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思想
简述儒家的教育思想
简述儒家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在这部书里面孔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教育孩子的精彩论述,他的“因材施教”,“学而不厌”等教育思想流传千古。
仁、礼相结合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他一生致力于把礼乐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来传播,通过“有教无类”“温故知新”等方式向人们灌输仁爱思想,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推己及人”的处世之道,进而成就完善人格。
最重要的还是要使孩子学习和孝敬父母。
从小对孩子加强教育,让他们理解长辈的养育之恩。
《孝经》说:“生则养,死则葬。
”就是说,一个人生下来,就应当由父母来抚养;一个人死了,就应该由国家或政府埋葬。
由此可见,儿童是否孝顺父母,也是衡量其道德品质高低的标准。
子女应孝敬父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就会变得无情无义,长大后往往是对父母的话也不听,甚至无视父母的存在,老人即使去世,也不能够安葬。
后来的朱熹、王守仁等人都有许多有关家庭教育的言论。
其中朱熹特别强调教育子女尊敬师长。
他认为要教育子女尊敬师长,首先必须自己做到尊敬师长。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他把对父母的孝敬和对兄长的尊重结合起来,既重视对父母长辈的供养,也强调子女对兄长应怀有深厚感情。
朱熹认为父母是天地的主宰,“圣人”是天地的“主心骨”,他说:“盖天地之间,莫非父母。
”这就告诉我们,天地的生物之所以生生不息,靠的是“父母之德”;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父母,所以人必须“孝亲”。
对父母来说,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延续香火的根本。
为了保证后代健康成长,所以做父母的对子女应严格管教,反对溺爱,要求“子女于其身也,则可使之毋骄,及其有所成立也,又可使之有以与于天下国家”。
儒家强调对孩子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孟子认为,小孩子的教育只是一种养成教育,不能过分看重,等长大了以后再去管教。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是百依百顺,殊不知,那样的教育只是在培养“废物”。
总结儒家教育思想
总结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儒家对教育目的、方法和价值观念的研究中。
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通过教育培养君子和士人,倡导“仁、义、诚、敬、忠、恕”等道德伦理,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就是要从内心纠正自己的缺点,培养自己的品德,塑造完善的人格。
齐家就是要让家庭和睦、和谐,充满爱与责任感。
治国就是要培养具有治理国家能力和智慧的人,使国家安定、繁荣。
平天下就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安居乐业。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
儒家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人的核心任务,通过教育使人遵循仁、义、诚、敬、忠、恕等道德规范。
仁是儒家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强调以爱人为本,关心他人利益。
义强调正义和公平,在社会交往中遵循道义。
诚是儒家注重诚信和信用的伦理要求。
敬是儒家要求人对父母、长辈以及师长等具有敬畏之心。
忠是儒家强调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
恕是儒家倡导的互相体谅和宽容之道,让人际关系和谐有序。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以文化人”。
儒家认为人只有通过学习经典、修习礼仪、习得各种知识才能成为完整的人。
其中,经典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通过学习经书和注解,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学问修养。
同时,儒家教育注重礼仪教育,强调人们要遵循礼仪规范,让人们的行为得到规范和纠正,从而提升整体社会的文明程度。
儒家教育思想还强调师道传承。
师道传承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它强调师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尊重师长,又要悉心引导学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儒家强调师长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同时,学生也要在师长的指导下努力学习,尊重师长,传承儒家教育思想。
总之,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培养道德伦理,强调以文化人,以师道传承为特点。
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弊端,但其教育理念对于塑造人的品质和培养社会人才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结儒家教育思想的观点
总结儒家教育思想的观点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种思想体系,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教育思想的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的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以及社会责任。
首先,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价值观。
儒家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体与社会关系密切。
儒家思想中的“仁”是核心概念,强调爱人和关怀他人的精神。
在儒家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是首要任务,注重人际关系、家庭伦理和社会规范的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协作能力和公民意识。
其次,儒家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儒家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格完善和道德修养,并通过教育塑造学生的品格。
儒家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强调追求道德、智慧和良知的真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道德品质。
同时,儒家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教育胜于训诫”,提倡以德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
再次,儒家教育思想强调社会责任。
儒家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对个体的培养,而是对整个社会的塑造和改善。
儒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鼓励学生为社会做贡献。
同时,儒家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了造福人民和社会,通过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儒家教育思想认为,人的真正价值是在为社会做出贡献中得到实现和体现的。
总结起来,儒家教育思想的观点包括人的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以及社会责任。
儒家强调个体与社会的紧密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公民意识。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为了造福人民和社会,通过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教育注入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首先,儒家的教育思想注重家庭教育。
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组织,也是道德教育的源头。
因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认为通过家庭的教育,孩子可以学习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儒家强调家庭中的父母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通过自己的言教和行为示范,教育孩子懂得敬爱父母、孝顺长辈,以及与人为善。
其次,儒家的教育思想注重师生关系。
儒家认为教育是一种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学生要尊敬师长,并且师长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在儒家的教育中,师长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人,更是学生品德和道德修养的表率。
儒家教育中的师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第三,儒家的教育方法注重体验和实践。
