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波普尔理性批判主义的一个反批评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科学哲学理论对20世纪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可证伪性”理论为核心,挑战了传统的归纳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知识的增长、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等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并对其进行批判分析。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可证伪性,而非可验证性。
这一观点颠覆了之前许多哲学家的看法,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根据波普尔的看法,一个理论如果无法被经验事实所反驳,则它就不能被视为科学。
他通过提出“可证伪性”这一标准,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波普尔科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一个科学理论都必须能够被经验验证或否定。
如果一个理论在任何实验中都无法被证明为错误,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通过光速测量和天体引力透镜现象等来检验,而某些哲学或宗教理论则因缺乏可证伪性而无法被纳入科学范畴。
知识的增长波普尔还强调,科学知识并不是线性的累积,而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不断发展和更新。
这个过程包括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以及根据实验结果修改假设。
他用“知识树”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每当一项理论被否定,就如同从树上掉下一片叶子,而新的理论则如同新芽般从树根中滋生而出。
这种观点使波普尔对于科学发展的理解更加动态。
科学进步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数据和事实,而是在不断地挑战现有理论,寻找更具解释力的新理论。
因此,他认为,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相反,它是知识发展的必要步骤。
科学与社会波普尔在其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进一步探讨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开放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共存,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
他反对“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并不是注定会朝某一方向发展的,而是由无数个体选择和事件构成的。
这种思想在政治哲学和社会改革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普尔和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思想对比评述
波普尔和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思想对比评述科学发展模式是关于科学发展的规律性、主要特征和内在机理的概括和描述。
20世纪以来,对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研究一直是西方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先后主要有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积微渐进模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范式”革命模式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本文就波普尔和其学生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思想进行比较述评。
1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波普尔(K. R. Popper, 1902 - 1989),英籍奥地利人,当代着名的哲学家,代表作有《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测与反驳》等,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在波普尔之前,科学发展的模式结构主要是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主流,代表人物是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
在科学方法上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归纳方法基础上的,科学发展是一种逐渐累积的模式,只有当知识通过纯粹累积的经验和获取科学理论的形式时,才可以谈论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科学发展的过程, 首先是感觉经验,之后通过归纳先形成假说,假说通过观察和实验形成科学理论。
对于经验是否具有真理的内容,是否有意义,他们推崇“意义标准”和“可证实原则”。
凡是能被经验所证实的,是有意义的,即是科学的,反之属于非科学。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主要是来自对牛顿以来的自然科学,其中机械论占统治地位。
20世纪初,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代表的新科学理论, 开始与牛顿力学所包含的机械论相冲突。
着名英国科学家爱丁顿设计的日蚀观测实验彻底震惊了波普尔。
牛顿理论曾被无数次地证实过,但在这一次重要的反驳中失败了。
波普尔通过对科学在动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知识的猜测性、否定性和假说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科学发展模式的“证伪”原则。
他认为科学是通过不断猜测、不断否证、不断推翻旧理论建立新理论的突变方式向前发展的。
科学中不存在证实为真的理论,只存在可以否证,可以反驳和可以推翻的猜测和假设,整个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系列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过程。
卡尔_波普尔的_开放社会_思想述评
卡尔 波普尔的 开放社会 思想述评吴!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1)[摘要]!卡尔 波普尔力主人类应当从批判理性的角度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 开放社会 。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制度来阻止极权及其不良后果的出现。
