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饮马模型(终稿)教学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3.4 将军饮马模型浅解 讲义-精选教学文档
将军饮马问题将军饮马问题=轴对称问题=最短距离问题(轴对称是工具,最短距离是题眼)。
所谓轴对称是工具,即这类问题最常用的做法就是作轴对称。
而最短距离是题眼,也就意味着归类这类的题目的理由。
比如题目经常会出现线段 a+b 这样的条件或者问题。
一旦出现可以快速联想到将军饮马问题,然后利用轴对称解题。
将军饮马故事“将军饮马”问题是数学问题中的经典题目,主要转化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原题:如图,一位将军,从A地出发,骑马到河边给马饮水,然后再到B 地,问怎样选择饮水的地点,才能使所走的路程最短?•A•B模型一:一条定直线,同侧两定点在直线l的同侧有两点A,B,在L上求一点P,使得PA+PB值最小。
一般做法:作点 A(B)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连接 A’B,A’B 与直线交点即为所求点。
A’B即为最短距离。
理由:A’为 A 的对称点,所以无论 P 在直线任何位置都能得到 AP=A’P。
所以 PA+PB=PA’+PB。
这样问题就化成了求 A’到 B 的最短距离,直接相连就可以了。
例一:某供电部门准备在输电主干线L上连接一个分支线路,分支点为M,同时向新落成的A、B两个居民小区送电。
已知两个居民小区A、B分别到主干线的距离AA1=2千米,BB1=1千米,且A1B1=4千米。
(1)如果居民小区A、B位于主干线L的两旁,如图(1)所示,那么分支点M在什么地方时总路线最短?最短线路的长度是多少千米?(2)如果居民小区A、B位于主干线L的同旁,如图(2)所示,那么分支点M在什么地方时总路线最短?此时分支点M与A1的距离是多少千米?第 1 页第 2 页模型二:一条定直线,一定点,一动点如图,已知直线L 和定点A ,在直线K 上找一点B,在直线L 上找一点P ,使得AP+PB 值最小。
做法:做A 点关于l 的对称点A`点,再过A`点做AB 垂直k 于B 点,交l 于P点,此时AP+PB 值最小。
理由:对称后,AP=A`P,A`点到直线k 的最短距离为垂线段A`B ,故AP+PB 的最小值为A`B 。
将军饮马(最完整讲义)
第1讲将军饮马模型➢知识点睛“将军饮马”问题主要利用构造对称图形解决两条线段和差、三角形周长、四边形周长等一类问题,会与直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抛物线等图形结合,在近年的中考和竞赛中经常出现,而且大多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
一、定直线与两定点模型作法结论A、在直线l异侧当两定点B时,在直线l上找上点P,使PA+最小.PBA、在直线l同侧当两定点B时,在直线l上找上点P,使PA+最小.PBA、在直线l同侧当两定点B时,在直线l上找上点P,使PA-最大.PBA、在直线l异侧当两定点B时,在直线l上找上点P,使PA-最大.PBA、在直线l同侧当两定点B时,在直线l上找上点P,使PA-最小.PB二、角到定点模型作法结论点P 在AOB ∠的内部,在OA 上找一点M ,在OB 上找一点N ,使得PCD ∆周长最小.点P 在AOB ∠的内部,在OA 上找一点M ,在OB 上找一点N ,使得MN PN +最小.点Q P 、在AOB ∠的内部,在OA 上找一点M ,在OB 上找一点N ,使得四边形PMNQ 周长最小.点M 在AOB ∠的外部,在射线OA 上找一点P ,使PM 与点P 到射线OB 的距离和最小.点M 在AOB ∠的内部,在射线OA 上找一点P ,使PM 与点P 到射线OB 的距离和最小.点Q P 、分别在AOB ∠的边OB OA 、是,在OA 上找一点M ,在OB 上找一点N ,使得MQ MN PN ++最小.二、两定点一定长模型作法结论如图在直线l 上找上两点N M 、(M 在左),使NB MN AM ++最小,且d MN =.如图,21//l l ,21l l 、之间的距离为d ,在21l l 、上分别找N M 、两点,使1l MN ⊥,且NB MN AM ++最小.如图,21//l l ,43//l l ,21l l 、之间的距离为1d ,43//l l 之间的距离为2d ,在21l l 、上分别找N M 、两点,使1l MN ⊥,在43l l 、上分别找Q P 、两点,使3l PQ ⊥且QB PQ NP MN AM ++++最小.如图,在⊙O 上找一点N ,在直线l 找一点M ,使得MN AM +最小.➢ 精讲精练例1:如图,点P 是∠AOB 内任意一点,∠AOB =30°,OP =8,点M 和点N 分别是射线OA 和射线OB 上的动点,则△PMN 周长的最小值.P OBAMN例2: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是4,M 在DC 上,且DM =1, N 是AC 边上的一动点,则△DMN 周长的最小值.例3:如图,在Rt △ABO 中,∠OBA =90°,A (4,4),点C 在边AB 上,且AC :CB =1:3,点D 为OB 的中点,点P 为边OA 上的动点,当点P 在OA 上移动时,使四边形PDBC 周长最小的点P 的坐标为( )A .(2,2)B .5(2,5)2C .8(3,8)3D .(3,3)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例4:如图,在△ABC 中,AC =BC ,∠ACB =90°,点D 在BC 上,BD =3,DC =1,点P 是AB 上的动点,则PC +PD 的最小值为( ) A .4B .5C .6D .7例5:如图,在等边△ABC 中,AB =6, N 为AB 上一点且BN =2AN , BC 的高线AD 交BC 于点D ,M 是AD 上的动点,连结BM ,MN ,则BM +MN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 PDCBAA BCDMNNMDCBA例6:如图,在Rt △ABD 中,AB =6,∠BAD =30°,∠D =90°,N 为AB 上一点且BN =2AN , M 是AD 上的动点,连结BM ,MN ,则BM +MN 的最小值.例7: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AC =6.AB =12,AD 平分∠CAB ,点F 是AC 的中点,点E 是AD 上的动点,则CE +EF 的最小值为( ) A .3 B .4 C . D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例8: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BC =4,∠ABC =60°, 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M 、N 分别是BD ,BC 上的动点,则CM +MN 的最小值是( ) A B .2 C .D .4例9:如图,在菱形ABCD 中,AC =BD =6,E 是BC 的中点,P 、M 分别是AC 、AB 上的动点,连接PE 、PM ,则PE +PM 的最小值是( ) A .6B .C .D .4.5NMDBA E AFCDBNM DCBAEPDCBAM例10:如图,矩形ABOC 的顶点A 的坐标为(-4,5),D 是OB 的中点,E 是OC 上的一点,当△ADE 的周长最小时,点E 的坐标是( ) A .4(0,)3B .5(0,)3C .(0,2)D .10(0,)3第10题图 第11题图 第12题图例11: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6,AD =3,动点P 满足13PAB ABCD S S ∆=矩形,则点P 到A 、B 两点距离之和PA +PB 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例12:如图,矩形ABCD 中,AB =10,BC =5,点E 、F 、G 、H 分别在矩形ABCD 各边上,且AE =CG ,BF =DH ,则四边形EFGH 周长的最小值为( )A .B .C .D .例13:如图,∠AOB =60°,点P 是∠AOB 内的定点且OP M 、N 分别是射线OA 、OB 上异于点O 的动点,则△PMN 周长的最小值是( )A B C .6D .3第13题图 第14题图 CBH FGEDCB AA BMOPN例14:如图,∠AOB 的边OB 与x 轴正半轴重合,点P 是OA 上的一动点,点N (3,0)是OB 上的一定点,点M 是ON 的中点,∠AOB =30°,要使PM +PN 最小,则点P 的坐标为 .例15:如图,已知正比例函数y =kx (k >0)的图像与x 轴相交所成的锐角为70°,定点A 的坐标为(0,4),P 为y 轴上的一个动点,M 、N 为函数y =kx (k >0)的图像上的两个动点,则AM +MP +PN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第15题图例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BCD 的顶点B 在原点,点A 、C 在坐标轴上,点D 的坐标为(6,4),E 为CD 的中点,点P 、Q 为BC 边上两个动点,且PQ =2,要使四边形APQE 的周长最小,则点P 的坐示应为______________.例17:如图,矩形ABCD 中,AD =2,AB =4,AC 为对角线,E 、F 分别为边AB 、CD 上的动点,且EF ⊥AC 于点M ,连接AF 、CE ,求AF +CE 的最小值.AB CD EFMx例18:如图,正方形ABCD 的面积是12,△ABE 是等边三角形,点E 在正方形ABCD 内,在对角线AC 上有一点P ,求PD+PE 的最小值。
将军饮马(最完整讲义)
