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发射基站的辐射环境影响及超标基站的判定

移动通信发射基站的辐射环境影响及超标基站的判定

移动通信发射基站的辐射环境影响及超标基站的判定作者:龙婷婷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年第02期【摘要】文章调查了广西14个地市中国电信有限公司2012年一期工程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情况,开展了日常监测。

监测数值显示: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结果随着水平、垂直距离的增加或受到障碍物阻挡而衰减,居民频繁活动的范围内是安全的,同时工程抽测的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水平没有超过国家标准。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影响;超标;判定【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2-0077-021 移动通信基站近年来,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站规模再创新高。

相比信号问题,公众更关注健康问题,即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及在自己频繁活动的区域内测值是否超标。

由于公众对基站的工作原理并不了解,因此部分群众无视有关法律法规,自行切断电源或破坏设备,严重地影响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

本文通过大量现场监测,通过目前各类基站天线实际情况,总结了相关的一些规律。

对广西14个地市的中国电信有限公司2012年一期工程的257个基站进行抽测。

其中,14个地市的基站天线均采用拉线塔、钢管塔、美化天线、钢架塔等架设方式。

2 评价适用标准2.1 环境质量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规定,在30~3 000 MHz频率范围内,公众的电磁防护标准为电磁辐射源在接收点产生的功率密度小于0.4 W/m2(40μW/cm2),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见表1。

2.2 电磁辐射管理目标值《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 10.3—1996)中的规定如下。

2.2.1 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公众曝露控制限值不应大于国家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的要求。

2.2.2 单个项目的影响为使公众受到总照射剂量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的规定值,对单个项目的影响必须限制在限值的若干分之一。

基站建设需经过环保审批

基站建设需经过环保审批

移动通信基站辐射的妥善设计基站天线辐射有严格安全标准进行控制关于公众受到移动通信基站天线产生的射频能量照射有国家和国际的安全标准。

最广为接受的标准是由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和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IEEE),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和美国全国辐射防护与测量委员会(NCRP)所研制的。

这些射频标准是以“平面波功率密度”来表示的,它的单位是mW/cm2。

对于工作在800MHz-2200MHz频段的基站(例如,在美国的PCS 基站),1999 ANSI/IEEE规定的对于一般公众的照射标准是1.2mW/cm2。

对于工作在900MHz频段的基站(例如,在美国的模拟移动通信基站),1999 ANSI/IEEE规定的对于一般公众的照射标准是0.57mW/cm2。

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非电离辐射防护标准比1999 ANSI/IEEE标准略低而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标准和1999 ANSI/IEEE标准基本上是相同的。

在1996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他们所管理的频率和器件的射频标准,包括移动通信基站天线。

美国通信委员会(FCC)关于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标准和ANSI/IEEE的标准基本上是相同的。

公众的照射标准适用于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的平均功率密度,这个时间在手机的工作频率上是30分钟。

在有多个天线的情况下,这些标准适用于所有天线所产生的总功率密度。

1989年我国发布了国家标准GB10436-1989,即“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

这一标准对于微波工作人员所在的操作位所容许的微波辐射平均功率密度作了规定。

对于连续波辐射:一日8小时暴露的平均功率密度为50μW/cm2,即日剂量不超过400μW/cm2。

对于脉冲波辐射:一日8小时暴露的平均功率密度为25μW/cm2,即日剂量不超过200μW/cm2。

对于肢体局部辐射(不分连续波和脉冲波),一日8小时暴露的平均功率密度为 500μW/cm2,即日剂量不超过4mW/cm2。

4G时代的移动通信基站环评标准

4G时代的移动通信基站环评标准

4G 时代的移动通信基站环评标准古莉姗,邓也,武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合肥 230031)摘 要 随着4G基站的大规模建设,4G基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越来越多,由于4G基站使用的是2GHz以上的频段,其信号衰耗远大于900MHz系统,但是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中没有考虑高频和低频的差别,所以本文对4G时代的移动通信基站环评标准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种测试的方法。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4G;安全防护距离;电磁辐射中图分类号 TN92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599(2017)02-0046-04收稿日期:2016-08-24基站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实现了手机之间、手机与移动通信系统之间的信息连接,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是服务社会和方便人民生活的基础民生设施。

