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桥之美》为例,谈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特点1
《桥》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特点
《桥》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特点
《桥》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独具匠心,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动的描绘手法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桥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文章不仅描绘了桥的外观结构,还深入到了桥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使得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桥的韵味和魅力。
例如,作者通过描绘桥上的石栏、石狮等细节,将桥的古老和庄重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丰富的情感表达
在文章中,作者不仅是在描述桥本身,更是在借桥抒发自己的情感。
通过对桥的赞美和怀念,作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
三、独特的叙述视角
作者在文章中采用了独特的叙述视角,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桥的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文章更加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让读者更容易被文章所吸引。
同时,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作者还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桥的情感和态度。
四、巧妙的文学手法
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如比喻、排比、反复等,使得文章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文学性。
例如,作者通过比喻将桥比作“历史的见证者”,形象地表达了桥的重要性和价值。
此外,文章中还运用了一些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句式,使得文章更加易于朗读和记忆。
综上所述,《桥》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具有生动描绘、丰富情感、独特视角和巧妙文学手法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桥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同时,这些特点也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桥之美》说课稿范文
《桥之美》说课稿范文《桥之美》说课稿范文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2课《桥之美》,由粗读到品读,我对这一课有如下认识一、解读教材《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
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美词,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品读赏读精彩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的.重点,尤其是对文章极富个性的语言赏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演练的好契机,可能会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各抒己见,人人争议的小高潮,也是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大胆思考,创意表达的一个设想。
二、关于教法:对这样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问,我会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
美点寻踪法,让学生自主发现精彩句子,在涵咏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我还会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章的特点,再有如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走进“桥”与“美”的境界中去。
三、谈谈学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如勾画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质疑法,涵咏品评法,等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讨论、思考、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快乐认识“桥之美”。
桥之美(最新5篇)
桥之美(最新5篇)桥之美篇一《桥之美》这篇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文,语言相对来说较为生动活泼,而且说明对象本身又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课堂应该是放的出去,收的回来的。
然而课堂的教学实际情况却让我深思。
这堂课我从设计过程到驾驭课堂都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当学生的状况出乎我的预料时,我的驾驭课堂能力的欠缺立马表现出来,从最初的导入时激qing万丈,到最后的鸦雀无声。
课堂气氛的沉闷是这节课又一大败笔,学生的沉默导致了”一言堂”的局面,没有备好学生,课堂教学不够灵活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
让学生们绽开笑脸——教《桥之美》有感-教学反思新的一个旅程开始,总有新的方向。
每一个新单元开始,也总有新的单元目标与要求。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
这一单元所选的体裁也就不同以往所学的文章。
本单元主要是以说明文为主,应该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
在长期学习记叙文的旅程之后,学生刚一接触到说明文,总是对这种不同类型的文章措手不及。
在学习了前一篇规范性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了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对简单的说明文写法有了一定的把握。
但是,问题总是接踵而来,这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桥之美》又让学生陷入了思索之中,“说明文的语言是平实的,科学性的,可为什么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具有抒情性呢?”“这篇文章是不是说明文呢?”-------学生们一脸的疑惑与稚气。
此时,作为教师的我就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之责任了,希望通过我的教学使那张张疑惑的脸绽放开笑容。
我开始了我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过程。
在导入设计中,是由《中国石拱桥》引出本文,运用以旧引新法,让学生回顾刚学过的篇章,达到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的主题。
从说明文的结构、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等角度入手,为学习新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一环节学生都能够回答的很流利,但也有个别学生对这三个问题不甚了解。