第1讲将军饮马模型➢知识点睛一、“将军饮马”问题主要利用构造对称图形解决两条线段和差、三角形周长、四边形周长等一类问题, 会与直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抛物线等图形结合, 在近年的中考和竞赛中经常出现, 而且大多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
二、定直线与两定点模型作法结论当两定点在直线异侧时, 在直线上找上点, 使最小.当两定点在直线同侧时, 在直线上找上点, 使最小.当两定点在直线同侧时, 在直线上找上点, 使最大.当两定点在直线异侧时, 在直线上找上点, 使最大.当两定点在直线同侧时, 在直线上找上点, 使最小.二、角到定点模型作法结论点在的内部, 在上找一点, 在上找一点,使得周长最小.点在的内部, 在上找一点, 在上找一点,使得最小.点在的内部, 在上找一点, 在上找一点,使得四边形周长最小.点在的外部, 在射线上找一点, 使与点到射线的距离和最小.点在的内部, 在射线上找一点, 使与点到射线的距离和最小.点分别在的边是, 在上找一点, 在上找一点,使得最小.三、两定点一定长模型作法结论如图在直线上找上两点(在左), 使最小,且.如图, , 之间的距离为, 在上分别找两点, 使, 且最小.如图, , ,之间的距离为, 之间的距离为, 在上分别找两点, 使, 在上分别找两点, 使且最小.如图, 在⊙上找一点, 在直线找一点,使得最小.➢精讲精练例1: 如图, 点P是∠AOB内任意一点, ∠AOB=30°, OP=8, 点M和点N分别是射线OA和射线OB上的动点,则△PMN周长的最小值.例2: 如图, 正方形ABCD 的边长是4, M 在DC 上, 且DM=1, N 是AC 边上的一动点, 则△DMN 周长的最小值.A .例3: 如图, 在Rt △ABO 中, ∠OBA=90°, A (4,4), 点C 在边AB 上, 且AC:CB=1:3, 点D 为OB 的中点, 点P 为边OA 上的动点, 当点P 在OA 上移动时, 使四边形PDBC 周长最小的点P 的坐标为 B. ,C .,D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例4: 如图, 在△ABC 中, AC=BC, ∠ACB=90°, 点D 在BC 上, BD=3, DC=1, 点P 是AB 上的动点, 则PC+PD 的最小值为 A. 4 B. 5 C. 6 D. 7例5:如图, 在等边△ABC 中, AB=6, N 为AB 上一点且BN=2AN, BC 的高线AD 交BC 于点D, M 是AD 上的动点, 连结BM, MN, 则BM+MN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A BCDMN例6: 如图, 在Rt △ABD 中, AB=6, ∠BAD=30°, ∠D=90°, N 为AB 上一点且BN=2AN, M 是AD 上的动点, 连结BM, MN, 则BM+MN 的最小值.例7: 如图, 在Rt △ABC 中, ∠ACB=90°, AC=6. AB=12, AD 平分∠CAB, 点F 是AC 的中点, 点E 是AD 上的动点, 则CE+EF 的最小值为 A. 3 B. 4 C.D.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A .例8: 如图, 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 BC=4, ∠ABC=60°, 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M 、N 分别是BD, BC 上的动点, 则CM+MN 的最小值是B. 2C.D. 4例9: 如图, 在菱形ABCD 中, AC=, BD=6, E 是BC 的中点, P 、M 分别是AC.AB 上的动点, 连接PE 、PM, 则PE+PM 的最小值是A. 6B.C.D. 4.5E AFCDBNM DCBAEPDCBAMA .例10: 如图, 矩形ABOC 的顶点A 的坐标为(-4,5), D 是OB 的中点, E 是OC 上的一点, 当△ADE 的周长最小时, 点E 的坐标是B. C. D.第10题图 第11题图 第12题图例11: 如图, 在矩形ABCD 中, AB=6, AD=3, 动点P 满足, 则点P 到A.B 两点距离之和PA+PB 的最小值为A. B. C. D.例12: 如图, 矩形ABCD 中, AB=10, BC=5, 点E 、F 、G 、H 分别在矩形ABCD 各边上, 且AE=CG, BF=DH, 则四边形EFGH 周长的最小值为A. B. C. D.例13: 如图, ∠AOB=60°, 点P 是∠AOB 内的定点且OP=, 若点M 、N 分别是射线OA.OB 上异于点O 的动点, 则△PMN 周长的最小值是A. B. C. 6 D. 3第13题图 第14题图CBH FGEDCB AABMOPN例14: 如图, ∠AOB 的边OB 与x 轴正半轴重合, 点P 是OA 上的一动点, 点N (3,0)是OB 上的一定点, 点M 是ON 的中点, ∠AOB=30°, 要使PM+PN 最小, 则点P 的坐标为 .例15:如图, 已知正比例函数y=kx (k>0)的图像与x 轴相交所成的锐角为70°, 定点A 的坐标为(0, 4), P 为y 轴上的一个动点, M 、N 为函数y=kx (k>0)的图像上的两个动点, 则AM+MP+PN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第15题图例16: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矩形ABCD 的顶点B 在原点, 点A.C 在坐标轴上, 点D 的坐标为(6, 4), E 为CD 的中点, 点P 、Q 为BC 边上两个动点, 且PQ=2, 要使四边形APQE 的周长最小, 则点P 的坐示应为______________.例17:如图, 矩形ABCD 中, AD=2, AB=4, AC 为对角线, E 、F 分别为边AB 、CD 上的动点, 且EF ⊥AC 于点M,连接AF 、CE, 求AF+CE 的最小值.x例18: 如图, 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12, △ABE是等边三角形, 点E在正方形ABCD内, 在对角线AC上有一点P, 求PD+PE的最小值。
初中数学 将军饮马 教案
初中数学将军饮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将军饮马问题的解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将军饮马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将军饮马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2. 将军饮马问题的解法及步骤。
3. 将军饮马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将军饮马问题的解法及步骤。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将军饮马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 新课讲解:讲解将军饮马问题的解法,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步骤。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将军饮马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将军饮马问题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将军饮马问题的解法,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五、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将军饮马问题的解法。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将军饮马问题的实际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将军饮马问题解法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将军饮马问题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练习题库:针对将军饮马问题设计的练习题。
3. 教学参考书:提供将军饮马问题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教学方法。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将军饮马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将军饮马问题》教学设计
