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奈和达贝尔内的模式

维奈和达贝尔内的模式
维奈和达贝尔内的模式

维奈和达贝尔内的模式notes(1)他们是对英法两种文体的对比研究(2)他们的著作<法英文体学>为其他著作奠定了基础

借词:原语词汇直接转换到目的语中

作用:1填补目的语的语义空缺.2用来增加目的语的地方色彩.

calque原语的表达法或结构以直译方式转换

我们也可以看到borrowing 和calque是可以直接溶于目的语的.但是为什么会在语义上发生一些变化.还有”假朋友”现象如何理解??

False Friends”(假朋友)一词源自法语词“Faux Amis”。《环球英语的奥秘》一书作者Roger E. Axtell (1997)将其定义为“words in another language that look like the same as English words but mean entirely different things.” Axtell的定义是把英语作为译入语而言的,其范围也不应局限在“words”这一层次上。将这两点考虑在内,我们就可给“False Friends”下一个更加客观的定义:两种语言中字面意义相同而实际意义全然不同的词汇(words)、成语(idioms)或表达方式(expressions)。对于英汉翻译工作者而言,这些表面上与汉语貌合、实则神离的“False Friends”无疑是一大陷阱,一不小心就会闹出笑话,甚至惹出麻烦。以下从词汇、成语及表达方式三个类别对一些常见的“False Friends”进行“大曝光”。

Literal translat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这种程式在语系和文化相同的语言间最为常用.

Transposition词性转换:a change of one part of speech for another but no sense change.词性译为另一种,意思不变.它被认为是译者改变结构方式最普遍的做法Eg:to develop the economy&我们经济的发展

Modulation改变原语的语义和视角change the semnatics &the pointview of SL.It is the touch stone of a good translator. e.g "the time when" translate as "le moment ou"(the moment where)

equivalence: cases where language describe the same situation by different stylistic or structural means.指不同语言以不同文本或结构方法描述相同情景的情况.尤其适用于谚语和习语的翻译.

Adaption: change the cultural reference when a situation in the soure culture does not exist in the target culture.这一方法涉及原语文化的某一情景在目的语文化中不存在时,改变文化的能指.Eg:当在英语文化中.涉及板球比赛文化内涵时,译法语是要改编成环法自行车赛的文化内涵

“120”院前急救工作程序

医院“120”院前急救工作程序 1 目的:使病员迅速、安全到达医院。 2 适用范围:突发疾患,需要院前或院内急救的病员。 3 职责 3.1 120调度员: (1)负责“120”接警电话的接听、记录。 (2)记录出诊目的地的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病员的病情。 (3)需要时电话咨询、指导现场急救。 (4)立即通知“120”出诊医师、司机出车。 (5)负责救护车回院后一切费用的收取。 3.2 “120”出诊医师: (1)负责出诊救护车医疗物品的准备,保证值班车内配备:心电监护仪、内科急救箱、外科急救箱。 (2)接到出诊通知后,立即随车出诊尽快到达目的地。 (3)需要时电话咨询、指导现场急救。 (4)到达现场后检查病员,对病员病情做出评估。 (5)根据病员病情做出决定,如病情平稳,马上转送。如病情不稳定,则给予相应处理后或一边处理一边转送。 (6)根据病情送回本院急诊科或就近医院,如病人及家属坚决要求送往其指定医院,可酌情同意,但需要家属签字。 (7)随时和急诊科保持联系。 (8)送达医院后向急诊医师汇报病情及治疗过程。 3.3 救护车值班人员: (1)任何时间至少有1名司机和一部完好救护车。 (2)负责救护车担架、供氧系统的保养,保证其正常使用。 (3)接到出诊通知后,带齐必备物品,2分钟内随出诊人员出发。 (4)熟悉周围道路状况,以最短时间,安全、平稳到达目的地。 (5)需要时搬运病人,帮助医生救治。 (6)随时和急诊科保持联系。

