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之——阮咸

合集下载

一把掷地有声的琵琶——阮咸

一把掷地有声的琵琶——阮咸

一处残破的古冢,一把锈蚀的琵琶,恍过阮咸的故影。

他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学作品,他没有任何可堪窥见的文采,然而,在形形色色,醉酒与啸歌中,他的音乐,他的仙姿,却不难窥见一缕神韵。

无法目睹他怀抱琵琶的风姿,无缘聆听他天籁之音,然而,在抗怀物外,不为人役中,那颗任达不勒的心,那段悠久旷远的曲,让世人久久地感怀。

阮咸如同他的琵琶,富有金属般的质地,掷地有声,那把长眠的琵琶,隐藏着他的生灵,无数的旷雅,无数的气息。

历史在行进中,有着偶然和必然,它犹如一条远古的河流,必然流淌。

然而,它不时地悲鸣和呼啸,不时地平静和清澄。

上古,中古,近代,历史在环环相系,因素萦绕中无声无息地走过,然而,里面却有着不可回避的沉重。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它承载着无数的生灵,呼吸,放任,济世,救国,荒诞和虚无,而这一切都有它的必然。

先秦是一个必然,魏晋是一个必然,隋唐是一个必然,明清是一个必然。

而在这样的必然中,老庄,三操,嵇阮,李白,苏轼,曹雪芹……也必然承载。

或无为自然,或通脱华丽,或放任不羁,或迈俗旷达,或性灵悲痛,其中的背后必然有着沉重。

而魏晋六朝却是沉重中沉重,跌荡与清醒,旷放与沉郁,它承载着无数的名士的个性,独立,自由和放纵。

阮籍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嵇康临当就命,顾影索琴;向秀酒酣起舞,任率无为;阮咸贞索寡欲,深识清浊……这一切都有它的沉重。

魏晋是一个沉重的时代,是时代的沉重,是学问的沉重,是生活的沉重,是名士的沉重。

同时,魏晋又是一个任达的时代,是时代的任达,是学问的任达,是生活的任达,是名士的任达。

因此,魏晋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时代。

它在任达的背后有沉重,在有无的背后有沉重,在言意的背后有沉重,在名教自然的背后有沉重。

当然,阮咸作为一个名士,其神韵、放任、音乐、仙姿必然少不得沉重,是时代的使然,是生活的使然,是阮咸成为阮咸的使然。

然而,这些究竟逃不出历史的行进,偶然和必然中。

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并称“大小阮”,为人旷达不羁,不拘礼法,善弹琵琶,官历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阮咸曝裈

阮咸曝裈

阮咸曝裈“阮咸曝裈”这个典故,有人又通俗地称之为“阮咸晒衣”。

阮咸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贤”之一。

《晋书〃阮咸传》记载:“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而南阮贫。

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皆锦绮粲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

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古时候穷人和富人是分开居住的。

例如秦朝就有“闾左”与“闾右”的说法,“闾左”是贫民区,“闾右”是富人区。

阮姓是个大家族,有富也有贫,于是一条大道的北面,就形成了高档住宅区,住的全是阮姓中的富豪,而道南是棚户区,贫民区,住的全是穷人,阮咸与叔父阮籍都住在道南,阮咸虽然也是穷哥们,可是他在有钱人面前却泰然自若,一点也不自卑。

在阮咸看来,富贵不足夸耀,贫寒亦非耻辱。

当时有个风俗,就是每年七月初七,各家都要把自家的箱子打开,把箱子中的衣服拿到太阳下面晾晒。

据说这样衣服不会被虫子咬。

这一天,许多人家都在晒衣服,那些有钱人家把绫罗绸缎一一晾晒出来,一时间便花团锦绣,粲然耀眼。

这既是晒衣服,也是一种炫富。

面对“北阮”那边的高档、华丽的服装,“南阮”自卑的的穷人们都自惭形秽,不敢把自家的破衣服拿出来晒,因为他们感到那些破旧衣服很丢人,而阮咸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取了根竹竿,把自己的粗布破裤头拿了一件挑了起来,也晒在路边。

人们看了,纷纷惊怪,阮咸却不以为然地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这句话是说,“既然不能免俗,那就权当表示一下意思吧!”阮咸挑起来晾晒的衣服叫“大布犊鼻”裈,裈,读kūn,古代称裤子。

犊鼻裈很类似现在的破裤衩、烂短裤,著名学者、南京大学教授柳士镇先生认为,“犊鼻裈”为一种干杂活时穿的短裤,类似后代的套裤,无裆,形状像犊鼻,故称犊鼻裈。

在古代,这是贫贱劳作者的衣着,其实就是贫穷的代名词。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有一句名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就是说,对于贫贱从不担心忧愁,对于富贵从不热烈追求。

