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考试提纲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为什么说传统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
时空以外的时空指的是一般事情相反的事情。
在民俗学里时空指的是人们日常的正常生活,例如说从早上到晚上的一天工作,休息,饮食等等。
那么时空以外的时空,跟正常民间生活不一样,人们可以丢掉一切紧张的工作进行的玩耍,但也有跟正常生活不一样有很多禁止做的事,有各种仪式。
例如,做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和仪式。
传统节日,主要指的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里所谓的“传统”,指的是民间节日一定要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属于民间自发的遵循和继承的一种仪式和活动。
传统节日又称为“时空以外的时空”,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
例如,节日期间的人们可以暂时远离劳作之苦而专心于享乐、游戏、探亲和访友,孩子们也不必担心玩儿的太疯而招致长辈的责骂、身份的差异,如尊卑贵贱也会因为节日的缘故而淡化。
总之,传统节日是人们给自己紧张生活的一个“假期”和“加油站”,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机会来享受自己通过艰苦努力而创造出来的生活,进行各种仪式,所以说传统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
2.史诗歌手是怎样“记住”长达几万甚至十几万行的史诗的?
史诗就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长篇“复合”故事歌。
史诗具有传统性、保守性、互动性、程式化倾向、音乐性、神圣性、延续性等特点。
依据美国的米尔曼·帕里和艾尔伯特·洛德创造的口头程式理论,史诗的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程式、主题或典型场景以及故事模式或故事类型。
根据这几个概念和相关的分析模型,口头程式理论基本上解释了许多伟大的史诗歌手为什么能够记忆长达几万甚至几十万行的史诗。
史诗歌手们并不是将史诗“背”下来的。
史诗歌手之所以能够记忆、创编、演唱鸿篇巨制的史诗,并非由于他们惊人的记忆力,而在于他们对程式、主题以及故事模式的熟练拿捏。
史诗歌手们在演唱过程中,遵循着一种创作模式和规律,其中包括一些固定的常规语句和典型场景,被称为“口头程式理论”。
歌手在表演一部史诗之前,首先会考虑它属于哪种类型的史诗,以此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故事模式;接着,他会将整个故事划分为一系列的主题或场景,并且对应该如何叙述每个主题、描绘每个场景有一个大致的想法;继而歌手会从自己的程式库中调取相应的程式,将大量的程式排列组合起来,完成对主体的叙述和场景的描绘。
最后,当一个个被城市武装起来的主题、场景有序的排列起来之时,一部鸿篇巨制的史诗就完成了。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并不需要刻意的去记忆整部史诗,他需要做的仅仅是运用程式以及程式化的主体和故事模式而已,他们完全能够满足歌手的需要。
总之,史诗的演唱是高度程式化的。
掌握了史诗的不同层次上的模式和技巧,有助于歌手在演唱过程中顺利而不间断,“记住”了长达几万甚至十几万行的史诗。
3. 如何理解当代“鬼搭车”传说的传统性。
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俗学类型,其内容非常广泛。
传说属于散文叙体,像神话一样,无论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传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就以当代鬼搭车为例。
在很多地方我们收集到了汽车司机夜间开车遇到鬼搭车的传说。
一般都是在深夜,司机(多数为出租汽车司机)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请求搭车。
在把姑娘送
到指定地点以后,姑娘一般会给司机一些钱作为报酬。
回去以后,司机发现姑娘给的钱是冥钞,再去姑娘昨晚下车的地点一看,原来是一片墓地,姑娘的坟墓也在其中。
司机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是遇到鬼了。
这个传说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性、社会性和现实性。
有的时候,传说又被称为“信仰故事”,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为迷信或传统信仰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信性提供了有力的印证。
传说比较容易被人们相信是一种事实,而且人们在讲述或重述传说的时候,都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强调自己讲述内容的真实性,以引起听者的主意。
4以“出嫁歌”为例,谈中国女性的成年礼。
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婴儿期到儿童期的育儿和家教。
第二阶段是青春期走向成熟的各种角色准备和训练。
第三阶段是成年后的学习。
人的一生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需要借助于特定的仪式,这些仪式被称为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又称为“通过礼仪”,主要指围绕着人的历程中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一些特定的仪式活动。
