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

合集下载

汉代“以孝治天下”及其现代价值

汉代“以孝治天下”及其现代价值

20 0 8年第 3期
以贤 良方正为至重, 而得人之盛 , 则莫如孝廉 , 斯 以后世之所不能及。 ① ” 孝廉是两汉官吏进身的正 途, 不少辅弼重臣, 出身孝廉 ,汉书》 《 《 、后汉书》 中 可考见的关于察举孝廉的史例约有一百多人。如
pl i re as te fcr w r e c dad u gd y l u s n fh rei; oi oc s n sttnw r t oc si t e y :h fes e l t n de i dt a e e ir scapl i di tui ee o ie n h w oi e e e j b f a y o ot ct a il l ie a n i o
c l v t h u tmso e p c ig a d lvn e ed r ;te ed r ’ o i tts a d p o l’ f i u y w r s u e y t e lw. u t ae t e c so f s e t n o ig t le s h l e s s ca sau n e p es i a d t e e a s r d b h a i r n h l l l We c n b n f o f m h oiis o n d n s o fse o i u tmso vn l esf rte c n e oa y t s a e e t lt r t e p l e f i a o c Ha y a t t o t rsc a c so fl ig ed r o o tmp rr i . y l o h me
收 稿 日期 :2 0 — 7 0 08 0—2 作 者 简 介 :王 明 翠 (9 4 ) 女 , 州城 市 职 业 学 院社 科 部讲 师 、 士 , 17 一 , 广 硕 主要 研 究方 向 : 国传 统道 德 。 中

汉代“以孝治天下”及其成效刍议

汉代“以孝治天下”及其成效刍议
如文帝十二年下诏赐孝者帛人五匹枟汉书枠卷四枟武帝纪枠武帝元狩元年四月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枟汉书枠卷六枟武帝纪枠宣帝本始元年五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帝地节四年二月又下诏规定自今诸有大父母父母丧者勿鯀事即免除劳役使得收敛送终尽久的激励则是汉代的察举制度特重孝廉一科即从孝悌者中选拔人才
2 0 1 4年第 3 期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 总9 3 )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I , I . E G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孝王 、 齐孝王 、 楚孝王 、 中山孝王 、 河间孝王 、 清何孝
其子道”。( 《 汉书》 卷八 , 《 宣帝 纪》 ) 而更经 常、 持 久的激励则是汉代的察举制 度特重孝廉一科 , 即从
孝悌者中选拔人才 。这 种制 度化激励 , 效果无疑更 大。
为维护孝道 , 汉代又从法律上肯定父子相隐、 亲 亲相隐。宣帝下诏说 : 父子之亲 , 夫妇之道 , 天性也。 虽有 患祸 , 犹蒙死而存之 。诚爱结 于心, 仁厚 之至
子也不可以告发。如西汉时 , 衡 山王刘锡谋反 , 其太
作者筒介 : 高文金( 1 9 7 6 一) , 男, / z q ,  ̄, g - A . , 朝 阳师范高等 专科 学校 , 讲 师, 主要从 事伦理学及红 山文化研 究。

4 9・
子刘爽向朝廷告 发。最后 , 刘锡 自杀 , 而刘 爽则 “ 坐
虎通 ・ 论< 孝经 ><论语 > 》 ) 自期 门、 羽林 之士 , 悉令通 《 孝敬章句 》 。( 《 后 汉书》 卷七 十九上 , 《 儒 林列传上= 》 ) 汉制 , 使 天下诵 《 孝敬》 , 选 吏举孝 廉。 卷六 , 《 武帝纪》 ) 宣帝本始元年五月 , “ 赐天下人 爵 各一级 , 孝者二级 ”。( 《 汉书》 卷八 , 《 宣帝纪》 ) 宣 帝地节四年二月 , 又下 诏规定 , “自今 诸 有 大 父 母 、 父母丧者勿鲧事 ( 即免除劳役 ) , 使得 收敛送终 , 尽