近年来,移动通信事业快速发展,传统的话音业务需求逐步向数据业务需求转变,为满足无线网络覆盖和容量需求,特别是对居民区、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深度覆盖需求,基站的建设频速、分布密度越来越高,随着公众健康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与基站电磁辐射相关的环保投诉纠纷也逐年增多。

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使得移动通信事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控制电磁辐射污染、保障公众健康,确保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运营商需要开展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随着铁塔公司的成立,该项工作逐渐改由铁塔公司承担,在通过城市环保部门的评审后,新建的移动通信基站才能正式运行。

1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和工作内容移动通信基站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依据的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电磁辐射检测仪器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

移动通信基站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是电磁辐射评价。

首先,通过对基站站址周边环境敏感点的电磁辐射现状值的监测,掌握基站建设前的电磁辐射环境情况。

然后通过对典型基站的详细分析,掌握其对周边环境辐射的分布规律,通过类比分析,评估基站建设后,运行时对周围电磁环境的辐射影响。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Method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Monitoring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试行)目次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监测条件 (3)5 监测方法 (5)6 质量保证 (9)7 监测报告 (10)附录A(规范性附录)有关计算和单位的换算 (11)附录B(参考性附录)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记录和报告格式 (13)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Method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Monitoring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试行)1 适用范围本方法规定了监测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的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超过GB8702 规定豁免水平,工作频率范围在110MHz~40GHz内的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本方法不适用于室内信号分布系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方法的引用而成为本方法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方法,然而,鼓励根据本方法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方法。

GB 8702:电磁辐射防护规定HJ/T 10.2-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 10.3-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GB/T6113.1: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

3.1基站base station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射频发射基站、直放站和固定终端站。

3.1.1 射频发射基站radio base station通常跟网络相关,包含了必要的发射和接收射频信号的硬件(包括发射机)。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及质控措施研究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及质控措施研究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及质控措施研究作者:刘明清黄东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4期[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质控措施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是推进“宽带中国”战略的有力支撑,尤其是当前5G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移动通信基站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大大满足了网络通信的发展要求。

但由于移动通信基站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造成环境污染,不仅不利于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也会对移动通信的发展产生制约。

因此,加强移动通信基站中的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必须要掌握监测内容及措施,并根据监测要点积极制定有效的质控措施,确保对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

1. 移动通信基站分析移动通信基站主要是指在一定无线覆盖区域内实现以交换中心与无线电话终端信息传输,由此形成的一种无线电收发设备[1]。

基站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将无线终端与通信网络进行无线连接,而其连接的实质是基站天线电磁波与传输线路当中的电磁能进行有效转换形成的通信技术。

每个通信基站产生的电磁波都是有明确方向的,而且电磁辐射强度与天线距离及相对高度、发射功率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是由这些因素决定,必须充分考虑基站的具体情况以进行调整安装。

只有高质量的移动通信基站才能满足网络数据的高效传输要求,但同时也必须关注的是移动通信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一定损害,不仅会影响周围环境,还会对周边居民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以某4G移动通信基站为例,针对本基站开展针对电磁辐射的环境监测,并且根据监测情况制定质控措施,以确保在提高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水平的同时强化环境防护,减少污染2. 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措施2.1监测准备2.1.1收集资料在对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开展监测工作之前,应当对基站参数进行收集,包括基站名称、运营单位、网络类型、发射频率等等,必要时还应当对基站建设前期备案内容进行收集,以确保为监测工作开展奠定基础[3]。

