质时,我们发现“博雅”教育思想并非是一个全新的西方概念,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以人的精神品格为重要培养目标,实现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博雅君子人格就已经成为教育者的最高理想。

“博、雅”二维构成君子人格的整体框架,“博雅”精神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博雅精神,中西教育理念的会通古人谈文、论艺、述道,或论人物,或衡事理,或美文辞,博采古典精华,兼取众家之长,融古今于一炉,不仅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辞令之功,而且坚守传统信仰与正统之道,其文化生命中充溢着浓郁的追求道统、文统、学统的情结。

这种切近古人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的学问与智慧的获得,源于古典时代教化模式的潜移默化。

中国传统时代教化教育的内容,按照《周礼·春官宗伯》的记载,在于培养国子“中、和、祗、庸、孝、友”的道德品质、“兴、道、讽、诵、言、语”的从政能力,以及学会祭祀祖先神灵的乐歌乐舞。

儒家书立榜样的文化

儒家书立榜样的文化

儒家书立榜样的文化一、儒家人性论——先秦儒家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先秦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并高度评价道德榜样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与其人性论假设密切相关。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假设是:不管是性善性恶,人天生具有向善的可能和欲求,都可受君子圣人教化或通过自我修养而达到自我完善。

孔子对于人性的说法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人生来具有相近本性,这种相近的本性由于后天影响而变得不相同。

但是,相近之性是善是恶,孔子并没有直接阐述明白,故有人认为孔子主张性无善无恶。

然而,如果联系孔子的一贯思想及其多方面的论述,他实际上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人性本善的观点。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以“仁”为核心。

“仁”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概而言之,从内容上讲,“仁”的基本含义即“爱人”或“泛爱众”;从方法上讲,“仁”所包含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是一种行仁之方。

而要推己及人则必须包含一个前提,即人同此心,心同此欲,由此才可能“能近取譬”,将心比心。

可见,孔子的“性相近”中包含着人有着普遍相近本性的思想。

“爱人”的原则通过忠恕之道或推己及人的行仁之方而得以实现。

从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由此实现的“爱人”原则来看,孔子的“仁”实际上包含了人皆有“爱人”道德属性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

同时,仁爱从“孝悌”推出来,即人以“仁”为本,而“仁”又以“孝悌”为本,而“孝悌”在孔子看来,是一种由天然血亲之爱为本始的“天赋德性”,天然亲情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原点,父子手足的人伦道德源之于天然血亲的感情。

由此可见,孔子不但认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伦道德,而且也间接表达了人的这种德性属性是先天就存在的。

这样,基于血缘亲子之爱上的仁爱之心,以及“忠恕”之道中含有的推己及人的普遍道德能力,就为人接受教化而向善提供了可能性。

同样,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

孟子在孔子“仁爱”之心的基础上作了发挥。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以儒修雅,以雅养正”是一句充满智慧和深刻内涵的古语。

它所表现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通过儒家修行的方式去追求人文精神和伦理规范,另一方面是通过良好的品德修养来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和谐。

这句话所传达的思想与哲学贯彻了人类智慧和进步的核心,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儒”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孔子的学说,儒家主张人类的道德伦理和文化修养,将教育视为重中之重。

因此,“以儒修雅”是要通过儒家思想的教育方式来提升人们品德的修养。

在明代杨慎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提到了“儒者,礼之本也”,即儒家所强调的礼仪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注重道德的教育与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担当的人。

另一方面,则是强调通过细心修养,培养出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素质,以达到社会上正义和和谐的目的。

也就是说,“以雅养正”的重点在于养正,而雅便是指修养的美好和高尚。

这里的雅涵盖了多方面的修养,包括道德的、文化的、品格的,以及风度的。

养正强调的是对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强调道德上的正义和公平。

只有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才能推动和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和谐,才能让社会更加进步和繁荣。

总的来说,“以儒修雅,以雅养正”是在强调中华文化重视文化素质和人道精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

其含义深厚而宽泛,作为生活中的信条和行动指南,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我们应该尊重传统,走向现代,并将这种古代智慧与现代思潮相结合,用它来指导和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塑造出美丽、善良、和睦的社会。

最后,让我们一起坚持“以儒修雅,以雅养正”的信条,让它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发芽生长,在我们的世界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只有引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遵循这种信条,才能为人类的幸福和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修养个体的道德品行及提升人的心灵修养,则离不开对雅与正的追求。

