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本节课的课文内容和重点。

2. 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4. 学习写作技巧,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课前导学本节课的课文是《请选择正确的答案》,是关于一个小学生在考试中遇到选择题时的故事。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以及训练写作技巧。

1. 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小明在考试中是怎么做选择题的?c. 为什么小明遇到选择题时会紧张?d. 故事中的老师对小明的态度如何?e. 小明在最后的作文中表达了什么想法?2. 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a. 你是否有过遇到选择题时紧张的经历?请描述一下。

b. 你认为小明为什么会紧张?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c. 小明在作文中表达的想法对你有何启示?三、课堂学习1. 课文阅读理解阅读课文《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并回答以下问题:a. 小明为什么对选择题紧张?b. 小明在考试中是如何做选择题的?c. 故事中的老师对小明的态度如何?d. 小明在最后的作文中表达了什么想法?2. 单词与短语学习学习以下单词与短语,并尝试运用到句子中:a. 选择题:multiple choice questionb. 表达:expressc. 正确:correctd. 错误:wronge. 紧张:nervousf. 压力:pressureg. 全程复习:review the whole processh. 以…为基础:based on3. 语言点解析请根据教师的讲解,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点,并在课堂练习中运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

2. 写一篇关于你在考试中紧张的经历的文章,包括以下内容:a. 描述具体的考试场景,你的感受和表现。

b. 分析自己紧张的原因。

c. 通过此次经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 阅读课外书籍,找出其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并扩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学案目录1. 第一单元学案及答案2. 第二单元学案及答案3. 第三单元学案及答案4. 第四单元学案及答案5. 第五单元学案及答案6. 第六单元学案及答案7. 第七单元学案及答案8. 第八单元学案及答案第一单元学案及答案学案内容:本学案主要涵盖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本阅读:通过阅读课本中的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文学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主题等方面的知识。

2. 作:通过练写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词语研究:研究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增加词汇量。

答案:以下是本学案中涉及到的练题的答案:1. 题目1答案2. 题目2答案3. 题目3答案第二单元学案及答案学案内容:本学案主要涵盖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文阅读: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知识。

2. 写作训练:通过练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语法练:巩固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答案:以下是本学案中涉及到的练题的答案:1. 题目1答案2. 题目2答案3. 题目3答案第三单元学案及答案学案内容:本学案主要涵盖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文阅读: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知识。

2. 作文写作:通过练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语法练:巩固语法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答案:以下是本学案中涉及到的练题的答案:1. 题目1答案2. 题目2答案3. 题目3答案...(以此类推)第八单元学案及答案学案内容:本学案主要涵盖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本阅读:通过阅读课本中的文章,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风格等方面的知识。

2. 写作练:通过练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词汇研究:研究课文中的生字词,扩大词汇量。

八上语文复习第一单元导学案答案

八上语文复习第一单元导学案答案

泰安一中虎山路校区初中部毕业班语文复习导学案(教师)课题:八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型:复习教学时间主备人李玲班级使用人教学时数【学习目标】1.牢固掌握本部分字词的音、形、义,会读、会写、会解释。

2. 掌握本部分重要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梳理几篇讲读课文的思路及结构,对这几篇课文的主题、写法及重要语段、语句的理解把握。

【学习重点难点】课文主题、写法及重要语段、语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字词锐不可当(dāng)业已(yǐ)绥(suí)靖(jìng)阌(wãn)乡聿(yù)鄂(â)豫(y ù)阻遏(â)疟子(yàozi)寒噤(jìn)蹿(cuān)仄(zâ)歪(wāi)张皇(huáng)失措央告转弯抹角拂(fú)晓瓦砾(lì)地窖(jiào)鞠(jū)躬(gōng)颤(chàn)巍巍(wēi)箧(qiâ)赃物制裁纳粹(cuì)肃穆荒谬(miù)健忘(二)文学常识1.《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2.《蜡烛》选自《阅读与欣赏》,茅盾译,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1950年出版的《战斗的中国》,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很多作品获斯大林奖金,也获过1974年度列宁奖金。

3.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4.《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三)【练习】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歼灭(qiān) 拂晓(fú)溃退( kuì) 箱箧(qiâ)B、管辖(xiá ) 荒谬 (miào) 寒噤( jìn) 瓦砾(li)C、仄歪(zâ)地窖(yáo)逃窜(cuàn) 瞥见(biē)D、阻遏(â) 制裁 (cái) 杀戮 (lù) 赃物(zāng)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两项是 ( )A.张慌失措荡然无存永垂不朽提防B.眼花缭乱名副其实响彻云宵泄气C.锐不可挡月明风清转弯抹角覆灭D.不可名状独一无二丰功伟绩惊骇E. 蹋败和蔼烦躁噩耗 F.仲胀惧惮尴尬呵斥G.潦倒交卸渴幕焦灼 H.跋涉赋闲狼藉伎俩3、依次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1)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有答案)二芦花荡【学习目标】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教学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

