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庄子的虚静的文论思想

合集下载

庄子文学批评中的“虚静”、“物化”说

庄子文学批评中的“虚静”、“物化”说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庄子文学批评中的“虚静”、“物化”说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范畴,它们都是讲艺术创作特别是艺术构思过程中主体心态的。

“虚静”即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虚静"说渊源于先秦哲学,最早由老子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是道家修养论之主旨。

在老子看来,自然万物乃至宇宙鸿蒙一切都起源于他所谓的“道”,并受其支配。

而“道”性为“虚”,为“静”。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庄子的虚静说,从哲学上讲属认识论,是悟“道”的途径;从文艺上讲,属创作论,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构思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获得思想解放,使创造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创作主体思维空前活跃,闪现灵感火花;还能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庄子·天道》:“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这里所谓的虚静,即是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又说:“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为天乐。

”《人世间》中也说:“唯道集虚”。

但他有进一步超越和发展老子的虚静主张,把它推延到主体创造实践的各个领域。

庄子曾拿水作比喻,说明“水静犹明”能照见人的须眉,如果人的精神静下来就能如明镜,照见天地万物,感受自然万物之美。

例梓庆削木为鐻的寓言故事,它十分形象的说明了“虚静”的心理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梓庆能够制作出“见者惊犹鬼神”的作品来,正是因为他经过了“斋以静心”,进入到“虚静”的创作心理状态中。

他排除一切功名利益的诱惑,排除一切世俗的观念的干扰,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而在虚静中能够准确的观察、认识木材和鸟兽的天性,并以主体的天性去契合客体的天性,制作出的鐻才能达到鬼斧神工的地步。

庄子虚静说简答题

庄子虚静说简答题

庄子虚静说简答题
摘要:
1.庄子虚静说的概念
2.庄子虚静说的内涵
3.庄子虚静说的意义
4.庄子虚静说的影响
正文:
一、庄子虚静说的概念
庄子虚静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的一种关于人心修养的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应保持内心的虚静,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从而达到精神的宁静和人生的自在。

二、庄子虚静说的内涵
1.虚:庄子认为,人心原本是虚空的,可以容纳万物。

只有保持内心的虚,才能使心灵不受外界的束缚,从而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2.静:庄子强调,人心应当保持宁静,不为外物所动。

在静的状态下,人们可以明心见性,洞悉世间万物的真相。

三、庄子虚静说的意义
1.对个人修养的指导:庄子虚静说为个人心灵修养提供了一种方法,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从而提高自身品质。

2.对社会和谐的促进:庄子虚静说强调人们应保持内心的宁静,不争名逐利,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四、庄子虚静说的影响
庄子虚静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玄虚哲理超越自我

庄子玄虚哲理超越自我

庄子玄虚哲理超越自我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字子真,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哲学思想以玄虚、超然的态度对待世事,提出了超越自我、追求自由的哲理观点。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玄虚哲理,探索其超越自我的内涵。

一、玄虚哲理的内涵与特点庄子的玄虚哲理是一种对于人生、世界和自我的超越性的思考方式。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客观事物的表象,寻求内在的真实性和深层的本质。

玄虚哲理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追求超然与超越,超越了日常的喧嚣与浮躁,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意义。

庄子的玄虚哲理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主张虚静无为,即通过超越个人的欲望和执着,达到超然自适、不受外界干扰的境界。

其次,玄虚哲理体现了庄子舍弃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他认为追求权力、地位和财富只是对外界虚幻事物的执着,真正的自由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舒畅与安宁。

二、玄虚哲理的实践方法庄子的玄虚哲理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他提出了一些实践方法来帮助人们实现超越自我的状态。

首先是修炼心性。

庄子认为通过心性的修炼,可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

他提倡坚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超越对外界的执着和贪欲,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地。

