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主义哲学——洛克-贝克莱-休谟 (2)
从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经验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从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经验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洛克是经验论的主要创立者,他首先对天赋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洛克对唯理论进行反驳道:所谓运用理性发现的原则也是建立在经验推理的基础上的。
人类所公认的真理并非都是天赋的,而是需要后天的经验形成的。
在对批判天赋的思辨原则之后,洛克又对天赋的实践原则进行了反驳。
诸如唯理论者提出的公道信义等道德原则是天赋的。
但是那些偷盗者就不具备这些原则。
所以证明了这些东西是并不是天赋的,而是在长期耳濡目染的教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对唯理论者推崇的上帝。
洛克也进行了考察。
洛克虽然是基督徒,但他却否定了上帝观念的先验性,他认为上帝的观念并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经验中形成的。
因为在许多其他地方并没有上帝这一观念。
在批判天赋观念的基础上,洛克提出了世界上的一切材料都是通过从经验中得来的。
我们的知识也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
人心就如同一块没有写字的白板,一切观念都来源于经验。
他把经验分为两种。
感觉是一种外在经验,以外物为对象反省是一种内在经验,以心灵为对象。
同时洛克又肯定精神实体和物质世界两者的存在。
但这样便使洛克的思想产生了分歧。
保留着唯物主义的方面,又保留着唯心主义的方面。
同时这里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在笛卡尔的表达中是人们不能从感知中明白的。
从而在认识论上违背了经验论的原则。
同时洛克把第二性质的原因归结于心灵,这就更加违背了经验论的认识论原则。
从而贝克莱对洛克的物质实体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如果坚持唯物论立场,势必导致怀疑主义的后果,所以他决定将物质拿掉,他认为我们认识的那个东西其实是观念,并不是物质,依据这个观点被克莱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
背离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而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有各种观念是通过各种感官的经验来实的。
在他看来,事物都是可感物,而可感物是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的。
根据这一论断,贝克来便将事物观念化了。
把事物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也给主观化了。
而他这种把食物观念化的结果,使自己陷入了唯我论。
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
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在这次报告中我主要结合休谟的认识论来着重讲述他的思想论证的脉络。
1关于休谟休谟(1711—1776)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父母都是有学之士。
休谟一家对宗教非常虔诚,尤其休谟的母亲是个笃信宗教的人,这对年青的休谟有相当大的影响。
休谟后来抛弃宗教信仰,大胆怀疑和抨击宗教神学的理论,主要得益于这位思想家对宗教所做的理性思考。
休谟进入爱丁堡大学读书,选修了希腊语、逻辑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等基本课程。
他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对笛卡尔哲学和牛顿学说的了解就是在这里获得的。
在学习期间,主要受洛克和克拉克学说的影响,他对宗教的信仰发生了动摇,这是他后来最终抛弃宗教信仰的开端。
后来因家庭原因辍学回家没能获得学位,但却没有停止学习,回家后专心于自学,主要学习法律和文学,后来转向系统地学习哲学和批判学(即后来的美学)。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以及后来从中拓展出来的《人类理智研究》(或者说《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则研究》,还有《自然宗教对话录》和《宗教的自然史》,以及为我们所熟知的刘仲敬所翻译的《英国史》等。
需要注意的是,休谟的历史是从后往前写的。
2认识论与思想论证的脉络《人性论》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论知性”,是他的认识论;第二卷“论情感”,是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对情感及其作用的研究;第三卷“论道德”,是他的道德理论。
在这部著作中,休谟提出和论证了他的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表明了怀疑主义的哲学态度,并从那些基本原则出发,广泛讨论了伦理、审美、政府的起源、社会的发展等方面的许多问题,全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人性论》有一个副标题:“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
它表明了休谟力图将“实验的推理方法”引入到精神科学中来,以建立一门为所有学科奠基的新科学,即“人性科学”。
关于休谟哲学我大体上提炼几个理论,讲清休谟哲学的基本观点。
第一个是观念论;第二个是怀疑论;第三个是因果关系理论论证;第四个是自然论;之所以提出这四点是因为我认为它们对于理解休谟哲学来讲最有裨益。
休谟的哲学思想摘要
休谟休谟是早期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比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更为彻底,合乎逻辑得到了怀疑主义的结论。
罗素称之为“逻辑终局”,康德称之为“形而上学的致命打击”。
休谟的怀疑论不仅使经验论也使唯理论的理想破灭了。
休谟面临的问题和洛克、贝克莱是一致的,那就是知识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如何为之确定可靠的基础。
他主张对人性进行研究,而方法就是经验论的方法。
一、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休谟从经验论出发,提出知觉是知识的基本要素。
知觉又分为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对象。
印象又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
感觉印象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
而观念就是印象在心中的摹本,也就是当印象活动停止后在心中留下的摹本。
印象有简单、复合之分,而观念也有简单、复合观念。
