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新部编本(新人教必修三)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案2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案2人教版必修3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标感悟】: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思考与讨论】: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该扬弃的?2、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内容和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五、【巩固检测】:(一)选择题:1.(原创)秦统一六国后,儒家学派遭受沉重打击的主要原因是()A. 此时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来领导儒家学派B.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C. 在战国后期的“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处于劣势D. 儒家学派的主张在当时已经过时2.(原创)关于下图所示帝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数次在全国“举贤良对策”B. 在他统治时期,我国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C. 在他统治时期特别赏识董仲舒D.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诸子百家的经典3.(原创)董仲舒是通过汉朝哪种选官途径进入官员行列的( )A. 凭太学资格B.“举贤良对策”C. 依家族势力和声望而选评D. 科举考试4.(2004年高考上海卷,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5. 董仲舒提出的下列哪些主张或者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①君为臣纲②父为子纲③孝为“天经”、“地义”④仁、义、礼、智、信⑤夫为妻纲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6.(原创)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 ( )A B CD7.儒家经典在汉武帝时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其中被称为《五经》的是( ) ①《易》②《大学》③《诗》④《礼》⑤《书》⑥《春秋繁露》⑦《春秋》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⑦8.(原创)下列哪项不是太学举办的影响( )A.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B.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C.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D.全国包括地方的教育系统也得以建立9. 儒家思想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A.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B.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 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D. 儒学成为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10.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历史iii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历史iii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历史iii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进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进展产生了重大阻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白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明白得“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进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阻碍。

2、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缘故。

用资料分析法明白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明白得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固社会、进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进展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明白得及其对后世的阻碍。

四、教法与学法1.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但摸索问题时往往逻辑性,严密性不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2.教法选择:为鼓舞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围绕重点与难点设置若干问题,采纳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3.学法选择:教学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因此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看,善于摸索的学习适应,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领会其内容和实质,了解其推行的措施,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思想活动的时代背景。

通过分析董仲舒的核心主张,学会分析思想与专制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解读其对中国后世的重大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两汉、宋、明被多次改造,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衍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态度是取精去粗,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推行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实质的分析。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教学要点:①汉初“无为而治”的原因及效果。

②“无为而治”产生的新问题及时代新要求。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教学要点:①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②董仲舒出现的途径③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伦理、经济主张及目的。

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教学要点:①在组织方面②在理论经典方面③在教育方面④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从“无为”到“有为”导入设计:出示孔子、秦始皇、刘邦三人像,提出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主张何种治国方略?是何原因?从而导入新课。

采用史料研读的方法,补充《史记》《汉书》相关材料使学生理解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

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有为”(1)条件: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必要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思维点拨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时经济残破、极端贫困的局面,为恢复经济、缓和矛盾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统治政策。

简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其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①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深化理解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2)结果: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思维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1.举措(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时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教官,称为“博士”。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规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规范)

高中历史学科必修三第一单元第 2 课第 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经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立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解“举贤能”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此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研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用史料解读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史料解读法、合作研究法剖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德政思想对稳固社会、发展经济有踊跃作用;(2)经过汉代教育系统的成立认识教育是培育人材的要点,重视教育对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教材剖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经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 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尊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代儒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要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详细举措。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三、学情剖析高中学生具备必定的理性思想能力,求知欲强,但思虑问题时常常逻辑性,严实性不够,所以我在教课程中更着重以学生主体,教主,以合作研究主,培育学生的思能力要旨,将知的授予价的培育有机合在一同。

四、教课策略教法:鼓舞学生主学,培育学生的人文修养,我要点与点置若干,采纳资料剖析法和法,合前,通堂生互逐个解决。

学法:教课的关是促进学生学会学,所“授之以”莫如“授之以”,所以我供给表、史料,引学生自主合作学,培育学生擅长手,擅长察,擅长思虑的学,做到史出,得出科学。

五、教课程入:复入通“ 朝以前的儒学境遇如何”引学生回上内容,整理出朝以前儒学的展脉,并一步向学生提:“儒学在武帝期如何成正思想”由此入本主:“ 黜百家,独尊儒”。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史实。