其次是顺应自然。

庄子强调人们应当顺应天道和自然规律,放下功利心和执念,追求内心真实自然的状态。

他倡导以自然为师,跟随自然的变化和流转,与自然融为一体。

最后是节制欲望。

庄子认为欲望是束缚人们内心自由的根源,只有摆脱欲望的束缚,才能超越自我。

他提出了节制欲望的思想,主张放下对名利地位的追逐,以真实的内在满足来替代外在的物质追求。

三、玄虚哲理的当代价值庄子的玄虚哲理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社会压力和物质欲望所困扰,追求成功和名利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的内心需求。

庄子的玄虚哲理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

它教导人们要从内心找到真正的满足和幸福,并通过超越自我的状态来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的虚静论名词解释

庄子的虚静论名词解释

庄子的虚静论名词解释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庄子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关于虚静的论述。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虚静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境界和修行状态,它贯穿于庄子的思想中,无论是在对待人生境遇,还是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虚静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那么,虚静到底是什么呢?虚,可以理解为超越客观现象的一种状态,即超越感官所见的表象,归于内心的宁静。

虚并非指完全的空无,而是指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超越一切对立的二元对立,如善恶、美丑等。

虚与静合而为一,是指思绪的安宁,心灵的宁静。

静,不同于尘嚣,是指内心深处的宁静,一种达到幽默境界的安逸。

在庄子的世界观中,虚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能够感悟并超越世事纷扰的智慧。

它不愿受外界所限制,不受主观欲望的驱使,不受社会规范的束缚,而是追求内在的自由和精神上的解放。

虚静是一种心态,一种从容自在的心态。

虚静并非仅仅指对自己内心的了解和掌握,它更是一种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回应的方式。

在面对外界的变化和无常时,虚静能够使人保持平静而冷静的心态,对待一切变化均能坦然接受。

庄子提倡人们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尽量避免情绪上的波动,以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庄子以逍遥游为例,道出了他对于虚静的理解。

逍遥游即在苦辣酸甜之间自得其所,无忧无虑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这个逍遥的秘籍就是虚静。

虚静可以让人心境高远,不为物欲所纷扰,使人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

虚静的应用不仅限于个人修炼,而是可以应用于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中。

在庄子看来,虚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使人们能够超越表面的争斗和利益的纷争,能够和谐相处,主动追求共同的利益。

一个虚静的人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并从中获得智慧的收获。

然而,虚静并不意味着冷漠和麻木,虚静并不等于无为。

虚静在庄子哲学中有着积极的内涵,它要求人们保持内心的宁静,但也要求人们在内心宁静的基础上,积极地主动担当、奉献和参与社会生活。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向往逍遥、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之重聘,一生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后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富足。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虚构奇特,语言富有诗意、运用自如,论辩方式灵活多变,并且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善于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庄子的思想。

一.天道无为的哲学观庄子认为道是先天也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同时,庄子也极其羡慕大自然的生命的自由——一种自然的自由,不因人为因素的自由。

故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自然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由在俗世间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人只有做到“不要用人为去摧毁天性,不要用人事去推翻命运,不要为追逐名利而丢掉性命”,否则让尘世太多的杂物扰乱心智,人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也就无法得到自由。

另外,庄子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思想。

从处世智慧上来说,人们要客观面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知其无可奈何”,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面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强作妄为,如此往往能得自在人生。

如何理解“不可奈何之事”是“命定之事”?庄子所谓的“不可奈何”,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尽管不能随便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遇到不可奈何之事,将其视为“命定之事”,不会高估,也不会轻易小看自己,能够客观看待万事万物之区别,也能客观看待自己,继而能客观接受自己“无可奈何之事”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而是“真的无可奈何”。

二.无为的政治观庄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但两者又有差异,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把老子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从老子的社会性天下发展成个人独立思想。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摘要:一、引言1.老庄哲学的起源2.老庄哲学的核心观点二、老庄的虚静无为思想1.虚静:心灵境界的追求2.无为:政治哲学的理念3.虚静无为:人生哲学的实践三、老庄哲学的现实意义1.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对个人修养的指导作用四、结论1.老庄虚静无为哲学的重要性2.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运用老庄哲学正文:一、引言老庄哲学起源于我国古代,是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老庄哲学主张“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人们在自然中寻求智慧。