《将军饮马问题》教学设计2006年第5期数学教育研究?53?教学设想《将军饮马问题》教学设计杨,J,群(广东省深圳市梅山中学518049)本节是初三年级的一节专题复习课,总复习阶段的初中学生虽然知识比较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数学思想的认识仍是肤浅的.本节课实质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拓展,延伸.采用"问题情境一一建立模型一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一一在教室里学习数学一一到生活中运用数学"这样一个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教材内容互相作用,建构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同时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达到启迪智慧.提高能力的目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解决将军饮马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建模,转化的思想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及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教学重点通过将军饮马问题的探究,体现"转化"及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教法★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学关注点教学情景创设;三维一体功能的落实;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重点突出与难点分散突破.教学工具多媒体,几何画板?54?数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教学过程教师导拨设计意图教学内容与学生活动问题:教师创设问题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迂回的九曲桥,与修一座笔直的桥相比,这样情景,学生根据已经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其中的道理.学过的知识很容易情景2:读古诗《古从军行》回答.引入将军饮马问题:诗中将军在观望烽火之后从山脚下的A点出发,驰向交河边的体会解决将军c点饮马,饮马后再到B点宿营,问怎样走,才能使走的路程饮马问题在现实生最短?学生朗读.活中有重大意义.激提问: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将军饮马问题中找出最短距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吗?学生提出对问主动性.构建模型:题的看法.如图:A,B在直线z的同侧,在z上求一点C,使得CA+CB学生思考解决,运用数学建模最小.教师总结.思想把生活问题数吃学化,培养学生建模能力.,二,探索新知1.合作探究.A为突破难点,在问题二之前设置问f魁一:题一.如图:A,B在直线z的两侧,在z上求.8独立思考,合作一点C,使得ClA+CB最小.交流.在问题一的基确定C点的理由:.础上,让学生探索问题二,促进思维积极问题二:B.化,同时借助几何画如图:A,B在直线z的同侧,在z上求学生完成,教师板测量使学生发现一点C,使得cA+CB最小.,点评.结论,得出结论,得确定C点的理由:.'到进一步验证,最后给出理论证明.渗透科学研究的一般方如图所示,点光源光发出光线经平面镜.法,培养学生自我创MI吾舯臣.拾杯拯讨p占.精甫甘^射^,.,学生完成.造的意志品质.及时巩固新知,强化学科间的融合,已知:如图,D8形MDC的边长为,l\1.,培养学生跨学科能上,且:,是上的一动点,则l\l力,体验数学简洁DN+MN的最小值是——.1\I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从更深层次来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2006年第5期数学教育研究?55?教学过程教师导拨设计意图教学内容与学生活动三,再探新知1.知识准备通过开放性的如图,在河的两侧有A,B两个村庄,现要在河上修一座桥,规定设计,有助于培养学桥必须与河岸垂直,以下是小红和小明设计的从A村到B村的生的发散思维,同时路线.为下面的知识拓展,.——,.学生思考后做好模型,给出充分河l回答.的联想空间.'受到上题的启迪,学生感到有方法可循,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探索的兴趣保证学生有充和欲望油然而生.足的时间讨论研究.,!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总结点评.?口3.大显身手如图,A,B是直线同侧的两定点,定长线段PQ在上平行移动,问PQ移动到什么位置时,AP+PQ+QB的长最短?o通过前面的层层占学生讨论之后,o教师适当点评.铺垫,学生已具备解决—————.—.——.————.—.———————————本题的相关性知识.这PQ一层次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激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四,板书设计将军饮马问题将军饮马问题在直线l上确定一点c,使得CA+CB最小.A\I\1f/B,l8,0c'c,两侧(下转第49页)2006年第5期数学教育研究?49?因,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对于答案中的奇思妙解的优美解法,可以让学生到台上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相互启迪,亲自体验"小老师"的成功感,这样既能激发尖子生探索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生通过这一种形式的相互交流,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受到能力较高的学生的思维策略的启发,从中受益,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思考,取长补短,自觉地改进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共同进步.试卷讲评课不能以试卷上的题目讲评完为结束,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以便获得更好的效果.教师的试卷讲评是对全体学生的,而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在讲评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及时对试卷进一步地进行自我分析,反思自己之所以做错某些题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克服"一听就会. 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3应试策略的考前指导课.高三数学复习归根到底是怎样解一份高考试卷,要取得优异成绩,不仅取决于是否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解题技巧和出色的解题能力,而且还取决于考前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临场发挥.高考前,在应试方法上,教师要根据高考数学试卷的体例,分题型进行指导.如开设怎样解选择题,怎样解填空题,怎样解解答题等专题指导课.选择两份高考试卷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真正体验高考过程,积累考试经验,从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把握以及考试运筹诸方面不断调试,逐步适应.在应试心理上,教师要求学生正确面对高考,在战略上要藐视高考,战术上要重视高考,放下包袱,轻松应考.在答题过程中要正确对待试题的难易,做到"我易人亦易,我不大意;我难人亦难,我不畏难."在应试策略上,要求学生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题目可以暂时先放一放.要敢于解决解答题,对于前几题要能够规范地解答,尽量做到得满分,后面的压轴题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合理地定位,把自己知道的一些要能够表示出来,做到尽可能地得分.总之,在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中,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三基,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编校钱骁勇](上接第55页)教学过程教师导拨设计意图教学内容与学生活动五,小结,作业'1.小结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自己谈谈这节课的学习心得体会.让学生充分扮演"学2.课后作业习的小主人"角色,[教师在其中给予鼓△".励,表扬,让他们更加自信."Vr—B图l图2图3促进学生对自1.如图1:菱形ABCD中,AB=2,/BAD=6O.,E是AB的中点,P是对角线AC上的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一个动点,求PE+PB的最小值.2.如图2,AB是O0的直径,AB=2,0C是④0的半径,0C上AB,点D在Ac上,AD的度数是CD度数的2倍,点P是半径OC上一个动点,求AP+PD的最小值.3.如图3,在河的同侧有A,B两个村庄,要把A的产品运到B处,并规定先到河边码头,再沿河岸走m千米路,要使路线最短,问河边码头应建在何处?[责任编校钱骁勇]。
将军饮马的教案
将军饮马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军饮马”问题的基本原理,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引入“将军饮马”问题:通过讲述古代将军饮马的故事,引出数学中的对称问题。