(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探究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设疑讨论,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重要的历史人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社会各方面事务需要人才。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自学指导】汉武帝之前儒学发展状况:1.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战国:经过孟子、荀子总结和改造,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朝:秦统一后,采用法家思想治国,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儒家学派受到打击。

4.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思想”治国,但儒学逐渐复苏。

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黄老学说的简单定义: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

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自主学习1】阅读材料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陕西省大荔县大荔中学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陕西省大荔县大荔中学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董仲舒及其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获取、阅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所在,使其对封建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学习董仲舒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引导学生认识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才的出现,而人才是建立在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上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历史有了一定的学习,有较强的历史专业知识基础,并且有了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

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也有了提高,不够在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还不是很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要注意引导其回顾政治经济方面学过的知识,以鼓励为主。

对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后探究儒家思想发展对现代人的影响等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重点:1、秦汉时期的儒学的发展2、董仲舒的新思想3、汉武帝将儒家思想推为正统教学难点:1、董仲舒的新思想新在哪里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五)、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分析历史史料,与教师互动的方式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二、课堂内容教学部分(一)、导课部分通过“孔子”、“孟子”以及“秦始皇”的图片,让学生们回顾先秦以及秦朝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进而导入课程同学们知道儒家思想在汉朝又有怎样的命运吗?那们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儒家思想在汉朝有怎样的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教学重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内容、特点;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具体理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情境导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一、从“无为”到“有为”(背景)“道家哲学正好符合汉初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政策是除秦苛法,与民休息,使国家在长期的耗尽一切的战争后恢复元气。

到元气恢复了,道家哲学就不再适用了,而需要一个进一步建设的纲领。

统治者们在儒家学说中找到了它。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汉初无为,休养生息汉初,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sì),而将相或乘牛车。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战国时期,道家学说中又产生了追求治身(养生)和治国的黄帝之学,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汉初采用黄老学说,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士兵复原,给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徭役等。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将恢复和增强2、武帝有为:解决社会潜伏的危机材料一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会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匈奴复绝和亲。

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说课稿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灵宝二高潘琳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

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史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尊儒措施。

依据: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并且正是因为汉武帝的尊儒措施才使得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依据:新儒学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又柔合了阴阳五行学说,其对后世的影响积极与消极并存学生不易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高二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1.教学方法: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2.学法选择: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三、说教学流程1.导入:给学生展示各界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周年公祭大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董仲舒是何许人也?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人去纪念他呢?想要了解这些问题,那么就请跟我一同来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吧!2.目标展示(1)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自主预习目标:(把它细化为五个问题展示)问题一:儒学自诞生到西汉期间发展演变轨迹:春秋时期——→产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焚书坑儒西汉初年——→复苏西汉武帝——→成为正统点拨升华: 中国的学术思想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2.提问:“西汉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请大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结合教材,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1)原因: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国家治理,需要统一思想,强化意识形态。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原因及影响。
3.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仁、义、礼、智、信等,并分析其在西汉时期受到独尊的原因。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过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拔儒家学者为官员,推广儒家教育。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2.教师通过典型史料,分析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仁、义、礼、智、信等,以及在西汉时期受到独尊的原因。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心得体会:
(1)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
(2)从“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科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有为”的具体表现、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从汉初“无为”到汉武帝“有为”的时代背景;依据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理解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影响;初步感悟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法指导1.依据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制定不同的统治政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大政方针的制定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因此统治者采用适应当时历史发展需要的思想理论也是必然的。

2.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辨证地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导学案”。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最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汉朝统治者又喜欢什么样的思想?为什么?引导: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喜欢法家思想;汉初统治者推崇的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8-11,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注意“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A(1):简述汉初统治者“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表现。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家、道家、儒家的代表,在春秋战国乱象丛生之时,提出了各自的治国方略。

在秦朝、西汉初、汉武帝时期,三个派先后被作为统治思想。

这种发展演变的背后,有哪些重要的决定因素?让我们思考,解答。

【知识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1)背景:社会经济残破。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2)做法: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2西汉社会危机的增长: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需要在新的思想指导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抵御外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及贡献: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体系。

“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

③“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伦,五常是个人品德。

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三、儒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1)用儒家参与国家大政,用儒选拔官吏。