儒家认为教育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儒家主张通过实践来增长知识和经验,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人沟通和合作的技巧。
儒家的教育方法也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感知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体验能力,儒家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道德价值观,并付诸实践。
最后,儒家的教育思想注重道德教育。
在儒家的教育中,道德教育被视为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儒家认为道德和人的品格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根本。
儒家教育通过让学生学习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
儒家教育强调的道德观念包括仁爱、孝顺、忠诚、诚实等,这些道德观念被视为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总的来说,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是以培养人的德性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注重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实践体验和道德教育。
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强调个体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来塑造一种理想的人格。
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于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运用。
儒家孔子教育思想
(3)基本要求
A.克己——自我修养的心理基础 义·利之辨
B.爱人——道德实践的客观表现 忠恕一贯之道
(1)以孝悌为本 (2)爱有差异性
(4)实施范畴
A.立志 B.内省·慎独 C.力行 D.改过
(5)修养过程
“吾十有五先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之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学习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5)学行结合
学以致用,“力行近乎仁” ——《礼记·中庸》
(6)实事求是,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公治长》
(7)好学,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境界的提升
——《论语·雍也》
(2)诱之以利 A 奖耕战之士 B 论功行赏
(3)刑赏断于民心
(三)墨家——墨子
1.教育内容 科技文化 逻辑学
2.教学方法 主动 创造 实践 量力
(四)道家——老子、庄子
1.道之内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理想人格的追求 (1)不争 (2)知足 (3)贵柔
3 .学习过程——张扬主体精神 观——明——玄览
三 传统办学成就的当代转换
(一)先秦私学
1.历史贡献 a.创建各家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态势。 b.培养了辈辈成群的杰出人才,与古希腊东
西交相辉映。 c.对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2.成因与启示 a.时代需要知识、理论、人才。
b.在权力阶层中形成了“礼贤下士”的良好 风气。 知士 礼士 爱士 识士
——《论语·为政》
4.以“因材施教”为核心,注重“启发诱 导”、“学思习行”结合、实学、乐学 的教育方法论
儒家教育思想及对现代社会教育的影响
儒家教育思想及对现代社会教育的影响1. 儒家教育思想简介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儒家教育思想以“礼、乐、智、信”为核心,强调“以礼让”,重视“忠孝”,强调“学而优则仕”,注重“治学”,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知识素养为目的。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心性修养”,强调“以德育人”,倡导“以智慧治国”,注重“以文会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2. 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儒家强调以礼仪为基础的教育。
儒家的教育认为,礼仪是培养人的品德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礼仪,才能够培养出有礼貌、有礼仪、有礼节的人。
其次,儒家强调以学习为基础的教育。
儒家教育认为,学习是培养人的智慧的基础,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培养出有智慧、有能力、有学识的人。
最后,儒家强调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
儒家的教育认为,实践是培养人的技能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培养出有技能、有经验、有能力的人。
总之,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是以礼仪、学习和实践为基础,强调以培养人的品德、智慧和技能为目标,以培养有礼貌、有智慧、有技能的人为目标。
3. 儒家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教育的影响儒家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教育的影响十分显著。
首先,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行为本,强调“仁”的核心价值,把“仁”作为教育的核心,强调“孝”的重要性,以及“慎独”,“知足”,“节俭”等道德规范,以及“礼”“义”“廉”“智”等美德规范,以及“致良知”,“致知行”等精神规范,都是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以礼让”,把“以礼让”作为教育的核心,强调“孝”的重要性,以及“慎独”,“知足”,“节俭”等道德规范,以及“礼”“义”“廉”“智”等美德规范,以及“致良知”,“致知行”等精神规范,都是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最后,儒家教育思想强调“自强不息”,把“自强不息”作为教育的核心,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勤奋”,“谦虚”,“求实”等学习规范,以及“致力于实践”,“勇于创新”等精神规范,都是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儒家文化教育
儒家文化教育是指基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人的修养、道德伦理、家庭伦理以及社会秩序。
儒家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以下是儒家文化教育的一些重要特点和内容:1. 仁爱教育:-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仁",即仁爱、仁慈。
儒家文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 道德伦理:-儒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通过经典文化的教育,传授儒家经典中的伦理道德原则,引导学生在面对道德选择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3. 家庭伦理:-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伦理,教育强调家庭是培养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学生被教导如何尊重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并在家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 文学经典:-儒家文化教育依托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文化,深入理解儒家思想,并从中汲取道德智慧。
5. 礼仪教育:-儒家强调礼仪的重要性,教育内容包括言辞、举止、仪态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学生通过学习和模仿来培养良好的社交礼仪。
6. 社会责任感:-儒家文化教育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学生被教导要有社会责任感,关心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7. 学而优则仕:-儒家文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并希望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家文化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古代和封建社会。
然而,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产生影响,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仍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简述儒家的教育思想