其中,老庄的虚静无为思想是其核心观点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老庄的虚静无为思想1.虚静:心灵境界的追求老庄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虚静,这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在虚静的境界中,人们可以抛开杂念,不受外物的影响,达到内心平和、专注的状态。

这种状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获得智慧。

2.无为:政治哲学的理念老庄提倡无为而治,认为政治家应该顺应自然、不强求事物的发展。

在老庄看来,世界自然地运行,政治家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避免过度干预,让事物沿着自然的轨迹发展。

这样,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3.虚静无为: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老庄哲学中,虚静无为不仅是心灵境界和政治理念,还是人生哲学的实践。

人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虚静,摒弃功利之心,顺应自然地生活。

这样,人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三、老庄哲学的现实意义1.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老庄的虚静无为思想对人们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人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追求心灵的虚静,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同时,政治家应该以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指导,合理干预社会事务,促进国家和谐发展。

2.对个人修养的指导作用在个人修养方面,老庄哲学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虚静无为的思想告诉人们,应该摒弃功利之心,顺应自然地生活,注重内心的修养。

这样,人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四、结论总之,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摘要:一、引言1.老庄哲学的背景和意义2.老庄哲学的核心观点:虚静无为二、老庄哲学的虚静观1.虚静的含义2.虚静观在老庄哲学中的地位3.虚静观在生活中的应用三、老庄哲学的无为观1.无为的含义2.无为与有为的关系3.无为观的实践意义四、老庄哲学的现代价值1.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对现代人的心态调整3.对现代生活哲学的贡献五、结论1.老庄哲学的总体评价2.老庄哲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正文:老庄哲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

其中,老子和庄子分别提出了“道”的观念和“逍遥”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庄哲学的核心观点是“虚静无为”,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虚静观是老庄哲学的基础。

在老庄看来,宇宙间的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道。

道即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规律。

因此,人们要想认识世界,就必须顺应道的法则,达到内心的虚静。

在虚静的心态下,人们才能摆脱世俗的纷扰,洞察事物的本质。

与虚静观紧密相连的是老庄的无为观。

无为并非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遵循道的法则,顺应自然,不强求事物的发展。

在老庄看来,世界本来就具有一定的秩序,人们应该顺应这种秩序,而不是去改变它。

无为观强调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应保持一颗平和、淡定的心态,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应关注精神层面的修养。

老庄哲学的虚静观和无为观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迷茫。

而老庄哲学的虚静观和无为观正是一种有效的解毒剂,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此外,老庄哲学的现代价值还体现在对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启示。

总之,老庄哲学的虚静无为观点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老庄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调整心态,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摘要:
1.老庄哲学简介
2.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观点
3.虚静的内涵和作用
4.无为的内涵和作用
5.虚静无为的现实意义
正文:
一、老庄哲学简介
老庄,即老子和庄子,他们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哲学观点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老庄的哲学体系中,虚静无为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观点
老庄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道生,道是宇宙的根本。

人应当顺应道,追求内心的虚静,做到无为而治。

这就是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观点。

三、虚静的内涵和作用
虚静,是指内心的空灵宁静,它是一种精神境界。

在老庄看来,只有内心虚静,才能真正认识世界,把握道。

虚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人心境宽广,二是使人智慧增长。

四、无为的内涵和作用
无为,是指不主动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其自然。

在老庄看来,世界上
的问题往往源于人们过多的干预和欲望。

无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减少人们的困扰和烦恼,二是可以使事物按照其自身规律发展。

五、虚静无为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同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管理国家和社会时,尊重事物自身的规律,不盲目干预,使社会更加和谐。

试析庄子“虚静”说之艺术审美意蕴

试析庄子“虚静”说之艺术审美意蕴

I~II _,十 z t R5ff I I _RESEFIRLZH试析庄子“虚静”说之艺术审美意蕴浙江理工大学/戴园园摘要:“虚静”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最早可追溯至老庄的“虚静”理论。