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题目解读: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走近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芦花荡》《荷花淀》主要作品派代表作家。

“荷花淀”洋淀记事》等。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自主学习】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仄歪阴惨泅着飒飒悠闲《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

.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合作探究】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精讲精练】阅读《芦花荡》“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至结尾。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蜡烛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⑴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⑵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⑶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2、预习要点⑴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⑵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3、达标练习⑴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⑵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A、闪耀闪烁 B.闪耀闪耀 C、闪烁闪烁 D.闪烁闪耀⑶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讴歌了的深厚感情。

二、探究案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舓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舓:中国——新华舓美国——美联舓、合众舓英国——路透舓法国——法新舓日本——共同舓俄罗斯——俄通舓、塔斯舓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臽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一、第一单元:《小故事大道理》第一课时:《草王坝》导学目标:1. 了解《草王坝》的作者、主题和背景知识。

2. 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变化。

3.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1. 了解《草王坝》的作者、主题和背景知识。

2. 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变化。

教学难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和道理。

教学准备:课文《草王坝》教学课件教学过程:1. 制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导入课文,让学生提前了解故事。

让学生阅读课文标题和作者的信息,引导他们猜测故事的内容和可能的寓意。

3. 听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可以逐段朗读课文,并辅以图片展示,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 学习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师提前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整理出来,进行示范和解释,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5. 深入理解寓意和道理。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动讨论,加深学生对《草王坝》中的寓意和道理的理解,引导他们从中汲取人生哲理。

6. 小结和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回答问题。

二、第二单元:《辞章》第二课时:《谢病酒行韵》导学目标:1. 了解《谢病酒行韵》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传世价值。

2. 掌握辞章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 培养欣赏古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谢病酒行韵》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传世价值。

2. 掌握辞章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草书和隶书的区别,并能正确书写。

2. 感受古文的韵味和艺术美感。

教学准备:课文《谢病酒行韵》教学课件毛笔、宣纸教学过程:1. 导入课文,让学生了解古文的韵味。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古文或播放古琴音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文的独特魅力。

2. 了解课文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谢病酒行韵》的作者谢灵运和他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文化艺术的内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人教版一、复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理清五篇文的思想内容及其写作思路。

3、掌握阅读叙事记叙文的方法,学会阅读一般的叙事记叙文。

二、时安排:1时三、复习内容:(一)重要字词:、1、《新闻两则》:绥靖阻遏锐不可当2、《芦花荡》: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3、《蜡烛》: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亲爱的爸爸妈妈》:肃穆荒谬健忘(二)、作家作品:作家国别评价代表作注释孙犁雨果西蒙诺夫(三)、文比较:文主要内容作品主题语言特点写作方法《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四)、阅读叙事记叙文的一般方法:1、事及主要事: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主题揭示:事意义的挖掘及作者写作的动机。

单元达标训练题90分钟00分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4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溃退(gu欤舀水(ǎ0)白洋淀(d靓g)B绥靖(su恚脂粉(zhǐ)蹿一蹿(u鄋)寒噤(īn)拂晓(f h鄋)D提防(t恚惊骇(h郓)迫击炮(p颍?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眼花嘹乱晨曦血腥闪烁B臭名昭着荒谬憧憬珐琅响彻云宵杀戮箱箧揣摩D精疲力竭纳粹鞠恭铁锈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占有牵制封锁B占领控制封锁占领控制封闭D占有牵制封锁4为下列一段文字所添标点,正确的一项是()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①没有仇恨②没有愤怒③只有悲哀④只有记忆⑤只有警告⑥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人教版一、复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理清五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其写作思路。

3、掌握阅读叙事记叙文的方法,学会阅读一般的叙事记叙文。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复习内容:(一)重要字词:、1、《新闻两则》:绥靖阻遏锐不可当2、《芦花荡》: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3、《蜡烛》: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5、《亲爱的爸爸妈妈》:肃穆荒谬健忘(二)、作家作品:作家国别评价代表作注释孙犁雨果西蒙诺夫(三)、课文比较:课文主要内容作品主题语言特点写作方法《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四)、阅读叙事记叙文的一般方法:1、事件及主要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2、主题揭示:事件意义的挖掘及作者写作的动机。