儒家文化注重道德修养,以雅养正,以正养仁,以仁养礼。

以儒修雅,以雅养正已成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文将从儒家的思想内涵和雅的涵义出发,结合当代社会生活进行探讨,阐述以儒修雅、以雅养正的重要性和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心灵涵养,儒家经典中涉及礼、乐、音、舞等内容,都与雅有关。

儒家崇尚的“礼乐”主张雅正相济,礼为内,乐为外。

其中“礼”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是对自身道德品行的精心塑造和对世间事物的尊重与敬畏;而“乐”则是外在的表达,是对人性情感的抒发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儒家主张用礼的修养来充实内在的道德修养,也主张用乐的意境来陶冶外在的审美情操。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这些论述都在强调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要修养自己的内在品行,尊重他人、关注世界,要注重学习与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时通过这种提升来构建道德伦理观。

儒家提出要修养雅正,将这种高尚的品德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态度和生活方式,做到言行一致,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升华。

“雅”一词最早起源于《诗经》,最初指“清远直爽”,后来演变为指“优美高尚”。

而后来儒家则赋予了“雅”更多的内涵,认为“雅”不仅仅是在审美上的追求,更是在行为表现和品德修养上的体现。

儒家认为,“雅”并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外表和形式的美化,更应该通过行为方式和品德修养来体现高尚。

如《论语》中提到的“君子矜而不争,善而不伐,有恒而不强”,这是在强调君子应该具备的“雅”的品格。

儒家还特别注重“雅”的教育培养,认为要以“雅”教养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重修养美好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