[关键词]!卡尔 波普尔! 开放社会 思想!制度[中图分类号]!C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06)08-0168-04!!卡尔 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年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从小就喜欢和父亲及周围的大人探讨和争论深奥的哲学问题,并在这种探讨和争论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点。
1928年,卡尔 波普尔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但他并没有从事心理学研究,而是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哲学研究中。
终其一生,卡尔 波普尔始终保持了他那独特的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学风。
卡尔 波普尔的哲学理论体系庞大、亘贯古今、内容丰富,既包括科学哲学、宇宙论,也包括历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伦理哲学等。
他的思想在中国最早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科学哲学,我国学界对卡尔 波普尔思想研究得最多的也是他的科学哲学,对于其他部分特别是社会政治哲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卡尔 波普尔的政治哲学思想愈来愈显示出熠熠夺目的真理色彩。
他就像一位先知,虽然站在20世纪初期的欧洲,却洞悉了整个人类政治领域的严重弊端。
卡尔 波普尔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
此外,在其另外一些著作如∀历史主义贫困论#、∀猜测与反驳#等中,卡尔 波普尔也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思想。
卡尔 波普尔的政治哲学以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推论的基础。
在卡尔 波普尔看来,人的认识和知识是可错的,即人们关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往往是错误的,任何人都无权宣称自己的知识是绝对真理,像牛顿力学那样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认为是牢不可破的真理,也会由于科学的新发现而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取代,因此,一切科学知识都是可反驳的。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Karl R. Popp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科学哲学的先驱之一。
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这个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科学观
念的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进行浅论。
波普尔反对了那种试图证实理论的观点,认为科学的真正目标不是寻求证实,而是通
过不断反驳和证伪来逼近真理。
他认为,科学家应该提出假设,并试图用实证观察来检验
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只有当一个假设经受住了严格的实证验证后,才能作为真理得到确认。
这种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要求科学家保持批判的思维,不断质疑和挑战已有的理论,
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也对科学伦理提出了一种要求,即科学家应该始终保持开放和批判
的态度。
他强调科学家应该欢迎对自己理论的质疑和批评,并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修正
和改进。
只有在批判和争论的过程中,科学的进步才能得以实现。
与此波普尔也警告了科
学家应避免陷入信仰体系或意识形态的陷阱,以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科学立场。
他认为,科
学理论应该以严格的实证验证为基础,而不应该由信仰或主观偏见决定。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伦理给出了重要的启示。
它强调科学的真理是
通过不断的反驳和证伪来逼近的,要求科学家保持批判的思维和开放的态度。
证伪主义也
提醒科学家要始终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科学立场,避免陷入信仰或主观偏见的陷阱。
只有坚
持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伦理,才能使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篇一:《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猜想与反驳》围绕着知识通过猜想与反驳、不断清除错误而增长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广泛涉猎知识论、科学论、真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等领域。
卡尔·波普尔(Karl·R·Popper,1902-1994)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之一。
他继承德国爱因斯坦的批判精神和康德的唯理主义思想,形成“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建立同逻辑实证主义相对的科学知识观,提出反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知识理论。
波普尔的错误在于把科学中的革命和批判加以绝对化,把整个科学及其历史发展归结为这样的局部方面和环节。
这样,科学发展中的规律性就不见了。
沿着这条路,他在社会领域中必然走向历史唯心主义。
所以,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攻击和所谓‘批判’,是根本错误的。
波普尔早年一度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他始终坚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在社会哲学上又把他在科学哲学的基本观点上的错误极端的加以发挥,终于走向了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事实上,波普尔以后的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力图克服他的科学哲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这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和歪曲,也就不攻自破了。
相反,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再次显示出了不可战胜的理论力量。
”。
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评析
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评析关键词:波普尔证伪主义作者:向力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卡尔波普尔(1902~1994),是二十世纪一位在科学哲学和社会哲学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的哲学家。