2.讲解基本原理:介绍“将军饮马”问题的基本原理,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将军饮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与巩固: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解题方法。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将军饮马的故事,引出数学中的对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基本原理:详细讲解“将军饮马”问题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明确线段最短的性质。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将军饮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先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4.练习与巩固: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解题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解题方法。
5.总结与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回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将军饮马”问题的理解程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解题方法的掌握程度。
3.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将军饮马课程设计
将军饮马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将军饮马”问题的解题方法,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提高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将军饮马”问题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理解其数学原理和解决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坐标系、相似三角形等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将军饮马”问题的定义、解题方法及其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介绍“将军饮马”问题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分析其数学特点和解决思路。
2.讲解“将军饮马”问题的解题方法,包括坐标系法、相似三角形法等,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和练习。
3.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解题方法解决类似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4.总结“将军饮马”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将军饮马”问题的基本概念、解题方法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掌握问题的关键。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了解“将军饮马”问题的解题过程,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将军饮马”问题的解题方法,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课程要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交流平台。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初中数学将军饮马教案
初中数学将军饮马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将军饮马”问题的解题方法及其应用;2. 能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将军饮马问题的背景及解题思路;2. 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3. 将军饮马问题的拓展与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讲解唐朝诗人李颀的《古从军行》中的一句诗“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句诗中隐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2.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这个问题就是将军饮马问题。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将军饮马问题的背景和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
2. 讲解轴对称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轴对称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3.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讲解将军饮马问题的拓展,引导学生学会将问题进行拓展和应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轴对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学生对拓展与应用部分的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价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将军饮马问题,让学生了解了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将军饮马问题》教案 (2)
《将军饮马问题》教案一、问题背景:唐代诗人李颀的诗《古从军行》开头两句说“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诗中隐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如图所示,诗中将军在观望烽火之后从山脚下的A点出发,走到河边饮马后再到B点宿营,请问怎样走使总的路程最短?B·营地A·山峰河流这个问题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了,传说在亚历山大城有位精通数学和物理的学者,名叫海伦。
一天,以为罗马将军专程拜访他,向他请教一个百思不其解的问题。
将军每天从军营A出发,先到河边饮马,然后再去河边同侧的B 营地开会,应怎样走使路程最短?这个问题很简单,海伦略加思索就解决了二、引用“饮马问题”:将军饮马问题,应用拓展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轴对称性质当中一实际应用问题:如图所示,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B·镇A·镇L三、教学方法的探究:当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平铺直叙得讲,学生不易理解。
“将军饮马”问题,在学生理解方面,存在两大难点,一是如何利用轴对称的性质作出使得线路最短的点。
二是说明最短的理由,如何设计探究活动组织有意义的方法和策略,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难为易的关键,可采用镜面反射的原理创设探究活动,使问题简单化,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设想把河流看作诗一面平面镜,村庄A、B看作诗甲、乙两人,这样设计:甲、乙两人分别位于镜面的同侧A、B两点,甲、乙通过镜面分别看到自己的影子A′、B′。
如图,连接AB′,AB′与L交于C,甲、乙通过镜面都能看到对方的影子。
连接A′C与BC,探究:BALC C′A′B′(1)、AC与A′C,B′C与BC上存在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2)、AC+B′C与AC+BC存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理由。
(3)、平面镜L有异于C点的另外一点C′,连接AC′、BC′、B′C′,AC′+BC′与AC′+B′C′是否相等?AC′+BC′与AC+BC是否相等?不相等大小关系如何?说明理由。
《“将军饮马”问题》说课稿
《“将军饮马”问题》说课稿说课者:徐乐乐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将军饮马”问题》。
这是中考考察的热点,连续几年来在填空题、综合与实践部分均有考查。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建立在轴对称的基础上对数学史的一个经典问题——“将军饮马”问题进行设计的。
