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西医结合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中西医结合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护士必须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注意病情变化,因人而异做好情志护理。
基本方法为:关心体贴、言语开导、移情易性、情志相胜、顺情解郁。
3.饮食上辩证施食、辩药施食、因人施食、因时施食,注意饮食与疾病虚实寒热相协调,五味平衡,正确辅以药膳饮食。
4.掌握中药性能、用量、服法,以便观察效果,根据不同的药物剂型,给予相应的给药方法。
5.围绕主症观察病情,掌握舌象和脉象的观察要点,根据舌质和舌苔变化以及脉象做好记录。
6.从环境、情志、饮食、药物、运动养生等方面做好出院指导。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十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1病区中医一般护理中医得一般护理,其内容包括生活起居得护理,饮食得调护,情志得调护与二便得调护等、第一节生活起居得护理一、顺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二、生活起居有常三、劳逸适度四、锻炼身体五、戒不良习惯第二节情志护理一、情志护理得基本原则(一)诚挚体贴(二)因人施护(三)避免刺激二、情志护理得一般方法(一)劝说开导:就就是通过正面说理,让患者认识到“喜怒不节”得情节失调,就是“生乃不固”得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开导与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恼怒,调与情志。
(二)交心谈心:通过病人对护理人员得信任,询查清楚患者真正致病得原因、(三)移情相制:移情就就是注意力得转移。
相制,即就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得精神状态得一种精神疗法。
(四)顺情从欲:顺从病人得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得需要,这就就是“顺情从欲”。
(五)顺应四时:根据天人相应得观点,四时季节气候不同而调摄精神情志亦应随之而不同。
(六)气功调神第三节饮食调护饮食调护就是指在治疗病人得过程中进行营养膳食方面得护理、一、食物得性味与功效二、膳食分类与作用(一)一般性饮食1、普食2、半流3、流食(二)治疗性饮食1、低蛋白饮食2、高蛋白饮食3、高热量饮食4、低热量饮食5、低脂饮食6、低盐、无盐饮食三、中医饮食调护得原则中医饮食调护得原则,应以清淡、有节、杂食(不偏嗜)、辩证施食等为宜、(一)清淡:就是指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蔬菜、豆类、植物油为辅调配得饮食称为清淡饮食。
(二)有节:就是指饮食要有节制,合理饮食、饮食得冷热、软硬相宜,定时用,食量适度。
(三)杂食:就是指饮食要多样化,不能偏嗜、(四)辩证选食:根据病人体质与病证得性质给以合理饮食,如寒证应以温热性质类饮食;热证应以寒凉性质类饮食;虚寒应以温补类饮食;实证应宣散消导类得饮食等等。
四、饮食宜忌(一)食药配伍:就就是指食物与药物相配伍后来调护疾病得一种方法。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
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中医内科针对一系列常见病,采取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的严格执行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本文旨在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高血压病护理安静休息适当休息可以降低身体负担,避免突发状况。
在高血压患者发生头晕、头痛等症状时,应供应足够的休息时间。
控制饮食饮食控制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一个重要措施。
饮食应结合患者病情和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饮食原则包括低盐饮食,减少总热量和脂肪摄入。
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可以有效控制血压、缓解患者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严格遵守医嘱,药物的剂量、频次等诊疗合理。
监测血压监测血压可以及时反映治疗效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对高血压患者,在发病后应在监护范围内,血压监测应持续。
糖尿病护理控制饮食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和糖类的摄入。
饮食应以低脂、含纤维、蛋白质适度的饮食为主,尽可能避免精制食品和高糖、高脂的食物。
合理营养保证糖尿病患者合理的营养摄入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措施。
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细化饮食计划,按时吃饭,坚持餐前测血糖,控制食物摄入量,确保合理的饮食协调。
适度运动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减轻体重、改善机体机能。
需要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选取适合的运动方式、时间和强度,如步行、慢跑、健身操等。
用药指导糖尿病患者常常需要依赖药物进行治疗。
在用药的过程中,护士需要指导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药物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应对。
慢性胃炎护理调整饮食慢性胃炎患者需要注意饮食习惯的调整。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为主,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合理用药针对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护士需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与倾向等因素,按照医嘱进行使用。
保持心理平衡慢性胃炎患者常常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护士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适时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
中医科护理常规

中医科护理常规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一)主动热情接待病人入院,入院后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将病人送至指定床位。
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科主任、护士长和有关制度,通知有关医生。
(二)嘱病人卧床休息。
病房内经常体持整洁、安静、空气流通。
根据病症性质调节相宜的温湿度。
一般寒症病人的室温可略高,热症病人病室稍凉爽、湿润。
(三)新入院病人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d 正常后,改为每日1次。
体温在37.5℃以上者,每4h,测量1次,待体温正常3d后每日1次。
每日询问二便情况1次,如3d。
无大便或泻泄,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血压按医嘱执行。
(四)根据病情进行辩证施护。
(五)按医嘱留取化验标本,并及时送检。
(六)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应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医院感染。
(七)经常巡视病房,及时了解病人的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情况,做好相应护理。
(八)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舌象、皮肤、出汗、二便等变化。
若发现病情变化,可先行应急处理并立即通知医生。
(九)按医嘱给予饮食。
(十)按医嘱及时准确给药,根据病情的性质选用不同的用药时间、温度、方法,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反应。
