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评价docx

合集下载

岩溶注浆效果评价

岩溶注浆效果评价

岩溶注浆效果评价
岩溶注浆效果评价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注浆密实度:注浆密实度是指注浆浆液能填充注浆空隙程度的大小。

可采用测量注浆前后岩体的渗透性或密度来评估注浆效果。

测量方法有核磁共振、射线透视法和超声波等。

2.注浆强度:注浆强度是指注浆后的岩体强度。

岩体强度可以通过抗压强度或拉伸强度等实验测定来评价。

3.渗透性:注浆后的岩体或地下水对注浆材料的渗透性。

可以通过渗透性试验来测定注浆效果。

4.环境稳定性:注浆后的岩体或地下空间环境是否稳定,涉及到防水、防渗、耐腐蚀等方面。

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实验室试验等方式来评估注浆效果。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指标来评价注浆效果,以及结合注浆前后的地质背景和环境讨论注浆效果。

岩溶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灾害防治

岩溶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灾害防治

岩溶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灾害防治摘要:随着公路、铁路的高速发展,隧道工程也不断增加。

岩溶地区隧道施工较为复杂,需综合考虑岩溶发育规律及形态变化等各种不利因素,确保工程建设安全。

本文针对岩溶地区隧道工程特点,总结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方法,明确评价指标选取,分析岩溶隧道极易发生的地质灾害,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研究结论可为岩溶隧道施工中的风险评估和灾害治理提供指导性意见,具有实际的工程意义。

关键词:岩溶;隧道;风险评估;灾害防治我国幅员辽阔,铁路、公路分布广泛,无论是高山平原都大量存在。

公路、铁路的建设必定会穿越高山、峡谷,修建隧道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建设方式,尤其在我国西部,大量岩溶地貌存在,隧道建设势必会涉及岩溶地区,由于岩溶地貌极易发生涌水、垮塌等地质灾害,极大程度上威胁施工和隧道运营安全。

因此,对岩溶隧道施工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全面分析其易发生的地质灾害,并提出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指导岩溶隧道施工,为类似工程的施工、管理提供参考。

1岩溶隧道施工风险1.隧道涌水由于岩溶隧道有大量岩溶的存在,且部分岩溶难以在工程开始之前被勘探,溶洞中一般含有大量的水,其包含多种化学成分,对隧道岩体和隧道衬砌结构都有一定的腐蚀作用,腐蚀后的岩体强度会极大的降低,隧道涌水极有可能出现,给正常施工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涌水的产生不仅与溶洞存在有关,还与地下水、降雨、河湖水的渗流等相关联,水压力的作用可导致隧道围岩压力的增大,裂缝不断扩展,在经过不断外力振动和风化后岩体破裂,地下水涌出,也会发生隧道涌水现象。

在施工阶段会给施工造成极大困难,严重的甚至无法施工。

在隧道运营期若出现涌水,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车辆、行人的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同时,隧道长期的高水位将软化地基,极易发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

1.隧道垮塌岩溶地区溶洞的存在使得隧道形成大量的空腔,该部分围岩没有较好的支护作用,在外力作用下也容易发生垮塌。

统计国内外隧道塌方、岩爆、瓦斯爆炸、大变形以及涌水突泥等灾害信息共969条,共有塌方事件483起,占总数的49.9%[1]。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溶地质评估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溶地质评估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溶地质评估地质勘察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物质组成的一门科学,而地下岩溶地质评估则是地质勘察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地下岩溶地质评估主要研究地表下的溶蚀和岩溶作用,以评估地下开发和利用的可行性、风险等因素。

本文将从地下岩溶的形成、特征与分布、评估指标等角度全面介绍地下岩溶地质评估的相关内容。

一、地下岩溶的形成地下岩溶是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下空洞和地下河流等地下岩石结构。

在地壳中,含有大量的溶质,如水、酸性物质等。

当这些溶质与岩石相互作用时,就会发生溶解作用,最终形成地下岩溶。

二、地下岩溶的特征与分布地下岩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空洞:地下岩溶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地下空洞的存在。

这些空洞大小不一,有的可以容纳汽车,有的则只能容纳一人。

空洞的形成除了与地质岩性等条件有关外,还与水流的侵蚀有关。

2. 地下河流:地下岩溶中还存在地下河流,这是由于地下水在岩溶作用下侵蚀形成的。

地下河流通常沿着溶洞或溶洞系统的路径流动,形成独特的地下水系。

地下岩溶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地下水、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我国,地下岩溶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如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三、地下岩溶地质评估的指标地下岩溶地质评估是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展地下开发和利用,以及防治地质灾害等目的而进行的。

对于地下岩溶地质评估而言,存在一些重要的指标需要考虑。

1. 溶蚀程度:溶蚀程度是评估地下岩溶地质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程度的溶蚀会对地下岩溶的稳定性和可开发利用程度产生不同影响。

2. 地下空洞稳定性评估:地下空洞的稳定性是进行地下开发和利用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评估空洞的稳定性,可以决定是否适宜进行地下开发,以及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保障地下工程的安全。

3. 地下水系统评估:地下水是地下岩溶地质评估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地下岩溶地质评估需要分析地下水的流动规律、水质状况等,以评估地下岩溶使用的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四、地下岩溶地质评估的意义与应用地下岩溶地质评估对于地下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岩溶塌陷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岩溶塌陷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岩溶塌陷风险评估报告模板【岩溶塌陷风险评估报告模板】一、评估背景说明在这一部分,需要对评估背景进行详细的说明,包括对评估对象的描述以及评估目的和依据的介绍。

二、评估方法和数据采集在这一部分中,需要对评估所采用的方法和数据采集过程进行描述。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评估方法:介绍评估所采用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如利用岩溶塌陷风险等级评估法、模型法等。