五柳先生是这样的人,阮咸也是这样的人,在他们眼里,贫贱也罢,富贵也罢,无非就是一种过眼烟云。

竹林七贤典故

竹林七贤典故

“竹林七贤”的典故:“竹林七贤”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

七人当中,比较突出的是阮籍和嵇康,他们诗文写得很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

阮籍骑驴上任、喝醉躲求婚阮籍性情豪放、直爽,他不满意现实,就经常饮酒消愁,喝醉了,就跑到山野荒林去大喊大叫。

发泄胸中的闷气。

外边的人看了,都以为他精神不正常。

其实,阮籍是很有政治才能的人。

曹魏末年,阮籍被任命为东平相,他骑着一头小毛驴去上任。

到任后,下令把衙门前面的屏障全部拆除,使衙门内外能够互相看得见。

他仅仅用了十天的功夫,就把东平郡治理得秩序井然,显示了超群的政治才能。

司马氏掌权以后,他不愿意为司马氏政权干事,就经常喝得醉熏熏的。

有一次,司马昭替儿子司马炎向阮籍家求婚,阮籍不愿意把闺女嫁给司马氏家族,就故意喝得烂醉,直醉了60多天,终于躲了过去。

嵇康打铁拒钟会嵇康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他长得一表人才,学识渊博,善于弹琴做诗,还会打铁。

他看不起司马氏集团的人,就故意找机会嘲讽他们。

有一次,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因羡慕嵇康的学识,带着他自己写的一本书去向嵇康求教,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

那天嵇康和向秀正好在大树底下打铁,他们两人远远看见钟会走来了,就互相使了眼色,有意要嘲弄一下这个权贵。

于是,向秀只顾用力拉风箱,嵇康举锤打铁,像没看见钟会一样。

钟会夹着书,站了一会儿,见谁也没看他一眼,觉得没趣,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王戎不取道旁李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是王戎,他比阮籍小20岁。

王戎从小就很聪明,六七岁的时候,王戎和一群小朋友在路边玩耍。

路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了许多李子。

小朋友们看见了,都争先恐后地爬到树上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看热闹,没有去摘。

有的小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说:“路边上的树还有那么多李子,准是苦李子。

”那个小朋友不信,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苦李子。

竹林七贤之——阮咸分析

竹林七贤之——阮咸分析

竹林七贤之——阮咸文/百里冰,号琬雪宜人琵琶之父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生于何年卒于何月,历史没有留下考证,这正是:“来得匆匆去也匆匆。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贤之一。

性情放达不受拘束,在竹林七贤中排在末第二小。

叔侄俩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共同蔑视封建礼教,对封建礼教持反抗态度,处世旷达不羁。

阮籍在做人处事方面已经是豪放不羁,可他这个侄子在这方面有过之而不及,可谓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阮咸从小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叔叔阮籍很喜欢他,他也很崇拜叔叔,时常跟在叔叔屁股后面访友拜客、游山玩水。

长大了两人更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在外人看来他们亲密无间的举动不像叔侄而像兄弟,人们就称他俩为“大阮”、“小阮”。

魏晋时期的洛阳,虽经受多次战争的破坏,饱经沧桑,但它地处中原腹地还是比较繁华的,依然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阮咸的老家在陈留,即现在的开封附近,但他刚刚懂事起就很向往京城洛阳。

因为和阮籍长时间在一起,等他长大了一点,阮籍不但把他带到了洛阳,而且还把他带进了“竹林七贤”这个小团体里,在阮籍等人的熏陶影响下,阮咸讨厌官场的污浊之气,无事可做时他宁可独自喝酒弹琴,消愁解闷,也不愿与“庸人”来往,大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超脱于旷达。

阮咸名列竹林七贤,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没有流传下来,叔叔与嵇康等人都有文章流传于世,而阮咸却没有文章流传于世,是他不钟爱文学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他有多么的叛逆,对礼教多么的蔑视,然而,他生长的地方是一个书香世家,又有叔叔、嵇康、山涛等人的渊博学识作交流,不喜读书、不愿意读书那是不可能的。

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流传于世,但他音乐方面的作品却有传世,阮咸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同一般,他是一位音乐天才,在竹林七贤中,有三位杰出的音乐家——阮咸、嵇康和阮籍。

这三位不但精通音律,并且对音乐都有所创新,而阮咸不仅在音乐上的细致入微、精通乐器,还善于制作,他自己就亲手制作了一把琵琶,他制作的琵琶音色纯正,弹奏起来声音清脆明亮、音调抑扬悦耳,优美动听。

竹林七贤的成语故事

竹林七贤的成语故事

竹林七贤的成语故事
竹林七贤的成语故事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

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

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

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

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

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

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

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

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

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

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高考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六)阮咸

高考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六)阮咸

高考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六)阮咸琵琶之父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生于何年卒于何月,历史没有留下考证,这正是:“来得匆匆去也匆匆。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贤之一。

性情放达不受拘束,在竹林七贤中排在末第二小。

叔侄俩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共同蔑视封建礼教,对封建礼教持反抗态度,处世旷达不羁。

阮籍在做人处事方面已经是豪放不羁,可他这个侄子在这方面有过之而不及,可谓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阮咸从小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叔叔阮籍很喜欢他,他也很崇拜叔叔,时常跟在叔叔屁股后面访友拜客、游山玩水。

长大了两人更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在外人看来他们亲密无间的举动不像叔侄而像兄弟,人们就称他俩为“大阮”、“小阮”。

魏晋时期的洛阳,虽经受多次战争的破坏,饱经沧桑,但它地处中原腹地还是比较繁华的,依然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阮咸的老家在陈留,即现在的开封附近,但他刚刚懂事起就很向往京城洛阳。

因为和阮籍长时间在一起,等他长大了一点,阮籍不但把他带到了洛阳,而且还把他带进了“竹林七贤”这个小团体里,在阮籍等人的熏陶影响下,阮咸讨厌官场的污浊之气,无事可做时他宁可独自喝酒弹琴,消愁解闷,也不愿与“庸人”来往,大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超脱于旷达。