5.7.4 流程图(见下页) 医院“120”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图

“120”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1.“120”院前急救24小时全天候应诊,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 不得擅离职守。 2.接班后立即对救护车内医疗设备、器械、急救药品进行检查、保 养,保证急救器材、药品能正常使用。并填写《交班本》。 3.救护车内一切医疗设备、器械、药品必须按规定配备,用后及时 补充,并放在固定位置,有明显标志,不得任意挪用或外借。 4.救护车要保持清洁,每日用紫外线消毒一次,并有记录。 5.保持救护车性能良好并按规定进行年审,任何人不能随意将值班 车派出做与“120”无关的任何事情。 6.严格执行各项诊疗规范、技术操作常规,作好各项质量记录。 7.转运病人时,医生、护士应与病人在一起,不准开玩笑或闲谈与 此次出诊无关的事。 8.转运途中应不间断地观察、抢救病人,病情需要时及时电话通知 医院急诊科做好抢救准备。 9.如遇病人无家属或为故意伤害受害者、死亡原因不明者,应及时 报“110”与民警取得联系,不要随意搬动病人,破坏现场。10.当自身安全无保障时,应与公安机关或其它有关部门取得联 系,确认安全后再处理病人。 11.原则将病人接回本医院或就近医院治疗,如家属不同意,需要 向家属告之危险并在出诊记录上签字。 12.病人因各种原因拒绝来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医生应细心解释病 情,如仍不来医院诊治,需患者或家属签字。 13.病人到达医院,原则上用急救平车送到抢救室继续治疗,不能 让病人自己行走。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1、调度室在接到求救信息后迅速发出调度指令(1分钟内),院前急救组(120救护车的医、护、驾)人员接到指令后应快速出诊(小于5分钟),院前急救应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严密监护、积极急救和处理,急危重病人在转运至医院的途中应向伤病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急诊科内值班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抢救相应准备工作;如因病情危重、涉及多专业学科的伤病情、伤病者涉及多人等情况需其他专业学科协助处理或须进行紧急手术的,转运途中应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协助抢救及紧急手术准备;院前急救组时刻与急诊科及相应专业学科保持紧密联系与病人交接,积极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无缝连接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教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他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统各相关多门做好了必要在备。 3、医疗机构阁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感者时,应提前与危诊科或通度联系并通过120院前急数组转运感者;会诊科与调变室随时保持信息畅通。调度室在初步了解毫者伤痛情、相关专业来位情况确定允许接纹后,立邮通知完前急数细选行老者转运工作:院前急教组在接收此类患省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装,如目前病售与特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清能等情况,同到做 好登记。 4、院内通通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急救绿色通道。入院抢救通道、紧急手术通道以及必要的备用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院前急救组将伤者转运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和抢救。 流程为:院前急救组一一急诊科一一抢救室一—(ICU/CCU/导管室/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组送达医院后,院前急救组医护人员与急诊科或医院相关住院科室进行病人交接(伤病者基本信息、病情及相关

浅析大学生道德内化问题研究(一)

