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重点名词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名词、简答、论述

认知心理学名词、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1,模式识别:模式是刺激的组合,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将它与其他的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31)2,气氛效应: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的现象。

(200)3,AVL单元: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98)4,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算子。

(183)5,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

(214)6,知觉的刺激物说:人完全可以利用自然界的信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不需要过去经验基础并进行考验。

(24)7,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的现象。

(43)8,自动化加工:不受人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65)9,编码: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

(96)10,鸡尾酒会效应: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对周围的人们交谈不能识别,但对偶然传来的自己的名字是能够觉察和识别的现象。

(55)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

(43)12,精致性复述:对项目的深层加工,将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他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

可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复述模式。

(87)13,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214)14,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65)15,知觉的假设考验:认为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做出正确的解释的观点。

幼儿心里学认知的名词解释

幼儿心里学认知的名词解释

幼儿心里学认知的名词解释幼儿心理学认知的名词解释引言幼儿心理学认知是一门研究幼儿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幼儿在认知方面的性格、思维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解释幼儿心理学认知领域中的相关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幼儿心理学认知的核心概念。

一、认知1. 认知的定义认知是指个体对世界的感知、思维、记忆、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它涉及到知觉、知识、记忆、思考、判断等方面,是幼儿认知发展的核心。

2. 认知发展幼儿的认知发展通常经历着不断的演化和改变。

从出生到6岁的早期阶段,幼儿的认知逐渐从感觉运动阶段向形象运作阶段转变,发展出思维、判断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认知心理结构认知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

其中,包括幼儿的知觉、记忆、注意力、语言和概念等。

二、情绪1. 情绪的定义情绪是指个体对于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

幼儿的情绪发展逐渐从初级情绪,如快乐和悲伤,向复杂的情绪,如羞愧和嫉妒,拓展。

2. 情绪调节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逐渐学会通过情绪调节来适应和控制情绪。

这包括能够识别情绪、寻求支持、运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等。

3. 情绪表达幼儿通过语言、面部表情和行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对于幼儿心理学认知的研究,情绪表达是了解幼儿情感状态及其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理解1. 理解的定义理解是指个体对信息进行解释、获取意义和建立联系的能力。

幼儿通过观察、咀嚼和思考等方式来理解世界。

2. 理解能力的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可以通过优质教育和启发式教学来培养。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鼓励幼儿主动思考和探索,促进他们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事物。

3. 理解与语言发展关系语言是幼儿理解的重要媒介,通过语言交流,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因此,语言发展与幼儿认知的相互依存关系备受关注。

结论幼儿心理学认知的名词解释,着重探讨了认知、情绪和理解等核心概念。

这些概念相互交织,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名词,简答,

认知心理学名词,简答,

名词解释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创造性思维:指提供新的,首创性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

再造想象:依据词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观察:指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往往表现在一般的最普通的活动中,即或最简单的活动,都离不开这种一般能力。

变式: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

晶体能力(智力):是指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语文、数学及其他科学知识内容的能力。

注意的起伏(动摇):人在集中注意感知某一事物时,很难长时间保持不变,而是间歇地加强或减弱。

这种周期性叫…直觉思维:在不接触感性材料时,不以论证的形式,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选择。

知觉的选择性:指知觉的对象能迅速地从背景中挑选出来,成为被我们清晰知觉到的事物。

随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它是有目的的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努力,是由随意注意转化而来。

想象:指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结合成新表象的一种反映过程。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最小可觉差(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聚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明确了的规则或综合已知的各种信息,导出出发点,并在这个出发点,像辅辏般地指向唯一正确的答案,方向或结论。

定式:是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表象:指曾经作用于人的具体事物被保留在头脑中,当该事物不在面前时所浮现的心理形象。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器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这个事物的各部分或属性的综合反映。

意义识记: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

发散思维:沿着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

简述或论述:1.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答:一,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二,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

三要培养学生做观察记录和写报告的能力。

认知名词解释答案

认知名词解释答案

双耳分听: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从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

