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俗调查报告
篇一:婚俗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5周年婚俗的变化
经过35周年的时间转移,中国人的结婚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最初的简朴风格走向多元化,不断创新,时尚元素的添加让婚礼变得格外炫目与多姿多彩。我们从爷爷奶奶辈的婚俗到爸爸妈妈辈的婚俗介绍,直至今日。
生,死,爱(婚)是人生三部曲,而婚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多年家庭伦理,血缘继承观念中,家族能否繁衍生息,人丁是否兴旺,是一件万分重要的事。结婚就关系到了传宗接代的大事,所以婚礼程序繁琐,礼仪众多。
这个在清朝流行的习惯在我们村也有发生,我采访了一下这个童养
媳老婆婆,她说那时是因为家里面孩子太多,家里面没有经济能力
供养起这么多个小孩,结果是她们最小的两个姊妹(另一个是她妹
妹)被家人送给别人当童养媳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招婿婚,招赘婚
大多是因为女方的父母没有儿子,他们希望招赘女婿来照顾他们,在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种情况,我的二叔就是,因为女方那边没有男丁,
所以他们两结婚的时候是男方“嫁”到女方去,这样就我二叔名义上
就成了岳父的儿子了。
跟这几种传统保守情况不同的恋爱自由是九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
事,下面重点讲这种情况。
现在我所见的恋爱比较少说媒这一情况了,当然也是存在的,但
不细说,现在一般的恋人之间都是彼此自愿相识自愿交往恋爱自由,
跟基本的谈婚论嫁的习惯差不多,比较有特色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在城市地区婚礼形式略有所不同。在礼仪上跟农村相似,但是嫁妆比农村高档很多,与大城市相仿。当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是最高档的嫁妆了。俗称的“三大件”开始普及。结婚时,新郎用永久牌自行车把新娘载回家,亲朋好友夹道欢迎,在当时是最体面的婚礼了。可大多数农村人结婚时是用船把新娘和她的嫁妆接回家的。嫁妆很少,以基本的生活用品为主,财礼80—100元算是比较体面了。在婚宴上,城里人则稍微讲究一些,财礼也多一些。
迎亲,在女方方面,出嫁前要把有关的嫁妆准备好,不管是哪个姑娘出嫁,习俗当中一定要准备的是三包稻谷和三个母亲或亲人送的星状的东西,表示三生有幸的意思;在男方方面,迎亲一定要带一两个伴郎到村口等着,等到新娘到来的时候,新郎就牵着新娘的手或者就和新娘一起走着回新郎家,沿途遇到的人,如果是成年人的话新郎必须在伴郎的帮助下的给沿途遇到的人点上一支烟,如果是小孩的话,就发一个利是,到新郎家后,新郎家就开始招呼新娘家来的客人。在招呼客人的时候,一般最重要的是吃饭的时候,当客人们在进餐的时候,新郎要和新娘向客人们逐一敬酒递烟,客人在喝下新人敬的酒之后,就会分别给一个结婚利是新郎和新娘。等敬完酒之后,新娘就进入洞房等候新郎。吃婚宴这里称作“饮酒”。这里的婚宴都是十八个菜,三个汤。这十八个菜有十个用小盘盛装,这些是小菜,另外八个则用大盘盛装,有鸡鸭鱼肉等,三
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婚礼基本有以下特点:第一,建国后废包办婚姻反铺张婚礼是当时中国百业待兴的经济形式下所必需提倡的。婚礼简单有序:一般都是邀请单位领导当证婚人,新人先向毛主席像鞠躬,右手握拳,举于肩上,当众背诵一段毛主席的语录,“我们都是)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顺其自然。婚姻作为人生这么重要的事,历来受到
的爷爷奶奶来讲,我爷爷也是到了结婚年龄就叫媒人找了一个也是待
嫁的女生,基本上是双方见过一面之后就开始订婚了,根本没有拍拖
的这么一个阶段,我爷爷说那是因为那时根本没有空谈感情,因为那
时才五几年,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到处都在搞大生产。还有一种情况
是叫“童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
在1978-1982年结婚的人群中,大多农民出生。虽然封建制度早已废止,改革开放也刚刚起步,但数千年来的封建儒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所以在对待婚姻上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为主,主张门当户对。在整个结婚礼仪中,很多农村地区仍保留了传统的婚礼形式。婚前要合八字,看属相,配五行以及需经历提亲,订亲,成亲,看嫁资,安床伴郎,享先,坐花轿,开面,上轿,拜堂如此繁琐的程序。在婚礼的第一天晚上,还有“贺郎酒”,即在拜堂晚上,男家为好日正席酒。新娘须逐桌为长辈和其他客人斟酒,酒要斟满但又不能溢出。喜宴之后就是吵新房,谚云“三日无大小”。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要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五颗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踝,说是看“老寿星”。闹到了午夜大家才会散去。成亲之后,还要“回门”,摆满月盘“。