浅析大学生道德内化问题研究(一) 论文关键词]道德内化道德教育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论文摘要]大学生道德内化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狠抓心理内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道德内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依据,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必能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其丰富而健康的道德情感,培植其果敢的道德勇气。文章在阐述道德内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道德内化的目标定位、模式选择和方法途径。 目前,大学生道德内化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界形成的共识是:狠抓道德内化,是提高德育质量的关键。学校教育中的“内化”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内化、知识内化与智力内化。在本文中,笔者拟就道德内化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研究,以期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有所启发。 一、道德内化的基本理论 1.道德内化的含义。大学生的道德、知识与智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最初均不过是一种潜能,必须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并从客观世界获得某些“营养”之后,这种潜能才会逐步发展,形成大学生的道德、知识和智力。可以说,人的道德、知识与智力,归根到底都是从外部获得的。因此,我们可以给内化下一个定义:凡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都可称之为内化。有内化必有外化,即凡内部的主体的东西转化为外部的客体的东西,称为外化。我国清初学者刘智的“纳有形于无形”,就是内化;反之,“通无形于有形”,则是外化。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过程,就是内化与外化彼此结合、相互推进的过程。 什么是道德内化呢?简言之,社会道德标准转化为个人品德就叫道德内化。也就是说,社会道德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它是社会集体向人们提出的种种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的综合体现,社会集体的每个成员都必须认真恪守。如我国提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但这些道德不是人们生来就会具有的,也不是人们对它们有了某种认识之后就能“据为已有”的,只有外部的客体的社会道德通过心理活动转变为个体品德之后,才会使它们成为与己一体的“同化物”,即成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心理内化最早由法国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尔克海姆等人提出,其基本含义是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杜氏的这一内化含义与道德内化基本一致,换句话说,社会道德诸要素移置于个体品德之内,即是道德内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内化问题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不少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对此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仅以道德内化为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斯诺尔·布鲁姆等在研究价值(或行为规范)内化中,提出了内化的五种水平,即接受、反应、评价、价值概念化、价值性格化。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则把价值内化过程划分为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我国德育研究专家鲁洁教授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又把内化过程概括为感受、分析、选择三个阶段,国内外的这些观点对我们理解与把握道德内化的实质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德育内化的一般规律。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经历由道德认识到产生道德情感,从道德意志的强化到道德行为的自觉调控这一基本过程。道德情感的产生要有认知作为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情感就无从产生或者充其量是缺乏理智的情感冲动。一定的道德认识只有同相应的道德情感产生强烈共鸣时,才能激发道德行为的动机,产生推动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外化为道德行为的心理调控力量,一个学生能否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往往要取决于他的道德意志的强弱。马丁·霍夫曼系统地提出了道德内化理论,他认为,道德内化的标志在于人的道德行为独立于外界压力的程度。即当人们觉得有义务遵守某一种道德规范而不考虑外界威胁或惩罚时,则某一道德规范便可以被认为已获得内化;而且一个人对外界监督越不注意、越不在乎,那么,他的道德内化的程度就越高。

医院院前院内急救工作管理制度范本

内部管理制度系列 医院院前院内急救工作制 度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71178医院院前院内急救工作制度 Hospital emergency system in front of hospital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医院院前、院内急救工作制度 为了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使我院急诊科与莆田市急救中心及其网络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更加协调地开展急救医疗工作,急危重症患者得到连贯的救治,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完成急救任务 1、急诊科备有三部外线电话,24小时由专人接听,负责接收120急救指挥中心及其网络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电话。 2、接到院前急救信息后及时派出救护车进行院前急救,并及时把相关信息完整记录在出诊登记本上。执行院前急救任务后及时向120指挥中心报告病员的去向 3、在执行院前急救任务时,负责协调,保持院内、救护

车、120急救指挥中心及其网络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病员及其家属间的信息互通。 4、如果我院的救护车均在执行急救任务,在派出最后一部车时要及时向120指挥中心报告。此时接到基层医疗机构及病员或其家属的求救电话时,立即给对方说明,建议向120急救中心或其他的医疗机构求救。 5、接到求救电话时,如果我院有救护车,但医疗条件无法接纳相关的急危重症患者,接听电话时立即给对方说明,建议向120急救中心或其他的医疗机构求救,同时联系有条件接收的医院,并把信息及时通报给对方;如果是紧急情况,先予派出救护车进行院前急救,同时联系有条件接收的医院,把病员送到相关的医院进一步救治。如果无法联系到有条件接收的医院,通知院前急救的医师把病员运回院内,并及时向医务部汇报,组织全院的力量积极抢救病员。 6、接到其网络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要往我院转诊急危重症病员时,简单向医护人员了解病情后,通知相关科室的医师或抢救室做好接诊的准备,并做好记录。如果是成批的伤病员,要及时问清伤病员的数量及伤病情,通知科主任、护

