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唐时期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隋唐统治者根据儒、佛、道三者的关系,制定了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同时根据政治的需要和统治者主观的爱好,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1.崇儒兴学(1)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积极提倡儒家教化,统一思想。
(2)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①尊孔;②提高儒士的地位;③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④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唐朝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使得科举考试和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唐朝再次统一儒学,基本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兼用佛道隋唐时期虽尊崇儒学,但不独尊儒学,而是兼重佛教和道教。
(1)隋朝对佛教的提倡佛教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信仰密切相关。
由于统治者采取了提倡佛教的政策,使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
隋文帝和隋炀帝大力提倡佛教,隋文帝甚至废太学、四门学与州县学,同时命天下诸州建佛塔,兴佛教。
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大力提倡,佛教的地位已超过了儒学,隋朝也成为当时佛教研究的中心。
隋朝在提倡佛教的同时,对道教也予以一定的重视,但远不与佛教的地位高、影响大。
(2)唐朝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但注重平衡儒、佛、道三者的关系。
佛教在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或抑制或推崇,屡遭打击又屡次兴起。
从整体来看,佛教在唐朝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道教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支持,空前活跃起来。
3.发展科举(1)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
他先恢复利用察举制度来解决官员补充问题,然后对察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察举的设科、推荐、考试,与地方按行政区定时、定额、定科选送人才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文化才能为选拔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
又把官学培养人才的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衔接起来。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政治需求的驱动
01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提倡儒释道融合,以稳定社
会秩序。
宗教政策的调整
02
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宗教政策进行不断调整,推动了儒释道的
相互融合。
皇家支持资助
03
隋唐时期,皇家对儒释道融合的支持与资助,使得这一趋势得
以快速发展。
士人阶层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思想交流的深化
隋唐时期,士人阶层之间 的思想交流不断深化,为 儒释道融合提供了理论基 础。
在文化教育领域的融合
隋唐时期,教育体制逐渐完善,开始出现专门教授佛学和道学的学校和寺庙。这些机构为三家的思想 融合提供了教育平台。
此外,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也开始尝试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和研究中。例如,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就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04 儒释道融合的背景及原因
社会背景的推动
2023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 与融合》
目录
• 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 儒释道三教的冲突 • 儒释道的融合 • 儒释道融合的背景及原因 • 儒释道融合的影响及意义 • 隋唐时期儒释道融合的案例分析
01 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政治经济状况
政治体制
隋唐时期实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中央集权加强,官僚制度完善。
思想启蒙与启迪
儒释道的融合对后世的思想启蒙和启迪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为人 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推动
儒释道的融合启示后世要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人类文明 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文化自信与认同
儒释道的融合有助于现代社会树立文化自信和认同,让人们更加 珍视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隋唐思想文化总结归纳
隋唐思想文化总结归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有着卓越的发展。
下面将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创新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对隋唐思想文化进行总结归纳。
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并吸收了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流派的精华。
在儒家思想方面,隋唐时期的政府高度重视儒家经典的教育和研究,推崇仁义道德的发展。
这一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宽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思想,对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在道家思想方面,注重个体修养和追求自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佛教在隋唐时期也逐渐兴起,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强调救度众生和破除尘世的悲苦。
在文学艺术方面,隋唐时期可谓是一个辉煌的时代。
名家辈出,文艺繁荣。
在诗歌创作方面,李白、杜甫等诗人成为了后世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的文学巨匠。
他们的作品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除了诗歌,隋唐时期还发展了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
隋唐时期的壁画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绘画作品中充满着唐人的豪放和奔放的创作风格。
音乐方面,隋唐时期的乐府民歌成为了后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内涵。
隋唐时期的科技创新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在农业生产方面,隋朝推行均田制,实行土地平均分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航海技术方面,隋唐时期的人们广泛探索海外,推动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隋唐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顾颉刚发明了零件,杨仆仁提出了行星运行的椭圆假设等。
这些科技创新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成为了隋唐时期的主要宗教。