二、学情分析:是中考第二轮复习所涉及的内容,因此,学生已经对轴对称等变换进行了复习,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本班学生,整体基础较好,此前虽有涉及最值问题,但面对具有实际背景的最值问题,仍会感到吃力,个别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
鉴于此,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以及八大核心素养要求,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及重难点: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将军饮马”问题的四个基本模型;(这体现了“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能利用模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这体现了“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解决“将军饮马”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建模、转化思想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这体现了“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体现了“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教学重点利用基本模型解决线段和最小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四、方法与策略教师的教法:为增强数学课堂趣味性,整堂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将军饮马问题”进行改编与设计,相同背景,不同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熟悉掌握三类基本模型,突出本节课重点内容,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突破本节课难点,在每一个模型后立刻跟踪练习,对问题的解读、分析、解答、释疑,教师尽量都以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让学生担任主角,在和教师就问题进行辨析和探讨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加深对最值问题的理解,力争做到能尽快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模型,从而分析与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法:为突破难点,简单题采用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方式,中度题采用学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方式,拔高题采用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模式,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将军饮马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年级:初中数学教学目标:1. 理解将军饮马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将军饮马问题的数学模型建立。
2. 解决将军饮马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将军饮马问题的空间想象。
2. 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过程。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教学模型(如棋盘、线段等)。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古代将军饮马的情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2. 提问:将军如何才能更快地饮马?二、新课讲解1. 引入将军饮马问题的数学模型,解释问题的背景和条件。
2. 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包括坐标系的建立、距离的计算等。
3. 分析将军饮马问题的解决方法,如直线、折线、曲线等。
三、动手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教学模型进行将军饮马的模拟实验。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饮马策略的优劣,总结规律。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几道将军饮马问题的变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1. 回顾将军饮马问题的数学模型和解决方法。
2.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指出优点和不足。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将军饮马问题的历史背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将军饮马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将军饮马问题讲义
将军饮马问题唐朝诗人李的诗开头两句说:"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诗中隐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如图所示,诗中将军在观望烽火之后从山脚下的A点出发,走到河边饮马后再到B点宿营.请问怎样走才能使总的路程最短这个问题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了,传说亚历山大城有一位精通数学和物理的学者,名叫海伦.一天,一位罗马将军专程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将军每天从军营A出发,先到河边饮马,然后再去河岸同侧的B地开会,应该怎样走才能使路程最短从此,这个被称为"将军饮马"的问题广泛流传.将军饮马问题=轴对称问题=最短距离问题轴对称是工具,最短距离是题眼;所谓轴对称是工具,即这类问题最常用的做法就是作轴对称;而最短距离是题眼,也就意味着归类这类的题目的理由;比如题目经常会出现线段 a+b 这样的条件或者问题;一旦出现可以快速联想到将军问题,然后利用轴对称解题;一.六大模型1.如图,直线l 和l 的异侧两点A、B,在直线l 上求作一点P,使PA+PB 最小;2.如图,直线l 和l 的同侧两点A、B,在直线l 上求作一点P,使PA+PB 最小;3.如图,点P 是∠MON 内的一点,分别在OM,ON 上作点A,B;使△PAB 的周长最小.4.如图,点P,Q 为∠MON 内的两点,分别在OM,ON 上作点A,B;使四边形PAQB 的周长最小;5.如图,点A 是∠MON 外的一点,在射线ON 上作点P,使PA 与点P 到射线OM 的距离之和最小6. .如图,点A 是∠MON 内的一点,在射线ON 上作点P,使PA 与点P 到射线OM 的距离之和最小常见问题首先明白几个概念,动点、定点、对称点;动点一般就是题目中的所求点,即那个不定的点;定点即为题目中固定的点;对称的点,作图所得的点,需要连线的点;1. 怎么对称,作谁的对称;简单说所有题目需要作对称的点,都是题目的定点;或者说只有定点才可以去作对称的;不确定的点作对称式没有意义的那么作谁的对称点首先要明确关于对称的对象肯定是一条线,而不是一个点;那么是哪一条线一般而言都是动点所在直线;2. 对称完以后和谁连接一句话:和另外一个定点相连;绝对不能和一个动点相连;明确一个概念:定点的对称点也是一个定点;例如模型二和模型三;3. 所求点怎么确定首先一定要明白,所求点最后反应在图上一定是个交点;实际就是我们所画直线和已知直线的交点;下面我们来看看将军饮马与二次函数结合的问题:1.如图,抛物线y=ax2+bx+c经过A1,0、B4,0、C0,3三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图,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四边形PAO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四边形PAOC周长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设交点式为y=ax﹣1x﹣4,然后把C点坐标代入求出a=,于是得到抛物线解析式为y=x2﹣x+3;2先确定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连结BC交直线x=于点P,如图,利用对称性得到PA=PB,所以PA+PC=PC+PB=BC,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到PC+PA最短,于是可判断此时四边形PAOC的周长最小,然后计算出BC=5,再计算OC+OA+BC即可.解答解:1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1x﹣4,把C0,3代入得a﹣1﹣4=3,解得a=,所以抛物线解析式为y=x﹣1x﹣4,即y=x2﹣x+3;2存在.