仪式的主要目的是标记或帮助人们成功或顺利地度过这些关键时刻,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
成年礼便是从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代表一种身份的转换。
以哭嫁歌为例,出嫁歌体现的是人生礼仪标记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三大功能中的心理功能,在协助人们实现视线角色转换的同时实现心里转换,安抚人们在角色转换时期不安的心理状态。
哭嫁歌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表达女儿与父母及亲人的难以割舍的亲情和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另一个主要内容则是父母对女儿出嫁后身份和角色变化的担忧。
母亲一再告诫女儿出嫁以后必须要牢记的一些事情。
婚礼的过程就是女性脱胎换骨的过程,他必须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变为一个全职的媳妇。
也就是“成人”的过程,所以说我国古代女性的成人礼是和婚礼合并在一起的。
5、中国民间饮食中有“吃肝补肝,吃脑补脑”的说法,你怎么看。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反映了中国人重视饮食的习尚。
民间饮食指的是人们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食物的属性、食物的范围、制作过程和仪式、餐桌上的礼仪、节日和仪式食品,以及食物的名称、保存、禁忌等。
我们生活中一日三餐,每一餐实际上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符号,向我们传递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中国人最重要的饮食观念是“食补”即吃什么补什么。
例如,吃动物的肝脏就可以补肝虚,吃动物的内部,就可以补人的内部,还有许多如“吃脑补脑”,“吃胆补胆”等说法。
这种说法至少没有考虑到以下三点:
一、人体器官的构造及成份并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器官,如猪肺的成份并不同于人
肺。
二、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利用的程序是很复杂的,吃进去的食物必需经过分
解成红血球载得动的分子或离子,才有可能被身体利用。
而分解出来的分子或离
子,是不是会被用到特定的部份也未知,说不定都补到贪得无厌的癌细胞去了
三、动物的器官由于功能的关系,有可能是毒素累积最浓的场所,如肝脏是解毒
器官,里面不知道有多少等待分解或正在分解中的毒素。
又如肺里累积的空气污
染,或肾脏中等待排出的废弃物。
6、为什么说《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是民俗学的两种基本的工具书?
(1)民俗学中的“类型”是指一组具有相同情节和结构发展模式的民俗事项,如故事类型、游戏类型、民间建筑类型、仪式类型等。
《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是民间故事研究的重要参考书,最早是由芬兰民俗学家阿尔涅整理出版的。
现代民间故事研究之父,比较研究研究法(芬兰学派)的创始人科隆父子在进行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时,发现民间故事虽然浩如烟海,但仔细看来,许多故事只是同一类型故事的不同异文。
例如《熊和狐狸比赛的故事》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流传,只是一些情节因素上略有不同。
如果对民间故事进行分类的话,我们将会发现世界上所有的民间故事可以被归入非常有限的一些基本形式里,这对民间故事的研究无疑将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科隆的学生阿尔涅承担了这一工作,并在1910年出版了他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这本类型索引主要是基于欧洲民间故事进行分类整理的。
阿尔涅共总结出540种故事类型,但列出了1940个位置,以备补充。
这本书将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分为五个不同的类别(动物故事、普通故事、笑话和轶事、程式故事、不分类的故事),每一个大类下面又有小类,如动物故事中又分为故事的主人公为野兽、主人公为鸟类等,有些类型还再分次类型。
每一种故事类型的下面都列出了故事发展情节发展的基本框架及其异文流传的国家和地区,同时还提供与故事的发表和出版相关的书目资料,对我们鉴别故事、寻找异文和对故事进行比较研究都非常重要。
另外,也对我们发现民间故事的内涵价值、意义及民间故事的发展规律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可以说,这是民俗学家必备的工具书。
如果忽略了该书的重要性,都将使我们的研究走向歧路或失去意义。
(2)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斯·汤普森《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是叙事民俗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斯蒂斯·汤普森在这本书中提出了母题的概念。
所谓“母题”(motifs)或者说“叙事的基本要素”,指的是那些在民间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情节因素,这种情节因素可以是一件东西(如墨辊)、一种行为(如一次考验)、一种人物类型(如傻瓜)、一种结构特点(如民间故事的三叠结构)。
