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反应

合集下载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

琼脂扩散试验


利用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半固体的 琼脂内进行扩散,当两者比例合适时, 就形成可见的沉淀线。这种反应称琼脂 扩散试验。 琼脂扩散试验可分为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扩散与电泳结合 后又有对流免疫电泳、火箭电泳及交叉 免疫电泳等
琼脂扩散试验

其原理是:物质自由运动形成扩散现象,扩散 可以在各种介质中进行。我们所使用的1%~2% 的琼脂凝胶,琼脂形成网状构架,空隙中是98 %~99%的水,扩散就在此水中进行。允许分子 量在20万以下甚至更大些的大分子物质通过, 绝大多数可溶性抗原和抗体的分子量在20万以 下,因此可以在琼脂凝胶中自由扩散,所受阻 力甚小。二者在琼脂凝胶中相遇,在最适比例 处发生沉淀,此沉淀物因颗粒较大而不扩散, 故形成沉淀带。
【实验方法】

取小试管,按下表加入试剂
试剂 2%红细胞
溶血素 补体 生理盐水
1 0.5ml
0.5ml 0.5ml 0.5ml
2 0.5ml
0.5ml - 1.0ml
3 0.5ml
- 0.5ml 1.0ml
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是一种将区带电泳和双向免疫 扩散相结合的免疫化学分析技术。
实验原理


先将抗原样品在琼脂平 板上进行电泳,使其中 的各种成分因电泳迁移 率的不同而被分离成肉 眼不可见的区带。 停止电泳后,在与电泳 方向平行的槽内加入相 应抗血清,使抗原和抗 体呈双向扩散,已分离 的各抗原与相应抗体在 琼脂中扩散而相遇,在 二者比例合适处形成肉 眼可见的沉淀弧。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简介


可溶性抗原如细菌浸出液、血清、毒素 等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当两者比例合 适、并有适量电解质存在时,形成肉眼 可见的沉淀物或沉淀线,称为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叫沉淀原,抗体称为沉 淀素。

八大沉淀化学反应方程式

八大沉淀化学反应方程式

八大沉淀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沉淀物的形成能够给出反应的有效性,而沉淀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种,下面将介绍其中八大沉淀反应方程式:1.铵态离子沉淀反应(Ammonium precipitation reaction):这是由铵离子和弱离子共存而产生沉淀物的一种反应,一般用途是分离金属离子或其他带电离子。

它的反应方程式为:MXn + MYm (ammonium salt)→XnnM(precipitation)+YmmM(solution)2.硫酸根离子沉淀反应(Sulphate precipitation reaction):这是一种由硫酸根离子共存而产生沉淀物的反应,用来分离带电离子,如碳酸根离子,氨基酸离子等。

反应方程式为:MXn + SO2-4→XnnM(precipitation)+ SO2-4(solution)3.氢氧化物离子沉淀反应(Hydroxide precipitation reaction):这是一种由氢氧化物离子共存而产生沉淀物的反应,常被用来分离金属离子。

反应方程式为:MXn + OH-→XnnM(precipitation)+ OH-(solution)4.碱性离子沉淀反应(Base precipitation reaction):这是一种由碱离子(如NaOH或NH3)共存而产生沉淀物的反应,常被用来检测氨基酸离子的存在性。

反应方程式为:MXn + NaOH-→XnnM(precipitation)+ NaOH-(solution)5.氯化物沉淀反应(Chloride precipitation reaction):这是一种由氯化物共存而产生沉淀物的反应,常被用来检测金属离子的存在性。

反应方程式为:MXn + Cl-→XnnM(precipitation)+ Cl-(solution)6.氧化物沉淀反应(Oxide precipitation reaction):这是一种由氧化物共存而产生沉淀物的反应,常被用来分离金属离子和其他离子。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

第六章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出现的沉淀现象。

第一节沉淀反应的特点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多为蛋白质、多糖、血清、毒素等可溶性物质。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第二节液体内沉淀试验一、絮状沉淀试验抗原抗体溶液在电解质的存在下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这种絮状沉淀受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此常用来作为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的方法,常见类型有:(一)抗原稀释法抗原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血清反应。

(二)抗体稀释法抗体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原反应。

(三)方阵滴定法方阵滴定法即棋盘滴定法。

二、免疫浊度测定属于液体内沉淀反应,其特点是将现代光学测量仪器与自动化检测系统相结合应用于沉淀反应,可进行液体中微量抗原、抗体及小分子半抗原定量检测。

(一)免疫比浊测定的影响因素1.抗原抗体的比例是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

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IC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反而下降,光散射亦减少,这就是高剂量钩状效应。

当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高峰,这就是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

在反应体系中保持抗体适当过量,如形成抗原过量则造成测定的准确性降低。

2.抗体的质量对免疫比浊测定法的抗体要求(1)特异性强:抗血清最核心的要求是单价特异性,即该抗体只针对某一种抗原,与其他无关抗原不发生交叉反应,特异性抗体和相应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浊度代表真实的试验结果。

(2)效价高:低效价(<1:20)抗体会增加非特异性浊度(伪浊度)的产生。

(3)亲和力强:则抗体的活性高,不仅可以加快抗原抗体反应的速度,而且形成的IC较牢固,不易发生解离。

在速率比浊法中尤为重要。

(4)R型和H型抗体:根据抗血清来源的动物种类不同,分为R型抗体和H型抗体。

沉淀反应名词解释

沉淀反应名词解释

沉淀反应名词解释沉淀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生成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沉积出来形成悬浮物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沉淀反应发生在两种溶液中的离子相互反应后,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产物。