中国及部分省市电磁屏蔽材料行业相关政策汇总大力培育和发展基于互联网融合应用硬件产品

中国及部分省市电磁屏蔽材料行业相关政策汇总大力培育和发展基于互联网融合应用硬件产品

中国及部分省市电磁屏蔽材料行业相关政策汇总大力培育和发展基于互联网融合应
用硬件产品
电磁屏蔽材料是一种抗静电材料,主要用在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填充物,其中银是最早开发的导电填料。

电磁屏蔽材料作为功能性新材料,是工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在高端装备产品、新兴产业装备、关键基础产品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国家层面电磁屏蔽材料行业政策
显示,近些年,为促进电磁屏蔽材料行业发展,中国各部门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22年1月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强化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测试评价、试验检测等平台作用,推进催化材料、过程强化、高分子材料结构表征及加工应用技术与装备等共性技术创新。

中国电磁屏蔽材料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地方层面电磁屏蔽材料行业政策
与此同时,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推动电磁屏蔽材料行业发展,如浙江发布关于印发浙江省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提到,加强高性能低功耗的功率铁氧体、新型高性能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下一代高频稀土软磁材料、电磁屏蔽和吸波材料、复合软磁材料等软磁金属材料生产技术研发,满足电子信息领域需求。

各省市电磁屏蔽材料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影响分析

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影响分析

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影响分析摘要:随着5G移动通信基站的大规模建设,基站的辐射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强度进行理论计算与现场实测,研究分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5G基站电磁环境监测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引言近年来,5G技术迅速发展,各电信运营商正在大量部署5G 基站, 5G 建设迈向规模化部署与应用创新落地的新进程。

与4G通信技术相比,5G网络的电磁波频率更高、数据传输更快、信号质量更好、网络应用也更广泛,而基站电磁辐射强度也有所增大。

在5G基站大规模建设的背景下,公众对这些不断新增建设的5G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也越发感到焦虑,有关5G基站辐射远超4G基站、甚至危害身体健康的议论引起了广泛关注[1]。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5G基站周围的电磁辐射强度,研究基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科学评估基站对周围敏感目标的影响。

1 5G基站电磁辐射技术特点5G 移动通信基站从基站整体架构,基站发射天线,基站发射的电磁波频率及发射功率等都与前几代移动通信基站有很大的改变。

移动通信网络信号传输依靠的是电磁波,使用的电磁波频段越高,在传输过程中携带的能量越大,就可以形成更高的传输速率。

以实现超高速传输为核心的5G通信网络使用了比4G更高的工作频段和更大的带宽,这是传输速率提升的根本原因。

另外,为解决由高频电磁波波长较短所带来的衍射能力差、传输衰减快等问题,5G网络运用智能化设备形成电磁波赋形波束,面向需求精准提供短时有效的业务窄波,实现良好的信号覆盖效果。

