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翻译研究初探——读张爱玲《老人与海》中译本
张爱玲 译 老人与海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他是一个老头子,一个人划着一只小船在墨西哥湾大海流打鱼,而他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
在最初的四十天里有一个男孩和他在一起。
但是四十天没捕到一条鱼,那男孩的父母就告诉他说这老头子确实一定是晦气星──那是一种最最走霉运的人──于是孩子听了父母的吩咐,到另一只船上去打鱼,那只船第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
孩子看见那老人每天驾着空船回来,心里觉得很难过,他总去帮他拿那一卷卷的钩丝,或是鱼钩和鱼叉,还有那卷在桅杆上的帆。
帆上用面粉袋打着补钉;卷起来的时候,看上去像永久的失败的旗帜。
老人瘦而憔悴,颈后有深的皱纹。
面颊上生着棕色的肿起的一块块,那是热带的海上反映的阳光哂出来的一种无害的瘤。
顺着脸的两边,全长满了那肿起的一块块。
他的手因为拉绳子,拖曳沉重的鱼,有纹路很深的创痕。
但是没有一个伤痕是新的,都是古老的,像一个没有鱼的沙漠里被风沙侵蚀的地层一样。
他的一切全是老的,除了他的眼睛,眼睛和海一个颜色,很愉快,没有战败过。
「山蒂埃戈,」那孩子对他说,他们把小船拉到岸上,正从那里爬上去。
「我又可以跟你一同去了。
我们赚了点钱。
」老人教了这孩子怎样打鱼,孩子爱他。
「不,」老人说,「你现在这条船运气好。
你跟着他们吧。
」「但是你记得有一次你八七十天没打到鱼,然后我们接连三个星期,天天捉到大鱼。
」「我记得,」老人说。
「我知道你不是因为疑心我运气坏所以离开了我。
」「是爸爸叫我走的。
我是一个小孩,我得要听他的话。
」「我知道,」老人说。
「这是很正常的。
」「他没有多少信心。
」「他没有,」老人说,「可是我们有。
是不是?」「是的,」孩子说。
「我请你到露台酒店吃杯啤酒,行不行,然后我们把东西拿回去。
」「有甚么不行呢?」老人说。
「大家都是渔夫。
」他们在露台上坐着,许多渔夫都取笑那老人,他并不生气。
另有些年纪大些的渔人向他看看,觉得很难过。
但是他们并不一露出来,他们很客气地谈论着那潮流与他们垂钓的深度,还有这一向天气一直这样好,还有他们的见闻。
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中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探究
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中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探究作者:张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摘要:为了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强调女性地位,张爱玲在其所译《老人与海》中运用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
本文从增补、加写前言、劫持三个方面举例论证了张爱玲在译本中是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从而呈现一个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译本。
关键词:张爱玲;《老人与海》;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作者简介:张娇(1992-),女,吉林长春人,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2一.张爱玲与《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一部力作。
该小说讲述了一位老渔人与一条大鱼在海上奋勇搏斗的故事,展现了老人对命运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海明威的语言显示着简洁刚毅的男性话语特征,流露出对个人英雄主义精神的颂扬。
张爱玲不仅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位优秀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女性翻译家。
由于童年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女性主义思想影响着她文学作品和翻译作品的风格。
张爱玲这样一位充满女性主义色彩的翻译家是如何翻译《老人与海》这部充满男性主义色彩的作品呢?本文将探讨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并总结出译本中所使用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
二.女性主义翻译策略自上世纪6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在西方兴起,“女性主义”这一概念逐渐在社会上得到人们的关注,女性主义思想也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甚至影响到文学和翻译领域。
一些女性主义翻译者发现在文学翻译领域中确实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因此,女性主义翻译者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翻译技巧,意在通过自己的翻译行为和翻译风格,让人们注意到文学翻译领域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引起社会重视,从而能够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女性主义翻译家西蒙曾提出“妇女的解放首先是从语言中获得解放”[4](P386)的观点,使女性主义者意识到语言才是打破性别歧视的一把利器,所以女性主义翻译家将翻译活动当做一片沃土,以语言为载体,来宣扬她们的女性主义观。
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特色研究
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特色研究冯旭(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长治046011冤摘要:张爱玲不仅是一位传奇作家,同样在翻译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成就。
但张爱玲完成的《老人与海》中文译本却没有得 到读者的关注,本文从张爱玲的文学素养、翻译手法等方面,对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中图分类号:I046;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6)02-0031-02作者简介:冯旭,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作为一名在国内外都十分著名的传奇作家,张爱玲的生平 事迹、作品等都受到了很多方面的研究,但对于张爱玲翻译的 作品却很少有人关注,只有在个别的文集当中对此有所涉及。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在写作当中塑 造了面对巨大压力仍然十分顽强的捕鱼老人形象。