佛教进一步传播了外来文化和宗教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到来也使得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修养和解脱。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极为丰富多元。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儒释道三教之间冲突与融合的时期。
在隋唐时期,儒学、佛教和道教三教竞相发展,各自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支持者。
不同的教派在宗教信仰、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冲突,但同时也出现了相互融合和共存的现象。
隋唐时期的儒学主要代表是孔子的儒家学派,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理论研究。
儒学注重社会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主张“仁者爱人”、“君子之交淡如水”。
儒学要求人们按照礼义廉耻的准则行事,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成为官方教育的主流。
儒学影响极大,塑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
与儒学相对的是佛教,佛教在隋唐时期迅速传播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佛教强调解脱和超越尘世的境界,宣扬舍离欲望和苦难,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在佛教的教导下,人们开始关注来世的命运,对现世的欲望产生了淡漠的态度。
佛教的影响使得人们对生死和轮回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塑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
除了儒学和佛教之外,道教也在隋唐时期兴盛起来。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境界。
道教强调修炼内丹和炼气养生,主张追求无为而治,讲求顺应自然和道德自觉。
隋唐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使得人们对道教的追求越来越浓烈。
道教在隋唐时期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宗教体系,与儒学和佛教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隋唐时期,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儒学注重道德修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佛教和道教则强调个人的超越和脱离尘世。
儒学对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感到担忧,认为佛教和道教的修行会让人们远离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
佛教和道教则对儒学的世俗观念和礼教制度持有批评态度,认为儒学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和社会规范,忽略了人性的解脱和境界的追求。
然而,隋唐时期也出现了儒释道三教的相互融合和共存。
隋朝时期,佛教和儒学之间的融合尤为明显。
一些佛教寺院成立了儒学讲堂,推崇儒学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二)
三、简答题
1、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旧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14、卢梭提出了培养的教育目的。
15、蒙台梭利初级教学法包括筋肉练习、感官教育、知识教育、四个方面。
二、选择题
1、"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
A、荀子B、老子C、庄子D、孔子
2、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
A、国子学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
3、《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
4、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期终结的?()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5、20世纪20年代的"活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中国教育史 隋唐时期的教育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三)考试的方法 ▪试策
▪帖经:主考者将需要考试的经书任意翻 开一页,只留开 一行,其余的都被遮蔽。 同时,又用纸随意遮盖住这一行的三个字, 让应试的学子 读出或写出被遮盖住的文 字。 ▪口试 ▪墨义: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 的简单问答题。 ▪策问 ▪诗赋
(二)唐代的中央官学
1.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 ▪贞观元年五月,令国子学脱离太常寺,改称国子监,成为独立机构; ▪国子监的双重身份
2.国子监的官员及分工 ▪长安国子监 官品人员:国子祭酒、国子司业、监丞、主簿、录士(合6人) 非官品事务人员:府、史、亭长、掌固(合34人) ▪洛阳国子监
3.国子监规模的发展变化
2.唐代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可分前后期。前期学校教育的 趋势是发展,后期学校教育的趋势是衰落,全过程亦有多次的 起伏。
一、中央官学
(一)隋代的中央官学
1.国子寺→国子学→国子监(隋炀帝) 2.隋代的中央各学
《隋书》:“国子寺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 学生等员”。
▪国子学:为“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而特设的,国子博士5人,助教5人; ▪太学:“太学以选贤良”,以教授五经为主要内容,太学博士5人,助教5人; ▪四门学:五经传授,四门博士5人,助教5人; ▪书学:教授汉字的“六书”和文字“八体”,书学博士2人,助教2人; ▪算学:培养天文、立法、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人才,算学博士2人,助教2人;
三、私学
隋唐时期私学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有二:民众的需要、政 府政策的倡导、经济的繁荣。
1.初级私学
▪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 如乡学、村学、私塾、家塾、家学等。 ▪办学规定 入学年龄 入学时间 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浅析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及其对教育的影响】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浅析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及其对教育的影响】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项正式制度,它创始并初步发展于隋唐时期,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世家大族势力大减,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传统的“九品中正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下诏举贤良之士;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下诏十科举人,其中文才秀美一科的设置标志者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1]隋朝时期的科举制很不完善,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很大发展。
唐太宗实行偃武修文的文教政策,积极发展教育,开科取士;武则天亲自策问贡士于洛城殿,开创了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形式;唐玄宗励精图治,调整了学校教育和科举制的关系,使二者重新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到天宝年间,科举制大部分的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基本确立,考试形式已定型,科举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选士制度。