道德内化的意义及其途径

职业中学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本地区)经济发展培养素质合格、一专多能的初中级实用人才。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遵纪守法,有时代开拓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具有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就必须要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本文试通过对道德内化的研究,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中学,如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进而促进学校整体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一、道德内化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意义。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学生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对德育的要求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变成自己的行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道德内化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道德内化是培养职业中学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实现内化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的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和职业道德是相互联系的,道德是职业道德的基础,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更直接地反映社会道德的要求和道德面貌。 道德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铸造人们的道德人格,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其目的在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是德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必须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当学生经过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以后,由客体又变成主体。德育过程不是单向传递思想道德规范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双向活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在接受某一思想道德教育以前,已接受了社会、家庭成员的某种影响,积累了一些道德经验,(有主体意识),因而学生具有能动的、积极的反作用,能改造外在的教育影响。如果教育者所施予的教育影响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一致,就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即学生对某一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认同与接纳。反之就有可能产生漠不关心或逆反心理;就有可能对教育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 如何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道德内化。 学校在职业道德过程中,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满足于常规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而应遵循 道德内化的规律,重视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第一,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知识教育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交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交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绿色通道”有效衔接,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订本规定。 院前急救 1:120救护车出诊快捷(白天3分钟,晚上5分钟),院前急救规范执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中的监护,急救,处理,急危重症病人,途中向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院前院内紧密联系与交接,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在急救功能上的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链式连接 1:保证院前院内信息互通:急救病人病情通报;120中心救中心/救护车一--医院的“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生已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必要准备,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联系并通过120急救中心转运患者,急诊科在初步了解患者病情,相关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收后,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进行患者转运工作。急诊科在接受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好登记。 3: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流程为:救护车--急诊科/室一-抢救室-(ICU/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送达医院后,院前医生将病人病情病史等与医院接收人员交接。按院前与院内不同情况和要求分为如下两方面: 1:院内工作要求:接到急救信息/得知急救车到达准备推床并接诊,(按信息)进行相应的院内抢救准备。 2:院前工作抢救:确定生命体征,按院前急救规范进行必要处理,并作出“拟诊”,做好到院内交接准备-到急诊科一正确,迅速的将病人转移至院内(推)床上--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病人和病情交接。 四: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的有关因素 1:急诊科设有24小时导诊(分诊)人员,随时到急诊科大门前迎接急危重病人入急诊抢救室抢救。当值班医、护人员接到急、危重病人入院通知时,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检查好所需抢救设备和备用抢救药品。 2:为了保证、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对“急救绿色通道”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原则,再补办医疗相关手续。 3:遇重大抢救必须报告科主任,白天同时报告医务科,夜间报告行政总值班组织医院抢救小组成员进行抢救会诊,也可以有急诊科主任直接请相关专业的抢救组成员会诊抢救。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随叫随到,组织协调抢救工作。急诊抢救呼叫院内抢救会诊10分钟内到达。 4:进入绿色通道及其他急危重病人的检查、取药、住院应优先处理。 5:对绿色通道抢救的病人,值班医师必须尊重家属的知情权,根据病情告知病重或病危,

促进道德内化 夯实德育教育

促进道德内化夯实德育教育 【内容提要】道德内化是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学校要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要重视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的教育和培养。遵循道德内化的规律,做好教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内化道德教育 【 abstract 】 the moral internalization is the key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good morality, the school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key i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especially to emphasize the students’ good morality an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morality. follow the law of moral internalization, well education work,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ral work. 【 key words 】 the moral internalization mor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学生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把德育教育的内容及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道德内化是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 如何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遵循德育教育的规律,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不断促进道德教育的内化。

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制度

抢救工作制度 抢救工作是否迅速、及时、有效,是衡量医院业务技术水平和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医疗护理工作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要提高医务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业务能力,同时还必须加强抢救工作的科学管理,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时间。 (一)组织形式及人员安排 急诊科是我院抢救急危重病人的重要科室,又是高速绿色通道,其人员配备必须具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抢救技术水平高的医、护人员担任,各种抢救工作应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对重大抢救需根据病情立即组织抢救并呈报主管院级领导提出抢救方案。凡涉及烈性传染病和法律纠纷者,要立即报告有关部门。(二)保证抢救药品及器械装备的供应 为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抢救器材及药品必须力求齐全完备。要定人保管、定点放置、定数量品种、定时检查维修、定期消毒灭菌。并做好相应登记工作。值班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抢救技术及各种急救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抢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证应急使用。 (三)严格执行抢救制度 1.参加抢救人员必须全力以赴,明确分工,紧密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各种抢救规范,准确记录危重病人到达时间、抢救时间。危重病人在医生未到之前,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及时吸氧、吸痰、测量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配血、止血等。做好详细记录。 2.对急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用药处置要准确,严密观察病情,记录要及时详细,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日夜应有专人守护,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等,要详细交代,所有药品的空安瓿,须经二人核对方可弃去,口头医嘱在执行时应加以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后医生及时补开医嘱。 4.及时与病人家属联系,凡涉及民事纠纷、交通事故、服毒自杀、工伤及大量急诊时,应分别通知有关单位及医务科。