这个固体产物由于其密度较大,从溶液中沉积出来,并在溶液中形成一层或多层颗粒沉淀。

沉淀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在生产和实验室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在沉淀反应中,通常有两个溶液反应发生,其中一个溶液中存在两种离子,其一是阳离子,通常是金属阳离子,另一个是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阴离子或一些复杂阴离子。

当这两种溶液中的离子相互反应时,产生的产物往往是不溶于水的,从而形成悬浮在溶液中的固体沉淀。

沉淀反应的主要步骤包括反应物的混合、反应的进行和沉淀物的形成。

两种溶液中的离子在混合后,通过离子间的化学反应形成沉淀物。

反应的进行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和反应速率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反应物浓度越高,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当反应物耗尽时,沉淀物开始从溶液中沉积出来,并逐渐形成固体物质。

沉淀反应是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鉴别离子或分析物质的方法之一。

通过不同离子在特定条件下生成特定的沉淀物,可以确定其他离子的存在或分析物质的浓度。

例如,在鉴别阳离子中,可以通过与钡离子反应来确认钡阳离子的存在,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

此外,沉淀反应还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特定的物质,通过调整溶液条件,使特定的产物沉淀出来,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总之,沉淀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生成固体物质的一种常见过程。

通过不同离子之间的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产物,从而形成悬浮在溶液中的固体沉淀。

沉淀反应在实验室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用于鉴别离子、分析物质和分离纯化物质等。

第七章 沉淀反应

第七章 沉淀反应

第七章沉淀反应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反应。

早在1897年Kraus就发现,细菌培养液与相应抗血清混合时可发生沉淀反应。

1905年Bechhold把抗体放在明胶中,将抗原加于其上,发现沉淀反应可在凝胶中进行。

Oudin (1946)报告了试管免疫扩散技术,Mancini(1965)提出单向免疫扩散技术,使定性免疫试验向定量化发展。

另一方面,免疫浊度法的出现,使沉淀反应达到快速、微量、自动化的新阶段。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第二阶段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参见第九章)。

经典的沉淀反应在第二阶段观察或测量沉淀线或沉淀环等来判定结果,称为终点法;而快速免疫浊度法则在第一阶段测定免疫复合物形成的速率,称为速率法。

现代免疫技术(如各种标记免疫技术)多是在沉淀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沉淀反应是免疫学方法的核心技术。

第一节液体内沉淀试验一、絮状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为历史较久、又较有用的方法。

该法要点是:将抗原与抗体溶液混合在一起,在电解质存在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

这种沉淀试验受到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而产生了两种最适比例的基本测定方法。

(一)抗原稀释法(Dean-Webb法)抗原稀释法是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的抗血清等量混合,置室温或37℃反应后,产生的沉淀物随抗原量的变化而不同。

表7-1系以牛血清白蛋白为例的实验结果。

表7-1 Dean-webb 定量沉淀试验──────────────────────────────────管号抗原抗体总沉淀量反应抗原沉淀抗体沉淀沉淀中(mgN) (mgN) (mgN) 过剩物量(mgN) 量(mgN) Ab/Ag ──────────────────────────────────1 0.003 0.68 0.093 Ab 0.003 0.090 30.02 0.005 0.68 0.145 Ab 0.005 0.140 28.03 0.011 0.68 0.249 Ab 0.011 0.238 21.74 0.021 0.68 0.422 Ab 0.021 0.401 19.15 0.032 0.68 0.571 Ab 0.032 0.539 16.86 0.043 0.68 0.734 —0.043 0.691 16.17 0.064 0.68 0.720 Ag ———8 0.085 0.68 0.601 Ag ———9 0.171 0.68 0.464 Ag ———\par10 0.341 0.68 0.386 Ag ———─────────────────────────────────从表7-1可以看出,1~5管为抗体过剩管,7~10管为抗原过剩管,唯第6管沉淀物最多,两者之比为16:1,即最适比。

高一化学沉淀知识点

高一化学沉淀知识点

高一化学沉淀知识点在高一化学学习中,沉淀反应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沉淀是指溶液中某些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性的固体沉淀物的现象。

本文将介绍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常见的沉淀反应以及相关实验操作技巧。

一、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沉淀反应是通过反应物的溶解度产生的。

当溶液中某些离子的浓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离子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并形成不溶性的盐类沉淀。

沉淀反应的产物可以通过滤纸或离心机等方法与溶液分离。

二、常见的沉淀反应1. 氯化银沉淀反应氯化银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当溶液中含有氯离子(Cl-)和银离子(Ag+)时,就会发生氯化银沉淀反应。

例如:Ag+ + Cl- → AgCl2. 硫化物沉淀反应硫化物是一类不溶于水的化合物,常见的有硫化铅(PbS)、硫化汞(HgS)等。

当溶液中含有金属离子和硫离子(S2-)时,就可能发生硫化物沉淀反应。

例如:Pb2+ + S2- → PbS3. 碳酸盐沉淀反应碳酸盐是一类容易产生沉淀的离子,常见的有碳酸钙(CaCO3)、碳酸铅(PbCO3)等。

当溶液中含有金属离子和碳酸根离子(CO32-)时,就可能发生碳酸盐沉淀反应。

例如:Ca2+ + CO32- → CaCO3三、实验操作技巧在进行沉淀反应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反应物的选择: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反应物,使其能够产生不溶性的盐类沉淀。