唐代考生来源主要由两种:“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
”考生参加考试要自带身份、履历证书及鉴定材料,并规定不可报考者为:(1)曾触犯唐朝律令;(2)工商子弟;(3)州县衙门小吏。
[2]唐代科举考试一般有两级。
地方的州县试和中央学校的毕业考试一般都在冬天举行。
中央礼部主持的省试大约在每年的三四月间,故而当时有“槐花黄,举子忙”的民谚。
[3]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
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主要是招收非常之才。
常科考试主要包括以下六种:(1)秀才科:注重选拔博识高才、出类拔萃的人物。
试方略策五道。
(2)明经科:注重考核儒家的经义。
先贴经,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3)进士科:注重诗赋。
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
(4)明法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
试律七条、会三条。
(5)明字科:注重考核文学理论和书法。
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
(6)明算科:注重考核算术,要求详明术理。
考试内容为《九章》《海岛》等史学名篇。
儒家思想对现今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现今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银川唐徕回中张瑞琴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它已深深地相溶于千秋万代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思想。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儒经教育一统千古,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以及传统语文教育产生了深厚久远的影响,它决定了历代文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当今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儒家文章仍占有一席之地,影响着当代的读书人。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产物,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
他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即“爱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
“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隋唐制度
总结隋唐制度引言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时期,以其高度发展的制度而闻名。
隋唐制度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具有创新性,还在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对隋唐制度进行总结和分析。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隋唐时期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在政治中拥有极大的权力。
皇帝制定法律、决策重大事务,并且任命官员和管理政府。
这种集权制度使得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效率得到提高,有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负责管理国家重要机构和事务。
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分别负责人事、财政、礼仪、军事、刑法和工程事务。
这种制度的建立增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了政府的运作效率。
科举制度隋唐时期建立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给底层人民进入仕途和政府机构。
此外,科举制度还使得政府官员的选拔过程更加公正和透明,减少了贪污和腐败。
经济制度赋役制度隋唐时期实行了赋役制度,农民需要向政府缴纳一定的税赋和劳役。
这种制度为政府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收入和劳动力,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
然而,过重的赋役负担也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导致社会不稳定和民怨沸腾。
节度使制度隋唐时期实行了节度使制度,将军队管理权交给节度使。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方政府和地方军队的权力,有利于维护地方的安全和稳定。
然而,节度使制度也容易导致军队将领的过度权力和地方割据的现象。
盐铁专营制度隋唐时期建立了盐铁专营制度,国家独占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这种制度不仅为国家提供了丰厚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同时也限制了私人对盐铁的垄断,改善了市场竞争环境。
社会文化制度儒学思想隋唐时期儒学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和推广。
儒家经典对于社会道德的塑造和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儒学思想强调仁爱、忠诚和孝道等传统道德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思想发展的趋势
唐朝思想发展的趋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盛的时期之一,思想发展也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1. 儒家思想的复兴:唐代是儒家思想的复兴时期,尤其是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获得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皇帝和士人都重视儒家的经典和价值观,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被儒家思想所塑造。
2. 佛教繁盛:佛教在唐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影响力,许多皇帝都对佛教敬仰备至,许多寺庙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庇护,大量寺庙修建和佛教经典翻译活动也都在唐朝时期发生。
佛教在艺术、文学和哲学方面对唐朝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教的繁荣:唐朝时期,道教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唐朝皇室和士人对道教的敬仰和追求都很深厚,许多皇帝亲自参拜道观,许多士人也投身于道教修炼和道教文化的传承。
4. 文人墨客的兴起:唐朝是中国文人墨客活跃的时期,文人墨客的思想和文化追求对唐朝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追求自由、超越物质的境界,对诗词、音乐、绘画和文章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科学思想的进步:唐朝是科学思想和学术繁荣的时期,不仅佛教和道教对科学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还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
他们在天文
学、数学、医学、农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科学理论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朝思想发展的趋势是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的繁荣,文人墨客活跃和科学思想的进步。
这些趋势相互影响、交融发展,共同推动了唐朝社会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自孔子创立儒家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先秦时期、汉朝至隋唐时期和宋明清时期。
在这些时期中,儒家思想的内涵和特点逐渐形成,也逐渐被应用于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中。
