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元代
元代文学文学常识1、“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声(生)。
2、小说话本: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有《碾玉观音》,公案故事有《错斩崔宁》。
3、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4、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窦娥、蔡婆婆、张驴儿、窦天章、桃杌)、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5、四大喜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6、关汉卿,伟大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本色派”,创作了“三国戏”,被明朱权称为“初为杂剧之始”。
7、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8、元曲“五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王实甫9、白朴,悲剧《梧桐雨》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喜剧《墙头马上》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之一,爱情戏,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10、马致远《汉宫秋》,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汉文帝、毛延寿)11、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黄梁梦》(吕洞宾、东华帝君、钟离权、骊山老母);《陈抟高卧》(宋太祖、陈抟、郑恩)12、纪君祥《赵氏孤儿》(与窦娥冤齐名的悲剧,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戏作,程婴、赵盾、公孙杵臼)救孤、搜孤《赵氏孤儿大报仇》戏剧冲突尖锐激烈,矛盾连续不断,层层迭进,气氛始终紧张而扣人心弦,因此,戏剧效果也特别强烈。
13、杨显之《潇湘雨》(崔甸士、张翠鸾、张天觉、崔文远、赵女),是一部以男子负心为题材的“婚变”杂剧。
14、李文蔚《燕青博鱼》(燕青、吴用、宋江、燕和、王腊梅、杨衙内、燕顺)尚仲贤《柳毅传书》(柳毅、龙女)郑廷玉《看钱奴》(贾仁、周荣祖、长寿、陈德甫)15、康进之《李逵负荆》(李逵、宋江、鲁智深)高文秀的《双献功》(白衙内、孙荣、郭念儿、李逵)16、李好古《张生煮海》(张羽、琼莲、龙王)写的是一出人神相爱的故事,神话剧。
17、石君宝的《秋胡戏妻》的故事源自汉代刘向《列女传》(罗梅英、秋胡、李大户);《曲江池》演妓女李亚仙与书生郑元和的爱情故事。
元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元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一、元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历史背景的影响。
元初,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地区;后来,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了元朝,统一了中国的南北。
在这个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频繁,文学融合了蒙元族和汉族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二、元代文学的特点1. 融合:元代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融合了蒙元族和汉族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在元代文学中,可以看到蒙古族和汉族的文学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创作出了很多融合了北方与南方文化特点的作品。
2. 戏剧:元代的戏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元代戏剧主要有元曲和皮影戏两种形式。
元曲以剧情曲折、音乐优美、表演生动而著称,其表演形式也对后世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
皮影戏则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享有盛誉。
3. 小说:元代小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元代小说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在形式上多种多样。
元代小说主要有民间故事、宫廷传奇、史话等,这些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元代文学的代表作品1. 元曲:《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爱情传奇戏剧,它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充满了音乐和舞蹈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在元代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国戏曲文学的珍品。
2. 皮影戏:元代的皮影戏以艺术手法和表演形式独特而著称,被视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
《三打白骨精》是元代著名的皮影戏剧,它以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皮影和声乐等多种手段生动地表现了一个神怪传奇故事。
3. 小说:元代的小说作品丰富多彩,包括《聊斋志异》、《水浒传》等。
《聊斋志异》是元代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它以神怪、鬼怪为题材,富有超自然的想象,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水浒传》是元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描写义士抗暴的故事为主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
四、元代文学的影响元代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试资料元代文学
第二编元代文学第一节元代历史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34年蒙古灭金统一北方的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1276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1368年明军攻下大都元室北迁第二节元代文化精神一多元并生二开阔正大三崇真贵俗第三节元代文学全景扫描以往讲元代文学主要讲元曲,而元曲中又主要讲属于剧曲的杂剧,形成了元代文学史中元杂剧一体独尊、一枝独秀的局面,这是不符合元代文学历史实际的。
元代的文坛,是诗、文、词、曲、小说以及文学批评的多元并兴,各体文学均取得了较高成就。
诗文依然是元代文学的大宗。
元代的诗文别集数量相当可观2013年出版的《全元诗》共收录元代近五千诗人的约十三万两千首诗。
曲家只有二百多人。
元代诗文数量可观,质量也相当高。
元末杨维桢在《玩斋集序》中说:“我朝古文殊未迈韩柳欧曾苏王,而诗则过之。
”元代文坛的特点:雅俗分流、文道互补、华夷一体诗词、散文、戏剧、小说四种文体第一次齐聚文坛。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宗教(儒、释、道、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文士齐聚文坛。
所谓“宋末词四大家”张炎、王沂孙、蒋捷、周密,从生活时代和政治倾向看,除周密可以确定为宋人外,其他三人,都应该说是元代词人。