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
初中语文《桥之美》说课稿范文
初中语文《桥之美》说课稿初中语文《桥之美》说课稿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桥之美》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桥之美》,下面我将从以下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分析《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
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
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在写作上,作者描写桥从常见的俗语写起,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
文章结构新颖别致,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从外形到内部结构,而是别出心裁的与你拉家长,从而把我们带进了神气美妙的桥的世界。
在语言技巧上,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打破了传统说明文语言乏味的现象,从而激活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学年的学习,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主旨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但是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却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3、教学目标的设计《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是: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
2、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应当说新课标更突出了对学生心灵的品味和个性解读。
综合以上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雅词妙局,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浅谈《桥之美》的结构美
浅谈《桥之美》的结构美吴冠中的《桥之美》是一篇说明文中的小品文,语言优美,抒情性很强,这是跟一般说明文的最大区别。
如果从说明文角度来教学,不仅教师难教,学生也难学。
但是,如果能正确把握这篇文章的脉络,理清文章结构还是迎刃而解的。
文章一开篇,便引用俗语“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不仅使文章的语言一开始就生动形象起来,吸引读者,而且水到渠成的引出说明对象----桥。
在第2自然节的开头,用“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进行过渡,与上文最后一句话“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相呼应。
同时,又给读者设下一个悬念:大多数美术工作者或者说画家为什么喜欢桥呢?作者单刀直入,没有卖关子,那就是“桥,多么美!”接下来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元曲中“小桥流水人家”中的桥之所以美,是因为这里的桥与流水、房屋、地面构成了绘画的形式美与对比美。
另一个是反面例子,假如江南水乡或威尼斯没有石桥,尽管“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在画家的眼里就缺少结构美与形式美。
一正一反两个例子的对比,旨在强调一点:桥的美与其周围的景物有关。
这个话题正是本文的核心话题。
有了话题,文章才有内容可写,才能有一定的中心。
接下来在第3自然节中,作者用了一个特殊的句式“并非……,也并非……,而是……”回答了这个话题,那就是“桥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即“给人的美的效果”。
不仅扣题,也回答了“桥之美”到底美在哪这个问题。
那么,桥真的会在不同环境中给人不同的美的享受吗?作者在第4段中连续举了四个例子,之所以举四个而不举一个,是为了避免让读者说那是偶然,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第一个例子是“芦苇丛中的桥”,在密密的芦苇丛中穿行,你会觉得憋闷得慌,突然见到一座桥,有桥的地方自然就没有密密的芦苇,你会舒畅的深呼吸,感到身心愉悦,豁然开朗。
第二个例子是“细柳飘拂的桥”,桥头那棵垂柳,纤细的游丝轻轻地拂着桥身,就像母亲的手抚摸自己孩子的脊背,亲切温柔,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文艺性说明文应以语言教学为核心
文艺性说明文应以语言教学为核心针对时下文艺性说明文阅读课所出现的文体知识喧宾夺主,教学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明显的一些现象,笔者提出文艺性说明文应淡化文体,在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基础上,贯彻其它知识教学的见解。
某次,听一位老师的一节参赛课《说“屏”》,引起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这位老师的教学目标是: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是: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2.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
从现场课来看,一节课45分钟,有近20分钟放在了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部分。
课后与其交谈,她认为,这篇文章是文艺性说明文,可以说是散文化的说明文。
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可以不按照说明文阅读的一般形式去教。
作为教学内容来看,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重点是品味语言的生动优美。
这就引出笔者的一个思考问题,文艺性说明文“该教什幺”,是否学习一篇说明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是重文体知识、技术主义的教学?还是淡化文体,重说明文的语言教学?早在20年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中为科学作品确定了“说明文”这个概念,体现了语文独立成科以后,语文教育家对阅读科学文本应该不同于文学文本和事务性文本的自觉。
他认为“说明文无非说明一种道理、原由、关系等等。
那种道理、原由、关系等等是本来存在的,并非作者所创造,也非任何人所能创造”。
并例举了丰子恺《现代建筑的形式美》、赵元任《科学名词跟科学观念》和韬奋《分头努力》等3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解释他自己提出的“说明文”概念主张。
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在各种文章样式中,说明文体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类别。
初二语文上册《桥之美》教学反思
初二语文上册《桥之美》教学反思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教学反思一《桥之美》是带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中国石拱桥》这篇规范的说明文不同。
《中国石拱桥》从桥梁专家的角度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进展等,让学生获得知识。
而《桥之美》从画家的角度挖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成效。
写作目的不同,采纳的写法也不同。
这篇美学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画家的眼光品评了桥之美。