单元达标训练题90分钟00分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4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溃退(gu欤舀水(yǎ0)白洋淀(d靓g)B.绥靖(su恚脂粉(zhǐ)蹿一蹿(cu鄋)c.寒噤(jīn)拂晓(f 颤巍巍(ch鄋)D.提防(t恚惊骇(h郓)迫击炮(p颍?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眼花嘹乱晨曦血腥闪烁B.臭名昭着荒谬憧憬珐琅c.响彻云宵杀戮箱箧揣摩D.精疲力竭纳粹鞠恭铁锈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占有牵制封锁B.占领控制封锁c.占领控制封闭D.占有牵制封锁4.为下列一段文字所添标点,正确的一项是()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①没有仇恨②没有愤怒③只有悲哀④只有记忆⑤只有警告⑥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1、新闻两则答案(二)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新闻的第1、2句。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结构分析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三)品味语言:1.不能。

因为“现在”离“至发电时”已经又过了一段时间,一方面不准确,另一方面也体现不出我军作战的迅速;“剩下”过于口语化,而“余部”则有文气,体现出对我军的赞赏。

这些用词,充分体现了作者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

因为敌军是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如果调换,就改变了事实;“占领”与“控制”调换后也是与事实不符。

所以,两组词语不能调换。

2.实际情况:“不料……”一句,一方面对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过低估计解放军的战斗力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自然过渡到对东路军的介绍。

3.我军英勇善战,士气高涨;敌军不得民心,毫无斗志4.作用:分析了敌溃我胜得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三、巩固拓展1.导语:第一段主体:第二、三、四段2.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的科学研究。

2、芦花荡答案三、1、形容何满子的奶奶身材高大、性格难缠、为人凶狠。

一丈青本意是一种胆子很大的蛇,参考《水浒传》中的扈三娘,我们就知道,一丈青在这里是形容一个强势凶猛的女人。

3、蜡烛答案二、巩固阅读1、秘密1指的是蜡烛,秘密2指的是情报。

2、不能。

这句话指的是危机快要过去,而不是已经过去。

3、因为蜡烛快烧完了。

4、因为少校也有个小女儿,触景生情。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答案二、巩固阅读(一)1、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2、B3、C(二)1、(1)开端:村里来了一个招工指标(2)发展:老李头拿了200元红包去拜访姚书记(3)高潮:姚书记说支部决定让老李头儿子到化工厂上班(4)结局:老李头眼一红,手一松,红包落在地上。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

⼋年级语⽂导学案答案⼋年级语⽂第⼀学期导学案第⼀单元导学案答案第1课《巴东三峡》第1课时【学海瞭望】课前预习2. 查阅资料①《巴东三峡》选⾃《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作者刘⼤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

②“巴东”位于长江三峡的中部,⼭川雄奇秀丽,古迹⽂物甚多,是长江沿线著名的国际旅游景区神农溪,⼜名沿渡河,发源于神农架南麓,全长60公⾥,⾃北⽽南在距巫峡2.5公⾥处的西攘⼝坡壁注⼊长江。

“三峡”为万⾥长江上游最为雄奇壮丽的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

三、shang xiāo qǔ cōng dào hé niǎo kōnɡyàn huàn zǐhè qǘ kuíchà yànyù五、1.明确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上,游览三峡,具体为:船从宜昌上驶,⾸先经过西陵峡(第⼀段黄猫峡;第⼆段灯影峡,其间有黄陵庙;第三段崆岭峡,其中有⽜肝马肺峡,崆岭滩等处;第四段是⽶仓峡,出峡处有⾹溪。

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巫峡。

过巫⼭进⼊瞿塘峡。

过瞿塘峡,到⽩帝城(有孙夫⼈庙,⼋阵图遗迹),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2.以作者船⾏游踪为线索,本⽂是按时间顺序。

3. 第⼀部分:(1—2⾃然段)总述三峡⼭⽔的险恶,令作者赞叹⽽恐怖。

第⼆部分:(3—9⾃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

第三部分:(10⾃然段)写⾛完三峡后轻松的⼼情。

第2课时:⼆、1.好处:为下⽂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共鸣,突出⼤⾃然的奇伟,表达对三峡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2.4. ⽂中引⽤了⼀些诗、民谚、典故,渲染⽓氛,收画龙点睛之效。

⽂中开头引⽤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定下基调。

民谚“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

可怕。

前句运⽤对⽐⼿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可见,令⼈望⽽⽣畏。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docx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docx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第1课《巴东三峡》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略二、略三、略四、1、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游览三峡:首先经过西陵峡,船过秫归和巴东,进入巫峡。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

过瞿塘峡,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3、开头引用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引用杜甫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 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民谚“青滩叶滩不算滩,嵯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嵯岭滩的险恶、可怕。

作者的即景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柳也有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岀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

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为了突出三峡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三峡风景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

第1课《巴东三峡》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山:多、高;水:险;云:奇妙多变(答案不拘,合理就行)2.这句话是描写巫峡风景的总领句。