因为A1,0、B4,0,所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连结BC交直线x=于点P,如图,则PA=PB,PA+PC=PC+PB=BC,此时PC+PA最短,所以此时四边形PAOC的周长最小,因为BC==5,所以四边形PAOC周长的最小值为3+1+5=9.点评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在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关系式时,要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设出关系式,从而代入数值求解.一般地,当已知抛物线上三点时,常选择一般式,用待定系数法列三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或对称轴时,常设其解析式为顶点式来求解;当已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时,可选择设其解析式为交点式来求解.也考查了最短路径问题.2.2015上城区一模设抛物线y=x+1x﹣2与x轴交于A、C两点点A在点C的左边,与y轴交于点B.1求A、B、C三点的坐标;2已知点D在坐标平面内,△ABD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求点D的坐标;3若点P、Q位于抛物线的对称轴上,且PQ=,求四边形ABQP周长的最小值.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分析1令x=0,求出与y轴的坐标;令y=0,求出与x轴的坐标;2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AB为底时,若点D在AB上方;若点D在AB下方;②当AB为腰时,A 为顶点时,③当AB为腰时,A为顶点时;仔细解答即可.3当AP+BQ最小时,四边形ABQP的周长最小,根据轴对称最短路径问题解答.解答解:1当x=0时,y=﹣;当y=0时,x=﹣1或x=2;则A﹣1,0,B0,﹣,C2,0;2如图,Rt△ABO中,OA=1,OB=,∴AB=2,∠ABO=30°,∠BAO=60°,∴△ABD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①当AB为底时,若点D在AB上方,由∠ABO=∠BAD=30°,AB=2,得D10,﹣,若点D在AB下方,由∠BAD=∠DBA=30°,AB=2,得D2﹣1,﹣,②当AB为腰时,A为顶点时,∵∠DAB=120°,∠OAB=60°,AD=AB=2,∴点D在y轴或x轴上,若D在y轴上,得D30,,若D在x轴上,得D4﹣3,0;③当AB为腰时,A为顶点时,若点D在第三象限,∵∠DBO=150°,BD=2,得D5﹣1,﹣2;若点D在第四象限时,∵DB∥x轴,BD=2,得D62,﹣,∴符合要求的点D的坐标为0,﹣,﹣1,﹣,0,,﹣3,0,﹣1,﹣2,2,﹣;3当AP+BQ最小时,四边形ABQP的周长最小,把点B向上平移个单位后得到B10,﹣,∵BB1∥PQ,且BB1=PQ,∴四边形BB1PQ是平行四边形,∴BQ=B1P,∴AP+BQ=AP+B1P,要在直线x=上找一点P,使得AP+B1P最小,作点B1关于直线x=的对称点,得B21,﹣,则AB2就是AP+BQ的最小值,AB2==,AB=2,PQ=,∴四边形ABQP的周长最小值是+2.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综合题,涉及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与y轴的交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内容,存在性问题的出现使得难度增大.。
《“将军饮马”问题》说课稿
《“将军饮马”问题》说课稿说课者:徐乐乐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将军饮马”问题》。
这是中考考察的热点,连续几年来在填空题、综合与实践局部均有考查。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建立在轴对称的基础上对数学史的一个经典问题一“将军饮马”问题进行设计的。
二、学情分析:是中考第二轮复习所涉及的内容,因此,学生已经对轴对称等变换进行了复习,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储藏。
本班学生,整体基础较好,此前虽有涉及最值问题,但面对具有实际背景的最值问题,仍会感到吃力,个别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
鉴于此,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以及八大核心素养要求,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及重难点: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将军饮马”问题的四个基本模型;(这表达了“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能利用模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这表达了“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解决“将军饮马” 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建模、转化思想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这表达了“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表达了“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教学重点利用基本模型解决线段和最小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四、方法与策略教师的教法:为增强数学课堂趣味性,整堂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将军饮马问题''进行改编与设计,相同背景,不同问题,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熟悉掌握三类基本模型,突出本节课重点内容,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突破本节课难点,在每一个模型后立刻跟踪练习,对问题的解读、分析、解答、释疑,教师尽量都以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让学生担任主角,在和教师就问题进行辨析和探讨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加深对最值问题的理解,力争做到能尽快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模型,从而分析与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法:为突破难点,简单题采用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方式,中度题采用学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方式,拔高题采用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模式,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将军饮马模型(终稿)
将军饮马模型一、背景知识:【传说】早在古罗马时代,传说亚历山大城有一位精通数学和物理的学者,名叫海伦.一天,一位罗马将军专程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将军每天从军营A出发,先到河边饮马,然后再去河岸同侧的军营B开会,应该怎样走才能使路程最短?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据说海伦略加思索就解决了它.从此以后,这个被称为“将军饮马”的问题便流传至今.【问题原型】将军饮马造桥选址费马点【涉及知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三边关系;轴对称;平移;【解题思路】找对称点,实现折转直二、将军饮马问题常见模型1.两定一动型:两定点到一动点的距离和最小例1:在定直线l上找一个动点P,使动点P到两个定点A与B的距离之和最小,即PA+PB最小.作法:连接AB,与直线l的交点Q,Q即为所要寻找的点,即当动点P跑到了点Q处,PA+PB最小,且最小值等于AB.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证明:连接AB,与直线l的交点Q,P为直线l上任意一点,在⊿PAB中,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AP+PB≧AB(当且仅当PQ重合时取﹦)e an dAl l t h i ng si nt he i rb ei n ga re go od fo rs 例2:在定直线l 上找一个动点P ,使动点P 到两个定点A 与B 的距离之和最小,即PA+PB 的和最小.关键:找对称点作法:作定点B 关于定直线l 的对称点C ,连接AC ,与直线l 的交点Q 即为所要寻找的点,即当动点P 跑到了点Q 处,PA+PB 和最小,且最小值等于AC.