身处英美哲学圈中的他似乎是一个异类,这不仅表现为他与诸多主流英美哲学家有着直接的思想论争,更在于他对语言分析方法的自觉抵制。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波普尔忽略了语言的重要性。
通过细致的阅读,我们会发现,语言其实是波普尔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其文本中对语言的论述随处可见。
然而直到目前,其语言观尚未受到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波普尔的语言观内容丰富却从未得到过系统研究,论者往往是在研究波普尔的某一哲学见解时,捎带指出他关于语言某一方面的主张,而这无疑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认为,对波普尔的语言观应给予足够重视,而它将成我们理解波普尔哲学的一个新视角。
本文拟就波普尔的语言哲学思想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就内容来看,波普尔的语言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日常语言论、语言存在论、语言功能论。
一、扞卫日常语言波普尔对语言的论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的语言观是一种基于日常语言的语言观(如波普尔自己所说:“我始终是一个常识哲学家。
”[1](360))。
对日常语言的不同态度,最能反映出波普尔和他常与之论辩的分析哲学家在语言观上的不同旨趣。
分析哲学家,尤其是早期维特根斯坦及与维氏有密切思想关系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对日常语言是极度不信任的。
在他们看来,日常语言中的词语,其意义缺乏精确性,极度混乱,而这恰恰是由它所负载的哲学常常陷入两难悖谬的根源。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视词语缺乏精确意义为哲学的“语言病”,认为哲学的功用就在于治愈这种语言病。
逻辑实证主义者也认定,日常语言中充斥着许多既不真也不假的无意义陈述,这些陈述表达了许多伪装深邃而实际上没有任何内容的伪问题。
于是,他们设想能撇开混乱不堪的日常语言,建立起一种理想化的人工语言:这种语言准确知道自己所使用的词语的意义,因此能够倚靠它来展开哲学讨论。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卡尔·波普尔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学者。
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提供了深刻而有价值的洞察力。
本文将探讨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其核心思想、应用领域以及对社会科学的影响。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思想是批判主义。
他认为知识的真实性不能通过验证,而应通过持续的质疑和反驳来测试。
波普尔主张,“真理”应被视为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一种已经被证实的陈述。
他强调,通过持续的批判和发现错误,我们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知识和理解。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解决问题,并提出假设并对其进行检验。
他主张科学家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新证据和观点,并随时准备与现有理论进行辩论和调整。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使得社会科学研究摆脱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更加注重通过不懈的批判和反驳来不断改进和发展。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举个例子,社会学家可以运用波普尔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在这种方法下,社会学家不仅仅关注已经得到证实的理论,还要不断质疑和测试这些理论。
社会学家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新的观点和证据,并将批判性思维贯穿于研究过程中。
同样地,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也可以在研究中运用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政治学家可以通过对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来改进其研究和理解。
经济学家可以通过持续的质疑和反驳来测试和完善经济理论。
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社会科学家能够更加客观和科学地研究社会问题,并提供更为可靠和准确的结论。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了研究者对于已有理论和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讨论的重要性。
它还促使社会科学家持续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不断改进和发展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理论。
最重要的是,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了知识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使得社会科学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浅谈波普尔“世界三”理论
浅谈波普尔“世界三”理论李喻寰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哲学理论体系庞大,包括科学哲学、历史哲学、伦理哲学和宇宙论等。
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而跻身于国际学术界,系统的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并逐渐形成著名的证伪体系以及“猜想—证伪—猜想”的科学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基础上,波普尔又做出了他后期的最重要的贡献,关于“三个世界理论”。
一、世界三理论的提出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理论发展的客观性,而且这种客观性要具有主观精神的独立的逻辑性。
1967年,在第三次国际逻辑性、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波普尔作了题为《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的报告。
在这次报告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第三世界理论,为他的客观知识的发展提供本体论基础。
波普尔认为,在所有存在的宇宙客体中,“可以区分出下列三个世界或宇宙:第一,物理客体或物质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关于活动的行为意向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
”【1】(P114)在这里,波普尔所指的“第三世界是概念东西的世界,即客观意义上的观念的世界—它是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自在的理论及其逻辑关系,自在的论据,自在的问题境况等世界。