原始儒家孝伦理的汉代异化及其影响——以孝亲案例为中心的探析

原始儒家孝伦理的汉代异化及其影响——以孝亲案例为中心的探析
最 高层次 的孝 。孔 子 也 说 : 啜 菽 饮 水 , 其 欢 , “ 尽 斯 之谓 孝 。 [‘ 弓 》可 见 , 始儒 家 的“ ”。《 下 ]檀 原 孝敬 ” 是子 女 对父母 发 自内心 的真 实 情感 的 自然 流 露 , 孝 子 自 是
认 为秦 尚“ 暴政 ” “ 刑 ” 弃 “ 政 ” “ 、酷 , 仁 、 德治 ” 是 其 , 灭亡 的根本 原 因 。为 此 , 代 统 治者 和 一 些 思想 家 汉 冀 希儒 家 思 想 学 说 , 中寻 找 “ 国平 天 下 ” 良 从 治 之 策 , 孝作 为教化 民众 和 治 理 国 家 的突 破 口和 总抓 将 手 , 用教 化 、 惩等 手段 , 取 “ 利 奖 采 以孝入 律 ” 强制 的 措 施 , 皇族 、 从 士大夫 、 民三 阶层 引导与推 行孝 德 , 平 孝 伦理 发挥 出前 所 未 有 的治世 功能 。至此 , 始 儒 原 家孝伦 理在汉 代 发生 了很 大变化 , 至异化 , 当时 乃 对
孔 祥 安
( 中国孔子研究院 学术研究部 , 山东 曲阜 2 30 ) 7 10
[ 摘
要] 汉代 为“ 以孝治天下” 利 用教化 、 , 奖惩等手段 , 采取“ 以孝入律 ” 的强制措施 , 力推行儒 家孝伦理 , 极 为
此原始儒 家孝伦理在 汉代发 生 了很 大变化 , 乃至异化 。以孝亲案例探讨孝伦理在汉代的异化 , 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把 握儒 家孝伦理 的 内涵和实质 , 厘清原始儒学与后世儒学的 区别 , 正本 清源 , 汲取精华 , 剔除糟 粕 , 服务 当今社会 。 [ 关键 词] 原始儒 家; 伦理 ; 孝 汉代 ; 化; 异 影响 ( 中图分 类号] 2 22 B 2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2—30 (0 1 0 0 7 0 10 9 9 2 1 )9— 0 2— 5

汉初“以孝治天下”与政局变迁

汉初“以孝治天下”与政局变迁

---汉“以孝治天下”,史学界多有研究,他们大都认为这是汉承秦弊,吸取秦弃德治而亡的教训,希望用“孝”改变秦遗留的不良社会风气,汉政府实施鼓励“孝道”的措施,改变了社会风气,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汉家天下。

①这不无道理,但是我们稽诸史实,发现汉初“以孝治天下”还可深究:这时的“孝治”是否仅为了对民众进行教化?其针对的对象是否一成不变?答案是否定的,从传世文献以及部分考古资料来看,汉初“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目的明显,和当时政局关系密切,首要解决的是中央与诸侯王的关系问题:刘邦以“孝”为宗族纽带告诫诸侯安守本分,共同辅佐天子以享富贵;汉文帝由大臣推举即位,希望以“孝”团结诸侯王,共同抑制外臣势力,后来则以“孝”作为制约诸侯王的手段;“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国问题基本解决,“孝”针对的对象转为社会民众,通过“孝道”教育“移孝于忠”,让百姓服从刘氏皇帝的统治。

汉初“以孝治天下”,根本上是为其政治利益服务的。

一、“以孝治天下”的政治背景秦朝建立后,为使嬴姓天下“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1]236,就郡县和分封进行讨论。

第一次是王绾和李斯的争论,李斯的郡县之议得到秦始皇支持。

八年之后,淳于越再次建议采取分封制,认为“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汉初“以孝治天下”与政局变迁肖云飞(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传统观点认为汉“以孝治天下”是吸取秦亡教训的结果,希望以“孝”施行社会教化,改变秦朝遗留之不良社会风气,这有一定合理性,但并非仅仅如此。

“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目的明显,且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刘邦大封同姓王后,以“孝”告诫他们不要谋反,因诸事纷扰“以孝治天下”未曾正式实行;汉文帝即位时希望通过推崇“孝道”以联合刘氏诸侯王,共同削弱功臣对朝政的影响,之后文帝在“孝”的名义下,希望通过道德感召的方式让实力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安守本分,他在社会上推行的孝道政策,也都是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观努力;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国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这时“孝”主要针对下层民众,不过其目的仍然是要天下臣民服从天子,“移孝于忠”。

汉代“以孝治天下”政策的现实效果——以士人宗族群体为中心的考察

汉代“以孝治天下”政策的现实效果——以士人宗族群体为中心的考察

不少的宗族维持下来 , 保持着族居 的传统 。这种子庶 众多的大家族 是否老 少 同堂 、 尊老爱 幼 、 乐融 融先 其 不说 。单是宗族这种 人脉很 旺 、 在地方上关系盘根错
节 的状态对王朝 就构成 一种强 大 的离心 力 。早在秦 朝 和汉朝前期 , 各地强宗大族势力还没有 非常膨 胀的 时候 , 朝廷迁徙强宗大族 的政策实际上就与消弭其不 利 于王朝统治 的影响大有关系 。“ 汉兴 , 都长安 , 立 徙 齐诸 田 , 昭、 、 楚 屈 景及诸功 臣家于长陵。后世世 徙吏 二千石 、 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 干弱枝 , 非独 为奉 山园也。 [( 理 下 ”1< 志 >汉武帝 的时候 】地 甚至颁布了更加 严格 的条 令 , 止强 宗大 族族 居①。 禁
就 当时在汉代社会结构 中 占据 中心地位 的士人 宗族 的状况 而言 , 一方 面这 种广泛教 化政 策使 得 宗族
内部对 于孝悌 的德行 非常重视 , 同时使得 家族 内部形 成 了以士人为核 心的 比较 强的凝 聚力、 向心力 ; 但是 另一方面, 当关键 时刻 需要在 忠与孝 、 每 国与 家之 间做 出选择 的 时候 , 士族 的趋 向往往 会是 首先 维护本 宗族 的利益 。正是这一 点, 为两汉政权 两次倾覆 的重要 因素。国家“ 成 以孝劝 忠” 巩 固政 权的 、 良苦用心并没有发生很 大的作用。 关键词 : 汉代 ; ; ; 孝 忠 效果 中图分类号 : 24 l 3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 0 62 {070 — 09 0 ( A 1 2— 3020 )1 0 1 — 4 0
收 稿 日期 :06 0 9 2o —1 —2
作者简 介 : 冯芳萍 ( r一 )女 , , 17 97 , 汉族 山西省大宁县人 , 在读硕 士, 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