2. 溶液的浓度:溶液中离子浓度越高,发生沉淀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可以通过调节反应物的摩尔比例或加热溶液等方式增加离子的浓度。

3. 沉淀物的纯度:为了得到较纯的沉淀物,可以进行沉淀的洗涤和干燥处理。

4. 沉淀的分离:利用滤纸或离心机等分离沉淀物和溶液,然后对沉淀物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综上所述,沉淀反应是高一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了解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沉淀反应,以及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的技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个沉淀化学方程式

八个沉淀化学方程式

八个沉淀化学方程式沉淀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中一种重要的知识,它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平衡、改变,以及沉淀物质对反应结果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八个典型的沉淀化学方程式,用以阐明沉淀化学反应机理和结果。

第一个沉淀反应方程式是Fe(OH)3 + 3HCl = 3Cl- + FeCl3 + 3H2O,这是一个氢氯化铁反应。

该反应表明,氢氯化铁会形成氯离子,铁离子和水,并产生沉淀物三氯化铁。

第二个沉淀反应方程式是BaCl2 + Na2CO3 = 2NaCl + BaCO3,这是一个氯化钡反应。

该反应表明,氯化钡会形成钠离子,碳酸钠和钡离子,并产生沉淀物碳酸钡。

第三个沉淀反应方程式是2K2SO4 + BaCl2 = 2KCl + BaSO4,这是一个氯化钡反应。

该反应表明,氯化钡会形成钾离子,氯离子和硫酸钡,并产生沉淀物硫酸钡。

第四个沉淀反应方程式是3NaOH + Al2(SO4)3 = Al(OH)3 +3Na2SO4,这是一个氢氧化铝反应。

该反应表明,氢氧化铝会形成钠离子,硫酸铝和氢氧化铝,并产生沉淀物氢氧化铝。

第五个沉淀反应方程式是2K2CO3 + CaCl2 = CaCO3 + 2KCl,这是一个氯化钙反应。

该反应表明,氯化钙会形成钾离子,碳酸钙和氯离子,并产生沉淀物碳酸钙。

第六个沉淀反应方程式是2Na2CO3 + BaCl2 = 2NaCl + BaCO3,这是一个氯化钡反应。

该反应表明,氯化钡会形成钠离子,碳酸钠和钡离子,并产生沉淀物碳酸钡。

第七个沉淀反应方程式是3NH4OH + Ni(NO3)2 = Ni(OH)2 +3NH4NO3,这是一个氨氧化镍反应。

该反应表明,氨氧化镍会形成氨离子,硝酸镍和氢氧化镍,并产生沉淀物氢氧化镍。

第八个沉淀反应方程式是2K2SO4 + CaCl2 = K2SO4 + CaSO4 + 2KCl,这是一个氯化钙反应。

该反应表明,氯化钙会形成钾离子,硫酸钙,硫酸钾,并产生沉淀物硫酸钙。

溶液的沉淀反应和溶解反应

溶液的沉淀反应和溶解反应

溶液的沉淀反应和溶解反应一、引言在化学中,溶液是一种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混合物。

溶液可以发生多种反应,其中包括溶液的沉淀反应和溶解反应。

本文将对这两种反应进行详细探讨,并分析它们在化学实验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沉淀反应1. 沉淀反应的定义沉淀反应是指当两种溶液混合时,溶液中某些离子会以无法形成溶解物的形态,在溶液中生成可见的固体颗粒沉淀的过程。

这种沉淀物通常是一种离子间的化合物。

2. 沉淀反应的实验现象在进行沉淀反应实验时,可以添加试剂A和试剂B的混合物。

当两者混合后,如果形成 visible solid particles,即可认为发生了沉淀反应。

例如,当添加氯化钠溶液到硝酸银溶液中时,会产生可见的白色氯化银沉淀。

3. 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需要根据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离子进行推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沉淀反应方程式示例:- AgNO3(硝酸银)+ NaCl(氯化钠)→ AgCl(氯化银)↓ + NaNO3(硝酸钠)- Pb(NO3)2(硝酸铅)+ 2KI(碘化钾)→ PbI2(碘化铅)↓ +2KNO3(硝酸钾)4. 沉淀反应的应用沉淀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实验室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水处理过程中,通过沉淀反应可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实验室中常用沉淀反应来检测物质的存在和浓度,或者用于分离和纯化化合物。

三、溶解反应1. 溶解反应的定义溶解反应是指将固体物质通过与溶剂的相互作用转变为离子或分子,从而形成溶液的过程。

在溶解反应中,固体被溶解于溶液中而不产生新的物质。

2. 溶解反应的实验现象溶解反应的实验现象通常是固体物质完全消失,转变为液体或气体状态,并与溶剂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例如,将食盐颗粒加入水中,食盐颗粒会逐渐消失,形成透明的盐水。

3. 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常以离子或分子的形式表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溶解反应方程式示例:- NaCl(氯化钠)→ Na+(钠离子)+ Cl-(氯离子)- H2O(水)→ H+(氢离子)+ OH-(氢氧根离子)4. 溶解反应的应用溶解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中化学实验中的沉淀反应

高中化学实验中的沉淀反应

高中化学实验中的沉淀反应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原理和实验技巧。

其中,沉淀反应是实验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学生们经常进行的实验之一。

本文将从沉淀反应的定义、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是指在两种溶液混合后,由于生成了不溶于水的沉淀物而发生的反应。