庄子的 “虚静”观,可以说是开创了使“虚静”具有美学色彩的先例。

《庄子》中涉及的与“虚静”有关的寓意,成 为了哲学上的“虚静”与艺术美学连接起来的津梁。

笔者欲结合庄书中的寓言,从审美注意(“凝神”)、 审美体验(“物化”)、“审美风格”(“以天合天”)三个方面入手,对庄子“虚静”说的美学特质进行探析。

关键词:庄子虚静 审美 寓言笔者欲以“解衣般礴”为范例,辅以同类型寓言来解读庄子为 何强调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要使心境的处于空明澄澈境地,以达于“凝神”的审美状态;再者,以“庄周梦蝶”为典型,援引同类型寓言来剖释庄子为何要求主体在进行审美体验时,需要摒弃一切束缚身心的物质性、机械性的东西,而达到物我两忘、主客 合一的境界;最后,以"梓庆削木为鐻"为典范,协以同类型寓言来探究庄子为何要求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以主体之自然本性与物象性态自然契合归一,以便创造出不露人工斧凿痕迹,并具有自然天成之美的“以天合天”的艺术作品。

一、“解衣般礴”:“凝神”(审美注意)"凝神”的观点,是庄子“虚静”说的突出特征,它与超越功利欲望,并专注于客体特征的审美注意的概念是直接相通的。

庄子对于“凝神”的最为生动的描述是“解衣般礴”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有 —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

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贏。

君日:"可矣,是真画者也。

”譹(《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召集众画工作画,众画工"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此描写了众画工受礼俗、功名束缚的情景。

唯独有一位后来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心意闲澹,不汲汲于功名利禄,也不受繁扰政策困厄,回到自己住所,“解衣般礴,贏”。

庄子哲学思想解析

庄子哲学思想解析

庄子哲学思想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对于人生、自然、道德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与思考。

本文将对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他的观点与思维方式。

一、自由释放的追求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与自我解放。

他认为人不应受限于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而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解放。

庄子有一句名言:“逍遥游”,意指在自由而无拘束的状态下游玩人生。

他主张超越功利心和功利行为,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在和安宁。

庄子以“无为而治”来表达他对于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世界本身就是自然运行的,人们不应该过度干预和控制,而是应顺应自然。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体现了庄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追求。

二、相对主义与变化观庄子的思想强调相对主义,即一件事物的存在和意义都是与其他事物相对而言的。

他认为世界是多元的、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

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景,因此没有一个“正确”的观点。

庄子对于变化的观点也非常独特。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

他用“大梦”来比喻人生,即人生如同一场梦境,一切都是虚幻的而又短暂的,人们应该超越对于世俗的执着,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

三、修身养性与自然无为庄子对于人的修身养性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真我,而非被社会和外在世界所左右。

他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与体悟,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只有心无旁骛,方能真正与自然相融合,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平衡。

庄子还提出了自然无为的思想。

他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本源,宇宙的根本。

自然的运行是无为而治的,不经意间自然达到万物的和谐。

他倡导人们学习自然,以达到真正的自在和自由。

四、虚静与自由境界虚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提倡虚静的思维和生活状态,认为虚静可以使人超越物质世界和尘俗之喧嚣,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在虚静中,人们能够洞悉自身与世界的本质,超越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

庄子“虚静”说

庄子“虚静”说

庄子“虚静”说庄子的“虚静”说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理解庄子的思想,以及对于中国哲学的整体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庄子“虚静”说的深入探讨。

一、庄子“虚静”说的背景和内涵庄子的“虚静”说源于古代的道家思想。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皆由“道”所生,而“道”的本质是“无”,即“虚”。

这种“虚”不是空无所有,而是指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存在方式。

在这种存在方式中,万物得以保持其本真的状态,即“静”。

这种“静”也不是静止不动,而是指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宁静。

庄子的“虚静”说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效仿“道”的这种特性,即“虚”和“静”。

