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的境界与分区

合集下载

腹部解剖--精美PPTPPT课件

腹部解剖--精美PPTPPT课件

腹膜形成鞘突,随睾丸下降, 最后形成睾丸鞘膜与鞘膜腔。
穿过腹股沟管的一段鞘突闭 锁,形成鞘韧带。
睾丸下降不到位,为隐睾。 单侧隐睾,难以生育;双侧 隐睾,不能生育。
鞘突未闭锁,可致先天性腹
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
完整编辑ppt
46
第三节 腹腔
•腹膜腔及其分区
•结肠上区的脏器
•结肠下区的脏器
•腹膜后隙的脏器
21
腹前外侧壁深层的神经
•第7→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腹 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腹前外侧壁 肌和皮肤。 •髂腹下神经:髂前上棘内侧2~ 3cm处→腹内斜肌→腹股沟管浅环 上方3 ~4 cm处穿出→耻骨联合上 方皮肤和腹壁下部的肌肉 •髂腹股沟神经:在髂腹下神经的 下方→腹股沟管→精索上方→出浅 环→阴囊(男)和大阴唇(女)肌 支→腹壁下部的肌肉。
组成:两口四壁
两口:①外口(皮下环)(浅环):耻骨结节外上方,三角形, 腹外斜肌腱膜构成。②内口(深环)(腹环):腹股沟韧带中点 上方约一横指处,圆形,腹横筋膜构成。
四壁:
①前壁: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②后壁:腹横筋膜、腹股沟 镰。③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④下壁:腹股沟韧 带。
临床意义:是腹壁薄弱区之一,是疝的好发部位。
3. 胆囊底:位于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相交处。胆囊炎时触摸 此点有压痛,
4. 阑尾根部: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称麦氏点。阑尾炎时麦氏点常有压痛。
完整编辑ppt
6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完整编辑ppt
7
一、腹前外侧壁的结构层次
层次 腹前壁
腹外侧壁
1 皮肤
皮肤
2 皮下组织(浅筋膜)
皮下组织

断层解剖学课件:腹部

断层解剖学课件:腹部
(3)尾状叶肝管 多数为三支汇入肝左右管
4 肝静脉
三大肝静脉 小静脉 尾状叶静脉 肝右后静脉
• (1)肝左静脉 • 由位于左外叶的上 下支汇合而成,行于左外叶的段间裂内,
主要作为左外叶上段和下段的分界
• 属支 左后上缘静脉(左外叶特长的肝脏) 左叶间静脉 内侧支 • 引流范围 左外叶和部分左内叶
肝静脉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
• 2 肝段是指以Glisson系统 为中心,其所属血供和胆汁 引流的肝组织所构成的一独 立的功能单位。
肝段灌注标本
•依据Glis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系统将肝分为 •左 右半肝及其五个叶、八个段
I
尾状叶
II 上段 左外叶 左半肝
III 下段
IV
左内叶
V 上段 右后叶 肝
VI 下段
VII 下段 右前叶 右半肝
VIII 上段
腹部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与分区 分为腹壁和腹腔两部分。 腹壁上界:由剑突、肋弓、 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 缘和第12胸椎构成;下 界:是耻骨联合上缘、耻 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 韧带、髂嵴、第5腰椎下 缘的连线;腹腔上为膈穹 窿,下经盆腔上口通盆腔。 1、九分法: 2、四分法:
右肋季区 腹上区 左肋季区 右腰区 脐区 左腰区 右髂区 腹上区 左髂区
(5)右段间裂 (其内无肝静 脉,肝门静脉右支或肝门右切迹)
膈面正中裂中点至肝右缘中点的连线 转至脏面,连于肝门右端
(6)背裂
上起肝左、中、右V出肝处,下至第 一肝门。 分隔尾状叶与前方的左内叶、右前叶 和右后叶
7左内叶亚段间裂 位于横沟的深方,通过肝门静脉左 支横部和肝门静脉右支的延长线
二 肝的断层解剖特点
(2)左叶间裂

局部解剖讲稿腹部

局部解剖讲稿腹部

(二)网膜和韧带:
1. • • 小网膜: 位置— 起于膈、肝静脉韧 带裂和肝门;连于胃 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 之间 。 区分— 肝胃韧带,肝十二 指肠韧带。 内容— 肝胃韧带内包裹胃 左动脉和静脉;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包裹肝固有动脉(左 前)、胆总管(右前) 和门静脉(后)
2. 大网膜:
• •