生活于金元之际的元好问,以及元人白朴、仇远、张翥、邵亨贞等,都是很有成就的词人长篇白话小说,部分学者认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元人作品,但多数人认为两书成于明代。
当然,成书于明代也并没有否定它们是在元代逐渐成熟的。
元人传奇仅有《娇红记》、《春梦录》、《紫竹小传》、《姚月华小传》、《绿窗纪事》、《名姬传》数种。
其中《娇红记》是中国传奇小说史上的名篇。
第一章元代诗词一、前期诗文(由金入元的:如元好问、李俊民;由宋入元的:如方回、赵孟頫。
元朝本土的:如耶律楚材、郝经。
理学家:刘因、许衡。
)二、中期诗文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诗作多宗唐,体现出和平雅正的时代风气。
三、后期诗文1、杨维桢与“铁崖体”2、萨都剌3、王冕元诗,既不同于唐诗,它不要惊风雨、泣鬼神的强烈抒情,也不同于宋诗,它不追求警策与深致,不以翻新出奇、见解超人的议论取胜。
元代文学整理
古代文学(元代部分)名词解释1.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
说经,即演说佛书。
讲史,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
2.讲史话本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标名“平话”,如《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等。
“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
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取经诗话》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名卷分若干段,数量不等,凡17段。
每段均有标题;其末尾必有诗一首或二、三首,总括该段故事内容,揭示佛法无边、信佛则逢凶化吉的宗旨。
就“诗”与“话”的关系看,“话”是主体,演说蕴含佛理的故事;“诗”是一种辅助手段,便于听众或读者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取经诗话》叙述唐僧一行六人,往西天求请大乘佛法。
取经队伍由六人增至七人,但除唐僧、猴行者外,其馀诸人并无名姓称谓。
猴行者神通广大,已成为故事的主角。
各段故事有详有略,其中不乏精彩的片段。
《取经诗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说经话本的风貌,也反映出中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融会的情况。
4.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是相对于有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
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以示其有别于南诸宫调的特点。
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5.元曲四大家指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简称“关白马郑”(出自周德清《中原音韵》)。
关汉卿杂剧内容丰富,揭露黑暗,歌颂斗争和历史英雄,个性鲜明,结构巧妙,语言本色,风格激越奔放。
元明清复习资料
元明清复习资料一、元代文学1、元杂剧:元代初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剧样式。
2、元曲繁荣的标志:(1)、大量的优秀作家以元曲为代表的优秀作家群和众多的传世精品。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钟嗣成《录鬼簿》。
(2)大量优秀作品出现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白朴《梧桐雨》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3)演员(青楼好,生存存在问题的人)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4)专著钟嗣成《录鬼簿》、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5)声腔:是元杂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受到方言影响而产生的不同的演唱方式。
3、元杂剧清官戏《陈州粜米》(无名氏)爱情戏《墙头马上》(白朴)水浒戏《李逵负荆》(康进之)历史戏《单刀会》(关汉卿)4、元杂剧的人物和情节(1)、人物的类型化、个性化(2)(2)、情节的“史不按实”和雷同性(史不按实:在元代杂剧中出现了一批以历史为题材却没有按照史实来创作的作品。
)(3)5、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体制特征是指一种文学样式固定的创作模式.(1).结构固定:楔子、四折、题目、正名楔子起介绍人物情节的作用,加强情节间的联系,其位置不固定。
四折是杂剧的正文,由四组套曲组成,一组套曲就是一折,四组套曲杂以念白、搬演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表演形式:唱、念、科(3)角色分工极细.末:正末、副末、冲末、大末旦:正旦、副旦、贴旦、外旦杂:孤、卒子、孛老、卜儿、细酸净:副净、二净(4)大量使用“衬”字,音乐以北方音乐为主。
“衬"字是指在曲牌规定的字数之外,为了补足语气描摹情态而添加的字。
二、关汉卿1、小汉卿:高文秀蛮子汉卿:沈和甫2、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赏析:3、《救风尘》作者为关汉卿,其中主要人物有周舍、宋引章、赵盼儿,其中赵盼儿为主人公.5、《窦娥冤》的悲剧性质和民族特色6、《窦娥冤》的故事源起于《汉书·于定国传》“东海孝妇”.7、《窦娥冤》戏剧冲突的特点:戏剧冲突扣人心弦,丰富而集中,尖锐而生死攸关。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1234-1368)元代文学概论一、元代的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概况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我国几个政权并立的长期分裂局面,又一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并且蒙古族建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忽必烈像)1、在政治上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①蒙元不彻底的汉化政策;尖锐的民族、社会矛盾;多民族融合的社会。
国民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②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2、社会经济:①元代初期社会经济遭受较大破坏,后虽有所恢复,但始终未及宋代。
②在经济上具有民族掠夺的性质。
③商人地位的提高,带来了都市经济的大发展。
元大都成为世界知名的商业中心。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3、长时期废止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心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思想:①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②儒家的独尊地位和他的思想控制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早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时期。
③儒、释、道继续融合,产生了一种新道教——全真教。
二、儒生际遇与士人心态1、儒生地位低下“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谢枋得《叠山集》)主要原因: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收到民族歧视,少有进身之阶;科举时兴时废,制度不善。