2.数据采集:详细说明评估所需的数据来源和采集过程,例如地质调查、卫星遥感、现场勘测等。

三、评估结果在这一部分中,需要对评估所得到的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岩溶塌陷风险等级评估结果:根据采集的数据和评估方法,给出岩溶塌陷风险的等级评估结果,例如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等。

2.评估结果的空间分布: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给出评估区域岩溶塌陷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例如某区域岩溶塌陷风险集中分布在山区、河谷等。

3.评估结果的时序变化:对评估结果进行时序分析,给出岩溶塌陷风险在不同时间段上的变化趋势,例如近年来风险区的扩展、分布范围的变化。

四、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分析在这一部分中,需要对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和说明,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可靠性分析:对评估所采用的数据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例如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等。

2.方法可靠性分析:对评估所采用的方法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例如方法的适用性、误差范围等。

3.不确定性分析:对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例如对关键数据的敏感性分析、评估方法的不确定性估计等。

五、评估结果的意义和应用在这一部分中,需要对评估结果的意义和应用进行说明,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风险评估结果对区域规划的指导意义:评估结果对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风险评估结果对人员安置的指导意义:评估结果对受风险区域内的居民安置和搬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风险评估结果对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指导意义:评估结果对于开展岩溶区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岩溶地区勘察评价方法

岩溶地区勘察评价方法

岩溶地区勘察评价方法1 勘察工作要点各阶段岩溶地区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要求与方法见表17.5-1。

各阶段岩溶地区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要求和方法表17.5-1勘察阶段勘察要求勘察方法和工作量可行性研究应查明岩溶洞隙、土洞的发育条件,并对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对场地的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做出初步评价宜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综合物探为主,初步勘察勘探点的间距对于一级、二级、三级地基分别不应大于30~50m,40~lOOm、75~200m,岩溶发育地段应予加密。

测绘和物探发现的异常地段,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置验证性钻孔。

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表层岩溶发育带初步勘察应查明岩溶洞隙及其伴生土洞、地表塌陷的分布发育程度和发育规律,并按场地的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进行分区详细勘察应查明建筑物范围或对建筑有影响地段的各种岩溶洞隙及土洞的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围岩和岩溶堆填物性状,地下水埋藏特征;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在岩溶发育区的下列部位应查明土洞和土洞群的位置:1、土层较薄、土中裂隙及其下岩体岩溶发育部位;2、岩面张开裂隙发育,石芽或外露的岩体交接部位;3、两组构造裂隙交汇或宽大裂隙带:4、隐伏溶沟、溶槽、漏斗等,其上有软弱土分布的负岩面地段;5、降水漏斗中心部位。

当岩溶导水性相当均匀时,宜选择漏斗中地下水流向的上游部位;当岩溶水呈集中渗流时,宜选择地下水流向的下游部位;6、地势低洼和地面水体近旁1、勘探线应沿建筑物轴线布置,勘探点间距对于一级、二级、三级地基分别不应大于10~15m、15~30m、30~50m,条件复杂时每个独立基础均应布置勘探点;2、勘探孔深度除应符合现行勘察规范的一般要求外,当基础底面以下的土层厚度不大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倍(或条形基础宽度的6倍)时,应有部分或全部勘探孔钻入基岩;3、当预定深度内有洞体存在,且可能影响地基稳定时,应钻入洞底基岩面下不少于2m,必要时应圈定洞体范围;4、对一柱一桩的基础,宜逐柱布置勘探孔;5、在土洞和塌陷发育地段,可采用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小口径钻探等手段,详细查明其分布;6、当需查明断层、岩组分界、洞隙和土洞形态、塌陷等情况时,应布置适当的探槽或探井;7、物探应根据物性条件采用有效方法,对异常点应采用钻探验证,当发现或可能存在危害工程的洞体时,应加密勘探点;8、凡人员可以进入的洞体,均应入洞勘察,人员不能进入的洞体,宜用井下电视等手段探测施工勘察应针对某一地段或尚待查明的专门事项进行补充勘察和评价。

岩溶评价docx

岩溶评价docx

第二节岩溶岩土工程评价岩溶评价可分为场地评价与单体岩溶评价两部分。

场地评价即在较大范围内,按岩溶发育强度划分出不同稳定性地段,作为建筑场地选择和建筑总平面布置的依据,而对地基稳定所涉及的单体岩溶形态的分析评价,则可分为定性和半定量两种方法。

一、岩溶地基类型由于岩溶发育,往往使可溶岩表面石芽、溶沟丛生,参差不齐;地下溶洞又破坏了岩体完整性。

岩溶水动力条件变化,又会使其上部覆盖土层产生开裂、沉陷。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建筑物地基的稳定。

根据碳酸盐岩出露条件及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可将岩溶地基划分为裸露型、覆盖型、掩埋型三种,而最为重要的是前两种。

1、裸露型缺少植被和土层覆盖,碳酸盐岩裸露于地表或其上仅有很薄覆土。

它又可分为石芽地基和溶洞地基两种。

(1)石芽地基: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裸露的碳酸盐岩节理、裂隙溶蚀扩展而形成。

溶沟间残存的石芽高度一般不超过3m。

如被土覆盖,称为埋藏石芽。

石芽多数分布在山岭斜坡上、河流谷坡以及岩溶洼地的边坡上。

芽面极陡,芽间的溶沟、溶槽有的可深达10余米,而且往往与下部溶洞和溶蚀裂隙相连。

基岩面起伏极大。

因此,会造成地基滑动及不均匀沉陷和施工上的困难。

(2)溶洞地基:浅层溶洞顶板的稳定性问题是该类地基安全的关键。

溶洞顶板的稳定性与岩石性质、结构面的分布及其组合关系、顶板厚度、溶洞形态和大小、洞内充填情况和水文地质条件等有关。

2、覆盖型碳酸盐岩之上覆盖层厚数米至数十米(一般小于30m)。

这类土体可以是各种成因类型的松软土,如风成黄土、冲洪积砂卵石类土以及我国南方岩溶地区普遍发育的残坡积红粘土。

覆盖型岩溶地基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是地面塌陷,对这类地基稳定性的评价需要同时考虑上部建筑荷载与土洞的共同作用。