阮咸名列竹林七贤,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没有流传下来,叔叔与嵇康等人都有文章流传于世,而阮咸却没有文章流传于世,是他不钟爱文学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他有多么的叛逆,对礼教多么的蔑视,然而,他生长的地方是一个书香世家,又有叔叔、嵇康、山涛等人的渊博学识作交流,不喜读书、不愿意读书那是不可能的。

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流传于世,但他音乐方面的作品却有传世,阮咸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同一般,他是一位音乐天才,在竹林七贤中,有三位杰出的音乐家——阮咸、嵇康和阮籍。

这三位不但精通音律,并且对音乐都有所创新,而阮咸不仅在音乐上的细致入微、精通乐器,还善于制作,他自己就亲手制作了一把琵琶,他制作的琵琶音色纯正,弹奏起来声音清脆明亮、音调抑扬悦耳,优美动听。

竹林七贤阮咸生平简介

竹林七贤阮咸生平简介

竹林七贤阮咸生平简介阮咸,字仲容。

是三国至西晋时期文学家、音乐家。

竹林七贤之一,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竹林七贤阮咸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竹林七贤阮咸简介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他们是先有七贤的名声,之后因为常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的竹林下,饮酒、赋诗、纵歌,肆意酣畅,又因为被称为七贤,所以就和地名竹林合称,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阮咸,字仲容。

是三国至西晋时期文学家、音乐家。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建安七子中阮瑀的孙子。

在当时,阮咸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

阮咸这个人性情比较放达不受拘束,因为阮咸很崇拜阮籍,所以能常常跟着他的叔父一块去外面游山玩水。

虽然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但是阮咸并没有广泛受到世人的关注,是在七贤中受到关注中最少的一位了。

可能就是这缘故,阮咸留存到现在的关于阮咸的生平事迹很少,大多零散的存在于《世说新语》、《晋书》中,在其他的史书中很少有关于阮咸的事迹。

晋武帝还以阮咸这个人虚浮不实,嗜酒如命为借口没有录用他。

阮咸这个人比较的放诞无礼,而且不拘泥于礼法,被当时的人所耻笑。

记得有这么一件事,竹林七贤阮咸在私底下偷偷的和他姑母家的鲜卑婢女有了私情。

在后来阮咸的母亲去世了,阮咸在富桑,他的姑母也要回到自己的丈夫家。

当初一开始姑母是答应阮咸会把同阮咸有私情的婢女留下来的,但是在离开的时候却又把那个婢女带走了。

当时阮咸还在接待客人,当知道他的姑母走了还把那个婢女带走后,就借了客人的马去追姑母。

要回婢女后还是穿着丧服和婢女坐同一匹马回来的,还说:“人不能丢失啊。

”阮孚就是阮咸和这个婢女生的孩子。

阮籍与阮咸关系阮籍和阮咸两人是叔侄关系,他们两人都是竹林七贤中的一员。

阮籍和阮咸两人还并称为“大小阮”,他们两个人都以纵放旷达而著称于世,他们共同蔑视封建礼教,对封建礼教持反抗的态度,为人处世旷达不羁。

阮籍,字嗣宗,三国时期陈留人。

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的父亲是建安七子中阮瑀,阮瑀是当时著名的世人和散文家。

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题解】任诞,指任性放纵。

这是魏晋名士作达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

名士们主张言行不必遵守礼法,凭禀性行事,不做作,不受任何拘束,认为这样才能回归自然,才是真正的名士风流。

在这种标榜下,许多人以作达为名,实际是以不加节制地纵情享乐为日的。

名士作达的首要表现就是蔑视礼教,不拘礼法。

第7 则记阮籍说的“礼岂为我辈设也”,就道出了这一点。

他们不管男女有别。

婚丧礼节等,执意我行我素。

第7、8 则记阮籍不顾“叔嫂不通问”的礼制,与嫂话别;醉后睡在酒家妇旁边。

第2、9、11 则记阮籍在母丧期间纵酒,以致亲友来吊唁时仍醉态朦胧,裴楷只好无奈地说:“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

其次就是不分场合。

不分时候地纵酒放荡,不管为官居家,都毫无节制地饮酒。

例如第28 则记周伯仁喝酒“尝经三日不醒。

时人谓之三日仆射”;第12 则记人和猪共喝一瓮酒。

他们以为这就是名士风流。

第53 则记王孝伯之言,可说有点睛之妙,他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除此以外,他们要随心所欲,不勉强自己,不限制自己。

例如第47 则记王子猷雪夜忽忆邻县戴安道,立刻乘船去拜访,经一夜才到,可是又及门而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其余如赌博、抢劫、偷拿别人财物、酒后唱挽歌、言谈不检点、等等,都是故意放纵自己的表现。

至如第31 则记殷洪乔去上佳时替亲友带了百来封信,走到半路,把信全都扔到了江里,声称自己“不能作致书邮”。

这纯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无赖行径、与名士任诞似无甚关系。

任诞的动机,各人或有不同。

第13 则记阮籍不同意自己的儿子“亦欲作达”,可见阮籍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要借酒浇“胸中垒块”(第51 则),而他的儿子只是为了追求名士风度,无怪他要反对了。