通信网络设计参数表明,5G基站天线发射功率比4G更高。

在相同环境条件下,4G基站规划覆盖范围为1000m,5G基站规划覆盖范围仅为100m~300m[2 -3]。

因此,波束赋形技术需要加大射频发射功率,增加基站分布密度。

2电磁辐射标准根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4],在30~3000MHz频率范围内,应满足表1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湖北省5G_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湖北省5G_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㊀第44卷㊀第2期2024年㊀3月㊀辐㊀射㊀防㊀护Radiation㊀ProtectionVol.44㊀No.2㊀㊀Mar.2024㊃辐射防护监测㊃湖北省5G 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罗㊀琼,杨少波(湖北省核与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武汉430062)㊀摘㊀要:对湖北省2021 2022年建成投入运行的5G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进行抽测,抽测的266个5G 基站的功率密度范围为0.01~295μW /cm 2㊂从监测距离㊁功能区和基站类型等方面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湖北省5G 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总体良好㊂居民区等城市建筑密集区内楼顶型基站容易出现较高功率密度值,但水平监测距离50m 以外所有基站在多种运行模式下均低于控制限值,对湖北省5G 通信基站辐射环境管理有指导意义㊂关键词:5G 基站;电磁辐射;辐射环境;环境质量中图分类号:X837文献标识码:A㊀㊀收稿日期:2023-05-04作者简介:罗琼(1980 ),女,200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分析化学专业,201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工程师㊂E -mail:lqiong@㊀㊀为了解湖北省5G 移动通信基站对公共电磁辐射环境的影响,保障公共电磁环境安全,对省内2021 2022年建成投运的5G 基站进行了电磁辐射环境抽测㊂1㊀监测方法㊀㊀本次监测方法主要依据行业标准‘5G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 11512020)[1]㊂本文所有监测都是在5G 手机为引导终端情况下,利用选频式电磁辐射监测仪在5G 基站附近及公众生活工作学习距基站最近可达处地面以上1.7m 的位置进行功率密度监测㊂2㊀监测仪器㊀㊀本次监测用的设备均为国产选频测量设备,基本参数列于表1,经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按照IEEE 1309 2013(之1-9,附录A-E )9kHz ~40GHz 电磁场传感器和探头(天线除外)的校准在30MHz ~6GHz 频率范围进行校准,其性能符合‘5G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1151 2020的要求㊂监测过程所用引导终端为5G 手机,基本配置列于表2㊂3㊀监测结果与分析㊀㊀监测时间为2022年7月 10月,各区域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期间基站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监测期间无雨雾㊂表1㊀监测仪器技术参数Tab.1㊀Technical parameters of monitoring instruments表2㊀监测用5G 终端Tab.2㊀5G terminal for monitoring3.1㊀抽测基站分布情况㊀㊀本次现场监测选取了不同运营商㊁不同架设方式的5G 基站,在全省范围内总计抽测了266个,其中电信5G 基站103个㊁联通5G 基站60个㊁移动5G 基站103个㊂一般情况各运营商的5G 基站下行工作频率都分布在700MHz ~5GHz之间,不同时期因基站设备差异,基站下行工作频段有差异,但省内2021 2022年建成投运的㊃741㊃㊀辐射防护第44卷㊀第2期5G 基站均为新型设备,其主要下行工作频率分布列于表3,相应的电磁辐射环境控制限值[2]列于表4㊂表3㊀抽查5G 基站杆塔类型Tab.3㊀Types of 5G base station poles and towers3.2㊀监测结果㊀㊀本次抽测266个5G 基站,设置监测点位986个㊂监测数据处理按照‘5G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 1151 2020)处理,6min 监测谱图如图1所示㊂考虑安全边界,本文中㊀㊀㊀㊀㊀表4㊀5G 基站下行工作频率及其电磁辐射环境控制限值Tab.4㊀5G base station downlink operatingfrequency and its electromagneticradiation environment control limits楼面基站和监测距离小于20m 的点位的监测数据均在数据传输流量较大的 数据传输 模式下获得,其他点位的监测数据则是多种应用模式结合下获得㊂各市电磁环境监测结果列于表5,在基站所在楼顶平台,距基站天线较近处采用 数据传输 场景,下载20G 数据包时进行监测得到功率密度最大值达295.4μW /cm 2㊂图1㊀选频仪测量频谱图Fig.1㊀Measurement spectrum of frequency selector3.3㊀结果分析㊀㊀5G 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属于电磁辐射选频测量,监测结果受测量基站类型㊁测量距离㊁测量引导设备运行场景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客观了解5G 基站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根据各种因素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㊂3.3.1㊀不同距离处基站监测数据分布㊀㊀电磁波有随距离衰减的特点,因此,为了解基站对不同距离处的辐射影响大小,监测人员将全部986个监测点位与天线直线距离进行分段统计,具体结果列于表6和表7㊂统计结果表明,83.3%监测点位的功率密度值小于1.0μW /cm 2,且随监测水平距离增加监测点位的功率密度越来越小,当监测距离大于50m 时,在各种应用模式下,功率密度监测结果都小于电磁辐射环境限值水平[2]㊂3.3.2㊀不同功能区监测数据分布㊀㊀根据基站所处区域的主要功能,将基站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分㊂266个基站所处的功能区涵盖居民区㊁学校㊁医院㊁商业区和企业厂区等,其中居民区为长期居留场所重点监测,其监测数据分布情况及达标情况列于表8㊂㊃841㊃罗㊀琼等:湖北省5G 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㊀表5㊀湖北省5G 基站抽测结果Tab.5㊀Overview of monitoring results of 5G basestations in Hubei Province3.3.3㊀不同类型基站达标情况分析㊀㊀根据基站不同的架设方式,将基站分成楼顶基站和地面基站㊂楼顶基站位于建筑物楼顶,与人群的距离可能更近㊂因此,监测人员选取了不低于监测总数30%的楼顶基站进行监测㊂楼面基站的监测距离多小于30m,但是由于监测点位相对基站发射天线主方向角度和距离的差异,监测结果差异较大㊂而地面基站,由于塔高要求,监测距离都大于20m,监测点位一般选择主方向范围内,监测数据分布较稳定㊂监测结果显示,不达标的均为楼顶基站,具体结果列于表9㊂4㊀讨论㊀㊀经统计分析,被抽测的大部分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数据都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只有居民区㊁商业区和企业厂区出现了较高监测数据,且较高监测数据主要分布在居民区㊂由于建筑物密集,居民区的楼顶抱杆型基站较多,多为近距离㊀㊀㊀㊀㊀表6㊀监测距离与监测结果分段统计Tab.6㊀Segmented statistics of monitoring distance and monitoring results表7㊀监测结果分段统计情况Tab.7㊀Segmented statistics of monitoring results监测㊂居民区的较高数据均在楼顶抱杆型基站主方向模拟 数据传输 的应用场景下进行监测获得,代表5G 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的风险边界㊂这类近距离高流量数据运行的极端情况在实际生活生产应用中并不常见,但是在基站选址和基站架设过程具有指导意义㊂通过对全省范围内选取的266个5G 基站986个监测点位的监测,功率密度在0.01~295μW /cm 2范围内,且绝大部分5G 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结果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表明湖北省5G 基站电磁辐射环境总体情况良好㊂随着监测距离的增加,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趋好,距离基站50m 以外,电磁辐射环境质量全部达标㊂值得注意的是楼顶基站电磁辐射容易出现较高监测值,在满足居民的通信质量需求的前提下,此类基站应尽量避免主方向正对居民楼等长期居留场所,尽量通过增加架设高度来增加电磁辐射防护距离,保障居民电磁辐射环境安全㊂㊃941㊃㊀辐射防护第44卷㊀第2期表8㊀不同功能区基站监测结果统计Tab.8㊀Monitoring results of base stations in different functional zones表9㊀不同类型基站监测结果分布情况参考文献:[1]㊀生态环境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1151 2020[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20.[2]㊀生态环境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 2014[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Hubei Province5G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LUO Qiong,YANG Shaobo(Hubei Provincial Nuclear and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Center,Wuhan430062) Abstract: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nvironment quality of5G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s which were built and put into operation in Hubei Province from2021to2022was investigated.The power density of the sampled2665G base stations ranges from0.01to295μW/cm2.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onitoring data from aspects such as monitoring distance,functional area,base station type,etc.,it was found that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nvironment of5G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s in Hubei Province is generally good. The rooftop type base stations in densely populated urban areas such as residential areas are prone to high power density values,but all base stations beyond a horizontal monitoring distance of50m meet the standards for multiple application modes,which has guid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radiation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5G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s in Hubei Province.Key words:5G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radiation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quality㊃051㊃。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