由此,他提出“人性科学”的两条基本原则:①印象在先原则,就如上所述;②想象自由原则,也就是心中可以自由地组合形成观念,但无论观念多荒谬,都可以在印象中找到根据(因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印象)。
由此,休谟便以“感觉印象”作为衡量知识真假的标准。
二、温和的怀疑论既然一切观念都来自印象,印象又以感觉为基础,那感觉从何而来?对待这个问题,经验也只好沉默了,因为这是超出经验范围之外的。
洛克认为感觉来源外部事物,但休谟认为既然心物二元,我们是无法知道心中的观念是对外部事物的摹本;贝克莱认为感觉来源于上帝这一精神实体,上帝一样是超经验的,是无法证明存在的。
我们只能感知到时刻变化着的此刻的各种特殊的知觉,根本感受不到那些抽象的、一般的概念。
在心灵呈现的只有知觉,“物质世界”“外部世界”甚至是上帝,都只是一些抽象的或虚假的概念,并没有与它们对应的感觉印象。
但是休谟对于上述的这些的怀疑仅仅只是怀疑,他所持的态度是不置可否,而不是武断的宣称如“物质世界”“上帝”的不存在,只是人们超出了人们的经验范围,无法证实它们到底存不存在。
所以他并不是彻底的怀疑论者,应该称之为不可知论。
他并不认为因为不知道感觉来源就不要感觉了,而是主张退守常识,只要不追问感觉的来源、能合理解释感觉经验就够了。
西方哲学史第九讲 贝克莱和休谟
贝克莱对洛克所说的“物质实体”进行了根本的否定,在他看来,洛克本人就已经承认了“物质实体”是不可知的,一个不可知的东西如何能够断定它是存在的呢?况且洛克认为观念有两个来源,即感觉和反省,反省的观念与外物无关,这就足以说明没有外物也同样可以形成观念。贝克莱还利用洛克关于两种性质的学说,指出广延、形相、运动等第一性质与颜色等第二性质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颜色、只有广延的事物,“所谓广延、形象和运动,离开一切别的可感知的性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这些别的性质是在什么地方存在的,则原始性质(即第一性质)也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存在的,就是说,它们只是在心中存在的,并不能在别的地方存在。”贝克莱举例说,正如同滋味是因人而异的一样,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眼睛结构所看到的形状和广延也各不相同,这恰恰说明了“形状和广延也不是存在于物质中的性质的摹本或肖像”,而只是主观的观念。既然从颜色到广延等所有的偶性都不存在于心外的物体之中,那么也就不可能存在什么作为“支撑偶性的基质”的物质实体了。就此而言,“物质实体”只不过是心灵的一个抽象概念而已,它的实际意义就等于“无”。贝克莱指出,人们之所以要设定一个“物质实体”,只是为了说明我们观念的来源。但是“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如果“物质实体”是观念,那么它同样不能脱离心灵而独立存在;如果它不是观念,又如何能够成为观念的来源呢?这个不可感知的、缺乏能动性的“物质实体”(只有“精神实体”才是能动的)又如何能够成为被感知的观念的原因呢?贝克莱总结道:“总之,假如有外物的话,则我们不可能知道它;假如没有的话,我们亦可以有同样的理由相信我们仍会有现在所有的观念。”因此,“物质实体”无论是作为支撑偶性的基质还是产生观念的原因,都是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的。
《西方哲学史》 第十三讲 英国经验论(洛克、贝克莱、休谟)
• 这便是知识/观念的两个来源。
• 2. 双重经验说——知识/观念的两个来源:
• ①感觉对象是观念的一个来源,是我们关于可感 物的观念,如黄、白、热、冷、软、硬、苦、甜 等等;
• ②心理活动是观念的另一个来源——我们运用理 解以考察它所获得的那些观念时,我们还自觉到 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灵在反省心理活动时便产生 另一套观念,如知觉、思想、怀疑、信仰、推论、 认识等等;
• 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既然可感事物只能存在 于观念中,那么它的存在也是因为我们感知了它。
(二)批判物质实体:物质就是“虚无”
• 1、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贝克莱知道,物质概念是一 切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的基石,因此,必须否认物质的客 观实在性,宣称物质即“虚无”:
• 关于“物质”或“有形实体”的学说,是“怀疑主义”的主要支柱, 同样,一切“无神论”和“不信宗教的渎神的企图,也建立在这 个基础之上……物质的实体从来就是“无神论者”的挚友,这一 点是无需多说的。
(二)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
• 1. “白板说”:一切观念都由感觉或者反省而来— —我们可以假定人心如白纸一样,没有一切标 记,没有一切观念。
• 那么如何会有这些观念呢? • ①它们都是从经验来的,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
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最终来源于经验; • ②我们能够观察所知觉的外在的可感物,以及能
• ③我们所有的观念总是由两者之一来的,外界的 物象使理解得到各种可感性质的观念;心灵则提 供用以理解自身活动的观念。
• 3. 两种观念:基于观念本身的结构,又区分出简单
观念和复杂观念。 • ①简单观念是人们知觉得最分明的,它们只含有一种
英国经验主义
• 他致力散文的写作,在1741年出版了 第一集散文。1744年,他企图在爱丁 堡大学得到一个教授职位未成;在这方面 既然失败,他先作了某个狂人的家庭教师, 后来当上一位将军的秘书。他有这些保证 书壮了心气,再度大胆投身于哲学。他略 去《人性论》里的精华部分以及他的结论 的大多数根据,简缩了这本书,结果便是 《人类理智研究》(Inquiryin to Human Understund ing)一书,该书长时期内比《人性论》 著名得多。把康德从“独断的睡梦”中唤 醒过来的就是这本书;
• 罗诺尔·纳克斯(Ronald Knox) 写的五行打油诗,附带一首和韵,说明贝 克莱的物质对象理论: 曾有个年轻人开言道:“上帝 一定要认为太希奇, 假如他发觉这棵树存在如故, 那时候却连谁也没在中庭里。” 答敬启者:您的惊讶真希奇, 咱时时总在中庭里。 这就是为何那棵树会存在如故, 因为注视着它的是您的忠实的上 帝。
• 第二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认为,人们认 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 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 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 已。例如,我们看到一个圆的形状、红的颜色, 嗅到香的气味,把这些感觉集合起来,人们就用 苹果这个名称来表示它,并把它当做一个单独事 物来看待。由此得出结论,事物就是“观念的集 合”。然而,观念本身并不能独立存在,要有一 个能感知它们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一个能感 知的主动存在,要有一个能感知它们的主体,这 个主体就是”一个能感知的主动实体,就是我所 谓的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观念只存在 于这个东西之中,或者就被这个东西所感知。