简述儒家的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孟子,主要思想主张: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主张“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提出“性善论”伦理观。
2.荀子,主要思想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明确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明确提出“性恶论”伦理观;主张展开法治。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
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
和墨家并称显学。
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重创,在汉武帝时,为保护专制统治者"罢黜百家,自始儒术"实行思想钳制后蓬勃发展。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超越了旧日统治阶级寡头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小“研习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并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至整个民族。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从学前的内容看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全然就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构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展开的。
儒家学派稀释这些文化要素并下降至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有关教育的观点、见解和主张)
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儒家普遍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孔子是最早从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教育家。他 认为“庶”、“富”、“教”是治国的三个基本条件;指出通过教育传播道德伦理比国家的政令、刑法更为重要 和有效,前者可使民众“有耻且格”,后者只能使“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 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礼记·学记》 则以高度概括的语言阐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儒家还通过研究人性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探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孔子以“性相近”论首先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孟子、荀子虽在 人性的善恶问题上立论相异,但对后天的学习和教育的重视方面又显然是异途同归。(见变化气质说、学以成才 说)
儒家认为教师应具备一定条件和修养。孔子认为教师应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荀子要求教师 “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条件明确而严格。《学记》提出:“既知 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韩愈认为教师首先应是“闻道在先”,然后还要“术业有 专攻”,才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昌黎先生集·师说》)的职责。
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有关教育的观 点、见解和主张)
儒家有关教育的观点、见解和主张
01 背景介绍
目录
02 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03 教学和学习
04 德育和修养
05 教师和师生关系
儒家有关教育的观点、见解和主张。
背景介绍
主要包括有关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学和学习、德育和修养,教师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论述。儒家教育思想 是以孔子教育思想为源头,并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教学 的规律,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久 负盛誉。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
其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仁爱思想: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即人类应该具备慈爱、关怀、尊重和宽容的心态。
人们应该以爱己之心爱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实行互爱互利、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礼治思想: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
礼治思想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治民。
通过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德治思想: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治思想主张以道德教化治国,通过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庸思想: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思想主张折中、平衡、适度,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治理社会时,应该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走极端或偏激。
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育者,其为人之本也”。
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追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和协调。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如教育、管理、伦理等。
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探讨其在历史长河中对中国乃至全球教育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儒家教育思想源远流长,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儒者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
本文将首先概述儒家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然后重点分析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仁爱为本”“德育为先”“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基本理念的阐述,我们将揭示儒家教育思想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
本文还将探讨儒家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以期对当今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深深植根于其对人性、社会和谐以及道德修养的深刻理解之中。
这些理念包括“仁爱”“礼仪”“忠诚”“智慧”和“诚信”,构成了儒家教育哲学的核心。
“仁爱”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石。
儒家认为,仁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仁爱之心,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礼仪”是儒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认为,礼仪不仅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教导学生遵循礼仪,学会以礼待人,以礼处事,从而培养出有教养、有礼貌的人。
“忠诚”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又一重要理念。
儒家认为,忠诚是对国家、对家庭、对朋友的忠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忠诚之心,学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家庭、忠诚于朋友,从而培养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智慧”是儒家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儒家认为,智慧是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追求智慧,学会用智慧解决问题,用智慧看待世界,从而培养出有智慧、有创造力的人。
“诚信”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又一核心价值。
