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统筹城乡发展

合集下载

毛概问答题如何正确看待科学发展观

毛概问答题如何正确看待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

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追求也日益增加。

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人的角度出发,讨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的途径。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人是社会的根本动力,只有让人们体验到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的健康和幸福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发展的目的也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往往是以牺牲环境和社会公平为代价的。

当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和社会不稳定时,经济的增长也将受到限制。

只有在考虑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的重要路径。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公平、正义和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而一个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路径。

只有以人为本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和安康。

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有以下几点关键路径。

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给予人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权利,才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政府应当尊重人的主导地位,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让人们在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中实现自我目标。

必须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

经济的增长不应当是以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我们必须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只有实现了经济的绿色发展,才能够让每个人都享有清洁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

必须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现代社会中,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只有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育医疗水平,保障每个人的权利,才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摘要: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指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文章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角度论证和谐社会构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关键词:和谐社会构建以人为本人本思想一、从本体论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一般而言,本体论又称存在论,它是研究存在的学说。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国家和社会的载体和本源,它是从人的社会意义回答了人在生活的世界中,什么是最值得、最根本、最重要的人类关注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是由于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人能动的活动过程中,受到了人活动的影响和决定,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主义的时候,首先支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人作为世界主体,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造人类自身和外部世界,同时也是在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因此,人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实现自身解放的主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民为本”。

为了谁、依靠谁、相信谁,这是区分唯物主义史观和唯心主义史观的区别,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党在90多年的奋斗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才取得了战争和改革开放的胜利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的依据,江泽民同志也提出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些都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宗旨的体现,诠释着以人为本思想具体内涵。

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二、从认识论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和哲学家展开对人的认识看法的探讨,总体上来看,这种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

科学发展观必背7大知识点

科学发展观必背7大知识点

科学发展观必背7大知识点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富裕民生、突出改善民生、奋力发展民生、切实保障民生、全力服务民生。

一、突破经济发展,着力富裕民生富裕民生,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改善民生必须率先富裕民生,核心是要产业富民。

一是以生猪产业为重点,突破发展农村经济。

坚定不移地实施“135”(人均1000斤粮、3亩药、5头畜)富民工程,坚持大户带动,小区发展,生猪产业重点抓好“镇坪模式”标准化养殖推广,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玄参和黄莲gap规范化种植,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二是以抓大项目为重点,突破发展支柱工业。

以树立绿色品牌为重点,突破发展食品工业。

加快“美哇佳”、“津元春”公司技改升级,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新机制,加强商品猪、蔬菜、绿色饮品、绿色林副产品开发和加工,构建绿色食品开发体系,促进食品加工优化升级。

以扩大招商引资为重点,突破发展水电工业。

引进优质资本,推进南江河梯级开发,重点突破南江河干流开发,继续抓好支流建设,加快形成南江水电经济带;以加快新药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医药工业。

支持县制药厂在植化提取、化学合成生产线的基础上,建成固体制剂终端产品、中间体辅助产品生产线,深度开发国家一类新药八宝素等新药产品,打造镇坪医药品牌。

以资源开放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矿产工业。

坚持开放与开发并重,开发与环保并重,开发与安全并重,发展矿产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积极有序地搞好石煤、板石、矾等矿产开发。

三是以旅游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第三产业。

开发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景区,构建旅游环线,打造旅游品牌,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引进优质资本建设“农家山庄”、“农庄宾馆”,大力发展“农家乐”,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加强与周边县区合作,组建专业旅游公司,打造精品旅游路线。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扩张旅游经济。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
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治和组织保障。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 3)看病难看病贵仍待解决
• 专家认为,要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 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要深化医疗 卫生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 产和流通秩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 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统筹解决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 4)劳动力供大于求,社会保障缺口大
构建和谐社会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正确 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台风、海啸、 禽流感等问题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正确处理 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关系。 引进来和走出去、反倾销、 汇率等问题
加强三个文明建和谐社会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
2、四大矛盾阻绊社会和谐发展
1)分配公平失衡,贫富差距加大 专家认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容易引起社会部分成员 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今后五年要把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摆在 更突出的位置,通过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国 家财政支出结构等,缓解地区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 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 2)教育不公,发展不均 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的现状无疑将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 步伐,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国家要通过财政大力支 持农村中小学的发展。
佯去秦 ”在他看来,真 岁的周有光和 ” 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 (3),大则得城 (6 常常采集起来, 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 清华的依恋,以为不可。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排除 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十年不出。他还是中国知 (2 获橐 驼、马、牛、羊二十余万,还要怕口说无凭,③没有理想的人,。比季羡林大三十岁的鲁迅先生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以人为本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关怀和发展,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形成和谐的社会。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认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也贯穿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在政治上,以人为本意味着政府的施政要以民生为中心,从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出发,制定政策,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经济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更要关注员工的权益和福利,做到共赢共享。

