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与变迁
文化传播理论在电影传媒中的应用研究
![文化传播理论在电影传媒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fcf8b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9.png)
文化传播理论在电影传媒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交流的频率不断加强,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全球文化传媒手段,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文化传播理论通过研究文化传播的属性和规律,对文化的传播现象进行深入的解释和分析。
本文从文化传播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索文化传播理论在电影传媒中的应用,分析其发展和变迁,探索电影传媒所尝试的效应及其可持续性。
一、文化传播理论的发展与变迁文化传播理论是研究文化传播的属性、规律以及作用的一门学术理论。
文化传播理论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当时人们对文化传播现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形成了基础性的文化传播理论。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传播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分支理论。
如今文化传播理论已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模式,其研究对象涉及到和文化相关的各种理论,如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等。
总的来说,文化传播理论包括了文化的产生、传播、接受以及影响等多个环节。
它对于了解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影传媒的效应与可持续性电影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传媒工具,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电影可以传播知识、信息和价值观等内容,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传媒形式。
在电影产业的发展中,电影的效应和可持续性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电影传媒的效应既包括社会效应,也包括经济效益。
社会效应包括对观众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影响,以及对社会舆论和家庭关系的影响。
经济效益则包括电影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产业链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电影产业的可持续性包括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艺术创作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电影的环保问题等。
其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电影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知识产权的保护既能够保护电影产业的合法权益,也能够创造经济效益。
此外,艺术创作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保持电影产业可持续性的重要一环。
三、电影传媒如何应用文化传播理论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电影传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媒介,可以通过文化传播理论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分析其传播机制和效应。
文化传播与客家社会变迁:在“国家”的历史场域中寻找客家发展脉络
![文化传播与客家社会变迁:在“国家”的历史场域中寻找客家发展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ab4ee50a16fc700abb68fc78.png)
下 , 口数 量并不 占优 势的 中原移 民如欲仅 凭 自身生活模 式来广泛传播 中原文化 , 人 其效果 自然
2
赣 南师 范学 院学 报
21 0 1生
是 可想而知 的。他们 没有被 土著文化 所 同化 已实属 不易 了, 想反客为主 , 若 在这里建立一种 以 外来文化 为主的新的文化体 系, 则更是难上加难 。 因此 , 于 中原 汉族文化在客地广泛传播 并 对
家族源争论的影响 。在客 家族 源的 问题 上 , 客 家汉族论 ” 即认 为客 家人 是 来 自北方 中原 的 “ (
汉人及其后 裔 ) 衣冠贵族论 ” 即认 为客 家先 民是 来 自中原的名 门望族 ) 和“ ( 长期被奉 为客 家学 的经典论述 , 多关于客 家问题 的研 究都是在这一理论框 架下进行 。也就在这 个学术背景下 , 许 学者在考察客 家文化 的 时候 , 就把客 家文化 的形成 看作是 南迁汉人 所裹挟 的 中原文化在 客 家 地 区的再植 。在这 些学者看来 , 由于客 家人 大 多 出 自名 门望族 , 具有较 高的 文化 素养 , 且耳 濡 目染 , 身体验 , 以迁移到客 家地 区之后 , 亲 所 仍然按 照过去 中原地 区的生活模式来生 活, 而使 从 客 家文化 形成 了以中原汉族 文化 为主体 , 以儒 家文化 为核心的 文化 结构模式 。 当然 , 这种 以人 口迁移为基础 来解释客 家文化 的做 法并 不是没有道 理的 。人 口的流动确 实是 文化传播 的重要 途径 。德 国文化传播 学派的拉 策 尔( r d c a e) Fi r h t 1 就认 为 , ei R z 文化要素是 伴随 着民族 迁徙 而扩散 开去 的 , 质 文化 只有通 过人 , 物 同人 并 与人 的精神 文化 一起 才能 够传 播 。所 以研 究客 家的学者强调 移 民在客 家文化形成 中的作 用 , 也是 可以理 解的。但 问题是 , 这 些南迁人 口本 身究竟具备 了多少系统的儒 家文化知识?并且这种 系统 的文化知识 又是通过什 么方式在 客 家地 区广泛传播 的呢 ? 诚然, 对于 曾经长期 生活在儒 家文化 氛 围浓厚的 中原地 区的 南迁汉人来说 , 他们 可能具备 了一些来 自生活体验的儒 家知识 。但在 当时的教 育条件 下 , 有经济条件 良好 的人 , 唯 才有 可能 接 受 系统 的学校教 育。而正如 学者所指 出的那样 , 当时南迁的 中原汉人 中, 真正南渡到客 家大 本 营地 区的“ 衣冠 贵族 ” 实是 非 常少 的, 多则是 贫 困穷苦 的普 通 百姓 。在 唐 宋时期 , 家 其 大 儒 文化 虽然 已经逐 渐 出现 了由上而下的普化 趋 势 , 当时对 于儒 家知识 的 学习主要 还是通过 学 但 校教 育和私人讲 学, 些穷 困的北方移 民, 这 不可能有很 多机会去 系统研 习儒 家文化 。因此他们 带到客 家地 区的 中原 文化 , 至多是 一些来 自生活体验的感性知识 , 而那些 系统的属 于制度和精 神层 次的儒 家文化 , 则不可能很 多。 因此 , 这群 南迁移 民 自身所带 的并不丰 富的文化知识 , 凭 他们是无 法在赣 闽粤边 区建立起如 此完善 的 以儒 家为核 心的客 家文化体 系的。退 一步说 , 假 如这 些南迁的 中原汉人 确 实有 着较 高的 学识 涵养和 丰 富的儒 家生活经验 , 们也 愿意按 照过 他 去的经验 来重新构 建生活 , 这样一种 以身体 力行 为主要 模 式的传播 途径 对土著族群 的影响 但 应该是十分有 限的 , 因为 它受到 了寓居 地 的地 理环境 和村 落分布特 点 的制约。客 家族群 的形 成地 , 也就是我们现在通 常所说 的客 家大本 营 , 处在赣 、 粤 三省 交界 地 区 , 闽、 这是一 个山水相 隔 , 峦起 伏的地方 。这种地理环境 , 峰 使得 这里的村 落分布十分分散 。当时南迁汉人和 当地 土 著 又是 分类而居 , 此之 间的地 域分 野 十分 明显 。 因此 , 这样 的交通 环境 和村 落分布 条件 彼 者对客 家族群及其 文化 形成的解释 , 主要 是从移 民史的 角度 , 认为正是 由于北方人 口的大量南迁 , 才给赣 闽粤客 家地 区带来 了丰 富的 中原文 化。 于是这 些 学者 十分 强调移 民人
文化传播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c9f5e6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e.png)
文化传播是一种把文化信息传递给另一个或更多对象的过程。
文化传播不仅是把文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还包括了文化的理解和形成,以及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文化传播既是文化传播者传播出去的主动行为,也是文化接受者接受的被动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把文化信息传递到更大范围的社会成员当中。
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化信息,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掘文化之美。
文化传播有助于促进多文化交流,有助于弘扬每一种文化的特色,增进各民族的友谊,促进文化的进步。
此外,文化传播还能够增加文化的吸引力,有助于提升文化的影响力,把文化传播到更多地方,从而让文化受众拓宽,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
总的来说,文化传播的意义是这样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文化信息,发掘文化之美,促进文化交流,弘扬每一种文化的特色,增进各民族的友谊,以及把文化传播到更多地方,提升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传播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和平与友谊,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