道德内化理论引入我国学校德育教育问题的研究

道德内化理论引入我国学校德育教育问题 的研究 摘要:道德内化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将多种学科的研究模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跨学科的理论,国内外很多学者都非常重视道德内化理论的研究。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我国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当前的德育工作方法过于单一,模式陈旧,有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将道德内化理论引入到我国学校德育教育当中,对于德育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道德内化理论;德育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250-03 道德内化理论重点关注人的认知行为和道德情感,而目前道德内化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火热。道德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情操高尚、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而此过程还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学校德育教育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学校德育教育中,最棘手的问题是虽然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时间已经很久,但是实效性较低,教育没有触动学生的内心。所以,将道德内化理论引入学校德育教育当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内化理论的内涵 对于道德内化理论的研究,国内外都有着不同的进展。即便是在我国国内,研究的角度不同,认识也不相同。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道德内化非常关注,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也有很多典型的观点,比如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内化,就是将外部物质动作转化为内部精神的过程。有些学者认为,内化,也就是一种行为准则,个体成员愿意遵守集体所规定的准则,并且将这些准则作为个人的价值观。《道德内化论》认为,道德内化就是个人在经受了社会环境的熏陶,学习了相关知识,并且经过了行为实践,认可并接受社会道德理念、道德准则,并且将这些理念和准则转化为自己的信念,最终影响自己行为的过程[1]。另外,还有相关的书籍对道德内化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所谓内化,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幫助受教育者接受社会上政治观点、思想精神、道德理念等,并且将这些转化为自己个人的认识,同时自觉用这些规范和观念来约束个人行为,作为个人行动准则的过程。国外对道德内化的研究也比较多,但是其实质描述的都是同一个过程。道德内化过程是个人道德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是个人实现道德自律的必要条件。简而言之,道德内化就是社会道德经过一系列过程,转化为个人道德的过程。当社会道德准则内化为个人信念之后,就会成为个人道德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而个体就会按照这种道德标准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和承担个人责任,并且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 二、将道德内化理论引入我国德育教育的意义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交接工作制度守则

精心整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交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绿色通道”有效衔接,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订本规定。 , 2: 3:,协同抢救 二: 1: 2: 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生已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必要准备,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联系并通过120急救中心转运患者,急诊科在初步了解患者病情,相关

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收后,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进行患者转运工作。急诊科在接受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好登记。 3: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三: 1: 2: 四: 1:急诊科设有24小时导诊(分诊)人员,随时到急诊科大门前迎接急危重病人入急诊抢救室抢救。当值班医、护人员接到急、危重病人入院通知时,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检查好所需抢救设备和备用抢救药品。

2:为了保证、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对“急救绿色通道”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原则,再补办医疗相关手续。 3:遇重大抢救必须报告科主任,白天同时报告医务科,夜间报告行政总值班组织医院抢救小组成员进行抢救会诊,也可以有急诊科主任直接请相关专业的抢救组成员会诊抢救。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随叫随到,组织协调抢救工作。急诊抢救呼叫院内抢救会诊 10 4: 5:, 6: 操作 7: 8: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生的道德内化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生的道德内化 素质的特征源于素质的内在属性。内在性,这是人的素质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它表现为人的品质的深层底蕴,因而决定素质的形成必然是个内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比如道德准则是外部的东西,以此教育影响学生,如果学生真正认同这些准则,并且成为自觉的要求,坚定地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那就可以说是变成了个体内部的东西,实现了道德内化。所以道德内化是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从事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就必须研究道德内化的规律,探索道德内化的方法和途径。 一、道德信念的形成是道德内化的核心 通常我们按四分法来揭示品德的结构,即“知、情、意、行”。“行”是外显的,“知、情、意”是内在的。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较多地注重于认知向度和行为向度,把道德行为直接归因于道德认识,这显然是不够的。举个简单例子,小学生都知道禁止吸烟,可有的小学生明知故犯,或者经教育不吸烟了,过一阵子又吸了。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对道德准则的认识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自觉的、稳定的、一贯性的”道德行为。可见,如果忽略了“知――情――