2、士人心态多放任自流、隐迹江湖“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
”(余阙《青阳居士文集》)二、元代文学概况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4年(一)元代文学的总体特点1、俗文学取代雅文学,占据文学的主体地位。
其主要原因:一是文人际遇的改变;二是市民阶层的壮大,改变了接受者的层次结构。
古代文学 元代文学复习提纲
绪论一、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元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到统一的元王朝灭亡(1230—1368)。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三百多年来中国境内宋、辽、夏、金以及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
统一后元朝的疆域比汉、唐时代更为广阔,这种大一统的局面,扩大了国内各区经济相互调剂的范围,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元朝的制度基本上沿袭宋、金旧制,同时也保存了蒙古的某些旧制。
这是蒙古贵族统治集团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相应地采用“汉法”治理中原的必然结果。
元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中的上层统治阶级统治全中国的王朝,对其他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象。
在宋代形成的正统儒学的变种——理学,不仅在元代继续流行和发展,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官学。
元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兼收并用,因而佛教和道教在元代也十分盛行。
特别是金朝新起的全真教,在此时影响尤大。
二、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元代文学以杂剧、散曲、南戏的成就最高,即后人与“唐诗”、“宋词”相并称的“元曲”。
文人的内心愤懑和人民的反抗情绪在元代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并构成元代文学主要的思想特征,在杂剧、散曲、南戏、诗、文、词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元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在总体上以自然本色为主流,北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文而不晦,俗而不俚”,南戏“句句是本色语”,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词则“伉爽清疏,自成格调”。
元代文学显现出的自然朴素美,成为元、明、清时期文学的一股重要的审美思潮。
元杂剧作品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根据其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五类。
元杂剧的产生、完备和盛行,为我国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还在实际上争得了与传统文学样式——诗、词、文、赋——相颉颃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散曲的题材,主要有风情和隐逸两类,此外还有一些揭露现实和写景、咏史、抒怀之作。
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资料
复习思考题(一) 元代文学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
以创作“铁崖体”而闻名于元代诗坛得诗人就是 C 。
A王冕B萨都刺 C 杨维桢D 刘因2.被称为“曲状元”得就是 A 。
A马致远B关汉卿C白朴D张养浩3。
下列戏剧作品描写了“富贵弃妻”现象得就是 B 。
A《梧桐雨》B《潇湘雨》 C 《荆钗记》 D 《平山冷燕》4.被称之为“南戏之祖”得就是 B 。
A《荆钗记》B《琵琶记》C《西厢记》D《离魂记》5.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得就是 B .A 《拜月亭》 B《西厢记》 C《墙头马上》D《倩女离魂》6.下列不属于元诗四大家得就是 C 。
A 虞集B范梈 C杨维桢 D揭傒斯二、多项选择题1、《西厢记诸宫调》又名为CDE 。
A《西厢记》 B《莺莺传》C《董西厢》 D《弦索西厢》 E 《西厢搊弹词》2.元杂剧中被称为“四大爱情剧”得就是 BCDE 。
A《汉宫秋》 B《拜月亭》C《墙头马上》 D《倩女离魂》E《西厢记》3.位列“元曲四大家"得有 ABCE .A关汉卿B郑光祖C白朴 D 王实甫 E 马致远4.下列剧作属于关汉卿社会剧得就是ABC 。
A《窦娥冤》 B《鲁斋郎》C《蝴蝶梦》D《望江亭》E《救风尘》5.属于元杂剧前期剧作家得有 ABC 。
A 王实甫 B 马致远 C 纪君祥D郑光祖(后期) E 乔吉(后期)三、填空题 +赏析题(请记住名句,能分析其出处,并能进行简要赏析)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就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主要写景,在选择意向上,偏向秋得凄凉与别离之意。
秋之萧瑟。
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景,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就是凄凉。
大雁秋去春归,人一别何时归?“晓来谁染霜林醉?总就是离人泪”,由经霜得红叶这一暮秋之景发出疑问,以红叶醉酒得比拟由景入情,引出离人泪.秋之萧瑟配以离人得伤心泪。
烘托出离别之际得悲伤,抒发了崔莺莺心中得悲痛之情,表现出深深得离愁别绪。
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元代文学)
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元代文学)第六编元代文学一、填空题:1、“元曲”包括▁▁▁▁▁和▁▁▁▁▁。
(杂剧散曲)2、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分为▁▁▁▁▁、▁▁▁▁▁和▁▁▁▁▁三类。
(公案剧爱情剧历史剧)3、《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二、名词解释:1、元曲元曲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是唐诗和宋词之后的新发展,也是诗歌的一种新形式。
2、南戏南戏: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它是在北宋末叶到明嘉靖末期(时间),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地点)由最初的“温州杂剧”繁衍而成的(形成),以南曲演唱的性质相类的民间艺术的总称(性质)。
其别名又叫:戏文、南曲戏文、南曲、南戏、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
3、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是指元代著名的四位杂剧作家:即关汉卿、马致远、白仆、郑光祖(其中没有王实甫)。
三、问答题:1、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第二,杂剧情节变化自然,场面紧凑集中,富有戏剧性。
第三,杂剧一般都显示出滑稽的特点,注意调节观众的情绪。
第四,语言朴素自然,人物语言符合各自个性。
被视为元杂剧本色语言的典范。
2、简述《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的具体内容。
第三折是戏曲的高潮,写窦娥赴法场时,充分认识到政治的腐败,升华了她的反抗精神。
在临刑前,她发下三条大愿:一是一腔热血都飞在白练上;二是六月降下飞雪;三是楚州亢旱三年。
(结果一一实现)3、简述《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特色。
感天,使三伏天天降大雪,接着是楚州三年大旱。