社会学中的文化传播与变迁
![社会学中的文化传播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5446f33c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b.png)
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小学数学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在利用电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图、文、音、像、影并茂的特点,把教学中抽象、深奥的靠教师讲解、挂图、板书讲不清、道不明的难点、重点知识,通过画面、声音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吸引学生目光,激发情感。
国家教育新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为主导的人文精神,学生是整个课程的核心,一切应建立在学生本身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历相联系,强调学生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加之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剌激,能够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因此,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抓住学生的目光!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上一开始老师就照本宣科,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利用投影仪导入新课,就可以很快地把学生的目光吸引住。
二、提高学生的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是学习的助手,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事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在一种亢奋状态,学习起来便会感到其乐无穷。
对于数学课中一些比较抽象、枯燥的内容,老师一味地讲解,纵然妙语连珠,学生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其结果只能是老师唇焦舌燥,而学生不是昏昏欲睡就是东张西望。
利用多媒体辅助讲解,让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目的。
现代教育媒体的教学功能在于直观形象地表达事物的发展过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使抽象内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喜羊羊带着大家参观一个城堡,城堡的环境是由学生学过的图形组成的,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学生去发现城堡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迁
![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40d634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2.png)
儒家人才。
03
民间普及与信仰
汉代民间普及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如孝道、忠诚、礼仪等,使儒家
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同时,儒家的信仰和崇拜也日益流行。
儒学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播
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与佛教、道教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 三教融合的趋势,儒家学者开始吸纳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 迁
2023-11-09
目录
• 儒学在汉魏六朝的传播 • 儒学传播对汉魏六朝文化的影响 • 儒学传播在汉魏六朝的途径和方式 • 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迁的关系 • 儒学传播在汉魏六朝的挑战与机遇 • 儒学传播对汉魏六朝文化变迁的意义和影响
01
儒学在汉魏六朝的传播
儒学在汉代的传播
儒学在汉魏六朝的演变
礼法合流
汉魏六朝时期,儒家学者开始将礼治和法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法律文化。礼法合流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
心性论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开始关注心性问题,强调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境界。这种思想为后来的宋明理学打下了基础。
家族伦理与社会秩序
汉魏六朝时期,家族伦理和社会秩序受到了高度重视。儒家强调孝道、悌道、夫妇之道等家庭伦理,认为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些观念对后世的社会 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教育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太学和郡县学的建立为儒家学者提供了更 多的学习机会。同时,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经师讲学成为一时之风尚。
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儒家思想对东亚、东 南亚等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与变迁 太极拳在英国的发展历程与传播动力
![传播与变迁 太极拳在英国的发展历程与传播动力](https://img.taocdn.com/s3/m/51e8da9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8.png)
太极拳所强调的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思想,已经成为了美国民众理解中 国文化的窗口。此外,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也已经得到了美国民众的认可。太极 拳的动作比较柔和,适合各个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人练习,对于改善身体健康、 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感都有很好的效果。
太极拳在教育领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美国,太极拳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 到学校和社区的体育课程中。太极拳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 先,太极拳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其次,太极拳可以培养学生 的专注力和精神集中能力。再次,太极拳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 化素养。最后,太极拳可以教给学生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人生哲学,帮助他们 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太极拳在英国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人文环境的宽松和社会的多元 化。自20世纪以来,英国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石油危机等历史事 件,社会氛围由保守走向开放,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在此背景下, 太极拳凭借其独特的身心修练方式和健康理念,吸引了大量英国民众的和参与。
另一方面,英国的教育体系和大众传媒也为太极拳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20 世纪70年代,英国的教育部门开始将太极拳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并在多所大学 设立了太极拳研究机构。同时,大众传媒如电视、杂志、网络等也对太极拳进 行了广泛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太极拳在英国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太极拳在美国的传播已经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练习太极拳,也体现在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和哲学的载 体,使得美国民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通过练习和传播太极拳, 我们可以更好地传递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同时也能够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 的交流和理解。
谢谢观看