通常情况下,沉淀物会以固体的形式出现,从而可以通过过滤等方法分离出来。

沉淀反应的原理是基于溶液中的离子在反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化合物。

在进行沉淀反应实验时,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器材。

常见的沉淀反应实验包括银镜反应、氯化铅与硫酸钠的反应、氯化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等。

以氯化铅与硫酸钠的反应为例,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两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铅溶液和硫酸钠溶液。

2. 两者混合后,观察是否生成了沉淀物。

如果有沉淀物生成,可以用肉眼或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颜色。

3. 如果生成了沉淀物,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例如,可以加入盐酸或硝酸进行反应,观察是否会溶解沉淀物。

4. 最后,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将沉淀物分离出来,并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分析。

沉淀反应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例如,在环境监测中,可以用沉淀反应来检测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浓度。

通过与特定试剂反应生成沉淀物,可以通过观察沉淀物的形态和颜色来判断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

这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沉淀反应还在化学制剂的合成和纯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物合成中,常常需要通过沉淀反应来分离和纯化目标化合物。

通过与特定试剂反应生成沉淀物,可以将目标化合物与其他杂质分离开来,从而得到纯度较高的化合物。

总结起来,高中化学实验中的沉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实验类型,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原理和实验技巧。

沉淀反应的原理是基于溶液中的离子在反应中生成了不溶于水的化合物。

在进行沉淀反应实验时,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器材,并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沉淀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沉淀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沉淀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沉淀反应是指在两种溶液混合时,由于某些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沉淀物的过程。

其原理是根据溶液中的化学物质溶解度的差异来实现的。

在沉淀反应中,当两种溶液混合时,某些溶质会因为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而在溶液中失去溶解性,形成固体颗粒,即沉淀。

通常情况下,沉淀反应涉及两种化学物质,一种为溶剂,一种为溶质。

根据沉淀反应参与的化学物质种类和性质的不同,沉淀反应的机制也不同。

沉淀反应通常发生在饱和溶液中,即当溶解度达到一定极限时,进一步增加溶质的浓度将超过其溶解度,导致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沉淀。

沉淀反应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具有以下一些应用:
1. 分离和提纯:通过控制沉淀反应条件,可以将需要分离和提纯的物质从混合物中沉淀出来。

例如,通过沉淀反应可以从含有杂质的溶液中分离出纯净的金属盐。

2. 固体沉淀:沉淀反应常用于固体沉淀的制备。

通过调整溶液的pH值、温度和浓度等因素,可以得到不同形态和大小的沉
淀物。

这些固体沉淀物可以用于制备电子材料、催化剂等。

3. 离子分析:沉淀反应可以用于检测和分析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通过加入特定的试剂,在溶液中产生沉淀反应,从而定性和定
量地分析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和浓度。

4. 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在污水处理中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添加适当的化学试剂,可以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沉淀下来,从而净化污水。

总之,沉淀反应在化学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实现分离、提纯、固体沉淀和污水处理等多种功能。

沉淀反应和沉淀物的形成条件

沉淀反应和沉淀物的形成条件

沉淀反应和沉淀物的形成条件沉淀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涉及到溶液中的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形成固态的沉淀物。

在化学实验室以及工业生产中,了解沉淀反应和沉淀物的形成条件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沉淀反应的基本概念,并探讨影响沉淀物形成的条件。

一、沉淀反应的基本概念沉淀反应是指溶液中的离子或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于溶液中的固体产物。

这些固体产物称为沉淀物。

在沉淀反应中,通常会有两种溶液中的离子发生结合,生成固态沉淀物。

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常以离子形式书写,并在方程式的末尾标出沉淀物。

例如,当氯化银和硝酸钠混合时,会发生沉淀反应:Ag+ + Cl- + Na+ + NO3- → AgCl↓ + Na+ + NO3-在这个反应中,氯化银和硝酸钠的离子在溶液中结合,生成难溶于溶液中的氯化银沉淀物。

二、影响沉淀物形成的条件1. 溶解度积沉淀反应的进行与溶解度积(Ksp)有关。

溶解度积是指离子在饱和溶液中的浓度乘积。

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乘积超过溶解度积时,沉淀反应发生。

溶解度积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在溶剂中的相对溶解度。

当Ksp的值很小时,说明产生固态沉淀物的倾向较小。

相反,当Ksp的值很大时,产生固态沉淀物的倾向较大。

2. 温度温度对沉淀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在某些沉淀反应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沉淀物的溶解度会增加。

这是因为在高温下,溶剂分子的热运动增强,使离子更容易离开沉淀物表面。

然而,在其他沉淀反应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沉淀物的溶解度会降低。

这是由于在高温下,化学反应的平衡位置发生变化,使生成沉淀物的反应向前进行。

3. 浓度沉淀反应的浓度也会影响沉淀物的形成。

通常情况下,当反应物离子浓度增加时,沉淀物的形成倾向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离子浓度的增加增加了碰撞的概率,从而促进离子的结合和形成沉淀物。

4. pH值溶液的酸碱度对沉淀物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些沉淀反应只在特定的pH值范围内发生。

这是因为pH值的变化可以改变离子的电荷,从而影响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合。

化学反应的沉淀反应

化学反应的沉淀反应

化学反应的沉淀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中沉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类型。

本文将介绍沉淀反应的定义、特征和实际应用,并探索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一、沉淀反应的定义沉淀反应指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或多种固态沉淀物的现象。