具体来说,“虚”指的是一种去除主观偏见和欲望的状态,使人的心灵更加接近真实的自然;“静”则指的是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安宁,使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

二、庄子“虚静”说的实践意义庄子的“虚静”说不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一种实践方法。

在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达到“虚静”的状态:1.减少欲望和私心:庄子认为,欲望和私心是导致人心不宁、烦恼的根本原因。

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减少欲望和私心来达到“虚静”的状态。

具体来说,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物质欲望,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同时也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为自己和他人设立过高的期望和标准。

2.专注内心:庄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专注内心来达到“虚静”的状态。

具体来说,人们可以在冥想、艺术创作、自然观察等活动中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摆脱外界干扰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3.遵循自然规律:庄子认为,“道”的本质是“无为”,即不强制、不干预。

人们可以通过遵循自然规律来达到“虚静”的状态。

具体来说,人们可以顺应自然规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不强行违背自然的意愿。

三、庄子“虚静”说的影响庄子的“虚静”说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宁静的方法,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

浅析庄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

浅析庄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

浅析庄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作者:吕冰房永彬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5期摘要:先秦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产生期,这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理论家,庄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的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和“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在现代也有很深的影响。

“虚静”是庄子认为在艺术创造上达到“天籁”、“天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的思想境界必须要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反响,对后来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虚静;艺术创作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54-02先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学思想是可以与儒家并驾齐驱的大派别,道家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着眼于文艺的审美特征以及文艺的创造过程。

庄子否定人为,赞成天然的事物,这因为庄子及其痛恨黑暗的社会现实,他对社会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因此他悲观失望主张回到古朴的先民时代。

“虚静”、“物化”、“得意忘言”是庄子的艺术创作论,“虚静”是庄子认为在艺术创造上达到“天籁”、“天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的思想境界必须要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老子曾提出过“致虚极,守静笃”,庄子继承此思想并提出“虚静”说,这是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从哲学上讲,这种虚静说属认识论,是悟“道”的途径;从文艺上讲,属创作论,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构思时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认为审美或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大明”,这种“大明”也是种虚静之境。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也。

浅析庄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

浅析庄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

往使创作主体思维空前活跃 , 灵感 闪现 , 就像是 刘勰 说 : “ 思理
表 。他 的崇尚 自然 、 反对人为 的文 艺美学思 想和“ 虚静” 、 “ 物化 ” 、 “ 得 意忘言” 的 艺术创作论在现代也有很 深的影响。 “ 虚静” 是 庄子认 为在 艺术创造上达到“ 天籁” 、 “ 天乐” 、 “ 解衣般 礴” 、 “ 言意之表 ” 的 思想境界 必须要具备 的一种精神
生 。慎汝 内, 闭汝外, 多知为败,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也 。” 庄子
的这种看法 是要求 主体超脱世俗, 忘 其身后, 心怀空明澄澈 , 从
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 自由。它是主体人生观 的反映, 为 日常
立身行事 的基本行 为准则所制 约。今 天我们所 说的磨练与修
养和庄子的固守本性是一致 的。不但如此 , 庄 子在分析虚静境 界时, 还 把它视为 由“ 无为 ” 达于“ 无不为 ” 的主体 条件, 是 由虚 至” 的表现 。“ 圣人之静也 , 非 曰静也善, 故静也, 万物无足 以挠 心者, 故静也, 水静则 明烛须眉, 平 中准, 大匠取法焉。水静犹 明, 而况精神? 圣人 之心静乎 ? 天地之鉴也, 万物之境也 。夫虚静恬
坐 。宋 元 君 选 中 了他 , 正 是 因 为 他 能 放 开 所 有 的名 利 , 专 心 作
庄子认为 审美 或创作 的最 高境界是 “ 大明” , 这种 “ 大 明” 也是种虚静之境。 “ 至道之精, 窈窈冥冥, 至道之极, 昏昏默默, 无 视无听, 抱神 以静形将 自正 。必静必清, 无劳汝形 , 无劳汝静, 乃
术 构 思 时 的一 种 精 神 状 态 。
心力专一为“ 驭文之首术,谋篇之 大端 ” , 强调在凝神 专注基础 上的虚静心态是进入审美创作活动 的必要条件 。五代宋 初画 家赵光辅 , 非 常擅 长画 马 , 凡是在作画前 , 必然先潜心思 考 , 一 心一意 , 不受外界 干扰 , 然后才作 画。苏轼有诗 日: “ 欲令诗妙 语, 无厌 空且静 。静故 了群动 , 空故纳万境 。” 苏轼所表达 的意 思也 是排除外界一 切的干扰 和专注于 内心洞察事 物的变化 , 又能 聚精会神 的思考 , 想象力 丰富 , 灵感便会出现。 庄子对于达到虚静 的方法提 出了“ 心斋 ” 和“ 坐忘” 。心斋 大意为不靠外界刺激而是用 意念体会 、感悟事物微妙 的变化 从而达到虚境 。 与“ 心斋 ” 相通 的是 “ 坐忘” , “ 坐忘 ” 的境界便是