有的名士借作达以避乱世,有的名士要求在官场中保留一些个性自由,不失人的真性,其任诞言行对反礼教来说,有一定意义。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1、嵇康,嵇康(224年-263年),字叔夜。

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2、阮籍,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3、山涛,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

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4、向秀,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5、刘伶,刘伶(生卒年不详,一说约221年-约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6、王戎,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

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陕县。

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年七十二,谥号“元”。

7、阮咸,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

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

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

世说新语中的阮咸

世说新语中的阮咸

阮咸
仁诞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①;北阮皆富,南阮贫。

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②;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③。

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注释】①阮仲容:阮咸,字仲容,是阮籍的侄儿,竹林七贤之一。

②“七月”句:旧时风俗,七月七日晒衣裳、书籍,据说这样就不会受虫蛀。

③犊鼻裈:短裤,一说围裙。

【译文】阮仲容、步兵校尉阮籍住在道南,其他阮姓住在道北;道北阮家都很富有,道南阮家比较贫穷。

七月七日那天,道北阮家大晒衣服,晒的都是华贵的绫罗绸缎;阮仲容却用竹竿挂起一条粗布短裤晒在院子里。

有人对他的做法感到奇怪,他回答说:“我还不能免除世俗之情,姑且这样做做罢了!”(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①。

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注释】①宗人:同一家族的人。

斟酌:斟酒。

【译文】姓阮这一族的人都能喝酒,阮仲容来到族人中聚会,就不再用普通的杯子倒酒喝,而用大酒瓮装酒,大家坐成个圆圈,面对面大喝一番。

当时有一群猪也来喝酒,他们径直把浮面一层酒舀掉,就又一道喝起来。

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①。

及居母丧,姑当远移,初云当留婢,既发,定将去。

仲容借客驴,著重服自追之,累骑而返②。

曰:“人种不可失③。

”即遥集之母也。

【注释】①鲜卑:古代住在东北、内蒙一带的一个民族。

②重服:最重的孝服,即为父母丧而穿的孝服。

累骑:重骑,这里指同乘一驴。

③人种:这里指鲜卑婢已怀孕。

阮籍和阮咸关系简介

阮籍和阮咸关系简介

阮籍和阮咸关系简介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七人兴趣相投,被人合称为竹林七贤。

下面由本人为大家介绍阮籍和阮咸的关系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阮籍和阮咸关系阮籍和阮咸两人是叔侄关系,他们两人都是竹林七贤中的一员。

阮籍和阮咸两人还并称为“大小阮”,他们两个人都以纵放旷达而著称于世,他们共同蔑视封建礼教,对封建礼教持反抗的态度,为人处世旷达不羁。

阮籍简介阮籍,字嗣宗,三国时期陈留人。

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的父亲是建安七子中阮瑀,阮瑀是当时著名的世人和散文家。

阮籍在三岁的时候,父亲阮瑀就死了,是母亲一个人把他抚养成人的。

在阮瑀死后,家境清苦,阮籍勤奋好学所以能成才。

在阮籍还是少年的时候,他好学不倦,非常喜欢儒家的诗书,所以表现的不贪图荣华富贵和名利,还把那些道德高尚‘安平乐道的古代贤者作为榜样,还效仿他们。

阮籍早期是崇尚儒家文学,想用儒家治世,但是魏晋禅代的政治动乱,阮籍对现实的失望和感到生命的无常,所以开始蔑视封建礼教,之后对以隐世为主旨的道家思想有了兴趣。

不过阮籍并非是纯粹的道家,他对儒家思想也不是一概的排斥,可以说是阮籍各取他自认为需要的一部分来尊崇。

在很多方面,比如说阮籍注重孝道,但是在他的政治上,他排斥名教,想建立一个“无为、无军”的社会。

阮咸也是个竹林七贤之一,是阮籍的侄子,精通乐律。

颜延之曾用诗句“达音何用深,识为在金奏。

赞赏阮咸在音乐上的造诣之高。

阮咸简介竹林七贤阮咸,字仲容。

是三国至西晋时期文学家、音乐家。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建安七子中阮瑀的孙子。

在当时,阮咸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

阮咸这个人性情比较放达不受拘束,因为阮咸很崇拜阮籍,所以能常常跟着他的叔父一块去外面游山玩水。

虽然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但是阮咸并没有广泛受到世人的关注,是在七贤中受到关注中最少的一位了。

可能就是这缘故,阮咸留存到现在的关于阮咸的生平事迹很少,大多零散的存在于《世说新语》、《晋书》中,在其他的史书中很少有关于阮咸的事迹。

阮咸与阮琴的典故大全

阮咸与阮琴的典故大全

阮咸与阮琴的典故大全古代的名士都是活的相当潇洒自在,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他放浪形骸,不注重礼法,生性活泼爱创新。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阮咸与阮琴的典故大全,希望你喜欢。