意”这一内在中介系统区,那就是忽略了品德结构的重要核心部分,这核心恰恰是道德内化的根本所在。 所谓道德信念,是指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并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坚定性和一贯性。道德内化就是促使道德信念的形成。当道德准则作为一种外部信息向学生输入时,学生的认知必须经历不同层次的发展:“知道”层次(懂得应该怎样做)――“理解”层次(明白为什么应当这样的道理)――“认同”层次(由被动、外制式转为自觉性,化为自觉要求)。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人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反复的心理体验,不断地丰富道德情感,良性的心理体验会激发人的内在需要层次的升华,发展成精神上的道德需要,产生对道德的追求,而道德需要实现的满足又反过来强化良性的心理体验。随着道德需要的升华和道德情感的增浓,人对于非道德因素的干扰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断增强,具备了顽强的道德意志。综合上述各种心理成分,也就是深刻的道德认识、浓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外部的道德准则实现了内化。 二、自我教育是道德内化的关键 1. 发挥学生在道德认知中的主体作用。 道德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自我教育的起点。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_4

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内急诊危重患者救治科室之间“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实际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1. 急诊科在初步了解患者病情、相关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收后,急危重病人从急诊科到接诊科室、检查科室搬运过程中的监护、急救、处理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负责,途中向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2. 病人转送与安置:转运前急诊科医护人员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接诊科、检查科室值班医生,接诊科、检查科室医生做好仪器设备、抢救床位、药物的准备。接诊医生、护士在患者到达时立即接诊,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急诊科在接收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好登记。院内科室间紧密联系与交接、协同抢救。 3.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病人的院内转送。 流程为:急诊科/室-抢救室-(ICU/CCU/导管室/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急救送达相关科室后,急诊科医生将病人病情病史等接收科室医护人员交接。按院内不同情况和要求分为如下两方面:

1. 院内工作要求:接到急救信息/得知急救车到达-准备推床并接诊、(按信息)进行相应的院内抢救准备。 2. 院前工作要求:确定生命体征,按院前急救规范进行必要处理,并作出“拟诊”,做好到院内交接准备——到达急诊科——正确、迅速地将病人转至院内(推)床上——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病人和病情交接。 四. 完善院内急救链的有关因素 1.急诊科设有24小时导诊(分诊)人员,随时到急诊科大门前迎接急危重病人入急诊抢救室抢救。当接诊科室值班医、护人员接到急、危重病人入院通知时,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检查好所需抢救设备和备用抢救药品。 2. 为了保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对“急救绿色通道”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原则,再补办医疗相关的手续。 3.遇重大抢救必须报告科主任,白天同时报告医务科,夜间报告行政总值班,必要时由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组织医院抢救小组成员进行抢救会诊,也可以由急诊科主任直接请相关专业的抢救组成员会诊抢救。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随叫随到,组织协调抢救工作。急诊抢救呼叫院内抢救会诊10分种内到达。 4. 进入绿色通道及其他急危重病人的检查、取药、住院应优先处理。 5. 对绿色通道抢救的病人,值班医师必须尊重家属的知情权,根据病情告知病重或病危,并签字;如没有家属和委托人的急、危重病人,按《急救绿色通道管理规程》处理。 6. 为保证抢救及时,遵循生命权高于知情同意权原则,对绿