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得以初具规模,尤其是孔子的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不立于朝而立于正,不立于正而立于私”等思想形成了“仁”的概念。
这种思想主张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汉朝至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应用得到加强和深化。
李斯的儒家学派为当时的秦政府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其主张“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使儒家思想的影响得以向全国推广。
此外,汉武帝时期的“考试制度”、“太学制度”对当时中国的文化传承与普及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也使儒家思想彻底融入到了中国的文化传承系统之中。
宋明清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儒家思想不仅将其在政治制度上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还进一步强调了“心性”、“至善”等思想,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明朝朱熹的学说,成为了中国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他提倡“格物致知”,主张用人类智慧探索事物。
这种思想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儒家思想的影响已经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的长河之中。
无论是在文化意识形态、个人修养、政治制度、教育体系等方面,儒家思想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的许多理念和思想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当前社会中,人们需要更加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教育,更加关注国家发展战略,这些都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隋唐时期,中国封建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政治上革除了门阀士族专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均田法和租调徭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地发展,这些都为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隋统治时间不长,它创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新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和发展。
唐朝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出现了封建文化教育高度繁荣发展的局面,如学校的数量有较大的发展,基本教学制度已确立,专门学校在学制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封建学校教育体系。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一)重振儒术自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儒学地位下降,佛教、道教日益兴盛。
到隋文帝即位后,认识到三教皆可利用,要论教化百姓,养育人才,则非崇儒兴学不可。
唐高祖李渊在开国之初,就“颇好儒臣”。
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
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崇儒,登基前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集房玄龄、魏征等十八名儒为学士。
贞观元年下令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
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
贞观十四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
唐以后诸帝也基本上都是尊崇儒术的。
(二)兼融佛道隋唐崇尚儒术,但在重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和道教。
佛教和道教都是宗教,都主张与世无争,积德行善,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特别是佛教和道教在生死观上都有一套理论,如佛教宣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以求得死后超生。
道教研究养生之道,修炼长生不老之术。
这些对封建帝王直至平民百姓都有极大的诱惑力。
整个唐代,儒、佛、道三教虽间有此消彼长的矛盾,但总的来说,在政治上还是儒术居于主导地位,而佛教和道教只是作为信仰和精神寄托。
二、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的发展隋初注意学校的发展,作为重点加以发展的,首推京都的国子寺,其中有五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隋唐时期的宗教与信仰
隋唐时期的宗教与信仰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宗教与信仰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儒教,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的盛行和影响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了极盛的阶段,成为了当时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
在隋朝,皇帝杨坚更是宣示佛教为国教,并大力推广佛教的教义和文化。
在此后的唐朝,佛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大量的寺庙和佛塔修建于此时,佛教经典的翻译也达到了巅峰。
佛教的盛行使得社会风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隋炀帝的信仰和推广,使得当时的官员和士人们纷纷皈依佛教,寺庙成为了他们求取心灵慰藉的场所。
同时,佛教的弘扬也对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艺术和佛教文学的兴盛,成为了当时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崇拜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家庭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紧密联系。
二、道教的多元流派与思想在隋唐时期,道教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随着佛教的盛行,儒家思想的传统地位受到了威胁,道教的兴起成为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一种力量。
与佛教不同,道教普遍注重个体修行和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
因此,道教在寺庙和道观中兴起,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的场所。
隋唐时期的道教有着多元流派的特点,不同的道教流派在思想上和修行方式上存在差异。
道教的文化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和医药方面。
道教的哲学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道教在医学方面的研究也为唐代的医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变革尽管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兴盛,儒家思想仍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隋朝儒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唐朝更是推崇儒学,并将其确立为国教。
隋文帝和唐太宗相继进行了多次的礼仪制度改革,旨在恢复和弘扬传统儒家思想,加强统治者的统治力量。
隋唐时期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变革主要表现在经学、教育和政治上。
经学成为了士人的重要修养内容,他们通过研读经典,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引言:泱泱华夏,五千年光阴,孕育了无数譬如星辰般灿烂的文明。