这个实验说明,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因而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而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没有受到注意,因此,没有被人们所接受。

也成为了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的依据。

自下而上加工: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的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或资料驱动加工。

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是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

也成概念驱动加工。

开窗实验:能直接测量认知活动不同阶段的加工时间,从而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认知心理学:研究信息的感觉输入、怎么被转化、简化以及加工等心理操作过程,并且如何被储存和使用的学科。

减法反应时法: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括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口头报告法:在进行复杂的信息加工时,让被试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使其思维过程外化,以便直接观察思维过程双作业操作:指同时进行不同或进行两个感觉道的作业。

长时记忆:指信息在人脑中储存一分钟以上,几天、几月、几年甚至终身的记忆短时记忆:是个体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储存时间在一分钟以内。

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前摄抑制: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整体报告法:回忆前面呈现过的所有刺激。

部分报告法:回忆前面呈现过的部分刺激声象记忆:听觉的瞬时记忆模式识别: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再决定它与长时记忆中哪个项目有着最佳匹配。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认知: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它是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点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她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3.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4.认知科学:是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5.近因效应现象:在一个长的刺激系列中,最后的项目回忆的最准确。

简答论述1.试分析认知心理学简史答:①19世纪:内省法(冯特):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的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的客观的报告这些感觉。

冯特特别指出,像语言,思维和问题解决这样的高级心理过程,不适合用内省技术来研究。

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威廉•詹姆斯的记忆理论②20世纪:行为主义:仅仅依靠客观的,可观察的反应的途径,她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不是心理过程。

行为之一者很少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人有一种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著名的论调。

格式塔心理学家也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③当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信息加工途径有两个重要的成分: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2.认知神经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①脑损伤病人研究:脑损伤研究大大的增加了我们对大脑组织的理解②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像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③磁共振成像(乂区1):研究者让强但无害的磁场穿过被试的头部。

这种技术为脑解刨学提供了详细的图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只需5秒钟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要90秒。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

(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

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

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

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

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

认知的理论名词解释

认知的理论名词解释

认知的理论名词解释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我们通过感觉和思考来获取和处理信息,并建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知识。

认知的理论是一种研究认知过程和心智活动的学科,通过解释和探索认知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知识的产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认知过程相关的重要理论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

1. 感知感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它涉及到我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来感知外界的刺激。

感知过程包括感觉器官接收刺激、传递到大脑并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和解释。

感知理论探讨了人类对感知刺激的感知构造和感知效果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不同的人对相同刺激有不同的感知和体验。

2. 认知负荷认知负荷是指人们在进行认知任务时所承受的认知工作量。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认知系统的工作能力是有限的,当认知任务超过个体的认知负荷极限时,执行任务的效率会下降。

认知负荷理论研究人类在处理复杂任务时的认知资源分配和负荷管理,为设计更优化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提供了指导原则。

3. 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在遇到具有冲突的认知要素时,会感到一种不舒服的紧张状态,即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解释了人们是如何通过调整和重新解释认知要素来减轻认知失调的不适感,从而维护自己的认知一致性。

4. 信息加工信息加工是指人类对外界信息进行接收、选择、组织、存储、检索和处理的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探讨了人类如何在大脑中以系统化的方式加工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识和记忆。

这个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在获取和处理信息时的认知机制和过程,为认知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5. 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神经系统如何支持人类的认知功能。

通过结合心理学、神经学和计算模型等多个领域的方法,认知神经科学揭示了大脑如何产生意识、学习、记忆和决策等认知过程。

这个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还在认知障碍和神经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学科。

以下是几个关于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名词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获取、处理和储存信息的能力和过程。

它涉及到注意、记忆、思考、语言理解、问题解决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学科。

它探究人类是如何感知世界,如何理解和生成知识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等。

3. 感知:感知是通过感官接受外界刺激并对其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感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知模式。

4. 记忆:记忆是指将信息存储和储存并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恢复的过程。

记忆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5. 模型:模型是对认知和心理过程进行描述和解释的理论框架。