动地,是杀头时血不落地,全飞溅在白练之上,这种手法便是浪漫主义的了。
就整剧来看,这绝对是一出现实主义的杰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构成了关汉卿剧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就现实主义来说,《窦娥冤》所反映的确实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流氓地痞横行霸道,贪官污吏草菅人命,这与后来《水浒传》、《金瓶梅》所反映出来的中国社会状况是一致的。
古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复习资料
①创作思想不同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苏轼的思想同时受儒道佛三家的共同影响。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与苏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辛弃疾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英雄侠气。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笑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②表现手法不同苏轼的词,首先,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次,在语言上,苏轼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的诗句人词,有时也运用民间口语,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
在辛弃疾的创作中,也有着自己明确的创作主张。
首先,他既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情言志的工具,用词来抒发自我内心的情感,又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经历、体验以论说形式表现于词中,这正是典型的"以文为词"。
其次,辛弃疾创造性地"以文为词"还表现在他时常将古人的散文语言直接用于词中,因而辛词的语言更加精炼。
无论是经语、史语、庄语、俚语都能"一经运用,便得风流",比苏轼更进一步地突破了前人的局限。
如《卜算子・漫兴》:"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第三,苏轼词中虽然也有用典的例子,但词到了辛弃疾,才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以托古喻今。
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六处用典:第一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第二是"人道寄奴曾住";第三是"元嘉草草":第四是"封狼居胥";第五是"佛狸祠下";第六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典故将词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反复渲染,反复咏叹,余味悠长,令人动容,感人弥深。
元代文学常识
Day7元代1.戏曲: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但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
➢杂剧: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
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
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
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
➢南戏:宋元时代流行在南方地区的用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
称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文。
2.元曲四大家:一种说法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北京)人,元杂剧的奠基人。
曾自称自己“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以《窦娥冤》、《拜月亭》、《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
➢白朴:字仁甫,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
代表作《汉宫秋》。
《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郑光祖:字德辉,代表作《倩女离魂》。
➢王实甫:名德兴,大都(北京)人,代表作《西厢记》脱胎于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
3.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剧情: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为女儿申冤。
➢纪君祥《赵氏孤儿》剧情:大将军屠岸贾陷害忠诚正直的大夫赵盾,将其满门抄斩。
赵盾的儿子赵朔,妻子是庄姬公主,幸免于难,她已怀有身孕。
后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
庄姬公主请求程婴救孩子出宫。
程婴与公孙杵臼[chǔjiù](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商议,程婴用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由程婴亲自去向屠岸贾告发。
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资料
复习思考题(一)元代文学部分-、单项选择题1 °以创作“铁崖体“而闻名于元代诗坛得诗人就是 C . A 王冕D 刘W三.填空题+赏析题(请记住名句,能分析其出处,并能进行简要赏析)1.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來谁染需林醉?总就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主雯写景,在选择意向上.偏向秋得凄凉与别离之总C 秋之萧瑟。
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最,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就是凄凉。
大雁秋去春归,人一别何时归?"晓來谁染霜林醉?总就是离人泪”,由经雷得红叶这一蓉秋之景发出疑问.以红叶醉酒得比拟由景入情.引出离人泪• 秋之萧瑟配以离人御伤心泪。
烘托出离别之际毎悲伤,抒发了禅莺莺心中得悲摘之情.表现出深深御离愁别绪。
2•原來蛇紫嫣红开遍,似这股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黄景奈何天,赏心乐爭谁家院?(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O "舵紫嫣红开遍"指茨朋娇艳得鲜花开遍斜迷人春色。
"斷井颓垣”就是说,井也T •涸、 回填.废r 毎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两句总味开始就是争奇斗艳,百芳吐华.到后來还就超一样斜只剩下颓圮得 残井断止。
花开人花谢了。
花开花谢.映照着主人公心绪得辕转。
社丽娘于火姪犠媳红开遍”之时•瞧到了「折井颓垣7 纵就是"良辰茨景”.也难抵冊光易逝.繁华背后御苍凉,一个“遍”字,瞧透了人间!S •枯藤老树昏邪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疫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睚°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作品内容木身,简简曾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 突袭。