浅析庄子的“虚静”美学观

浅析庄子的“虚静”美学观

浅析庄子的“虚静”美学观作者:徐敏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11期[摘要]相对于西方美学,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多了许多隐秘的色彩,而老庄无疑是其中最具有美学视角的一家。

老庄的美学以“道”作为核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美的问题。

就庄子在《庄子》中展现的美学思想而言,虽然“心斋”“坐忘”“自然”“虚静”“神游”“无为”“道”等概念层出不穷,但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而“虚静”正是这一美学体系中的枢纽。

本文以《庄子》为依据,从美学本质、美学形态和美学心态三方面阐述庄子的“虚静”美学观。

[关键词]庄子《庄子》虚静美学观[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51-02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一直是处于一个隐性发展的状态,直到清代王国维才正式在中国引入了“美学”这个概念。

但上至先秦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莫不在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同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各自理想的“文艺美学”论。

其中,庄子本人以极为精妙的语言和想象,将自己的哲学观、美学观、文学观、语言学观、道德观、文化观等统统纳入到《庄子》中去。

庄子的美学体系,至少包罗了“心斋”“坐忘”“自然”“虚静”“神游”“无为”“妄言”“道”等,而“虚静”正是联系上述种种概念的重要纽带。

首先,庄子的美学是建立在“道”的审美本质的基础上的。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大宗师》),就说明了美是内涵的、朦胧的、象征的。

这正是庄子所理想的美学状态。

而庄子的美学之“道”通过“无为”达到艺术的实现。

其次,庄子认为人要通过“神游”方式才能达到“道”的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就提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游”之精神。

第三,“自然”的达成必须依靠“心斋”之“虚静”。

《庄子·人世间》也说:“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庄子的思想总结

庄子的思想总结

庄子的思想总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其思想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人性、自然、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以下是对庄子思想的总结:庄子的思想可以归纳为“虚静无为”、“自然无为”以及“自由自在”这三个主要方面。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心态的平和,通过无为而得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首先,庄子强调虚静无为的境界。

他认为人们应该摒弃欲望和功利心,达到无我无用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他以“真人”作为理想的境界,认为真人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并能真正理解自然、天地万物的真理。

通过追求虚静无为的境界,人们能够超越物欲、情感等限制,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其次,庄子强调自然无为的观念。

他认为自然是有序的,包容万物,并不会因为人类的行为而改变。

他通过自然界的事物来表达他的思想,同时也教导人们要遵循自然的道理,不要违背自然,以免引发不必要的烦恼。

庄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平等、无为而治的,人类应该摒弃多余的欲望,顺应自然的规律,从而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最后,庄子关于自由自在的思想是他学说中最重要的部分。

他主张人们应该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自己内心的自由与自在。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受限制,是因为对于名利权势的追求,以及对社会规范的过度依赖。