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思维和心理活动的机制,并提供预测和实践的指导。

6. 感知-认知理论:感知-认知理论探讨了人类如何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认知的过程。

它强调人类在感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观性。

7. 信息加工:信息加工是指对外界信息进行接收、编码、存储、检索和加工分析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注意、感知、记忆、思考等不同的认知活动。

8. 注意力:注意力是狭窄或集中的心理过程,它使我们能够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注意力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通过分析和思考来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

它涉及到思维、推理、创造性思维等不同的认知策略。

10. 贝尔曼方程:贝尔曼方程是一种使用动态规划算法解决最优化问题的方程。

它在认知心理学中广泛应用于探索决策和学习过程。

11. 网络模型:网络模型是一种认知模型,将人类思维过程描述为各种认知单元之间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

网络模型用于解释知觉、学习和记忆等认知活动。

12.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人们在面临信息冲突和矛盾时会感到心理不舒服,并通过调整认知来减轻不适感。

认知的分类名词解释

认知的分类名词解释

认知的分类名词解释在心理学领域中,认知是指人类对外部信息进行感知、理解、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它是人类思维和智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认知过程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机制和行为。

一、感知认知感知认知是人们通过感官器官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和识别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运作。

感知认知使我们能够感知到世界的存在,并对其进行初步了解。

例如,当我们看见一只猫时,我们能够辨认出它的外形、颜色和动作,这是感知认知的结果。

二、概念认知概念认知指的是人们对事物的一般或抽象特征进行分类和思考的认知过程。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和理解的标签。

通过概念认知,我们能够将大量的信息整合和归类,使得我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当我们想到“水果”这个概念时,我们能够想到苹果、香蕉和橙子等具体的水果种类。

三、语言认知语言认知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思维和沟通的认知过程。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进行概念的表达和交流。

语言认知包括语言的理解和产生两个方面。

理解语言是指我们对他人的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解码的过程,产生语言是指我们将思维转化为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

通过语言认知,人类能够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和交流。

例如,当我们听到别人说“我想要一杯咖啡”,我们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并作出相应的回应。

四、判断认知判断认知是人们对信息进行评价和决策的认知过程。

在面临各种情境和问题时,我们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评估,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判断认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做出选择,并评估不同选项的优劣。

例如,当我们在购物时,我们需要对不同品牌和价格的产品进行评估和比较,以决定最终购买哪个产品。

五、记忆认知记忆认知是人们对过去经验和信息进行存储、保留和回想的认知过程。

记忆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记忆认知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等不同类型的记忆过程。

认知的名词解释

认知的名词解释

认知的名词解释认知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涵盖了人类心智活动的方方面面。

它是人类与世界互动和理解的过程,包括知觉、思维、记忆、推理和语言等诸多心理活动。

本文将对认知进行深入解释,探讨其内涵、组成要素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认知的内涵认知是指个体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它是人脑对信息进行加工、解码、组织和处理的过程。

人类通过感知感觉器官采集外部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理解、分析和判断,使得个体能够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认知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基本要素的共同作用。

二、认知的组成要素1. 感知:感知是人类从外部环境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通过感觉器官,我们能够感知到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渠道的信息。

感知能力的发展不仅受到个体基因和生理结构的限制,还与环境刺激和个体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2. 注意:注意是指个体对某种信息的选择性关注和集中。

人类在面对复杂信息时,通过注意的调节能力,筛选出重要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注意力分为外向注意和内向注意,前者指对外界刺激的集中,后者则指对内心思维活动的关注。

3. 记忆: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和知识的保存和提取。

记忆分为感性记忆和概念记忆,前者是对特定事物的感官体验的存储,后者则是基于概念抽象的存储。

记忆能力对于个体的学习、思考和决策具有关键作用。

4. 思维:思维是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它包括推理、判断、解决问题和形成概念等各种认知活动。

思维能力不仅具有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涉及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高级认知能力。

5. 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它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还具有表达观点、传递信息和推理的功能。

语言的掌握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社会互动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认知的重要性认知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基础,是个体感知世界、表达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