• 哲学思想
• 虽然休谟属于18世纪的哲学家,他的著作 中讨论到的题材大多与现代哲学界的主要 争论有密切关系,这与其它同时代的哲学 家相较是相当罕见的。一些休谟最具影响 力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
洛克休谟贝克莱经验主义的区别
洛克休谟贝克莱经验主义的区别
洛克和休谟都是英国哲学家,也都被视为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
然而,虽然他们分享一些共同之处,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区别。
下面是洛克和休谟经验主义观点的一些区别:
1. 思维源点:洛克认为思维的源点是感觉和经验,他认为人的思维是通过感觉来获取经验并从中构建知识。
相比之下,休谟认为思维的源点是印象和感知体验,他认为人的思维是通过感知来获取印象,并从中构建知识。
2. 知识论:洛克认为人的思维是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知识的能力,他强调了感官观察和经验验证的重要性。
休谟也同样强调经验对知识的重要性,但他更进一步,认为知识只能来自具体的经验,而且没有通过经验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3. 因果关系:洛克认为因果关系是基于经验的,并且我们通过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关联来建立因果联系,这种关联是通过重复出现的经验形成的。
休谟对因果关系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我们不能通过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关联来确定因果关系,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果关系本身,而只能观察到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4. 思维和理性:洛克认为理性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扩展我们的知识。
休谟则较为怀疑理性的重要性,他认为我们的思维是受感觉和经验的限制的,理性思考不能独立于感官经验之外。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洛克和休谟之间存在一些区别,但他们对经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一致的,即知识是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的,并且只有通过经验才能建立有效的知识。
浅析休谟的经验主义
浅析休谟的经验主义大卫·休谟是哲学家当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因为他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由于把这种哲学作的自相一致,使它成了难以相信的东西1。
而西方近代哲学有两条主轴:一是理性主义,二是经验主义。
这两者都是为了找到确定不疑的知识基础,但在知识起源的问题上各有所见。
理性主义认为,人生来俱有“先天观念”,由此可以保证知识的普遍性与永恒性;经验主义则认为心智有如“一张白纸”,要靠后天的经验才可能累积知识,由此肯定了知识的扩张性与实用性。
出发点不同,一路走下去就千差万别了。
走到最后,双双陷于困境。
理性主义成为独断主义,因为先天观念不易证实;而经验主义则沦于怀疑主义,因为经验难免是变化莫测的。
休谟是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虽有怀疑主义的色彩,但是对人生也有正面的启发。
康德就说:是休谟使他从独断主义的迷梦中惊醒。
经验与“理性”,“知识”相对,并不是单纯的感觉,包括感觉,观察,反省,类比等等。
和洛克一样,休谟的经验论最初也是从知识的来源出发开始了问题的探讨之旅,即观念来自于何处。
洛克把经验的对象统称为观念,休谟则把它们称为知觉,而且,休谟认为,人的知觉有不同的种类,如果要系统研究人性,就首先要对知觉进行分析,弄清它们的种类、关系和构成。
在分析了洛克经验论的基础上,休谟提出了自己的经验主义原则。
他认为洛克所谓的观念来自于经验是对的,但是洛克用观念称呼我们心中的一切知觉则不恰当。
他认为知觉不仅包括感觉,还包括情感,情绪,思维等所有意识活动,也就是说,他所定义的“知觉”有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涵盖了感觉和所有意识和思想活动的结果。
休谟把知觉的对象分为两类:印象和观念,这二者很相似,区别仅在于印象和观念的强烈程度和活泼程度不一样,印象是一切比较生动的知觉,包括“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或欲求时的知觉”, 也就是当下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感觉,情绪情感等生动活泼的知觉,它们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
休谟的认识论思想与经验主义
休谟的认识论思想与经验主义休谟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他被认为是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他对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对后来的哲学发展影响深远。
一、不可知论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了“印象”和“感觉”这两个概念作为认识的起点,他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完全是基于感觉和经验之上的。
这种认知方法导致了他的不可知论观点,他认为我们不可能真正知道外部世界的本质,因为我们无法获得不受感官限制的真实经验。
即便我们能够观察到某些模式或规律,这也并不能证明它们存在于外部世界中。
二、关于因果关系休谟认为所有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都来自于经验和习惯,我们只能通过连续的观察和经验来得知两件事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然而,尽管经验可以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我们并没有直接观察到因果关系本身。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够知道因果关系是绝对存在的,而不仅仅是出于我们的普遍信仰和习惯?”三、归纳推理的问题休谟还提出了归纳推理的问题。
他认为,我们仅仅通过观察到的事物就可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一方法在自然科学中被广泛采用。
但他指出,这种归纳推理并没有被逻辑严密地证明过,所以我们不能百分百确定这些结论的真实性。
四、经验主义和研究科学的关系休谟的经验主义也影响到了研究科学的观点。
他认为科学只能通过观察和测试才能进行研究。
他还强调了验证和实验的重要性,认为任何理论在未经验证前都不能被视为真实。
与此同时,休谟也批评了笛卡尔的方法,他认为尝试用单纯的推理来得到真实的知识是错误的。