现如今,我 国对于《老人与海》的中文译本已经有了十分众多的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当中,包含语言学、语言特色,更包含文风、结构 主义视角等众多领域。
然而,张爱玲译本的《老人与海》对于情 感特色进行了着重的突出,呈现出了十分独特的语言风格,与 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张爱玲的才华得到了展现。
一、译者的翻译素养对于译者来讲,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素质,同时,译者还应该能够对于母语以及外语之间的切换熟练的运用,并拥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合理的文化知识理解能力。
自从学习唐 诗开始,张爱玲就一直在学习英语,而在张爱玲本人的整个读书 阶段当中,张爱玲都一直在中文创作的过程当中坚持利用英文 来进行创作,尤其是在进人香港大学之后,张爱玲并没有着急于 利用中文来进行艺术创作,而是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的研究、学 习英语,并在这一时期之内阅读了大量的英语著作,这也使得张 爱玲的英语水平获得了长足的提升,形成了其能够利用英语以 及韩语自由转换的卓越能力。
而这样的能力,对于张爱玲此后进 行的英文互译工作来讲,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女性意识解读
教学研究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女性意识解读胡蝶(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高二一班,辽宁大连116023)张爱玲在《谈女人》中道出:男性侧重于某方面发展,而女性则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全面性。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集进行分析后总结,张爱玲作品主要是描绘旧时代中最普遍的社会现象,其擅长运用婉转、凄然的笔风讲诉女性之苦、时代之苦,而正是这样一位极具女性特色的作家翻译了强烈男性气质的作品《老人与海》,不论从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次精妙绝伦的文化之花碰撞。
1词语中彰显的女性意识张爱玲在《老人与海》译文中词语的使用上与其他男性作家译本相比,前者使用的具有女性特点的词语较多,其中“渐渐、慢慢、缓缓”等叠词的使用频率较高,更能彰显译本中的女性意识。
①原文:themalefishjumpedhighintotheairbesidetheboattoseewherethefemalewasand.张爱玲译文:那雄鱼在船边高高地跳到空中,为了要看看那雌鱼在那里。
余光中译文:那雄鱼便从船边跃起,探看雌鱼的所在。
在①句中所描绘的场景中,张爱玲运用了“高高”、“看看”两个叠词,与余光中的译文版本相比,叠词的使用能够更加突出表现雄鱼对雌鱼的依依不舍之情,对感情的表达更为细腻,进而使得情境的描绘具备丰富多彩的感情。
此外,张爱玲译本中对于女性专用词语的使用也较多,在余光中及海观等男性译文中,对于“柔”相关词汇的使用几乎没有,而在张爱玲译文中“温柔”、“轻柔”等带“柔”字的词语出现次数大约有十处左右,而这些词语的描述对象主要是老人。
张爱玲译文中将对老人描述的“柔”与老人形象的“刚”完美结合在一起。
比如张爱玲译文中对老人的描述:②老人细致地握着钓丝,然后轻柔地用左手把它从杆上解下来。
③他,开始把钓丝收回来,稳定地,轻柔地。
④然后他觉得钓丝上有一种轻柔的接触,他快乐了。
这三处描写中,其他男性译者在翻译中都运用的是“轻轻”、“轻微”词语,在感情表达上趋近于中性色彩。
张爱玲译_老人与海_的特色研究
2009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学校代码:10269学号:51061700018季束峰忿犬带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以海观、吴劳译本为参照院系: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硕士研究生:张韬2009年5月完成2009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学校代码:10269学号:51061700018季束峰忿尺李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以海观、吴劳译本为参照系:对外汉语系业: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院研究指导教师:硕士研究生:2009年5月完成 MAThesisof2009 UniversityCode:10269StudentNumber:51061700018CH1NANORMALUNIVERSITYAstudyonthecharacteristicsofEileenChang’stranslation0fl’ heOld几 ranandtheSea— ComParingtoHaiGuanandWuLao’stranslationasarefereneeCollegeMajorOrientation:SuPervisor:APPlicant:Zhan21’aoMay, 2009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鲜革塑脚“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了;‘名‘师签‘:降“昨日期哪·辛日期张韬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姓姓名名职称称单位位备注注张张春柏柏教授、博导导华东师大外语学院院主席席潘潘文国国教授、博导导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院院刘刘乃银银教授、博导导华东师大外语学院院院傅傅惠生生教授、博导导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院院查查明建建教授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摘要近几年,张爱玲的译者身份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可是目前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尚显薄弱,多集中于张爱玲翻译生涯的梳理与总结,或是聚焦于张爱玲独特的自译与语内翻译现象的描写,对张爱玲的美国文学中译作品未见有细致深入的研究。
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特色研究
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的 文学价值
第四章
主题呈现与传达
忠实原文,保留原作风格 语言优美,表达生动 刻画人物细腻,情感丰富 主题深刻,引人深思
人物塑造与表现
张爱玲在译本中注重人物性格的刻 画,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人物的 内心世界。
张爱玲的译本在传播过程中,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 极作用。
张爱玲的译本不仅传达了原作的精神内涵,还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的 读者反馈
第五章
读者对译本的接受程度
读者对译本的总体评价 读者对译本中语言风格的评价 读者对译本中文化内涵的接受程度 读者对译本中人物形象的接受程度
语言风格独特,具有张爱 玲特色
