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马说》导学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马说导学案无答案苏教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马说导学案无答案苏教

第4课马说【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把握短文中的要紧词语、句段的含义,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明白得短文所说明的深刻道理。

3、熟悉封建社会不识人材、埋没人材的昏庸愚妄,熟悉现今时期的优越条件,尽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一辈子观和价值观。

[重点]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课前小阅读]一、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朝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伙儿之首,其散文尤其闻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佳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乃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可不能遁迹山林。

后接踵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那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因此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2.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练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纳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讲明事理,这确实是咱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确实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能够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都属这一文体。

【预习板块】1、咬文嚼字,看谁最棒?(在自由朗诵的基础上,依据自学认真填写)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其真无马邪.()外见.()辱.()伯乐.()二、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其闻名,有_______________的佳誉。

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是唐朝__________ _____的领袖。

八年级语文下册 4《马说》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4《马说》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马说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郡望昌黎,人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散文创作成绩斐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1)古今异义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或者)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2)一词多义【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现在写作“饲”)【能】①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②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3)词类活用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③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④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耗尽,竭尽)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至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X 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马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说(愤怒)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关于马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的议论化、杂文化,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2、把握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结构,把握课文内容。

3、明确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体会作者声讨 ''食马者〃的无知,关于在位者不能识不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做法给予的强烈愤慨。

教学重点难点:启发学生抓住课文托物寓意的特点,深入明白得名句的含义,把握课文的内容。

课前预备:学生收集韩愈的资料,阅读韩愈的作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儿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讲:“您听讲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内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触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因此,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什么缘故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现在我被困在地点上差不多专门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讲?,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关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正音正字,初读课文1、祇〔zh 丫〕骈〔pi d n〕尽粟一石〔d a n〕食〔s门马者其真无马邪〔y e]〔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专门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2、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

八年级语文下4.《马说》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4.《马说》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八下4.《马说》备课指导【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2.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逐字逐句翻译全文。

4.把握课文的主旨,能阐述个人的见解或有所评价。

【基础知识精讲】一、背景材料1.作者简介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今河南南阳人)。

因其祖籍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人物之一,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大力提倡儒学,反对佛教和道教;反对藩镇割据。

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

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对后世影响很大。

2.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字词储备1.试着给加粗的字注音。

祉辱于奴隶人之首()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翻译下列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课文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研讨《马说》这篇经典文章,让学生了解并体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其学习去考虑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语言以及作品中所描绘的文化现象等因素。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提升其文化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文化认知: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2. 文学鉴赏:文章的文化内涵、结构和风格等;3. 理解和分析:通过分析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语言以及作品中所描绘的文化现象,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文化主题和思想。

4. 写作训练: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并通过写作呈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1. 呈现法:通过多媒体、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课堂讨论法: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观点,在讨论中逐渐深入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结构和风格等。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和凝聚团队。

4. 写作指导法: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并通过写作呈现出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复述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了解的与马相关的文化现象。

2. 聆听音乐《赛马》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马在音乐中的表现形式。

二、阅读与鉴赏1. 教师概述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马文化在中国的深厚历史根基和文化内涵。

2. 教师讲解文学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语言、节奏以及特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马说》的全文,鼓励学生倾听和感知文章中流淌的文化元素。

4. 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讨论文章的意义、思想,以及文学特色等。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马讲?教学设计人教学目标1、积存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把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

3、明白得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会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策略重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明白得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1、引导学生明白得文早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畜的语言特点。

课时2课时教法教具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师生双边教学活动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手记情境引入我们古代名士文人专门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讲??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讲?。

学生回忆背诵课文。

预设教学过程一、作者及文体简介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朗读。

教师抽查预习情形,督促学生积存生字、通假字。

祇〔zh丫〕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岔〕死于槽枥之间食〔sh 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y 0〕?其真不知马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提醒学生朗读节奏。

〔3〕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翻译课文。

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及句读。

学生自读〔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咨询题。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三、合作探讨,深层探究1、齐读课文。

2、摸索:〔1〕提咨询: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依旧先有伯乐?〔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如何样的思想感情?四、体验与反思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马说》学案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马说》学案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四、《马说》学案学习目标:1.我要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我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3.我能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我能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重点:1.我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我能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1.我能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我能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河阳(今某某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

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他与柳宗元共同倡导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主X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他本人也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关于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跟现在的议论文、杂文相似。

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论马。

关于背景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

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关于伯乐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马说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马说教案 苏教版

第4课马说教学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重难点)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看见了,就挽住千里马流泪,还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于是,千里马抬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千里马的文章,或许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cáo lì) 食.(sì)马者粟.(sù) 邪.(yé)祗.(zhǐ) 骈.(pián) 槽枥..(2)重点词语解释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②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③一食或...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现在写作“饲”)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况且)(等同,一样)⑥策之不以其道.(规律,方法)⑦食之不能尽其材.(才华,现在写作“才”)(3)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①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②能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才能)一食或尽粟一石(名,餐)③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喂)食不饱(动词,吃)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凭借)④以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代之千里马)⑤其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其真无马邪(副词,表推测、反问的语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⑥之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4)古今异义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接的连词)①然后..②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③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④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马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爱动物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马说》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马说》的文本。

2. 相关注释和译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马说》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马说》。

(2)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马说》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如《牛郎织女》等。

(2)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文化探究(1)学生探究“马”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地位。

(2)学生通过文化探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动物的尊重和关爱。

江苏省南通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马说)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学案

江苏省南通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马说)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学案
【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学习时要着重体会其语言力量。
对韩愈你还了解哪些内容?写下来和同学分享。
我们在初一学过一篇体裁为“说”的文章,题目是,作者是朝的。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试写出下面加点字词的含义。
食马者( )执策而临之( )尽其材( )不以其道( )
之 策之不以其道( )马之千里者( )
其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而而伯乐不常有(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执策而临之鸣之( )
4..本文作者是代文学家。体裁是。
个性调整
活动2:朗读课文,画出难读词句,组内讨论解决。小组成员分段轮读,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班级展示,展示的方式各组自定。
【文言文朗读停顿规律】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朗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正确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确定句子停顿有以下规律: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如:“若夫”“盖”“故”等。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而古代却是两个单音词。如: 可/以一战。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在主语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停顿。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续。如: 其一/犬坐/于前。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问/今是何世。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的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活动3:对照注释,翻译全文,圈画难点,将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翻译及原文展示在小黑板上,并在组内尝试讲解。每人都尝试现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祗( )骈( )食马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才美不外见( ) 其真无马邪( )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讲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讲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马说>>讲学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困惑感悟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探究活动(一):预习课文1给加点字注音。

祗()骈()尽粟()一石()槽枥()()2.走进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马说》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4.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上相近。

它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5.背景见情景导入6.原文感受: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唐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按要求用文中语句填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他的小品文笔锋犀利、形式活泼,《杂说四·马说》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马说
课题
马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学习ຫໍສະໝຸດ 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2.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
3..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自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托物寓意】
“托”是借、假托的意思。通过描绘具体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或者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导入课文
1.以伯乐相马导入。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背景链接】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尺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pián )槽枥( cáo )( lì )粟( sù )
外见( xiàn )食马( sì )
二.填空:
1.、《马说》作者,是(朝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人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请写出“唐宋八大家”另外七人的姓名:、、、、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