二、岩溶地基稳定性定性评价属于经验比拟法,适用于初勘阶段选择建筑场地及一般工程的地基稳定性评价。

这种方法虽简便,但往往有一定的随意性。

实际运用中应根据影响稳定性评价的各项因素进行充分地综合分析,并在勘察和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专业知识(二)辅导:岩溶地区勘察评价方法(三)

专业知识(二)辅导:岩溶地区勘察评价方法(三)

专业知识(二)辅导:岩溶地区勘察评价方法(三)(3)岩溶地基的半定量评价当前虽有一些对洞体稳定评价的定量方法,但是,洞体受力状况、围岩应力场的演变十分复杂,要确定洞体破坏的形式和取得符合实际的岩体力学参数又很困难,兼之受到探测手段的局限,很难查清洞体与围岩的边界条件与性能指标。

因此,定量方法难以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半定量的评价方法较为实用,但目前尚属摸索提高的阶段。

兹介绍几种简单、大多数工程可以办到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供试算时参考。

1)荷载传递线交会法在剖面上从基础边缘按30°~45°扩散角向下作应力传递线,当洞体位于该线所确定的应力扩散范围之外时,可认为洞体不会危及基础的稳定。

由定性评价中的洞体顶板厚跨比 (Z/L)可知,当集中荷载作用于洞体中轴线,Z/L为0.5时,应力扩散线为顶板与洞壁交点的连线,它与水平面夹角相当于混凝土的应力扩散角45°;当Z/L为0.87时,相当于松散介质的应力扩散角30°。

2)洞体顶板坍塌自行堵塞估算法洞体顶板被裂隙切割呈块状、碎块状,顶板塌落后体积松胀,当塌落向上发展到一定高度,洞体可被松胀物自行堵塞。

在没有地下水搬运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洞体空间已被支撑而不再向上扩展了。

设洞体空间体积为V0,塌落体体积V松胀后不仅充填了塌落空间,还充填了V0,时塌落高度H可由式(17.5-1)确定。

Vk= V0+ V 17.5-1即 V0=V(k-1) 17.5-2式中 k—顶板岩石的松胀系数,对岩石取1.1~1.3;对土取1.05~1.1。

设洞体顶板为中厚层灰岩,洞体截面积为F,洞高H0,假定塌落前后洞体均为柱形,则:V0=F.H0 17.5-3V=F.H 17.5-4【。

岩溶地基的评价及处理方法研究

岩溶地基的评价及处理方法研究
21年第 1期 0 2 1
科技 曩向导
◇ 科技◇ 能源
岩溶地基的评价及处理方法研究
陈 琼 樊 云 龙 ( 苏 煤炭 地 质 勘 探2
【 要】 摘 由于岩溶工程地质 问题诸如岩溶地基 的稳定性、 岩溶渗漏、 岩溶塌 陷等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 。 面准确的勘察岩溶 区的 全 工程地质条件 , 应用正确的岩溶处理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 【 关键词 】 岩溶; 地基; 勘察; 处理措施

半定量评价方法:
3实践 中岩 溶 地 基 的处 理 方 法 .
31 垫 法 .填 311 填 法 ..充 适用于裸露岩溶土洞. 其上部附加荷载不大的情况 最底部须用 块石 、 片石作填料 , 中部用碎石 , 上部用 土或混凝土填塞 , 以保 持地下 水的原 始流通状况 . 使其形成 自 的反滤层 然 31 .. 填 法 2挖 对浅埋 的岩溶 土洞 , 将其挖开或爆破揭顶 , 如洞 内有塌 陷松软 土 体, 应将其 挖除 , 以块石 、 再 片石 、 砂等填人 , 后覆盖粘性土并夯 实。 然 此法适用于轻型建筑物. 并且要估计到地下水 活动被 再度掏空的可能 性 为提高堵体强度和整体性 . 在填入块石 、 填料时 , 片石 注入水泥浆 液; 对于重要工程基 础下 或较近的溶洞 、 洞 , 土 除去洞 中软土后 , 钢 将 筋或废 钢材打入洞体裂隙后用混凝土填洞 . 四周的岩石裂隙注入水 对
f) 1荷载传递线 交会 法: 在剖面上从基 础边缘按 3  ̄ 4  ̄ 0~ 5扩散角 向 下作应力传递线 ,当洞体位 于该线所确定的应力扩散 范围之外 时 . 可
认 为洞体不会危及基础的稳定 。 由定性评价 中的洞体顶板厚跨 比f, ZL 1
可知 . 当集 中荷 载作 用于洞体中轴线 ,/ ZL为 05时 . 力扩散线 为顶 . 应 板 与洞壁 交点的连线 .它 与水平 面夹角相当于混凝土 的应力扩 散角 4 。当 ZL为 08 5; I . 7时 , 当于松散介质的应力扩散角 3 " 相 0 f 洞体顶板坍塌 自 堵塞估算法: 顶板为裂 隙切 割呈块状 2 ) 行 洞体 碎块状 , 顶板塌落后体 积松胀 , 当塌落向上发展 到一定 高度 . 洞体 可被 松胀物 自行堵塞。在没有地下水搬运的情况下 . 可以认 为洞体空 间己 被 支撑而不再向上扩展了 ( 结构力学近似分析法: 技顶板抗 弯厚 度验算; 按顶板抗剪 的 3 ) 1 ) 2 1