”【1】(P165)所谓“自在的”知识,即“客观意义上没有认识者的知识,也即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
”【2】(P312)因此,第三世界既不是客观物质世界,也不是主观精神世界,而是脱离了主体而存在的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品。
即“客观精神世界”或“客观知识世界”。
波普尔任务构成第三世界的成员很广,“尤其突出成员是理论体系,但同样重要的成员还有问题和问题境况。
而且我将论证,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成员是批判性辩论,并可类似于物理状态或意识状态而称之为讨论的状态或批判辩论的状态;当然还有期刊、书籍和图书馆的内容。
”【1】(P115)二、第三世界的基本特征波普尔认为第三世界既是客观的又是自主的更是实在的,即第三世界具有客观性、自主性和实在性三大特征。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与传统的经典观念有所不同。
在传统的科学方法中,人们试图通过收集事实数据来证实一个假设或理论。
波普尔认为,这种验证过程是不可行的,因为我们无法检验所有可能的情况和实验。
相反,他提出了证伪的概念,认为我们应该寻找支持理论的证据,而不是仅仅寻找验证的结果。
根据波普尔的观点,一个科学理论应该是可以被证伪的,即存在可以反驳或证实其错误的观察结果。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波普尔强调了科学理论的严格性和可证伪性。
一个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具体的、明确的内容,并能够产生可观测的实证。
只有当一个理论可以明确地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或证伪时,它才能算作科学理论。
波普尔提出了“类比论证”(analogical argument)的方法,即通过比较类似的实际观察结果和预测结果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类比论证遵循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原则,强调了从经验中寻找证据来支持或反驳一个理论。
波普尔也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逐步发展性。
根据证伪主义的观点,一个科学理论只有在经受了多次的、严格的测试之后才能成为可靠的理论。
即使一个理论经过了多次验证,也不能排除将来出现新的实验证据反驳该理论的可能性。
所有科学理论都应被视为暂时的,并应当不断受到挑战和重新评估。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和进步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证伪和修正,科学理论可以逐步接近真理。
波普尔还对科学方法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科学方法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和纠正错误。
通过对科学理论进行严格的测试和实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缺陷和错误,并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科学知识。
波普尔主张,科学研究应该是开放和透明的,科学家应该愿意接受批评和质疑,从而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于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的科学验证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方法论。
与传统的证实主义相比,证伪主义强调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证伪性,提升了科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
所 谓 归纳 问题 ,即由休 谟提 出 的归 纳有效 性 的根 据 问题 。归
义 ;而归纳主义 者正好相反 。波普尔 的整个哲学思想 是建立在 否定 归 纳法的基础之 上的 。他之 所以拒斥归 纳逻辑 ,是 因为他认 为科 学 知识 的特征不是 归纳而是假 说演绎 的。牛顿论 的崩 溃使哲学 家们 意 识 到 ,所有科学 只是不可证 明的 ,科学 知识 的进步 不依照 于经验归
不 能证明无 限的 ,个别 的不 能推导 出一 般的 ,因此 归纳法在 逻辑上 只能告诉 中人们 过去 而不能 预知未来 。 波普 尔发 现 ,逻辑 实证 主义 者 的证 实原则 是 以归 纳法 为基 础 的。在他们那里 ,划界 问题 本质上就是 归纳 问题 ,因为他们认 为 , 尔提 出了科学 发展 的机制 : 问题出发 , 问题 , 出各种 猜测 即理 从 针对 提 论, 理论接受检 验, 筛选出逼真度较高 的理论 。由此可 知 “ 学知识 的 科 增长并不是指观察 的积 累, 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 , 由另一种更 好 的或 更合乎要求 的理论取 而代 之 ”。波普尔进一步 指出科学 的本
可能被经 验反驳 ”。显然通过证 伪或反驳 一些理论 的演绎 结论来证 伪或反 驳理论 , 一种 演绎推 理 。至于科学何 为 的问题。 这是 波酱尔反 对传统 的观点 : 科学就 是真理。波普尔认 为科学 绝不是真理 ,它只是
科学家为 了解 决问题而提 出的一种假设 。 “ 科学 理论 要么被证伪。 要 纳 的模式 ,而取 决于大胆 的猜测 、试探 和假设 。他认 为 , “ 根据个 么永远是假设 或猜想 ”,所 以我们需要的理论有这样 一些特征: 富 丰 别 观察 的许多积 累重复并不 能弓 出一般性 的规律 ,归纳法在 逻辑上 的经验 内容 和高度的可检验性 。经验内容 的增加 则概率减小, l 反之亦 不 具有妥 当性 ” ,一般性 的规律是全称 陈述具有普 遍的有效性 ,它 然 。低概率 意味着被证伪 的高概率, 波普尔 由此得出结论 :高 的可证 波普 不 允许一个例外 。而得 出全称陈述 的个 别观察 总是 有限 的 ,有限的 伪度或反驳度 、可检验度是科 学的 目标之一 ”。在此基础之上,
浅析卡尔_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析卡尔_波普尔的证伪---韩雪冰外国哲学专题研究 3364波普尔认为: 现代自然科学革命表明, 科主义学的精神是批判, 也就是不断推翻旧理论, 不断作出新发现, 而科学发现是理性的活动, 无需经验的参与。
这就是说, 科学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 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 即被证伪。
因此, 他提出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判据, 而应当是他所谓的“可证伪性”判据。
进而提出“可证实性”判据不仅不合理, 而且不可能, 因为他的工具即归纳法是无效的。
一、归纳主义的起源及发展归纳主义起源于英国, 从培根到罗素, 后来又被逻辑实证主义所继承, 长期以来统治着西方科学哲学界。
弗兰西斯·培根,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在批判经院哲学过程中, 依据自然科学, 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 因为他认为经验具有确实性和丰富性。
他反对经院哲学的演绎法: 它既不能给人们提供真理, 也不能帮助人们发现新的科学知识, 因此他主张抛弃演绎法,建立唯一能提供真理的归纳法。
自从培根以后, 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 受到很多科学家的青睐。