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0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側谢得篇草•孤枯败落 得藤 枝,蔓缠在饱经沧桑斜老树上,时不交运得"昏呱呱呱•声声催 人心魄•把秋日黄昏得氛网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 御心里.冷冷清清・座落得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
中国古代文学史 元明部分重点整理
元绪论:1.元代历史: 1271——1368 元代文学:1234——13682.元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①从元代文学开始,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取代传统的抒情性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②古代文学的审美情趣也因此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由“温柔敦厚”转向“自然酣畅”。
3.元代的叙事文学主要包括说话、戏曲、说唱等三种主要形式。
元代的抒情文学主要包括诗、词、散曲三种。
4.关于“说话”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代侯白的笑话集《启颜录》。
5.宋代耐得翁《都城记胜·瓦舍众伎》中,将宋代的“说话”分为四种:小说(以讲说爱情、鬼怪、公案传奇故事为主)、说经(以讲说佛经故事为主)、讲史(以讲说历史兴衰战争故事为主)、说合生(以即席指物为说解的一种滑稽技艺)。
6.现存主要的宋元话本代表作:小说话本:《西湖三塔记》、《错斩崔宁》、《碾玉观音》、《包龙图断冤》等。
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
讲经话本: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7.宋元话本的思想内容:(1)以爱情为题材,肯定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渴慕,并赞扬他们的坚贞。
(2)以公案为题材,揭露官员的腐败无能,同时也对百姓所受的苦难寄予同情。
(3)以历史兴衰为题材,借古喻今。
(4)揭露社会现实,表现女性对男女平等与个性自由的强烈要求。
8.盛行于金元时期的说唱形式是诸宫调,又叫“搊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的首创者是宋代的孔三传。
诸宫调是将多种宫调的曲牌连缀成一套来演说一个故事,中间往往插入说白,是有人物、有情节的长篇说唱。
现存宋元“诸宫调”文本,全本只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残本是《刘知远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
9.元代戏曲形式包括杂剧和南戏两种。
戏曲创作和演出分为南北两个戏曲圈。
北方戏曲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南方戏曲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等,延及到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古代文学 元代文学复习提纲
绪论一、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元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到统一的元王朝灭亡(1230—1368)。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三百多年来中国境内宋、辽、夏、金以及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
统一后元朝的疆域比汉、唐时代更为广阔,这种大一统的局面,扩大了国内各区经济相互调剂的范围,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元朝的制度基本上沿袭宋、金旧制,同时也保存了蒙古的某些旧制。
这是蒙古贵族统治集团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相应地采用“汉法”治理中原的必然结果。
元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中的上层统治阶级统治全中国的王朝,对其他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象。
在宋代形成的正统儒学的变种——理学,不仅在元代继续流行和发展,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官学。
元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兼收并用,因而佛教和道教在元代也十分盛行。
特别是金朝新起的全真教,在此时影响尤大。
二、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元代文学以杂剧、散曲、南戏的成就最高,即后人与“唐诗”、“宋词”相并称的“元曲”。
文人的内心愤懑和人民的反抗情绪在元代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并构成元代文学主要的思想特征,在杂剧、散曲、南戏、诗、文、词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元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在总体上以自然本色为主流,北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文而不晦,俗而不俚”,南戏“句句是本色语”,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词则“伉爽清疏,自成格调”。
元代文学显现出的自然朴素美,成为元、明、清时期文学的一股重要的审美思潮。
元杂剧作品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根据其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五类。
元杂剧的产生、完备和盛行,为我国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还在实际上争得了与传统文学样式——诗、词、文、赋——相颉颃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散曲的题材,主要有风情和隐逸两类,此外还有一些揭露现实和写景、咏史、抒怀之作。
元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元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绪论辽西夏金第一节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一、元朝的历史地位积极面:元朝的大统一和民族融合;元朝开放的文化政策和活跃的中外关系。
消极面:经济破坏;落后生产关系注入;民族压迫与歧视。
二、元代文学的文化背景(一)、元代社会风尚的变迁饮食风俗服饰风俗婚姻风俗语言风俗(二)、元代的政治、文化制度第二节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贵浅不贵深杂剧散曲南戏话本诗文元杂剧的形成与兴盛元杂剧的来源与形成中国戏曲的产生和发展北宋宣和(1119一1125)到南宋绍兴(1151—1164)年间正式戏曲要具备三个条件:(1)化妆演唱。
(2)要用第一人称来演唱。
(3)高度故事性。
中国古代戏曲晚熟原因:一、发达的商品经济的晚出。
二、中国古代独特的思想文化及社会制度的制约。
(一)、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诗教”传统的束缚。
(二)、神话的过早失落,历史意识史官文化的过早觉醒。
(三)、叙事文学特别是早期史诗的不发达。
三、中国古代戏曲特有的综合性复杂性。
一、上古时代的歌舞,周秦时代发展成为节日或祭祀时的演出活动。
二、汉代角抵(牴)戏三、南北朝大面钵头踏摇娘四、唐代参军戏五、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大曲鼓子词元杂剧的形成“唐有传奇。