儒家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建立信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更是值得我们在当代教育中深入探讨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分别是仁爱、道德、知识、实践和成就。
一、仁爱——带动自我和他人的成长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莫过于“仁”,明代儒学家朱熹在《中庸》中指出,“仁者爱人”,意即,对他人具备慈悲、关怀、尊重、帮助等基本素养,这也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准则。
在教育中,仁的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应该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关注学生成长及其生命质量,同时让学生成为具备养成人格和社会责任的人。
不仅如此,儒家思想中的仁不仅只是个人之间的关怀和宽容,更要关注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让个体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关爱。
二、道德——创造美好富含人性的环境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规范一直是人们为之努力的目标,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更强调的是自觉自律,而非外部强制。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形成自觉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内心准则。
同时,道德观又是与文化、历史等相关,学生应该了解道德、文化和历史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知道道德观对一个文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之一是知识,这一点被广泛理解为“学问的研究和应用”,换言之儒家认为,知识每时每刻都是我们所追求的,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和创新应用知识。
知识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学生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当中想象和探索出不同的应用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式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实践——在自我成长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在儒家思想中,实践是经验和知识的重要获得途径,同时实践也是充满传统文化,是人们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手段。
儒家思想中的实践更多的强调个体关注社会,提倡个体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对于教育及其目的、方法、内容和评价标准等问题的思考和总结。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精神追求。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概述。
1.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流。
儒家崇尚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个人品德养成。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人格和道德,以及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
儒家教育重视讲学育人,崇尚师道尊严。
2.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以道德自律和修身养性为核心。
道家强调内心的安宁和平和,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人的自由个性和独立思维,鼓励学生寻求真理和追求自身的完善。
3.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主要追求社会秩序和政治效益。
法家教育重视规范和纪律,注重培养学生对法律和法规的遵守,以及尊重社会权威和道德规范。
4.兵家教育思想:兵家教育思想侧重于培养军队中的武士精神和战斗力。
它强调忠诚、勇气、领导才能和服从精神等军事素质的培养。
5.医家教育思想:医家教育思想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学技能的培养。
医家教育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医德。
6.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强调普及教育和平等教育的原则。
墨子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和生活水平。
7.名家教育思想:名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文化艺术方面的才能和修养。
名家强调音乐、舞蹈、礼仪等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以儒家为主导,强调人的道德伦理修养和社会行为方式的培养。
其他教育思想则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补充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多样性。
这些教育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结儒家教育思想
总结儒家教育思想总结儒家教育思想篇1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仁爱”、“诚信”、“礼义廉耻”等为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和理念。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背景和意义儒家教育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们将其学说和实践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传承下来。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修养和人文关怀,通过教育使人达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境界。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日益增强,儒家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仁爱:“仁”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宽容。
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诚信:“诚”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强调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修养。
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使他们做到言行一致,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信用的人。
3.礼义廉耻:“礼”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规范,它强调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使他们能够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成为一个有礼貌、有教养的人。
三、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1.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品质,这为现代教育的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2.注重人文关怀:儒家教育思想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这为现代教育的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3.弘扬中华文化: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弘扬中华文化和推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四、儒家教育思想的实践案例1.某学校的儒家教育实践项目:该学校在德育课程中引入了儒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儒家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中国历史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教育的中心思想是“仁”,这是一种基于人性优越性的理念,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以达到最优秀的人格和最高的道德标准。
因此,儒家的教育目的在于“启迪、涵养、培养、完成”,即使人达到最高境界。
儒家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启人,这是儒家教育的最基本目标。