儒家通过礼乐教育,培养出一代代高尚的人格,使他们通过“雅”与人相处、与世界相处,形成庄重、端庄、良好的人际交往风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立言”何以 “ 不朽”
臧文仲 ( ? —前617年),姬姓,臧氏,名辰,称 臧孙辰。 臧哀伯次子,谥文,故死后又称臧文仲。 春秋时鲁卿,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 臧文仲历 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 曾废除关卡,以 利经商,于国于民,尽职尽责。 他博学而不拘常 礼,较为开明,对鲁国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臧 文仲登上鲁国政治舞台,正值齐桓始霸、齐鲁力 量对比悬殊,他受命于危乱之际,负斡旋之重任。 首先,藏文仲的 “ 立言”是伴随事功而产生 的,或谋略,或进谏,或外交。 《 左传》载,僖公二 十一年夏,鲁国大旱。 鲁公欲焚巫尪求雨。 臧文 仲认为这不是抗旱的办法, 当务之急是“ 修城 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 鲁公听从他的话, 果然百姓没有遭受大灾难。僖公二十六年,臧文 仲与东门襄仲到楚国求援, 以他国兵力战胜敌 国,也有言说的一份功劳。 僖公二十四年冬 ,周 王室内乱,王使来告难。 按照臧文仲的意见 ,鲁 国前去慰问。 僖公三十三年,齐国庄子来聘 ,臧 文仲赞赏国庄子的“ 有礼” 而且“ 敏” ( 谨慎恰 当),于是劝僖公朝见齐国。又有反面的例子。僖 公二十二年,邾人出师攻打鲁国。鲁公不听从臧 文仲劝诫,鲁师败绩。 邾人缴获鲁公的头盔 ,悬 挂在邾国的城门上。 · 鲁语 上》 “ 立言”伴随事功而生,又有 《 国语 记载的四件事。 一是 “ 告籴于齐”。 鲁国遇到饥 “ 结诸侯 之 荒,臧文仲言对庄公说:我们与四邻, 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就是为了有 困难 时互相帮助。 我们 “ 铸名器,藏宝财”,就是为了 百姓有困难时使用。 现今国家有灾, 为什 么 不 “ 以名器请籴于齐”?臧文仲主动请往,齐人归还 名器宝财玉而卖给鲁国粮食。 虽说是 “ 立功”,但 都离不开言词的力量。二是解救卫成公。僖公二 十八年,晋人执卫成公,臧文仲劝鲁僖公出面解 “ 班相恤也,故能有亲。”从此晋更尊重鲁 救,说: 国,聘问时给鲁国的礼物高人一等。 卫侯也派人 给臧文仲礼物,遭到婉言谢绝。臧文仲的谋略提 高了鲁国的地位,赢得诸侯的尊敬,功成后 安守 臣子本分。 三是分曹地。 僖公三十一年,晋文公 分曹地给诸侯,鲁僖公使臧文仲前往,他听从驿 站主人的话,获利最多。 回国后,主动为驿站主 人请赏。 四是接受批评。 有海鸟名叫作 “ 爰居”, 落于路东门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供祭,遭到 展 禽的批评,他立马认错。 从 这 些 伴随事功的 “ 立言” 看 ,臧文仲 “ 立 言”,一是强调合乎礼,二来强调百姓利益,三是 强调本国利益,四是闻过则改。 “ 立言”。 其次,我们来看藏文仲较为单纯的 《 左传》载,庄公十一年,宋国发大水,宋闵公 说: “ 孤实不敬,天降之灾。”臧文仲称赞宋闵公归罪 于自己;自称 “ 孤”,合乎礼仪,断定宋国必盛。僖 公二十年,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说: “ 以欲 从 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文公五年秋冬之际, 楚灭六与蓼二国,臧文仲听到后,感叹说: “ 德之 不建,民之无援,哀哉! ” 再其次,臧文仲去世后,人们或把他的话当 做格言。 文公十七年,臧文仲已去世七年,鲁国 襄仲到齐国参加盟会, 回复鲁文公时引用臧文 “ 民主偷,必死。”次年齐懿公被杀。文公 仲的话: 十八年,鲁大史克以臧文仲的 “ 立言”论证 “ 事君 “ 立言”影响深远。 之礼”。 可见臧文仲 从 上 述 臧文仲的 “ 立言”可知, 所 谓臧文仲 “ 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是 因 为话 说到 要 点 上, 或在现实中发生效益, 或他人期望其在将 来 的 现实中发生效益。 从形式上来说,臧文仲 “ 立言” 的最高境界,是具有从特殊到普遍概括的意 义 , 实现了从具体到概括, 展现出超越时空界限 的 适用性,所以韩愈称赞臧孙辰是 “ 以道鸣者”。 从语言的表达来说, 琅琅上口则有利于 流 传, 史 载臧文仲言以 及 藏 文仲 本人在 “ 立言”时 所引用的话语,也多如此。
臧文仲 立言的标杆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 授、博士生导师,中国 《 文选》学会副会 长、广西中国文学学会会长。
引发 “ 立言”不朽话题的人