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证明:连接AC ,与直线l 的交点Q ,P 为直线l 上任意一点,在⊿PAC 中,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AP+PC ≧AC(当且仅当PQ 重合时取﹦)2.两动一定型例3:在∠MON 的内部有一点A ,在OM 上找一点B ,在ON 上找一点C ,使得△BAC 周长最短.作法:作点A 关于OM 的对称点A’,作点A 关于ON 的对称点A’’ ,连接A’ A’’,与OM交于点B ,与ON 交于点C ,连接AB ,AC ,△ABC 即为所求.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e an dAl l t h i ng sei n ga re go od fo rs 例4:在∠MON 的内部有点A 和点B ,在OM 上找一点C ,在ON 上找一点D ,使得四边形ABCD 周长最短.作法:作点A 关于OM 的对称点A’,作点B 关于ON 的对称点B’ ,连接A’ B’,与OM交于点C ,与ON 交于点D ,连接AC ,BD ,AB ,四边形ABCD 即为所求.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两定两动型最值例5:已知A 、B 是两个定点,在定直线l 上找两个动点M 与N ,且MN 长度等于定长d (动点M 位于动点N 左侧),使AM+MN+NB 的值最小.提示:存在定长的动点问题一定要考虑平移作法一:将点A 向右平移长度d 得到点A’, 作A’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连接A’’B ,交直线l 于点N ,将点N 向左平移长度d ,得到点M 。
将军饮马专题的教学设计
将军饮马专题的教学设计引言:将军饮马,为中国古代名将赤兔所骑马名。
将军饮马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形象之一,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将军饮马专题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将军饮马的意义、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将军饮马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将军饮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将军饮马的由来和起源- 将军饮马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将军饮马的相关诗词和艺术形象2. 将军饮马的艺术表现形式- 将军饮马的绘画艺术- 将军饮马的雕塑艺术- 将军饮马的文学作品3. 将军饮马的相关活动和传统节日- 将军饮马相关的庆典活动- 将军饮马相关的传统节日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将军饮马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将军饮马的好奇心。
2. 学习内容的讲解:- 介绍将军饮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将军饮马的起源和意义。
- 分析将军饮马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
- 分享相关的诗词和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将军饮马的艺术表现形式。
3. 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要求学生以将军饮马为主题进行创作,展示他们对将军饮马的理解和想象力。
-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行选择一个将军饮马相关的传统节日,并组织他们进行调研和策划。
最后,组织一场将军饮马节庆活动。
- 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要求学生以将军饮马为灵感,表达他们对将军饮马的理解和感悟。
4. 总结和展示:- 组织学生分享他们的绘画作品、调研成果和诗词创作,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 总结将军饮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对这一专题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思考。
《将军饮马问题》教学设计
《将军饮马问题》教学设计
将军饮马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它被广泛地用来教育学生珍惜大自然给予的一切。
在我国古代,将军何景谷因小剂量地投毒,使马被害而著称于世,其行为深受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尊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将军何景谷为了保护大自然而付出的代价以及他所做的贡献;
(2)让学生学会珍惜大自然的礼物,学会及时有效地保护大自然;
(3)让学生理解会在以节约资源、保护大自然的行为中获得价值。
教学内容:
第一步:
介绍《将军饮马》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将军何景谷的行为,以及他为保护大自然而付出的努力;
第二步:
引入现实,让学生学会珍惜大自然,及时有效地采取行动来保护大自然,保证其安全;
第三步:
针对学生学以致用,教育他们要在以节约资源、保护大自然的行为中得到价值,让学生明白“饮马”的道理。
教学过程:
(1)老师分享故事背景,学生讨论
(2)让学生自己尝试以《将军饮马》为案例,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及时有效地采取行动;
(3)利用视频影片,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对保护大自然有深刻的理解;
(4)结合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分解保护大自然该如何实施;
(5)强调一次“饮马”故事的道理,谈论节俭的重要性,利用真实的案例教育学生以及尊重大自然的重要性;
(6)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写一篇关于“将军饮马”的文章,以加深他们的理解。
教学结束:
老师总结本次教学的内容,督促学生将教训和理念融入到他们日常生活中,以保护大自然,节约资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自己得到更多价值。
将军饮马”问题》说课稿
将军饮马”问题》说课稿
一、引入
通过引入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将军饮马”问题的背景,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
介绍“将军饮马”问题的四个基本模型,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深入理解模型的应用。
三、练与拓展
通过练,让学生掌握基本模型,解决线段和最小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
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六、教学反思
通过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同时,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勇于提问、探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情境引入、合作探究、中考链接、课后小结和布置作业。
首先,在情境引入环节,我们通过讲述“将军饮马”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接着,在合作探究环节,我们建立了三类基本模型,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并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思路。
在中考前夕,我们适当给予学生肯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研究乐趣。
在中考链接环节,我们通过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分解降低难度,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在课后小结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收获,并布置两道思考题,以查漏补缺。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录,我们将黑板分为两大块,左边为模型展示区,右边为学生老师板演区。
这样可以时刻提醒学生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规范书写,及时发现并改正书写中存在的问题。
将军饮马问题复习课教案
将军饮马问题复习课教案
教学步骤
引入问题(5分钟)
引出将军饮马问题的背景和基本情境。
提问学生:你们还记得将军饮马问题是什么吗?