认知能力与学习成就、智力发展、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知觉: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言语系统:指构成语言的各个层次的单位,及其互相对立、互相区别、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网络。

整个语言形成由各个分支系统组成的“系统的系统”,语言单位处于语言系统之中才具有自身的价值。

短时记忆:是指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储存少量信息的记忆系统,一般被认为是处于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阶段。

特征(特征匹配说中的):是构成模式的元素或成分以及关系。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亦称“感觉记忆”,记忆系统的一种,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短暂记忆。

通常是指1秒钟左右的时间,即刚刚感觉到所注意的信息时间(有人把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时间极短,大量的、被注意到的信息很容易消失,能够记住的东西才进入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方向。

广义指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创造性、问题解决、言语和思维等。

狭义相当于当代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即采用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

数据驱动加工:自下而上加工,亦称“数据驱动加工”。

是指信息加工方式的一种。

与“自上而下加工”相对。

由外部刺激开始和推动的加工过程。

其特征是信息流程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知觉单元到较大知觉单元,即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如模式识别理论中的特征分析模型就采用这种加工模式。

在此加工过程中,每一加工阶段的信息都作为下一加工阶段的输入信息,驱动下一阶段加工的进行。

控制性加工: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的两种加工过程理论中的一种注意加工形式。

这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它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和认知能力。

在认知心理学中,有许多术语和概念,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及其与行为的关系。

本文将解释其中几个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获得、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语言理解、问题解决等各种心理过程。

认知通过感知输入,将其存储在记忆中,并进行处理和组织,最终产生输出。

认知过程受到认知能力、经验、信念、动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注意力注意力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外界刺激或内部思维活动上的能力。

注意力的分配决定了我们在某一时刻关注哪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注意力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

它受到外界刺激、兴趣、个体目标、情绪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学习是通过经验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记忆是将信息存储在大脑中,并在需要时进行检索和应用。

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个体会通过编码、存储和检索来加工信息,以便长期保持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不同类型记忆,如工作记忆、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以及记忆失损等问题。

4. 语言与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

在认知心理学中,研究了人类的语言理解过程。

语言理解涉及词汇的理解、语法结构的分析和语义信息的加工。

在听说、阅读和写作过程中,人们通过不同的认知过程将文字或语音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

研究还发现,语言理解不仅受到语言本身的影响,还受到个体的知识、经验和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5. 推理与问题解决推理是指基于已有信息进行逻辑推导和判断的过程。

在认知心理学中,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推理,如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概率推理。

问题解决是指在面临复杂问题时,通过思考并采取相应策略来达到目标的过程。

推理和问题解决过程涉及到注意力、记忆、学习和语言等多种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

认知名词解释

认知名词解释

认知[rèn zhī]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认识、思维或知觉的自身发展,包括理解和推理的意识官能或过程,靠它获得关于感觉或理念的知识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认识
百科释义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

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科学被称为认知科学。

认知的名词解释

认知的名词解释

认知的名词解释
想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
象的心理过程。

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
见未来的作用。

定义:
1、普通心理学中的表述:想象就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展开加工改建构成新
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就是一种特定的思维形式。

想象与思维有著紧密的联系,都属高级的
心智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须要所促进,并能够预知未来。

2、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也可以认知为对于无此眼前的事物编出它的具体内容形象;设想。

比如:不难想象/
想象不出来。

3、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

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
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

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认知方式名词解释

认知方式名词解释

认知方式名词解释
1.视觉认知:通过眼睛接收并处理视觉信息,从而产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2. 听觉认知:通过耳朵接收并处理声音信息,从而产生对外界声音的认知和理解。

3. 触觉认知:通过皮肤接收并处理触感信息,从而产生对外界物体的形状、温度、硬度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4. 味觉认知:通过舌头接收并处理食物的味道信息,从而产生对外界食物的质量和口感的认知和理解。