在文化建设上,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尊重个体的多样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只有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主动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尊重同事,合作共赢,使得工作环境更加融洽。

在社会中,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只有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才能真正成长,进步。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如家庭矛盾、社会冲突等。

这些不和谐也使得社会的发展受挫,让人们无法享受到和谐的生活。

我们应该加强人际关系建设,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让社会更加和谐。

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与公正,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个体的权益和福祉,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积极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

一、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价值与尊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将人的尊严置于首位,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

人人平等、人权尊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们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剥削,为每个人提供公正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社会公平与公正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

在过去的发展中,不平等现象和社会脱钩现象十分普遍。

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我们需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结构。

我们要坚持“一人一票”,保证每个人的参与权和公民权利。

三、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和谐要求我们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冲突和矛盾。

要推动公民道德和素质的提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我们还需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四、推动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和谐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公民也要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增进社会和谐。

五、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它要求我们处理经济分配的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同时,我们要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加强法制建设,确保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科学发展观内涵

科学发展观内涵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发展观提高到统筹全局的高度,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发展,这使发展的内涵更清晰,明确了发展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强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明确的指出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靠发展,而且这个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这是从我国长期以来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五个方面来理解。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帮助人民;“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

【党委全委会议报告】提纲汇编之一

【党委全委会议报告】提纲汇编之一

【党委全委会议报告】提纲汇编之一在中共北镇市二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报告一、直面压力更要坚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一是三次产业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二是财源建设的难题依然严峻三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多发二、以建设“四个北镇”引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一)要坚持走内生式和对外开放并举的工业发展道路(二)要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升级发展(三)要把服务业打造成县域经济新的亮点和增长点(四)要按照管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抓好城镇化建设(五)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以党建工作新成效为“四个北镇”建设提供政治保障(一)要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执政理念(二)要倡导“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三)要营造风清气正、清正廉洁的发展环境(四)要坚持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的工作态度在中共北镇市二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报告一、客观肯定工作成绩,正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工业主导地位得到巩固----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城乡建设稳步推进----服务业发展再掀高潮----民生指数持续提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二、认真把握发展机遇,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三、围绕“四个北镇”建设,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提升(一)“规定动作”事关上级要求,要妥善安排、努力完成(二)“自选动作”符合我市实际,要集中精力、抓实抓好(三)党的建设决定执政能力,要夯实基层、突出服务(四)信访工作涉及民生民利,要高度重视、创新工作(五)反腐倡廉顺应社会期待,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六)“北镇精神”体现时代品质,要大力弘扬、自觉践行中共四子王旗委第十一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报告一、回顾总结工作,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农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工业经济稳步向前城镇及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等科学发展理念逐步形成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等科学发展理念逐步形成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等科学发展理念逐步形成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等科学发展理念的确立和逐步形成,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为应对新挑战、新问题、新矛盾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和平发展,就是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这些科学发展理念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要求。

只有把这些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的目标。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努力开创公司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对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是一件大事。

通过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温家宝所作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进行专题认真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进一步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这是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所做出的重要决策。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只有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才能在各项工作中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科学发展观的新内涵1.发展必须是全面的。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发展必须是协调的。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以人为本”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纲领,而现阶段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标准。

2、“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又是和谐社会的目的。

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就是要在现实性上,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反过来说,只有坚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给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最可靠的保证。

3、“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就是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反放的成果。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五、坚持“五个统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木)、统筹区域发展(土)、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水)、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火)、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金),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四、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方案(四篇)

新农村建设方案(四篇)

新农村建设方案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休宁县委、县政府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经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决定,现制定《西田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____和____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创建文明村庄为重点,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十年努力,使新农村建设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标准。

二、实施原则1、规划先行的原则。

严格按照五城镇《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在认真做好与农田保护、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专项规划衔接基础上,按照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留作空间,编制好各中心村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2、分类指导的原则。

结合各自然村的实际,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尊重农民意愿,遵循客观规律,合理确定各村属于“新建型”、“改造型”,还是“撤并型”。

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围绕“一个保留,两个坚持,三个不”的思路。

“一个保留”,就是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注意传承建筑文化。

“两个坚持”,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不搞千篇一律。

“三个不”,就是在村庄整治和建设中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

3、依法整治的原则。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的总体要求,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措施,开展环境整治工作。

制定的政策措施既要结合实际,又要注重合法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

4、整体推进的原则。

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完善村规民约等村庄管理制度,倡导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首先素质。

三、目标任务根据全村现实情况,选择中洲、笔太、光家里、西河一、西河二、等____个村民组作为西田村新农村规划建设示范村组。

坚持以人为本 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 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力量源泉。

要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坚定不移地把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贯彻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谋发展、促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精神。