刍议汉代的“孝治”

刍议汉代的“孝治”

然在一定程 度上提 倡小农经济。但“ 黄老” 本质上是一种法 治精神 , 小农 者 大 力 提 倡 以血 缘 关 系 为 纽 带 的 “ ” 巩 固统 治 , 过 举 孝 廉 , 《 经 》 对 孝 来 通 把 孝 从 孝 成 经济保护不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和促进小 农经济健 康发展 , 客观 上要 求 作 为学 校 教 科 书和 大 力 优 抚 孝 子 的 政 策 , 而 使 “ ” 为 汉 王 朝 的 治 国 纲 改 维 以儒家的“ 、 ” 仁 孝 思想治 国。为什 么汉代 后来 “ 以孝 治天下 ”, 有“以仁 领。在社会发展 中确 实起到 了教 化 民众 , 良社会风 气 , 护社会 稳定 和 没 在 治天下 ” 呢?主要是 由汉代小农经济 的状 况和“ 孝” 仁、 自身的特 质决定 的。 巩 固统治 的作用 。但 由于孝是 一个 纯伦理观念 , 其发展 中又受到统治 者 无方 向的引导 , 民众盲从 和过 激 的行 为。在 其实践 过程 中不可 避 秦汉 时期是我 国封 建社会 小农经济 的初期 阶段 , 仁 、 ” “ 孝 作为治 国思想都 有 目的 、 源干伦理道德 , 但相对 “ ” 仁 来说 , 孝” “ 的范 畴更古老 , 孝 ” 是个纯 伦理 免地与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发生 了激 烈冲突 , “ 原 并严重 冲击 了法律 作为维护
若 既 想 使 同 姓 王 分 封 制 既 能 继 续 发 挥 “ 建 亲 戚 , 藩 屏 汉 ” 积 极 作 用 , 纪》 封 以 的 载惠 帝四年 ( 元前 1 1年 ) “ 公 9 , 春正月 , 举民孝悌 力田者复其身” 。孝悌 又 能 和 平 地 解 决 封 国 过 大 的 问 题 , 好 的 办 法 就 是 用 “ ” 其 笼 络 和 感 指子弟顺事父兄。文帝十二年 ( 最 孝 对 公元前 18年 ) 6 三月诏 :遣谒 者劳赐三老 、 “

汉代以孝治天下原因探析_徐玲

汉代以孝治天下原因探析_徐玲

收稿日期:2006-11-15作者简介:徐玲(1969-),女,河南南阳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第23卷第4期2007年4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Q I U TEAC H ERS COLLEGE Vo.l 23 No .4Apri.l 2007汉代以孝治天下原因探析徐 玲(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汉代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 以孝治天下 的治国方针,公开倡导以 孝 为本,使原本只属于宗法伦理的孝道走进了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进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汉代孝治文化,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

孝治在汉代成为治国纲领,并终两汉四百余年而不变,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由汉代的历史根源、社会土壤以及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综合决定的。

关键词:汉代;孝文化; 以孝治天下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7)04-0058-04汉代是历史上首次公开倡导孝治的王朝,统治者继承并改造了先秦儒家的孝文化,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完整而严密的伦理观念。

孝治作为施政方针,在汉代社会得到具体实践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对汉代社会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孝治文化在中国传统孝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学者就渐渐涉足对汉代孝治文化的研究,产生了一些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如: 汉以孝治天下 发微 [1]、 孝的观念与汉代新的社会统治秩序 [2]、 论汉代的以孝治天下 [3]、 论汉初的 孝治 [4]等,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汉代孝治文化。

但丰富的汉代孝道文化仅有这些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于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研究,几近半荒地。

本文尝试从广义的孝道观念出发对汉代选择孝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等作一探析。

一、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要求以 孝 作为统治工具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5](P134)。

汉代推行“以孝治天下” 治国策略的原因

汉代推行“以孝治天下” 治国策略的原因

汉代推行“以孝治天下” 治国策略的原因摘要: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孝治的朝代。

由于汉初吸取秦王朝的暴政、酷刑的教训,汉初高祖大封同姓王使诸侯王势力权倾中央,加上汉代社会原来具有的浓厚的孝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统治者逐步推行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策略。