后来, 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 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们提出了意义的标准: 经验证实的原则, 并把它作为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
后来, 休谟提出著名的“归纳问题”之后, 经验主义开始走向怀疑主义。
现代经验论者则借助概率,工具从“归纳问题”的挫败中复兴。
二、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反驳波普尔认为归纳推理从逻辑上是不合理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归纳作出的结论总是可错的, 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从逻辑的观点来看, 我们从单称陈述中推论出全称陈述, 显然是不能得到证明的, 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出的任何结论, 结果可能总是假的。
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评析
史 决定论 的科 学 性 。 针对 他 对 马 克 思 主义 历 史 决 定 论 的批 评 , 内学者试 图从 多方 面进 行反 驳 。综 国 观 这些反 驳 的努力 , 多是 在 以马克 思主义 的理 论 大 批判 波普 尔 的同 时 , 面阐发 马克 思 主义 的历 史 决 正
定论 。然 而 , 于 重 视 实证 与推 理 的波 普 尔来 说 , 对
德 友
( 汉大学 哲学 学院 , 北 武汉 武 湖 407) 3 0 2
摘
要 :波普 尔对各 种 历 史 决 定 论 所做 的 批 评 , 着 先在 性 的 方 法 论 因 由 。在 波普 尔看 似 严 谨 的 论 证 过 程 有
中 , 然 存 在 着诸 多 可被 “ 伪 ” 处 。 深入 到 波普 尔论 证 的 方 法 与 过 程 之 中 , 出其 存 在 的 缺 陷 及 其 导 致 的 反 仍 证 之 指
有 自身 丰富 的意义 和价 值 , 有些可 以成 为科 学猜 想
式 , 中唯一 能 够 推溯 到 我 们 感 官 之外 , 其 并将 那 些 看不见 、 触不 着 的存在 和对 象传 递 给我们 的就 是 因 果关 系 。在 新康 德主 义者 那里 , 以文 德尔 班 和李凯 尔 特为 代表 的弗莱 堡学 派 主要研 究社 会历 史 问题 ,
休谟 认为 , 的认识 始终 圊于感觉 经验 的 范 围 人 之内, 知识 的对 象 是 印象 和观 念 , 论 证 观 念 之 间 在
的关 系 时休 谟 引 出因果联 系 问题 。在他 看来 , 念 观
之 间存 在着 相似 联 系 、 近联 系与 因果 联系 三种 方 接
性, 这要 由一 个 事 实 命 题 而 非 价 值 命 题 来 做 出判 断 。波 普尔 在肯 定 事 实命 题 对 于 价值 命 题 优 先 性 的同时 , 也不 否认 价值命 题 的作用 , 认为宗 教 、 他 神 话 和形 而上学 等 命 题 , 然不 是 科 学 陈 述 , 它们 虽 但
对波普尔理性批判主义的一个反批评
14对波普尔理性批判主义的一个反批评赵敦华内容提要波普尔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可证伪的科学理论。
他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科学的、可证伪科学。
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纯粹的历史主义,反对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论的观点,反对马克思的/资本主义y社会革命y社会主义0公式。
本文针对波普尔观点提出反批评观点,提出了三点质疑:马克思预言是否落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是否是伪科学;政治哲学是否可以不讨论社会公正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内部批判哈耶克历史主义政治合法性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遇到的一个严重的挑战来自波普尔。
伯林在他的5马克思传6中说:/卡尔#波普尔博士的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6是一部具有罕见的创新性和力量的著作,它的第二卷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历史的学说,作出了迄今为止的任何作者所能作的最彻底、最难对付的批评。
0¹英国哲学家麦基(B.M agee)甚至说:/我不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在读了波普尔对马克思的批判之后,如何还能继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0º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我在仔细读了波普尔的全部政治哲学著作之后,深信波普尔并没有驳倒马克思;我还相信,即使按照波普尔自己的理性标准来衡量,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也不是无懈可击的,我们可以对他的批评提出理性的反批评。
以下,我首先概述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然后针对他的批评,通过澄清、质疑和反思,提出我的反批评。
一、波普尔的批评波普尔的政治哲学的核心就是反历史主义。
波普尔赋予/历史主义0(H istoris m)这一概念的特定含义是:/它认为历史预言是它的主要目的,并认为通过揭示隐藏在历史演变之中的-节律.、-类型.、-想像规律.和-趋势.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0»据说,历史主义者们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相信,人类的进程是一个谜,谁解开了这个谜,谁就掌握了控制未来的钥匙。
历史主义的预言是人类发展规律之谜的解,按照历史规律设计的未来社会的蓝图就是打开理想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波普尔
批评理性主义人物介绍:波普尔(K.Popper,1902—1994),生于奥地利,卒于伦敦,犹太人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创始人。
1928年于维也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授逻辑和科学方法论,皇家科学院院士。
著有《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等。
主要哲学观点:1.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
2.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他反对经验证实原则,主张证伪原则。
他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
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
3.波普尔认为证伪主义应采用试错法。
指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
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乃至将最初的假说全盘否定。
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试错法的结果只能是一个较好的假说,但不是最好的假说。
最好的假说是终极真理的代名词,和科学精神相悖。