庄子认为,只有摒弃功利心和名利欲望,人们才能真正自由自在地生活,避免紧张与焦虑。

庄子的思想还包括对权力、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的批判。

他认为君主制度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约束,人们应该超越权力追求个人的内心自由。

同时,庄子也对人们过度追求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表示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会限制人们的自由与自在。

总而言之,庄子的思想围绕着虚静无为、自然无为和自由自在这三个核心内容。

通过追求虚静无为的心境,人们能够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通过遵循自然无为的道理,人们能够顺应自然的规律,摆脱不必要的烦恼;通过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人们能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内心的自由与自在。

庄子的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反思自己的人生追求,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

庄子“虚静”说

庄子“虚静”说

庄子“虚静”说的美学阐释【摘要】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悟“道”以及最终实现“逍遥游”的体验理论。

它虽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却包含有极为丰富的审美思想,尤其是在庄子的一系列寓言中所反映出的技艺创造者要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与审美活动息息相关,对后世的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虚静;道;自由庄子的“虚静”说,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它虽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却包含有极为丰富的审美思想,并在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一、“虚静说”探源“虚静”一语最早见于周厉王时代的《大克鼎》铭文:“冲让厥心,虚静于猷”,指一种谦冲、和穆、虔敬、静寂的心态,用以摆脱现实的欲念,便于崇天敬祖。

[1]先秦时期的“虚静”则超越于这种宗教心境,具有了新的理论内涵。

最早涉及“虚静”说的首推老子,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体,认为道是无限超出人的感觉体验的,不能用一般的方式把握,只有“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即主体排除一切主客观的干扰,也就是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老子之外,其他诸子亦注意到其重要性。

《管子·心术上》说:“去欲则寡,寡则静。

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矣。

”也认为只有虚静恬淡,虚而静心,才能达到最高的认识。

其后,《荀子·解蔽》提出“虚壹而静”的主张,将“虚”和“专一”统一起来。

然则庄子的虚静与老子及其他诸子的“虚静”说有相通又有所不同,庄子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的角度出发,着重主体积极独特的自由体验,它能很容易的开启艺术家们在进行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本体自由”精神,从而洞彻万物,达到对“道”的深观远照。

因此,庄子对后世的文学家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态度起了重要的影响则是无可置疑,而后世又对其发展也已“虚静”的意义远远超出庄子的预期。

二、庄子的“虚静说”(一)虚静是体道、悟道的过程在庄子思想中道无所不在,庄子的终极理想是能够悟道,最终实现“无待”的自由即达到“逍遥游”。

庄子虚实辨析

庄子虚实辨析

庄子虚实辨析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又称庄周,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被尊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庄子》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深受后世学者的推崇和研究。

在《庄子》中,虚实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庄子以独到的思维方式对虚实进行了辨析,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世界和对待生活的视角。

本文将对庄子关于虚实的辨析进行深入解读。

一、虚实的概念及其辨析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提到了虚实的概念:“逍遥游者,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虚实一词在庄子的思想中多指人们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庄子认为,人们通常对世界的认知存在着主观的干扰和片面的看法,真实的世界并非我们感知到的现象和表象,而是存在着更深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所以,庄子强调了“虚而不屈”的态度,即在面对世界的时候,要摒弃主观干扰,追求对事物本质的真实理解。

庄子在《庄子·天道》中以昆仑山为例,来阐述虚实的辨析:“其为山也,奇特也,非山之阳,非山之阴也,气蒸云属,形体不可得而视也。

然而有真焉,勿以其不见而弃之也。

”庄子通过昆仑山的描述,告诉人们不要只看表象,要通过虚实的辨析,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昆仑山在表象上是不可见的,但庄子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这是因为庄子关注的不仅仅是山体的物质形态,更关注的是山体所特有的奇特之处,以及其中蕴含的气蒸云属等更深层次的属性。

庄子的虚实辨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表象与本质辨析:庄子认为,人们通常只注意表象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