他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这也是后来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休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对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影响深远。
他主张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方法,强调验证和实证的重要性。
同时,他认为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完全基于感官和经验,但由于人的感官和认知的局限,我们不能完全知道外部世界的本质。
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与知识获取
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与知识获取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经验主义哲学对于认识和知识获取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以及它对于我们如何获取知识的启示。
1. 经验主义的基本原理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验。
他质疑了人类对于概念与原理的先天能力,认为人类只能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知识。
他认为,人们的思维是由感觉中的一系列印象所构成的,这些印象通过关联的方式形成了更加复杂的思维和观念。
因此,对于休谟来说,知识的获取是通过对于感觉和经验的观察和归纳所得出的。
2. 印象和观念的关系休谟将人的经验分为两类: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通过感官获得的直接感知,比如我们的感官对于物体的观察、颜色的感知以及声音的听觉等。
观念则是基于印象形成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
观念是通过对印象的记忆和组合而形成的,它们是我们头脑中的理念和思想。
休谟认为,观念是基于印象的复制和联想,而所有关于物体、人类行为和自然规律的观念都来自于我们对于印象的直接体验。
3. 因果关系的认识在休谟看来,经验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种关系,但是休谟认为,我们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因果关系本身,只能通过印象和观念来理解它。
他认为,我们的思维习惯性地将两个事件或者物体之间的联系看作因果关系,但这种联系只是一种心理习惯,而非直接来自于经验的必然结论。
因此,休谟强调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识是基于经验的归纳和习惯形成的。
4. 知识的限制与怀疑主义在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中,他对于人们的知识作出了一定的限制。
由于知识的来源只能是经验,因此受限于我们的感官和经验的局限性。
他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只能是有限和片面的,无法完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终极真理。
这也形成了他对于一些哲学问题的怀疑主义立场,例如对于存在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怀疑。
总结起来,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对于知识获取的理解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
英国经验主义方法论
浅谈英国经验主义方法论摘要: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以重视感觉经验,并将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的一个哲学流派。
“经验主义”以弗·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主要代表,他们都是英国哲学家,故也常称为“英国经验主义”。
本文介绍的是其中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方法论。
关键词:白板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怀疑因果关系1688年的“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
最反映这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哲学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论。
经验论的立场介于思辨与常识、科学与信仰、怀疑与确定、唯心与唯物之间,我们要对它的不同代表人物的细想做具体的、细致的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论。
1.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1.1批判天赋观念论洛克对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最初是从批判天赋观念说开始的。
对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论”原则进行了深入而详尽地批判。
洛克说:“人们单凭运用自己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得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这样一种原初的概念和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
”针对天赋观念是上帝印在人的心灵上的印迹的说法,洛克否认上帝的先验性,上帝的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经验中形成的。
认为天赋观念的基本依据“普遍同意”是荒谬的,认为根本没有什么是普遍同意的东西。
并且明确地确立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凡在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中。
洛克指出,天赋观念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它容易被人所利用,一些独裁者往往把自己说成“天赋原则”,解除人们的思想能力,使人们放弃自己的理性和判断,盲目地信仰和追随独断的教条,受宗教和坏学说的支配。
1.2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他的白板说是同一理论的正反两个方面:他一方面否认了知识来源于天赋观念,另一方面肯定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
自由与教育 洛克与卢梭的教育哲学
启发·感想
♫ ♪
♪
♪
♫
♫
♪
♪
♫
谢
谢
观
看
白板的心智还有其他特点。它并不是惰性 的、被动的物质,而是主动的精神,它内在地 具有主动的力。 说心智内在具有主动的力,这到底是什么 意思呢?