例如世界各地都有人类起源的神话,在人类最早是由什么造出来的这一情节因素上,世界各地神话中都有这样一些母题:“女人是用狗尾巴创造出来的”、“男人是用黏土做成的”、“男人是用玉米穗造出来的”、“摩擦皮革造出男人”、“第一个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造成的”等等。
也就是说,尽管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神话,但是不同神话在一些情节因素上往往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相似性。
不仅仅神话如此,民间文学的其他类型如民间故
事、歌谣、语言、故事诗、笑话、中世纪传奇、轶事等也是如此。
汤普森把许许多多这样的要素系统编入母题索引,并附有这些因素的出处及参考书目。
如“男人是用黏土做成的”这一母题都出现在哪些民族或地区的神话中,参考书目都是哪些等,这对我们的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当我们研究女娲造人的神话的时,通过查阅此书,我们会发现用泥土造人这一情节因素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在许多地区和民族如印度、巴比伦、希腊、印第安、犹太教等传统中都有,这也许会对我们的研究产生结论产生重大影响。
在在《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中,汤普森把神话中的母题进行了分类,在每一类型的下面又进行了更详细而又具体的分类。
母题索引对世界各地的神话进行了有步骤地剖析,然后再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纳,对我们研究神话的起源、传播,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话比较研究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例如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话都有着一些共同的母题:如洪水毁灭人类、兄妹逃生、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等。
世界各地民间的文学母题,包括神话母题,故事、传说母题的普遍性一直是民俗学研究的课题之一。
7、简单分析“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
所谓迷信是对在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结果或后果的传统表示法。
但是,这里所谓的条件、征兆、原因和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例如:“乌鸦当头过,无灾必有祸”在这条迷信里,乌鸦是一种条件或者征兆,如果看见乌鸦从头顶飞过的话(条件),那么人们一定会遇到灾难,或者会大祸临头(结果)。
在一般情况下,尽管上述的条件与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纯粹是一种假想,但人们却坚信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因果关系。
在这则迷信中,左眼和右眼的跳动是先决条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左眼的跳动能给人们带来幸运和吉祥,右眼的跳动却是灾难的前兆。
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左”和“右”的理解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把世界万物分为阴阳两类:天、男、南、左、生、日等等为阳;地、女、北、右、死、月等等为阴。
阳往往与光明和生命联系在一起,阴则往往与黑暗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由此便形成了“左为上,右为下”的概念,左眼跳理所当然地就成为吉兆,右眼也就成为凶兆。
因此,迷信观念和行为的产生与宗教信仰也密切相关。
8、分析“抓子儿”游戏与“仪式”的关系。
游戏总的来说是一种以口头形式传授、以直接参与为目的的竞技和演示活动。
游戏产生与远古时期,早期主要表现为儿童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模仿和再现。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
也是身体的锻炼和意志的磨练方式,而且对儿童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为儿童进入成年人的社会提供了各种准备。
关游戏产生的原因有模仿说,认为游戏来源于儿童对于成人世界的模仿;也有残余论,认为游戏是原来的仪式,仪式性的
东西逐渐消失,成为游戏。
而“抓子儿”游戏属于后者,来源于某种巫术仪式,属于巫术仪式的残余物。
抓子儿游戏是中国女孩子们经常玩一种游戏。
抓子儿的游戏玩法多种多样,常见的一种玩法是选五粒形状大小均匀的石子,然后把五粒石子撒在地上。
抓起一粒石子抛向空中,同时迅速地在地上再抓起另一粒石子,然后再接住抛向空中的那粒石子,这时售中和便有了两粒石子。
再把两粒石子抛向空中,同时迅速地在地上再抓起一粒石子,然后再接住抛向空中的那两粒石子,这时手中便有了三粒石子。
如此重复,直到五粒石子全部都抓在手里,游戏结束。
据记载,新年之后的正月,在妇女是求子月,一直到当代我们还可以看见这种求子仪式的痕迹,只是石子可能被杏仁核儿、毛桃核代替了。
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许多婚后不育或希望早日得子的妇女们要到庙里求神许愿,许愿之后,行为之一就是把一些石子装在袋子里,悬挂在寺庙周围的书上,据说心愿便可以实现。
石子的子与儿子的子同字同音,所以我们现在玩儿的抓子儿(抓石头子儿)来源于古代的“抓子儿”(抓儿子仪式)。
9、如何理解“建筑如人”的说法?