道德内化的意义及其途径-模板

道德内化的意义及其途径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挑战来自何方?就是人才质量的挑战。质量永远是硬指标,职教如不及时地狠抓质量,提高质量,就会影响今后的生源,妨碍出路, 就创不出声誉,就不能持续发展。 职业中学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本地区)经济发展培养素质合格、一专多能的初中级实用人才。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遵纪守法,有时代开拓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具有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就必须要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本文试通过对道德内化的研究,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中学,如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进而 促进学校整体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一、道德内化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意义。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学生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对德育的要求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变成自己的行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道德内化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道德内化是培养职业中学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实现内化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的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和职业道德是相互的,道德是职业道德的基础,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活动中 的具体体现,它更直接地反映社会道德的要求和道德面貌。 道德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铸造人们的道德人格,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其目的在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是德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必须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当学生经过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以后,由客体又变成主体。德育过程不是单向传递思想道德规范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双向活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在接受某一思想道德教育以前,已接受了社会、家庭成员的某种影响,积累了一些道德经验,(有主体意识),因而学生具有能动的、积极的反作用,能改造外在的教育影响。如果教育者所施予的教育影响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一致,就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即学生对某一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认同与接纳。反之就有可能产生漠不关心或逆反心

院前急救各种急救应急处置预案(汇总)

院前急救各种急救应急预案(汇总) 突发重大灾害事故急救应急预案 为了规范急救中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程序,快速、有序、高效地组织实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组织机构的组织领导及职责 1.医疗救援指挥部领导小组由市卫生局领导、中心领导、参加急救各医院的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组成。主要职责是组织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医疗救护,负责指挥现场医疗救援工作,协调、部署与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护有关的工作。 2.紧急救治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及参与伤病员的紧急救治,确定、落实救治方案。 3.后勤保障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抢险救灾工作以及伤病员紧急救治的后勤保障、物资供应工作。 4.心理辅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及时了解掌握受灾人员情况,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辅导。 二、制定三级应急预案 1.事件分级 (1)一级事件:一次事件伤病员30人以上,或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3人以仁,或死亡和危重5人以上,事故有继续发展趋势。 (2)二级事件一次事件伤病员10^30人,或出现较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3人以内,死亡和危重者3人以上,事故有或可能有发展趋势。 (3)三级事件:一次事件伤病员10人以下或危重者3人以下,事故无发展趋势。 2.应急救治队伍一线为急救中心(站)的院前急救力量二线为

三级、二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组成侧重专科(创伤、烧伤、传染病、生化中毒等)的应急专业救护队;三线为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急救力量。 3.预案启动“三级事件预案”由调度值班主任启动,可以根据情况由急救中心(站)、二级、三级医院急诊科处置“二级事件预案”由指挥调度主任、领导小组长启动,需同时启动一、二线应急救治队伍;“一级事件预案”由领导小组长、卫生局领导启动,启动一、二、三线应急救治队伍。 三、灾情报告 1.当出现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时现场医务人员或其他目击者应向急救中心领导,随即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内容包括:(1)突发事件发生的种类、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目前的情况; (2)伤员的主要伤情,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及投人的医疗急救资源; (3)现场尚需哪些医疗物品如急救药品、急救器材; (4)伤员准备分流的医院等。 2.医疗救援情况按以下规定报告: (1)伤亡20人以下的,6小时内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2)伤亡20—50人的,12小时内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3)伤亡50人以上的2生小时内报国务院卫生部门书 (4)地震、水灾、风灾、火灾和其他重大灾害事故,虽一时伤亡情况不明的也应尽快上报。 四、现场应急处置 1.现场医疗救援及指挥 (1)120指挥中心接到上级部门通知或灾害事故报警后,立即派出第一线救护车队赶赴现场,同时向医疗救援指挥部报告,并与联动系统(110,119等)进行横向联系;随后根据现场反馈信启,按医疗救援指挥部命令调派出第线、第,线救护车队增援现场救治。 (2)急救中心(站)及其他医疗机构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