4.波普尔的主张其实是一种对于理性的批判。
真正的理性在于它可以接受批判,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是理性真正的精髓所在。
波普尔的理性态度是,我可能错,你可能对,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更接近于真理。
科学之所以科学在于它既可以被证伪又不服从任何权威。
观点缺陷: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提出科学和非科学划分的证伪原则。
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在波普尔这里得到了明确界定而且是一反常识的。
他认为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
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这一说法争议较大。
和教育的关系:1.在我们做教育学的调查研究,得到一个结论时,应该采用证伪原则去验证我们结论的真伪,降低我们出现错误的结论的机率。
2.批判理性主义告诉我们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是理性真正的精髓所在。
[最新]论批评 蒲柏
[最新]论批评蒲柏論批評Essay on Criticism原作簡今,波普 (Alexander Pope) 的《論批評》 (Essay on Criticism) 發表於一七一一年,當時頗受文壇的贊許。
其實,這篇以韻文 (verse) 寫成的「論文」(essay) ,一直被公認為英國新古典批評思想的付表作。
它的批評理念可以往上推至布瓦樓 (Boileau) 、霍雷斯 (Horace) ,也可追溯到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而尌像任何古典傑作一樣,它有其恆常的價值:仉天我們仈可欣賞它的寫作技巧,更可以藉其思想來瞭解並反省當仉的批評潮流。
事實上,我認為文中有許多話似乎在批評當仉的「批評歪風」。
,這篇《論批評》所論的不只是批評的工夫而已,其實也兼論到了寫作的工夫;它可以說是同時針對批評家與作家 (尤其詩人) 而發的。
裡頭所提到的論點 (如追隨自然、遵行古法等) ,往往都是創作與批評的共同原則。
全篇講的很多是文人的素養,而文人應該包括作家與批評家。
全篇分三部分,從比較寫作與批評開始,論及才學及其他各種寫作與批評的問題,最後述及古仉的批評典範。
文中有許多名句(如八八 ~ 八九行,二一五 ~ 二一六行,二九七 ~ 二九八行,三六三 ~ 三六五行,五二四 ~ 五二五行等)。
既表現新古典的批評思想,也成為文人傳誦的詩行。
,波普在這篇論文裡,仈然採用他最擅長的英雄雙行體 (heroic couplet) ,在以每兩行 (偶爾三行) 為一小格局的形式裡,字數與押韻有一定限制,句法與節奏也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進行技巧的變化。
要譯這種「詩行」的形音已是很吃苦的,又加上其中有些字義 (如 wit 一字) 及句意頗費思量,因此仙人覺得翻譯這個作品實在是一大挑戰。
論批評如果你曉得任何格言更高妙,尌讓我來知道;不然,學我使用這些也罷了。
,,,, ??霍雷斯第一部份寫作會寫壞,批評也會評不好,兩者很難說,那個比較沒技巧。
但說來,仙人沒有耐心繼續唸,總比去誤導人意,更為沒危險。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一)《猜想与反驳》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
书中提出了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性。
该书集中体现了波普尔思想的精华,它吸收了西方多种文化的精华;颇具辩证法大师的谦逊风度;深刻地掌握了逻辑分析与各领域科学技术并运用于哲学思考;创新跃迁的科学态度与对人类的深情之爱完善结合。
该书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向我们提示出中国学术改造的当务之急——辩证法本质的还原,此书用重笔刻画这个问题。
波普尔真诚地发问,辩证法是什么?然后自问自答,是试探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他猛烈抨击了黑格尔的神秘主义辩证法,批判黑格尔滥用“斗争”、“矛盾”之类的隐喻,批评其排斥了逻辑思维的不矛盾律。
波普尔甚至主张不要再用黑格尔意义上的辩证法这个词,可以用“试错法”取而代之。
另一方面波普尔高度赞扬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对话、提问、讨论、反驳把知识和真理推陈出新的原初意义上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概念辩证法实质就是要打破任何人对真理的惟一性独断,用提问和反例来打破偏见以达到净化灵魂,在某种意义上讲,一问一答即为哲学。
波普尔实质是要求用猜想与反驳法来复兴古代柏拉图意义上的辩证法-要求辩证法的本质还原。
如果,缺失了怀疑和批判的规范,理论学术和整个社会就必然会假货横溢,万屋倾复。
当代中国是市场经济的原始阶段,物质产品假冒伪劣甚多,精神产品的状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承认中国理论学术中也存在假冒伪劣,就必须看到没有哪一个领域像哲学领域的情况这样严峻了。
哲学本来就是自由思维的学术,没有确定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在别的学术中混不来的人却都可以到哲学中钻哲学软约束的空子,现在有了一大批不读而博,不学而论,只埋头构造自己的一、二、三,不管别人看不看和怎么看的哲学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就是两汉以来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形成的专言独断。
任何对权威与传统的怀疑和批判都被看成是对专制政权最大威胁而加以取缔。
反驳
各种试探性的理论提出后,就要接受严格的批判和检验,即寻找反例进行反驳和否证。
波普尔认为,没有任何的终极真理和不可反驳的科学理论。
一种科学理论不管它经受任何严格的检验,也不能说是真实的。
因为,这仅说明它经受了已经经受的检验,并不表示它能经受未来的任何考验。
因此,只能证明理论为假,不能证明理论为真。
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可反驳性,迟早会被新的更好的理论所取代。
而那种自称为终极真理、永远正确的理论,用他的标准衡量是伪科学。
他认为,要求确实性不是科学家的态度,而是信仰者的态度。
所以,要使一个人成为科学家,并不在于他掌握知识、掌握无法反驳的真理,而在于他是否具有批判精神、否定精神。
波普尔认为,要实现对科学认识的不顾一切后果的批判、反驳,关键的问题是要认识到:科学的合理性并不在于它的为支持其意见而诉诸经验论据的习惯,而唯独在于批评方法,这样一个当然也包括批评地使用经验论据(特别是在反驳时)的态度。
认识到这一点,科学就能同迷信区别开来。
因此,波普尔指出:“依我们看,科学同确定性或概率或可靠性的寻求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对于把科学理论确定为牢靠的、确实的或概然的并不感兴趣。
”“真理不是科学的唯一目的。
”“高程度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便是科学的一个目的。
”因为,他认为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越大,科学性也就愈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对波普尔理性批判主义的一个反批评赵敦华内容提要波普尔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可证伪的科学理论。
他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科学的、可证伪科学。