• • •
(一)腹前壁正中切口:
1. 2. 3. 4. 5. 6. 皮肤 浅筋膜 腹白线 腹横筋膜 腹膜下筋膜 壁腹膜 切口简单,易缝合, 血液供应差, 伤口不易愈合
六、腹壁各部位手术切口经过的层次: (一)腹前壁正中切口:
( 二)腹直肌区切口(脐以上):
1. 2. 3. 4. 5.
皮肤 浅筋膜 腹直肌鞘前层 腹直肌 腹直肌鞘后层
1. 2. 3. 4. 5. 6. 7. 8.
皮肤 浅筋膜 腹外斜肌和腹直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下筋膜 壁腹膜
第三节
结肠上区
一、胃: (一)位置和毗邻: 1. 位置:中等充盈时,大部位于左季肋区,小部位于腹上区。 贲门位于第 11 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 1 腰椎右侧。 2. 毗邻:前壁— 右侧份邻接左半肝,左侧份上部邻膈,下部接腹 前壁 后壁— 隔网膜囊邻接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 及其系膜(胃床)。
(一)腹股沟管: 1. 2. 3. 4. 定义: 位置: 形态结构: 穿过的结构:


男性:精索及其被膜、
髂腹股沟神经 女性:子宫园韧带等

临床意义:
• 腹股沟疝
— 腹股沟斜疝(腹壁下动脉外侧)
— 腹股沟直疝(腹壁下动脉内侧,海氏三角)
睾丸和精索被膜与腹壁层次的关系(由外向内):
— 精索外筋膜(腹外斜肌腱膜) — 提睾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 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 — 鞘韧带及睾丸鞘膜(壁腹膜)

局解剖第六章 腹部

局解剖第六章  腹部
下壁 — 腹股沟lig 内口 — 腹环(深环) 外口 — 皮下环(浅环)
2、内容:
男:精索、髂腹股沟N、生殖股N生殖支
女:子宫圆韧带、髂腹股沟N 、生殖股N生殖支
五、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Hesselbach三角)
⒈ 界限:
外 — 腹壁下A
内 — 腹直肌外缘 下 — 腹股沟lig
⒉ 意义 :
此区为薄弱部位;
3、肌层:
腹外侧壁: ⑴ 腹外斜肌 — 其腱膜形成腹股沟lig、腔隙 lig、皮下环 ⑵ 腹内斜肌 —其腱膜分为两层包绕腹直肌
⑶ 腹横肌
腹前壁:
—其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融会为腹
股沟镰(联合腱)
⑴ 腹直肌鞘前层 ⑵ 腹直肌
⑶ 腹直肌鞘后层
4.腹横筋膜: 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紧贴腹横肌内面。
形成物:
⑴ 腹股沟管深环— 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
⒉ 体表投影(参考教材)
第二节
腹后壁
腋后线
腹前外侧壁
腹直肌外缘
腹前壁 腹外侧壁
腹前外侧壁
一、层次
1.皮肤:
薄,富于弹性、延展性,临床皮瓣、皮片的
供皮区。
神经节段性分布 : T7 — 剑突平面 T8 — 肋弓平面 T10 — 脐平面 T12 — 髂前上棘平面(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 L1 — 腹股沟平面
胃胰lig—胃幽门窦部到胰
3、胃的动脉 胃左A — 起自腹腔干
胃右A

起自肝固有A
— 起自脾A
胃网膜左A
胃网膜右A
胃短A 胃后A — —

起自胃十二指肠A
起自脾A 起自脾A,出现率72%
4、胃的神经
⑴ 交感神经— 随腹腔干分支至胃壁,抑制 胃的分泌、蠕动,使血管收缩 ⑵ 副交感神经— 迷走N前干:肝支、胃前支 迷走N后干:腹腔支、胃后支