启人是指适时、适地、适人地为人们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和教诲,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明确目标、发掘潜力,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在儒家教育中,启人的第二个目标是涵养,涵养是指在幼儿阶段时,通过给予爱、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教给正确的认识方法和道德标准等方式,使其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得到健康的发展,确立了一种健康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涵养之后,儒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培养是指在年幼时期让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思想训练,使其对事物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并且从中提取和继承优秀的文化和道德传统,自我发展和成长。
最后一个目标是完成,完成是指在与社会同步而进步的过程中,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担当自己的责任,达到一个完整自我和发挥价值的最高境界。
对于儒家的教育方法,其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为“听、问、说”。
学生在听老师讲解之后,需要做主动性更强的问题解答,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而在“说”的阶段,学生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抽象和实际的思考,在演讲和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总体而言,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强调对学生人格全面、立体的培养,使其有一个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此过程中,强调家庭、校园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体现了社会兴旺发达的基本要求和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大量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继承和发扬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
儒家的教育思想总结
儒家的教育思想总结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品德修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仁爱”、“礼义”和“孝敬”等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对教育体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1. 仁:仁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意指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中体现仁爱的行为,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 礼:礼是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仪式、规范和习惯。
儒家强调人应该遵循礼仪,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个人修养。
3. 孝敬:孝敬是对父母的尊重和赡养的表现。
儒家重视家庭伦理和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认为孝敬是社会的基石,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教育目标儒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德才兼备的君子。
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才能,能够有效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家认为培养君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通过教育可以使其自觉遵循仁义道德,具有高尚的行为模范。
三、儒家教育思想的教育方法1. 以身作则:儒家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榜样和行为来影响学生。
教育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在生活中注重修养和进修,以便更好地影响学生。
2. 问答式教学:儒家倡导教育应该是互动式的,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应该进行问答和讨论。
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深入理解。
3. 以经典为教材:儒家教育强调对经典的学习和理解,如《论语》、《大学》等,这些经典蕴含着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体制的影响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体制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举制度:儒家强调人应该通过学问和品德来选拔官员,因此提出了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是按照儒家经典和知识体系设立的,以选拔有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
儒家教育思想浅析
儒家教育思想浅析儒家教育思想源自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儒家教育的定义、特点、实践等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儒家教育的定义儒家教育是指儒家学派根据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通过教育手段,对社会成员进行德育和智育的过程。
儒家教育强调个人品德、道德修养、与社会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儒家教育的特点1.强调德育。
儒家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让其具有高尚的品格和行为。
在儒家教育中,道德修养是首要的目标,读书学习只是手段。
2.重视礼仪制度。
礼仪制度在儒家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儒家教育认为,只有通过礼仪制度,才能使人们合理地分工、互相尊重、促进和谐。
3.注重实践。
儒家教育倡导实践,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和领会道德上的体验和成长。
儒家教育的实践儒家教育并不只是在学校进行,它贯穿人的一生,是一种伦理人生观和道德修养。
其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最早的儒家教育形式,家庭中的父母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
2.学校教育。
儒家教育也在学校得到广泛推广。
通过教育机构,以及教师们所传授的知识和实践,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修身齐家、外扬名声、慎言慎行,以及体验到儒家思想的深度内涵。
3.文化传承。
儒家教育强调文化的传承。
只有把儒家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才能够在家庭、学校甚至每一个乡村、社区中发挥作用。
总结儒家教育思想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培养学生的“和谐”思维、实现人格全面发展等。
对于当前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教育问题,儒家教育有其独特且实践的作用。
论儒家教育思想的教育内容
论儒家教育思想的教育内容中国古代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中有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教育内容塑造出的中国优秀的文化品质,值得我们来探讨。
儒家思想的教育,一方面以学习为基础,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把知识建立在学生的身上,把传统知识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强调以敬孝待人,认识自我,践行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忠孝精神。
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个人的品德,让学生掌握仁义礼智信,道德规范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更是从小培养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
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六大方面:首先,以智为先。
儒家思想强调以知识传承智慧,重视让学生掌握国学,农学、医学、天文学等传统文化;其次,以修为重。
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恭敬、谦虚、有礼有义的品德,知足常乐,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境界;第三,以义为本。