(十一)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每周更换床单、被套、枕套1次,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每周洗头、洗澡、剪指(趾)甲1次。
重病人每周擦洗1次,夏季每周擦澡2-3次。
(十二)长期卧床病人,每2-4h翻身1次,用50%红花酒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发生。
(十三)急危重症病人,制定护理计划并认真实施,做好记录。
(十四)病人转科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十五)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对出院病人给予康复指导。
感冒感冒,是由感受风邪所引起的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表现的常见外感疾病,又称“伤风”。
四季皆有,尤以冬春多见。
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属此证范畴。
护理常规:(1)执行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科护理常规

消渴(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一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一、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阴虚燥热患者病室宜凉爽通风。
三、定期检验空腹和饭后2小时的血糖和尿糖变化。
四、认真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
五、观察患者饮水,进食量,尿量及尿的颜色和气味,观察患者的神志、视力、血压、舌象、脉象和皮肤情况,做好记录。
如观察到以下情况,立即报告医师,医护协作处理:1、患者突然心慌、头晕、出虚汗、软弱无力等低血糖现象时。
2、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甚至呼气右烂苹果气味的铜症中毒时。
3、出现神昏,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等症状。
一、对重症患者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严防口腔溃疡和褥疮发生。
二、若有皮肤瘙痒、疖肿和中风等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三、降糖药物的用药类别、时间、途径和药量,必须严格按医嘱执行。
四、做好饮食调护、热者控制主食量。
五、轻者可适当活动,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
六、加强情致护理。
、七、做好出院指导。
不寐(失眠)不寐又称失眠,是内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而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症。
一、按照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温湿适宜,光线宜暗,避免噪音,清楚异味,床铺舒适、干燥。
三、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就寝前不做激烈的运动,不久看电视、小说,避免过度兴奋。
四、教会患者做“放松功”,以及其他帮助入睡方法,如默念数字等。
五、无脏腑器质性病变患者,应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促进气血阴阳的调和剂脏腑功能的恢复。
六、观察患者睡眠情况并做好记录。
七、中药汤剂服用,实证宜偏冷服,虚症者宜热服,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反应。
八、饮食宜清淡可口,忌辛辣、肥腻等品。
晚餐不宜过饱,临睡前不宜进食,饮浓茶、咖啡等。
有条件时可于睡前饮适量牛奶。
九、做好精神护理:协助解决患者思虑的难题。
十、做好卫生宣教及出院指导。
胃脘痛(胃炎、胃溃疡)胃脘痛是以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 作者:
———————————————————————————————— 日期:
ﻩ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高热者,患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3、便秘者,按摩腹部,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六、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绪过激而易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
10、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11、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出汗。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十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1病区中医一般护理中医的一般护理,其内容包括生活起居的护理,饮食的调护,情志的调护和二便的调护等。
第一节生活起居的护理一、顺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二、生活起居有常三、劳逸适度四、锻炼身体五、戒不良习惯第二节情志护理一、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一)诚挚体贴(二)因人施护(三)避免刺激二、情志护理的一般方法(一)劝说开导:就是通过正面说理,让患者认识到“喜怒不节”的情节失调,是“生乃不固”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开导和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恼怒,调和情志。
(二)交心谈心:通过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询查清楚患者真正致病的原因. (三)移情相制: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 (四)顺情从欲: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的需要,这就是“顺情从欲"。
(五)顺应四时: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四时季节气候不同而调摄精神情志亦应随之而不同。
(六)气功调神第三节饮食调护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进行营养膳食方面的护理。
一、食物的性味与功效二、膳食分类与作用(一)一般性饮食1、普食2、半流3、流食(二)治疗性饮食1、低蛋白饮食2、高蛋白饮食3、高热量饮食4、低热量饮食5、低脂饮食6、低盐、无盐饮食三、中医饮食调护的原则中医饮食调护的原则,应以清淡、有节、杂食(不偏嗜)、辩证施食等为宜。
(一)清淡:是指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蔬菜、豆类、植物油为辅调配的饮食称为清淡饮食。
(二)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合理饮食。
饮食的冷热、软硬相宜,定时用,食量适度.(三)杂食:是指饮食要多样化,不能偏嗜.(四)辩证选食:根据病人体质和病证的性质给以合理饮食,如寒证应以温热性质类饮食;热证应以寒凉性质类饮食;虚寒应以温补类饮食;实证应宣散消导类的饮食等等。
四、饮食宜忌(一)食药配伍:就是指食物和药物相配伍后来调护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首先,中医内科护理的常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情观察: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患者的病情变化、精神状态和疼痛程度等方面的观察。
2.疾病宣教:护士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护理原则等,帮助患者了解并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的饮食调理原则,护士需要调整患者的饮食,选择适宜的食物和饮料,帮助患者维持营养平衡并促进康复。
4.康复锻炼: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