课文先抓住说明对象总的特点,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成效”,然后通过具体丰富的例子验证了“桥之美”,文章语言画面感专门强,极富诗意。
为此我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准确把握并激活学生的爱好点在课文导入中,我使用了如此的导语:每个人眼中的桥又各不相同。
假如你确实是农民、确实是工程师、确实是诗人,你更关注桥的哪些方面呢?(发言:农民,桥的平坦有用,交通便利。
工程师:桥的形式优美、结构牢固、历史悠久(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诗人,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桥的诗境之美。
那么在画家的眼中,桥的魅力又在何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画家吴冠中先生去感受“桥之美”。
以此引入本课的学习,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爱好。
在文章重点研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依照文本内容赏析苇丛中的石桥、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形式专门的风雨桥等诸多画面,并提示他们既要说出桥美在哪里,还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桥之美的。
2、注重学生与文本的直截了当对话苏轼有句诗: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事实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
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也是美的传递者,我让学生在感悟桥之美的时候,先读文章片段,再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摸索这些桥美在何处。
之后,又安排了“概括美”这一环节,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用“我喜爱——,因为它美在——”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之美。
“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说明文《桥之美》教案板书设计
《桥之美》教案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桥之美》一文,了解桥梁的分类、特点和审美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桥之美》一文的结构层次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篇关于“美”的桥梁的短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桥梁建筑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感受桥梁之美,提高对我国桥梁事业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桥之美》一文,了解桥梁的分类、特点和审美价值。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桥之美》一文的结构层次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篇关于“美”的桥梁的短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美丽的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桥之美》一文,了解桥梁的分类、特点和审美价值。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桥之美》一文的结构层次和论证方法。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和总结。
5. 练习与展示:学生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篇关于“美”的桥梁的短文,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桥梁的分类、特点和审美价值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桥之美》一文的结构层次和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4. 学生对桥梁美感的体验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五、板书设计:1. 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定义:客观、清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或道理结构:引言、本体、枝叶、结论语言:准确、简明、易懂2. 桥梁的分类、特点和审美价值分类:梁桥、拱桥、浮桥、吊桥等特点:结构稳定、造型美观、功能实用审美价值:形式美、动态美、象征美3. 《桥之美》的结构层次和论证方法引言:引出桥梁美的主题本体:分析桥梁的分类、特点和审美价值枝叶:举例说明桥梁的美结论:总结桥梁美的意义和价值4. 桥梁美感的体验和创作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培养审美能力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创作关于“美”的桥梁的短文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桥梁的美。
说明文《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之美》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
(2)学会欣赏桥梁的美,了解桥梁的结构和功能。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桥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桥梁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桥之美》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
2. 学会欣赏桥梁的美,了解桥梁的结构和功能。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2.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桥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桥之美》的课件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各种桥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桥梁的了解和印象。
(3)教师简介课文《桥之美》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3)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教师总结并点评学生的讨论成果。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桥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3)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描绘一座桥梁。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说明文《桥之美》教案板书设计