建筑,从广义上讲,就是房子,是人类为自己及其所属建造的一种栖身、藏身之处。
主要包括用于人类自己活着时居住的房屋、死后居住的坟墓和一切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娱乐、服务、公共的设施,如教堂、商店、学校等等。
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就是人和自然合一。
中国的建筑就像一个人的形象,有头(屋顶)、有身(墙身),也有脚(台基),外观形象也秀丽玲珑。
另外还有装饰,蕴涵丰富象征意义。
大部分的装饰都是从构造的必然性演变或转化而来,而且手法也有很多,做艺术加工处理,便具有更近人性的象征意义。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土木材料建造。
这是因为土木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孕育生命。
此外,中国人也喜欢用砖造房子,因为砖能在潮湿的时候吸收潮湿气息,视为活的。
相反,中国人不喜欢用石头造房子,因为视为没生命。
瓷砖不能“呼吸”,不能吸收潮湿的气息。
虽然土木没有石头坚硬牢固,但他们不想建造永恒不倒的结构。
他们的观念是死亡是正常的自然程序,因此不怕死。
建筑如人,是有生命力的,不可能永远健在,体现中国人的现实观念。
10、简单分析重穿“汉服”与保护传统的关系。
服饰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服饰是文化之间差异的最直接的体现,具有标记不同的种族或民族的功能,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在体质上可能差别不大,但传统服饰却可以准确地把答案告诉我们。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服饰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点,例如美国人的服饰的突出特点就是追求个性解放、突出自我,而中国人的传统服饰却突出了等级观念、保守、朴素、无个性主义及绝对的平均主义。
其次,即使是在同一文化传统内部,服饰具有向他人传达个人社会地位、职业、角色、自信
心以及其他特征等印象的功能。
在某些特定时期,服饰又是社会状况的试金石。
每到社会动荡及变革的时期,服饰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特点,无论是式样还是在服饰材料的选择上。
服饰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观念的变化。
总之,服饰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见某种文化传统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风俗、信仰等。
服饰中的装饰品类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些装饰本身先是文化的产物,其次它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态,这种物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与整个人类文化系统相关联。
装饰作为文化,是文化的符号,传达和表述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
中国服饰的特点:
汉服象征着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将中国社会中严格的等级关系和伦理制度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但是重穿汉服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汉服的式样是怎样的呢?我们现在发现“汉服“多是在墓葬中发现的,属于丧服,这必然与古人现实生活中所着的服饰差别甚大;
其次,即使我们确定了汉服的式样,但是汉服是指明末清初以前汉族(及汉族的先民)所着的、具有浓郁汉族民族风格的一系列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如果需要重穿汉服,哪个朝代的服装才最具代表性呢?