他们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引导民众行孝,在地方上设三老、授王杖以教化民众,对孝悌者进行赏赐和惩罚不孝者、建立学校主张学习《孝经》等措施来宣扬孝,从而使“孝”一步步上升为国家意志。

通过这一治国策略的推行,汉代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盛世局面。

本文通过对汉代“以孝治天下”治国策略原因的分析,希望对现实有警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代;孝治;治国策略;原因一、历史原因:吸取亡秦的教训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成为统一六国的核心力量。

秦统一以后,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对法家以外的思想进行严重的迫害(焚书坑儒),主张以法家思想来维护当时的统治,把法律作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工具,故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措施来统治人民。

秦始皇实行严酷的刑律,人民徭役繁重,致使秦朝社会矛盾尖锐,二世而亡。

汉初在经济凋敝,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下,统治者的重中之重是选择治国之道。

他们花大量的精力去总结秦亡的原因,以此从中汲取教训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他们认为运用酷刑峻法的暴力手段来维护统治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并从中认识到法家的残暴手段不是治国的良策。

于是为适应当时社会和人民安定的需要,汉统治者改变秦的政策,提出了“以礼为教”,崇尚儒家着重强调家庭内部的血亲观念的孝道思想,并把它引申到政治的范畴,逐步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策略。

司马迁说:“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谬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下统矣。

”[]而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变成为统治者对民实行德教的理论依据。

二、经济原因:小农经济汉代“以孝治天下”治国策略产生的根本因素,也就是当时的农耕经济。

汉文帝倡导的以孝治国:汉王朝的“孝文化”

汉文帝倡导的以孝治国:汉王朝的“孝文化”

汉文帝倡导的以孝治国:汉王朝的“孝文化”因为汉朝皇室宣传以“孝”治天下,目的当然是靠加强封建伦理道德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当时以“仁孝”为宣传主线的封建伦理道德逐渐成为系统(成熟),统治者认为在家里子女无条件地“孝”于父母,走入社会后自然无条件地“孝忠”于统治者,汉朝没有科举,考察人才也主要考察孝行,所以推荐人才做官叫“举孝廉”。

当然,汉初孝惠帝、孝文帝既自身践履孝道大义,又推廓至治国方略,开创了汉世“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

其中,尤其以孝文帝为最著,无论是从《大学》的修齐治平,还是从《孝经》的天子之孝来讲,文帝都完美的体现出传统孝道的精神所在。

正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创了一个强盛,且相对稳定长久的时代,所以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拼了命地自认以“孝”治天下,或者更牛B的号称“以仁孝治天下”,虽然大部分画虎类犬,把国家整的乱七八糟,像那拉兰儿(慈禧),就被谥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真是倒足了胃口。

一句话,因为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所以死后,谥号前面均加一个“孝”字,以彰显大汉朝的功德。

汉文帝为母亲亲尝汤药,后来还被编进了24孝故事。

例如,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对朝廷的政治追求。

除此以外,西汉也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爵取禄联系起来,这成为孝道社会化过程中最强劲的动力。

中国古代正史中最早专门记载孝子、孝义的大概应属于《后汉书》。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期范晔(396~445年)所撰写。

在《史记》、《汉书》的基础上,此史书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虽然没有用《孝子传》这一名称,但是三十九卷的《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为孝子专门作了传记。

这一卷专门记载了许多以孝子、孝义而有名声的人物。

汉安帝(107~125年在位)时候,汝南有一个叫薛包的,好学笃行,丧母,以至孝而有名声。

西汉以孝治天下策略研究

西汉以孝治天下策略研究

础 之上 的 。
( 2 )实 行举 孝廉 制度 西 汉在 取士 制度 上 也 体 现着 孝 治 原 则 ,举 孝 廉 是 察 举制 度 的 重要科 目之一 。举 孝 廉就 是对 各 地 的 孝 顺 子 弟 和廉 洁 官 吏 进 行推 荐 ,考 察合 格后 可入 朝为 官 。最 初孝 廉 中 的孝 子 与廉 吏是 分 开 的 ,
西 汉 以 孝 治 天 下 策 略研 究
郭 震
(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 文化 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1 0 0 0 0 )
作 者简 介 :郭震 ( 1 9 9 3 一) ,男 ,汉族 ,山 东潍坊 人 ,教育 硕士 ,内蒙 古师 范大 学 , 研 究 方 向 :学科 教学 ( 历史) 。 摘要 :西 汉统 治者 鉴于秦 朝 二世 而亡 的经验教 训 ,综合 考 虑 当时的政 治 、经济 、思 想 等各 方面 因素 ,在 治 国理 念 上发 生 了一 些转 变 ,开 始 重视伦 理 文化 的治 国功 能 ,尤其 是孝 文化 ,实行 “ 以孝 治天下 ” 的基 本 国策 。西汉 的孝 治在政 治 、教 育 、法 律 三个 方面 表现 的尤 为 突 出,统 治者 不仅 重视孝 的家 庭伦 理功 能 ,而且注 重其 政 治功 能 ,将孝 作 为主要 的统 治 思想 ,表 现在 社 会 生活 的各 各 方面 。西 汉 的孝 治在 当时既 产生 了积极 影 响也产 生 了消极 影响 ,需要 辩证 看待 ,取 其精 华,去 其糟粕 ,重视传 统 孝道 对 当代 中国家 庭 良好 家风 以及 社会 主义 和 谐社 会建 设 的借 鉴 意义 。
西 汉一共 有 十三 位 皇 帝 ,除 了高 祖 刘 邦 以及 在 位 时 间较 短 的 刘 恭 和刘弘 以外 ,其 余 十 位帝 王均 以孝 作谥 。西汉 皇 帝 死后 用 孝