《 左传 · 文公六年》称 “ 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 才 “ 著之话言”。《 左传 · 襄公二十四年》提出 “ 立德” “ 立功” “ 立言”为 “ 三不朽”,称 “ 立言”使 “ 命之不 长”而得以 “ 不朽”。 此处称 “ 立言不朽”,是由臧文 仲引出。 那么,臧文仲何以成为 “ 立言”的榜样? 他 怎样的 “ 话言”可谓 “ 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呢? 而更 深层次、更普遍的问题,则是彼时的 “ 立言”具备了 怎样的内容与形式,才能有 “ 不朽”的可能。 琴吟盟坛 也 ; 气 如 白虹 , 天 也 ; 精 神 见于 山 川 , 地也; 圭璋特达, 德也。” “ 玉” 是美德 的 代 称, “ 德 ” 是 君 子的 标志 。 渊 博 的 知 识 、 良 好 的 教养 、 高 尚 的 品 德集 于 君 子一 身 , 使 君 子 表 现 出 仪 表端 庄 、 令 人 敬 畏 的 威仪 , 这 种 超 出常人的 独 有 气 质 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博雅精神和君子风度。 “ 言语之美, 穆穆皇皇” ( 《 礼 记·少 仪 》 ); “ 其 容 不 改 , 出言有 章 。 行 归于 周, 万民所望” ( 《 礼 记·缁衣》、 《 小 雅· 都人士 》 ); “ 岂弟 君 子, 莫 不 令 仪 ” ( 《 诗 经·湛露》) ; “ 既 见 君 子, 乐且 有 仪” ( 《 诗 经·菁菁 者 莪》)。 风度 翩翩 、 威仪棣棣 的 外 表 形象成为 体现君 子人 格 内涵的象征性标志。 对 君 子人 格 的 追求使 得 我国 古代传 统 教 育 从一 开 始 就 特别 注 重知 识 的 积累 和人的精 神 塑 造 。 上 述 所谓 博雅教 育 的 精 神理 念 与此 君 子人 格 的 培养 几 乎 完 全 一 致 。 作为一 种经典 教 育 理 念 , 博雅教 育 在中 西 的 古典 时 代 都 受 到 了 相当 程 度 的 认 可与 实 施 。 欧洲 中世 纪 大 学 所 教导 的 基础 科 目 与 古 希腊罗马 时 代 人文 教 育 的 内 涵 相 去 不远, 但 是 他们进 一 步把 博 圣 经》 为 雅教 育 的 学 科 数 目 确 定 为以 《 基础 的“ 七 艺” ( the seven liberal arts ), 即 由柏拉 图 提出的 算 术 、 几 何、 天 文、 音乐 “ 四 文”, 再加 上 智 者 派 提 出的文 法 、 修辞 、 辩证 法 “ 三 文” 一 起 组 成。 “ 七 艺” 都是 比 较 广 博 的 学 科 , 被 誉 为 通 往 真理 的 最 佳 入 门, 它 们 之所 以被称为 博雅 的 教 育 , 是为 了 区 别 于 医 学 、 法学 与 神 学 等专业 教 育 , 或作为发 展 这 些专业 能力 的适当 基础 。 儒 家培养 君子人格的主要科目则是“ 六艺”。 《 周礼 · 地 官》 说 : “ 保氏 掌 谏 王 恶 , 而 养国 子以 道 。 乃教 之 六 艺, 一曰 五 礼 , 二 曰 六乐 , 三 曰 五 射, 四 曰 五御 , 五 曰 六书, 六曰九数。” 礼、 乐、 射、 御、 ( 古籍插图 )
2014 年 4 月 11 日
星期五 / 主编:刘好光
编辑:齐林泉
特约编辑:张立敏
设计:聂磊
校对:冯华
电话: 010-82296589
邮箱: zgjybws@
理论周刊 文史 ·
■家的博雅教育观念
博雅教育, 绝非一个舶来品
博雅教育 ( Liberal education ) 起源于古希腊, 本义是培养通达智能的 自由公民教育, 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 模式, 罗马时代兴起的自由人教育, 中 七 艺”, 近 世 纪欧洲教 会 学 校倡导 的“ 代 重振百科 全 书 式的 学 科教 育 , 以 及 19 世 纪 末 20 世 纪 初 美 国及欧洲通 识 教 育 理 念 的 勃 兴, 形成 了 源 远 流长 的 传 统 。 从教育的内容而言, 博雅教育实质 上是一 种 以人的精 神 道德 修 养 为 内 核 , 同时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 教育方法与过程。 它试图通过人的性格 培养 来 促进 个 性 的发 展 , 人是 自 由 的 人, 教育是自由的教育。 这一来自西方 的教育理念与我们目前以素质教育、 通 识教育为重点的教育观念的变革正相吻 合, “ 博雅” 一词作为教育改革的全新 理念备受教育理论界关注。 但当我们真 博雅” 的具体内涵和这 正认真去领会“ 种 教 育 理 念 的精 神 实 质 时, 我 们 发 现 “ 博雅 ” 教 育 思 想 并 非 是一个 全 新 的 西 方概念, 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 教 育 理 念 。 