儒家教育注重人的本质教育,让学生掌握正义信念,以理智、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等为指导;第四,以准为物。
儒家注重学生的技能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习惯和技能,从而掌握生活中需要的基本技能;第五,以端为礼。
儒家强调教育应该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观念和行为,让学生能够在各种社会环境下表现得体,懂得入乡随俗;第六,以庄为境。
儒家强调的是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在节制中学习,让学生在个人发展上更有所作为。
儒家教育思想虽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它在影响中国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儒家教育思想存在着“将义行化为习惯、将识行化为能力”的思想,不断熏陶着人们的品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持续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值得我们思考和领悟。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儒家教育思想的传承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项文化的传承,从而保留中国优秀的文化品质,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只有把儒家教育思想融入教育,让学生掌握廉洁奉公、乐群礼仪的美德,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才能够把中华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正确引领学生朝着更加明智、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论语》中的儒家教育思想解析
《论语》中的儒家教育思想解析介绍儒家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承载了众多儒家思想的精华。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各个章节和言论入手,详细解析《论语》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什么是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旨在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教养和修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教育思想尤为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认为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而人的成长离不开合理的教育安排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论语》中的儒家教育思想学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中的第一章开篇就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并不是一次性的事情,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巩固。
这种强调学习的态度贯穿了整个《论语》,显示了孔子对于学习的高度重视和要求。
他认为人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和知识水平。
教育的目标——「君子」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君子"这个概念。
他所说的"君子"并不是指君主或者贵族,而是追求道德高尚、具备良好品德的人。
孔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君子。
他说:“君子不器。
”意思是说,君子的素质应该高于一般人,他们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修养,能够做到德行高尚并能够以身作则去带动他人。
父子关系——「父母在,不远游」儒家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家庭教育。
《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父子关系的重要性。
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意思是说孩子们应该尊敬父母,不应该离家长时间旅游或外出。
这是因为儒家认为,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最为根本和重要,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
师生关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儒家教育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与当今教育的倡导相似,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教育思想浅析摘要:孔子不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其关于教育方面的思想,亦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对这些思想进行研究和剖析,亦可受益匪浅。
关键词: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中图分类号: b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7-0064-02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但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家。
自西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之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儒家思想不断地演化发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每每谈到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时候,人们都不约而同的将焦点集中到其创始人孔子的身上。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
关于孔子,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对孔子有各式各样的封号。
但是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影响最深远的,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清朝康熙皇帝所题孔庙大成殿匾额“万世师表”,此外还有“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等一系列的谥号封号。
从这些称号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都将孔子看做为老师,教育家。
不可否认,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在使用,而且在不断地发展。
1 因材施教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仍有可取之处。
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诱导,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极为可贵的。
《论语·子罕篇第九》写到,颜渊谓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的感叹也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循循教导,使得学生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欲罢不能”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每个人的先天条件都是不相同的,因此要针对每个人的条件特点进行教育,引导,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第六》)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文化素质等,采取不同的态度,有针对性的方法。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
主张要根据学生们的资质,有差别,有深浅地进行教学,使教学活动变得多样化。
在《论语》中,孔子运用这一方法的事例是相当丰富的。
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子路和冉求都是孔子的门生,都向他们的老师提出了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但是两个人却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可以说这是《论语》中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最生动的案例了。
冉求生性胆小做事畏缩,因此,孔子给他壮壮胆,鼓励他前进,使他能够突破自己的障碍,故“进之”;但是子路和冉有正好相反,胆量过人,勇于作为,因此孔子要压压他,故“退之”。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孔子能针对提问人的不同情况,作出涵义完全相反的回答。