刍议汉代的“孝治”

刍议汉代的“孝治”

刍议汉代的“孝治”[摘要] 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

统治者在选官制度、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行孝治,取得了显著成果,对汉代社会的稳定发展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汉代孝治父母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

近年来,学界关于汉代“孝治”的研究有很多,主要集中在“孝”与汉代选官制度及“孝”与汉代治国纲领等方面。

但在述及孝的起源,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汉代统治者大力推行孝的措施以及孝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几个方面则有所不足,本文拟就此问题做简要论述。

一、孝德的产生及汉皇室的态度从甲骨文中“孝”字和殷代普遍存在祭祀考妣的资料看,中国自殷代起就有了“孝”的观念。

西周时期,作为道德观念的“孝”就更为人们所重视。

最初的“孝”观念的涵义是畜养父母、尊敬长辈、追念祖先的。

而在西周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下,则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奴隶主统治的宗法系统。

治家和治国是一致的,“孝”对维护奴隶社会宗法、等级、分封、世袭制度起着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作用。

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的封建个体生产方式逐步出现,孝亲成了中国道德的本位。

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家与国,其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由孝亲推及为忠君。

宗法家庭成为“国”与“民”之间的中介,“国”与“家”相沟通,“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构成了中国社会独具的“家国同构”的格局,故治国与齐家相互为用。

而促使孝上升到政治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的是汉室君主。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封建帝国,以孝为核心的封建伦常第一次受到统治者空前的重视,揭开汉王朝尊父倡孝序幕的是第一代皇帝汉高祖刘邦。

”孝”是刘姓皇朝为保证其统治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

在整个汉代历史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统治政策的确立,主要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和统治的成功治国经验等决定的。

汉初治国思想转变下的纳孝入法初探

汉初治国思想转变下的纳孝入法初探

汉初治国思想转变下的纳孝入法初探作者:李韶珂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10期摘要汉朝初期,统治者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力主恢复生产、经济,巩固政权。

经过“文景之治”,国力日渐强盛,至武帝时期达到极盛。

此时,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等儒生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作为历代皇朝的的正统思想一直影响至今。

而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孝”思想更是被统治者极力推崇,将其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以孝治天下”。

而为了维护这种国策的推行,汉朝统治者逐渐制定完善了一系列针对不孝的惩罚措施,在推动了汉代“孝”文化的传播,也对现代老人赡养方面的法律问题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初孝治不孝罪纳孝入法作者简介:李韶珂,郑州大学法学院法律史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法制史。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4-278-02一、汉初治国思想转变汉朝初期,经历秦末的农民起义,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此时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生产,修养生息。

陆贾总结秦朝亡国的教训,针对秦朝的苛政和当时的社会情况,结合黄老之道提出了“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的思想。

他认为秦朝之所以失去人心,并非统治者不愿意积极治理国家,而是因为政令太过繁琐,刑罚太重的缘故从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因此他提出统治者不应对百姓有过多的干扰,应该让人民修养生息,发展经济。

让他们对统治者感恩戴德,减少民众对统治者的抵触情绪,缓和社会矛盾。

而同这种思想得到当时当权者的一致认同。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代以孝治天下研究

汉代以孝治天下研究

282汉代以孝治天下研究郭媛 黑龙江大学摘要:汉代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公开倡导以孝为本,使孝道走进了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汉代孝治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

关键词:汉代;孝道;法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开倡导孝治的王朝,汉代将孝道文化融入统治思想,建立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孝道伦理观念。

在推行孝道的过程中,孝治在整个汉代社会都得到了具体实践。

一、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孝在中国古代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夏商周以来随着个体家庭和血缘宗法制的日益成熟完善,孝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活跃,对孝道思想有了更深刻地阐释,孝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秦朝虽然短暂,但秦律的建立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中就对某些不孝行为进行惩罚。

到汉朝建立时,孝文化已经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浓郁的孝文化为汉代选择孝治提供了前提。

此外鉴于秦二世而亡,刘邦定都关中后,在制定地方制度时选择了与秦朝不同的分封同姓王政策,以求同姓王可以镇守河山。

但随着时间推移,分封的隐患逐渐暴露,同姓诸侯势力膨胀,不受控制。

刘邦在世时,分封的弊端已经显露,在分封刘濞时说“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这正是刘邦看到同姓王势力愈大却无可奈何,便以天下同姓一家的宗族纽带约束吴王不要背叛他这个宗族之“父”。

