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词教学方法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诗词教学方法略谈

诗歌是文学的精灵,是性灵的艺术,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之宗便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高潮迭起,字字珠玑,千古流芳。它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学习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审美情趣、健全人格和爱国精神。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书声琅琅,情思悠悠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诗词过程中,诵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诵读的语文课不是一节好课。但诵读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工作上,而要让学生会读,而且要读会。所以,教师的导读,启发、点拨、诱导、指导、推动必须适时、适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每读一遍都要收到不同的效果,而且要逐层深入。从读准字音做起,然后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意境,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真正理解诗词。

当然,在诵读诗词时,老师不妨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可以自读、小组互读、在班级朗读,还可以开展诗词诵读比赛。形式多样的诵读不仅充分调动起学生诵读的热情,而且还能使学生欣赏到其他同学在朗读中种种美感;既能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又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情感,启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二、展开想象,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会读诗词,接着就要品析。古诗词之美,美在意境,正如王国

维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解读诗词就要把握住意境的营造,理解意境的审美内涵,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中,在阅读欣赏中丰富想象力、提升文学素。但是,要实现对诗词意境的感知,就要接触我们的想象和联想了。诗词是诗人对外在事物的想象而内化生成的,试想,没有“瞻言而见貌”的直接想象,没有由此及彼扩散式的想象,又怎能沉浸在诗情的激荡中,陶醉于诗美的意境中呢?所以,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诗歌是说话的画,画是沉默的诗”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竞自由。”我让学生结合图画,充分想象主席笔下的秋景:漫山遍野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被染过一样。江水碧绿清透,船只竞相航行往复。雄鹰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鱼儿在清澈的水里游泳,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经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诗人,也走进了诗人笔下壮美的意境中:色彩绚丽、生机盎然,不是春天,胜似春天!进而感受到诗人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这样一来,诗歌在读者的想象中得到了复活和升华。

(二)巧妙点拨,架设桥梁

要读懂诗歌,学生的想象就要进入诗歌其中,但是学生和作者之间必然存在阅历、文化、修养等差异。所以,就要求老师在这二者中间架设起心灵的桥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启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及内涵上的感悟。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做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怎会出现这样滑稽的场面呢?只要老师巧妙点拨一句“安史之乱”,同学们就能理解,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茅草。学生也就能悟到作者心怀天下的济世情怀了。

(三)把握分寸,善于布白

诗歌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讲解描述,但绝不是越俎代庖的详解细说,不是灌输。诗歌创作中诗人用模糊语言,布置空白,使之呈开放的未完成的状态,以便读者展现自己的创造。所以,诗歌教学艺术中也需要布白艺术,要留无穷想象给学生。让作品这颗种子在学生的心中长成树木。因此,教师的讲解应有节制,语言要有分寸,不能绝对化,贵在有启发性,以诱导学生创造性地描画自己想象中的图景,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激情勾勒,丰富想象

学习诗歌,同学们容易呈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惑,这就阻碍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们

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让他们进一步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图画的方式把自己心中的那幅画面画下来,这样就提升了理解的高度。

三、古曲新唱,旧事重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用在对诗歌的理解把握中再合适不过。而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要求学生把握文本之外,还应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以杜牧的《泊秦淮》为例,在完成对诗歌主旨理解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抓住诗歌的三、四句加以生发,编写一段简短的小故事,在班上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欣赏自己的创作,加深理解,也让他们得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四、类比拓展,求同存异

异曲同工之美,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常让我们产生很多的共鸣。比如,教读李煜的绝笔词《虞美人》,当赏读其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为体会词句抒情的巧妙,可让学生搜集其他写“愁”的诗句,例如:“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经过类比,学生深刻体会到李煜是巧用生花妙笔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他的“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长流不息,亡国带给词人的万般愁情被蒙上了生动的质感。还可以将这个问题细化,和他的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什么呢?很容易想到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通过采集、品赏诸多写愁的诗句,学生感受到一腔愁绪经过不同词人的点染,变得情态各

异、生动感人。这样的延展互补,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对其他同类作品的品赏能力。

总之,诗词教学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而在于对学生心灵情感的“唤醒”,从而陶冶其性情,提高其审美能力,激发其思维创造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