在现实中,人心智的任何主观活动,都是它所 容纳的观念和蕴含的力的相互结合。我们心智的力 具体表现为两种能力:理解力和意志。
快乐
理 解 力
思维力
意 志
痛苦 行动力
TRAVEL
NOTES
目录
CONTENTS
自由的困境
1 2
下篇 自由的历程:卢梭 《爱弥儿》解读
教育的形式及条件
自由的品质
3
结 语
自然权利与理性 自由人
1
教育的自然基础:解读 《爱弥儿》前三卷
2
上篇 培育自由:洛克的教育哲学解读
道பைடு நூலகம்自由的旅程:解读 《爱弥儿》后三卷
二、能动的白板:人的心 智的基本结构
洛克认为: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犹如一块白板。
人由心智和身体两部分共同构成,人具有的主观性是第一位的, 因此人以高度观念论的方式来面对外部世界。我们所知觉到的一切, 都是自己心智中的观念而不是事物本身。 他否认人的心智中存在着某些先天的内在观念,白板上的一切, 都来自对外界对象的某种摹写和相应观念的加工。
TRAVEL
NOTES
卢梭 全名让-雅克· 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 --- 1778年7月2日),是瑞士裔的法国 思想家、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 和作曲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 想先驱,法国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 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 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 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西方哲学智慧09经验论
• 圣奥尔本斯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第18页/共61页
霍布斯
• 托马斯·霍布斯,英国 政治家、思想家、哲 学家。生于英国威尔 特省一牧师家庭,早 年就学于牛津大学, 后做过贵族家庭教师, 游历欧洲大陆。
• 《论物体》《利维坦》 《论人》《论社会》 《对笛卡尔形而上学 的沉思的第三组诘难》 等。
第29页/共61页
利维坦
• “利维坦”是《圣经·以赛亚书》中所描写的一种象征着邪恶的巨大海兽,霍布斯借用这个词来隐喻国家是 一个起源于人的自私本性、具有邪恶本质的庞然大物。
第30页/共61页
• 霍布斯的国家理论是从一种假想的“自然状态”入手的,在国家产生之前 的这种自然状态中,人们都依据自然法而享有各种天赋的自然权利。在自 然状态下,每个人都只受自己的自然法则或“利己心”的支配,为了保存 自身而不惜采取任何手段来排斥和消灭敌人。霍布斯认为,自然法的第一 条原则就是:用一切手段(包含战争)来寻求和平与自卫;由此推出的第 二条原则就是:为了和平与自卫,人们宁愿主动放弃对一切事物的权利。 前者造成了一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使得“人对人就像狼一 样”;后者则达成了一种社会契约(“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契 约’”),最终导致了国家和法律的产生。
第26页/共61页
感觉与推理
• 与培根一样,霍布斯也承认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他从经验论的立场出发,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说进行了批判,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天赋观念,人们只有对于可以感觉、观察到的物体才能产生真正的 知识。
第27页/共61页
• 霍布斯虽然承认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和开端,但是他却认为哲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推理的学问。然而, 正如他把物体的性质和运动都加以简单化的处理一样,他对推理的理解也是机械性的。他把推理等同于计 算,认为“推理是与加和减相同的”,“一切推理都包含在心灵的这两种活动——加与减里面” 。
哲学流派
(伽达默尔、德里达)(认为对历史的研究,不可能还原为历史事实,而是现代视角与历史遗物的对话)
结构主义
(索绪尔、阿尔图赛、斯特劳斯、拉康)(主张对各种知识系统,优先进行整体结构的研究,并强调这种结构的先验性、永恒性,它是正确研究系统各要素的前提)
解构主义
(德里达、福柯、德留兹)(否认统一的知识结构的存在,批判理性在片面追求本质的同时丧失了世界的丰富性,认为人与世界、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不是主客认知关系,而是主体间对话关系,肯定思想的多元化)
现代西方哲学
早期非理性主义
(克尔凯郭尔)(否认人有固定统一的本质,强调个体存在的偶然性与自由性,此为接近上帝之路,存在主义之先驱)
唯意志论
(叔本华)(世界的本体是无因果的本然的意志,时空、因果则是理性认识意志的结果,人生因欲求的无止境和受阻碍而痛苦)
(尼采)(命运由自己把握,而非上帝的规范,故主张弱肉强食的“权力意志”)
犬儒学派
(第欧根尼)(鄙视外在功利,主张清贫生活)
斯多亚派
(马可·奥勒留、艾比克泰德)(强调人的“善”与“德”,主张服从命运,同时把握自我)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奥古斯丁
(以哲学理论来阐释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灵魂的救赎)
(经院哲学)
亚里士多德主义
(托马斯·阿奎那)(以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哲学思想来阐释上帝的本质、存在、美德)
(斯宾诺莎)(强调思维/观念和广延/物质是无限的上帝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一种为内在,一种为外在)
(莱布尼茨)(世界由性质连续的“单子”组成,包括精神和物质,都是“单子”觉醒程度不同的表现)
经验论(经验主义)
(洛克)(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有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前者在物本身,后者则是知觉产物)
休谟的哲学思想_休谟的哲学思想成就
休谟的哲学思想_休谟的哲学思想成就休谟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近代哲学史上他第一个提出了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对西方的哲学发展非常有意义那么休谟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休谟的哲学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休谟的哲学思想休谟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验论基本原。