非选频式宽带辐射测量仪是指具有各向同性响应或有方向性探
头(天线)的宽带辐射测量仪。仪器监测值为仪器频率范围内所有
频率点上场强的综合值,应用于宽频段电磁辐射的监测。
测量设备的频率范围和量程应满足监测需要,使用非选频式宽
带辐射测量仪实施环境监测时,为了确保环境监测的质量,应对这
类仪器电性能提出基本要求,见表 1。
—9—
测原始数据,统计处理程序等必须全部报存,以备复查。 7 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必须准确、清晰、有针对性的记录每一个与监测结果
有关的信息。监测报告基本格式列于本方法附录B表B.4。 7.1 基本信息 记录移动通信基站名称、编号、建设单位、移动通信基站类型、
发射频率范围、功率(W)等参数。 记录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天气状况。 记录监测开始结束时间、监测人员、测量仪器。 绘制监测点位平面示意图。 7.2 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以功率密度(W/m2 或者μW/cm2)或电场强度(V/m)表示。 选频监测时,建议给出频谱分布图。 7.3 结论 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可按照 GB8702 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给
—7—
按下列公式换算成以 V/m 为单位的场强测量值:
式中:
( X −6)
E = 10 20
………………………(1)
X——测量仪器的读数(dBμV/m);
E——以伏每米(V/m)为单位的场强测量值。
5.7.2 测量数据参照下列公式处理:
∑ E i
=
1 n
n
Eij
j =1
………………………(2)
式中:
附件: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
Method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Monitoring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及检测方法研究