地质岩溶情况汇报

地质岩溶情况汇报

地质岩溶情况汇报地质岩溶是指地下水对石灰岩、石膏岩等溶解岩石的作用,形成洞穴、溶洞、地下河等地质地貌现象。

地质岩溶在地质学和地貌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地下工程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对我所负责的地质岩溶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所负责的区域地质岩溶情况较为复杂。

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流动较为活跃,形成了众多的溶洞和地下河。

在地质岩溶发育的区域,地下水对石灰岩、石膏岩等溶解岩石的作用十分显著,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下地貌景观。

其次,地质岩溶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较为显著。

在地质岩溶发育的区域,地下水往往呈现出较大的流量和丰富的储量。

地下水通过溶洞和地下河的形式流动,为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同时,地下水对地表水的补给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保障了地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另外,地质岩溶对地下工程建设的影响也需要引起重视。

在地质岩溶发育的区域,地下地貌十分复杂,存在着大量的溶洞和地下河。

这些地下地貌对地下隧道、地下管线等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地下工程建设前,需要对地质岩溶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以确保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

最后,我将会继续深入研究所负责区域的地质岩溶情况,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和利用,同时加强对地下工程建设中地质岩溶情况的监测和评估,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地下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地质岩溶情况的汇报,希望能够引起各方的重视,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确保地下工程建设的安全顺利进行。

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关注和支持,我将会继续努力,为地质岩溶领域的科研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岩溶区引发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评估(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岩溶区引发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评估(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岩溶区引发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评估—模糊综合评判方法(AHP-FUZZY)铁路工程建设引发岩溶地面塌陷主要是在岩溶发育区增加地面荷载(包括路基荷载和铁路本身荷载及机车车辆荷载),同时考虑到岩溶地面塌陷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及本次评估的研究程度,要较全面掌握上述岩溶塌陷评价要素的半定量—定量指标是有困难的。

为了简化评估过程,但也尽可能涵盖主要影响要素,最大限度降低评估的随意性和模糊性,提高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为此,本次对铁路沿线的岩溶分布路段采用定性-半定量评价方法。

即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方法(AHP-FUZZY)对岩溶地面塌陷作出综合评判,并依据评判结果进行岩溶地面塌陷发育强弱分区,进而对未来岩溶塌陷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与评估。

1)评估因子的确定评估线路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难以确切把握岩溶塌陷的主导因素,因此评价因素应尽量涵盖岩溶产生及塌陷形成的主要条件,且充分利用本次野外实际调查的资料,将影响岩溶塌陷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通常可用安全系数Fs 表示),其是一系列影响参数的函数,不同的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既不可能将所有因素都加以考虑,又必须反映本工程特征及线路用地范围内的地质条件,据此,本次模糊评判仅选取其中5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作评估因子即:Fs={U1、U2、U3、U4、U5}={岩溶条件、覆盖层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本次评多级模糊多级目标决策方法将5个子因素集用二级因素表示如下:岩溶条件U1={X11、X12}={基岩岩性、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条件U 2={X 21、X 22、X 23}={厚度、结构、工程地质性质}; 地形地貌条件U 3={X 31、X 32}={所属地貌单元及部位、地形变化}; 水文地质条件U 4={X 41、X 42、X 43}={地下水位变幅、地表水入渗强度、地下水渗流强度};环境条件U 5={X 51、X 52}={抽水强度、加载或振动强度}。

六盘水地区岩溶峰丛洼地生态农业发展潜力评价.docx

六盘水地区岩溶峰丛洼地生态农业发展潜力评价.docx

六盘水地区岩溶峰丛洼地生态农业发展潜力评价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001-06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Karst Peak Cluster Depression in Liupanshui AreaYang Yaya et al.(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Liupanshui 553004,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the efficiency of repair in Liupanshui karst area,the karst peak cluster depression of this closed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with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th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Liupanshui area.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karst peak cluster depression area,15 evaluation indexes are selected from three factors of natural,ecological and social,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otential is constructed. Using expert scoring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factor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The karst peak cluster depression in Liupanshui City is extracted,and the potentiality of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se four areas is compared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of Liuzhi,Panxian,Shuicheng County and Zhongshanqu. Finally,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se four areas is compared.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is Liuzhi>Panxian>Zhongshanqu>Shuicheng Count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btained,the reasons are analyzed and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Peak cluster depression;Ecological agriculture;Potential assessment;Index system随着传统农业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寻求出了一种新型农业,即生态农业[1]。

公路隧道岩溶水文地质评价

公路隧道岩溶水文地质评价

1隧道岩溶水文地质条件评价1.1DK244+018〜DK246+751段该段主要位于深部循环带,岩溶发育相对较弱,洞体及其上部有相当厚度的弱岩溶发育地层(wlsl、wlt)阻隔,岩溶和岩溶水相对较少,但因为发育有区域性断裂,将浅部岩溶水导入洞内,可能发生涌水突泥,应增强超前预报。

据GDP-32物探显示,在DK246+450〜+500,标高950m(隧道标高在850m附近)范围内存有异常,其范围约17m(宽)X6m(深);Eh—4物探显示在DK246+375〜+550存有低阻异常,标高935〜980m。

二者吻合较好,该异常体处在隧道上方约100m处,是否为岩溶水管道流的显示,值得注意,应做好洞内进一步超前探查,和采取应对措施的准备。

另外本段还发育多个物探异常区,主要有:DK245+050〜+275(EH—4)、DK244+490〜DK245+940(GDP—32)、DK245+568〜+787(V6、WL—3)等异常,皆在深部elt泥质条带灰岩、页岩地层中,当前尚难解释,但应引起重视。