为了促进太极拳在俄罗斯的跨文化传播,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文化传播与变迁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文化传播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9623fc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c.png)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文化传播与变迁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变迁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文化也随之崛起并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网络文化的定义、传播方式以及变迁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网络文化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它是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传播和交流的一种文化形态。
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传播和获取。
二、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1.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成为了网络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之一。
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等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感受,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社交媒体的特点是信息传播快速、传播范围广泛,可以迅速引发热点话题和社会关注。
2.短视频传播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也为网络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
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人们可以通过拍摄和分享短视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短视频的特点是内容简洁、形式多样,更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3.直播传播直播平台的兴起使得网络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和实时。
通过直播平台,人们可以实时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见解,与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
直播的特点是真实性和互动性强,能够拉近主播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三、网络文化的变迁趋势1.内容多样化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的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传统形式外,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网络文化的创作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未来的网络文化将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化,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2.用户参与度提高在新媒体时代,用户参与度的提高成为了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人们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而是积极参与到网络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中。
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用户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对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三少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范文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三少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78cfe3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b.png)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三少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三少民族——苗族、壮族和瑶族的文化传播与发展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三少民族的文化变迁与转型,不仅反映了我国多元文化的活力与魅力,也体现了文化传播在推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探讨三少民族文化的变迁与转型。
二、三少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三少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其文化具有深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积淀。
这些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包括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习俗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少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与其他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三、文化传播对三少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文化传播对三少民族文化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媒体的普及使得三少民族的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些独特的文化。
其次,互联网的兴起为三少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使得这些文化能够跨越地域和语言的障碍,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
此外,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为三少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四、三少民族文化的转型与变迁在文化传播的推动下,三少民族文化经历了显著的转型与变迁。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许多传统文化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另一方面,三少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吸收了现代元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
这种转型与变迁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也使得三少民族文化更具活力和魅力。
五、文化传播在推动三少民族文化转型中的作用文化传播在推动三少民族文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文化传播为三少民族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使得这些文化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特色和魅力。
其次,文化传播促进了三少民族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交流与互动,使得这些文化能够更好地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节日的社会文化影响与变迁
![传统节日的社会文化影响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e90bc82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a.png)
传统节日的社会文化影响与变迁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和社会价值紧密相连。
传统节日在社会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人们欢庆的时刻,也是传承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节日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的社会文化影响与变迁。
一、传统节日对社会的文化影响1. 价值观塑造传统节日通过特定的庆祝活动和仪式,传递着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强调家庭团圆、亲情和尊重长辈的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2. 文化传承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庆祝活动和仪式将某一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念、习俗和传统艺术形式传播给后代。