中医内科康复锻炼多采用气功、太极拳等中医保健方式,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
5.中药治疗:护士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协助进行中药治疗。
包括制药、调剂、煎药、饮药等工作,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同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此外,中医内科护理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术和方法:1.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改善体内气血循环,调节经脉,达到疏风散寒、通络活血的效果。
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按摩时,需要熟悉人体经络和反射区域的位置,采用适当的手法和力度,对患者进行按摩治疗。
2.吸痧刮痧:中医吸痧和刮痧可以通过活血散瘀、驱风祛湿、理气通络的作用,促进疾病康复。
护士需要熟悉吸痧和刮痧的技巧和方法,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和部位,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3.中草药熏蒸:中医内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草药熏蒸。
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中草药,进行蒸炖或熏蒸治疗。
护士需要确保患者在熏蒸过程中的安全,并负责草药的调制和管理。
总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工作包括病情观察、疾病宣教、饮食护理、康复锻炼和中药治疗等。
在中医内科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熟悉常见内科疾病的诊疗和护理原则,同时掌握中医特有的护理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常见病中医护理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涉及脾、肾。
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⑴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⑴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⑵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⑶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⑷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⑴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⑵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⑵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⑶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情志护理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隋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6.临证(症)施护⑴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⑵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黏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人。
三、健康指导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水臌因肝脾受伤,疏运失常,气血交阻,水气内停所致。
以腹满胀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
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腹腔肿瘤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中医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第一节中医护理工作常规中医一般护理常规1.同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级别护理(1)特级护理:病情危重需要随时抢救的患者或各种复杂的新开展的大手术后的患者,应派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做好记录,备齐急救物品,预防并发症发生,完成生活护理,做到“六洁”、“四无”,即: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位清洁。
无压疮、坠床、烫伤、交叉感染的发生。
(2)一级护理:重症及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准确记录生命征的变化,密切观察病情,每小时巡视一次,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到“六洁”,根据病情随时更换体位,预防并发症。
(3)二级护理:病情较重,饮食起居有困难的患者可做适当的室内活动,生活上给予协助、督促、检查、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变化,每2小时巡视l次。
(4)三级护理: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每3小时巡视l次,根据病情指导患者练气功或打太极拳等活动,做好健康教育。
3.及时填写各项中医护理记录。
第二节中医护理基本方法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包括生活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给药护理。
1.生活护理(1)护士应指导患者顺应四时按时作息。
(2)做好晨晚间护理,使患者整洁、舒适、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患者神、色、脉(纹)、舌、汗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3)根据病情进行康复运动并掌握运动量。
虚症者活动宜少;实证者在症状减轻时,可增加运动量;慢性病患者可开展练气功、打太极拳、散步等活动。
2.情志护理: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以整体观、因人制宜的施护原则,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语言、表情、姿势、行为的影响和环境的调整,对患者进行启发、开导、鼓励或暗示,达到调节患者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的目的。
情志护理的方法(1)劝说开导:通过说服、解释、鼓励、安慰等方法,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思虑、恐惧、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因人制宜①急、重危患者:心理多为恐惧、悲观或失望,医护人员应以严肃、认真、沉着、机敏、果断的工作作风和稳、准、快的熟练技术给患者“看似无声胜有声”的心理影响,注意以谨慎细心的言谈举止影响患者。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第一章内科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当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胸痹护理常规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中医临床病症护理—内科常见病护理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
抛砖引玉
学习目标
2
引入新课
3
4
5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综合测试
1
学习目标
知识
能力
情感
掌握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病证的一般护理方法 、熟悉中医内科病证临床特点
认识中医内科病证的临床特点
会进行各病证的护理
本节课程目标
引入新课
胃痛、呕吐、泄泻
心悸、中风、失眠
咳嗽、哮喘
常见的内科病症有哪些?