阮咸与阮琴的典故阮氏一族是音乐世家,阮咸尤通音律。

颜延之有诗云:“达音何用深,识微在金奏。

”用以形容阮咸高超的音乐技艺。

他不但音律造诣高超,而且爱创新——造出风筝和气球。

藐视礼法,放浪形骸,是“竹林七贤”的共同点,阮咸尤甚。

《晋书》载:“阮咸贞素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

”践踏礼法至极致藐视礼法,放浪形骸,是“竹林七贤”的共同点,阮咸尤甚。

比如喝酒,别人用杯、用碗、用壶,他用坛子。

有一次,他将酒倒入缸内,恰巧一群小猪闻到酒香,一齐去抢喝。

阮咸见状,挤进猪群,同小猪一起喝。

这癫狂的行为,在阮咸身上屡见不鲜。

与猪共饮,醉了就睡在猪旁,痴呆之状,是七贤之最。

礼法规定,晚辈必须尊敬长辈,一定做到尊卑有序、长幼有别,所谓“长幼不比肩”是一条“铁律”。

阮咸不然,他常常将手搭在阮籍的肩膀上,甚至拥阮籍而行,勾肩搭背,形同兄弟。

更为出格的是,魏晋时,明文规定主人与奴婢、汉人与胡人不准结婚。

阮咸偏偏喜欢他姑妈家一个胡婢。

姑妈原打算赶走这个胡婢,但经不起阮咸的软磨硬泡,最终答应不赶走胡婢,但不许他们二人再见面了。

后来阮咸竟然骑着毛驴到姑妈家将胡婢抢了。

他将胡婢抱在毛驴上,绕村庄几周,扬言要娶她为妻,引起村民和官府的愤慨。

他的儿子阮孚就是这个胡婢所生。

阮咸,践踏礼法,达到极致。

精通音律创阮琴阮咸是七贤中受关注最少的一位,虽然看起来有些疯癫,但也有非凡的本领。

阮氏一族是音乐世家,阮咸是阮籍的侄子,精通音律,阮咸的祖父建安七子阮瑀琴、笛、琵琶样样精通。

颜延之有诗云赞其高超的音乐技艺:“达音何用深,识微在金奏。

”阮咸对音律的研究,超乎人们的想象。

《世说新语》载:西晋荀勖善于辨别乐音的正误,音律是否恰当。

每年正月初一举行朝贺礼时,殿堂上演奏的音乐,他都亲自调整五音。

竹林七贤的资料简介

竹林七贤的资料简介

竹林七贤的资料简介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上一群文化名流,他们生活在东汉末期的时候,共同抵制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状,以自由、独立、清高的生活态度,成为了当时的文化象征。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这群文化名流的资料简介。

1、嵇康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著名的一位,他是东汉末期的文学家、音乐家、哲学家。

他一生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反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状。

他曾经与竹林七贤中的其他成员一起,躲在竹林中过着简朴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

他的代表作品有《琴赋》、《祭酒韵》等。

2、阮籍阮籍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他是东汉末期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一生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反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状。

他曾经与竹林七贤中的其他成员一起,躲在竹林中过着简朴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

他的代表作品有《咏怀诗》、《离骚》等。

3、刘伶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他是东汉末期的文学家、戏曲作家、音乐家。

他一生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反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状。

他曾经与竹林七贤中的其他成员一起,躲在竹林中过着简朴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

他的代表作品有《七步诗》、《西河》等。

4、阮咸阮咸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他是东汉末期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一生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反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状。

他曾经与竹林七贤中的其他成员一起,躲在竹林中过着简朴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

他的代表作品有《闲居赋》、《论语义》等。

5、山涛山涛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他是东汉末期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他一生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反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状。

他曾经与竹林七贤中的其他成员一起,躲在竹林中过着简朴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

他的代表作品有《临江仙·滁州西涧》、《行楷书法》等。

6、傅玄傅玄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他是东汉末期的哲学家、文学家。

古代关于乐器阮的传说

古代关于乐器阮的传说

古代关于乐器阮的传说
古代关于乐器阮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与西汉公主刘细君有关。

猎骄靡同情刘细君在乌孙国的处境,于是命人给她做了一种乐器,这种乐器流传至今,叫“阮”。

另一个版本则与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有关。

唐代人认为魏晋名仕阮咸擅长演奏此乐器,因此将其称为“阮咸”。

白居易有诗曰:“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

落盘珠历历,摇珮玉琤琤。

”说的就是初听阮咸时的感受。

如今,阮是中国300多件民族乐器中,唯一一件用人的姓名命名的乐器。

【名人故事】竹林七贤阮咸简介

【名人故事】竹林七贤阮咸简介

【名人故事】竹林七贤阮咸简介阮咸个人资料中文名:阮咸[读音:ruǎnxián]别称:字德卿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西晋所处时代:西晋时期出生地: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长大时间:无考去世时间:无考职业:文学家,音乐家,官员职位:贫骑著侍郎代表作品:《三峡流泉》阮咸概述阮咸字仲容,西晋时期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开封尉氏县),生卒年不详,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

阮咸是阮籍之侄,建安七子之一的阮?之孙。

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生平放浪不羁;阮咸也是著名的音乐家,精通音律,有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