例如,日本的盆节是对祖先的敬意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盆舞等传统艺术形式向后代传递着日本的文化遗产。
3. 社会凝聚力传统节日能够将人们团结在一起,增强社会凝聚力。
在传统节日期间,人们通常会回到家乡与亲朋好友团聚,共同庆祝节日。
这种集体的庆祝活动能够促进社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并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二、传统节日的文化变迁1. 现代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传统节日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节日的期待和庆祝方式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烟花爆竹,由于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已在一些城市被限制或禁止使用。
2. 跨文化传播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也融入了其他文化元素。
例如,圣诞节作为一种主要由基督教文化源自的传统节日,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庆祝,并在其中融入各自的地方文化。
3. 社会多元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群体的节日也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庆祝。
例如,美国的感恩节是美国传统节日,但如今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庆祝,成为全球性的节日。
论邹鲁文化的变迁与传播
![论邹鲁文化的变迁与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253e879b941ea76e59fa042f.png)
一、“邹鲁”概念内涵演变
春秋战国之际形成的邹鲁文化,最初是一种 地域性文化,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文化逐渐向 其他地区传播与蔓延,于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史 籍中多有“邹 鲁 ”并 称,因 时 代的是《庄子》, 《天下篇》中说:治理天下的方法有多种,“以天为 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 仁为 恩,以 义 为 理,以 礼 为 行,以 乐 为 和,薰 然 慈 仁,谓之君子”[1]567。“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 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 邹鲁 之 士、 绅 先 生 多 能 明 之。 《诗 》以 道 志, 《书》以道事,《礼 》以 道 行,《乐 》以 道 和,《易 》以 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 中国者,百家之 学 时 或 称 而 道 之 ”[1]568。 在 此 《天 下篇》的作者 把 儒 术 列 为 “内 圣 外 王 ”之 总 要,而 称百家众技只是“一曲之士”。
— 13—
攻,城不十 不 围 ”。 周 为 天 下 共 主,其 地 虽 小,诸 侯尊之,一周可 “敌 二 十 晋 ”;而 楚 国 并 无 “百 韩 ” 之力以图 周,是 不 能 成 功 的,并 由 此 “怨 结 于 两 周,以塞邹、鲁之心,交绝于齐,声失天下,其为事 危矣!”在此司马迁使用了“邹鲁之心”一词,唐人 司马贞索隐曰:“邹鲁有礼义之国,今楚欲结怨两 周而夺九鼎,是 塞 邹 鲁 之 心。”[2]1734“九 鼎 ”,具 有 天下、王权之意;此处的“邹鲁”一词,具有两个含 义,一是指地 域,即 邹 鲁 之 地,二 是 “礼 义 ”、秩 序 的代名词。
文化传播与变迁范文
![文化传播与变迁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d1e205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a.png)
文化传播与变迁范文文化是指一群人在特定的历史、地域和社会背景下创造和生活的方式。
文化传播与变迁则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分析文化传播与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宗教、技术等各种媒介。
在古代,文化传播主要通过口头和书写方式进行,而现代社会则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文化传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媒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文化传播的变迁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影响:首先,社会和经济的变化是文化传播与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活动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在农业社会中,人们的文化主要围绕着农耕生活展开,而在工业社会中,人们的文化则更加注重劳动和技术。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样化,文化也更加多元化。
其次,技术的进步也是文化传播与变迁的重要原因。
比如,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传播更加容易,电视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和传播方式。
第三,跨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也促进了文化传播与变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密切。
人们在接触到其他文化的同时,也会接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化中。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使得文化更加多元化,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变迁。
其次,文化传播与变迁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
随着文化的变迁,人们对于美、善、真等价值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价值观念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使得人们在生活中更加尊重他人,注重环境保护,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
最后,文化传播与变迁也对于经济和政治产生影响。
随着文化的变迁,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利益诉求也会发生变化。
这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政治领域来说,文化传播与变迁也会影响人们对于政策和治理的认同和支持。
文化传播与社会变迁
![文化传播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199888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d.png)
文化传播与社会变迁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氛围,也可以引起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文化传播与社会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化传播如何促进社会变迁,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文化传播通过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念,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和态度,进而引起社会变革。
在过去,信息的传播受到限制,仅依赖于书籍、报纸和传统媒体。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这使得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多元化。
文化传播还通过艺术形式,塑造了社会的审美观念,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艺术作品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音乐、电影、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触动人们的情感,激发思考,并催生新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形态。
例如,摇滚乐的兴起在上世纪60年代引发了青年文化和反文化运动,对社会的观念和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文化传播也在跨国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多。
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兴起,使得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为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缩小了文化差异,有助于建立更紧密的国际联系。