修辞手法与效果
比喻:张爱玲运用丰富的比喻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和特征,增强语言的感染 力。 排比: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使表达更加有力。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事物的特点,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想象。
语言风格与特色
汇报人:XX
张爱玲的译本在中文语境下成功地传达了原著的精神内涵和文学价值,成为中文读者 的重要读本。
张爱玲的译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原著的忠实传达上,还体现在 她自身的文学造诣和影响力上。
张爱玲的译本对于推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张爱玲翻译思想对后世译者的启示和影响
06 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的学术研究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张爱玲的翻译生涯与《老人 与海》
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中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运用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中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运用袁媛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受译者主体身份的影响,张爱玲在译作中大量使用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
本文以《老人与海》为例,探讨张译本中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使用及其情感体现。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作者简介:袁媛(1989.11-),女,汉族,贵州省遵义市人,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116-01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倡导从女性立场出发对语言进行改造,运用新词汇、比喻等,或创造“文字游戏”来突出女性的地位,建立女性话语权。
佛洛图将女性翻译过程归纳为三个策略:增补、加写前言或脚注、“劫持”(Luise, 1997:69-70)。
本文以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为例,赏析译者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使用。
1、添加前言和注脚的策略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中,前言和脚注是译者添加来表明女性译者的意志以及生活背景。
在张译本中,译者运用加写前言的语言策略表达了女性主义思想。
前言写道“老渔人在他与海洋的搏斗中表现了可惊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这句话蕴含的意思是:尽管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总将男人视为超人,但是同样作为一名男人,老渔人身上所具备的毅力不仅仅只属于男人,而是一切人、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
在此,张爱玲将这种高贵的品质赋予了全人类,当然也包括女性,这是对那个时代的女性的一种高度赞美,是一种希望,正体现了译者的女性主义思想。
2、增补或者补偿策略增补或者补偿策略是对两种语言,即源语和目的语的差异进行补偿。
该种策略的使用体现在女性主义译者在对有关性别问题的表达时采取增补原文的方式,补充原作者在性别意义上的不足或者是歧视的表达方法,以此唤醒读者对性别歧视的漠视,并呼吁人们注重男女平等。
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将自己的性别立场和信仰置入译文之中。
浅谈张爱玲译《老人与海》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0 n R e s e a r e h
2 0 1 5 年1 月 中旬 刊
阅读 ・ 写作
养起 来 . 绝对 不 能 急 于 求成 , 需要 教 师 在课 堂教 学 中积 累出丰 富
的经验 。 将正确的课外 阅读指导方法 , 通过课 内锻造 出来, 培养起 学生 良好的课 外阅读兴趣 .进 而将学生的课外 阅读水平提升上
t r e a m a nd he ha d g on e e i g ht y - f o ur da y s n ow wi t h ou t t a ki n g a 实践期 张爱 玲 的翻译 作 品 大体 可分 为 汉译 外 国文 学名 家名 作 , S is f h . ’ ’ 蚋 自己汉 英创 作 互译 。 和 改编 三部 分 实事上 .张爱玲 并不是 对以上著作的翻译都投 以极大的热 这是《 老人 与海 》 的开篇 之 句 , 也 是 颇 具 匠 心的 一 句 , 交待 了 忱 张爱玲对传奇之类少有A - N烟 火的作品, 较抗阻。 她喜欢海明 主人公的身份、 打鱼地点以及近况。 该 句带有一个定语从 句. 简单 威, 译 另几个人的作品则是硬着头皮做 。她说 : “ 我逼着 自己译 爱 自然。 结构平衡。 两个并列分句长度相 当. 给读者以清晰流畅的节 定 下 了全 篇 的基调 试看 下 面译 文 : 默生, 实在是没 办法。即使是关于牙医的, 我也照样会硬着头皮去 奏 以及 朴 素 自然的 感 觉 , 做 。” 目 ( 海 译) “ 他 是 个 独 自在 湾 流 里 一 只 小船 上 打 鱼 的 老 头 儿 . 他 海明威《 老人 与海》 对张爱玲有很 大的吸 引力 , 主要原 因有 到那儿接连去 了八十四天。 一 条鱼也没有捉到 ” 圆 ’ 三: 其一。 对《 老人与海》 中罩染着的苍凉色彩和荒诞 意味的认 同。 ( 吴译 ) “ 他 是 个独 自 在 湾流 中一条 小船 上 钓 鱼 的老人 , 至今 张爱玲 曾言 : “ 如果我最常用的文 字是荒席的, 那是 因为思想背景 已去 了八 十 四天, 一条 鱼 也没 逮住 ” H 里 有惘 惘 的 威胁 。” 目 其二, 《 老 人 与 海》 的“ 冰 山风格 ” 与张 爱玲 自 ( 张译1 ‘ ‘ 他是个老头子, 一个人 划着一只 小船在墨西哥湾大海 己追求的“ 平淡而近 自然” 的文风有相近之处。其三, 《 老人与海》 流打鱼 . 而他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 ” 的“ 电报 体 ” 文 字与 张 爱玲 中、 英文创 作 的 简劲 文 字风格 颇 有 相舍 比较 上 述三 种 译 文 。 海译 和 吴译 都 翻 译 出 了原 文 的信 息 . 但 之处。 与 原 句风 格 差 异较 大。 英 文 中的定 语 可 置 于被修 饰词 之 前 或之 二、 张 译本 《 老 人 与海 》 的 分析 研 究 后, 但如 果 定语 是 一个 句子 。 则只 能置 于被 修饰 词 之后 。而 汉语在 《 老人与海》 共计 两万六千余字 。 成为海明威所有作品的一 此方面的表达方式不同. 定语往往放在所修饰的 中心词前 修饰 个总结. 可以代表他 小说写作技巧的精髓 此书集中体现 了海明 语越 长. 汉语 句子就越显复杂。