代表作有《三峡流泉》一曲。

阮咸生平概述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人。

晋始平太守。

魏武都太守阮熙之子,步兵校尉阮籍从子,阮瞻、阮孚之父。

晋人所称的“竹林七贤”之一,是七人中最少受关注的一位。

存世的阮咸生平事迹甚少,散见于世说新语、晋书和一些类书中。

阮咸年龄比王戎稍长,在竹林七贤中就是第二大的。

阮咸就是阮籍的侄儿,性情荒于受束缚,阮咸的趣闻也一揪一大把,比之阮籍丝毫不逊色。

这个侄子在这方面比之阮籍堪称就是青出于蓝。

他很崇拜叔父阮籍,时常跟著叔父一块儿游山玩水。

历仕贫骑著侍郎.山涛曾荐举阮咸为吏部郎,评者之曰:“(咸)绿色食品寡欲,万物无法安远也。

”武帝以其崇尚媚俗之谈论、嗜酒如命为由不必。

阮咸为人放诞不拘礼法,为当世所讥。

阮咸私幸其姑母家的鲜卑婢女。

后来阮咸的母亲去世,阮咸服丧,姑母也要回夫家去。

起初姑母答应将此婢女留下,但离开时又私自把她带走了。

当时阮咸正在会客,闻之借客人的马去追。

追上后还穿着丧服与婢女共骑一匹马回来,说:“人种不可失”。

阮孚即阮咸与此婢之子。

七月七日,按当时风俗,阮氏各家都把华贵的衣物拎出晾干。

唯独阮咸在庭院里褂了一条寒酸的布犊鼻?。

别人反问他,请问曰:“未能免俗,聊复尔儿。

”阮咸不喜与人结交,只喜与亲族一起饮酒弦歌取乐,尤其与从子阮?意气相投。

一代俊杰:竹林七贤-第九章

一代俊杰:竹林七贤-第九章

第九章小怪阮咸阮咸: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

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

阮咸是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阮咸也是着名的音乐家,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他生平放浪不羁,精通音律,有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

作有《三峡流泉》一曲。

(《三峡流泉歌》李季兰引《琴集》曰:“《三峡流泉》,晋阮咸所作也。

”)阮咸,晋初名士也。

他和他的叔父阮籍一样,都是旷达不羁的名士,人称他俩为“小阮”、“大阮”。

阮咸讨厌官场的污浊之气,蔑视封建礼教,宁可一人喝酒弹琴,消愁解闷,也不愿与庸人来往,大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超脱与旷达。

当时的洛阳,虽经受多次战争的破坏,但还是比较繁华的,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阮咸的老家在陈留,即现在的开封附近,但他刚刚懂事就很向往洛阳。

他的父亲名叫阮熙,是阮籍的哥哥,曾做过太守,但是不知为何,阮咸家非常贫穷。

少年阮咸相貌堂堂、谈吐不凡,但平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

这使他有了自卑心理,总是一个人呆在家里,不愿与人交往。

晋初的社会风气非常不好,门第观念很重,谁若是贵族出身,就会受到尊重;若是家庭贫困,又没有贵族血统,大家就瞧不起他。

阮咸就常遭别人歧视。

当时有一种民俗,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就是在农历七月七这天,各家各户都要把衣物拿出来晒一晒。

按说,七月的阳光很好,把衣服、被褥什么的拿出来晒一晒,让紫外线把那些霉了的、潮了的衣物消消毒,是很有好处的,但当时人们晒衣物的目的,却是为了炫耀。

炫耀什么呢?大户人家,用绫罗绸缎缝制的衣服很多,拿出来晾晒,就像是举行时装展览,红白绿蓝,随风飘舞,煞是好看。

可是,那些贫苦人家,只好把旧衣服熨了又熨,把那些破了的和有补丁的地方都掩盖起来,才勉勉强强地挂出来,心里是非常沮丧的。

话说阮姓是个大家族,好几百号人住在一个区域。

住在北边的人都很富有,称为“北阮”,住在南边的人都很贫穷,称为“南阮”,阮籍、阮咸等就住在南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七贤之——阮咸文/百里冰,号琬雪宜人琵琶之父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生于何年卒于何月,历史没有留下考证,这正是:“来得匆匆去也匆匆。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贤之一。

性情放达不受拘束,在竹林七贤中排在末第二小。

叔侄俩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共同蔑视封建礼教,对封建礼教持反抗态度,处世旷达不羁。

阮籍在做人处事方面已经是豪放不羁,可他这个侄子在这方面有过之而不及,可谓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阮咸从小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叔叔阮籍很喜欢他,他也很崇拜叔叔,时常跟在叔叔屁股后面访友拜客、游山玩水。

长大了两人更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在外人看来他们亲密无间的举动不像叔侄而像兄弟,人们就称他俩为“大阮”、“小阮”。

魏晋时期的洛阳,虽经受多次战争的破坏,饱经沧桑,但它地处中原腹地还是比较繁华的,依然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阮咸的老家在陈留,即现在的开封附近,但他刚刚懂事起就很向往京城洛阳。

因为和阮籍长时间在一起,等他长大了一点,阮籍不但把他带到了洛阳,而且还把他带进了“竹林七贤”这个小团体里,在阮籍等人的熏陶影响下,阮咸讨厌官场的污浊之气,无事可做时他宁可独自喝酒弹琴,消愁解闷,也不愿与“庸人”来往,大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超脱于旷达。

阮咸名列竹林七贤,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没有流传下来,叔叔与嵇康等人都有文章流传于世,而阮咸却没有文章流传于世,是他不钟爱文学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他有多么的叛逆,对礼教多么的蔑视,然而,他生长的地方是一个书香世家,又有叔叔、嵇康、山涛等人的渊博学识作交流,不喜读书、不愿意读书那是不可能的。

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流传于世,但他音乐方面的作品却有传世,阮咸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同一般,他是一位音乐天才,在竹林七贤中,有三位杰出的音乐家——阮咸、嵇康和阮籍。