预测此段隧道正常涌水量24471m3/d,最大涌水量92189m3/d。

1.2DK246+751〜DK248+728段此段出露地层寒武系e2gn、e3hz灰岩、白云岩等,岩溶发育水准较高,形成的较大型管道流多在该地层;奥陶系(0)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与页岩,发育多层相对隔水层。

岩溶发育水准较低,岩溶漏斗、落水洞少见,而且规模较小。

因为山顶部岩溶水向NW侧分流,多在寒武系顶部、下奥陶系底部隔水层界面处汇合,沿纵向运移,并发育规模较大的岩溶管道、暗河和大泉,隧道处在该岩溶水丰水段,特别是阻水层界面易形成较大涌水突泥,尤其本段为反坡排水地段,应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物探在此段发现多个低阻体:V6物探WL—4号低阻体(DK247+070〜+250)、WL—5低阻体(DK248+120〜+750)、GDP—32在DK246+750〜247+240,分析可能为富水区,在施工中应增强防范,采取超前预报查明其性质、规模、危害水准,采取相对应工程措施。

岩溶风险分析与评估报告

岩溶风险分析与评估报告

岩溶风险分析与评估报告岩溶风险分析与评估是对岩溶地区进行综合评估,识别岩溶地区的自然灾害风险,以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和减灾措施,保护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财产安全。

本次报告将对岩溶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首先,对岩溶风险进行分析。

岩溶地区由于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和岩石溶解作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洞穴和地表水系统。

然而,这种地质特征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风险,包括岩体崩塌、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等。

另外,由于岩溶地区的土壤和植被较薄,极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表灾害。

因此,岩溶地区面临着较高的自然灾害风险。

其次,对岩溶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岩溶风险需要结合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需要对岩体稳定性进行评估,包括岩体裂缝的发育程度、岩体结构的紧密程度等指标。

其次,需要评估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补给的情况,判断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

最后,还需要考虑岩溶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状况对地表灾害的影响。

最后,根据岩溶风险分析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首先,对于岩体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地下灾害,可以采取加固岩体、排水降水位等措施,提高岩体的稳定性。

其次,针对地表灾害如滑坡和泥石流,可以开展植被恢复、排水导流等工作,降低地表水的含量和流速。

此外,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高对岩溶地区自然灾害的预测能力,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综上所述,岩溶风险分析与评估是保护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

通过对岩溶地区的综合评估,可以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减灾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对岩溶地区带来的损失。

在实施防灾减灾措施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对岩溶地区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预测能力,为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隧道岩溶段处理措施分析及其效果评价

隧道岩溶段处理措施分析及其效果评价

1.2 地下径流模数法计算结果
根据资料,地下径流模数法计算如公式(2)所示。
Q=86.4×M×A
(2)
式中 :M 为地下径流模数 ;A 为地下集水面积。 经计算,隧道平常期涌水量 Q1=86.4×15.5×21.1=28257m3/d;
雨季涌水量也按平常期涌水量的 2.5 倍考虑,即 Q2=2.5×28257= 70642.5m3/d。
隧址区具溶蚀峰和槽谷地貌,高程最低点约 153m,最 高点约 524m,高差约 371m。在坡度方面,区内斜坡坡度为 20° ~60°,局部较陡,存在陡坎或陡崖,地表植被较为发育。 在地层岩性方面,第四系地层主要为残坡积膨胀土和崩坡积 块石土,下覆基岩主要为三叠系马脚岭组灰岩、白云岩。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在 DK70+950m 处穿越香子南 1 号 逆断层,其与线路交角约 39°,两翼均为灰岩、白云质灰岩 及白云岩 ;在 DK71+408m 附近穿越香子南 2 号断层,其性 质不明,与线路交角约 42°,断层两翼均为灰岩。
土与锚杆融为一体。DK67+730m 断面溶洞在底板采取“混 凝土回填”措施,拱腰采取“混凝土回填 + 锚杆”措施,其 施工流程与前一溶洞相近。结合上述处理措施,两溶洞的处 理如图 2 所示。
3 岩溶段处理效果评价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变形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必要步 骤,也是支护结构稳定状态的直观体现,因此,提出根据溶 洞段处理后的变形分析及预测来评价溶洞处理效果。
公式(8)所示。
p
q
∑ ∑ zt = ϕm zt−m − θ jat− j + at
=m 1=j 1
(8)
式中 :zt 为误差预测值 ;φm 为自回归参数 ;p、q 为回归阶 次 ;at 为白噪声 ;θj 为滑动参数。

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

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

浅谈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在自然因素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岩溶发育对地基稳定的不利因素,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制、控制因素与发展趋势,并介绍相关评价方法及适用范围。

关键词: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岩溶塌陷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引言我国是岩溶发育的国家之一,岩溶塌陷是我国六大类地质灾害之一。

据统计: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约为2×106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5。

在川、黔、滇、桂、湘、鄂诸省呈连续分布,面积达5×105km2,是我国的主要的岩溶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发展,各种资源开发不断增强,由此引发的岩溶塌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岩溶区主要地质灾害问题。

综合灾害发生的危险性与经济易损性,开展岩溶地基稳定性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岩溶发育基本条件岩溶又称喀斯特,是指可溶性岩石在水(特别是具有侵蚀性、腐蚀性的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形态和现象的总称。

其发育基本条件为:1.具可溶性岩石;2.具溶蚀能力的水;3.具良好的水的循环交替条件。

岩溶塌陷(土洞)是在有覆盖土的岩溶发育区,在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岩面以上的土体遭到流失迁移而形成土中的洞穴和洞内塌落堆积物以及引发地面变形破坏的总称。