院前急救管理规定

院前急救管理规定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天门市第三人民医院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一、目的 完善院前急救设施配备,加强人员配备管理,利于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 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不包括大型灾害事故急救)。 三、职责 (一)、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施及药品。 (二)、由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生、护士、司机。 (三)、由护士长、护理责任护士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并经常保持救护车箱内的卫生。(四)、由出诊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 (五)、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四、工作程序: (一)、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由急诊科主任负责救护车设施策划和配置,所需设施及通讯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 (二)、值班人员准时接班,熟悉了解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作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三)、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详细记录时间、地点、行车路线、病情或受伤情况,要求呼救者提供联系电话(且不要随意使用该电话)以便随时联系,并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在5分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 院前急救内容: 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时,对患者应有高度负责精神,应立即检查患者,动作迅速,处理果断,根据病人情况可就地或就近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回医院进一步抢救,转送过程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有3个以上的重伤者,应迅速报告科主任是否增援。 1、现场急救:目的在于挽救和维持基本生命,减轻途中痛苦和并发症,强调对症治疗。 ①维持呼吸系统功能(包括吸氧、吸除痰及分泌物,呼吸兴奋剂,口对口人工呼吸,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 ②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有生命危险的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等)。 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预防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治疗、控制癫痫等)。 ④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处理。 ⑤脑、胸、腹、脊柱、四肢以及其他部位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⑥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 2、途中救护: ①合理转运分流患者,但对转运伤病员要求快速安全。 ②出诊医护人员必须守护在车厢内随时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不得坐在驾驶室内。

浅谈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式和发展趋势

浅谈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式和发展趋势 摘要: 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内部各个有机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本文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的对比研究,分析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同时也探讨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对今后我国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模式趋势 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随着工业化的成长,市场机制的完善,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内部各个有机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以求有效、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协同努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也是现代企业组织形成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要加强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建设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企业组织理论博大精深,企业组织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组织结构始终是企业组织研究及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理论家和管理者研究与考虑的基本对象。以求有效、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协同努力。由于组织结构在企业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企业所有战略意义上的变革,都必须首先在组织结构上开始。 一.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与比较 西方学者威廉姆森根据钱德勒的考证将公司内部管理的组织形态分

为U型(一元结构)、H型(控股结构)和M型(多元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1、U型组织结构 产生于现代企业发展早期阶段的U型结构,是现代企业最为基本的组织结构,其特点是管理层级的集中控制。 U型结构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直线结构。直线结构的组织形式是沿着指挥链进行各种作业,每个人只向一个上级负责,必须绝对地服从这个上级的命令。直线结构适用于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简单,而且还需要管理者具备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经验。这就要求管理者应当是“全能式”的人物,特别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 (2)职能结构。职能结构是按职能实行专业分工的管理办法来取代直线结构的全能式管理。下级既要服从上级主管人员的指挥,也要听从上级各职能部门的指挥。 (3)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结构形式是保证直线统一指挥,充分发挥专业职能机构的作用。从企业组织的管理形态来看,直线职能是U型组织的最为理想的管理架构,因此被广泛采用。 这类组织结构的优点有:集中领导,统一指挥,便于调配人财物.职责清楚.办事效率高;工作井然有序,整个企业有较高的稳定性.缺点也有很多:等级分明,层次过多,决策过程缓慢;各职能部门以自我为中心,协调困难;下级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有效发挥;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

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衔接的探讨

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衔接的探讨 文章简要分析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矛盾提出相应的措施,运用信息技术、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技术的沟通和协作,使院前院内实现一体化衔接。 标签: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一体化衔接 急救急诊服务是卫生行业的重要窗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急救日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两个重要环节,然而两者工作的环境不同,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显得相对薄弱,本文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急救资源,更好的将院前院内急救形成一体化,无缝缝隙衔接。 1 存在的主要矛盾 院前急救居于整个医疗体系的首位,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急救服务的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其以对症治疗与维持生命为主,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来实现对伤患者有效救助,促进救助成功率的显著提高;院内急救是救治患者的主要场所,但是二者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具体如下。 (1)急救界定不同 院前急救是在医院之外进行的对患者进行的抢救过程,具有快速反应,对症治疗,技术力量弱显薄弱的特点;院内抢救是以综合性医院为主的医疗机构在院内对患者进行急救的整体过程。 (2)急救信息不通畅 院前急救医生不能及时将救治患者的信息快速的传递给急诊室,部分急救任务等患者送达医院内急诊室才能开始进行,势必会耽误急救时间。 (3)沟通有限,技术衔接困难 随着监护型救护车的发展,急救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技术提高,能获得部分血液检查结果,然而这类信息无法及时被医院内医生所利用,甚至质疑检查结果,病人送达医院后又进行重复检查,这样既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又造成经济浪费,甚至会影响院前急救人员和患者方的误会。 2 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紧密衔接一体化的措施 2.1 加强院前与院内急救信息一体化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