(2)儒家经典为必读教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3)举办太,儒家五经博士教授,考试合格者可以到政府任官。

(前124年)(4)下令郡国设立校,教授儒。

2结果:儒之士在中国文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重点难点解析】1董仲舒对儒发展做出的贡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董仲舒密不可分。

董仲舒是西汉哲家,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帷外门生,一个对一个口传),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士皆师尊之。

历史ⅲ人教新资料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

历史ⅲ人教新资料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

历史ⅲ人教新资料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程提纲【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一〕汉初的“无为”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历史纵横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

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

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

这引起惠帝的不满。

曹参对惠帝说:陛下的才能比高帝如何?惠帝说:不如。

曹参又说,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萧何。

那么他们制定的规章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变更呢?惠帝表示赞同。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

曹参的做法,就是继续实行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

〔二〕变“无为”为“有为”1、必要性: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可能性: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3、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过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生平、历史地位及贡献:董仲舒,西汉时期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

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汉武帝的用人政策:西汉前期,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

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各地亲自选拔品行好又有才能的人入朝为官。

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出现与实施背景。

2.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深刻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2.掌握“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百家思想的限制和独尊儒术的压制的影响。

2.进一步理解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2.课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课本数据资料。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工具播放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华夏文化的传承影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步骤二:学习课本内容1.介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情况。

2.指导学生通读、理解相关课文内容,掌握百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3.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步骤三:分组讨论与同学分组,依据自身了解的历史和社会知识,分别探讨该政策对中国文化、教育和思想的影响,以及在现今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步骤四:小结回顾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小结和回顾,让同学对历史事件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分析。

五、教学后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并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能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也理解到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①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日盛。

②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北方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西汉稳定;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董仲舒: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重用。

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新儒学思想的特点: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思考:“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上述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社会根源是什么?你认为上述思想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西汉封建政治大一统局面对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需要。

即需要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对后世的影响:正面有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影响极其深远。

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思考问题的深度等,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3.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体会,要求举例说明,不少于500字。
4.选择一位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分析其思想观点及其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中的作用和影响,不少于600字。
5.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不少于600字。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尊重并传承儒家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a)原因: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统一思想,消除异己。
b)过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排斥其他学派。
c)影响:该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学术自由,影响了其他学派的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西汉初年,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思想相互竞争,百家争鸣。然而,在汉武帝时期,却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1(人教版必修三)

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1(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纲课标解读】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点知识梳理】一、背景(1)汉初,统治者吸取“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的政策。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提出(1)特点:把、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内容①提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3)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3、措施(1)表现①起用参与国家大政。

②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祟的思想,逐渐成为。

【重点难点突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新部编高二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新部编高二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请问: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概念解释?2、为什么?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①南北边境不宁②王国威胁中央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案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问题一:儒学自诞生到西汉期间发展演变轨迹:春秋时期——→战国后期——→秦朝时候——→西汉初年——→问题二:汉初与民休息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问题三:儒学在西汉的复苏的社会原因?董仲舒的学说哪些可体现相应的解决之道?问题四:汉武帝“独尊儒术”采取了哪些措施?或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①规定教科书和教官(内容和名称):②兴办太学:③建立地方教育系统:问题五:试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积极可取得的意义,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消极影响?积极:①②③消极:①②③『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 D.①②③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3、(2004•上海•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4、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A.“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无为而治”,与民休息5、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A.神化封建统治B.宣扬仁政C.为统治者服务D.反对苛政刑杀6、儒家学说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是主张A.人定胜天B.贵贱有序C.君权神授 D.实行仁政7、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8、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9、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C.君权神授思想 D.阴阳五行思想10、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具有警示作用的是A.春秋大一统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仁政 D.三纲五常1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最主要是由于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B.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12、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1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4、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请问: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概念解释?2、为什么?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①南北边境不宁②王国威胁中央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

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

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

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

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

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

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

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

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

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

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

“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

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

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讨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

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

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汉武帝的这三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

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请同学结合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谈谈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

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

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②兴办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相当于今天大学的专科),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

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太学,是中国历史上董仲舒第一个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

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 000人。

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

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

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

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

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小结:春秋战国——秦——汉初——(西汉后期)汉武帝以后课堂巩固:本课测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