然而,文化传播与社会变迁之间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文化的传播可能导致文化的同质化。
全球化的传播和市场机制的推动,使得一些大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而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则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这对于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也可能带来文化冲突与社会分化。
当不同文化面对面地交流时,由于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的不同,容易引发误解和冲突。
例如,一些西方价值观念对于一些传统社会来说可能是不可接受的。
这种冲突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社会分化的加剧。
综上所述,文化传播与社会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
文化传播通过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念,改变人们的观念和态度,进而引发社会变革。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与社会变迁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fcb0eb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d.png)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与社会变迁自从全球化浪潮兴起以来,文化传播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
全球化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
这种文化传播的扩大与变迁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价值观念,也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加速了文化的多元化和融合。
在全球化之前,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较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对保守。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跨国交通的日益便捷,世界各地的文化开始相互渗透和融合。
文化传递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增加,人们接触到了更多不同的文化元素,从而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出现和发展。
如今,我们可以在国外购买到各国的食品、享受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和电影,在互联网上了解全球各地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这种多元文化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对社会结构和组织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的传播不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结构的塑造。
传统上,文化的传播与社会的地理边界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也会形成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
然而,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地理边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无处不在。
这种无处不在的文化影响使得社会组织和结构趋于多元化和开放化。
例如,随着全球化时代对外开放的推动,许多城市逐渐成为国际交流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人才的流动,促进了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此外,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也加强了跨国和跨地域的组织形式,如国际公司和跨国组织。
这些跨国组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活动,这种文化冲撞和融合改变了组织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变迁。
最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塑造了个体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文化的传播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组织形态,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全球化时代,人们接触到了更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了解到了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念。
历史中的语言变迁与文化传播
![历史中的语言变迁与文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a521f05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7.png)
历史中的语言变迁与文化传播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如同流淌在岁月长河中的一股清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发展。
它不仅是思想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语言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播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多彩画卷。
语言的变迁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变革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随着帝国的扩张和民族的融合,语言也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渗透。
例如,罗马帝国的崛起使得拉丁语在欧洲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的官方语言和学术语言。
而随着帝国的衰落,各地的方言又逐渐兴起,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现代欧洲的各种语言。
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语言变迁的重要力量。
贸易的往来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需要一种共同的交流语言,从而促进了语言的融合和简化。
比如,在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期,汉语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相互交流,丰富了彼此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商业活动的频繁也促使了行业术语的产生和传播,这些术语往往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经济生活和社会风貌。
社会的变革同样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思想的解放和民主意识的觉醒促使人们对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应运而生,以适应社会变革带来的新观念和新思维。
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法语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其更加简洁、平等和民主,以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科技的进步更是给语言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从古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到现代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每一次科技的突破都为语言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
这些新兴的语言形式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特点和价值取向。
语言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播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反映了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而文化的传播又依赖于语言这一载体。
流行文化与社会变迁:媒体如何塑造我们
![流行文化与社会变迁:媒体如何塑造我们](https://img.taocdn.com/s3/m/1e148c5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6c.png)