这都是重穿汉服推行中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笔者认为,与其他文化注重文化的标记不同,中国文化具有更加观念化、更加本质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尽管历经变化,但是由于其能够将自己的文化观念附着在新的事物上,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以上是老师答疑的时候提到的方面,但是最后需要大家说出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老师认为的是“汉服”是中国文化观念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外化与凝结,中国文化注重内涵而非形式,所以重穿汉服对保护传统的意义不大。
11.简单解释一下“繁衍”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繁衍观念来自于儒家思想。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将延续香火与中国传统最为推崇的“孝”联系起来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后代的重视。
“繁衍”这一概念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在人生礼仪中,繁衍的概念在很多地方均有出现。
丧礼中,服重孝者需“上治祖祢,下治子孙”,承担着延续香火的重任;传统婚礼中,新房的床上会撒上枣,栗子,花生,取“枣栗子”早立子的谐音,希望新人能够早日生养。
纳妾的传统则更是将繁衍的概念表现到了极致,传统文化中,当正室不能生育时,人们就会纳妾,以保证血脉相传。
在民间工艺美术中,生殖崇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繁衍的概念也正体现于此。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意识到“阴阳相合万物生”,因此,阴阳组合作为生命繁衍基本源头的图案随处可见。
比如:鱼穿莲中“鱼”代表阳,“莲”代表阴,正是阴阳组合的象征。
12.如何理解神话与历史的关系。
神话是一种神圣的叙述。
在某一特定的社会里,神话被认为是太古时代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即神话就是历史。
我国著名学者茅盾认为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所叙述者,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诞无稽,但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信以为真。
”美国民俗学家布鲁范德认为:“神话是一种传统的叙事散文。
在其流传的社会中,神话被认为是在遥远的
过去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
”
现代的观点普遍认为神话是随着人类及其文化现象出现的,神话的散文体的风格并不适合记录和表现历史。
神话中可以有一些历史事件的影子,但历史事件不可能是神话的蓝本和主要表现对象。
13. 为什么说“捉迷藏”的游戏是古代巫术的残余物?
在参加游戏的孩子们这一特定的群体中,“鬼”是一个被群体淘汰出来的“失败者”,但是,失去了在群体中的地位并不意味着失去一切,相反,“鬼”却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权力,而这个群体却要经历一场“考验”,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被置于某种危险的境地,除非他们接触什么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免疫力”的东西。
其次,这种具有“免疫力”的东西往往是一棵大树。
在游戏中,大树似乎是“生命”的象征。
这种通过触摸“生命”之树来获得“免疫力”的举动很可能来源于古代的某种巫术仪式。
人类似乎在演习与魔鬼的战头,胜利者可得以保全生命,失败者就要陷入魔鬼的手中。
在这个游戏中,“鬼”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它既不属于人类,又不属于超自然物,而是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它要想获得一种“地位”,必须通过猎取,即寻找替代物来获得新生。
这就说明“捉迷藏”模仿古代仪式。
14.简单解释一下,婚礼中的新娘子为什么要戴红盖头。
婚礼是一个女性人生礼仪中的成年礼。
成年礼的作用在于使仪式中的人实现自己在社会中角色的转换并获得社会的承认,从而可以享有另一个社会层次的人所享有的权利和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女性来说,婚礼意味着从少女到人妻的转变,并且符合分离,通过,再进入的人生礼仪的典型结构。
婚礼对于一名女性是一种意味着重生的仪式,离开自己的家寓意“死亡”,进入婆婆家寓意“新生”,而在这一过程中红盖头起着重要的作用。
红盖头的作用是模拟死亡,女性结婚时戴上红盖头意味着死亡,到了婆婆家由丈夫掀开红盖头意味着新生。
15. 民间美术中常见的“鱼穿莲”的图案表现了中国人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生命创造的基本原理——阴阳结合,也就是男女异性交合,并把这一原理应用到世界万物。
民间美术中的“鱼穿莲”图式暗示的是男女交合及子孙繁衍,该图式中的“鱼”是男性的象征,“莲”是女性的象征。
但“鱼”在民间美术中的性别象征并不总是男性,许多古籍、文物以及相关的民俗艺术却提示“鱼”具有男、女两种性别象征。
“鱼”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是女性生殖崇拜的产物,父系氏族社会成型以后,它逐渐衍变成生殖繁衍的象征,随着社会的发展,“鱼”进一步扩展为祈祷丰收与迎祥纳福的吉祥图形。
“鱼穿莲”也突出地表现了中国人强烈的生殖崇拜和生命繁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