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有意义的观念其思想来源就是其相应的印象,对于印象和观念他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印象”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各种内外感觉,包括我们所听见的,看见的,喜欢的,讨厌的等等。
印象则分为两种,一种是感觉印象,就是我们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心中的最直观的的反应;另一种是反省印象,这是说他们的产生是在我们脑中对相应的观念的产生之前产生,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却来源于感觉印象、第二、温和的怀疑论。
对于感觉的来源问题,休谟是持怀疑态度的,在他看来我们自身所具备的的感觉,其来源是不可知的。
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地追寻感觉的来源,就可以合理地解释感觉经验,并且在他看来,感觉来源自己是可以解释的。
第三、不可知论。
休谟哲学思想中的不可知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物质对象同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是不可知的和经验因果关系是否存在。
第四、因果学说。
在研究了经验和因果关系之后,休谟提出推论得出了其相应的来源,在他看来,这就是人的习惯和经验,当然他也将其运用在了自我的哲学思想中。
休谟的哲学思想成就欧洲曾经有一场涉及面很广泛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而大卫·休谟则是这场运动中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大卫·休谟是苏格兰的历史学家,同时还是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在西方的哲学史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就现今学者对他的著作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他的哲学思想上,其实大卫·休谟是以自己的著作《英格兰史》被人们所熟知的,当时的身份是历史学家,这也就是为什么文章之初将历史学家的身份放在最前面的原因。
当然这本书也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有六七十年之久。
诗的经验主义名词解释
诗的经验主义名词解释摘要:一、经验主义的概念1.经验主义的定义2.经验主义的核心观点二、诗的经验主义1.诗歌创作中的经验主义2.诗歌表现手法中的经验主义3.经验主义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三、经验主义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1.丰富诗歌内容2.提高诗歌表现力3.塑造独特的诗人形象四、经验主义诗歌的鉴赏1.从经验主义角度欣赏诗歌2.经验主义诗歌的特点3.经验主义诗歌的价值正文:经验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一切知识都源于经验,强调个人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诗歌创作中,经验主义表现为诗人对生活体验的深刻挖掘,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直观反映。
本文将探讨诗的经验主义名词解释,以及经验主义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和鉴赏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经验主义的概念。
经验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后来经过英国哲学家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独立的哲学体系。
经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源于个人的经验,人类的心智是一块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
在诗歌创作中,经验主义表现为诗人对生活体验的深刻挖掘,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直观反映。
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世界,将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融入诗歌创作中,从而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经验主义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经验主义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出各种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
其次,经验主义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
诗人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将生活中的细节描绘得入木三分,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最后,经验主义使诗人形象更加鲜明。
每个诗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这使得他们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为诗歌世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需要关注经验主义的特点。
经验主义诗歌往往具有以下特点:真实反映生活,注重个人体验,情感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洛克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_二_
洛克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二)梁景时(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摘要:约翰·洛克是欧洲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西方近代经验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从而为他赢得在欧洲哲学史上盛誉的是他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
洛克在他的巨著《人类理解论》中系统地、深入地论述了他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