海观译 文和吴劳译文 中带了一个 威 的独 特语 言风格 一 遣 词 精 当 , 动 词丰 富 , 句式 简短 ; 叙 述 质 朴 较 长 的定 语修 饰 语 , 使 译 文 较 为 复 杂 而略 显臃 肿 . 既 失去 了原 文 客观, 语速缓缓而行 . 给读者以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 其审美效果强 形 式上 的 平衡 . 也 走 失 了原 文迷人 的 音韵 与 丰富 的节 奏 而张 爱 烈 动人 。 玲 译 文将 原 句 中的一 个 长分 句译 成 两个 小分 句,节 奏舒 缓 轻 快 。 张爱玲对中外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不易为常人理解的欣赏 行 文精 炼 地道 。 简洁 而 又 自然。 张 爱玲对 原 文理 解 的 准确 . 译 文 表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词汇层面的女性译风评析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词汇层面的女性译风评析宋颖【摘要】《老人与海》的张爱玲译本于2012年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市场,其女性译语风格是构成该译本独特魅力的元素之一。
其女性译风中的语言特点在译学研究领域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从叠词、颜色词、拟声词和"女性专用"词四个方面来探讨将可丰富这一方面的研究。
%Eileen Chang' s Version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which appeared in the 1950s,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Mainland China in 2012. One aspect of its unique charm lies in its female translator' s style. As for this version, the study of its female translator' s language style leaves much to be improved. Evaluating and Analyzing Chang' s female sty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sage of reduplication phrase, color name, onomatopoetic word and "women' s" term can be a useful supplement to the study and appreciation of Chang' s translation.【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1)006【总页数】5页(P106-110)【关键词】张爱玲;《老人与海》;女性译风;词汇【作者】宋颖【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6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老人与海》至今相继有张爱玲、余光中、海观、吴劳、黄源深等译者的多个中译本,其中最早面世的张爱玲译本创作于既无现成译本参照借鉴,又无先进翻译理论指导的20世纪50年代,无疑深具开创性意义。
《老人与海》张爱玲余光中译文对比浅析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15年21期 281《老人与海》张爱玲余光中译文对比浅析符丽丽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 200083摘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学思想随之解放,中国文人大量创作的同时,也致力于翻译国内外文学作品,帮助国内外文学爱好者学习及交流宝贵知识。
国人对翻译的标准评价是“信、达、雅”,即认为,合格的译文,需要做到忠于原文、表达通顺、语言优美。
但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译者对原文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这些不同的见解,我们不能单纯用对错去评判,而是需要同时了解译者所处的背景、环境,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译文。
关键词:老人与海;英译中;语序;语义 中图分类号:H315.9;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21-0281-02《老人与海》无需赘述,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相继获得过美国普利策奖及诺贝尔文学奖。
许多中国学者在领略了这篇著作的深刻意境及艺术韵律后,纷纷将其翻译成中文,包括为人熟知的吴劳、宋碧云、李继宏、张爱玲及余光中等。
本文中将提出对比分析的是张爱玲及余光中两位文学大师的译本。
选取这两位大师的作品原因有二:其一是这两位出生年代相近,受到时代的影响可能也比较接近;其二是因为两位都是文学大师,而不是专职的翻译家,因此对作品的理解可能都会带入作家敏锐的视角。
通读一遍,两个译本就立刻展现出鲜明的差异,余光中较注重语言的顺畅及叙事风格的保留,而张爱玲较注重词句含义的准确表达。
所以我认为前者更体谅读者而后者更尊重作者。
作为读者而言,我在第一遍读完后明显地偏向了余光中的版本。
以第一段选取的三句话为例,两个译本分别如下: (1)余:那老人独驾轻舟,在墨西哥湾暖流里捕鱼,如今出海已有八十四天,仍是一鱼不获。
张:他是一个老头子,一个人划着一只小船在墨西哥湾大海流打鱼,而他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
(2)余: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捉不到鱼,那男孩的父母便对他说,那老头子如今不折不扣地成了晦气星。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浅析摘要:本文从情感表达,文化传译与语言风格角度分析了张爱玲所译的《老人与海》,突出了张爱玲译本的情感色彩、张爱玲译本的文化改写的写作艺术,并探讨张爱玲译本的语言风格,从而表现出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的价值。
关键词:《老人与海》欧内斯特·海明威张爱玲情感色彩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作家张爱玲独特的文风与创作成就在中国文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她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翻译家。
本文通过张爱玲对《老人与海》原作深刻、精微细致的理解,使读者能够在她的译本中充分体会出原著作品的精妙。
一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的情感色彩海明威所著的《老人与海》描写了一个古巴老年渔夫与一条巨大马林鱼在遥远大海中搏斗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海明威以简洁自然的对话,通过作品中的形象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叙述了惊心动魄的人鱼搏斗场面,故事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通过海明威精确生动的细节描写象征了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以此编织出了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