这三位不但精通音律,并且对音乐都有所创新,而阮咸不仅在音乐上的细致入微、精通乐器,还善于制作,他自己就亲手制作了一把琵琶,他制作的琵琶音色纯正,弹奏起来声音清脆明亮、音调抑扬悦耳,优美动听。

“琵琶”大约出现在我国秦朝时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音色优美动听,有如行云流水,泉水叮咚,听起来清耳悦心能陶冶人的性情。

阮咸除了演奏和制作,也精于作曲,属于音乐全才。

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据说就是出自他手。

由于他在琵琶上的演奏和制作上的精深造诣,后世把琵琶也就称为“阮咸”了,而“琵琶”这个名字,就让位给了一种来自西域的乐器。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有非常形象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一首诗一世情,一曲琵琶弹尽人间悲欢离合,相逢何必曾相识,春花秋月何时了?流不尽的伤心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清幽静逸的竹林深处,七贤围坐在石桌旁饮酒下棋,一股清泉从脚边潺潺流过,氤氲弥漫在竹林与七贤周围,馨香的美酒徐徐沁人心扉。

阮咸拿起琵琶信手弹拨,刹那间,青翠欲滴的音符从指间泻出,凉凉的沁在心间,竹林七贤手握酒杯、忘记了喝下,手拿棋子忘记了放下,鸟儿停止了鸣唱,聆听这奇妙的天籁之音,那夭娆的旋律在幽静的竹林与泉水间回荡,那迷人的弦音在云水相伴的竹林幽世中犹如行云流水醉人心扉,大自然的灵气与琵琶的韵律融为了一体。

七贤不由得闭上眼睛去聆听那化作秋水般的喜与悲、平静与清凉,迷人的琵琶之音穿过竹林,走过草地,来到泉水边,让溪流把它带到那无忧无虑的远方……弹琴者进入了忘我状态,听琴者似醉如痴,一曲弹罢,袅袅余音在竹林中久久不散,它那清澈,圆润、典雅的音律如苍翠碧绿的竹林一样秀气妩媚,滋润着七贤的心灵,又如清泉一样把心灵洗涤,在氤氲袅袅的竹林中,在美妙的旋律中,七贤品美酒、听弹琴,对酒当歌,高谈阔论畅所欲言,恍惚间觉得这是仙境一偶,那悠然,那自得,怎一个惬字了得。

这正是:“喝酒弹琴雅俗共赏,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除了音乐之外,阮咸另一个爱好就是饮酒了。

阮咸喝酒常常进入一种忘我状态,兴致来了,有酒就喝,一不管酒的质量如何,二不管是谁的酒,三不管身处何种境地。

现代人只要提到古代英雄豪杰,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情景,虽然阮咸算不上大英雄,但阮咸喝酒的豪放性格比那些豪杰们没有丝毫逊色之处。

阮咸素来不喜与人结交,除了与竹林七贤来往外,就是与亲族一起饮酒弦歌取乐。

一天,他与族人团团围坐在树下的一领席子上聚饮,魏晋时代,是没有现在这样的高桌高椅的,都是低矮的像茶几一样的桌子,这样的饭桌在如今的韩国、朝鲜与日本都保留了下来。

阮咸更接近大自然,他时常直接拿领席子铺在树下或草地上连桌子都不用,席地或跪或坐地围在一起喝酒聊天,就像在野外休闲一样悠然自得。

阮咸还有个毛病就是讨厌用酒杯酒盏类器皿推杯换盏,同时还要“之乎者也”说那么一大堆客套话,按他的逻辑喝酒不是聊天,客气的结果就是耽误喝酒,他吩咐人干脆把酒瓮抬了来,放到了席子中央,大家放开肚皮各自随意用自己喜欢的器皿饮酒,阮咸觉得这才叫喝酒,才真正是其乐无穷,他与族人说说笑笑,这样喝了一会儿,阮咸兴致逐渐上来了,就手舞足蹈起来,于是,就直接把头伸到了酒瓮里咕咚咕咚地喝起来,他正喝的酣畅淋漓之时,只见几头猪闻见酒香哼哼着跑来,也要加入到饮酒之中,众人连忙起身轰赶几头猪。

猪终于被赶走了,等众人转过身来时都大吃一惊,一头“漏网”的小猪正和阮咸头挨着头,一块儿扎在瓮里喝酒呢!阮咸喝的醉醺醺,小猪喝的美滋滋,竟不分彼此了!众人都笑了,上来边轰猪边对阮咸说:快把猪赶跑!他正与你同瓮痛饮呢!阮咸头都不抬地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那意思是说:天地造化万物,原无贵贱之分,为啥猪就不能和人同席饮酒呢?“来来来!”他拍拍小猪说,“共饮!共饮!”他热情地邀请小猪同饮,接着又把头伸进瓮里痛痛快快地喝起来,小猪似乎听懂了他诚挚的邀请,边喝边哼哼,似乎在对他说谢谢呢。

阮咸同时又招呼其他人一块儿继续饮酒,众人把头摇得就像拨浪鼓似的,都是一脸哭笑不得的神情,谁也不愿意再上前饮用一滴酒了,而阮咸呢,与猪同瓮快乐似神仙般饮了个痛快。

古代的酒,没有今天白酒这么高的度数,和今天的黄酒、米酒相似,还有种酸酸甜甜的味道,酸酸的味道是猪的最爱,所以猪老远闻见了气味就跑了来。

阮咸与猪共饮的故事就像张了翅膀似的迅速传遍了京城洛阳的大街小巷,并一直流传至今,真正是千年奇谈。

这正是:“潇洒饮酒古今无,琵琶闲弹人间情。

”未能免俗从古至今都不缺少势利眼的人,如果你有钱有势,出身又高贵,一位高富帅,就会受到尊重;若是无钱无势,就会受人歧视,遭人白眼,就会瞧不起你,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也不例外。