5. 嗅觉认知:通过鼻子接收并处理气味信息,从而产生对外界气味的认知和理解。

6. 空间认知:通过空间感知能力,对物体的位置、大小、形状等进行认知和理解。

7. 语言认知:通过语言接收和处理信息,从而产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8. 逻辑推理: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归纳,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出结论和判断。

9. 情感认知:通过对情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产生对外界情感的认知和理解。

以上认知方式的运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学习、工作、社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 1 -。

名词解释认知

名词解释认知

名词解释认知认知是指人们对世界的理解、知觉、认识和思维活动的过程和能力。

它包括人们对对象、事物、现象和关系等的感知、理解和抽象能力,以及通过思考、推理、判断和记忆等智力活动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能力。

认知主要涉及感知、思维、记忆和学习等几个方面。

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电化学信号,进而产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知。

思维是指人们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包括对信息进行分类、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的能力。

记忆是指人们对过去学习和经验的保存和提取能力,通过记忆人们可以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回忆和应用。

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变和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认知的基础是感知和知觉,它们通过接受外界的刺激和信息,让人们对世界的存在和变化进行感知和认知。

感知过程中包括注意、感觉和记忆等环节,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对外界事物进行选择性地注意和感知,然后将感知到的信息加工和存储起来,以便于后续的认知和理解。

认知与思维是紧密相关的,思维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准确。

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

记忆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存储,使人们能够回忆和使用过去的经验和知识。

记忆的过程包括感知、编码、存储和提取等环节,人们在学习和经历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和经验,通过记忆可以将这些信息和经验保留下来,并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利用。

学习是认知能力的基础,通过学习人们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改变和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学习过程涉及注意、记忆和思维等方面,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逐渐提高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认知是人们对世界进行感知、认识、理解和思维的过程和能力,它包括感知、思维、记忆和学习等几个方面。

通过认知,人们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和理解,通过思维和记忆进行加工和存储,并通过学习不断改变和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认知技能名词解释

认知技能名词解释

认知技能名词解释一、注意力注意力是指个体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过程。

它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类型。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我们走在街上,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不由自主地转头寻找声源。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听讲。

二、记忆力记忆力是指个体对过去经验中的事物进行记住和回忆的能力。

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感觉记忆是指外界刺激物引起的感觉信息暂时的存贮;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物虽然停止作用,但其印象仍在短时间内保留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物在经过充分的学习和复习后,在头脑中保留相当长时间的记忆三、思维思维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心理活动。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最高形式,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等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语言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

它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等形式。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学习、创作等活动的重要工具。

掌握一门语言需要了解语言的语法规则、词汇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五、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一系列认知操作,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

问题解决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直接解决问题、间接解决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等。

直接解决问题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间接解决问题是指需要通过一系列推理或试验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是指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寻找新的解决方案的问题。

六、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个体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两类。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例如做笔记、分类、推理等;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计划、监控和评价,例如制定学习计划、评估学习效果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刺激-反应一致/不一致设计④08T(一 - 十章80个名词)1.生态学效度:是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2.认知: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作用。

认知的范围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语言、问题解决和推理等。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

3.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地、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4.人工智能:简称AI,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

人工智能研究者经常探讨2个主题,一个是语言,另一个是问题解决。

5.节点:神经活动部位叫节点,节点是相互联系的。

1.知觉:是使用先前的知识,收集并解释我们的感觉所登记的刺激的过程。

2.模式识别:指对感觉刺激复杂排列的识别。

它还设计到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3.模版匹配理论:当我们看到字母Z时,我们能立刻认出它来。

按照模板匹配理论,我们实际上是把一个刺激同一套模板,即我们存储在记忆中的一些特定的模式相比较。

在把刺激同许多不同的模板相比较之后,我们注意到匹配得最好的模板,这种理论强调,刺激必须与模板精确地匹配。

模板匹配理论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不足是,它缺乏灵活性。

4.原型模型:同模板匹配理论相比,原型模型则要灵活得多。

按照原型模型,我们记忆中存储着抽象的、理想化的模式或原型。

当我们看到一个刺激时,我们把它同一个原型进行比较。

与模板匹配理论所要求的精确匹配不同,按照原型模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确。

5.区别性特征模型:我们对刺激的辨别是在少量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些将一个刺激同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