而春秋时期诞生的儒家思想就像是夜空中最夺目的那颗,随着岁月轮转,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一:兴起——春秋战国,孔孟之道在那个周室衰微、礼乐崩坏的年代,一批衣袂飘飘的士人成为了时代的主角。
作为儒家学派开创者的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思想。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要求人们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
“礼”要求人们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坚守自身品德,不被外界污染。
在当时,孔子的“仁”、“礼”思想,对社会文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奠定了儒学理论的基本构架。
而之后的孟子、荀子提出的“仁政”“仁义”等思想,将儒学内外扩充,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开放的、兼容性极强的思想体系。
二:鼎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经历了战火频繁的年代和六十多年的修生养息后,国家的发展,急需一个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
而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并改造成的新的儒学体系就充分适应了帝王的政治需求,他在孔子“仁”“礼”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并充分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思想帮助统治者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让儒学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哲学。
三:挑战——隋唐时期,三教合一隋朝的儒学家们另辟蹊径地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
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四:发展——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北宋时,程颢、程颐两兄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提出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等观点适应阶级统治的需要。
南宋的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论调,束缚百姓的思想,使儒学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成为统治者禁锢人民思想的工具。
浅谈儒家礼文化对我国礼仪教育的影响
浅谈儒家礼文化对我国礼仪教育的影响作者:魏晓娜来源:《人间》2016年第02期摘要: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礼文化对我国的礼仪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儒家礼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对现代礼仪教育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儒家礼文化社会控制功能的体现。
以下,本文就对儒家礼文化与现代礼仪教育之间的联系以及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儒家;礼文化;礼仪教育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10-01一、儒家礼文化概述儒家礼文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末年起,在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之下,“儒家”思想流派的创立。
在这个阶段,时局动荡,各种学说不断涌现,儒家就是其中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之一。
第二阶段即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开始。
在这一阶段,儒家的一些思想通过国家的力量逐渐实现了“礼制的儒家化”与“法制的儒家化”。
虽然在儒家形成之间,夏礼、周礼等都已经产生,但是通过孔子的讲授与整理,通过对“礼”的价值观的坚守,将儒家的观点与古代礼仪交织在一起,在汉代逐渐实现了礼制的儒家化,将礼的标准与法相整合,使儒家学说的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即隋唐至明清时期。
儒家思想、孔子的学说得到了读书人的顶礼膜拜,伴随着“儒家”范围的不断扩大,“儒礼”也逐渐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渗透。
时至今日,我们在生活中能发现不少礼的外在表现,如故宫,就是按照礼制的观念建造的,是礼的物质化表现。
二、中国儒家礼文化与礼仪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儒家礼文化的精髓在于对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发扬。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礼”的发展源于儒家文化的发展,儒文化也可以称之为礼之道。
孔子时期,认为统治天下的纲礼应是“以政为礼”、“以礼施政”、“不学礼,无以立”。
古周成王之左相周公效法礼制,对百姓的日常行为与言行礼仪进行约束。
至汉代,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种形势之下,儒家的礼治思想,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并逐渐与统治体制、封建等级制度,礼治道学说密切联系在一起,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渗透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浅谈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浅谈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摘要】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相对完善,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思想教育方面,隋唐时期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并注重实践与治学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尚品德和才华的人才。
也兼收并蓄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学术氛围。
在政治教育方面,隋唐时期重视礼制教化,注重培养官员的廉洁忠诚和能力素质,使得政治得以长期稳定发展。
隋唐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思想多元、教化深厚、政治稳定的特点,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政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隋唐时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特点、综合特点、背景介绍、隋唐时期思想教育的特点、隋唐时期政治教育的特点、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特点。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跨越了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隋唐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隋唐时期,思想教育注重儒家经典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教育体系。
政治教育方面,隋唐时期注重培养忠诚、勇敢和正直的政治人才,重视实践能力和治国理政的知识。
隋唐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正文2.1 隋唐时期思想教育的特点一、重视儒家经典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全盛时期,儒家经典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皇帝、官员、士人都要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来获取政治知识和道德修养。