在张爱玲的译文中,到处都存在她作为译者基于对原作情感的理解,反映了译者对原作人物、人物间及人物与自然环境间情感的理解,使得译文更加柔和,充满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1 推敲与体味原作人物和人物关系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对他塑造的老人形象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这种描写分别在小说开头,以及从孩子的角度描绘了老人的形象。
张爱玲在翻译时把原文中那些她认为会给读者带来的非常不好印象的语词,根据她自己的情感理解,非常真实地美化了老人的形象,使这个老人的形象显得柔和、坚毅。
张爱玲在翻译时很注意选择措词,尽力使老人在读者心目中有一个美好的形象。
如原文在描述老人外貌时,用了“the brown blotches”。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对“blotch”解释为“斑;疤;疙瘩”,而如果以此为根据进行直译必然在读者心中唤起的联想是不美,所以张爱玲将之翻译成不确定的意味:“棕色的肿起的一块块”,这与作品苍凉而富于浪漫主义基调相一致,很容易让读者感觉到老人的坚毅。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以张爱玲的《老人与海》为例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①以张爱玲的‘老人与海“为例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王小雪摘要:张爱玲的译者身份很少受到关注,本文分析张爱玲在‘老人与海“中运用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探究其原因,揭示她的女性主义意识㊂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老人与海“;张爱玲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186(2019)3-0144-01张爱玲,作为一名享誉国内外的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一直受到很多读者的追捧㊂她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真实生活,这种超然的写作风格往往直抵读者的内心,让读者魂牵梦萦㊂然而,除了作家这个身份之外,人们对于张爱玲的译者身份却关注得很少㊂其实,张爱玲翻译了很多他人和自己的作品㊂在一些有关翻译史的专著中,对张的译作很少提及㊂她第一次进入中国翻译文学史的书籍是在2005年出版的‘中国翻译文学史“,书中对其陈述也非常简单㊂作为一名女性译者,张爱玲将自己的女性意识带入到她的翻译作品中,其译作中有明显的女性主义倾向,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㊂1 女性主义翻译女性主义翻译是女性主义思潮折射到翻译领域的产物㊂19世纪中期,在宗教典籍的翻译过程中,一些女性译者发现,宗教教义教规中有大量歧视女性的内容㊂于是,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一些 不忠实 于原文的策略㊂其目的是重新解读文本,消除性别歧视,争取女性话语权㊂在西方文化中,女性一直都是属于从属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㊂在翻译史中,长期强调原文和原作者的权威性,译者一直属于被动的地位,女性和翻译在各自的领域都处于边缘化地位㊂两者的结合,既为女性争取了话语权,又提高了译者的主体地位㊂2 张爱玲的‘老人与海“译本‘老人与海“是作家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被视作海明威的巅峰之作,也为他赢得了很多声誉,分别在1953年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大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㊂该作品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㊂在中国,关于这本书的译本多达20多本㊂然而,张爱玲国内是第一个翻译‘老人与海“的译者㊂作为一名女性译者,她将自己的女性主义意识完美地体现在了她的译作之中㊂‘老人与海“是一部带有浓浓男性意识的作品㊂在张爱玲的译本中使用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弱化了原作中的男性意识,表明了译者的女性观点,从而为读者们呈现出一个温情的硬汉形象㊂3 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在‘老人与海“中的运用‘老人与海“一向被视为男性意识主导的作品,张爱玲在自己的译本中将女性意识注入其中,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㊂译作中使用带有女性气质的表述,弱化男性特质,模糊男性形象,呈现出一个硬汉温柔的一面,从而显得形象更加完整㊂3.1 色彩词汇的使用女性对色彩有着高于男性的敏锐性,这一点很好地体现在张爱玲的译本中㊂在原作中,有很多对海洋㊁山和鱼的描写㊂原作中 bluewater 中的 blue 译成蓝色的水面, thetopofbluehills 被译成那青山的顶, bluebackofthefish 被译成那条鱼青色的脊背㊂在上述的三个例子里,原作中都是同样用了 blue 这一个词,而在译作中,张爱玲却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女性译者对色彩敏感的优势,将一个同样的单词译成蓝色和青色㊂此外,原作中 lightlavender 被译成淡紫色, paleviolet 被译成雪青色,精确地表达了色彩的多样性,对色彩词汇巧妙的翻译也是女性译者主体地位的一个体现㊂3.2 叠词的使用在张的译作中,使用了如 乖乖 甜甜 寥寥 这样的叠词,带有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㊂在老人与男孩的谈话的翻译中大量用到了叠词㊂这些叠词的使用很好地表达出老人的柔情㊂ Thenlivealongtimeandtakecareofyourself. 