即欲以孝控制诸侯王,汉代孝治已经初现端倪。

汉定之后,汉人针对秦王朝的迅速消亡进行了一系列讨论。

他们认为要想长久地统治就要吸取秦亡的教训,逆取顺守,施行德治,以仁义忠信和孝来教化世人,使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

由此,汉朝致力于用孝道改变秦遗留的不良社会风气,孝伦理的推广逐渐纳入大政方针。

二、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实施汉代重视孝道,倡导“以孝治天下”,这样的重孝风气对后世影响深远,当然汉代的孝治也不是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一)初始阶段从西汉建立之初到武帝前是汉代施行孝治的初始阶段。

汉朝建立之初,鉴于秦二世而亡,统治者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和安抚教化刚刚经历了残酷战争、对善恶不再敏感的百姓,保证国家长治久安,选择利用人的天性孝来教化百姓。

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

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

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以德治国”,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

“德治”也是中国古代治国的传统。

江泽民同志在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题词中指出:“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汉代是中国古代“德治”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的“德治”主要是“孝治”,两汉都号称“以孝治天下”。

本文就想对此作一探索,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汉代“以孝治天下”之一瞥汉代“以孝治天下”,原则上是自武帝始。

因为汉代初期思想上主要以“黄老”治国,自武帝六年,“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1],才主要以儒家思想治国。

也就是说,只有从武帝尊儒后,“孝治”才能在汉代治国的主导思想中占一席之地。

武帝在“以孝治天下”上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将“孝治”具体化为用人制度上的“举孝廉”,二是用“孝治”解决了汉初自刘邦以来一直困扰汉统治者的政体问题。

关于“举孝廉”:理论界都以《汉书·武帝纪》的“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为据,认为首次出现于武帝七年五月。

其实,这里的“孝廉”虽连用,但仍“举孝”是“举孝”,“举廉”是“举廉”,即“举孝一人、廉一人”。

这只是对文帝时的“举孝悌、力田、三老、廉吏”等政策的延续与发展。

《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二年,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

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

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

”武帝只不过是仅举了“孝”和“廉”而已。

武帝真正“举孝廉”,据《汉书·武帝纪》载,是元朔六年冬十一月,武帝下诏说:“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

夫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由昌也。

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于斯路。

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

浅谈汉代孝文化的发展

浅谈汉代孝文化的发展

浅谈汉代孝文化的发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汉代置孝悌、三老行教化,举孝廉以入仕,颁布养老令、高年赐王杖,奖励孝子,推动《孝经》传播,大兴孝治。

标榜以“孝”治天下,形成了汉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

以往学者多从孝廉选任和人才教育的视角加以论述,其说甚是。

但是,关于孝治在律令中的体现以及孝对政治社会的影响,笔者认为尚有余议可论,以求教于方家。

一、以仕宦为途径,营造“孝治”舆论环境儒家重视人伦,对孝悌在政治中的作用有着独到的见解,《论语·学而》中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儒家的这一论断在汉代被发展成为“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

显然,将“孝亲”与“忠君”巧妙地联系起来,孝子与忠臣等同视之。

全面整合忠、孝二者的伦理关系,进而形成“以孝求忠,由孝劝忠,移孝作忠”的伦理体系。

推行孝治最大限度地弥合了“孝亲”与“忠君”之间的矛盾。

在保障孝亲者入仕方面推行了多项举措:其一,颁布律法,保障官吏“孝亲”。

汉代法律规定官吏居丧服孝,是一项重要制度。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案例二十一中简180-181:“律曰:诸有县官事,而父母若妻死者,归宁卅日;大父母、同产十五日。

”108根据简文,县吏为父母或妻居丧的期限为30日,为祖父母、兄弟姊妹居丧的期限为15日。

这条律文使官吏居丧合法化,表明统治者对吏民居丧以示孝亲的行为予以肯定,更为日后奉行孝治、追究官吏不履行居丧义务提供了法理依据。

又《二年律令·置吏律》简217:“吏及宦皇帝者、中从骑,岁予告六十日;它内官,卌日。

吏官去家二千里以上者,二岁壹归,予告八十日。

”38根据简文,官吏每年法定休假为60天,内官为40天,离家远隔两千里以上仕宦每两年有一次探亲假,为80天。

休假探亲是与家人团聚,探望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则更显弥足珍贵。

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上)

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上)