一方面交待了作者的行踪,一方面概括了巫峡风光奇秀的特点。

在文章结构上,这句话起过渡作用。

以下两段话,写巫峡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了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

3. B4.例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连用四个“险”字,写出了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手法,“围”、"咬” 将群山写活了。

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他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岀山峰的高峻。

描写巫山的云时,发挥想象,抓住了巫山云雾奇妙多变的特点进行了一番描绘:“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并且与庐山相比较:“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这样就给了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5.本文写米仓峡引用了王昭君的故事,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还有孙夫人、八阵图等历史典故,典故的引用充实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第一单元寓言与格言1. 寓言的定义- 寓言是指通过虚构的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来寓意人物和情节,以表达道理、启迪人心的一种文体。

- 寓言的特点是故事简单,语言生动,寓意深刻。

2. 寓言的作用- 寓言可以教育人们,启发智慧,让人们从中学会做人处世的道理。

- 寓言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 常见的寓言故事- 《狼来了》: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反复喊“狼来了”的故事,教导人们不可撒谎的道理。

- 《稻草人与禾苗》:讲述了稻草人守护禾苗的故事,启发人们珍惜友情的重要性。

- 《鲁滨逊漂流记》:虽然是长篇小说,但其中通过鲁滨逊的生活和冒险,寓意了人们在困境中要坚持勇敢面对的含义。

4. 格言的定义- 格言是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道理的句子或短语,通常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总结得出的。

5. 格言的作用- 格言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出人们普遍认同的道理,以点明事理或为人行事提供指导。

- 格言常常具有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含义,能够激发人们的动力。

6. 常见的格言- "天道酬勤":意味着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能得到回报和成就。

- "知足常乐":提醒人们要对已经拥有的东西心存感激和满足,而不是过度追求与别人的比较。

- "一寸光阴一寸金":强调时间宝贵,要善于利用时间进行研究和成长。

7. 寓言与格言的联系- 寓言和格言都是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智慧和道理,寓言通常是通过故事情节,而格言则是以短语或句子的形式呈现。

- 寓言和格言都能够通过啓发人们思考,提供生活的指导,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对待事物。

以上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22、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和要求作文。

活着需要食物和水让自己的生命得以维持,但活着不仅仅是拥有生命,巴金曾说过:“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活着还需要学很多不同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大脑,让自己的生命思想合并以致达到完美;活着还需要精神来支撑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生命与心灵结合以致绽放精彩。

那活着,还需要什么呢?需要爱心,需要阳光,需要艺术,需要懂得放下……请以“活着需要什么”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⑴自定角度作文;⑵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⑶不少于600字;⑷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3】第五部《名人传》文段一1.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

2.示例:作为作曲家、音乐家的贝多芬,遭受了失聪的厄运,但是他没有被灾难打倒,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向命运挑战,克服困难,执着于自己的音乐梦想,最终获得了重大的艺术成就。

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一点困难也应该坚强起来,在和别人交往时也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带给别人,尽量让你身边的人感受到你的乐观、积极、快乐。

文段二1.是米开朗琪罗对行政长官无声的讽刺与嘲笑。

2.米开朗琪罗是一个机智、聪明,具有高超的雕刻技术且珍爱自己作品的人。

皮耶尔·索德里尼是一个虚伪、不懂艺术而又装懂的无知的家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最近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些违法案件,教育部要求地方有关部门,对侵犯少年儿童权益、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要从严查处并依法打击。

B.阅读文学经典,就是与文学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和心灵的沟通,这对我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将产生极为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C.《二泉映月》自始至终让人感受到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想情感,同时,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去世与风格也让人叹为观止。

D.今年母亲节来临之前,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母亲节为自己的母亲自制一个充满爱心的礼物,从而在校园浓郁地营造出感恩母亲的节日气氛。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1

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1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1 新闻两则3、yùkuìruìjiān sài suíè xi ácuàn4、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6、(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顺利横渡长江。

(2)南阳守敌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7、(1)本文从中、西、中和东路四路军的渡江进程来报道渡江情况,介绍了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按照时间顺序叙事。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以西路接着中路叙写。

最后详说东路激战,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

(2)"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8、(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2)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3)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9、略10、(1)第(1)句,交代了新闻的主要事件和事件所涉及的人、时间、地点。

(2)“长江”这一客观环境;国民党防线的崩溃(3)“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进击”(4)标题、导语、主体11、厦门市中医院将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

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答案

《新闻两则》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两文的相同点: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新闻两则》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两文的相同点: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芦花荡》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

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

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

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画出来分析主人公: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

愿意看,明天来看吧!”……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3、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

“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

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过于自信自尊)还表现在他的3(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一切保险。

”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

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4、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

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

他没有姓名,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景物描写:《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

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⑤“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

”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