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纯粹的历史主义,反对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论的观点,反对马克思的/资本主义y社会革命y社会主义0公式。
本文针对波普尔观点提出反批评观点,提出了三点质疑:马克思预言是否落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是否是伪科学;政治哲学是否可以不讨论社会公正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内部批判哈耶克历史主义政治合法性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遇到的一个严重的挑战来自波普尔。
伯林在他的5马克思传6中说:/卡尔#波普尔博士的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6是一部具有罕见的创新性和力量的著作,它的第二卷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历史的学说,作出了迄今为止的任何作者所能作的最彻底、最难对付的批评。
0¹英国哲学家麦基(B.M agee)甚至说:/我不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在读了波普尔对马克思的批判之后,如何还能继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0º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我在仔细读了波普尔的全部政治哲学著作之后,深信波普尔并没有驳倒马克思;我还相信,即使按照波普尔自己的理性标准来衡量,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也不是无懈可击的,我们可以对他的批评提出理性的反批评。
以下,我首先概述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然后针对他的批评,通过澄清、质疑和反思,提出我的反批评。
一、波普尔的批评波普尔的政治哲学的核心就是反历史主义。
波普尔赋予/历史主义0(H istoris m)这一概念的特定含义是:/它认为历史预言是它的主要目的,并认为通过揭示隐藏在历史演变之中的-节律.、-类型.、-想像规律.和-趋势.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0»据说,历史主义者们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相信,人类的进程是一个谜,谁解开了这个谜,谁就掌握了控制未来的钥匙。
历史主义的预言是人类发展规律之谜的解,按照历史规律设计的未来社会的蓝图就是打开理想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简而言之,历史主义就是这样的信念,它认为存在着一条决定人类社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并且以预言和发现这一规律为其基本目标。
历史主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古老理论。
它的最古形式是/上帝选民论0,即认为上帝意志决定社会发展方向,这是/神学形式的历史主义0。
此外,还有认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主义的历史主义0,有认为思想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心灵主义的历史主义0。
马克思主义被说成是认为经济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经济主义的历史主义0。
波普尔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历史主义的最纯粹的、最发达的和最危险的形式0¼。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历史主义所具有的幻想的、宗教的、思辨的和形而上学的色彩,它把对历史规律的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并且援引了科学中的事实来说明历史主义。
使波普尔最感不安的正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与对待历史上的其他历史主义者的态度不同,波普尔对马克思表示敬佩之情。
他说,马克思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对社会中的不正义现象充满义愤,对被压迫和损害者充满火热的同情。
波普尔还承认,马克思研究和著述的态度是科学的。
现代社会政治理论的思想者,包括那些不同意马克思理论的思想者,都受惠于马克思。
按照波普尔的说法,马克思的愿望是改进开放社会,他使用了理性的、科学的方法来批判资本主义,但却没有成功。
然而,马克思的尝试没有白费气力,他帮助人们睁开或擦亮了眼睛,看到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
波普尔评论说:/退回到前马克思的社会科学,是不可想像的。
所有现代的著作家都受惠于马克思,尽管他们不知道这一点。
0½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攻击马克思呢?波普尔回答说,这是因为,马克思使得历史主义获得了科学的形态,他尽管有功绩,但仍然是一位错误的预言家,他诱导无数有识之士相信,研究社会科学的目的是作出历史的预言,并为用暴力手段全盘改造社会的/乌托邦工程0提供科学上的论证。
波普尔把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归咎于马克思的错误预言,但他也把马克思本人的理论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相区别,认为后者才是不可证伪的伪科学的教条。
波普尔的批评所针对的可以证伪的、因而是科学的马克思本人的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理论被说成是经济的历史主义,包括两个基本部分:经济主义和历史主义。
经济主义说明社会的性质、结构和变化原因,历史主义在此基础上揭示历史规律,预示社会发展的前途。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人的社会存在归结为物质生产活动,人们的生产方式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政治、法律、上层建筑。
波普尔所说的经济主义指的就是这些观点。
他承认,把人的经济活动看作社会的基本因素,提醒人们在对社会历史的研究中不要忽视经济条件,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过分认真地强调经济作用的基本性,以至于把经济条件夸大成为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那就错了。
在一定环境中,思想特别是科学思想的作用超过并取代经济力量。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提出两个理由。
第一,设想整个经济体系全被摧毁,但只要科学技术知识没有被摧毁,那么,经济体系在较短时间内便可被重建起来。
可是,假如知识完全消失了,而机器和物质产品仍然保存着,那么,结果只能是一个野蛮的种族占据着一堆工业化废墟的荒芜景象,文明的物质痕迹也会很快消失。
第二,对社会经济条件的了解,离不开对科学、宗教等方面思想的理解。
但是,反过来却不是这样。
人们即使不知道经济背景,也能够研究某一时期的科学思想。
波普尔试图说明,思想、知识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经济因素却不是进行思想活动的必要条件。
恩格斯说,人们只有首先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才能从事科学、宗教和政治方面的活动。
也就是说,经济、物质条件是思想活动的必要条件。