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及检测方法研究

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及检测方法研究摘要:为确保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就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及检测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选取典型区域进行了现场测量。

对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进行保护和测试,并采用电磁场强度测量仪和电磁辐射分析仪作为测试仪器,将电磁辐射防护标准与信道共享策略相结合,建立马尔科夫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信号的实际占空比进行计算,从而实现了对研究区总体情况的检测点的布设。

根据实验结果,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在时段4:30,7:30,时段16:30,19:30,以及距离基站天线垂直投影30,米以内的环境中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复合场强电磁辐射强度远高于单个场强电磁辐射强度。

此外,本方法的探测电磁辐射强度偏离基准值的比率基本保持在1%以内。

关键词: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及检测引言:随着通信基站的大量兴建和使用,发射机、基站天线以及其他设备的电磁泄漏问题日益突出,导致环境电磁辐射量逐年攀升。

因此,必须加强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管理和监测工作,确保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随着距离的增加,通信基站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呈现出明显的衰减趋势,难以被人体察觉,超标的电磁辐射不仅会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还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因此需要加大对于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污染问题的防治力度,降低其对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1.检测技术与条件1.1检测过程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频繁的时间段内,各个检测点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以确保正常运行。

对不同检测区域进行监测时,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是否有必要采用人工测量方式,并结合现场测试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电磁泄漏现象。

在距离地面16~20m的范围内,以电磁辐射高峰期为探测时段,每个探测点的取样时间间隔应保持在一次大于15秒的间隔内,且不得中断五次探测。

当检测到最大值时停止采样并记录数值。

若读数的稳定性欠佳,则检测所需时间将不得不适度延迟;否则,可以继续观测一段时间再记录下每次数据。

《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编制说明

《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编制说明

附件3《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二〇二〇年四月目次1项目背景 (2)2必要性 (2)3编制目的和依据 (4)4主要技术内容说明 (4)5标准初稿审查情况 (24)《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为保护环境,防治电磁辐射环境污染,规范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2019年9月生态环境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向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以下称“技术中心”)下达开展《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以下简称《5G监测方法》)制订任务。

1.2工作过程2019年9月,成立编制组,人员组成有曹勇、林远、穆晨旸、赵顺平、李育敏、刘贵龙、吴剑、叶垚栋、朱滢、李夏。

2019年9月,开展某5G实验室室外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2019年10月,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对中国联通北京市区三座代表性5G移动通信基站进行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2019年11月,生态环境部辐射源安全司邀请相关专家对《5G监测方法(初稿)》进行咨询审议。

2020年3月,生态环境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召开视频会议听取《5G监测方法》修改、完善情况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2020年4月,编制组完成《5G监测方法(征求意见稿)》。