这些沉淀物通常以固体颗粒的形式在溶液中沉淀下来。

沉淀反应的核心是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间的互相交换,从而形成不溶于溶液的化合物。

二、沉淀反应的特征1. 沉淀物的产生:沉淀反应发生时,会产生固态的沉淀物。

这些沉淀物在反应中会从溶液中析出,并以颗粒形式沉积。

2. 反应物的溶解度:沉淀反应通常发生在溶液中,其中至少有一个反应物的溶解度较低。

当反应物难以溶解时,它们会结合形成固态的沉淀物。

3. 离子的交换:沉淀反应中,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会进行交换,从而形成不溶于水的离子配合物。

三、沉淀反应的实际应用1. 工业生产:沉淀反应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药物的合成过程中需要进行沉淀反应来纯化产物。

此外,沉淀反应还可用于金属离子的沉积、金属颗粒的制备等。

2. 环境保护:沉淀反应在水处理和环境保护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沉淀反应可以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物质,从而净化水源。

3. 分析化学:沉淀反应在分析化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利用沉淀反应,可以检测并分离出溶液中的特定离子,从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四、沉淀反应的实例1. 氯化银的沉淀反应:将氯化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混合,会发生氯化银的沉淀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AgCl(s) + NaCl(aq) → AgCl↓ + NaCl(aq)在该反应中,氯化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固态的氯化银沉淀物。

2. 碳酸钙的沉淀反应:将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溶液混合,会形成碳酸钙的沉淀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Ca2+(aq) + CO32-(aq) → CaCO3↓在该反应中,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形成不溶于溶液的碳酸钙沉淀物。

五、总结沉淀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指在溶液中发生的产生成固态沉淀物的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沉淀与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中的沉淀与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中的沉淀与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对化学反应中的沉淀与溶解度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

1.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在两种溶液混合时,生成的产物中有一种或多种是不溶于溶液中的物质,从而在溶液中沉淀下来的反应过程。

这些沉淀物可以是单质、化合物或离子。

2. 沉淀物的生成条件沉淀物的生成与其溶解度有关。

如果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超过了该沉淀物的溶解度,就会生成沉淀物。

以下是沉淀物生成的条件:- 高浓度溶液:当溶液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增加时,溶剂无法继续溶解物质,产生过饱和溶液,从而形成沉淀物。

- 温度变化:在一些反应中,溶解物质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改变。

- 添加沉淀物:当沉淀物作为反应的一部分添加到溶液中时,可以促使更多的沉淀物生成。

3.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溶质的最大量。

它是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中溶解程度的比较指标。

通常用摩尔溶解度表示,单位为mol/L。

4.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温度: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例外情况。

例如,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 压力:固体溶解度对压力变化不敏感,而气体溶解度则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 溶剂的性质:溶剂的极性与溶解度有关,极性溶剂通常可以溶解极性物质,而非极性溶剂则不易溶解极性物质。

- 溶质的性质:溶质的分子结构和极性也会影响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例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5.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变化。

典型的溶解度曲线通常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递增或递减的。

在溶解度曲线上,可以找到一个特定的温度点,称为饱和温度。

在这个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与溶液中已溶质的浓度相平衡。

总结:化学反应中的沉淀与溶解度是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沉淀反应是指在溶液中沉淀出不溶于溶剂的物质。

(完整版)沉淀反应

(完整版)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特点: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沉淀现象。

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多为蛋白质、多糖、血清、毒素、核酸等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一、概念可溶性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称为沉淀反应.沉淀反应属于体外抗原抗体反应,其反应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位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复合物,肉眼不可见;第二阶段为形成大的可见免疫复合物,如沉淀线、沉淀环等。

二、液相内的沉淀反应液相内的沉淀反应类型有絮状沉淀反应、环状沉淀反应和免疫浊度试验.1、絮状沉淀反应在电解质溶液中,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当抗原和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时,可形成絮状或颗粒状的不溶性沉淀物.直接影响絮状沉淀的试验最重要的因素是抗原和抗体分子比例合适。

①抗原稀释法抗原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体反应②抗体稀释法抗体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原反应③方阵滴定法方阵滴定法即棋盘滴定法 (二维的,既稀释抗原也稀释抗体)2、环状沉淀反应先将适量已知抗血清价值毛细玻璃管(2~3mm)底部,再沿管壁缓缓加入等体积待测样品溶液,使样品与抗血清分层清晰。

如果样品中有与已知抗体对应的可溶性抗原,会在两种液体的交界面出现白色沉淀环。

3、免疫浊度试验⑴原理:在特殊缓冲液中,分子比例合适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出现浑浊,其浊度与免疫复合物的量成正比,利用光学测量仪器结合自动分析检测系统检测,并与一系列的标准品对照,即可计算出被检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免疫浊度法按照仪器设计的不同,分为使用透射比浊仪的免疫透射比浊法和使用散射比浊仪的免疫散射法。

免疫浊度法可用于液体中的微量抗原、抗体及小分子半抗原(如药物等)的定量检测。

其优点是自动检测、操作简便快速、适合大批量标本检测、灵敏度高(可达毫微克水平)、且无放射性污染.A、免疫透射比浊法原理及用途:当抗原抗体特异结合形成IC时,溶液浊度增加.到一定波长的光线通过此溶液时,由于溶液中IC吸收光而导致透光量减少,利用透射比浊仪测量出溶液的入射光衰减,求得的溶液吸光度(A)可用于表示浊度。