被译成那么你就活得长长的,好好地关心你自己㊂原作中,男孩是老人唯一的陪伴,他曾经跟老人一起打鱼,但由于老人收成一直不好,男孩被迫在父亲的安排下去了别处打鱼㊂男孩很喜欢并依恋老人,老人也如儿子一般对待男孩㊂ 长长 好好 的使用表达出了老人对男孩深深的爱㊂一个在大海中和风浪搏斗了一辈子的硬汉在面对男孩的时候自然地流露出丝丝温情㊂3.3 撰写前言在张爱玲‘老人与海“的译本里,译者自己撰写了序言㊂通过这种方式,译者可以更直接地表明自己对原作的理解,阐明翻译的目的,从而更好地表达译者的女性主义观点㊂在前言里,她提到老人在与海洋的搏斗中表现出的惊人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 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 ㊂超人,通常被认为是男性的化身,而张爱玲却指出这种毅力不是超人的,是全人类的,不独属于男性,当然也包括女性㊂4 张爱玲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原因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和译者,张爱玲在其作品和译作中表现出女性意识不足为奇㊂追溯其根本原因,应该是由于她年幼时期深受家庭影响㊂张爱玲虽然出身名门,但到了她父亲那一代,已然家道中落㊂她的父亲是个典型的封建遗少,只顾自己享乐,从未把爱给过自己的儿女㊂她的母亲是个进步女青年,但也难逃封建包办婚姻㊂成婚以后夫妻双方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根本无法共同生活㊂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母亲丢下儿女远赴国外留学㊂所以,张爱玲的童年生活饱受孤独和寂寞的折磨㊂从小她就深知女性地位的低下,她渴望着向母亲一样,拥有独立和自由㊂她对女性主体地位的追求,对父权社会的抗争不但表现在她的小说中,也同样体现在了她的译作中㊂5 结语作为一本男性小说,‘老人与海“描写了一个男性的世界,小说里充满男性形象和男性语言㊂尽管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和‘老人与海“中强烈的男性观念形成了冲突,但有着女性意识的译者,张爱玲捕捉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缺失,用女性化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女性身份的存在㊂在遵从翻译忠实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不但没有改变原文的主旨,反而更好地展现出一位有着侠骨柔情的铮铮铁汉的形象,让读者难以忘怀㊂参考文献:[1]喻丽露.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2]张爱玲.老人与海[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3]魏娟.从女性主义译论视角看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J].语文建设,2014(08).作者简介:王小雪(1984-),女,汉族,安徽六安人,讲师,学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㊂441①基金项目:该论文为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究译者主体性 以张爱玲作品为例 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wky2018010)㊂。
《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翻译规范的比较研究
《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翻译规范的比较研究作者:徐明瑛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于1952年发表的一部力作。
它被介绍到中国有五十多年的历程。
自从20世纪5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以来,一共出现了二十多个中译本。
在众多的译本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个译本是张爱玲译本(1954年)和海观译本(1957年)。
作为这部名著的第一本中译本,张爱玲译本与同一时期的海观译本体现了截然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
本文主要分析了两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译者因遵守了不同的翻译规范而产生的明显不同的翻译作品。
由此可见,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更系统全面地了解译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从事翻译活动的特点,为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对译本、译本读者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描写翻译学翻译规范《老人与海》比较研究一、《老人与海》及其中译本情况的概述《老人与海》被介绍给中国读者之前,海明威在中国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很多早期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了中文。
在一些前辈的辛劳下,海明威和他的作品已经扎根在了学者与读者的心中。
《老人与海》被介绍到中国有五十多年的历程。
自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译本的产生,至今已经有二十多个译本。
作为海明威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中国译者给予了如此多的关注是不奇怪的。
第一本是张爱玲于1955年在香港所译。
1952年8月,张爱玲离开上海前往香港,打算在香港大学的文学院完成自己的学业,但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实现她的愿望。
之后,她在美国总领事馆驻香港处做了一名翻译,获得了大量翻译美国文学作品的机会。
两年后,张爱玲开始翻译《老人与海》。
在这之前,她已经翻译了很多其他的美国文学作品,而这部小说却是她最喜欢的外国小说。
1972年,张爱玲译的《老人与海》由香港的今日世界出版社再版。
从张爱玲的《老人与海》译本探讨翻译主体间的对话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6年7月20日Jul.20 2016第36卷第7期Vo1.36 No.7一、翻译主体间的对话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主体是译者,但是,随着“翻译”定义范围的扩大、翻译研究和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翻译牵涉到多个主体。
翻译界的研究者也赞成将译者、读者、作者都看成翻译主体,因为作者主体“提供原本,原本是翻译的基础”,读者主体“参与原本和译本的价值创造”。
学者许均[1]表示:“我们可以把译者视为狭义的翻译主体,而把作者、译者、读者当作广义的翻译主体。
”随着翻译主体范围的扩大,翻译主体的多元化也使学者们开始关注翻译中的主体间性问题,关注一个主体与另外一个主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探讨译者主体、作者主体、读者主体之间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者查明建[2]指出:“从主体间性理论角度来看,翻译即是原作者和译者主体间的共在场所,也是他们主体间相互交往的方式。
原作是他们对话的契机,也是他们对话交流的平台。
从对话的角度看,原作是作者和译者对话的议题,翻译是他们的对话的过程,译作就是他们交流的结果。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翻译主体间的对话。
二、张爱玲与海明威的对话在翻译对话中,译者是最主要的翻译主体,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发挥自己作为译者的主体性,才能与作者平等对话。
