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好题,演绎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所有核心考点、核心题型2
2020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专题1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 核心点2
第17页
栏目导航
②根据段落结构切分层次 就段落而言,不同的段落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例如总分式、分总式、照应式等。 根据段落结构,可以切分段内层次。如果是总分式段落,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 之间;如果是分总式段落,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段落,第一层划在 始发句后,第二层划在终止句前。 ③根据标志性词句切分层次 文章中常用一些标志性词句,表示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例如过渡 句、关联词、顺序词等,都是分析文章层次的有力抓手。
类比论证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的方法,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第15页
栏目导航
类型
特征
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先列举大量的事实,再从这些 归纳论证
事实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 演绎论证
特殊性的论点
第16页
栏目导航
把握论证层次,揣摩论证关系 1.如何准确把握论述思路——切分层次 研读文本是准确把握论述思路的前提,切分层次是理清论述思路的有效途径。 ①根据文本特征切分层次 就全文而言,论述类文本阅读虽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但是它具有层次清晰、逻辑 严密的文体特征。一般情况下,论述类文本阅读是按照“引论——本论——结论”顺序 安排论述思路的。考生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层次。
第20页
栏目导航
②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 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 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 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 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 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题型考点大汇总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题型考点大汇总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下面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如何去应对这些题目吧。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题型考点大汇总一、必备知识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1)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2)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1)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2)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3)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4)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5)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1)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2)分析论证过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3)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4)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1)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2)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课堂笔记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解论述类文本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这类文章涉及面广,包括学术论文、政论文、时评、书评等等,所论多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
高考选材往往反映比较新或比较陌生的知识,它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从表达方式看,都是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明一定的见解和主张,具有观点鲜明、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色。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所谓“重要概念”是指一般论述类文章中能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对人们认识过程中感知的事物的本质特点加以概括归纳的词语。
具体是指:①能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概念;②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③表现文章主旨的概念等。
所谓“文中”,是就所提供的阅读文本本身的特定语境而言,一般指的“概念”是在文中的临时意义,离开了具体语境,这一概念的意义也许就不复存在了。
方法突破(一)寻找文中有效区间1.首先,明确筛选区间,进而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有对概念的解释;接着,筛选、提取出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词句,并组合成“最准确”的解释。
2.锁定答题区间极为重要。
一般而言,凡是该概念出现的地方,都可能是要点所在,尤其是该概念最先出现的地方,往往信息量比较大。
(二)从四个“入手”理解句意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高考设置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含丰富意味的语句。
一般情况下,这些语句都有凸显其含义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
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针对结构复杂而含义较难理解的句子,我们先分析其结构,将句子划分为若干层次,逐层理解其含义,然后辨析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作者的意图。
如果各层次间属于并列关系,则可以综合其内容,形成答题要点。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位置。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
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
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
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
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
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
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
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教堂培育。
“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
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
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
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
一首古诗,演绎古典诗歌阅读所有核心考点、核心题型
一首古诗,演绎古典诗歌阅读所有核心考点、核心题型用一首诗演绎核心考点及所有核心题型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
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陂(bēi):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②占春:占领春光,指饱含浓郁春意。
③碾作尘:意即备受践踏。
④陂(bēi):池塘。
⑤身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
身指岸上杏花,影指水中倒影。
⑥绝胜:远远胜过。
【选择题】(编号:0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后边的诗句便从这三字来生出。
B.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花傍水生,朵朵妖娆:影投水面,摇曳多姿。
岸中花,水中影,相互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
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高洁的感受。