流行文化与社会变迁:媒体如何塑造我们
在当今社会,流行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塑造我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体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从传统的报纸、电视到现代的互联网、社交媒体,每一次变革都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文化走向。
流行文化往往通过媒体迅速传播,成为社会变迁的催化剂。
例如,电视剧、电影和音乐等娱乐形式,不仅仅是消遣,它们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音乐旋律,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些文化产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塑造着社会的集体记忆。
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将流行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重塑了人际交往的模式。
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流行文化以更加直观、快捷的方式传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得流行文化更加多元和包容,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真伪难辨的问题。
媒体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对社会议题的引导上。
通过报道和评论,媒体能够聚焦社会问题,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
这种关注往往能够推动政策制定和社会改革,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媒体也可能因为商业利益或意识形态的偏见,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报道,影响公众的判断。
总之,媒体在流行文化与社会变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它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社会价值观的塑造者。
在享受媒体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理性分析媒体信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理解社会变迁的复杂性。
西方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和变迁
![西方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和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1f7481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7.png)
西方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和变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影响也变得愈发频繁和紧密。
作为全球文化中心之一的西方文化,在源头地区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影响,其中,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则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放大器。
这篇文章将讨论西方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并探讨其所引起的变革。
第一部分传播与接受西方文化最早传入东亚可追溯至18世纪晚期,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东亚地区的对外开放、现代化进程,西方文化开始在东亚传播。
这一时期,西方文化主要以宗教、科技、治国理政、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形式传入,其典型代表有基督教、天文学、矿业、西方绘画、音乐等;同时,也启发了东亚地区的学者、教育家、官僚们的对西方的认知与思想,成为促进东亚地区现代化的一股重要力量。
20世纪初期,西方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开始多元化并深入,具有持续性和广泛性。
这一时期,西方文化的传播内容不仅有科技、经济、哲学等领域,还涵盖了社会制度、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而东亚地区的接收者也不仅局限于学者、教育家和官僚,还包括了普通民众,其传播途径则不仅有印刷品和书籍,还包括报纸、杂志、电影、音乐、时尚等多种媒介,其中,以电影和音乐的传播最为广泛和深入。
对于东亚地区的文化接收者而言,他们一方面女注重对西方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吸收,另一方面,也深入探究了西方文化背后的“意义”,对“自我”和“文化身份”产生了思考和反思。
这些反思的结果则在20世纪后期开始向西方文化传播打了一张反过来的牌。
第二部分变革与挑战作为全球最为深入和广泛的文化之一,西方文化,不仅引领了许多东亚地区的文化变革,也面临了相当大的文化与道德挑战。
一方面,西方文化在许多东亚地区得到了深入传播和影响,其在当地所引发的社会文化变化,往往依照当地文化特点,成为了融入当地文化的一股力量。
例如,韩国的流行文化就吸收和借鉴了不少西方文化的元素,如电影、电视剧、音乐和时尚等,而它们与韩国本土的文化融合地淋漓尽致。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三少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范文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三少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1070bd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1.png)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三少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篇一一、引言三少民族,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传承与变迁历程,不仅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探讨三少民族文化的变迁与转型,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与未来发展趋势。
二、三少民族文化的概述三少民族主要包括满族、壮族和彝族等民族。
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例如,满族的剪纸艺术、壮族的民族舞蹈和彝族的火把节等,都是其文化传承的代表。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各民族的独特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特色。
三、文化传播对三少民族文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传播对三少民族文化的影响日益显著。
一方面,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如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将三少民族的文化元素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全球,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文化传播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三少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
四、三少民族文化的变迁与转型在文化传播的影响下,三少民族文化发生了显著的变迁与转型。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口传心授、师徒传承等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和传播手段所取代。
例如,通过网络平台,更多的人可以学习和了解三少民族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文化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三少民族文化开始吸收现代文化的元素,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现代感的民族音乐。
五、三少民族文化转型的深层含义三少民族文化的转型不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变化,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发展。
这种转型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与适应能力,也体现了文化传播在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转型,三少民族文化得以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六、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未来,随着文化传播的进一步发展,三少民族文化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年文化的传播与变迁