他用昆仑山为例,提醒人们不要只看到山体的外在形态,而要关注山体背后所隐藏的真实属性。

2. 主观干扰与客观认知:庄子指出,人们的认知往往被主观干扰所局限,无法真正全面地了解事物。

他提倡“虚而不屈”的态度,即要超越主观干扰,力求客观认知。

3. 真实存在与感官认知:庄子认为,真实存在并非仅限于人们的感官认知所及,而是存在于更深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庄子的虚静的文论思想
虚静说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

这一学说起于老子,成于庄子,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

庄子则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做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

及至魏晋,“虚静说”渐渐进入了审美和艺术领域。

庄子这一“虚静”思想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尤其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龠五藏,澡雪精神”。

“虚静观”正式进入审美创作领域。

进入审美领域的“虚静”则是指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

强调作家在构思以前必须要具有“虚静”的精神状态。

是一种激发构思想象的积极的手段,认为这是使构思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

文艺创作本质上讲,虚静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活动。

虚静作为一种体验,要求凝聚专一,虚以待物,宠辱不惊,洁身自好。

庄子认为要达到“虚静”,必须“心斋”和“坐忘”。

“心斋”就是要荡尽胸中俗气浊物.腾挪出空明虚静的心理空间以观“道”体“道”。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就是通过“心斋”扫除俗心杂念,陶钧文思,澡雪精神,最终达到“真淡”的最高审美层次。

而“坐忘”是比“心斋”更高也更深一层的精神境界。

即庄子所说的“无功”,“无名”、“无已”或“丧我”,完全忘掉自己的存在,放弃任何利害得失的计较盘算,从抽象思维、理智活动中解脱出来,进入到“虚静”心态的最深层。

这是一种更为自觉也更为彻底的精神自由,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之间融为一体。

在这状态中,渗透着理性的情感活动通过活跃的想象得到充分的抒发,从而使创作者体验到一种忘怀一切的解脱感、自由感和难以言喻的精神愉悦。

最终达到最佳的创作状态。

虚静既是进入创作的准备或前提,又是贯穿覆盖整个创作过程的心理准备。

虚静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造化,它同养气保神一样,需要一个积学储宝、酌理富才、研阅穷照的漫长实践过程。

虚静不是寂然不动,枯坐人冥,它要求作者置身于人事与自然之中,与天地万物同呼吸,吐故纳新,击浊扬清,静中观动。

这中间,感性与理性互渗,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共进。

因此朱熹说,诗作不好只缘“不识”。

即“不虚静之故”。

“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若虚静而明,便识好物事”。

虚静作为哲学上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即重在内心的体察领悟,不重思辩的理论探索。

进入文学创作与审美领域的虚静,使作家艺术家摆脱名利等各种杂念的影响,充分驰聘自己的艺术想象,在构思中形成最优美的艺术意象。

“意在笔先”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但它必须在虚静的前提下方能实现。

老庄哲学对文学创作、审美欣赏的影响多么深刻。

由虚静的创作状态,进而导引出中国文论中极为推崇的一个重要论题“意境”。

在对中国古代意境论的梳理和探求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石之一的老庄思想的影响。

老庄以“道”为核心来解释宇宙及人生,“道”所体现的无极无限的“虚空”之境,以及万物与我为一的一系列理论无不在诗歌的意境追求中充分地体现着。

道家追求“化同于大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老子看来,人和天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庄子也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在庄子看来,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时,才能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美的境界。

即有形又无形,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可言说、触摸,以“虚”和“无”为本质。

庄子谈言意、谈意致,谈心斋、坐忘、神遇、无待是为了阐述其对道的追求中的人生哲学观点,但这一观点更趋向和通向艺术与审美的心境。

作家进
行创作,必须超出功利,消除外界干扰,才能进入极佳状态,进而发挥出高超技艺。

此外,在审美过程中,以虚静式的心境观物,直接以物观物,排除了是非、逻辑、说理等,直接触摸事物及反映在心中的感受,在此心境中主客体是合一而两忘的。

中国古代意境论正是从这里把握了二者的相通之处,从对“道”的体味中,找到了通向意境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