宋有戏曲、唱诨、词说。
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
”(陶宗仪《辍耕录》卷25 )北宋杂剧的表演体制:艳段正杂剧杂扮。
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一、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形成和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大德五年三月清明施钱二、元代政治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兴盛的作用。
三、元代文人社会地位相对降低,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关键。
四、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与元杂剧的形成和兴盛互为因果。
元杂剧的分期王国维认为应分为三个时期:蒙古时代,一统时代和至正时代。
卢前的《中国戏剧概论》、傅惜华的《元代杂剧全目》、孟瑶的《中国戏曲史》、李修生的《元杂剧史》等皆认同“三期”说。
元代文学常识
元代文学常识1、在宋代说话以故事题材划分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其中说经讲演佛禅道理;合生可能是即兴的滑稽伎艺;小说是脂粉灵怪、传奇公案;讲史又称平话,是讲述前代历史、兴废征战之事。
后两者都属于是有情节、有人物的叙事文学。
2、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3、元代杂剧和南戏的区别:这两个剧种的剧本虽然也都包括曲调、宾白、科(介)三个部分,但体制又有不同。
杂剧风行于大江南北。
1)体制上,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角色可以分为末、旦、净三类;题目在末尾;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而全剧只能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正旦主唱的叫“旦本”,正末主唱的叫“末本”。
2)音乐上,杂剧的唱腔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乐曲和中原传统曲调结合而成。
乐器伴奏以弦乐的为主,曲调多高亢刚劲。
3)内容上,多为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等。
南戏流传于东南沿海。
1)体制上,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
曲辞的宫调也没有规定。
南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
题目在最前面。
篇幅长短自由,视剧情的需要而定。
歌唱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合唱、轮唱,形式灵活多样,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
2)音乐上,用南方方音(分平上去入四声)和南方曲调演唱。
南戏的曲调则是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音乐的融合。
南戏的乐器伴奏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曲调温柔婉转。
3)内容上,多为婚姻爱情和家庭纠纷的题材为主。
4、散曲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它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文体。
它具有两点特性:一是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形式,加以铺陈、叙述。
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
明显的具有口语化、俚俗化,并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元代文学 复习纲要
元代文学复习纲要一、元代文学复习题(一)、填空1、元杂剧繁荣发展的中心,前期是大都(今北京),后期是杭州。
2、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因保存在《永乐大典》中,故又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3、《窦娥冤》的故事最早源于汉代“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临刑前对天发的三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三年。
关汉卿著名的杂剧作品还有《赵盼儿》、《望江亭》、《拜月亭》、《诈妮子》、《单刀会》、《西蜀梦》、《蝴蝶梦》等。
关汉卿的散曲名篇[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南吕·一枝花]《赠珠帘秀》等。
4、《西厢记》情节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
金代董解元创作的《诸宫调西厢记》,对《莺莺传》中描写的崔、张恋爱故事做了重大改变,使其主题等方面呈现了全新面貌。
王实甫《西厢记》则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在结构体制上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定制,达到五本二十一折,大大加长了剧本的长度,便于演出较为丰富的内容;演唱形式也突破了一人主唱的模式;又增加了《董西厢》没有的人物。
《王西厢》最著名的是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中的第三折“长亭送别”。
5、白朴的《墙头马上》是一部著名的喜剧,男女主人公分别是裴少俊和李千金。
故事题材来源于白居易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
《梧桐雨》是著名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分别是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
该剧以唐明皇为主角,是末本戏。
题材演变: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乐史《杨太妃外传》等。
6、马致远的《汉宫秋》叙述的是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但剧中的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并非源于史实,奸臣毛延寿亦属虚构。
该剧以汉元帝为主角,是末本戏。
马致远创作了大量的神仙道化剧,如《黄粱梦》、《陈抟高卧》等,宣扬了消极避祸意识。
7、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叙述的是春秋时晋灵公手下文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是著名的历史悲剧。
元代文学复习1
元代文学课程学习要求•一、了解教材各编中所提及的文学史知识,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二、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并研读其代表作品。
•第三章王实甫与《西厢记》•第四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与作品•第五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第六章元代散曲第七章元代诗文绪论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1.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2.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3.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曲(词):歌唱部分宾白:语言部分科(介):动作部分2、演唱体制:用北曲演唱。