儒家经典被视为国家统治的基石,全社会普遍信奉儒家价值观。
二、注重仪礼教育在隋唐时期,仪礼教育被视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们通过学习礼仪规范和仪式礼节来培养自身的品德和修养,强调家族和社会的和谐。
仪礼教育不仅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三、强调道德修养隋唐时期的思想教育还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
通过学习经典、言论和行为规范,人们被教导要做一个有仁爱、孝顺、忠诚等品质的人。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总结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总结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该时期的思想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和表现。
总体来说,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儒家思想主导。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仍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尊崇儒学经典、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是社会的普遍态度。
孔子、孟子等儒家经典被广泛传授和研习,儒家经典的阐述和解读成为社会上的主流声音。
并且,隋唐时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君主的德行和仁政,强调君臣之间的义务和责任。
二、佛教影响深远。
隋唐时期,佛教进一步在中国社会扎根,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人们解脱生死的苦难,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富有宽广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国学兴起。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国学兴起可谓是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一大亮点。
隋唐时期的文人学士开始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们大量收集、整理、研究古代文献,重新诠释传统文化,这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诗词文化繁荣。
隋唐时期是中国诗词的黄金时期,唐代的诗人们以王之涣、白居易、杜甫、李白等为代表,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诗歌作品。
他们既追求艺术的创新和表达,又注重人生真实和社会问题的反思,使得唐代的诗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诗词文化的繁荣对于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科技发展显著。
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进步。
隋朝修建了大运河和隋炀帝的江都东都等一系列的工程项目,唐朝在文化交流、商贸活动和农业技术等方面同样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科技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推动。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展现了儒、佛、道三家并存的特点。
通过儒家的道德伦理、佛教的教义和诗词文化的繁荣等方面的交融和相互影响,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同时也为中国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在这个长时间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教育秉持着一些核心的价值观和传统观念,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度、家庭教育以及教育的局限性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价值。
儒家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核心。
儒家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注重道德教育。
在儒家观念中,教育是社会的基石,通过教育来培养有德行、具有仁爱之心的人才。
儒家教育注重学习典籍,尤其是《四书五经》,这些经典被视为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来源。
儒家教育强调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鼓励人们追求个人修养和公共利益的统一,倡导君子教育和仁爱教育。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这一制度于隋唐时期开始,直到清朝被废止。
科举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认同和社会流动性。
科举考试对于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为广大人民提供了机会接受教育,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裕,只要通过了考试就有可能进入仕途。
其次,科举以经典为基础,对于文学、政治、伦理等各个领域都起到了指导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它过于注重经典知识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掌握,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家庭教育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一环。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重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强调孝道和家庭观念。
父母扮演着教育的角色,他们教导孩子学习知识和品德,同时也会传授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局限性虽然中国古代教育强调了个人德行和价值观的培养,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世袭制度使得教育质量不平等。
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接受教育,这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隋唐文化知识点总结
隋唐文化知识点总结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其文化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形成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知识体系和思想。
以下是隋唐文化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一、隋唐的政治与社会1.隋唐的统一隋朝由隋炀帝发动了大规模的立法政令和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和文化,施行“摄政丧世之后不敢有心”的政策,形成了“大权不变,小权不受”、“吏苦民富”、“宽冤剳严”等一系列法律制度,使得隋朝政治更加稳固。
唐朝建立后,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一系列制度,使得统一局面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2.宪制政治唐朝在政治体制上实行了“宪制”政治,即按照宪法和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实行封建制度,设立中央官职,实行选官制度,职权科级以及官职职权之间呈等级化观念。
在政体上明确规范了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能,规定了权力的行使方式,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3.科举制度唐代推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制度日渐完善,也揭开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的大幕。