新课讲授
1、哮 喘
定义: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以喉间哮鸣有声,呼吸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证。
辨证施护
1、寒哮2、热哮
1、肺气虚2、肾气虚
新课讲授
发作期
缓解期
新课讲授
定义
又称胃痛,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辨证施护 1.寒湿泄泻 2.湿热泄泻 3.伤食泄泻 4.脾虚泄泻 5.肾虚泄泻6.肝郁泄泻
3、泄 泻
新课讲授
附: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保持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2.根据病情安排病室,做好入院介绍、健康宣教3.新入院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4.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护理病程记录5.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6.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标本送验7.及时完成危重病护理记录,做好床头交接班8.按规定及时巡视病房9.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10.按医嘱给予饮食11.按医嘱准确给药1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13.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
中医内科护理
病证特点
中医内科病证特点
病证举要
泄泻
课堂小结
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

第一部分科室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一、中风因素体痰热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腹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挡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期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取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护理(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高热3、神昏4、中风5、中暑6、急性出血7、痛证 8、暴泻 9、脱证10、中药中毒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风温3、感冒4、内伤发热5、咳嗽6、哮喘7、悬饮 8、肺痈 9、肺胀10、胃脘痛 11、呕吐 12、便秘13、泄泻 14、黄疸 15、积聚16、水臌 17、水肿 18、肾衰19、淋证 20、癃闭三、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疖4、疔5、痈6、发7、丹毒 8、疔疮走黄 9、流痰10、窦道 11、压疮 12、脱疽13、乳痈 14、乳岩 15、石癭16、肠痈 17、肠梗阻 18、石淋19、噎膈 20、烧伤四、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月经不调5、痛经6、崩漏7、绝经前后诸证 8、带下病 9、妊娠恶阻10、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 11、异位妊娠12、子痫 13、产后发热 14、产后恶露不绝15、产后缺乳 16、阴挺 17、癥瘕五、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肺炎喘嗽3、鹅口疮4、泄泻5、疳证6、惊风7、痫证 8、水肿 9、麻疹10、水痘 11、痄腮 12、顿咳13、小儿暑温 14、疫毒痢 15、遗尿16、紫癜六、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痔4、肛痈5、肛漏6、肛裂7、脱肛 8、直肠息肉七、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黄水疮3、蛇串疮4、面游风5、脚湿气6、粉刺7、瘾疹 8、湿疮 9、药毒10、摄领疮 11、白庀 12、猫眼疮13、风瘙痒 14、皮痹 15、天疱疮16、红蝴蝶疮 17、淋病 18 梅毒八、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牵引术护理常规5、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6 、骨折7、上肢骨折 8、下肢骨折 9、脊柱骨折10、骨盆骨折 11、脱位 12、伤筋13、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九、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椒疮4、天行赤眼5、聚星障6、凝脂翳7、瞳神紧小 8、绿风内障 9、圆翳内障10、云雾移睛 11、视瞻昏渺 12、高风雀目13、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耳疖、耳疮3、耳鸣、耳聋4、耳眩晕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鼻槁7、鼻鼽 8、鼻渊 9、鼻衄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 11、喉痹 12、喉关痈13、喉喑 14、急喉风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口疮3、牙宣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十三、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放疗护理常规3、化疗护理常规十四、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时行感冒4、肺痨5、痢疾6、湿温7、肝热病 8、霍乱 (时疫) 9、艾滋病10、暑湿 11、登革热 12、炭疽13 、狂犬病十五、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2、一级护理3、二级护理4、三级护理十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2、灸法3、拔罐法4、穴位按摩法5、刮痧法6、熏洗法7、全身药浴法 8、湿敷法 9、换药法10、涂药法 11、敷药法 12、贴药法13、药熨法 14、坐药法 15、中药煎煮法十七、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一般要求(2)、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3)、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4)、长期医嘱执行单(5)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1)、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入院评估表 (附表8)(3)、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 (附表9)(4)、护理记录单(5)、出院评估表 (附表10)十八、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2)、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3)、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4)、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1)、护理副院长职责(2)、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3)、科护士长职责(4)、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护理工作制度(1)、护理部工作制度(2)、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4)、门诊护理工作制度(5)、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6)、供应室工作制度(7)、查对工作制度(8)、交接班工作制度(9)、抢救工作制度(10)、消毒隔离工作制度(11)、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12)、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13)、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制度(14)、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1)、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2)、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3)、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5)、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6)、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7)、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8)、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内二科中医护理常规

宣威市中医院内二科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床位,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向患者病区环境,主管医师、责任护士,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制度,测量生命体征、体重、微量血糖并通知医师接诊处置。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新入院患者连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2)、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3)、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
(4)、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
5、每日询问记录二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及血压l次。
‘7、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及时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实施相应的护理及健康知识宣教,特别是低血糖的表现及防治措施。
8、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9、遵医嘱准确给药,根据病证性质、服药宜忌,做好服药指导及疗效观察。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感染。