早 在两 千 多 年 前的 西 周 时 期 , 以人的精 神品 格 为 重 要 培养 目标 , 实现知识渊博、 品德高尚的博雅君子人 格就已经成为教育者的最高理想。 “ 博 、 雅 ” 二维构 成 君 子人 格 的 整 体 框 架, “ 博雅” 精神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 核心内涵。 党圣元, 中国 社会科学院外国文 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兼副所长, 同时兼 任中国中外文艺理 论学会常务副会 长、 中国古代文学 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 《 文心雕 龙》 学会副会长 等 职 , 担任 《 文 学 评 论》 《 中国社会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学 报》 《 中 国 文 化 研 究》 等多家杂志编委。 的精 神 风 貌 、 教养水 平和 心 理 氛围 , 不 仅 可以 使 人 谦逊 、 审慎 和 睿 智 , 而 且使 人 更 负 有 历 史 使 命 感 和 社 会人生 担 当 意 识 , 由 此成就 了古 人 追求 智 慧 、 崇 尚 价 值 、 执 着 理 想 的 理智 型 生 活 方式。 正 所 东 圣西圣 , 心 同 理 同”, 有 意 思 的 谓“ 是, 西 方 最 早 以 哲 学 家 自 称的 毕 达 哥 拉 斯, 他要求学生也是从基础性的“ 乐教” ( musical education ) 开始, 通过诗 歌的读写及弹奏练习逐渐进入数学领域 , 并 为 更 高 级 的 哲 学 与 神 学 做准备 , 这是 后 世 所 谓 百 科 全 书 式 (encyclopedia) 教 育 的 开 端 。 在此 背景 之下, 始 有 苏格 拉 底 、 柏拉 图 、 亚 里 斯 多 德 三 贤 的出 现 , 他们 所 开 列 的 学 习目录 , 包括 修辞 、 文 法 、 诗 歌 、 音乐 、 哲 学 、 数学 , 以 及 其 他基 本科 学 知 识 , 目 的在于 通 过 基础 的 教导, 培养受教者具备广博通达的智 慧 , 良 好 的 表 达推 理 能力 以 及 对 抽 象艺 术 形 式的 感受 能力 , 这 种 追求 真理 、 重 视 德 性 、 不 断 自 省 的 自 由 精 神 与 道德 理 想 , 对于 西 方 博雅教 育 精 神 之 奠立 , 具有 滥 觞之功。 对 君 子人 格 的 自 觉追求 , 是 我国 先 秦时 期 人文 觉醒 的 重 要标志 。 作为一 种 人 格 理 想 , 君 子的 内 涵 正 是 由 “ 博” 和 “ 雅” 两方面组成。 一方面, 君子代 表 着 知识阶层, 是知识的拥有者。 《 论语 · 中 庸》 云 : “ 博 学 之, 审问 之, 慎思 之, 明 辨 之, 笃 行 之”, 君 子的 修 炼 , “ 博 学 ” 被 置 于 首 。 有 关君 子 博 学 的 记 述 于 先秦 典 籍 中 随 处 可见, 如 《 论语·雍 也》 云: “ 君 子 博 学 于文。” 《 论语·子 张》 云: “ 博 学 而 笃志 , 切问 而 近 思 , 仁 在 其 中 矣 。” 《 礼 记·曲 礼》 云 : “ 博闻强 识而让, 敦善行而不怠, 谓之君子。” 《 礼记 · 学记 》 说: “ 君子知至学之难 易 , 而 知 其 美 恶 , 然 后能 博 喻 , 能 博 喻 然 后 能 为 师 , 能 为 师 然 后能 为 长 , 能 为 长 然 后能 为 君 。 故 师 也者, 所以 学 为 君 也。” 礼记 ·儒 行》 鲁哀 公 问 于 孔 子说 : “ 丘 《 闻 之也, 君 子之 学 也 博 , 其 服 也 乡 , 丘 不知儒服。” 广博的知识是君子人格 的 要 义。 另一方面, 君子必须是仁德、 操守 、 义节的实践者, “ 君子比德如玉”, 是 否 有 德 是 君 子 内 涵 不可或 缺 的 内 容 。 《 诗 经》 中 那么 多对 君 子人 格 的 赞 美都是 基 于对君子仁德的称颂, 如: “ 显允君 子, 莫不令德” ( 《 诗 经·湛露》) ; “ 颙颙卬 卬 , 如 圭 如 璋 , 令闻令 望 。 岂弟 君 子, 四 方为 纲 ” ( 《 诗 经·卷 阿》) ; “ 言念君 子, 温其如玉” ( 《 诗经 · 小戎 》 )。 “ 玉” 由 于 其自 然 品 性 的 独特 性 而被人 们 赋予 高尚、 典雅的品格, “ 君 子 比德 如 玉 ” 则 寄 托 着人 们 对 德 行 的无 限 推 崇 。 《 礼 记·聘 义》 说 : “ 夫 昔 者 君 子 比德 于 玉 焉。 温润而泽, 仁也; 缜密以栗, 知 也 ; 廉 而不 刿 , 义 也 ; 垂 之如 队 礼 也 : 叩 之 其 声 清越 以 长 , 其 终诎 然, 乐 也 ; 瑕 不 掩瑜 , 瑜 不 掩瑕 , 忠 也 ; 孚尹旁 达 , 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