科举制度实质上是封建国家的“官本位思想”在招贤纳士上的体现,它是国家通过实施选拔人才的具体政策,推高科举以及将其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同时又由于内外因素的制约而必须依而立之的一种政治选拔制度。
4.社会文化发展隋唐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随着农副业生产的兴旺,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的商业和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隋唐时期的耕作工具已有犁耙作为耕作工具,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虽然还保留了一些原始特征,但已经差不多是一种半机械化水平了。
5.宗教信仰在隋唐时期,宗教信仰发展迅速,佛教、道教和儒教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佛教成为了隋唐时期的国教,并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寺庙塔院也相继兴建。
道教在隋唐时期也逐渐走向繁荣,隋炀帝对道教的信仰十分钦佩,一度受到隋炀帝的保护。
各朝代教育特点归纳总结
各朝代教育特点归纳总结历史上,中国的教育体系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演进。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特点和目标。
本文将对各朝代的教育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夏商周教育特点夏商周时期,中国教育主要集中在贵族阶层,并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
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主要包括《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
学校以宫廷为中心,负责培训子弟阶级。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品德的培养,强调忠诚、正直、廉洁等价值观。
二、秦汉教育特点秦朝的教育注重实用性,以培养合格的官员为目标。
设立官学,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进行培训。
教育内容以法律、政治、礼仪等为核心,注重学生的政治忠诚度。
汉朝时期,私人教育逐渐兴起,出现了家庭教育和师徒制度。
此时,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儒家经典如《论语》、《孝经》等重要教材。
三、隋唐教育特点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鼎盛时期。
为了培养稳定的官僚队伍和促进国家繁荣,政府加强教育体制的建设。
官府设立了国子监、太学等官办学校,培养优秀的文职人员和官员。
此时,科举制度开始兴起,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
教育内容围绕儒家经典展开,包括《文选》、《九经》等重要经典。
四、宋明清教育特点宋、明、清时期,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私塾教育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接受教育。
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仍然是教育的核心,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继续被重视。
此外,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受到重视,包括绘画、音乐、戏剧等。
五、近代以后教育特点19世纪以后,中国教育受到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
教育体制逐渐由传统的官方教育向国家教育体制转型。
教育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等各个领域。
此时,教育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用技能也开始重视。
六、当代教育特点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隋唐时期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目录第1节隋唐教育发展背景 (3)第2节隋唐的文教政策 (3)2.1 崇儒兴学 (3)2.2 发展科举 (4)第3节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 (5)3.1 中央官学 (5)3.2 地方官学 (5)3.3 私学 (5)第4节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6)4.1 孕育期 (6)4.2 形成期 (6)4.3 复兴期 (7)4.4 延续期 (7)参考文献: (7)摘要隋唐教育与儒家教育思想关系密切,儒家教育思想推动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的同时扩大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力。
二者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隋唐统治者实行崇儒兴学的文化教育政策,从而把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隋唐、儒家教育思想、教育发展隋唐是中国古代教育最有成效的时期, 曾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隋唐时期的教育,是适应隋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较大变革而形成的,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1节隋唐教育发展背景隋朝结束300多年分裂对立的局面,形成南北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张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的文学思想。
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
各地纷纷广建学校,关东地区学者众多,儒学一时兴盛。
南北朝儒学流派不同,说经各有义例,到隋朝时没有统一的经典,使得科举制度在明经考试方面仍然困难。
到隋文帝晚年,他崇尚刑法,公开助佛儒。
隋朝灭亡之后,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改进政治法律上的不足之处。
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唐在隋修订的《开皇律》的基础上,再次修订,称为《贞观律》。
永徽年间又对峙逐条解释、谓之《律疏》。
官制的改善,法律的健全,为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2节隋唐的文教政策2.1崇儒兴学隋唐时期教育蓬勃发展, 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重视文教、“以文兴国”的基本国策, 使儒家学说和孔孟之道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 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具有了国家法定的意义和保障。
这一点也正是对儒学与教育关系的具体揭示。
所谓“以文兴国”的基本国策, 实质上就是复兴儒学, 复兴孔孟之道, 把儒家的学说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 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这正是隋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为适应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再建及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隋唐建立了以儒学为主体的层次严密、上下贯通、系统完整的学校体制, 并从教育政策、方针、目标、设施、教材、教师、学生各方面给予了系统的保障。
而私学和其后的书院, 作为一种补充形式, 亦为教育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
以儒学教育为主体的学校体系实际上是宣传儒学、发展儒学、培养儒士的重要措施和最适宜的场所。
2.2发展科举隋唐教育建立了一种较为客观、公正、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和人才考察制度, 将社会的人才选拔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育人社会选人有了一个良好的循环机制,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学的风气。