《桥之美》教案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桥梁的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桥梁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桥梁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欣赏桥梁的美,理解说明文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桥梁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各种桥梁图片,发现桥梁的美。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桥梁的特点,分享各自的审美感受。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桥梁美的原因,总结说明文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各种桥梁图片、视频资料,制作PPT。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桥之美》,了解桥梁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桥梁的基本知识。
2. 欣赏桥梁的美2.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桥梁美的原因。
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学习说明文的特点3.1 学生阅读课文《桥之美》,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3.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说明文特点的理解。
4. 课堂小结4.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分享自己的感悟。
4.2 教师点评,强调桥梁美的欣赏方法。
5. 作业布置5.1 学生绘制一幅桥梁美图,体会桥梁的美。
5.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6.1 板书课题:桥之美6.2 板书桥梁美的原因:结构美、形式美、功能美6.3 板书说明文特点:客观、真实、详尽六、教学拓展1. 桥梁美欣赏拓展:教师展示更多桥梁美图,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桥梁美。
2. 桥梁文化拓展:介绍我国桥梁建设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2. 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感悟。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收获和不足。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跋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跋文桥之美后反思《桥之美》这篇文属于一篇说明文,语言相对来讲较为生动活泼,而且说明对象本身又是咱们身旁超级熟悉的事物,关于咱们农村的小孩来讲,堂应该是放的出去,收的回来的。
作为初二的学生,他们应该能欣赏体会到必然层次的美,咱们的语文也应该交给学生一些美的东西,让他们通过咱们的文本欣赏到一些很美的东西,体会到语文的魅力真的是一应俱全的。
因此我就把欣赏体会文中的桥之美作为了本文的一个重点,而且拔高到了交给他们一种审美观的程度。
语文毕竟是语和文组成的,因此我就把语言的赏析作为了本的重点,同时想让他们在美的体验中取得语言练习的目的。
我设计地目的想让同窗们在美的体验中取得一种无声的美的教育。
让他们有一双能发觉美的眼睛。
但是堂的教学实际情形却让我沉思。
这堂我从设计进程到驾驭堂都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
为了达到美的体验,的制作中图片加的太多了,以至于整节都是画片的阅读,远离了我的初衷,它再也不像一节欣赏美的语文,倒更像一节美术欣赏。
为了利用所谓的高科技””轻忽了语文最大体的东西”文字”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一节,脆而不坚,不是为了学而教,而是为了”演而教”教师费力不讨好,这是失误之一。
整节下来,书,学生大体上没读,文本,学生大体上没看,忙来忙去,只是在走过场,那是我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们成了傻瓜,只能呆坐着。
漂亮的只是那些画面,不是学生们的内心。
当学生的状况出乎我的预料时,我的驾驭堂能力的欠缺立马表现出来,从最初的导入时激情万丈,到最后的鸦雀无声。
堂气氛的沉闷是这节又一取胜笔,学生的沉默致使了”一言堂”的局面,没有备勤学生,堂教学不够灵活是致使失误的要紧缘故。
整堂下来,能安慰我的地址实在不多,因此,我很沮丧。
也想了很多。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所担任的任务确实是说文解字,透过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美,因此,语文教师的堂语言应该是超级优美的,充满激情的,站在讲台上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自信的,想象一下,一个语言没有魅力,又不自信的教师,凭什么让你的学生信服你呢?一节优质讲下来,让我明白很多东西,语文应该永久姓语,听说读写永久都应该是语文堂的主旋律。
《桥之美》写作特点
桥之美?写作特点
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文的说明重点是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构成入画的景致。
因此,全文围绕这一点,设置具体实例加以说明,强调了周围的景色,运用了大量描写性语言,这是与?中国石拱桥?的语言截然不同的一点。
?中国石拱桥?一文语言准确严谨,科学平实,虽然文中也有描写性语言,但数量极少;而本文的描写性语言较多,富于表现力。
如课文第4段中“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这一个例子用字极为简省,作者寥寥数笔的勾画,为读者设置下了极大的想像空间。
柳树是“细柳飘丝〃、“纤细的游丝〃,石桥是“坚硬的石块〃,会使人想到柳枝轻轻地摇摆着,触动着厚重的石桥,仿佛一个柔弱的女子依傍在一位强壮的男子身边。
除了这种轻与重、弱与强、细与粗的搭配,还应当有色彩的组合,不必说“令画家销魂〃,就是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被这景致所陶醉。
文中这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还有很多处,如“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等等,读了这些语句,都有如临其境之感。
作者在描写当中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假设没有对此景的喜爱,绝不会写出如此动人、极富感染力的语言。
说明文《桥之美》教案
说明文《桥之美》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桥之美》。
(2)了解桥梁的分类和特点,认识不同类型的桥梁。
(3)学会欣赏桥梁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桥梁案例。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述桥梁,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座美观实用的桥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桥梁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桥梁,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桥之美》的正确朗读与理解。
2. 桥梁的分类、特点及欣赏。
3. 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座美观实用的桥梁。
三、教学难点:1. 桥梁分类和特点的掌握。
2. 审美能力的培养。
3. 桥梁设计能力的提升。
1. 课文《桥之美》及相关桥梁图片。
2. 桥梁分类、特点的资料。
3. 桥梁设计模板或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对桥梁的认知和印象。
(3)简介课文《桥之美》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资料,了解桥梁的分类和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桥梁案例,分析其美所在。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4. 欣赏与实践:(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桥梁,提高审美能力。