在解释人们如何识别字母时,该模型认为在人的记忆中存储着每个字母的特征成分。

例如,字母G包含一条曲线和一条位于中间水平线这样两个特征。

当我们看到一个字母时,我们把该字母的特征同我们存储在记忆中的区别性特征相比较,而不是把字母的整体模式同一个模板或一个原型相匹配。

区别性特征模型假定,字母的区别性特征是不变的,不管一个字母是手写体、印刷体还是打字体。

6.整体优先效应:(完成任务)Navon要求被试或者在整体水平上,或者在局部水平上,对刺激进行识别。

结果发现,当局部字母很小并且靠得很近时,同局部水平上的识别(即报告小字母)相比,被试在整体水平上的识别(即报告大字母),速度更快。

此外,当要求被试在整体水平上识别刺激时,局部特征与整体特征是否匹配,并不影响被试的反应时。

然而,当要求被试在局部水平上对刺激进行识别时,如果整体特征同局部特征一致,那么,被试的反应要快。

上述结果表明,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

然而,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匹配,影响局部的知觉。

这些结果提示知觉过程中存在整体优先。

因此,上述结果模式称整体优先效应。

7.what和where通路:有关视知觉的最近的一些工作,确定了大脑皮层中加工相同刺激不同方面的分离的神经通路,即what和where通路。

What通路从枕叶中的初级视皮层向颞叶下行,主要负责加工视觉刺激的颜色、形状和特性(即刺激的身份或刺激是什么)。

Where通路则从枕叶向顶叶上行,主要负责位置和运动信息的加工。

8.几何离子:在一个叫做成分识别的理论中,考察了三维形状的分类,这种成分识别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特定观察角度的物体,可以用一些简单三维形状的排列来表征。

将这些简单的三维形状称作几何离子。

9.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也叫数据驱动或刺激驱动加工,它强调了刺激本身在模式识别中的重要性。

10.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或概念驱动加工。

这种加工强调概念和高水平过程对模式识别的影响。

11.词优效应:是指同出现在非词(即一串无关的字母,如orwk)中相比,当一个字母(如k)出现在非词(如work)中时,我们对它的识别更快、更准确。

1.Stroop效应: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

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

在Stroop效应实验中,为完成任务,被试不得不面临一种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颜色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出印刷颜色这一维度。

Stroop(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

他发现,人们命名100个冲突词的墨水颜色,平均要花110称的时间。

相比之下,命名100个实心彩色正方形的墨水颜色,平均只需63秒。

二者之间47秒的差异代表Stroop干扰量或Stroop效应量。

Stroop干扰量已经被用作估计抑制系统效能的一种指标。

干扰量越大,抑制效能越低。

2. 特征整合理论:把加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分散注意,人利用平行加工,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

即在分散注意阶段,人自动地加工孤立的特征。

Treisman和她的同事发现,在刺激显示中,如果目标和无关项目,在简单的特征上就能区别开来,那么,当刺激显示中包含30个项目,因此无关项目较多时,被试的目标觉察速度,和刺激显示中只包含3个项目,因此无关项目较少时的一样快。

结果说明,特征登记或编码是自动的。

这样,在特征整合理论中,分散注意是相对低层次的加工。

第二个阶段为集中注意,主要进行系列加工,即一次只识别一个客体。

概括的说,特征整合理论实质上认为,尽管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3.错觉性结合:指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

例如,向一个人呈现两个无意义的词“dax”和“kay”,如果这个人处于分心状态,他可能报告说他看到了英文单词“day”。

4.SOA(刺激呈现差异):Welford(1952)通过实验证明,当相继快速呈现两个信号,而且被试必须对两个信号都作快速反应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间,依赖于从第一个刺激开始呈现到第二个刺激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差,即刺激呈现差异,简称SOA。