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和士子学风有着深刻影响。
科举是国家选拔官吏的手段, 学校是培养官吏的场所, 二者是矛盾的统一。
学校培养出来的士, 须经科举选拔, 取得吏部试的资格, 经吏部试及格方能授官。
由于生徒可以取得参加科举的资格, 从而有做官的机会, 这就调动了地主子弟, 特别是寒门庶族子弟学习的积极性。
科举考试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 这就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产生重大影响。
唐代的国子、太学、四门学教学计划, 都是按科举九经取士的要求安排的。
隋唐亦建立和实施了系统的实科教育体系。
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创举。
它对提倡科学、培养和造就科学技术人才, 有直接推动作用。
隋唐实科教育为世界实科教育之先, 体现了我国古代。
教育的科学精神。
唐代实科教育在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艺的同时, 十分重视视职业道德教育。
确立献身科学事业的理想, 服务于天下国家, 是唐代实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儒家关于“开物成务”必须服务于“利用、厚生、正德”的思想, 是实科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从儒学而论, 它是孔子所创立、后儒所继承发展以“仁爱”为核心、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学说。
儒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和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源泉。
儒学之所以能发挥如此重大的历史影响, 重要原因之一是有赖于教育的推动。
第3节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3.1中央官学隋朝有中央专设的学校--中央官学,初称国子监,隶属于太常寺,教授不同学科。
学科基本有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
唐代亦有中央专设的学校。
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国子监作为教育行政机构,下设多个部门,分工管理监内教育的有关事务,明确各自不同的职责。
唐代还继承了随带中央官学的一些管理制度,并根据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加以发展。
唐代的中央附设学校是利用行政部门人才资源和业务设备的资源,附设一些学校,并有由这些部门管理。
3.2地方官学隋代国家重归统一,但由于立国较短,虽隋文帝、隋炀帝皆设庠序郡县之学,但实际上“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唐代地方官学制度,据《唐六典》载,京都学生80人,大、中都督府学和上州学各60人,下都督府学和中州学各50人,下州学40人。
县学也根据京县和上、中、下县学生名额从50~20人不等。
各学均配备博士、助教若干人,依学生数而定,学生满60人设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50以内设博士、助教各1人。
府州医学自贞观三年(629)始设,置医药博士及学生若干人。
崇玄学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设立。
府州县学的学生,一般系下级官吏及庶民子弟,所习内容虽以“九经”为主,但要求较低,只要达到通一经或“未通经,精神聪悟,有文词史学者”,即可毕业,升入中央官学之四门学。
地方官学学生在校除习“九经”正业外,还须兼习吉凶礼,凡地方公私方面,有举行吉凶仪式时,即令学生前往演礼,礼毕返校。
崇玄学生徒令习《道德经》及《庄子》《列子》等。
3.3私学隋唐时代除官学外,还有私学。
当时名师大儒,多聚徒讲学,传授经业。
如隋代的王通,是一个大儒家,门弟子遍及郡国,唐代有名的卿相皆出其门下。
曹宪在隋时已聚徒教授。
学生常数百人,当时公卿以下,亦多从之受业。
除经学大家或大文豪的私人教学之外,乡村里面还有私立的小学。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为《居易集》作的序上说:“予常于水平市见村校诸童竞习歌咏,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
’”可见那时私立的乡村小学是存在的,又可见当时学诗的风气已深入到了乡村。
第4节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4.1孕育期隋末,以王通为代表。
隋唐时期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是一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以儒学为重要特点。
汉以后隋以前是思想史上最自由的阶段,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战争频仍,一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挑战,各种思想乘势而上。
隋代时间不长,文帝是想有所作为的,他从多方面对社会进行整治,如在社会风俗方面,他提倡俭省,甚至企图以政治力量来改革当时的浮艳文风,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因文笔华艳竟至获罪。
但积重难返,多种举措收效甚微。
大教育家王通曾向文帝奏太平策十二策,深受文帝赏识,但终因公卿不悦,王通乃归。
隋炀帝当政时,统治阶层和社会矛盾激化,王通退而从教,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有门徒千余,如温彦博、杜如晦、陈叔达、房玄龄、薛收等,杜淹《文中子世家》载:“门人自远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钜鹿魏征、太原温大雅、颍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而受王佐之道焉。
”王通晚年正值隋末政治腐败,退续六经,聚徒讲学,希望以教学为手段,恢复魏晋以来衰落的儒学,客观上为唐王朝培养了不少宰辅之材。
这一阶段为唐代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作了充分而必要的准备。
4.2形成期唐初,以孔颖达为代表。
孔颖达奉诏撰疏《五经》义训,适应唐朝开国立统的需要,他撰正义容纳各家,吸收汉儒的解释,又吸收了魏晋玄学的成果,使经学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形成的南学、北学之争,而归于一统。
因此唐代的孔颖达一统儒学和汉代儒学一统在目的上比较接近,在方法上却大不一样。
这一阶段是唐代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期。
4.3复兴期中唐,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
唐王朝经安史之乱,走向衰落。
贞元、元和出现中兴迹象,以韩柳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打着复古旗号,主张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整饰社会风尚。
他们想从思想意识方面来拯救社会,促进中兴局面的出现,从而巩固唐王朝的统一。
因为此前的统治者如武则天、唐玄宗等倡导佛道,加之安史之乱对社会的破坏,促成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反思,一批文化精英大力倡导儒学,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这一阶段是唐代儒家教育的复兴期。
4.4延续期唐末,以皮日休为代表。
当时社会动荡,皮日休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必须高举儒学和孔子的大旗。
社会要安定就要去除人的罪恶本性,而手段则是教育。
这一阶段是唐代儒家教育思想的延长和伸展期。
隋唐教育之浓厚的儒学特色清楚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
教育是育人、树风的手段,而儒学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或培养人才, 或提供统治思想, 都是维系封建统治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1]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6[2]薛瑞泽.论隋朝的学校教育[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4[3]冷向宇. 试论隋朝的学官选任[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03[4]张屹,周润年.唐蕃关系视野下的中央官学教育[J]. 民族教育研究,2013.01[5]许强.论隋唐教育与儒学的密切关系[J].菏泽师专学报,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