土洞是岩溶的一种特殊形态,不良地质现象,由于发育速度快、分布密,对工程的影响有时甚至大于溶洞。

其发育基本条件见下图:实践中岩溶地基稳定性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危害形式:1.地基承载力不足;2.地基不均匀下沉; 3.地基滑动; 4.地表塌陷;图1岩溶塌陷框图3.岩溶发育影响因素岩溶的发育与分布在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个体岩溶变异性很大。

无论何种岩溶其发育也有其共性,其中岩性与气候条件是基本,地质结构与地壳运动控制宏观,地形地貌影响强弱。

岩溶发育影响因素表4.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是在查清岩溶区构造特征、岩溶发育情况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重点对已产生的和潜在的岩溶塌陷发展趋势及其成因、控制因素进行判释 ,预测可能发生塌陷的地段和危害程度 ,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消除、治理和保护的措施与建议。

岩溶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报告

岩溶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报告

岩溶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报告岩溶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是指对岩溶地区所提供的各类生态服务进行定量评估,以揭示岩溶地区在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和提供人类福祉方面的重要性。

岩溶地区是指由于岩溶作用而形成的地质地貌,包括溶洞、凹陷、深壑等特征。

这些地区在生态学上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特征和过程,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多种重要的服务。

首先,岩溶地区的水资源提供是其生态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溶融水与地下水紧密联系,岩溶地下水往往容易被提取并用于灌溉、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等。

此外,溶融水还能够滋养周围土地和地表水,保持水循环的平衡,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其次,岩溶地区还具有重要的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价值。

岩溶地区的特殊地貌和溶洞群等景观对于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此观赏和体验。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还可以促进当地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此外,岩溶地区还是许多特有物种的栖息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这些特有物种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至关重要,也是其保护的重要价值。

此外,岩溶地区还提供了其他生态服务,如水净化、土壤保持和碳储存等。

岩溶地区的地下水通过过滤和沉降过程,可以净化水质,提供清洁的饮用水。

岩溶地区的土壤具有高度的保水能力和保持土壤肥力的能力,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壤侵蚀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岩溶地区的地表植被和土壤还可以吸收和存储大量的碳,起到缓解气候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岩溶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是多方面的。

这些服务包括水资源提供、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净化、土壤保持和碳储存等。

评估岩溶生态服务的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一特殊地区的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管理和保护措施,确保岩溶地区的生态系统能够持续提供各类生态服务,满足人类的需求。

岩溶地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与岩土工程地质评价

岩溶地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与岩土工程地质评价

岩溶地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与岩土工程地质评价在实际施工中采用了不同的基础型式相结合,成功的避让和解决了在岩溶地区修建大型项目的工程地质问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岩溶地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与岩土工程地质评价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1、前言拟建场地位于万盛区万东镇莲池村小湾社,拟建工程为8栋6F安置房,场地已有省级公路直达重庆,且綦万高速公路位于场地南侧约1km通过。

勘察区交通便利。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场区总体地势东高西低,北东侧地面最高标高为322.26m,西侧地面最低标高为307.13m,相对高差为15.13m,地形坡角3°左右。

勘察区属丘陵地貌,地形较简单,地貌单一。

拟建区位于莲花石向斜东翼,岩层产状为287°∠58°。

场区内未见次生褶曲和断层,地质构造较简单。

拟建场区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岩溶问题,根据调查该区为岩溶强烈发育区,岩溶在地表的分布均据有局限*,岩溶沿顺层发育、集中运动,岩溶管道一般顺岩层走向发育的特点,并沿水平发育。

区内岩溶以孤立管道为主,水力坡度大,纵向畅通,横向极差。

由于本区新构造运动以间隙*上升为主,故岩溶发育具“多层*”,从南桐地区溶蚀槽谷以及相应的溶洞层分布规律来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发育阶段:(1)风岩期,当侵蚀基准面接近标高800米时,新构造运动有一个停顿时期,发育了一层溶洞。

此期相当于Ⅱ级剥夷面。

(2)银碗槽期,当侵蚀基准面在标高700米时,发育了一层溶洞。

(3)兴隆场期,当侵蚀基准面在标高500米时,发育了一层溶洞,相当于Ⅲ级剥夷面。

(4)藻渡河期,当侵蚀基准面在标高300米时,发育了一层溶洞,相当于Ⅳ级剥夷面,本勘察区地面表为307.13~322.26m。

经勘察期间地面调查,地表未发现溶洞、漏斗等岩溶现象。

根据钻探和物探资料显示,该场地溶蚀现象较发育,岩溶主要形态表现为溶蚀裂隙、溶洞,石灰岩面多被浸蚀,部分岩面有小溶孔发育。

某岩溶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某岩溶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某岩溶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发表时间:2017-04-19T15:27:12.1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2期作者:江顺利[导读] 摘要:该项目位于贺州市贺江北岸江北中路北侧,马鞍山与灵峰山之间,属于岩溶区,论文分析了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岩土参数进行了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对基坑工程提出了合理建议。

广西恒信工程质量检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柳州 545007摘要:该项目位于贺州市贺江北岸江北中路北侧,马鞍山与灵峰山之间,属于岩溶区,论文分析了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岩土参数进行了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对基坑工程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岩溶区;岩土工程;基坑工程一、工程概况该项目位于贺州市贺江北岸江北中路北侧,马鞍山与灵峰山之间,北临远东国际文华苑、文莱苑,南临江北中路及贺江,东临鞍山西路及马鞍山,西临灵峰北路及维也纳(贺州)国际大酒店。

该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159468m2,总建筑面积380576m2。

拟采用剪力墙结构,地面整平标高与现有地面基本持平,基础形式及埋深待定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2.1地下水埋藏特征根据本次钻探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及岩溶裂隙混合水,略具承压性。