化学物质的沉淀反应

化学物质的沉淀反应

化学物质的沉淀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重新组合或断裂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性质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沉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涉及到沉淀物的形成和析出。

本文将介绍沉淀反应的定义、机制和相关实例。

一、沉淀反应的定义沉淀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溶液中存在的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发生反应后,生成的产物析出成为固体沉淀。

在这个过程中,离子在溶液中结合,形成了不溶于溶液的沉淀物。

这种反应可以由电离方程式表示为:AB(溶解度较小)→ A+ + B-(在溶液中)→ AB(固态沉淀)沉淀反应经常发生在水中,其中水是溶剂,而沉淀物是固体。

二、沉淀反应的机制沉淀反应的机制涉及溶解度平衡和化学平衡。

溶解度平衡是指溶质(沉淀物)的固体相与溶液中的离子相之间的平衡。

当溶质溶解时,离子也同时消失。

相反地,当反应产生离子时,离子也会结合以形成固体沉淀。

化学平衡是指在溶液中,溶质溶解和产生沉淀的速率相等。

当溶解度平衡和化学平衡达到时,沉淀反应就会停止。

三、沉淀反应的实例1. 氯化银的沉淀反应当氯化银(AgCl)的溶液中加入银离子(Ag+)和氯离子(Cl-)时,会发生沉淀反应。

银离子与氯离子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氯化银沉淀,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Ag+ + Cl- → AgCl(固态沉淀)2. 碳酸钙的沉淀反应碳酸钙(CaCO3)是一种常见的不溶物质,当在溶液中加入钙离子(Ca2+)和碳酸根离子(CO32-)时,会发生沉淀反应。

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Ca2+ + CO32- → CaCO3(固态沉淀)3. 氢氧化铜的沉淀反应氢氧化铜(Cu(OH)2)也是一种常见的不溶物质,当在溶液中加入铜离子(Cu2+)和氢氧根离子(OH-)时,会发生沉淀反应。

铜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铜沉淀,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Cu2+ + 2OH- → Cu(OH)2(固态沉淀)四、总结沉淀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类型,指的是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在溶液中发生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固态沉淀。

5第五章沉淀反应

5第五章沉淀反应

5第五章沉淀反应第五章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其中产生的化学物质以固态的形式沉淀下来。

这种反应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既可以用于纯化和分离混合物,也可以用于确定物质的存在和定量分析。

本章将介绍沉淀反应的原理、应用和实验操作。

一、沉淀反应的原理沉淀反应基于溶液中产生的可沉淀物的溶解度产生。

当两种溶液混合时,如果产生一个固态物质,这个物质的溶解度较低,就会形成沉淀。

这是由于沉淀物的溶解度积小于其饱和溶液的离子积,导致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超过溶解度积,从而沉淀形成。

二、沉淀反应的应用1. 纯化和分离混合物:沉淀反应可用于去除或分离溶液中的杂质。

通过选择适当的沉淀剂,使杂质沉淀下来,从而得到相对纯净的物质。

2. 确定物质的存在:某些物质在与特定试剂反应时会产生明显的颜色变化或沉淀形成,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反应来判断物质的存在与否。

3. 定量分析:沉淀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生成的沉淀物的质量或体积来确定样品中某种物质的含量。

三、沉淀反应的实验操作进行沉淀反应的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反应条件:沉淀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pH值、浓度等。

这些条件应根据具体实验设定,并且在反应过程中保持稳定。

2. 选择沉淀剂:根据需要分离或纯化的物质性质,选择合适的沉淀剂。

沉淀剂通常是能与需处理的物质发生反应,生成较不溶的产物。

3. 反应时间:沉淀反应通常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以确保沉淀物充分形成。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或者检测沉淀物的可见性来确定反应是否完成。

4. 沉淀物的处理:完成沉淀反应后,需要对产生的沉淀物进行处理。

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过滤、洗涤、干燥等,以得到纯净的沉淀物。

5. 安全注意事项:进行沉淀反应时,应注意化学品的安全操作。

戴上防护手套和眼镜,避免直接接触化学品,避免反应溶液的飞溅等。

结论沉淀反应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化学反应,广泛应用于纯化、分离、定量分析和物质鉴定中。

了解沉淀反应的原理,正确进行实验操作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沉淀反应的规律与实例

沉淀反应的规律与实例

沉淀反应的规律与实例沉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它涉及到溶液中的离子之间发生反应,形成难溶的沉淀物。

本文将讨论沉淀反应的规律及其相关实例,以便更深入理解这一化学现象。

1. 反应规律沉淀反应的规律可以总结为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发生络合反应,生成难溶的沉淀物。

这些沉淀物通常以晶体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沉淀反应规律:1.1 反应条件:沉淀反应通常在两种溶液混合后发生。

当初始溶液中存在能够产生沉淀物的离子时,会发生沉淀反应。

此外,由于沉淀物的形成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平衡有关,沉淀反应通常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更容易发生。

1.2 沉淀物生成:在沉淀反应中,溶液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沉淀物。

这种结合通常是通过络合反应发生的,其中发生了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的物种或离子之间的配位键形成。

1.3 沉淀物性质:沉淀物通常是难溶于水的,它们以一种晶体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沉淀物的晶体结构与化学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性质相关。

2. 实例分析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沉淀反应实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反应规律。