12、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消渴一、疾病名称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而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
二、临床表现热盛津伤:渴喜冷饮,口干咽燥,多食易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脾虚胃热:心下痞满,形体消瘦,胀闷呕恶,水谷不消,纳呆,便溏。
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阴虚火旺:口干口渴,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腰酸耳鸣,少寐多梦,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气阴两虚:口干口苦,倦怠乏力,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虚细无力。
阴阳两虚: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至饮一叟一,面色黧黑,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三、临证护理1、上消:以烦渴多饮口干咽燥为主症,指导患者用鲜茅根、玄参、麦冬、金银花煎水代茶饮,日常多吃冬瓜,黄瓜,百合等,必要时耳穴压籽内分泌、肺、渴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
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风(脑卒中)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弊窍、痰火闭窍、痰湿弊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阳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挡。
3.注意患肢保暖,保持肢体功能位。
4.加强口腔、皮肤护理。
保持床单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膀胱冲洗。
5.神昏者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仰卧位,去枕,举颌仰额位。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服中药后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4.及时记录患者神志清醒时间,立即报告医师。
5.用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的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三、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四、情志护理1.中风患者多为以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五、临证(症)施护1、高热者,患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3、便秘者,按摩腹部,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六、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绪过激而易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
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
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咳嗽(呼吸道感染、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护理评估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症、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症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出汗。
四、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五、情志护理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六、临证(症)施护七、1、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健康指导7、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绪过激而易使疾病再度复发。
8、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
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9、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
10、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
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11、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部拔管或镇咳药。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粘稠痰难咯,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
七、健康指导(出院指导)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喘症(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护理评估1、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2、哮喘发作的症状及伴随症状。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寒哮证、热哮证虚哮证(发作期)、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缓解期)。
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3、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
2、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夜间喘憋加重,咳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治疗。
5、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患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7、出现痰热闭阻,喘息不止、咳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2、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药。
四、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
2、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3、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
五、情志护理1、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
2、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六、临床(症)施护1、痰热阻肺,痰色黄、粘稠者,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翻身拍背。
2、哮喘伴有表证发热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或中药服用。
健康指导(出院指导)1、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2、居室内切勿放置花草,禁止养宠物及铺设地毯等。
3、戒烟酒、忌食海鲜发物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4、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诱发哮喘发作。
5、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劳逸结合,节制房事。
6、积极寻找过敏源,预防哮喘复发。
悬饮(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肺肿瘤)护理评估1、咳嗽、咯痰、胸痛、呼吸困难的程度及性质。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邪郁少阳证、饮停胸胁证、肺络不畅证。
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内科中医护理常规进行。
2、胸水量多、胸满气急者,取半卧位休息。
恢复期适量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3、年老体弱、长期卧床者,预防发生压疮。
4、肺结核活动期,执行呼吸道隔离。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体温、呼吸、咳嗽、胸痛与胸水消长情况及痉痛的性质、程度。
2、胸胁痉痛严重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面色紫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如服用逐水祛饮药时,应向患者讲明服药方法、药物作用及服药后可能发生的反应等,并做好护理记录。
四、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忌食肥腻、煎炸、酸性收敛及助湿生热之品。
2、饮邪亢盛时,可选用行气利水之品,适当限制饮水量。
3、气阴两虚者,可给予补中益肺之品。
五、情志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水饮消退较慢或病情反复者,耐心疏导,使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1、胸痛严重,取患侧卧位,减轻痉痛。
2、水饮积聚较多,呼吸困难明显,遵医嘱做好胸腔穿刺术前准备及术后的护理。
3、患者喘促、气急、呼吸困难,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七、健康指导1.慎起居,预防感冒。
2.劳逸结合,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3.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愉快、乐观、开朗的心情。
4.定期复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肺胀(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等)护理评估1.咳嗽、咯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情况。
4.辨证:寒饮束肺证、痰湿雍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以窍证、肺肾气虚证。
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内科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后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