2必要性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自2012年始发展迅速,已成为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2013年,多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官方5G组织,包括中国的IMT-2020(5G)推进组、韩国的5G Forum、欧洲的5GIA、日本的5GMF、美国的5G Americas以及后来成立的巴西5G Brazil等。

为建立全球统一的5G标准、更好地推进5G产业发展,这些5G官方组织逐步加强国际合作,组织全球5G峰会,探讨政策策略、频谱规划、技术创新、标准发展、技术试验、部署方式、产业生态及垂直行业应用、国际合作等系列议题。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及质控的探讨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及质控的探讨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及质控的探讨摘要:如今,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持续发展,移动电话已经是作为人们十分重要的一项关键通话工具,它不仅可以方便人们的交流,还可以全面提高办公效率,以更好地保护人们的交流需求,则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移动基站,所以移动通信基站就成了城市电磁辐射的一个重要来源,根据CSM及CDMA的2G基站系统一直到WCDMA以及CDMA2000等3G移动通信系统,一直到最终的TDD-LTE等4G移动通信系统等,其基站的频率在持续的升高,同时电磁辐射的强度也是随之加强。

然而如何才能准确监测出电磁辐射的全部干扰范围,是作为辐射环境人员需要积极探讨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持续关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以便更好地掌握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分析前言:现如今我国的各个行业已经是受到了经济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刺激,因此在技术方面的研发必须要持续的提高,这样才可以能够使其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因为在通信技术方面的研发速度在持续的加快,新型的通信设备所发出的电磁辐射问题也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辐射所出现的污染情况已经是成了我国一项重要的污染之一,电磁辐射主要是根据电磁波的方式,之后便是通过应用空间,从而大范围的进行能量流的传播,但是仅仅只是局限于非静电辐射进行相应的传播,在具体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其源头主要是信息在相关的传递过程中所出现的电磁波,此外还有一些在工业进行应用和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电磁波,因此需引起人们的重视。

1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的内容及要求1.1监测的点位所谓的电磁环境主要指的就是在给定场所内所出现的一种电磁现象的总和,不仅有自然产生的现象,同时也分为人为产生的现象,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其进一步分为有源和无源两种,由不同频率电场以及电磁场这两者进行组成的。

1)监测范围。

对室外天线而言,根据基站天线作为中心半径五十米的范围之内,同时兼顾附近的敏感点,结合敏感点的分布和测值情况做到适当的调整。

探究移动通信基站的环境电磁辐射测量

探究移动通信基站的环境电磁辐射测量

探究移动通信基站的环境电磁辐射测量摘要:电磁辐射是当前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面临的重要难题。

以现阶段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移动通信基站环境特点,明确新时代发展对移动通信基站工作的要求,深层探索如何进行移动通信基站的环境电磁辐射测量工作,并明确其带来的影响,以此为保障公众日常生活和工作安全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移动基站;通信环境;电磁辐射;测量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移动通信用户越来越多,对应的移动通信建设工作也在随之革新。

当前大城市室外地区已经实现无线覆盖,相信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工作将会越来越有效。

因此,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要想满足客户提出的各项要求,并提升网络运行质量,要加大对环境电磁辐射测量工作的关注。

了解当前移动通信基站可知,其在生活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医院、居民楼、办公室等,但因为这些地方都具备建筑物密集、业务量高等特点,所以在实践工作中存在大量与环境电磁辐射有关的投诉,此时为了获取基层群众的支持,有关企业要做好移动通信基站环境电磁辐射测量工作。

1.电磁辐射从本质上讲,电磁辐射也叫做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研究的粒子性不同,电磁辐射研究的是波动性。

振荡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依据波的形式传播,就构成了电磁波。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红外光、可见光等。

移动通信基站释放的电磁波就是电磁辐射,也就是非电离辐射。

当前,我国为了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减少电磁环境污染,确保电磁辐射得到合理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提出了《电磁辐射控制限值》(GB 8702—2014),其中针对电磁辐射照射数据进行了明确规定。