水量较丰富,渗透性较好,其动态受季节影响,主要靠大气降雨及地表水体(贺江)补给,以蒸发及向深部渗透排泄,与贺江有水力联系。

初见水位埋深为1.50~6.50m,标高为98.25~102.72m,稳定水位为1.80~3.90m,标高为100.49~102.75m,据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地下水位年变幅在2~3m左右。

2.2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本场地属湿润区,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

场地地下水对砼结构有微腐蚀性,对砼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

考虑到场地的地质环境,场地处于亚热带温湿气候区,附近无含盐地层,无水污染源,判定场地土对砼结构有微腐蚀性,对砼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

水和土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岩溶岩土工程评价
岩溶评价可分为场地评价与单体岩溶评价两部分。

场地评价即在较大范围内,按岩溶发育强度划分出不同稳定性地段,作为建筑场地选择和建筑总平面布置的依据,而对地基稳定所涉及的单体岩溶形态的分析评价,则可分为定性和半定量两种方法。

一、岩溶地基类型
由于岩溶发育,往往使可溶岩表面石芽、溶沟丛生,参差不齐;地下溶洞又破坏了岩体完整性。

岩溶水动力条件变化,又会使其上部覆盖土层产生开裂、沉陷。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建筑物地基的稳定。

根据碳酸盐岩出露条件及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可将岩溶地基划分为裸露型、覆盖型、掩埋型三种,而最为重要的是前两种。

1、裸露型
缺少植被和土层覆盖,碳酸盐岩裸露于地表或其上仅有很薄覆土。

它又可分为石芽地基和溶洞地基两种。

(1)石芽地基: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裸露的碳酸盐岩节理、裂隙溶蚀扩展而形成。

溶沟间残存的石芽高度一般不超过3m。

如被土覆盖,称为埋藏石芽。

石芽多数分布在山岭斜坡上、河流谷坡以及岩溶洼地的边坡上。

芽面极陡,芽间的溶沟、溶槽有的可深达10余米,而且
往往与下部溶洞和溶蚀裂隙相连。

基岩面起伏极大。

因此,会造成地基滑动及不均匀沉陷和施工上的困难。

(2)溶洞地基:浅层溶洞顶板的稳定性问题是该类地基安全的关键。

溶洞顶板的稳定性与岩石性质、结构面的分布及其组合关系、顶板厚度、溶洞形态和大小、洞内充填情况和水文地质条件等有关。

2、覆盖型
碳酸盐岩之上覆盖层厚数米至数十米(一般小于30m)。

这类土体可以是各种成因类型的松软土,如风成黄土、冲洪积砂卵石类土以及我国南方岩溶地区普遍发育的残坡积红粘土。

覆盖型岩溶地基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是地面塌陷,对这类地基稳定性的评价需要同时考虑上部建筑荷载与土洞的共同作用。

二、岩溶地基稳定性定性评价
属于经验比拟法,适用于初勘阶段选择建筑场地及一般工程的地基稳定性评价。

这种方法虽简便,但往往有一定的随意性。

实际运用中应根据影响稳定性评价的各项因素进行充分地综合分析,并在勘察和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或根据当地相同条件的已有成功与失败工程实例进行比拟评价。

地基稳定性定性评价的核心,是查明岩溶发育和分布规律,对地基稳定有影响的个体岩溶形态特征,如溶洞大小、形状、顶板厚度、岩性、洞内充填和地下水活动情况等,上覆土层岩性、厚度及土洞发育情况,根据建筑物荷载特点,并结合已有经验,最终对地基稳定作出全面评价。

根据岩溶地区已有的工程实践,下列若干成熟经验可供参考:
(1)当溶沟、溶槽、石芽、漏斗、洼地等密布发育,致使基岩面参差起伏,其上又有松软土层覆盖时,土层厚度不一,常可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陷。

(2)当基础砌置于基岩上,其附近因岩溶发育可能存在临空面时,地基可能产生沿倾向临空面的软弱结构面的滑动破坏。

(3)在地基主要受压层范围内,存在溶洞或暗河且平面尺寸大于基础尺寸,溶洞顶板基岩厚度小于最大洞跨,顶板岩石破碎,且洞内无
充填物或有水流时,在附加荷载或振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坍塌,导致地基突然下沉。

(4)当基础底板之下土层厚度大于地基压缩层厚度,并且土层中有不致形成土洞的条件时,若地下水动力条件变化不大,水力梯度小,可以不考虑基岩内洞穴对地基稳定的影响。

(5)基础底板之下土层厚度虽小于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但土洞或溶洞内有充填物且较密实,又无地下水冲刷溶蚀的可能性;或基础尺寸大于溶洞的平面尺寸,其洞顶基岩又有足够承载能力;或溶洞顶板厚度大于溶洞的最大跨度,且顶板岩石坚硬完整。

皆可以不考虑土洞或溶洞对地基稳定的影响。

(6)对于非重大或安全等级属于二、三类的建筑物,属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①基础置于微风化硬质岩石上,延伸虽长但宽度小于1m的竖向溶蚀裂隙和落水洞的近旁地段;
②溶洞已被充填密实,又无被水冲蚀的可能性;
③洞体较小,基础尺寸大于洞的平面尺寸;
④微风化硬质岩石中,洞体顶板厚度接近或大于洞跨。

岩溶地基稳定性的定性评价中,对裸露或浅埋的岩溶洞隙稳定评价
至关重要。

根据经验,可按洞穴的各项边界条件,对比表9-1所列影响其稳定的诸因素综合分析,作出评价。

表1 岩溶洞穴稳定性的定性评价
三、岩溶地基稳定性半定量评价
鉴于以下两个原因,目前岩溶地基稳定性的定量评价较难实现:一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岩溶地基的边界条件相当复杂,受到探测技术的局限,岩溶洞穴和土洞往往很难查清;二是洞穴的受力状况和围岩应力场的演变十分复杂,要确定其变形破坏形式和取得符合实际的力学参数又很困难。