阮氏家族是那个时代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阮咸的祖父阮瑀也就是阮籍的父亲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的祖父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很受曹操器重。

阮咸的父亲阮熙,就是阮籍的哥哥,曾做过太守,父亲是一郡太守,叔叔是当时的名士,就连司马昭也得让他三分。

但是很奇怪,阮咸的家境相当清贫,不知是持家无方还是视金钱如粪土或者是廉洁过度,总的来说阮咸家这一支不富裕、日子过的很紧凑。

阮咸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标准的美男帅哥,但平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

俗话说:“人饰衣裳马配鞍,蓝花青瓷养牡丹。

”一个长相很帅的帅哥穿戴却上不了台面。

唉!可想而知,年少的阮咸那颗脆弱的心受到了多么大的打击,因此他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他宁愿一个人呆在家里看书,也不愿与人交往。

慢慢地就造成了他我行我素,倜傥不羁的性格。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阮姓是个大家族,自然有富也有贫,他们都住一个区域,一条东西路正好把阮氏家族的富人与穷人分成了两个区域,路北边住的是富人或比较富有的阮姓家族,称为“北阮”,路南边住的是比较贫穷的阮姓家族,称为“南阮”,这样就形成了路北是“豪宅区”,路南是“棚户区”的状况,阮籍、阮咸的家就住在南边,这“南、北”路的一富一穷,形成了对峙,也就有了故事。

从汉朝流传下来一种习俗,就是在农历七月七这天,各家各户都要把衣物拿出来晒一晒。

这个习俗在如今的一些农村还有所保留,当然不一定非得在七月七这天晒衣服,只要是七月七前后哪天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的时候就把冬天的衣物拿出来晒晒,跑跑霉味就行。

夏天阴雨比较多,古人住的房子又都是土坯房,土墙土地面,因此防潮性能极差,就算是铺了方砖的富户人家房子也免不了有潮气,而农历七月七左右雨季基本过去了,所以到了阳光明媚的日子,衣物如果不拿出来晾晒一下,就会发霉,晾晒衣物当然是一件很正常、很应该的事,但是好多人就滋生出另一种心思,就是夸耀、比富。

富豪之家,绫罗绸缎缝制的衣物很多,一件件晾在绳子上架子上,在阳光下随风飘舞,只见红的红如霞;黄的黄如金;绿的如翡翠;青的如碧玉;白的白如雪;这正是姹紫嫣红,一片绚丽多彩,煞是好看。

而那些贫苦人家,把那些破了的和有补丁的地方都掩盖起来,才勉勉强强地挂出来,心里是非常不好意思的。

话说到了七月七这天一大早,“北阮”的人高高兴兴地把好衣物都挂了出来,一时间院内院外花团锦簇,锦罗绸缎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衣物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就像是服装博览会一样,煞是好看。

他们互相打着招呼,谈笑风生,一片喜气洋洋,就像过节似的热闹非凡。

阮咸在路南这边看到了,觉得那些人很浅薄、很庸俗,令人厌恶。

面对北阮那边的声势,“南阮”的穷人们都自渐形秽,不敢把自家的破衣服拿出来晾晒,少年的阮咸瞪着明亮的黑眼睛朝北阮看了半天,心里有了主意,只见他扭头回到屋里把自己的粗布破裤头拿了一件就出来了,他又特意找了根长竹竿,把破裤头就挑了起来,晾在了院子里,破裤头皱巴巴的在空中迎风飘扬,就像一面旗帜似的大老远都能看得见,样子很不雅观。

这个破裤头在绫罗绸缎的中央就像“鹤立鸡群”一样,在空中被风哗啦啦地吹动着,就像是在嘲笑脚下的绫罗绸缎似的,与北阮的纱罗锦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北阮的人看了,那个气啊!这么鲜亮的绫罗绸缎却围在一个破裤头下,摆阔有啥意义呢?真是颜面尽扫,就不再张扬了,不再大声说笑了。

“南阮”的人看他高高挑起的裤头,问阮咸你这是干啥呢?一个短裤你挑的那么高,这是和谁斗气呢?阮咸摇了摇小脑袋瓜拉长音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此言一出让“南阮”的人都笑的肚子痛,都用手指着他说,你可真行,把你叔叔那些招全学会了,和你叔叔太像了……少年的阮咸已是如此的洒脱,任达不拘礼节,不同流俗,这也说明,阮咸虽家贫,而其士族之优越门第感和身份并不减,这正是:“虎倒架不倒,威风依然在”。

从此成语词典里也就多了一个“未能免俗”的成语典故。

人种不可失1700多年前的西晋初期,封建礼教每天都在“吃人”,阮咸无视封建礼教,他这是故意在蔑视、反抗封建礼教的“吃人”行为。

阮咸的叛逆勇敢精神还体现在对爱情的追求上。

他不像那些封建士大夫,心里想着女人,嘴上却贬低女人,表面装得很绅士,内心却很龌龊,而他敢爱敢恨,遇到自己喜欢的女子就勇敢地去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