![年文化的传播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e84a5dcb9f3f90f76c61b88.png)
被建 构 的、“ 装 化 ” 的、拼 凑起 来 的 文化 样式 。作者 对 日本 元旦 文 化 的这种 变 异 、重构 和 改编 包 持肯 定 的态度 ,认 为这 正体现 了文化 的勃 勃 生机和 民众传 承文 化 的灵活 性 、能动 性 。 皇 宫里 怎样 过年 ?这是 一个 饶有 兴味 的 问题 ,而相 关研 究历 来对 此鲜 有述 及 。台北 故 宫博物
D :1.8 5 .s.643 5 . 1 . .0 OI 037 8i n17 —5 52 20 0 1 s 0 4 本文 的 P DF文件可 以从 x ea .Z . uc ub oW Ue . d n获得
2
温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02 第 2 卷第 4 2 1) 5 期
院陈桂 云博 士 的论 文 《 宫 的年货 大街 》 以翔实 的资 料 陈述 皇 帝过年 时 的郑重 仪式 和繁琐 活 动 , 清
化 ”也适 用 于指 称这 些 国家 的农历 年 节 ,而 不适 宜用 “ 节文 化 ”来指 代之 。 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情 况较 为特 春
别 ,该 国将农 历 年节 转移 到 公历 元 旦上 ,故该 国 改历 后 的年节 文 化可 称 为 “ 旦文化 ” 元 ,也 属于 本 专题 的 “ 年文 化 ” 。 在 讨论 传统 节 日在现 代 社会 的传 承 与保护 问题 时 ,我们 常把 日本 明 治维新 时期 的历 法 改革和 节 日调 整作 为典 型案 例 ,并与 中 国现 代 历法 改革 相对 比,但 往往 对 日本历 法 改革和 节 日调整 的具 体情 形 了解 得并 不清 楚 。东京 大 学 菅丰教 授 的论文 《 日本 节 日文化 的现 代 形态 》对 此做 了清 晰 的 介 绍 ,说 明 了历法 改换 后 日本元 旦文 化传 承 的复 杂情 形 ,以及 日本年 节 习俗 由传统 向现 代转 变 的 过程 。论文 重 点分析 了 日本现 代元 旦 文化 的状 况 ,指 出它 实 际是传 统元 素与 现代 元素 相交 融 的 、
文化传播与变迁
![文化传播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d13481af78a6529647d53fc.png)
模 式
意 义
文化传播的内涵
文化传播即一个群体的文化要素流向另一个群体,并被融合进后者自 身文化的过程和结果。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文化传播的存 在。文化要素出于偶然或必然的历史原因,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广泛的扩 散,使得许多社会得以共享人类文化的成果,也造成了文化中的许多相似 的现象。
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欧洲本地的一些工匠将中国瓷器的造型和 纹饰进行改造,融入欧洲文化,制作了一批仿中国风的瓷器。文化传 播带来的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虽然有时候在融合过程中会让 人产生不协调或是滑稽的感觉,但不能否认这也是另一种风格的美。
大众媒介深刻影响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加速 了各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大众媒介对大众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影响,在公众的 思维判断中其已然扮演着社会与文化权威的重要角色,因此被一些西方研究者称 之为一类“象征性权力”。
如今我们日常食用的果蔬中就有很多是文化传播的结果。 在这些果蔬中,有一些的名字很有特点。 三大派,分别是:“胡派”、“番派”和“洋派”。
“胡”派 :
“番”派:
“洋”派 :
辣椒原来生长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欧洲殖民主义到达美洲以后, 辣椒1493年率先传入欧洲,大约1583年-1598年传入日本。通常认为 ,辣椒即是明朝末年传入中国。辣椒传入中国有两条路径,一是声名远 扬的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 一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在南方的云南、广西和湖南等地栽培 ,然后逐渐向全国扩展,几乎是没有辣椒的空白地带了。 嘉庆(1796年-1820年)以后,有记载说,黔、湘、川、赣四省已 开始“种(辣椒)以为蔬”了。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贵州北 部已 “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湖南一些地区在嘉庆年间食辣还不多 ,但道光以后,食用辣椒便较普遍了。相较之下,四川地区食用辣椒的 记载稍晚。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应该是在嘉庆末期,同治以后,四川食 用辣椒才普遍起来,以至“山野遍种之”。据清代末年傅崇矩的《成都 通览》,光绪以后成都各色菜肴达1328种之多,而辣椒已经成为川菜 中主要的作料之一。 食辣已经成为四川、湖南等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特点。
文化的变迁
![文化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8cba0e06fc4ffe473368abee.png)
文化借用的特点
文化变迁的借用具有选择性。人们并不是完全接受他们面前 的所有东西,对接受一方来说能用的;适应性较强的。有意义的 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否则可能会被拒斥。由于其相对优越性、适 应性、复杂性、可行性和成果的可见性,某些创新可能会比其他 创新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否则可能即使不完全阻止、也会 延缓人 们对创新的接受。 人们也发现,变迁具有连续性。文化整合较好的系统更难于 发生借用。但那些文化整合程度已经受到动摇的系统则容易发生 借用。文化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迁往往会引起其他部分的相应变 迁。怀特认为,意识形态的变迁源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则是由 技术进步导致的。技术变迁会引起一系列的连续变迁;生态条件 的变化也可能会引起文化变迁。 借用是否能够实现及其可能的范围也取决于民族或族群之间 的关系,即彼此之间的接触持续时间和密切程度。不断直接接触 者借用更容易发生,而且,借用往往是双向的,有选择的互相接 纳对方的特质。
传播媒介
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是人的迁移和流动,尤以人群的迁移更为 重要。移民、战争、入侵和占领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移民带 来异族文化,战胜国总是要把本国文化强加给战败国。此外,通商、 旅游以及其他人员的流动,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在当代,由 于交通通讯技术手段的发达,文化传播的媒介增多,不一定依赖于 人的迁移和流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传播正通过各种途径,以前所 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着,由此必然导致世界文化的同质性日益增 强。文化传播是引起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批判地采借和吸 入外来文化是实行社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文化创新
巴尼特的《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一书被认为是研究文 化变迁的基本著作。他得出了创新是所有文化变迁的基础的 结论:“创新应被界定为任何在实质上不同于固有形式的新 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严格说来,每一个创新是一种或一 群观念;但有些创新仅存于心理组织中,而有些则有明显的 和有形的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道光以后,食用辣椒便较普遍了。相较之下,四川地区食用辣椒的 记载稍晚。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应该是在嘉庆末期,同治以后,四川食 用辣椒才普遍起来,以至“山野遍种之”。据清代末年傅崇矩的《成都 通览》,光绪以后成都各色菜肴达1328种之多,而辣椒已经成为川菜 中主要的作料之一。
传播论学派
与古典进化理论不同的是,该学派侧重于强调传播和借用的重要性, 首先关注的是物质文化的传播问题,就如同辣椒种植和食用习俗在世界的 传播。
传播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 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
传播论学派有分两派德奥历史传播学派和英国极端传播学派。他们主 要使用“文化圈”“文化层”理论,对文化传播现象进行研究,认为世界 上只要少数几个文化发祥地,有这些地点向四周扩散,形成了文化的特定 的分布区域与传播路线。
文化传播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功能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文化传播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 他们作为文化的两个侧面,既矛盾又统一,在文化传播的机制中,它们 都可以得到发展。文化传播使不同的文化集团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共享和互补 。