洛克认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两方面。
第一,15世纪中到16世纪西欧哲学———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形成的历史追溯。
第二,十七世纪的英国———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形成的肥沃土壤。
洛克作为英国经验论的集大成者,其理论的形成是在英国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洛克的认识论认为知识的确定性是贯穿洛克认识论的主线。
洛克认为,探求明白的、确定的知识,仅靠对理性或观念的考察是不能获得的,还要转向对语言的分析与批判。
洛克对知识确定性的探讨,目的在于对人生确定性的探讨。
因此,文中把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1)认识主题能力的分析;(2)观念知识的探究;(3)语言的理解分析。
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对近代英国经验论发展的影响。
(2)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对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发展的影响。
(3)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康德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
关键词:洛克;认识论;基本思想;影响中图分类号:B56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10)07—0046—04收稿日期:2010—04—03作者简介:梁景时(1955-),祖籍山东蓬莱,现为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
三、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一)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对近代英国经验论发展的影响洛克唯物经验主义认识论的提出深刻地影响了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发展以及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以及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发展。
1.贝克莱与休谟———英国经验论的终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10/21
四、简单观念的两种性质
1. “第一性质”(primary qualities)是物体的根本
固有的性质。(固有性);是物体的“原始性质” 或基本性质。(原始性)不论我们知觉与否,都存 在于物体之中。(客观实在性) “第二性质”(secondary qualities)是依赖于 第一性的质的变化的。(依附性)(附属性,附属 性质);是凭借第一性的质而获得的,(获得性, 后天性,经验性);并不是事物的真实存在方式。 (虚幻性)
2015/10/21
四、简单观念的两种性质
为了更详细地描述我们是如何得到观念的,洛克转而关 注观念如何与产生它们的那些对象发生关系这个问题。 例如,如果我们考虑一个雪球,那么这个雪球在我们心 中所造成的观念和这个雪球的真实本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呢?我们有圆的、运动的、硬的、白的和冷的这样一些观 念。为了说明这些观念的原因,洛克说对象具有各种性 质,并且他把性质定义为“(一个对象中的)在我们心中 产生任何观念的能力。”所以,这个雪球具有一些性质, 它们具有在我们心中产生观念的能力。
七、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
2.知识的可靠性
第二种知识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知识,观念如何与实际 事情相符合,是很困难的,前者观念与观念符合是能 达到的,但关于实在的知识,因为要达到与本质的符 合,实际上不可能。没有人知道本质是什么样的,因 此关于实在的知识是很难达到的。正因此,真理也分 为两种。
七、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
四、两种性质的观念(简单观念的两种性质)
意 义
洛克对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之区分的重 要性在于,通过这种区分,他试图在现象和实 在之间作出划分。 洛克关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讨论始终 认定了,存在着能够具有这些性质的某个东西, 而他把这个东西称作实体。
2015/10/21
四、简单观念与两种性质
“因为他们既然确立了有天赋原则这样一个教条,他们
的门徒们一定不能不把一些原则当做天赋的,而加以接
受。这样一来,就是他们的门徒们废弃了自己的理性和 判断,并且不经考察就来轻易信仰那些原则。在这种盲 目信仰的情形下,他们的门徒们就更易于受他们的支配, 更易于受他们的利用。”(节选自[英] 洛克:《人类 理解论》,65-66页。)
一、“天赋观念”批判
1、天赋观念的三个原则:天赋的思辨原则;天赋 的实践原则;天赋的上帝原则。 2、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1)不存在全人类普遍同意的天赋原则,如逻辑中 的“同一律”和“矛盾律”以及数学中的公理、定理 等等,儿童和白痴就不知道。针对“潜存说”指出, 如果说人的心灵具有天赋观念而不理解它,这是荒诞 的。
面,洛克又表示(我们必须假定它),我们对于实体
的无知并不足以使我们否定这两种实体的存在,“我 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任何精神实体的观念,就断言精 神不存在,亦正如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物质实体底 观念,就断言物质不存在一样。”
六、两种本质
—“实在本质”和“名义本质”
洛克认为实体观念所参照的原型或实在本 质,是我们一无所知的。虽然我们往往给一 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以一个通用的名称,如 “黄金”,但是使用这个名称的人们并不认 识它所指称的实在本质,而只能认识它的名 义上的本质。
英国主义哲学
英国主义哲学
第一讲 洛克 第二讲 贝克莱 第三讲 休谟
第一讲 洛克
约翰 • 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 洛克一生主要活动于斯图亚 特王朝复辟时期和所谓1688年 的“光荣革命”时期。恩格斯 曾说他“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 产儿。” 黑格尔说:“洛克的哲学 无疑是一种很易了解的、平凡 的哲学,正因为如此,也是一 种通俗的哲学。”
(广延、运动、 形状、大小不可 入性) 色彩 软硬 干湿 气味 味道
实体
实体是先天的OR后 天的?