对于译者的主体性,查明建[2]的解释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的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性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本文基于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细读,从创作主题、情感倾向、语言风格等三方面具体阐述在翻译过程中张爱玲作为译者如何以《老人与海》为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其译者的主体性与原作者海明威进行对话,并评价其对话效果。
尽管张爱玲翻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受托于美国驻香港新闻处,然而,张爱玲在译序中称赞“这是我所看到国外书籍里最爱的一本。
“男性美”和“女性美”的调和--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研究
收稿日期:2014-04-24作者简介:刘爱兰(1977-),女,湖南攸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学翻译研究。
“男性美”和“女性美”的调和———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研究刘爱兰(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广州511370) 摘 要:作为一个擅长描写女性角色的女性作家,张爱玲翻译海明威彰显男性气质的作品《老人与海》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女性美”和“男性美”奇妙碰撞的过程。
译本中张爱玲对老人与大海、乌龟、鱼、鲨鱼关系的诠释,很好地展示了老人复杂、丰富的人生和情感世界,体现了老人“壮烈”背后的“苍凉”,“飞扬”背后的“安稳”。
在表现老人勇敢、坚毅的同时,也挖掘了老人安静、温存、孤独、内疚、怀疑、服输的内心世界。
张爱玲对老人的诠释是老人人生和情感世界“飞扬”的一面和“安稳”一面的调和,也暗合了她的创作标准———好的作品应该有男性美和女性美的调和。
关键词:张爱玲;《老人与海》;男性美;女性美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639X(2014)04 0099 05 作为作家,张爱玲一直都没有间断过翻译,尤其是移居香港和美国后,因为各种原因,她积极参与了语际、语内、自译等不同形式的翻译活动,翻译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电影等各种题材。
代表作有《老人与海》、《爱默生文选》、《美国诗选》(合译)、《海上花列传》(国语版和英文版),自译作品有《秧歌》、《怨女》、《金锁记》、《赤地之恋》。
应该说张爱玲的翻译活动是丰富的,也是她文学才华和文学创造性的一部分。
然而与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和影响相比,她的翻译成就在海内外学术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
学者陈子善也指出学术界对张爱玲翻译成就的介绍和研究非常薄弱,并在《文汇报·笔会》中特别呼吁关注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和其初版本序。
[1]3事实上,张爱玲在海明威发表《老人与海》的同年底就受聘于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开始小说的翻译工作,并于两年后出版,应该说张爱玲是中国第一个翻译《老人与海》的译者。
译介学视野下张爱玲与余光中老人与海译本特色的比较
译介学视野下张爱玲与余光中《老人与海》译本特色的比较-大学语文论文译介学视野下张爱玲与余光中《老人与海》译本特色的比较柳青青摘要: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出现了近20个不同的译本,小说家张爱玲与诗人余光中都曾翻译过这部作品。
由于他们的身份、创作风格和面对的文化语境不同,其译作也在不同方面有着较大差别。
文章试图从比较文学译介学的视野出发,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视域及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从译者身份和文化语境等方面比较分析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与余光中《老人与海》译本(2010年版)在感情色彩、语言风格和文化传译方面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感情色彩语言风格文化传译译者身份文化语境自古以来,文学就是联系全世界人类的重要纽带,文学交流则是促进民族间相互交往、友好关系的重要方式。
进行文学交流的前提是打破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壁垒,其中翻译无疑起着首屈一指的作用。
随着“世界文学”时代的逐步走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交流日益频繁、文学关系日益密切,文学翻译面对着具有极大语言差异的异质文化体系,难度大大增加,翻译研究也就成为文学研究、尤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领域。
一部优秀的作品之所以享有长久的世界性声誉,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译作是分不开的,通过对这些不同译作的比较研究,我们能够看出一部作品在译入语国家的传播、接受及产生影响的情况,及其所折射出的不同译者的不同身份、风格和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
日本比较文学家野田丰一郎说:“作为比较文学家的工作之一,是存在着对同一作品的两种以上翻译的对比研究。
根据这个方法,我们能够理解同一作家产生的几种微妙的印象。
这样说来,同时也能够理解到那个作家对于外国影响的质量和范围的变迁。
”[1](P87)由此可见,比较文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并不是对译作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而是重在关注不同文化和文学交流的一种文学研究。
张爱玲翻译研究初探——读张爱玲《老人与海》中译本
张爱玲翻译研究初探——读张爱玲《老人与海》中译本魏丽萍
【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8)004
【摘要】作为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分量的女性作家,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始终备受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却一直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通过对其中译本<老人与海>的研究,以期给张爱玲翻译研究应有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中译本主要关注并解决的问题包括: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译本在译入语社会的接受情况.