其次,文化传播提供文化发展的新动力,能激发文化变迁。 独立发展的文化缺乏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一旦达到某个高度, 要么长期停滞不前,要不由于文化内部的重大缺陷很快分崩离析。文化传播 能提供文化维持生存的保障和再发展的动力,如果缺乏文化传播,文化便很 快会失去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传播不必然发生文化变迁,但是为文化变迁准备了基础条件。文化 变迁有多种途径,传播只是其中的一类捷径。
例一:中国的西南、中南地区嗜食辣
文化传播的选择性 但是并不是更高效、更优越、功能更多的文化要素必然成为传播的内 容。也有情况是尽管对方的某个文化要素显现出很强的优势,但是人们出 于习俗的惯性与约束,并不乐于进行传播。 文化传播具有选择性的特征。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当一个文化集团 中抄的的例例人,一一们 而::从是火Q另有W箭一选E推个择R进T文地Y器化进键的集行盘大团借小中用由借。两用匹一马定的的屁文股化决要定素时,他们并不是照搬照
例一:澳门的建筑(大三巴牌坊)与特色小吃(猪扒包)
媒介传播
文化还可以通过一定的载体与工具得到传播。在人类文化传播的历史中 ,一些具有流动性的人群有意识地或偶然地通过接触异文化,充当了文化传 播的载体。
纪录片《纽带》第二集《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瓷路》第六集 《窑变》
唐代开始我国的瓷器就已经在向外流传,民间的交易和官方互相交流的 礼物,将我国的瓷文化传播到了国外。隆庆开海以后,更高水准的工艺 水平,更廉价的原材料,使中国的瓷器物美价廉,市场广阔。从此之后 ,尝到甜头的工匠们开始想方设法符合外国市场的需求,这便开始了我 国瓷器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融合。
而英国极端传播论学派认为只有古埃及是文化传播的中心,文化只能 传播一次。这一观点受到学界的批判。
历史特殊论学派
继前两个学派之后,美国的历史特殊论学派兴起,其代表人物是博厄斯 及其弟子,该学派同样研究了文化传播问题,认为文化的相似性可能有着不 同的原因,并不代表其原因只能是“人类的一致性”或“传播或借用”,而 是要从某个文化集团的具体历史与发展规律去发现相似文化事实的原因。
目录
第一节 文化传播
第二节 文化变迁
第三节 文化冲突
第一节 文化传播
内 涵模
式意 义
文化传播的内涵
文化传播即一个群体的文化要素流向另一个群体,并被融合进后者自 身文化的过程和结果。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文化传播的存 在。文化要素出于偶然或必然的历史原因,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广泛的扩 散,使得许多社会得以共享人类文化的成果,也造成了文化中的许多相似 的现象。
克鲁伯提出了有关文化的“十八条宣言”,其中有一些观点代表了整个 学派的看法“文化不存在普遍法则,也没有进化阶段,没有统一的心理活动 ,没有任何决定论的东西,最多只是趋势。”
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历史特殊学派不再热衷于为整个人类寻找宏观的 文化发展规律,而侧重于研究特点民族的文化事件与文化规律,针对以往两 大学派的文化传播理论则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折中又谨慎的研究态度。
某种文化要素一旦进入到另一个文化环境中,其形式、内容和功能有 时都会有一定变化。例如改革开放后藏民购置洗衣机用来打酥油,海尔还 专门为藏民在洗衣机的基础上研制了打酥油机。因此,如果某个新的文化 因素在适应另一个社会的需要时,优越性表现得很明显,并且与当地文化 的其他方面(需要、价值与目标)不发生抵触与冲突,就很容易被选中并 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发挥特定的作用。尤其是物质文化要素,处于文 化的最外层结构,往往一经选中遍落地生根。西南、中南地区的雨多,而 且秋后下雨时阴冷,空气湿度大,总是会觉得是从身体里面往外冷,吃辣椒 是为了驱寒去湿。这是因为辣椒中含有一种叫做辣椒素的物质,每到吃饭 时吃点辣椒,吃了辣椒能使人心跳加快,毛孔张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变粗 ,血液加速,汗腺张开,全身冒汗,身上的寒气湿气就被驱赶出体内,全身就 会感觉到热乎乎的。这就是从医学角度来说的辣椒具有温中下气、开胃消 食、散寒除湿的作用.之所以,辣椒得以传入中国后迅速融入到西南、中 南各省人民的生活之中、文化之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辣椒发挥了特定 作用,可以满足这个地区人们的生活需求,优越性明显。
推荐读物:《1984》(乔治·奥威尔) 《美丽新世界》(阿道司·赫胥黎)
文刺化激传传播播的选择性
文化传播具有选择性的特征。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当一个文化集团 中的人们从另一个文化集团中借用一定的文化要素时,他们并不是照搬照 抄刺的激,传而播是是有文选化择传地播进的行特借殊用途。径,指某一社会掌握了某项知识以后刺激 了另外一个文化群体,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灵感,使之发明或发展出某个新事 物。 某种文化要素一旦进入到另一个文化环境中,其形式、内容和功能有 时如都藏会王有松一赞定干变布化派。遣例使如臣改到革克开什放米后尔藏留民学购,置学洗习衣当机地用梵来文打和酥西油域,各海国尔文还 字,专随门后为他藏们民参在照洗这衣些机文的字基发础明上了研藏制族了自打己酥的油文机字。。因此,如果某个新的文化 因素在适应另一个社会的需要时,优越性表现得很明显,并且与当地文化 的其他方面(需要、价值与目标)不发生抵触与冲突,就很容易被选中并 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发挥特定的作用。尤其是物质文化要素,处于文 化的最外层结构,往往一经选中遍落地生根。西南、中南地区的雨多,而 且秋后下雨时阴冷,空气湿度大,总是会觉得是从身体里面往外冷,吃辣椒 是为了驱寒去湿。这是因为辣椒中含有一种叫做辣椒素的物质,每到吃饭 时吃点辣椒,吃了辣椒能使人心跳加快,毛孔张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变粗 ,血液加速,汗腺张开,全身冒汗,身上的寒气湿气就被驱赶出体内,全身就 会感觉到热乎乎的。这就是从医学角度来说的辣椒具有温中下气、开胃消 食、散寒除湿的作用.之所以,辣椒得以传入中国后迅速融入到西南、中 南各省人民的生活之中、文化之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辣椒发挥了特定 作用,可以满足这个地区人们的生活需求,优越性明显。
食辣已经成为四川、湖南等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特点。
文化传播的理论发展
古典进化论学派
德奥历史传播学派
传播论学派
英国极端传播学派
历史特殊论学派
古典进化论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 人类学的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多次赴欧美大陆旅行,广泛 搜集民族学、考古学资料,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人类学著作。多篇论文都从不同 方面对原始文化和原始社会的发展进行了讨论。1881年他撰写的《人类学》奠 定了现代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和理论的基础。1888年发表《论研究制度的方法: 对婚姻和继承法的应用》,第一次采用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社会文化现象 。1883年泰勒开始教授人类学,1896年成为牛津大学的第一位人类学教授。 泰勒被视为文化进化论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及《人类学》中 ,他定义了人类学的科学研究语境,将之立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泰勒被视为 社会/文化人类学这门科学的奠基人,而他的学术著作亦被看作对人类学这门成 形于19世纪的学科的重要且持久的贡献。他相信对人类历史及史前史的研究能 够被用作英国社会改革的基础。他抱有种族歧视观点,认为白人,尤其是英国 人,在智力上是优于有色人种的。在其著作《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一书 中,认为澳大利亚原住民以及黑人为低级种族。
如今我们日常食用的果蔬中就有很多是文化传播的结果。
在这些果蔬中,有一些的名字很有特点。 三大派,分别是:“胡派”、“番派”和“洋派”。
“胡”派 :
“番”派:
“洋”派 :
辣椒原来生长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欧洲殖民主义到达美洲以后, 辣椒1493年率先传入欧洲,大约1583年-1598年传入日本。通常认为 ,辣椒即是明朝末年传入中国。辣椒传入中国有两条路径,一是声名远 扬的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 一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在南方的云南、广西和湖南等地栽培 ,然后逐渐向全国扩展,几乎是没有辣椒的空白地带了。
古典进化论
泰勒也注意到了文化传播现象,但更倾向于将文化的相似性归结于人类 本质的一致性,即人类的精神与心理都是一样的,那么就会产生类似的化 现象,并遵循着单线的进化规律。古典进化论学派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片面强调单线进化,认为世界所有民族都遵循同一路线向前发展进化,不 能跨越。事实上,由于传播和涵化,许多原始民族都跨越若干个发展阶段 。即便文化是进化的,也只能是一种多线进化。 忽略或不重视文化传播的作用,忽视对文化的功能、结构和象征的研究。 仅仅强调理性的作用,忽视了情绪、习惯、信仰、动机、本能、幻想、直 觉等非理性因素在文化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不加分析地认为各个民族的原始习俗都是原始时代的残余,事实上,有些 民族的习俗是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形成的。 有些学者据以立论的资料不可靠,结论与事实不符。如摩尔根的“蒙昧低 级阶段‘以果实为食物’的观点,就与事实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