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大多采用半定量评价方法。

因目前尚属探索阶段,有待积累资料不断提高。

以下分别介绍裸露型溶洞地基和覆盖型岩溶地基的几种评价方法。

1、裸露型溶洞地基
实际上是评价浅部隐伏溶洞的稳定性问题。

溶洞顶板稳定性与地层岩性、不连续面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特征、顶板厚度、溶洞形态和大小、洞内充填情况、地下水运动及建筑物荷载特点有关。

由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成熟可靠的方法。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粗略方法。

(1)荷载传递交汇法:在剖面上从基础边缘按30°~45°扩散角向下作应力传递,若溶洞位于该传递所确定的应力扩散范围以外时,即认为洞体不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2)溶洞顶板坍塌堵塞法:
碳酸盐岩体浅部有隐伏溶洞发育时,溶洞顶板安全厚度可用此法
确定。

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溶洞顶板岩体塌落后体积发生松胀,当塌落向上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洞体可被松胀的坍塌体自行堵塞,此时可以认为溶洞顶板已稳定。

此法的前提条件是溶洞内无地下水搬运。

溶洞坍塌的高度Z计算式为:
Z=H0/(k-1)
式中:H0——溶洞的高度;K——岩石的松胀系数,灰岩可取1.2左右。

若溶洞顶板的实际厚度大于Z值,则是安全的。

(3) 结构力学近拟计算法:
根据溶洞顶板岩体的实际状况,按假定的梁或板的受力条件,验算所需的安全厚度。

可有弯矩和剪力两种概念计算。

①弯矩概念计算
当岩层近于水平成层,完整性较好,溶洞呈平卧状(跨度大于高度,如图9-16所示)时,可将溶洞顶板视为两端固定的梁板来验算其稳定性,其最大弯矩在固定端的中点处。

经弯矩公式推导反算求得顶板安全厚度Z为:
式中:q——溶洞顶板长边每延米上的均布荷载;L、b——分别为溶洞的长度(跨度)和宽度;σ——岩体的允许弯曲应力,对灰岩可采
用岩石允许抗压强度的0.10~0.125。

1 弯矩概念示意图
②剪力概念计算
适用的边界条件同弯矩概念。

根据溶洞顶板的极限平衡条件:
F+G-T=0
式中:F——上部荷载的重量;G——顶板岩体自重;T——梁板抵抗F、G的抗剪力。

T=Z·τ·U
式中:Z——溶洞顶板可能破坏的高度;τ——岩体的抗剪强度,一般采用岩石允许抗压强度的0.06~0.10;U——溶洞在水平面上的周长。

由此可获得溶洞顶板所需的最小(安全)厚度。

(4) 塌落拱理论分析法:
假定岩体为一均匀介质,溶洞顶板岩体自然塌落最后呈一平衡拱,拱上部的岩体自重及外荷载由该平衡拱承担(图3)。

塌落平衡拱的高度H计算公式为:
b、H0——分别为溶洞跨度(宽度)和高度;υ——岩体的内摩擦角;f——岩土的坚实系数,可查有关表格或计算获得。

平衡拱高度加上上部荷载作用所需的岩体厚度,才是溶洞顶板的安全厚度。

此法对竖直溶洞(高度大于宽度)较为合适。

除了上述各种方法外,还可采用现场试验、模拟试验和弹性力学有限单元分析法等方法,评价溶洞地基的稳定性。

图2 塌落拱理论分析示意图
2、覆盖型岩溶地基
对这类地基稳定性的评价,需要同时考虑上部建筑物和土洞的共同作用。

对于特定的建筑物荷载,处于极限状态的上覆土层厚度H k
为(图9-3):
Hk=h+z+D
式中:h——土洞的高度;D——基础砌置深度;z——基础底板以下建筑荷载的有效影响深度
很显然,土层实际厚度H>Hk时,即使有土洞发育,地基仍然稳定;H<Hk时,地基不稳定。

如果土洞已经形成,然后在其上进行建筑,土洞处于建筑物的有效影响深度范围内,这样将使处于平衡状态的土洞发生新的坍塌,从而影响地基稳定;若土洞形成于建筑物兴建之后,那么已经处于稳定的地基,在土洞的影响下,将激活地基沉降而使建筑物失去稳定。

图3 覆盖型岩溶地
基稳定性计算模型
单元小结
第二节岩溶岩土工程评价
岩溶评价可分为场地评价与单体岩溶评价两部分。

场地评价即在较大范围内,按岩溶发育强度划分出不同稳定性地段,作为建筑场地选择和建筑总平面布置的依据,而对地基稳定所涉及的单体岩溶形态的分析评价,则可分为定性和半定量两种方法。

根据碳酸盐岩出露条件及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可将岩溶地基划分为裸露型、覆盖型、掩埋型三种。

裸露型可分为石芽地基和溶洞地基两种。

岩溶地基稳定性定性评价属于经验比拟法,适用于初勘阶段选择建筑场地及一般工程的地基稳定性评价。

岩溶地基稳定性半定量评价尚属探索阶段。

裸露型溶洞地基常用的粗略方法有荷载传递交汇法、溶洞顶板坍塌堵塞法、结构力学近拟计算法和塌落拱理论分析法,此外还可采用现场试验、模拟试验和弹性力学有限单元分析法等方法,评价溶洞地基的稳定性。

覆盖型岩溶地基需要同时考虑上部建筑物和土洞的共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