杏花志洁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
在这里,情与物化,花我为一。
D.第四句中“碾成尘”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格。
E.正当春季,杏花临水盛放。
第二句中的“各占春”,指的是池边春水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
(编号:0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赋予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B.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
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
C.后两句议论抒情,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也要保持高洁的人生选择,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操守。
D.杏花即使飘落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表达了对朝廷的极端不满情绪。
E.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北陂杏花的品格,与“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情感相近。
(编号:0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二句中“妖娆”两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描绘出了杏花争奇斗艳的姿态。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高考是每个学子所经历的重要阶段,而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考试中的重要一环。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论述类文本阅读可能是他们备考中的一大难题。
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对于备战高考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文本理解、逻辑分析和论述思路三个方面来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本理解文本理解是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的基础。
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意文本中的关键词文本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核心。
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将关键词标记出来,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论述。
2. 理清文本的结构文本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论述和结论,有时还会包括论据和例证。
要对文本的结构有清晰的把握,了解作者的论述逻辑和重点。
3. 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至关重要。
要通过全面的文本理解来把握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以便于后续的论述和分析。
二、逻辑分析1. 分析论证的合理性在文本中,作者会通过论据和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要对这些论据和例证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具有说服力。
2. 分辨因果关系文本中经常会出现因果关系的论证。
要通过逻辑分析来分辨因果关系的真伪,看其是否真正成立。
3. 捕捉作者的逻辑思维作者在文本中的论证逻辑通常是有一定的思维模式,要通过逻辑分析来捕捉作者的思维模式,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
三、论述思路1. 统一论述的观点在论述时要统一观点,确保整个文段的论述思路是一致的,没有矛盾和歧义。
2. 充分论证在论述时要充分论证,通过提供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3. 清晰逻辑论述时要保持清晰的逻辑,避免跑题和支离破碎的论述思路。
要做到观点清晰、论证有力。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主要包括文本理解、逻辑分析和论述思路三个方面。
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在高考中更好地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得分率。
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核心点2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 |阐述类文本核心3 题核心点 2整体看结构,局部看手法——论证分析题一、 (2019·武汉市调研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9 分 )天人之学是贯串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
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适合的表述。
这个见解值得商议。
“ 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期间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按其思想系统,这类提法实质上是“ 天人感觉”论的一种表述,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奇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人天,这显然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 天”的认识,大体始于夏、商期间。
从西周时起,“天”的看法有两种不一样的含义:一种是天数、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
以《周易》的经文为例,此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的天体、天象,但多半是对于天命、天神的记录。
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件《尚书》,此中“天数”一词比比皆是。
这类状况到春秋期间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看法。
思想上的这类变化,第一见于兵家著作。
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初次提出时节、地利、人和的理念。
他说的“时节”,指阴阳、寒暑、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程远近、面积大小、局势险易、环境利害等方面;“ 人和”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舟共济。
《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获得战争成功。
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时节、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行,而人和最为重要。
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根源于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所以不是思想家们幻想的产物。
孟子以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以前先要有天人相分的看法,这和天数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追求“和” 而否认“同” 。
“和” 是多样性的一致,成立在事物相互区其余基础上;而“ 同”是清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调。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在高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此类题目旨在考察学生对文章结构、观点阐述以及辩证思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知识点。
一、文章结构分析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应该首先关注文章的结构。
常见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论述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一般用于引出文章的话题,论述主体是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论述,结论则是对论述主体进行总结。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引言是否能够准确地引出文章的主题,论述主体是否能够围绕主题有条理地展开,并且是否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观点,结论是否能够简明扼要地总结内容。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中心观点。
二、观点阐述技巧在论述类文章中,作者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论据来支持这些观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也需要学会分辨观点的合理性和支持观点的论据是否充分可信。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特别是在阅读辩论性质的文章时,我们需要注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具有中立性,是否能够多方面地考虑问题。