先秦诸子研究当时的文化和制度 , 对政治提 人们树立对君主、 对国家的忠 , 那天下就平稳安定 出各种不同的要求 和主张, 著书立说, 各抒 己见, 了,孝” “ 恰恰能有这种功能。“ 亲孝 , 事 故忠 可移 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思想体系。到了大~统的汉代 于君 , 是以求忠 臣必于孝子之门。。“ 《 记 ・ ” 礼 =
维普资讯
第2 卷第 1 6 期
20 0 6年 1 月
孝感学院学报
J OUR NAl OF XI OGAN UNI R I A VE S TY
VO1 2 N( 6 . j
J AN. 0 6 2 0
漫谈 汉代 “ 以孝治天下 ” 的社会实践 ( ) 上
治天 下” 的理 论 , 道 与修 身 、 孝 齐家 、 国 、 天 下 承传统的时候有所发展 , 治 平 也有所变化 , 人们在 啬及 。
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但儒家学者“ 以孝治天 “ ” 忠 的时候 , 往把 “ ” 孝 ” 提并 论 。“ ” 往 忠 与“ 相 忠 .
下” 的理论 。 先秦 时并 没有得 到实施 。 在 主要 是对 君 主 、 国家 而言 的 , 对 如果 有 什 么能 帮助
王 问靖
( 孝感 学院 文学院 , 湖北 孝 感 4 2 0 30 0) 摘 要 : 代” 汉 以孝 治天下” 不再 是纯理论 的探讨 , 而是 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 以孝治天下” 的社会实践。表现
在以下 几个方 面: 忠孝观念是其思想基础;孝 经》 《 是其理论基础 ; 天子在孝道方面应 为榜样 ; 人方面 实行举孝 用 的制度 ; 在政 治、 法律、 经济、 文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就前三个方面谈谈汉代“ 以孝治天下” 的社台实践
政 》孝慈 , 忠” “ ” 孝 ” 两个 范畴 放 在一 延 日:今使者中刺客, 以报 国, “ 则 把 忠 与“ 这 “ 无 故呼巨卿, 欲相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孝行图像释义初探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孝行图像释义初探
因此,南北朝时期,墓葬中出土的孝子图像并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子孙孝顺墓主人,而应理解为对 墓主人品格的赞扬。而且如前所述,汉魏南北朝时 期人们对至孝的理解就是“扬名显亲”,所以孝行 图像实际上也是在表达墓主人显赫的身份和家族的 荣耀。与此同时,汉代及其以后的各代,神秘主义 弥漫于整个社会。汉武帝时就有巫蛊之祸,谶纬之 学也在民间泛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宣传 君权神授,《白虎通义》又进一步将儒家思想神秘 化。作为十三经的《孝经》也被经学家断章取义, 或神秘化解读。《孝经·感应篇》中“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的观点被人们深 信不疑,即使到了两宋依然被人认可。而作为《孝 经》“孝能通神”理论具象化的孝行图像自然成了 通神的符号。汉魏南北朝时期,墓中的图像多是为 了表达死后升仙的主题,而墓中的孝行图像实际上 也是表达同样的含义。
除了推崇《孝经》,两汉南北朝时期还通过选 官鼓励孝行。两汉施行察举制,魏晋之后流行九品 官人法。汉武帝时规定“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88
cultural heritage 文博
孝,谓善事父母。廉,谓清洁廉隅”。此后,以“孝” 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 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 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 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中护军夏侯玄言曰:“夫官 才用人,国之柄也。故铨衡专于台阁,上之分也; 孝行考乎闾巷,优劣任之乡人,下之叙也。……今 令中正但考行伦辈,辈当行均,斯可官矣。”可见 魏晋时期崇孝之风不减,依然以“孝行”作为衡量 人才的重要标准,是中正官“考行”的重要内容。 但由于举孝廉缺乏明确的评比标准导致大量的“愚 孝”“伪孝”的产生。“彪孝行纯至,父母卒,哀 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赢瘠骨立异形,医疗数 年乃起。”《世说新语》也记载:吴道助、附子兄 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 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 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 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 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 吴遂大贵达。这些不顾生命安危的“愚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 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生 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 孝子之事亲终矣。”《孝经》也是不主张这种愚孝 行为的。更有甚者,为了博得“孝”名弄虚作假。“民 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馀年, 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蕃,蕃与相见, 问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圣 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 易黩故也。况乃寝宿颐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觿, 诬污鬼神乎?’遂致其罪。”而社会氛围也乐于评 价、比较别人的孝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 倶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 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以德治国”,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

“德治”也是中国古代治国的传统。

江泽民同志在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题词中指出:“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汉代是中国古代“德治”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的“德治”主要是“孝治”,两汉都号称“以孝治天下”。

本文就想对此作一探索,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汉代“以孝治天下”之一瞥
汉代“以孝治天下”,原则上是自武帝始。

因为汉代初期思想上主要以“黄老”治国,自武帝六年,“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1],才主要以儒家思想治国。

也就是说,只有从武帝尊儒后,“孝治”才能在汉代治国的主导思想中占一席之地。

武帝在“以孝治天下”上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将“孝治”具体化为用人制度上的“举孝廉”,二是用“孝治”解决了汉初自刘邦以来一直困扰汉统治者的政体问题。

关于“举孝廉”:理论界都以《汉书·武帝纪》的“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为据,认为首次出现于武帝七年五月。

其实,这里的“孝廉”虽连用,但仍“举孝”是“举孝”,“举廉”是“举廉”,即“举孝一人、廉一人”。

这只是对文帝时的“举孝悌、力田、三老、廉吏”等政策的延续与发展。

《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二年,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

