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唐时期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隋唐时期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目录
第1节隋唐教育发展背景 (3)
第2节隋唐的文教政策 (3)
2.1 崇儒兴学 (3)
2.2 发展科举 (4)
第3节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 (5)
3.1 中央官学 (5)
3.2 地方官学 (5)
3.3 私学 (5)
第4节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6)
4.1 孕育期 (6)
4.2 形成期 (6)
4.3 复兴期 (7)
4.4 延续期 (7)
参考文献: (7)
摘要隋唐教育与儒家教育思想关系密切,儒家教育思想推动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的同时扩大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力。二者互相促进、同步发展。隋唐统治者实行崇儒兴学的文化教育政策,从而把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隋唐、儒家教育思想、教育发展
隋唐是中国古代教育最有成效的时期, 曾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隋唐时期的教育,是适应隋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较大变革而形成的,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1节隋唐教育发展背景
隋朝结束300多年分裂对立的局面,形成南北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张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的文学思想。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各地纷纷广建学校,关东地区学者众多,儒学一时兴盛。南北朝儒学流派不同,说经各有义例,到隋朝时没有统一的经典,使得科举制度在明经考试方面仍然困难。到隋文帝晚年,他崇尚刑法,公开助佛儒。隋朝灭亡之后,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改进政治法律上的不足之处。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唐在隋修订的《开皇律》的基础上,再次修订,称为《贞观律》。永徽年间又对峙逐条解释、谓之《律疏》。官制的改善,法律的健全,为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2节隋唐的文教政策
2.1崇儒兴学
隋唐时期教育蓬勃发展, 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重视文教、“以文兴国”的基本国策, 使儒家学说和孔孟之道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 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具有了国家法定的意义和保障。这一点也正是对儒学与教育关系的具体揭示。所谓“以文兴国”的基本国策, 实质上就是复兴儒学, 复兴孔孟之道, 把儒家的学说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 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正是隋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为适应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再建及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隋唐建立了以儒学为主体的层次严密、上下贯通、系统完整的学校体制, 并从教育政策、方针、目标、设施、教材、教师、学生各方面给予了系统的保障。而私学和其后的书院, 作为一种补充形式, 亦为教育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以儒学教育为主
体的学校体系实际上是宣传儒学、发展儒学、培养儒士的重要措施和最适宜的场所。
2.2发展科举
隋唐教育建立了一种较为客观、公正、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和人才考察制度, 将社会的人才选拔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育人社会选人有了一个良好的循环机制,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学的风气。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和士子学风有着深刻影响。科举是国家选拔官吏的手段, 学校是培养官吏的场所, 二者是矛盾的统一。学校培养出来的士, 须经科举选拔, 取得吏部试的资格, 经吏部试及格方能授官。由于生徒可以取得参加科举的资格, 从而有做官的机会, 这就调动了地主子弟, 特别是寒门庶族子弟学习的积极性。科举考试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 这就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唐代的国子、太学、四门学教学计划, 都是按科举九经取士的要求安排的。
隋唐亦建立和实施了系统的实科教育体系。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创举。它对提倡科学、培养和造就科学技术人才, 有直接推动作用。隋唐实科教育为世界实科教育之先, 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科学精神。唐代实科教育在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艺的同时, 十分重视视职业道德教育。确立献身科学事业的理想, 服务于天下国家, 是唐代实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关于“开物成务”必须服务于“利用、厚生、正德”的思想, 是实科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从儒学而论, 它是孔子所创立、后儒所继承发展以“仁爱”为核心、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学说。儒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和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源泉。儒学之所以能发挥如此重大的历史影响, 重要原因之一是有赖于教育的推动。
第3节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
3.1中央官学
隋朝有中央专设的学校--中央官学,初称国子监,隶属于太常寺,教授不同学科。学科基本有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
唐代亦有中央专设的学校。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国子监作为教育行政机构,下设多个部门,分工管理监内教育的有关事务,明确各自不同的职责。唐代还继承了随带中央官学的一些管理制度,并根据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加以发展。唐代的中央附设学校是利用行政部门人才资源和业务设备的资源,附设一些学校,并有由这些部门管理。
3.2地方官学
隋代国家重归统一,但由于立国较短,虽隋文帝、隋炀帝皆设庠序郡县之学,但实际上“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唐代地方官学制度,据《唐六典》载,京都学生80人,大、中都督府学和上州学各60人,下都督府学和中州学各50人,下州学40人。县学也根据京县和上、中、下县学生名额从50~20人不等。各学均配备博士、助教若干人,依学生数而定,学生满60人设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50以内设博士、助教各1人。府州医学自贞观三年(629)始设,置医药博士及学生若干人。崇玄学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设立。府州县学的学生,一般系下级官吏及庶民子弟,所习内容虽以“九经”为主,但要求较低,只要达到通一经或“未通经,精神聪悟,有文词史学者”,即可毕业,升入中央官学之四门学。地方官学学生在校除习“九经”正业外,还须兼习吉凶礼,凡地方公私方面,有举行吉凶仪式时,即令学生前往演礼,礼毕返校。崇玄学生徒令习《道德经》及《庄子》《列子》等。
3.3私学
隋唐时代除官学外,还有私学。当时名师大儒,多聚徒讲学,传授经业。如隋代的王通,是一个大儒家,门弟子遍及郡国,唐代有名的卿相皆出其门下。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