5. PRP心理不应期:同长SOA相比,当SOA非常短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要慢。

Welford将这种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心理不应期(简称PRP)。

6.过滤器理论:在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整个神经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信息传输速率有限的单一通道。

出于经济考虑,在神经系统的容量有限部分之前,需要有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他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

此外,在选择性的过滤器之前,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

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

这就是Broadbent的著名的过滤器理论,该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1.负启动现象:Neill(1977)使用Stroop色词任务的变式,进行实验,因为首次关注选择注意过程一旦完成之后,无关信息的命运问题,该研究被看成是开拓性的。

实验:Neill 创设并比较了两种条件。

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匹配。

另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并不匹配。

Neill所感兴趣的是前一种条件。

后一种条件实际上只是充当基线。

Neill要求被试命名Stroop刺激词的印刷颜色。

他发现,前一种条件下,被试的颜色命名显得特别困难。

如果被抑制的意义(如“绿”)后来恰好变得与任务有关,那么,被试对后来的刺激词的印刷颜色进行命名,要相对困难。

Tipper将上面这种现象命名为负启动。

2.负启动反转:Neill(1977)在实验中发现,当使用宽松指导语,即指导语不强调准确时,负启动消失,而出现正启动,这种现象被称作负启动反转。

3.返回抑制(IOR):通常,有效提示会促进加工,然而,外周提示之后延迟300ms或更长时间,那一位置的目标觉察,不仅没有受到促进,反而变慢,这种效应称为返回抑制(IOR)。

4.特性抑制:在识别任务中发现的,这种任务要求被试对目标是什么作出反应。

5.位置抑制:在定位任务中发现的,该任务要求被试对目标所出现的位置而不是目标是什么作出反应。

6.期待空间:人们会根据目标刺激过去在空间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对目标刺激可能出现的空间范围有一个大致的期待,这样的空间可称作期待空间。

7.刺激-反应一致/不一致设计:8.同步效应:测验时间与峰唤醒期匹配时,作业达到最佳,这种发现被称作同步效应。

9、视觉忽视:视觉忽视病人通常右半球顶叶受到损伤。

这种损伤导致他们在简单的定向任务上存在困难,换句话说,他们不能注意到对侧空间。

1.多重存储模型/双重记忆模型:第一次系统地说明了记忆系统的结构和记忆的过程。

该模型假设,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由于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所以,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

2.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

工作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

相反,对信息操作的强调意味着,工作记忆更象是一个工作台。

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

3. 产生效应:是指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

许多实验都观察到这种效应。

实验以英文单词为材料,并且使用了两组被试。

一组被试完成产生任务,另一组被试完成大声朗读任务。

结果发现,产生任务条件下,被试后来的回忆成绩更好,即出现了产生效应。

4.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忆出的信息更多。

实验要求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等四个角度,对词表进行加工。

前三种加工角度经常用于加工水平研究领域,第四种角度要求被试判断一个特定的词能否用到自己身上。

当人们联系自身加工或考虑一个词时,该词的记忆效果最好。

5.加工水平途径:也称加工深度途径,这种途径假设,人们加工材料的方式,影响后来的回忆效果。

同浅的感觉加工相比,深的意义加工,产生更永久的记忆保持。

该途径还假设,人们能够在几种不同的水平上分析刺激。

浅水平包括从物理或感觉特性上分析,深水平则要求从意义上分析刺激。

6.舌尖现象:一个词就在嘴边,但我们怎么也说不出这个词来。

这就是舌尖现象。

7.情节记忆:情节记忆中存储着关于事件发生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信息。

这种信息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情节记忆不仅储存着过去发生的事件,还储存着将来发生的时间以及记忆测验上的项目表。

8.语义记忆:指被组织起来的一般知识,它包括相当稳定的知识结构,包括关于词的知识,也包括许多不容易用词来表达的我们所知道的东西。

9.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

10.外显记忆:任务要求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

象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这样的传统记忆测验,都属于外显记忆任务,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需要外显地参照特定的学习情节,都需要对特定的学习情节进行有意识回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