(2)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座美观实用的桥梁。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3)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桥梁,发现桥梁之美。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回答、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桥之美》的理解程度。
3. 桥梁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桥梁分类、特点的掌握情况。
《桥之美》课文分析
《桥之美》课文分析1、字词积累: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驻足:停止脚步。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2、文章导读: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文章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文章通过四个例子加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但是只要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到,桥面上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随后,作者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
本文与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
如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气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3、结构图解:4、要点详析:“桥”美在何处?“桥”美,是因为它与周围的环境配合和谐。
例如,密密的苇丛,出现一座石桥,这座石桥使原本狭窄拥挤、令人憋闷的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又如江南乡间,细柳飘丝,石桥与细柳合作,产生出令人销魂的动人美景。
还有苍茫的湖面上,水天一色,长桥横卧水上,使单调明亮的背景富有生命。
另外,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桥”美,从作者(画家)的标准和眼光看来,它起到了“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形式作用。
5、释疑解难:学习本文之后,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桥,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人们习以为常,或许不以为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桥之美》为例,谈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篇说明文,那你知道说明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简单举例说明。
总结:是啊,说明文的生命在于它的科学性。
说明文要求文章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说明得准确明白,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同时,叶对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
”语言的生动性就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把看似枯燥无味的科学内容,说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这就对说明文语言的运用提出很高的要求。
根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分为文艺性说明文和平实性说明文。
我们来看看二者区别:
同学们说《桥之美》这篇文章属于什么说明文,为什么?
正如同学所说,《桥之美》这篇文章语言很生动,我们称其为文艺性说明文,那文艺性说明文有何特点?
二、回顾:
1、文章写了哪些不同环境中不同形式的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等)
2、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觉得作者哪座桥写得美呢?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
学生自由谈
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桥与周围的景物相映衬的确很美,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的优美,更为这些桥添色不少。
3、探究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方法:
①阅读一篇说明文,对它的语言你是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品味。
(学生回答自己常用的方法,有理就可以了)
②小结:
反复朗读。
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品析。
比较联系的方式。
采用增、删、换词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
4、说明文的描写和记叙文中的描写区别:
三、延伸:
晋祠
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
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拾级登山,探古洞,访亭阁,都情悦神爽。
古祠设在这绵绵的苍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娇羞迷人。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
有两棵老树,一曰周柏,一曰唐槐。
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
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
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
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
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从哪里冒出的,叮叮咚咚,只闻佩环齐鸣,却找不到一处泉眼,原来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隐于亭后。
更可爱的是水清得让人叫绝。
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丝纹可见。
而水势又不大,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当年李白至此,曾赞叹道:"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
"你沿着水去赏那亭台楼阁,时常会发出这样的自问:怕这几百间建筑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1、学生读
2、概括这篇文章说明内容。
3、如何体现这些特征?品味语言。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谈)。
师: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生动的特点。
探究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特点,重点在于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细品深究。
可采用增、删、换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多读读,多联系,多品味,我们不仅能了解很多知识,一定能更多地欣赏到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