【总页数】5页(P66-70)
【作者】魏丽萍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顺应论视域下《老人与海》中译本的对比——以张爱玲、海观译本为例 [J], 李慧
2.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张爱玲《老人与海》中译本风格的传译 [J], 曾晶晶
3.从张爱玲《老人与海》中译本看语篇翻译中的衔接 [J], 李青
4.张爱玲翻译风格研究——以《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为例 [J], 王友密
5.张爱玲翻译风格研究——以《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为例 [J], 王友密[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分析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分析》摘要:随后董明在《翻译:创造性叛逆》(2006)一书中表示支持并提倡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因此,本文将探究《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是如何体,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的“创造性叛逆”张娇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等原因,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
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老人与海》张爱玲的译本进行分析,发现其“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个性化翻译、误译和增译三个方面。
这不仅为译本增添了特色,也体现了张爱玲独特的翻译风格。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老人与海》;张爱玲《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该作围绕一位古巴老渔夫与一条大马林鱼在海上斗智斗勇的故事而展开叙述,展现了老渔夫坚毅顽强的“硬汉”精神。
1954年张爱玲将《老人与海》翻译成中文,她的译本被认为是该部小说的首个中文译本。
经过文本分析,笔者发现“创造性叛逆”是张爱玲译本中一个鲜明的特点,体现了张爱玲对该作品的理解和其独特的翻译风格。
一、创造性叛逆埃斯卡皮最早提出“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指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在国内,真正开始系统地研究“创造性叛逆”的是谢天振。
他在《译介学导论》(2007)一书中,肯定了“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必然性,并将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定义为译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随后董明在《翻译:创造性叛逆》(2006)一书中表示支持并提倡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刘小刚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跨文化交际》(2014)一书中指出文化差异是“创造性叛逆”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关于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期刊文章也层出不穷。
孙建昌(2002)认为成功的“创造性叛逆”应当是一种增值翻译,译本要超越原文本;许钧(2003)强调了译者在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中所处的中心地位;胡东平(2010)论证了“创造性叛逆”与忠实的关系,认为“创造性叛逆”其实是一种深度的忠实,它是表层上的伪叛逆,深层次的真忠实。
读张爱玲的译著《老人与海》
读张爱玲的译著《老人与海》读张爱玲的译著《老人与海》很久没写张爱玲了。
对于已故作家,一切都盖棺论定,最好是继续读她的作品,便是对作家的尊敬和怀念了。
可是,她创作的作品,各个版本读了N遍,就差没像辜鸿铭读英文报一样,从尾看起倒着读了。
再读下去,怕是对作品的一种伤害——太熟了,不免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好吧,那就读她翻译的作品集《老人与海》。
王小波说: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
最好的作者,当然包括张爱玲,虽然王小波不承认,说“天知道张爱玲后来写的那叫什么东西。
她把自己的病态当作才能了……”自古文人相轻。
可惜我算不上文人,无法揣测文人的居心,应该是对人不对事吧——不管人怎样,遇到其好的作品,一样欣喜。
就像张爱玲对海明威。
她自己认为生命悲哀,不过是一个苍凉的手势,所以对海明威热衷的战争、捕杀等各种危险性事情完全不感兴趣,甚至对海也毫无好感。
另一方面,她是悲观主义者,反而活得长久,宁愿独自萎谢,也断不会像海明威那样开枪自杀。
但是,她对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作品之一《老人与海》,却是一见钟情,称之为她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
这本巨著,被海明威手拿板斧,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只剩26531个字,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只写了老人与海,还有一条水底下的鱼。
没有男女纷争,没有情感纠葛,没有心理缠绵,照理说,这样的故事不是张爱玲的菜,为什么会让她成为中译本的第一人呢?而且是用她忠实流利的译笔,毫不走样,立即被称许为经典。
关于《老人与海》的故事,应该无人不晓,没必要再说了,也没什么好说的。
一个老头子,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这还不是最长时间,他曾经有八十七天没打到鱼的纪录——好不容易守杆逮鱼钓到了一条大鱼,却遭到群鲨的围攻,最后只捞到一具残骸。
真是背到家了!或许,正是这种生命的辛酸,于张爱玲心有戚戚焉,决定用她有着淡淡幽默和浓浓悲哀的笔调,用她即使简单亦迷人的文字翻译出来。
论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中的异化翻译
论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中的异化翻译
刘一骊
【期刊名称】《大学英语》
【年(卷),期】2016(000)B03
【摘要】随着韦努蒂《译者的隐身——翻译史论》(The Trana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一书的问世,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开始走上翻译研究的舞台。
随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逐渐成为翻译者们讨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如何能够翻译得更加到位、张弛有度经常成为翻译之中的难点。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实践中,如何把握好归化和异化成为许多翻译家和翻译工作者遇到的最实际的问题。
本文针对张爱玲版《老人与海》译本中的异化翻译进行探讨,意在更好地了解、学习异化翻译在翻译实践"-3中的重要性。
【总页数】5页(P128-132)
【作者】刘一骊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中的欧化语言探析 [J], 宋颖;陈海涛
2.《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中的女性意识 [J], 詹杰
3.译介学视野下张爱玲与余光中《老人与海》译本特色的比较 [J], 柳青青
4.《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中的杂合现象 [J], 王改霞
5.《老人与海》译本对比浅析
——以张爱玲和余光中的译本为例 [J], 陈丹婷;肖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