这里的“进之”和“退之”就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思想。
2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作为最早的民间教师,将贵族文化(主要是礼)传播到民间,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为中华文化的普及开创了先例。
“有教无类”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无差别教育,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也都应当受教育。
无论是贵族还是庶民。
在孔子之前,享受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平民子弟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并通过办私学来实践它。
他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国籍”等条件限制。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他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为平民子弟。
在他的弟子中,既有家财万贯的子贡、公西子华,又有家境贫寒的颜回、子路、原宪以及子张等。
孔子也因此受到普通百姓的敬仰,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为历代进步教育家所继承、所效法,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教育传统。
也正是基于孔子开创的“有教无类”的儒家教育传统,中国的教育始终没有把贵族和平民区别开来。
科举制度确立后,不少平民子弟通过考试进入统治阶层,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要诚意求学,均因材施教,给人谆谆教诲,“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只要送上少许学费(十条干肉)作为拜师礼,没有不给予教育的。
在当代社会继承和发扬“有教无类”的精神,对教育平等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所有学生真正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以实际行动更好的贯彻执行“教育公平”的原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在客观上起到了两种积极的作用。
一是通过开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官学和私学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开发和提高民智,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重视人的价值以及重视群体意识的人本主义思想。
第二,通过民间讲学,利用民间渠道,推广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企图通过施仁学对周礼进行局部的损益,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
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3 学而优则仕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是“学而优则仕”。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十四》)孔子之前的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而已。
但是孔子以后的学子们,学习的观念却发生了改变,学习不再是自己的事情了,学习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了,而是要学以致用,要将自己所学回报于他人,反馈于社会。
因此也就有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学而优则仕”在古代本有两义:一为学有余力则仕官;二为学有所成则仕官。
从《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来看,孔子认为致仕为官才是一个人体现个人价值的最好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孔子看不起士农工商,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第十三》)孔子将向他请教种庄稼种菜蔬的樊迟嗤为小人,认为真正的人,真正的君子应当好礼、好义、好信,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焉”抱着孩子都来投奔。
孔子的“学而优则仕”观点,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也是其主张的“贤人政治”的一个表现。
春秋时代,正是是奴隶制没落的时期。
孔子看到各国“世卿世禄”的衰落而感到忧虑,他一方面站在保守立场,主张恢复周道,反对僭越行为;另一方面又力图改良社会,提倡“贤人政治”安邦定国。
一次他曾对子贡大发感慨:“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怎样才能达到天下有道呢?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第十三》)季康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第十二》)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第十三》)这些都是讲贤人政治的道路。
怎样实现“举贤人”呢?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证明,“学而优则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而优则仕”作为“不学而仕”的对立物,是对世卿世禄的一种公开的反对和挑战,在历史上是起了进步作用的。
它不是奴隶主的思想,而是反奴隶主的平民阶级和“士”阶级的意识形态。
这种“举贤人”的思想为日后封建社会建立科举取士制度提供理论理论依据。
因此“学而优则仕”成为了儒家的教育目的。
儒家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使其具有忠君和勇敢的品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仕有则学,学而优则仕”这说明学习是做官的途径,并特别强调了“优”方能“仕”,也就是说只有学习优异、德才兼备的贤才才能做官,反映了儒家唯才是举的思想。
并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使得平民有了参政的可能,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官本位的教育模式,教育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各种官吏的候选人,这样又把教育同政治结合在了一起。
参考文献:[1]赵吉惠.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郑洪晓.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上接53页)解决方案。
若还是无法解决,教师则进行案例(案例所用项目与学生完成项目不同)教学,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尤其特别注重教授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新的知识点,然后学生结合讲解,再次完成自己的项目,这个过程体现了“协助探究”,也是“导”的过程。
每个项目的实施又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进行驱动。
教学形式可以采用:常规的自主学习形式、组间竞赛自主学习形式、组间一对一竞赛自主学习形式、组间互考自主学习形式、组间故障排除自主学习形式、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形式。
通过以上的不同形式的项目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成为主动学习,变不知道如何学成为自主学。
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反过来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其他方面的提升,如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精神等。
3.3项目总结汇报项目完成后,学生按要求写出项目报告,认真总结项目完成过程当中自己的收获。
并认真思考,提升到方法论的层面,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
同时要求学生报告内容要正确无误、文字表达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布局合理。
项目汇报中,通过学生面对同学、教师的陈述和答辩,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胆量。
3.4项目的评价项目完成后,对每个学生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采用教师对项目负责人的评价、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组成员的评价、组与组之间评价和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抽查评价相结合的模式。
首先由教师评定项目负责人成绩,然后项目负责人评价小组成员成绩;再以小组为单位,指定小组成员进行项目关键内容的全班汇报,由其他小组给出汇报小组成绩;另外,还要考虑教师抽查的评价成绩。
通过这样的形式,营造出小组团结协作、以强带弱的良好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知识”,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