另外,作者在陈述观点时是否充分解释了背后的原因和因果关系。
对于支持观点的论据,我们需要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是否来自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或专家的研究成果。
只有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论据来支持观点,文章才更有说服力。
三、辩证思维的运用在阅读、理解论述类文本时,我们应该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辩证思维是思考问题时,能够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的能力。
当我们阅读一篇具有争议性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尝试将观点、论据以及逻辑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
同时,还可以思考作者是否考虑到了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作者使用的论据是否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否排除了反对意见。
通过辩证思维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扩展我们的思维边界。
总结:通过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对论述类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高中语文【定义】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指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口从所考查的文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高考论述类文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加工的文本,具备了论述类文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完整论述文的缩影。
所选文本的论点很鲜明,一般是在文本的首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
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方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比论证等。
(完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完整)⾼考语⽂——论述类⽂本阅读考点梳理⾼考语⽂——论述类⽂本阅读考点梳理(⼀)⽂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1.“⽂中”指的是阅读环境。
命题者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能够利⽤⽂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重要概念”不是来⾃于⽣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是来⾃于⽂本,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于⽂本。
阅读环境(即语境)有⼴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意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定时代、社会条件下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以及由作者或读者的⽂化修养、⽣活经验、语⾔风格及⽅⾔基础等构成的个⼈语境。
2.“重要概念”是就这个概念在⽂中的作⽤⽽⾔的,指的是与整体⽂意密切相关或是⽂章重点论述的词语,包括与⽂章的核⼼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理解上容易发⽣偏差的词语等。
重要概念在⽂章中常常表现为以下形式:(1)指代型词语词语指代分指⽰代词的指代和⾮指⽰代词的指代,运⽤指代词可使⾏⽂简洁,对指代词的把握重在对语境的分析。
⽂章中的代词运⽤⾮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泛,它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语段,⼜能替代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理解它的指代意义。
(2)概念术语型词语概念术语型词语多指在⽂本中处于核⼼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章所写的主要对象。
此类概念的考查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①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往往通过转换表述⾓度、改变陈述对象等⽅式设置陷阱。
对这类题⽬⼀定要注意看命题⼈是否偷换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判断。
②对概念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太狭窄。
③联系语境理解。
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判定概念的内涵。
(⼆)⽂中重要句⼦含意的理解1.“⽂中重要句⼦”是指那些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好题,演绎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所有核心考点、核心题型2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
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地球上的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共同享有和掌管的,这是作者阐述代际分配观点的思想基础。
B.从时间维度看,气候正义存在代际权利义务问题,所以存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C.从空间维度看,结合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可以确定气候正义的本质就是保护后代的利益。
D.因为气候变化涉及国际和国内公平,故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国家内部不同区域之间,都涉及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自然段“比如说”后面所举的例子,意在证明前文“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这个观点。
B.文章在论证中先列举现象,再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办法,结构完整,论证有力。
C.文章第三自然段,从时间维度阐发对气候正义的认识,使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D.文章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思考气候正义,使论证过程严密,说服力强。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能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外的奢侈排放,就势必造成“生态赤字”。
B.只要气候变化公约制定好保护气候系统的长期目标,就能保护好地球气候系统。
C.因为地球排放空间有限,所以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奢侈排放。
D.气候正义既有时间的维度,也有空间的维度,同时涉及多方面的公平问题,可见,单一角度的思考可能导致认识错误。
参考答案
1.D。
A项中“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且原文并未说明气候正义是“非政府组织”提出的,又属曲解原意。
B项的解说缩小了范围。
其表述“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把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粗暴地归纳为单一的“限制排放”,是不合适的。
C项中“为后代设定义务”曲解原意。
原文说的是“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这一点相对简单。
2.C。
其中“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缩小了原文意思的范围。
原文中,多次用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提到“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其中的“代内公平”即着眼现在。
3.B项。
该项关系失当。
对应区间3段是“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但是,“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的条件,并不能一定得到“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结果。
前者只是后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4.A. B项因果倒置;C项张冠李戴。
错位嫁接,原文第三段“从时间维度上看……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D项关系失当。
因果倒置。
见第二段第一句。
5.D.
A错误。
应是证明前文“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这个观点。
B项错误在文章不是三段式结构;C项错误在文章无举例论证
6.D. A项错误在说法过于绝对;B项错误在过于绝对;C项错误在缺少原因“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