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
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
3、角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三、元杂剧的创作•《元刊杂剧三十种》,这是现存最早的元杂剧作品集,该选本保存了元杂剧剧本的原有风貌,是研究元杂剧的珍贵文献。
•明人臧晋叔《元曲选》,选剧一百种,又名《元人百种曲》,它是影响最大的元杂剧选本。
•近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
元杂剧作家的创作的活动大致以元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1307年)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元杂剧创作最兴盛的时期是前期,活动中心是大都(今北京)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高文秀、康进之、纪君祥等等。
一、《西厢记》故事流变唐代: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
宋代:赵令畴《蝶恋花鼓子词》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二、剧情梗概(共五本二十一折)第一本:第一折:惊艳。
第二折:借厢。
第三折:联吟。
第四折:闹斋。
第二本:第一折:寺警。
第二折:退兵。
第三折:请宴。
第四折:赖婚。
第五折:听琴。
第三本:第一折:前候。
第二折:闹简。
第三折:赖简。
第四折:后候。
第四本:第一折:酬简。
第二折:拷红。
第三折:送别。
第四折:夜梦。
第五本:第一折:报捷。
第二折:寄愁。
第三折:争婚。
第四折:团圆。
三、艺术成就1、对杂剧艺术形式的革新2、叙事结构完整严密,戏剧冲突双线交错展开,剧情曲折回环,铺展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文学文学所处的环境:经济: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政治:二、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思想:三、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文化:四、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剧本结构特点,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折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一般一折用一套曲子,多少不一,但属同一宫调,第一支曲子标出宫调名称,最后一支用“煞”或“尾”(二)表演形式特点:曲、科、白相结合。
(三)脚色分行特点:散曲的特点:1、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抒情曲体,与科白情节没联系;2、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3、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4、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衬字可多可少,衬字的增加具有口语化、俚俗化,使曲意具有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5、散曲风格可分为本色派和文采派两种类型,前者本色豪放,后者斑斓婉丽。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一、自然与题旨显露。
二、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
三、大异于温柔敦厚传统的文学观念。
《西厢记诸宫调》思想内容:热情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队礼教的反抗。
这部作品成了一个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
艺术成就:发挥了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曲尽其妙地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波澜起伏、好事多磨的恋爱故事,又深入细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
作者借助说与唱词,把张生的痴迷和莺莺的娇羞,还有婢女红娘的爽朗机灵,写的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在语言方面,既不太文也不太俗,呈现出质朴奇骏的独特风格。
《窦娥冤》思想的核心:揭露社会的不公正一是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
二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这一结果彻底动摇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
窦娥形象分析:1.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2.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
3.敢于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
第三折的艺术手法:1、塑造人物的特点:(1)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冲突中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在正面人物身上,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点。
2、张弛交错的戏剧结构。
3、强烈壮美的悲剧气氛。
4、质朴明快而又具有个性化的戏剧语言第三折思想内容:在注定要冤屈而死时,她先是咒天骂地,指斥天地不分清浊是非,怕硬欺软,使老百姓有苦难言;在刑场上发下三桩誓愿,并且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正由于她那么软弱、那么善良、那么安分守己,她的负屈衔冤、她的愤怒反抗才能赢得观众的最大的同情。
关汉卿通过窦娥形象的塑造,揭露了元代社会种种腐败黑暗的现象:高利贷的残酷剥削,流氓无赖到处横行,社会秩序的混乱,谋财害命随时发生,衙门暗无天日,官府的草菅人命,下层文人穷困潦倒,善良人民饱受欺凌,横遭虐杀,表现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两条冲突线索: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以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
全剧的戏剧冲突的发展,并不是平铺直进,而是有张有弛,急缓相间,引人入胜。
全剧四个高潮,每个高潮的出现,都有一个酝酿、积聚、渐进的过程,突发事变既出人意料,又是逻辑的必然。
《西厢记》的创作主题:反封建战斗性:(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人物分析:(一)莺莺:1、真实、生动地展示了爱情心理。
2、做假好瞒。
3、重情轻利。
(二)红娘:1、善良、成人之美,任劳任怨,总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2、机智——以礼对礼。
常摆出一副俨然正经的架势,满口孔孟道学,令对手哭笑不得。
3、泼辣——斗争精神强,明辨是非,有正义感。
(三)张生:1、本质上的志诚种、傻角。
这是莺莺眼中的张生。
2、外在形式表现为风魔汉。
这是红娘眼中的张生。
3、性格上的银洋蜡枪头。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一)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二)精确细腻的心理刻画(三)自然华美的语言风格。
《梧桐雨》的意蕴:《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将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