对当前移动通信2G、3G及4G基站的电磁辐射来说,其发射频率范围在30MHz到3000MHz之间,电场强度公众曝露限值为12V/m,相应功率密度公众暴露限值为0.4W/m2【1】。

2.移动通信基站的作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在无线电覆盖的范围内,依据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间实施信息传递,属于无线电收发信号电台。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摘要:本文论述了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设备质量控制的措施及人员准备、现场部署和监测、数据记录到最终监测报告,以及移动通信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并对通信基站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0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变化迅速,电磁辐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电磁辐射已成为继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之后我国第四大环境污染源。

电磁辐射是指通过空间以电磁波形式传输的能量流,限于非电离辐射,包括信息传输中的电磁波发射、工业、科学和医疗中的电磁辐射以及高压输变电产生的电磁辐射。

我国颁布实施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1988)、《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 10.2-1996)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电磁辐射防护监测标准体系。

“十三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使电磁辐射环境监测队伍取得了长足进步。

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是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的重要对象,随着移动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工作具有多项目、分布广、变化大等特点,日益成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的重点。

开展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必须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满足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环境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从设备和人员准备、现场部署和监测、数据记录到最终监测报告等方面论述了质量控制措施,为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1 预监测设备和人员准备根据检测机构计量认证(CMA)系统的要求,应进行监测仪器的外部监测和内部验证。

外部核查是指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法定认可机构根据核查程序,通过试验确定监测仪器的指示误差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且频率至少每年一次。

而内部验证是对测试机构内部组织的校准,与设备校准程序或功能匹配,以实现设备价值的可追溯性。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

附件: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Method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Monitoring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试 行)目次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监测条件 (3)5 监测方法 (5)6 质量保证 (9)7 监测报告 (10)附录A(规范性附录)有关计算和单位的换算 (11)附录B(参考性附录)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记录和报告格式 (13)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Method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Monitoring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试 行)1 适用范围本方法规定了监测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的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超过GB8702规定豁免水平,工作频率范围在110MHz~40GHz内的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本方法不适用于室内信号分布系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方法的引用而成为本方法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方法,然而,鼓励根据本方法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方法。

GB 8702:电磁辐射防护规定HJ/T 10.2-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 10.3-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1—GB/T6113.1: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

3.1基站 base station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射频发射基站、直放站和固定终端站。

3.1.1 射频发射基站 radio base station通常跟网络相关,包含了必要的发射和接收射频信号的硬件(包括发射机)。

《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编制说明

《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编制说明

附件3《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二〇二〇年四月目次1项目背景 (2)2必要性 (2)3编制目的和依据 (4)4主要技术内容说明 (4)5标准初稿审查情况 (24)《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为保护环境,防治电磁辐射环境污染,规范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2019年9月生态环境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向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以下称“技术中心”)下达开展《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以下简称《5G监测方法》)制订任务。

1.2工作过程2019年9月,成立编制组,人员组成有曹勇、林远、穆晨旸、赵顺平、李育敏、刘贵龙、吴剑、叶垚栋、朱滢、李夏。

2019年9月,开展某5G实验室室外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2019年10月,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对中国联通北京市区三座代表性5G移动通信基站进行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2019年11月,生态环境部辐射源安全司邀请相关专家对《5G监测方法(初稿)》进行咨询审议。

2020年3月,生态环境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召开视频会议听取《5G监测方法》修改、完善情况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2020年4月,编制组完成《5G监测方法(征求意见稿)》。

2必要性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自2012年始发展迅速,已成为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2013年,多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官方5G组织,包括中国的IMT-2020(5G)推进组、韩国的5G Forum、欧洲的5GIA、日本的5GMF、美国的5G Americas以及后来成立的巴西5G Brazil等。

为建立全球统一的5G标准、更好地推进5G产业发展,这些5G官方组织逐步加强国际合作,组织全球5G峰会,探讨政策策略、频谱规划、技术创新、标准发展、技术试验、部署方式、产业生态及垂直行业应用、国际合作等系列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