腹部分析课件

腹部分析课件

⑤包绕精索形成精索内筋膜。
㈤ 腹膜外组织
为一疏松结缔组 区此层含脂肪较
又称腹膜外脂肪或腹膜外筋膜。织层,在腹股沟 位于腹横筋膜与腹膜壁层之间。
多。输精管、腹
壁下动脉等均行 于此层内。
腹膜外筋膜
㈥ 壁腹膜
是腹前外侧壁的最内层。
腹前壁下部的腹膜形成5条皱襞及3对隐窝
腹膜皱襞: 脐正中襞
5条
脐内侧襞
浅淋巴管: 脐以上的浅淋巴管注入腋 淋巴结, 脐以下浅淋巴管注入腹股 沟浅淋巴结。
㈢ 肌层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1.腹直肌
在腹直肌表面包 有腹直肌鞘。
腹直肌鞘
1.腹直肌
腱划 与腹直肌鞘前层紧密结合, 与腹直肌鞘后层结合疏松。 腹直肌下端的前内方常
有三角形的锥状肌
2.腹外斜肌
肌纤维方向: 腹外斜肌腱膜:
→子宫→阴道→外界 。
腹腔:指腹、盆壁内面围成的腔隙, 内含器官、腹膜、腹膜腔等。 ㈡ 腹膜与腹、盆腔器官的关系 腹、盆腔脏器位于腹膜腔之外。 依据脏器被腹膜覆盖的情况分为三种: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外位器官
腹膜外位器官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不同部位,层次和结构有很大差异。外科手术时, 不同部位作手术切口,必须熟悉其不同的层次和 结构。 皮肤 浅筋膜 一、腹壁 层次 肌层 腹横筋膜
腹膜外筋膜
壁腹膜
㈠皮肤
特点:薄而富有弹性,除脐部外,易于皮下组
织分离,伸展性和移动性都相当大,故临床常
选择为游离皮瓣的供皮区。
皮神经分布
剑突平面:第7肋间神经
脐 平 面:第10肋间神经
髂前上棘平面:第12肋间神经
腹股沟平面:第1腰神经 临床上常借皮肤感觉的缺失平面来初步估计 脊髓或脊神经根的病变部位及外科手术所需 的麻醉平面。

局解—03腹部

局解—03腹部
九分法——为定位腹腔内脏器
二、分区(Regions)
局解分部
腹前外侧壁 腹壁
腹后壁 腹腔 腹腔内容物
三、体表标志(Landmarks)
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 耻骨结节(pubic tubercle) 髂 嵴(iliac crest) 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髂后上棘(pos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 脐(umbilicus) 半月线(linea semilunaris)
腹侧壁浅动脉 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浅静脉
胸腹壁静脉 腹壁浅静脉 旋髂浅静脉
浅层结构
(二)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浅静脉
胸腹壁静脉 腹壁浅静脉 旋髂浅静脉
脐周静 脉网
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腋静脉 腹壁浅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 旋髂浅静脉
浅层结构
(二)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3.皮神经
节段性明显: 第7肋间神经——剑突 第10肋间神经——脐 第12肋间神经——髂前上棘 第1腰神经——腹股沟
深层结构
(一)肌层
腹直肌
腹直肌鞘
(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腹直肌鞘后层在脐下4~5cm处缺如,而形成一凸 向上方的弓形线称弓状线。
腹直肌鞘
弓状线以上
深层结构
(二)深层血管
动脉
腹壁下动脉 旋髂深动脉
静脉—与动脉同名伴行
深层结构
(三)深层神经
第7-12胸神经前支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
深层结构
(四)特殊结构
1.腹横筋膜

第六章腹部腹前外侧区

第六章腹部腹前外侧区
精索内筋膜 提睾 肌 精索外筋膜 4、临床意义:
五、腹 股 沟 三 角 inguinal triangle
腹股沟三角又称Hesselbach三角。
1、境界:fig 2、临床意义:
注意区别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 1)疝脱出的位置 2)临床表现
股三 角
femoral triangle
股三角的周界 fig 上 界: 下外界: 下内界:
第六章 腹 部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和分区 (一) 境界 (二) 分区 fig
1、九分法 2、四分法 2、二、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 (一)体表标志 (二)体表投影
第二 节 腹前、外侧壁
一、浅层结构 fig 1、皮肤 2、浅筋膜 1)脂肪层(Camper 筋膜) 2)膜性层(Scarpa 筋膜) fig fig fig 3、浅 动 脉: 4、浅 静 脉: 5、浅淋巴管: 6、皮 神 经:
下区:有股血管和股管穿过,此区域的缺陷导致位
于股血管周围各个位置的股疝。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斜疝的关系
三、 腹 股 沟 管
inguinal canal fig
1、概 念:
2、通过的内容: 男性
女性
3、两 口:
浅环(皮下环)体表定位
深环(腹 环)体表定位 fig
4、四 壁: 前壁
上壁
后壁
下壁
5、临床意义:
注意:在腹股沟疝的修补术中勿损伤哪些
神经?
四、 精
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permatic cord
1、概念:fig 2、组成: 3、被膜:
临床上常用的手术切口
1、正中切口(经腹白线切口)
2、经腹直肌切口 脐以上: 脐以下:

局部解剖学-腹部ppt课件

局部解剖学-腹部ppt课件
〔1〕动脉:脐平面以上来 自肋间后动脉和肋下动脉的 分支〔细小〕;脐平面以下 有两条较大的浅动脉即腹壁 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
腹壁浅A 旋髂浅A
一、层次构造
〔2〕浅静脉:脐以上经胸腹 壁V→胸外侧V →腋V ;脐以 下经腹壁浅V →大隐V →股 V。 腹前外侧壁的浅V是上、下腔 V与肝门V间重要的吻合支, 在脐区,浅V经过附脐V与肝 门V相交通……。 当上、下腔V脉之一有阻塞 〔高压〕时,血液可取道另一 腔V途径回流……。 〔3〕浅淋巴管:〔略〕
腹部
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 腹部的上界为剑突〔或剑胸结合〕向 两侧经肋弓下缘、第11肋前端、第 12肋下缘至第 12胸椎棘突的连线; 下界为耻骨结合上缘向两侧经耻骨嵴、 耻骨结节、腹股沟、髂嵴至第5腰椎 体下缘的连线。腹部的体表境界与腹 腔的境界并不一致……。 〔二〕分区 用的有九区分法和四区分法。
三、肾 上 腺 和 下 腔 静 脉
1.肾上腺:左侧为半月 形,右侧为三角形。 肾上腺上动脉〔始自膈下 动脉;肾上腺中动脉〔自 腹自动脉〕;肾上腺下动 脉〔自肾动脉〕。 2.下腔静脉
四、腰 交 感 干
脊柱与腰大肌之间。左腰交 感干与腹自动脉左缘相邻; 右腰交感干的前面有下腔 静脉覆盖。
腹腔NG
腰交 干NG
二、胃
2.淋巴 3.神经:迷走神经前、后干。
三、十二指肠
1.分部及毗邻 2.血管:胰十二指肠上前、后A及胰十二后A。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
Treitz韧带
四、肝
1.位置与毗邻 2.韧带和膈下间隙
膈下腹膜外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上间隙
左肝上前
左肝上间隙 左肝上后
右肝下
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

腹部

腹部

1
二、腹部的体表标志
其上界可触及的体表标志有剑突、肋弓;下界有 耻骨联合上缘、耻骨结节、髂前上棘和髂嵴,还 有位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间的腹沟韧带。
1
三、腹部的分区
为了便于描述腹腔脏器的位置和进行体表触摸,常 将腹部以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划分为九个区。 上水平线为通过两侧肋弓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 是通过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别通 过两侧腹股沟韧带的中点。九个区的名称是:腹上 区和左、右季肋区;脐区(腹中区)和左、右腰区; 腹下区和左、右腹股沟区。
1
M2
(1)浅动脉 腹前壁下半部有两条较大的浅动脉 1)腹壁浅动脉:起自股动脉上行越过腹股沟韧带走向脐部; 2)旋髂浅动脉:起自股动脉,分布髂前上棘附近。 由于这些浅动脉走行于浅筋膜的浅、深层之间,故在此部切取带血管蒂 的皮瓣时,宜保留足够的浅筋膜组织。 (2)浅静脉 腹前壁的浅静脉甚丰,互相吻合成网,尤以脐区最发达。脐以上的浅静 脉经腹外侧部的胸腹壁静脉汇入胸外侧静脉,再汇入腋静脉。脐以下的 浅静脉经腹壁浅静脉和旋髂浅静脉汇入于大隐静脉,回流于股静脉,从 而沟通了上、下腔静脉系的血液。脐区的浅静脉与深部的腹壁上、下静 脉之间有吻合,此外还与门静脉的属支附脐静脉相吻合。所以当门脉高 压症时,门静脉的血液可经脐周的静脉网回流,致使脐周静脉怒张、弯 曲,貌似希腊海蛇女神的卷发,故称海蛇头。
1
3.腹前外侧壁的静脉 腹前外侧壁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其中腹壁上、下静脉 和旋髂深静脉分别上、下行汇流入胸廓内静脉和髂外静脉; 肋间静脉和肋下静回流于奇或半奇静脉;腰静脉回流至下腔 静脉和腰升静脉。 4.腹前外侧壁的淋巴管 深淋巴管伴随静脉回流,上部的淋巴管回流至肋间淋巴结或 胸骨旁淋巴结;中部者汇入腰淋巴结;下部的回流入髂外淋 巴结。