2.1 硫酸钡沉淀反应当硫酸钡溶液与盐酸溶液混合时,由于盐酸中含有氯离子(Cl-),会与硫酸钡溶液中的钡离子(Ba2+)发生反应。

它们结合形成难溶的氯化钡沉淀物(BaCl2)。

这个反应示例体现了沉淀反应中阴离子与阳离子之间的反应规律。

2.2 碳酸钙沉淀反应当盐酸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时,由于盐酸中含有氯离子(Cl-),会与碳酸钠溶液中的钠离子(Na+)发生反应。

它们结合形成难溶的氯化钠沉淀物(NaCl)和二氧化碳气体(CO2)的释放。

这个反应示例体现了沉淀反应中多种离子之间的复杂反应规律。

2.3 硫化物沉淀反应当硫化氢气体(H2S)与镉盐溶液反应时,它们结合形成硫化镉沉淀物(CdS)。

这个反应实例体现了沉淀反应中气体和溶液中离子之间的反应规律。

总结:沉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它涉及到溶液中的离子之间发生反应,形成难溶的沉淀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沉淀反应技术
(Precipitation reacti on technique)
一、概述
可溶性抗原(如细菌浸出液、含菌病料浸出液、血清以及其他来源的蛋白质、多糖质、类脂体等)与其相应的抗体相遇后,在电解质参与下,抗原抗体结合形成白色絮状沉淀,出现白色沉淀线,此种现象称为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叫沉淀原(precipitinogen),与沉淀原发生反应的抗体称为沉淀素(precipitin)。

沉淀反应的发生机制与凝集反应基本相同。

不同之点是:沉淀原分子小,单位体积内总面积大,故在定量试验时,通常稀释抗原。

沉淀反应主要包括有环状沉淀反应、絮状沉淀反应和琼脂扩散反应。

环状沉淀反应是最早的沉淀反应,目前在链球菌的分类、鉴定,昆虫吸血性能及所吸血液来自何种动物的鉴别,肉品种属鉴定及炭疽尸体与皮张的检验工作中仍然应用。

主要是用已知的抗体诊断未知的抗原。

絮状沉淀反应是将抗原与血清在试管内混合,在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形成混浊沉淀或絮状沉淀凝聚物,此法通常用于毒素与抗毒素的滴定。

琼脂凝胶免疫扩散(Agar-gel immunodiffusion)是沉淀反应的一种形式,是指抗原抗体在琼脂凝胶内扩散,特异性的抗原抗体相遇后,在凝胶内的电解质参与下发生沉淀,形成可见的沉淀线。

这种反应简称琼脂扩散。

抗原抗体扩散使用的凝胶种类很多,除琼脂外还有明胶、果胶、聚丙烯酰胺等,因此总的名称叫免疫扩散(Immunodiffusion 简写为ID)。

琼脂扩散是免疫扩散中的一种方法。

琼脂扩散的原理是:物质自由运动形成扩散现象,扩散可以在各种介质中进行。

我们所使用的1%~2%的琼脂凝胶,琼脂形成网状构架,空隙中是98%~99%的水,扩散就在此水中进行。

1%~2%琼脂所形成的构架网孔较大,允许分子量在20万以下甚至更大些的大分子物质通过,绝大多数可溶性抗原和抗体的分子量在20万以
• 1 •
下,因此可以在琼脂凝胶中自由扩散,所受阻力甚小。

二者在琼脂凝胶中相遇,在最适比例处发生沉淀,此沉淀物因颗粒较大而不扩散,故形成沉淀带。

一种抗原抗体系统只出现一条沉淀带,复合物抗原中的多种抗原抗体系统均可根据自己的浓度、扩散系数、最适比等因素形成自己的沉淀带。

本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将复合的抗原成分加以区分,根据沉淀带出现的数目、位置以及相邻二条沉淀带之间的融合、交叉、分枝等情况,就可了解该复合抗原的组成。

二、环状沉淀反应
以炭疽环状沉淀反应为例,此反应又称Ascoli氏反应。

(一)材料与试剂
1.已知炭疽沉淀血清,购买自生物制品所。

2.待测炭疽沉淀抗原
3.试管5mm×50mm、滴管
4.0.3%石炭酸生理盐水
(二)操作方法
1.待测抗原的提取
(1)取可疑为炭疽而死的病畜的实质脏器1g,放入试管或小三角烧瓶中,加生理盐水5ml~10ml,煮沸30min~40min,冷却后用滤纸过滤得清澈的液体,即为待测抗原。

(2)如病料是皮张,可采用冷浸法。

将样品高压灭活后,剪成小块并称重,加约5倍的0.5%生理盐水,室温浸泡18h~24小时,滤纸过滤,即为待检抗原。

2.取试管5支(5mm×50mm)置于试管架上,编号。

第1、2试管内加炭疽沉淀血清,第3、4试管内加正常血清,第5管内加待检抗原,分别用毛细滴管加至4mm~5mm。

3.第1、4、5试管轻轻叠加等量缓冲液,第2、3试管轻轻叠加等量待检抗原。

为防止上下两界面破坏,可将小试管从试管架取出,微倾斜,沿试管壁加入缓冲液或抗原。

4.在试管架上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

(三)结果判定
第2管内两液界面出现白色环状沉淀带,其余管无此种沉淀带判为阳性。

• 2 •
(四)注意事项
1.反应物必须清澈,如不清澈,可离心,取上清液或冷藏后使脂类物质上浮,用吸管吸取底层的液体。

2.必须进行对照观察,以免出现假阳性。

3.采用环状沉淀反应,用以沉淀素效价滴定时,可将抗原做100×,1 000×,2 000×,4 000×,8 000×等稀释,分别叠加于抗血清上,以出现环状沉淀的最大稀释倍数,即为该血清的沉淀素效价。