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

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

”武帝只不过是仅举了“孝”和“廉”而已。

武帝真正“举孝廉”,据《汉书·武帝纪》载,是元朔六年冬十一月,武帝下诏说:“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

夫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由昌也。

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于斯路。

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

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雍于上闻也。

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

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

”有关部门在讨论后回奏说:“古者,诸候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不贡士,壹则黜爵,再则黜地,三而黜,爵、地毕矣。

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退,此所以劝善黜恶也。

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

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武帝正式批示“奏可”。

这里的“举孝廉”才是个专有名词,即后来真正意义上的“举孝廉”——“孝廉”是同一个人,不是分开的。

“举孝廉”在选举时,主要考察的是“孝”,也不是“廉”,即一个人只要“孝”,就可被举为“孝廉”。

这里,“孝”必须是真实的,“廉”可以是潜在的,一个人只要“孝”就可能“廉”。

“孝廉”在被选举前不是官,只有被举为“孝廉”,才能当官。

“举孝廉”此时被正式确定为用人制度。

关于政体问题:刘邦在建汉之初,由于异姓王的反叛,借鉴了西周初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经验,刑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2],大封同姓王,建立了一个同姓王分封制的政治体制。

血浓于水,同姓王分封制使汉政权得到了巩固,国家也出现了繁
荣的景象。

但同姓王分封制仍有个弊端,就是封国过大的问题,各封国几乎都有能力与中央朝廷对抗。

文帝时,贾谊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3];景帝时;晁错主张“削藩”,都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晁错的“削藩”激起“吴楚七国之乱”。

武帝时,这一问题的解决更带迫切性。

武帝十六年,主父偃上书建议:“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4]主父偃的这一上书,又叫“推恩议奏”。

武帝一看,既符合“孝治”的原则,又对各封国有实质性的削弱,于是就“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

’”[5]这一诏书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推恩令”。

《汉书·武帝纪》载:武帝的“推恩令”最先获得了梁王、城阳王的响应,他们上书朝廷:愿分邑于子弟。

武帝下诏表示赞同:“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说得更清楚: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

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推恩令”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汉初分封制向郡县制的平稳过渡,也解决了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矛盾。

此外,武帝还多次下诏“表彰孝”和关爱老人。

如《汉书·武帝纪》载:元狩元年,诏曰“朕嘉孝弟、力田,哀夫老眊、孤、寡、鳏、独或匮于衣食,甚怜愍焉。

其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

曰:‘皇帝使谒者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弟者、力田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及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元狩六年又诏曰“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

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等。

自武帝以后,汉统治者基本上承袭了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国策。

第一,在用人制度上坚持“举孝廉”。

如《后汉书·荀爽传》说:“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

”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孝”,就会被举为“孝廉”,并可当官。

“举孝廉”是两汉士子进身的第一个台阶,而且是岁举,所以从这里出来的人才最多。

只要翻翻《两汉书》,“孝廉”随处可见,直到汉代末期,曹操、李密等还都是“孝廉”出身。

不过,此时的“举孝廉”已严重掺假,如当时的童谣讽刺说“举孝廉,父别居”[6]。

第二,坚持同姓王分封制。

汉代与秦代在体制上最大的区别,就是汉代在体制上实行双轨制,即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这里的分封制,主要是分封同姓王,异姓功臣一般只能封侯,而且后来封地都不大,不能形成国中之国。

这是因袭武帝“推恩令”的结果。

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汉武帝以后汉代的政治体制与秦一样,都是郡县制,不妥。

秦是完全“废分封、行郡县,子弟为匹夫”,怎么能与汉代相比?汉代在体制上一直以郡县制为主,分封制为辅,坚持“以孝治天下”不动摇。

第三,不断完善有关“孝亲”问题的立法。

如《汉书·宣帝纪》载:地节四年,诏曰:“导民以孝,则天下顺。

今百姓或遭衰绖凶灾,而吏徭事使不得葬,伤孝子之心,朕甚怜之。

自今,诸有大父母、父母丧者勿徭事,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

”为了使百姓能“尽孝”,免除“有大父母、父母丧者”的徭役;又诏曰:“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

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又解决了子孙“尽孝”与长辈“犯法”的矛盾。

第四,由“孝亲”推及“敬老”,并将“敬老”也法制化。

如《武威汉简》载:宣帝时曾“制诏丞相御史:‘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朕甚哀老小,年高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

有敢妄骂詈欧之者比逆不道。

得出入官府、郎第,行驰道旁道。

......王杖不
鲜明,得更缮治之。

’”这是汉代关于“敬老”问题的立法。

该汉简还有一因欺侮老人被重罚的案例:“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英+页)部游缴吴赏使从者殴击先,用诉,地大(太)守上谳廷尉。

报:罪名明白,赏当弃市。


由此,可见汉代“以孝治天下”之一斑。

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
汉代“以孝治天下”,主要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和统治者的成功治国经验等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