(临床应用解剖)四、腹部(一)

(临床应用解剖)四、腹部(一)

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
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
组织和壁腹膜。
三、腹前外侧壁手术切口层次:
5、右下腹斜切口:
即麦氏切口,在麦氏
点作垂直于脐与右髂前上
棘连线的切口,由浅入深
依次为:皮肤、浅筋膜、
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
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
外组织和壁腹膜
第三节
腹股沟区
一、腹股沟管与腹 股沟三角: 二、睾丸下降与腹 股沟疝的关系:
四) 胰
五) 脾
一) 胃
1、位臵
2、毗邻
3、网膜与韧带
4、血管 5、淋巴回流
6、神经
1、位臵:
中等程度充盈时,大 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 部分位于腹上区。
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
侧;
胃幽门:在第1腰椎下缘
右侧。
2、毗邻:
胃床:
由胃后壁隔网膜囊与
胰、左肾、左肾上腺、 膈脚、脾、横结肠及其 系膜共同构成。
1. 皮肤 2. 浅筋膜 3. 肌层 4. 腹横筋膜
5. 腹膜外筋膜
6 .壁腹膜
1.皮肤:
特点:
前外侧皮肤薄而有弹性, 皮下组织松
弛,两层组织易分离。
皮神经分布:
剑突平面------- 第7肋间神经前支
脐平面
------- 第10肋间神经前支
髂前上棘平面--- 第12肋间神经前支
腹股沟平面------第1腰神经前支
沿腹壁前正中线纵 行切口,由浅入深依
次为:皮肤、浅筋膜、
白线、腹横筋膜、腹
膜外组织和壁腹膜。
三、腹前外侧壁手术切口层次:
2、旁正中切口:
沿腹壁前正中线旁
开约1~2cm纵行切口,
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的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
腹部的上界是胸廓下口,即由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和12胸椎围成;下界是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髂嵴至第5腰椎下缘的连线。

腹壁两侧以腋后线为界,分为腹前外侧壁和腹后壁。

腹腔的境界与腹部的体表境界不同:其上界是向上膨隆的膈穹窿,下方则通过骨盆上口突向盆腔,故期下界是盆腔的底。

由于右侧和左侧的膈穹窿可分为高达第4和第5肋间隙水平,小肠等腹腔脏器也经常进入盆腔,所以腹腔的实际范围要大大超过腹部的体表境界。

腹腔还以小骨盆入口为界分为上方的固有腹腔和下方的盆腔。

一般临床讲的腹腔是指固有腹腔,不包括盆腔。

腹腔内有消化系统的大部分和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还有脾、肾上腺以及血管、神经、淋巴管和淋巴结等,大部分腹腔脏器的表面和腹壁的内面都有抚摸覆盖。

(二)分区
为了便于描述腹腔内脏器的大致位置,叙述和记录发生症状和病变或损伤的大致部位,临床上需要将腹部分区。

通常有两种常用的方法:
1、九分法: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9个区。

上水平线是经过两侧
肋弓下缘最低点(相当于第10肋)的连线;下水平线是经过两侧髂结节(或
另册髂前上棘,或两侧髂嵴的最高点)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别是经过左、右
腹股沟韧带中点(或两侧腹直肌的外侧缘)的垂直线。

9个分区分别称为:上
部的腹上区和左右季肋区;中部的脐区和左右腰区,下部的腹下去和左右腹股
沟区。

2、四分法:用通过脐的垂直线和水平线将腹部分为左右腹上部和左右腹下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