白朴以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唐王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失去的杨妃后的苍老、寂寞与哀伤。
表达了对盛衰荣枯无法预料和把握的幻灭感。
既是写历史人物,也渗透了白朴的人世沧桑和人生悲凉之感。
《汉宫秋》对历史题材的改造:(一)对主题的改造。
马致远将正史中的汉强匈奴弱改为汉弱匈奴强;将昭君自动请行改为匈奴以武力强索昭君;将昭君出塞后结婚生子改为投江自杀。
从而,将原故事表现民族和睦的主题改为反抗民族压迫的主题。
二)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改造。
将民族和睦的象征或政治的牺牲品的王昭君改写成带有悲剧色彩的爱国女英雄。
将好色而昏庸的汉元帝改写成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形象:既昏庸无能又忠于爱情。
将毛延寿由画工身份改变为中大夫,从一般小人变为卖国汉奸,意在批判宋末变节投降元军的卖国奸臣。
围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他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北方戏剧圈:大都作家群:纪君祥《赵氏孤儿》杨显之《潇湘雨》石子章、王仲文河北作家群:李文蔚《燕青博鱼》尚仲贤《柳毅传书》、戴善甫《风光好》郑廷玉《看钱奴》山东作家群:康进之《黑旋风负荆》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李好古《沙门岛张生煮海》武汉臣《老生儿》。
山西作家群:(一)石君宝《秋胡戏妻》(二)李潜夫《灰栏记》南方戏剧圈:郑光祖和《倩女离魂》乔吉《两世姻缘》宫天挺《死生交范张鸡黍》金仁杰《萧何月下追韩信》杨梓《敬德不伏老》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南戏的体制特点:(一)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
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
(二)在演唱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
(三)在音乐上,主要以南曲演唱。
有入声。
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
末《琵琶记》故事的演变:1、形式:由说唱艺术到戏曲。
2、内容:由悲剧到喜剧。
3、态度:对书生由谴责到同情,最后肯定。
《琵琶记》悲剧意蕴:1、揭示出蔡家悲剧的真正根源。
(1)从结局来看,孝子不孝。
(2)从情节来看,欲孝不能。
(3)不孝之因。
忠与孝的矛盾。
三辞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2、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环境。
3、表现了民族的优秀品质。
《琵琶记》人物刻画手法:1、层层渲染。
2、心理描绘。
双线结构:(一)京城—中考—得官—为婿—赏月—思亲拜寿—逼试(二)守孝—旌表陈留—遭灾—请赈—食糠—葬亲—寻夫(三)强烈对比:两线对比:一富一贫,一贵一贱,一乐一哀、一闲一忙。
前后对比:开头和结尾一喜一悲,一热一冷。
(四)语言特色:两种语言风格---本色与华丽。
赵五娘的形象:精心塑造了富有艺术生命力的赵五娘的形象,苦难与坚韧的化身,典型的概括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千千万万的劳动妇女的美好品质,对丈夫有深厚的感情,生活上不慕富贵,挑起持家养亲的重担。
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立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
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
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元代散曲作家:前期作家三类:书会才人作家:关汉卿、王和卿。
2、平民胥吏作家:马致远和白朴等。
3、达官显宦家卢挚、姚燧等。
创作风格以豪放为主。
后期代表作家:张可久、乔吉有“曲中李杜”之称。
词风清丽。
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揭露最高封建统治者神圣威严的虚伪面目。
以“制作新奇”著称。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刘时中两套《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数,前套由15支曲组成,后套长达34曲,为元散曲中罕见的长套。
分析《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描述羁旅游子的作品,以其意境高远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被称为秋思之祖。
此曲只有二十八个字,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副绝妙的秋野夕照行旅图,并准确细腻地刻画出游子的漂泊的心境,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
句句有景,景景有情,情景交融,妙合无垠。
既明快奔放、通俗如话,有元曲之长;又含蓄委婉,得唐诗之妙境。
以作画手法作诗,叙述视线遵循全景—特写—远景的顺序,极尽渲染之能事,将作者的感情浸透于景物中,这是唐诗常用的手法。
意象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画面极具张力,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空间,这也是唐诗的特征。
画面凄美,基调忧戚,雅俗相融,神韵悠远,对唐人形成一定的突破。
分析张养浩《潼关怀古》;作者从沿途景色勾起思古之情,追昔抚今,结句点题。
在艺术上,此曲寥寥数语,高度概括,精警深刻,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叹咏历代王朝的兴亡,实际上却是哀痛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在时代更替的动乱中所蒙受的蹂躏之苦。
全曲气势雄浑、语言刚劲,体现了张养浩作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杨维桢“铁崖体”的出现。
特征有三; 一是,意境雄奇飞动。
二是,抒情富有力度. 三是,个性鲜明突出。
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乐府诗。
明代经济发展及社会思潮变化对文学的影响:1,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的繁荣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2,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的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3.在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4,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的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5.俗文学的繁荣及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一)皇帝成了各个统治集团争夺利用的工具,已经没有任何权利,只是名义上的合法的最高统治者,各个政治集团想把皇帝争到手,只是为了发号施令名正言顺。
(二)各个政治集团都利用妻女姐妹作为工具与对方达成协议,撕破了廉耻,把女人当成搞阴谋的工具。
如“王司徒巧使连环计”、“曹操许婚袁谭”、“袁术与吕布联姻”、“刘备东吴招亲”等等。
(三)即使是亲兄弟之间也互相争夺残杀,你死我活,全没有了骨肉亲情。
如袁绍的儿子兄弟之间同室操戈;刘琦的上屋抽梯等。
(四)各政治集团之间尔虞我诈、背信弃义、借刀杀人已成家常便饭,撕破了封建阶级所讲求的仁义礼智信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