说亲,在择亲的基础上,男家则备办一篮糯米饭,几斤肉,一壶
酒,几斤米糕(或饼子)等,于吉日良辰正式托媒人将礼物送往女家
举行“吃开口饭”。女家热源自文库接待,邀请家族长辈陪同媒人进餐。从
此双方婚姻关系正式认可,结成亲家,往来逐渐密切。
订亲,通过“吃开口饭”后,时隔一年半载,就举行较为体面的订亲仪式。订亲时,男方要备办猪肉鸡鸭肉、水酒、米糕(或饼子)、、香烟、白糖、礼金、等礼物,其中,猪肉、水酒、米糕、礼金等主要礼物的数量多少,事先征求女家的意见确定。订婚之日,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和押礼先生及一批青年将礼物送往女家,对方将送去的礼物摆设在堂屋,供众亲友观赏。女家举办宴席盛情款待亲友及媒人押礼一行。宴会结束,媒人、押礼,告辞回程。押礼一行到达后,主人将女家互换互赠的礼物摆设在香火下,烧香燃烛,供奉相亲,举办盛席宴请亲友,订亲事告结束。
人们的重视,而婚礼作为重中之重肯定也不会可以轻视,隆重婚礼上
的各种各样的礼节和习俗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婚礼特色因地区、时间
而有所不同,而今天要讲的就是我们石桥镇当地的婚姻习俗,虽然中
国民族的婚礼很多习俗与理解是相通的,但是每个地区都会有各自的
特色。
关键词:广西苍梧县石桥镇、礼节、排场、习俗、喜庆
石桥镇位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在广西最东面,此地处于两广交
大体上没什么区别,因为我们这边地区没有少数民族,所以婚姻习俗
基本上都是典型的汉族婚姻仪式,但是也有不少地方特色。在此给大
家分析一下。
在此先说一下我们这里婚姻习俗的历史,据我在村里面问老人得
出的结果,在九几年以前,我们这的婚姻习俗还是非常传统与保守的,
基本上都是通过说媒来定婚情的,根本上没有什么自由恋爱,就拿我
界地,位于苍梧县东北部,距梧州市57公里,属亚热带、半丘陵地区,
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优质稻谷,俗称苍梧县
北部粮仓,虽然本镇以农业经济为主,但是石桥镇却是全国小康示范
镇和广西自治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市、县文明圩镇和文明市场,
大部分的青年人都去广东打工为生,本镇以及附近几个镇的婚姻习俗
篇一:婚俗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5周年婚俗的变化
经过35周年的时间转移,中国人的结婚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最初的简朴风格走向多元化,不断创新,时尚元素的添加让婚礼变得格外炫目与多姿多彩。我们从爷爷奶奶辈的婚俗到爸爸妈妈辈的婚俗介绍,直至今日。
生,死,爱(婚)是人生三部曲,而婚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多年家庭伦理,血缘继承观念中,家族能否繁衍生息,人丁是否兴旺,是一件万分重要的事。结婚就关系到了传宗接代的大事,所以婚礼程序繁琐,礼仪众多。
这个在清朝流行的习惯在我们村也有发生,我采访了一下这个童养
媳老婆婆,她说那时是因为家里面孩子太多,家里面没有经济能力
供养起这么多个小孩,结果是她们最小的两个姊妹(另一个是她妹
妹)被家人送给别人当童养媳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招婿婚,招赘婚
大多是因为女方的父母没有儿子,他们希望招赘女婿来照顾他们,在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种情况,我的二叔就是,因为女方那边没有男丁,
所以他们两结婚的时候是男方“嫁”到女方去,这样就我二叔名义上
就成了岳父的儿子了。
跟这几种传统保守情况不同的恋爱自由是九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
事,下面重点讲这种情况。
现在我所见的恋爱比较少说媒这一情况了,当然也是存在的,但
不细说,现在一般的恋人之间都是彼此自愿相识自愿交往恋爱自由,
跟基本的谈婚论嫁的习惯差不多,比较有特色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在城市地区婚礼形式略有所不同。在礼仪上跟农村相似,但是嫁妆比农村高档很多,与大城市相仿。当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是最高档的嫁妆了。俗称的“三大件”开始普及。结婚时,新郎用永久牌自行车把新娘载回家,亲朋好友夹道欢迎,在当时是最体面的婚礼了。可大多数农村人结婚时是用船把新娘和她的嫁妆接回家的。嫁妆很少,以基本的生活用品为主,财礼80—100元算是比较体面了。在婚宴上,城里人则稍微讲究一些,财礼也多一些。