波普尔却认为恩格斯只不过重复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这种/吃饭哲学0不足以成为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础。
唯物史观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导致了/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历史0的结论。
波普尔承认,阶级斗争是历史事实,但又说,在上述命题中,不必过分认真地强调/一切0这个词。
因为很多历史事实不见得能用阶级斗争理论来解释。
比如,中世纪教会与国王的斗争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但这一斗争的性质却不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同样,世界历史中绵延不断的民族斗争,也不都能被归结为阶级斗争。
历史是各种力量和因素互相制约和作用的错综复杂过程。
把它简化为两种力量的斗争,恰恰是历史主义的特征。
神学形式的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上帝与撒旦,善与恶之间的较量;自然主义的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种族之间的斗争史;心灵主义的历史主义认为历史主义是理性与偏见、启蒙与偏见之间的矛盾。
波普尔说,经济主义的历史主义把历史说成是阶级斗争史,并不比其他形式的历史主义更高明。
波普尔反对经济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经济主义的一个基本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学说。
波普尔针锋相对地提出,应该/把政治权力视为基本的。
从这种观点看,政治权力能够控制经济权力0。
/从这个观点看,政治权力是经济保护的关键,政治权力及其控制就是一切。
0/由于政治权力能够控制经济权力,政治民主也就成了被统治者控制经济权力的唯一手段。
0¾波普尔之所以如此强调政治决定经济的作用,是为了用改良主义的方案来证伪马克思主义的暴力15对波普尔理性批判主义的一个反批评16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西方哲学革命理论。
波普尔承认自由资本主义(laissez-faire)的非正义性和反人道性。
在资本主义初期, /对所有人平等和自由的竞争0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空洞口号。
因为人们的家庭出身、文化背景、教育水准、实际收入乃至体力、智力上的差异,竞争的起点实际上不可能是平等的。
对这些由历史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造成的不平等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发展,势必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弊病。
但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原则和自由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是社会弊病的根源,根源在于没有对自由竞争中自发的、盲目的经济力量加以限制。
然而,缺乏限制并非资本主义固有的缺陷。
任何社会都有不加限制的权力,任何不加限制的权力都是危险的,经济权力并不比其他权力更危险。
另一方面,任何权力都是可以制约的,经济权力也不例外。
在经济权力不受限制的情况之下,金钱可以贿赂,可以买枪、买选票,从而可以左右政局。
但是,法律制度、政治手段和舆论界可以对经济权力进行限制。
比如,制订和实施了选举法、劳工法、工会法、治安法、反垄断法等,金钱就不再是万能的了。
波普尔用经济干预主义的事实来反驳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专政工具的说法。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也可以限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
马克思的学说适用于民主制度尚不健全的自由资本主义,但却不适用采取了经济干预主义政策的资本主义。
波普尔把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一定胜利0的预言称为历史主义的错误预言。
它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的结论是,这些矛盾只有靠生产资料公有制解决。
波普尔承认,马克思发现的自由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确实存在,但它们却不一定非得用变革经济制度的方式来解决。
运用政治权力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改良或修补,也可以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他针锋相对地反驳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y社会革命y社会主义0公式,他的反驳分成下面三个环节:第一,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并不必然导致社会主义。
他认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不过证明了经济干预主义的必然性。
因此,继自由资本主义之后,经济干预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但是,经济干预主义不一定采取公有制的方式。
苏联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措施,都是干预主义。
马克思著作中提出的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纲领。
西方国家在没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情况下,依靠国家政权的干预,已经把这些纲领的大部分付诸实施。
比如,征收累进收入税和继承税,实行交通、通讯国有化,提高企业国有化程度,实行教育机会平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等。
波普尔说:/为保护经济上的弱者,我们可以推广一种合理的政治纲领。
我们可以制定法律限制剥削。
我们可以限制工作日,,可以给工人提供伤残、失业和养老保险。
0¿事实上,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正是像波普尔所说的那样去做的。
波普尔以此说明,工人阶级的利益用社会改良和民主手段,而不用社会革命的暴力手段,就可得到改善。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并非不可避免。
马克思根据自由资本主义的状况预言,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垄断化倾向,大批小生产者和破产的资产者被抛进无产阶级队伍,社会成员简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而无产阶级在人数上的绝对优势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保障。
但是,事实与这一预言相反,民主制度的发展和经济干预主义在富有阶级和贫困阶级中间造就了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以贫困阶级为主力军的无产阶级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很难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