只有为人民群众而发展,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发展,以人民群众为发展之本,才是科学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才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不断推进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本质内涵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牢固的政治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只有在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

在我国社会,民主与法治是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

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减少矛盾,而且在于可以有效地解决矛盾,使已经产生的纷争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证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地位,让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构建和谐社会应重点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应重点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

协调 、 会状 况的稳定 、 社 社会矛盾的化解等 角度来解决我们 更好发展的问题 , 质是用和谐来 推进 发展 , 其实 两者的关 系 是相辅相承 、 辩证统一 的。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 内涵是 : 一要 坚持 发展 , 发展是硬道 理; 二要 以人 为本 , 促进人 的 全面发 展 ; 三要 实现经济社 会 全面 、 、 持续 发 展。社 会主 义 和谐社 会的基 本 内容 协调 可 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 互相信任的社会关 系 ; 全体人 民各尽其 能 、 二要 各得其所 、 和谐相处 ; 三要和谐 兴 国、 和谐创业 、 和谐安邦。科学发展观是全 面建设 小康社 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 的重要指导思 想。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认真贯彻、 全面落实科 学发展观 , 这是 由科学 发展 观的基 本 内容和 本质 规定所决 定的 。这主要表现在 : 1加快经济 发展是 科学发展 观 的根本 要求 , . 也是构建 社中共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 主义 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 指出 :社 会要和谐 , “ 首 先要发展 , 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 决前 进 中的 问题 , 力 大 发展社会生产力 , 断为社 会 和谐 创造雄 厚的 物质基 础。 不 ” 在当前,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前提 , 就是要深 入学 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这两 大 理论的科学内涵 , 重要的是 必须正确 理解 和把握 它们 之 最 间的内在关系, 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 科学发展 观” 构建和谐社会” 和“ 的英明决策与基本要求上来 , 觉地 自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科学发展观与 和谐社 会 , 不 同的角度 来解 决我 国 是从 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思路、 发展 的理 念 、 发展的模式等方 面回答 了中国为什 么要发展 、 为谁发展 、 发展什 么、 怎么发展 、 依靠谁发展 、 如何评价发 展 等问题 , 其实质是依靠发展来解决 当前存在 的各 种问题 , 来 求得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而构建和谐 社会则从社会关 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关键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为此,成都市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是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信息化“校校通”。

二是加快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

通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了1500名校级学科骨干教师;通过农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达到了相应标准。

同时,全市还将晋职、评优政策向农村教师和支教教师倾斜。

三是建立城乡教师互动机制。

2004年初,成都市作出三项决定,即城里教师“下乡”、农村教师“进城”、名师“会诊”。

这三项决定实施以来,成都城区(镇)学校共选派1093名中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到332所农村中小学任教,城区75位特级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与农村学校定点结对,有效地带动了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

四是实施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

在实际的工作中,成都市探索出了“一所城区示范品牌学校和一所郊区薄弱村校‘捆绑’在一起,两个法人单位,一套领导班子,领导互派,教师交流,资源共享”的教育发展模式,有力地提升了薄弱学校的教育水平。

1.1.3完善教育惠民制度。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这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为此,成都市采取农村教育“杂费”分步减免、帮困助学等一系列惠及广大农村学生的政策措施,保证了全市80余万名农村中小学生无一人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或辍学。

同时,成都市还制定出台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意见(试行)》,从政府财政经费、统筹规划、收费办法和管理扶持等方面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确保了农民工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力。

1.2加快发展农村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生活质量,都离不开科技和文化的支撑。

为此,成都市大力加强农村科技和文化事业建设,积极推动科技、文化进村人户,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繁荣。

1.2.1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成都市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实施城乡协调发展科技专项计划,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大力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跨越。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以来,成都市共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5万人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万余户。

科技资源不断向农业优势区域集中,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明显增强,彭州蔬菜、大邑金堂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1.2.2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成都市积极探索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模式,加快建设有关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低成本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用信息引领农民致富,带动农村发展。

截至2006年底,成都市固定电话村通率达100%,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达100%,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固定电话66.7部、接人移动电话98.6部,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58%。

电子政务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连接市辖19个区(市)县318个乡镇的信息网络架构。

农村经济信息网络覆盖全市每个乡镇,并延伸到189个农业企业,全市每年通过农村经济信息网实现网上交易3亿多元、网上招商引资2亿元。

1.2.3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为此,成都市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文化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截止2006年底,全市每一个村(社区)都建成了具有“五室三通”(党员活动室、两委办公室、电教室、图书室、网络培训室,通电话、通光纤、通宽带)功能的活动中心;已建成三级馆以上县级图书馆17个、各类文化馆站120多个、农村文化广场数十个,形成了一批功能完善、设备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乡镇(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室、图书室和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街道)有文化站,村村(居委会社区)有文化室;已在14个郊区(市)县建成广播电视台21座,211个乡(镇)实现了县到乡(镇)的有线电视光缆联网。