迎亲,在女方方面,出嫁前要把有关的嫁妆准备好,不管是哪个姑娘出嫁,习俗当中一定要准备的是三包稻谷和三个母亲或亲人送的星状的东西,表示三生有幸的意思;在男方方面,迎亲一定要带一两个伴郎到村口等着,等到新娘到来的时候,新郎就牵着新娘的手或者就和新娘一起走着回新郎家,沿途遇到的人,如果是成年人的话新郎必须在伴郎的帮助下的给沿途遇到的人点上一支烟,如果是小孩的话,就发一个利是,到新郎家后,新郎家就开始招呼新娘家来的客人。在招呼客人的时候,一般最重要的是吃饭的时候,当客人们在进餐的时候,新郎要和新娘向客人们逐一敬酒递烟,客人在喝下新人敬的酒之后,就会分别给一个结婚利是新郎和新娘。等敬完酒之后,新娘就进入洞房等候新郎。吃婚宴这里称作“饮酒”。这里的婚宴都是十八个菜,三个汤。这十八个菜有十个用小盘盛装,这些是小菜,另外八个则用大盘盛装,有鸡鸭鱼肉等,三
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婚礼基本有以下特点:第一,建国后废包办婚姻反铺张婚礼是当时中国百业待兴的经济形式下所必需提倡的。婚礼简单有序:一般都是邀请单位领导当证婚人,新人先向毛主席像鞠躬,右手握拳,举于肩上,当众背诵一段毛主席的语录,“我们都是)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顺其自然。婚姻作为人生这么重要的事,历来受到
的爷爷奶奶来讲,我爷爷也是到了结婚年龄就叫媒人找了一个也是待
嫁的女生,基本上是双方见过一面之后就开始订婚了,根本没有拍拖
的这么一个阶段,我爷爷说那是因为那时根本没有空谈感情,因为那
时才五几年,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到处都在搞大生产。还有一种情况
是叫“童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
在1978-1982年结婚的人群中,大多农民出生。虽然封建制度早已废止,改革开放也刚刚起步,但数千年来的封建儒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所以在对待婚姻上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为主,主张门当户对。在整个结婚礼仪中,很多农村地区仍保留了传统的婚礼形式。婚前要合八字,看属相,配五行以及需经历提亲,订亲,成亲,看嫁资,安床伴郎,享先,坐花轿,开面,上轿,拜堂如此繁琐的程序。在婚礼的第一天晚上,还有“贺郎酒”,即在拜堂晚上,男家为好日正席酒。新娘须逐桌为长辈和其他客人斟酒,酒要斟满但又不能溢出。喜宴之后就是吵新房,谚云“三日无大小”。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要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五颗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踝,说是看“老寿星”。闹到了午夜大家才会散去。成亲之后,还要“回门”,摆满月盘“。
说亲,在择亲的基础上,男家则备办一篮糯米饭,几斤肉,一壶
酒,几斤米糕(或饼子)等,于吉日良辰正式托媒人将礼物送往女家
举行“吃开口饭”。女家热源自文库接待,邀请家族长辈陪同媒人进餐。从
此双方婚姻关系正式认可,结成亲家,往来逐渐密切。
订亲,通过“吃开口饭”后,时隔一年半载,就举行较为体面的订亲仪式。订亲时,男方要备办猪肉鸡鸭肉、水酒、米糕(或饼子)、、香烟、白糖、礼金、等礼物,其中,猪肉、水酒、米糕、礼金等主要礼物的数量多少,事先征求女家的意见确定。订婚之日,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和押礼先生及一批青年将礼物送往女家,对方将送去的礼物摆设在堂屋,供众亲友观赏。女家举办宴席盛情款待亲友及媒人押礼一行。宴会结束,媒人、押礼,告辞回程。押礼一行到达后,主人将女家互换互赠的礼物摆设在香火下,烧香燃烛,供奉相亲,举办盛席宴请亲友,订亲事告结束。
人们的重视,而婚礼作为重中之重肯定也不会可以轻视,隆重婚礼上
的各种各样的礼节和习俗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婚礼特色因地区、时间
而有所不同,而今天要讲的就是我们石桥镇当地的婚姻习俗,虽然中
国民族的婚礼很多习俗与理解是相通的,但是每个地区都会有各自的
特色。
关键词:广西苍梧县石桥镇、礼节、排场、习俗、喜庆
石桥镇位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在广西最东面,此地处于两广交
大体上没什么区别,因为我们这边地区没有少数民族,所以婚姻习俗
基本上都是典型的汉族婚姻仪式,但是也有不少地方特色。在此给大
家分析一下。
在此先说一下我们这里婚姻习俗的历史,据我在村里面问老人得
出的结果,在九几年以前,我们这的婚姻习俗还是非常传统与保守的,
基本上都是通过说媒来定婚情的,根本上没有什么自由恋爱,就拿我
界地,位于苍梧县东北部,距梧州市57公里,属亚热带、半丘陵地区,
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优质稻谷,俗称苍梧县
北部粮仓,虽然本镇以农业经济为主,但是石桥镇却是全国小康示范
镇和广西自治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市、县文明圩镇和文明市场,
大部分的青年人都去广东打工为生,本镇以及附近几个镇的婚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