确保学生对问题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问题分析(10分钟)
回顾将军饮马问题的具体要求和限制条件。
强调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和难点,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解题思路(15分钟)
介绍常用的解题思路和策略。
强调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包括确定问题的边界条件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提示学生注意思考的层次和逻辑,以找到最优解。
案例讲解(20分钟)
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将军饮马问题的解题过程。
分步讲解解题思路和关键步骤。
强调问题求解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想法。
监督小组讨论的进行,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总结和巩固(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强调将军饮马问题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提供额外的练习题或资源,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练习题或问题,以进一步巩固对将军饮马问题的理解和解题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拓展知识和应用案例。
备注
确保课堂教学流畅进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军饮马模型(终稿)
将军饮马模型
一、背景知识:
【传说】
早在古罗马时代,传说亚历山大城有一位精通数学和物理的学者,名叫海伦.一天,一位罗马将军专程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将军每天从军营A出发,先到河边饮马,然后再去河岸同侧的军营B开会,应该怎样走才能使路程最短?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据说海伦略加思索就解决了它.从此以后,这个被称为“将军饮马”的问题便流传至今.
【问题原型】将军饮马造桥选址费马点
【涉及知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
三角形两边三边关系;轴对称;平移;
【解题思路】找对称点,实现折转直
二、将军饮马问题常见模型
1.两定一动型:两定点到一动点的距离和最小
例1:在定直线l上找一个动点P,使动点P到两个定点A与B的距离之和最小,即PA+PB最小.
作法:连接AB,与直线l的交点Q,
Q即为所要寻找的点,即当动点P跑到了点Q处,
PA+PB最小,且最小值等于AB.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证明:连接AB,与直线l的交点Q,P为直线l上任意一点,
在⊿PAB中,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AP+PB≧AB(当且仅当PQ重合时取﹦)
例2:在定直线l上找一个动点P,使动点P到两个定点A与B的距离之和最小,即PA+PB的和最小.
关键:找对称点
作法:作定点B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C,与直线l的交点Q即为所要寻找的点,即当动点P跑到了点Q处,PA+PB和最小,且最小值等于AC.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证明:连接AC,与直线l的交点Q,P为直线l上任意一点,
在⊿PAC中,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AP+PC≧AC(当且仅当PQ重合时取﹦)
2.两动一定型
例3:在∠MON的内部有一点A,在OM上找一点B,在ON上找一点C,使得△BAC周长最短.
作法:作点A关于OM的对称点A’,作点A关于ON的对称点A’’,连接A’ A’’,与OM 交于点B,与ON交于点C,连接AB,AC,△ABC即为所求.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例4:在∠MON的内部有点A和点B,在OM上找一点C,在ON上找一点D,使得四边形ABCD周长最短.
作法:作点A关于OM的对称点A’,作点B关于ON的对称点B’,连接A’ B’,与OM 交于点C,与ON交于点D,连接AC,BD,AB,四边形ABCD即为所求.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两定两动型最值
例5:已知A、B是两个定点,在定直线l上找两个动点M与N,且MN长度等于定长d (动点M位于动点N左侧),使AM+MN+NB的值最小.
提示:存在定长的动点问题一定要考虑平移
作法一:将点A向右平移长度d得到点A’,作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l于点N,将点N向左平移长度d,得到点M。
作法二: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1,将点A1向右平移长度d得到点A2,连接A2 B,交直线l于点Q,将点Q向左平移长度d,得到点Q。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最小值为A’’B+MN
例6:(造桥选址)将军每日需骑马从军营出发,去河岸对侧的瞭望台观察敌情,已知河流的宽度为30米,请问,在何地修浮桥,可使得将军每日的行程最短?
例6:直线l1∥l2,在直线l1上找一个点C,直线l2上找一个点D,使得CD⊥l2,且AC+BD+CD最短.
作法:将点A沿CD方向向下平移CD长度d至点A’,连接A’B,交l2于点D,过点D作DC⊥l2于点C,连接AC.则桥CD即为所求.此时最小值为A’B+CD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垂线段最短型
例7:在∠MON的内部有一点A,在OM上找一点B,在ON上找一点C,使得AB+BC 最短.
原理:垂线段最短
点A是定点,OM,ON是定线,
点B、点C是OM、ON上要找的点,是动点.
作法:作点A关于OM的对称点A’,过点A’作A’C⊥ON,
交OM于点B,B、C即为所求。
例8:在定直线l上找一个动点P,使动点P到两个定点A与B的距离之差最小,即PA-PB最小.
作法:连接AB,作AB的中垂线与l的交点,即为所求点P
此时|PA-PB |=0
原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例9:在定直线l上找一个动点C,使动点C到两个定点A与B的距离之差最大,即|PA-PB |最大
作法:延长BA交l于点C,点C即为所求,
即点B、A、C三点共线时,最大值为AB的长度。
原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例10:在定直线l上找一个动点C,使动点C到两个定点A与B的距离之差最大,即|PA-PB|最大
作法:作点B关于l的对称点B,连接AB,
交交l于点P即为所求,最大值为AB的长度。
原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典型例题 三角形
1.如图,在等边△ABC 中,AB = 6,AD ⊥BC ,E 是AC 上的一点,M 是AD 上的一点,且AE = 2,求EM+EC 的最小值
解:点C 关于直线AD 的对称点是点B ,连接BE ,交AD 于点M ,则ME+MD 最小,
过点B 作BH ⊥AC 于点H ,
则EH = AH – AE = 3 – 2 = 1,BH = BC 2 - CH 2 = 62 - 32 = 3 3
在直角△BHE 中,BE = BH 2 + HE 2 = (33)2 + 12 = 27
D B C D A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