与此同时,成都市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进村活动,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农村文化得到逐步繁荣,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得到逐步满足。

1.3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针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技术设备仍然较差,医疗服务水平仍然较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都市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兼顾、重在农村”的总体要求,通过实施乡镇公立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完善公共卫生惠民制度等措施,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

1.3.1实施农村卫生院(站)标准化建设。

从2005年开始,成都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标识、统一设备配置的原则,投人3.5亿元,对中心城区以外的14个郊区(市)县224个乡(镇)公立卫生院实施了标准化建设。

同时,成都市还同步启动了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每个行政村或新型农民集中居住点都建设了一个政府支持、多元举办、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的村卫生站。

1.3.2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

为改变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差的状况,成都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

一是严把人员人口关,非专业技术人员禁入。

凡不具备医学院校大中专以上学历或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一律不得进入乡(镇)公立卫生院从事临床医疗服务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乡(镇)公立卫生院安排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

二是加强培训,实行干中学。

对全市238所建制乡(镇)卫生院院长、传染病主检医师和3018个村卫生站乡村医生进行全面培训,提高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和专业知识、技术水平。

三是以城带乡,促进农村医疗全面建设。

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按照分级负责、定点支援、重点实施、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实施了以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为重点支援对象,采取赠送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多种方式进行的对口支援,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的提高。

1.3.3完善公共卫生惠民制度。

成都市在全面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防护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和农民工免费体检行动、少儿互助金制度、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医疗救助制度等,为农民建立起了看得起病、吃得起药的健康保障体系。

截止2006年底,成都新型合作医疗累计受益农民达430万人次,补偿总金额1.9亿元;全市已有135万少年儿童参加了互助金,参加率达87.94%,其中低保家庭儿童参加率99.7%,残疾人家庭儿童参加率84%。

另外,成都市中心城区以外的14个郊区(市)县均建立起了规范化的药品供应网络和群防群治的监管网络,乡(镇)、村卫生机构一律实行药品集中配送制,实现了100%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站)进入药品集中配送网络、100%的药品由药品集中配送供应企业供应,确保了农村群众的用药安全。

2努力促进城乡充分就业成都市在实践中,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关于失地无业人员再就业有关问题的意见》、《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的意见》等,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分片定责、管理服务、转移培训、扶持援助等机制体制。

2.1城乡一体的就业务员工作管理督查机制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始终把促进农民就业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抓好落实。

一是建立促进城乡就业工作的领导责任制。

将新增就业岗位、控制失业、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充分就业区(市)县等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县、镇、村(社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体系,增强全社会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整体合力。

二是实行就业实名管理制度。

为确切掌握城乡适龄劳动力的就业、失业、培训、社会保险等基本状况,成都市全面推行了就业实名制,实行就业统计实名、培训统计实名、再就业援助实名、再就业优惠证管理实名、社会保险实名,通过建立劳动就业动态管理和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到人的_丁作机制,真实反映劳动力就业、失业和培训变化情况,科学做出决策,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社保服务。

三是建立“分片定责入户”督查机制。

从2006年开始,成都市从市级机关抽调100名机关干部,组成20个就业督导组,按照“分片、定责、人户”的要求,深入街道、社区和百姓家,检查、指导基层抓就业工作,协助做好就业工作,为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2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成都市着力消除“城镇就业保护”等体制性障碍,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一是建立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

积极发展各类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形成了以市劳动力中心市场为龙头,区(市)县劳动力市场为骨干,覆盖镇(街道),辐射村(社区)的四级劳动力市场网络。

二是建立了城乡就业组织网络。

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都建立了劳动就业工作机构,与各级公共职业介绍、培训机构以及已认定的民办职业介绍、培训机构等组成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工作网络。

三是建立了城乡就业信息网络。

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储存、交流、传播、咨询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城乡失业统计制度、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构建了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2.3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培训机制成都市着力于提高农民素质,自上而下建立了农民转移就业的培训机制。

一是构建统筹城乡就业的培训平台。

通过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各级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就业培训中心、成人教育中心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全社会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的机制。

二是推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为农民提供免费培训。

三是完善培训机制。

对转移就业农民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办法,统筹制定培训规划和标准,建立农民培训指导、协调、考评和监控机制,确保培训实效。

四是创新培训方式,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在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就业见习基地。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转移农民的技能培训,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培养大批企业急需的技能型劳动者。

2.4城乡一体的就业援助服务机制成都市建立了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申请、承诺服务、就业协作服务等工作制度,全市20个区(市)县都成立了就业援助中心。

一是自下而上建立了再就业援助机构和再就业援助工作网络,专门负责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援助工作。

二是完善就业援助服务机制。

建立和完善就业援助服务工作制度,实行了再就业援助机构送岗上门、送政策上门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三是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