三、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一)材料与试剂
1.琼脂粉
2.平皿
3.打孔器
4.生理盐水或其他缓冲液,可加1/万的硫柳汞或叠氮钠防腐。

(二)操作方法
1.称取一定量的琼脂粉,按1%左右(0.8%~1.5%)的比例加入生理盐水或缓冲液,水浴煮沸融化20min。

2.将融化的琼脂倒入平皿内,使厚度2mm~3mm。

自然冷却。

3.根据要求(孔径即孔的直径,孔距即两孔圆心之间的距离,包括两孔的半径)按模板打孔。

也可直接用组合打孔器打孔。

现在一般多打成梅花形孔图。

4.挑出孔内琼脂,注意不要挑破孔缘。

5.在火焰上缓缓加热,使孔底边缘的琼脂少许熔化,以封底,以免加样后液体从孔底渗漏。

6.以毛细滴管吸取样品加入孔内,注意不要产生气泡,以加满为度。

加少了,影响反应程度,加多了,易溢出,也影响反应结果。

7.加毕后,盖上平皿盖,将平皿翻过来,置湿盘中,37℃自由扩散24h~48h。

(三)结果判定
1.用以检测抗原或比较抗原差异时,将抗血清置中心孔,将待测抗原或需比较的抗原置于周围相邻孔。

若出现沉淀带完全融合,证明为同种抗原;若二者有部分相连,表明二者有共同抗原决定簇;若二条沉淀线相互交叉,说明二者抗原完全不同,见图3-1。

• 3 •
图3-1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结果示意图
中间孔含A,B,C三种抗血清,a、b和a、c为不同型的抗原(呈双线或交叉),b、c为同一血清型的不同亚型(部分融合,有交叉)
2.用做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时,将标准抗原置中心孔,周围1、3、5孔加标准阳性血清,2、4、6孔分别加待检血清。

待检孔与阳性孔出现的沉淀带完全融合者判为阳性。

待检血清无沉淀带或所出现的沉淀带与阳性对照的沉淀带完全交叉者判为阴性。

待检孔虽未出现沉淀带,但两阳性孔的沉淀带在接近待检孔时,两端均内向有所弯曲者判弱阳性。

若仅一端有所弯曲,另一端仍为直线者,判为可疑,需重检。

重检时,可加大检样的量。

检样孔无沉淀带,但两侧阳性孔的沉淀带在接近检样孔时变得模糊、消失,可能为待检血清中抗体浓度过大,致使沉淀带溶解,可将样品稀释后重检。

3.用以检测的抗血清的效价时,将抗原置中心孔,抗血清倍比稀释后置周围孔,以出现沉淀带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抗血清的琼扩效价。

(四)注意事项
1.不规则的沉淀线可能是加样过满溢出、孔型不规则、边缘开裂、孔底渗漏、孵育时没放水平、扩散时琼脂变干燥、温度过高蛋白质变性或未加防腐剂导致细菌污染等所致。

2.抗原抗体的比例与沉淀带的位置、清晰度有关。

如抗原过多,沉淀带向抗体孔偏移和增厚,反之亦然。

可用不同稀释度的反应液试验后调节。

• 4 •
四、琼脂扩散试验诊断马传染性贫血病
(一)材料与试剂
1.精制琼脂粉
2.打孔器、加样器、平皿
3.标准阳性血清和标准阴性血清,由指定的生物制品厂购买。

4.马传染性贫血病琼脂扩散用抗原,由指定的生物制品厂购买。

5.pH7.4PBS液
(二)操作方法
1.取琼脂粉1g,加含有1/万硫柳汞的PBS液100ml,水浴加热使之完全融化。

2.取平皿(直径9cm),将融化的琼脂倒入,每个平皿倒入15ml~18ml,使其厚度约
为2.5mm,冷却后加盖,放入4℃~8℃冰箱内,至少4h。

3.按7孔梅花图案打孔,中央孔一个,孔径4mm,外周孔6个,直径6mm,孔距8mm
(中间孔至外周孔的中心距离),封底。

4.中央孔加抗原,2、5号孔加标准阳性血清,其余1、3、4、6孔分别加被检血清,加满为止。

加毕后,平皿加盖,平放入铺有数层湿纱布的带盖搪瓷盘内,置15℃~30℃条件下孵育。

每日观察一次,连续3天。

(三)结果判定
当标准阳性血清孔与抗原之间出现一条明显致密的沉淀线时,再进行被检血清孔的判定。

阳性:被检血清孔与抗原孔之间形成一条沉淀线,或者标准阳性血清的沉淀线末端向内弯向毗邻的被检血清孔。

阴性:被检血清孔与抗原孔之间无沉淀线,且标准血清阳性孔与抗原孔之间的沉淀线直向毗邻的被检血清孔。

可疑:标准阳性血清孔与抗原孔之间的沉淀线末端似乎弯向毗邻被检血清孔,但不易判断。

此种结果判为可疑。

可疑结果必须进行复试,将抗原做2×,4×,6×,8×等倍数稀释,进行琼脂扩散,观察时间可延长至5d,最后判定结果。

• 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