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县悬岭后地区钼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本溪县悬岭后地区钼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摘要:从大的成矿环境来看辽东地区属优地槽相,变质岩分布广泛,是内生矿床的有利成矿地区。悬岭后地区经过近期地质工作研究发现钼、金、铅、锌矿化有一定成矿远景。本文在总结该区以往地质资料及地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本区的钼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对多金属成矿远景进行研究。

关键词悬岭后;钼多金属成矿;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远景

中图分类号:f407.4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层

区域上出露地层有太古界鞍山群;元古界辽河群、细河群及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等,大多呈近东西向展布。其中鞍山群以残留体形式零星分布于连山关混合杂岩体中,辽河群分布于研究区内东南部;细河群、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分布于悬岭后地区西北部。

1.2 区域构造

区域构造发育,褶皱构造以近东西向线性紧闭褶皱为主,断裂构造有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其中北东向、南北向断裂构造与金多金属矿化有关,悬岭后铅锌矿、盘岭铜矿即产于北东向、南北向断裂中。

1.3 混合岩及岩浆岩

区域上大面积出露连山关混合杂岩体,位于连山关背斜核部,为太古代晚期被元古代迭加的微斜混合杂岩,主要由混合花岗岩、混合岩组成。混合杂岩内有太古代混合花岗岩及鞍山群残留体,与地层呈混合交代接触。

1.4 区域矿产特征

区域矿产丰富,有悬岭后铅锌矿、白水寺金矿、盘岭铜矿、套峪金矿及众多铅、锌、金、铁矿点。这些矿产主要产于辽河群地层及其附近部位。

2 悬岭后地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为辽河群浪子山组、局部出露细河群钓鱼台组,多呈北西向展布,按由老到新次序分述如下:

辽河群浪子山组:一段为灰黑色石英岩及厚层状灰白色石英岩;二段一层为二云母石英片岩、含石榴石二云母片岩;二段二层为石榴石二云母片岩夹石英变粒岩、白云母石英片岩;二段三层为混合质石英岩、白色均质混合岩;三段为白色大理岩夹含钙浅粒岩、板岩、石英二云母片岩、石英变砂岩、透闪大理岩;四段为灰色石英片岩、千枚状板岩夹变质石英砂岩。

细河群钓鱼台组为厚层白色石英岩;地层总体产状倾向于北东,与早元古代混合岩呈不整合接触,与燕山期花岗岩呈断层接触。

2.2混合岩及岩浆岩

区内混合岩分布于南西侧,为连山关混合杂岩体,岩性为片麻状

黑云母混合花岗岩、红色混合花岗岩和白色混合花岗岩。

区内侵入岩主要为白水寺花岗岩体,是沿北西向的压性断裂侵入的花岗岩体,主要岩性为似斑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区内基性脉岩普遍发育,多呈岩墙状贯穿于辽河群地层、混合花岗岩中。

2.3 构造特征

区内构造发育,褶皱构造以近东西向线性紧闭褶皱、层间揉皱为主,断裂构造有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其中北东向、南北向断裂构造与多金属矿化有关,其中悬岭后铅锌矿、盘岭铜矿即产于北东向、南北向断裂中。

2.4 多金属矿床(体)特征

悬岭后铅锌矿赋存于浪子山组地层含硫化物碳质片岩与大理岩

的接触部位,矿体受南北向断裂控制,见5条铅矿体。

白水寺金矿产于辽河群大石桥组大理岩中,矿体长1000余米,宽度1-3m,上部为氧化矿,最高品位达300×10-6,深部为原生矿,金品位一般在10-25×10-6,有方铅矿、闪锌矿与之伴生。

通过钻探工作,在该区发现有钼矿化主要分布于肉红色-灰白色中粗料混合花岗岩中,矿化体厚度较大,但矿化品位较低,矿化主要赋存于混合花岗岩的构造裂隙中,围岩蚀变主要见有硅化、黄铁矿化以及石墨化等。

3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3.1 地层及岩性与多金属成矿的关系

据以往资料分析大理岩岩石层间列隙发育,为矿液提供良好的通道和赋存空间;岩石化学性质活泼,有利于矿液交代沉淀,因此本区分布的大理岩为成矿的有利条件。同时浪子山组地层中的含硫化物碳质片岩的分布为本区的成矿热液提供了较好的还原环境。

3.2 构造与多金属成矿的关系

悬岭后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区内北东向、南北向断裂与钼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多金属矿赋存于北东向构造中,悬岭后铅锌矿赋存于南北向构造中。

区内东西向断裂构造形成时间较早,是沿连山关背斜脆弱带被吕梁期花岗岩所充填的构造,而控制矿化体的南北向构造为东西向构造的诱导产物。通过吕梁期继承性的运动促使构造扩大加深,控制本区钼多金属矿产的分布,而与之派生的原生节理、裂隙,经燕山运动局部地段复活时,就构成了钼多金属成矿的有利构造空间;北东向剪切构造多为北西倾,倾角65°-85°,在接触带的基础上,经燕山运动形成矿区最发育的大断裂,被后来的脉岩充填;而脉岩成了有利于钼多金属矿产富集的屏障。

3.3 岩体与多金属成矿的关系

悬岭后地区处于白水寺岩体与连山关混合杂岩体的夹持区,具有特别的成矿区位优势。

连山关混合杂岩体形成时代为太古代—元古代,具明显的分带性,由里向外可分成混合花岗岩、混合岩和混合岩化变质岩等三个

带。接触带表现为一脆韧性剪切带,形成一系列的层间褶曲及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脆性断裂,为含矿热液迁移和沉淀提供了通道的场所。

白水寺岩体呈岩株状分布,为燕山期岩体,主体岩性以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类为主,其次为浅成相的中粗粒似斑黑云斜长花岗斑岩。该花岗岩副矿物中发现有黄铜矿、方铅矿、辉钼矿、钼铅矿、锡石等造矿矿物;微量元素分析成矿元素钼、铜、铅、锡在岩石中广泛存在。

3.4 围岩蚀变(热液活动)与多金属成矿的关系

在白水寺岩体与辽河群地层接触带及白水寺岩体与连山关岩体的接触部位东部发现规模较大蚀变岩带,呈北西向分布,可见有方铅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等热液蚀变。局部地段分析含金、铅,其中金含量0.3-0.5×10-6,铅含量0.07-0.2×10-2,深部经钻探揭露见到钼矿化体,钼含量1-3×10-4,规模亦较大。该接触带控制了研究区内的金、铅、钼矿化的分布。

4 结论

4.1 悬岭后地区钼及多金属矿化受地层(岩性)、构造及岩浆岩(脉岩)等因素的控制,其中构造控矿特征尤为明显,属热液充填交代型。

4.2 悬岭后地区是寻找钼、金、铅、锌等矿产较好的靶区,具有较好的成矿远景。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