五、复杂观念与两种实体
一方面,洛克承认这两种实体都是主观心灵任意构造出
来的复杂观念,它们的实际作用就在于使心灵在组合
简单观念时能够有所依托,“我们在此只是含糊地假 定一个自己所不知的东西”(不能经验的)。另一方
七、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
1.知识的等级
知识:就是观念之间是否契合的知觉。也就是说,知识就是观念 和观念之间的关系。从两个观念是否符合,把知识分为三类:
(1)直觉的知识——这一类的知识是最清楚、最可靠的知识, (3)感性的知识——(观念与对象的符合)它在可靠性方面要 低于直觉的知识和证明的知识。 洛克认为,直觉、证明和感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自我、 上帝和外物存在的知识。
2015/10/21
五、复杂观念与两种实体: 物质实体,精神实体
人们通常把来自感觉的简单观念所依托的基质称为 “物质实体”(推理的结果,以杯子为例); 把来自反省的简单观念所依托的基质称为“精神实 体”(心理状况的当下感受,“我”为依托)。 (“基质”是逻辑推理的结果)
2015/10/21
实体 —— 第一性质 —— 第 二性质
3.两种真理
与 知识相应,真理也有两种: “口头的真理和 “实在的真理” (1)“口头的真理”就是关于两个相互符合的观念 的真理(易)。
(2) “实在的真理”,即对象符合的真理(难)。
八、社会政治理论
(一)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
从自然法出发,谈到社会契约。人开始生活在自然原始状
态,没有国家,没有法律。人们依照自然法行事。所谓自 然法,就是理性、人权、平等、自由、自保。是自然而然 的,不需要学习的。
“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是和第一性的质相似的, 它们的原型确实存在于物体里面,第二性的质在我们 心中产生的观念则根本不与第二性的质相似。并没有 什么与我们的观念相似的东西存在于物体本身之中。 这些性质在我们用来称呼的物体里面只不过是一种在 我们心中产生这种观念的能力;观念中的甜,蓝和温 暖,只不过是我们称之为甜、蓝和温暖的物体本身里 面的不可见部分的某种大小、形相和运动而已。” ——洛克
七、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
2.知识的可靠性
(1)当我们有了关于观念之间契合与否的知觉时,我 们就有了“确定的知识”。(易达到)不仅如此,还 要 (2)当我们有了观念与事物真相之间契合与否的知觉 时,我们就有了“确定的、实在的知识”。 (不易 达到)
洛克认为,直觉、证明和感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 关于自我、上帝和外物存在的知识。
2015/10/21
二、观念的两个来源—感觉(外在)与反省 (外在)
1. 感觉——我们的感官对外界物象刺激的感受,它构 成了我们大部分观念的来源。 2. 反省——反省则是对各种心理活动的注意,我们由 此而获得了知 觉、思维、怀疑、信仰、推理、认识、 意愿等观念。
感觉是一种外在经验,它以外物为对象;反省是一种内在经验, 它以心灵为对象。感觉得到的观念在先,反省得到的观念在后, 因为心灵必须在对外物进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反观自身。洛克 认为,感觉和反省构成了我们一切观念的来源。
人在自然中,遵循自然法,自然法肯定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安全权、自由、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些权利 与生命同在,尤其财产权,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政府不过是人民的自然权利的托管人,人们在订立契约时
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特别是私有财产 权是不可剥夺和不可侵犯的。
八、社会政治理论
一、“天赋观念”批判
2、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2)道德原则并非普遍的,那些被人们奉为天赋的道德 原则,都是在长期耳濡目染的教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道德的规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 亦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2015/10/21
一、“天赋观念”批判
2、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3)不存在帝的天赋观念。上帝观念不是人人都有的,
2015/10/21
六、实体的两种本质 —“实在本质”和“名义本质”
“实在本质”,是指潜藏在物体的各种可感属性背 后、并且支撑着这些属性的实在构造,这种构造是
我们无法认识的。
“名义本质”,则是指我们通常所使用的“种名” 、“属名”,如“人”、“马”、“黄金”等,这 些抽象的名称只是人们为了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 复杂观念,它们并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物体的实在 构造。
(二)从社会契约论中引出社会革命和 君主立宪主张
建立国家、法律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国家是自己
的奴仆。可引出社会革命和君主立宪的主张。(霍布
斯,第三方有无限的权利。制定权力是让渡了自己的
2015/10/21
四、简单观念的两种性质
在近代哲学和科学史上,物体被认为有两类性质,一类是广延、 形状、运动等性质,一类是色、声、味等性质。洛克沿着这一 思想,首先把问题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体中的性质, 另一方面是由物体中的性质所引起的心中的观念。
洛克把物体的性质区分为第一性的质(primary qualities)和第二性的质(secondary qualities), 然后说明事物的性质与它们在我们心中所引起的观念, 既相互对应,又相互区别。
2015/10/21
四、简单观念的两种性质
与物体的两种性质相对应的量简单观念
与物体的两种性质相对应,在我们心中也存在着 两种性质的观念。物体的第一性的质在我们心中 产生了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数目等 简单观念,物体的第二性的质在我们心中产生了 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能力简单观念。
2015/10/21
2015/10/21
三、两种观念 —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简单观念
1、无论感觉的观念还是反省的观念,都可以分为简单的观
念和复杂的观念两种。
2、简单观念是通过感觉和反省直接得到的观念。这些观念 是心灵既不能制造,也不能毁灭的,心灵在接受它们时
是被动的,构成知识的直接对象、材料和要素。
这正如一面镜子不能拒绝,不能改变,不能涂抹它面前各种物象在它 以内所印的各种影像或观念似的。我们周围的物象既然以各种方面来 刺激我们的感官,所以心便不能不接受那些印象,便不能不知觉那些 印象所引起的观念。” ——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