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及其应用》导学案
2020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0章 第2节 滑轮及其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学案(6份)

教案一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探究滑轮应用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不同作用。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器材准备】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
(每组一份)老师材料:相关图片、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让学生讲讲周一升国旗时,这国旗是怎样被升上旗杆的?2.提出升旗手向下拉绳子为什么旗帜上升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
出示滑轮,滑轮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它没有随物体的升降而变化,所以叫做定滑轮。
然后操作。
让学生观察滑轮的构造。
二、探求新知1.猜测滑轮的作用。
问:你们认为定滑轮可能有什么作用?汇报小结。
2.组装定滑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1)分组做一个跟旗杆相似的滑轮装置。
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此装置。
①学生分组实验(用测力计直接提升钩码;用定滑轮做提升)②学生可多次改变钩码个数,并记录。
(绳子一端挂钩码,一端用测力计)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有什么发现?(2)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省力不明显,为什么还要在高高的旗杆上安装定滑轮呢?(3)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红旗向上升。
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组装动滑轮,研究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是否省力呢?(2)学生实验(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
(用测力计直接提升钩码;用定滑轮做提升)③汇报实验结果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生活中的作用1.出示图片。
9.2 滑轮及其应用学案

§9.2 滑轮及其应用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应用 2.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二、预习提纲1.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做 ;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 。
2.使用定滑轮不 ,但可以改变拉力的 。
3.使用动滑轮可以 。
4.定滑轮在使用时,相当于一个 杠杆,因此拉力和重力的关系是: ,即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动滑轮在使用时,相当于一个 杠杆,因此拉力和重力的关系是: 。
三、重点学习1.定滑轮做一做:先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出一个钩码重,再按照课本图9-14那样进行实验,记录每次拉力比较每次拉力和钩码重力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 ,但可以改变拉力的 。
利用杠杆平衡原理来进一步论证:(1)请画出图1(b )、(c )中的两个力臂,由图可知,定滑轮在使用时,相当于一个 杠杆,因此拉力和重力的关系是: ,即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2.动滑轮做一做:先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出一个钩码重,再按照课本图9-14那样进行实验,记录每次拉力利用杠杆平衡原理来进一步论证:动滑轮在使用时,同样可以找出跟它想当的杠杆。
图2中杠杆的支点是A 点还是O 点?请在图2(b )中画出两个力臂,由图可知,动滑轮在使用时,相当于一个 杠杆,因此拉力和重力的关系是: 。
四、反馈练习1.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升。
对这个滑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B .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C .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D .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2.如图9-8所示,动滑轮重为20 N ,所用拉力F =200 N ,则物重___N .(不计绳重和摩擦)3.一辆汽车不小心陷入了泥潭中,司机按图3所示的甲乙两种方式可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其中省力的是__图。
4.如图1,利用定滑轮匀速提升重物G ,需要拉力F 或'F ,F 和'F 大小的关系是F 'F (填大于、小于、等于)。
滑轮学案导学案

班级姓名序号 24课题:滑轮及其应用(一)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学习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滑轮;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及特点;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重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滑轮组的组装【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法、实验法、组织讨论法。
【学法指导】归纳总结法、对比法。
【学习过程】课前准备1、定滑轮的特点是能够,但不能,其实质是。
2、动滑轮的特点是可以,但不能,其实质是。
3、为了既又能,可以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成。
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和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
用公式表示。
2、课堂研讨(一)情景引入:展示滑轮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提出问题:滑轮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二)探究新知:观察图甲乙滑轮有什么不同,哪个更省力呢?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定滑轮和动滑轮?小结: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做。
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
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定滑轮和动滑轮?举例说明。
1、定滑轮(1)根据课本图10---14做一做,写出你的结论:定滑轮特点:使用定滑轮不,但可以改变动力的。
(2)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请画出图1(b)、(c)中的两个力臂,由图可知:定滑轮的实质:相当于一个杠杆。
2、动滑轮(1)根据课本图10---16做一做写出你的结论:动滑轮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但不能改变。
(2)请在图2(b)中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并画出两个力臂,由图可知:动滑轮的实质:相当于一个杠杆。
(三)滑轮组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组成滑轮组,既可以又可以。
(1)把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讨论一下,你能设计出几种组合方式?把你的方案画在下面的方框里,并动手做一做。
(2)按照课本图10-17所示的方式进行探究,把提起重物使用的拉力与物重相比较,再数一数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股。
结论:使用滑轮组吊着重物时,在绳重和磨擦不计时:动滑轮和重物被几股绳子吊起,。
滑轮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第十章《人与机械》第2节滑轮及其应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组装和使用定滑轮、动滑轮;(2)通过实验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3)能通过演示实验结合理论分析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1)进行学生实验,通过实践探究,分析、概括滑轮的组装、探究滑轮的特点;(2)通过模型演示和理论分析“看到”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3)从杠杆—滑轮—滑轮组的演变,初步掌握加一加、组合等发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模型演示“杠杆—滑轮的发明”,到学生自主“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创造,结合教师亲历的发明案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学习物理知识的内动力。
(2)通过分组实践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自于实验,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学会组装滑轮以及滑轮组。
教学难点:使用和组装滑轮,理解定、动滑轮的实质。
三、教学准备:分组器材、自制可拆卸滑轮模型、自制智能塔吊模型、本人辅导学生的发明作品视频。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滑轮1.回顾三种杠杆的特点2.模型演示“滑轮的发明”,体会加一加的发明方法。
a.实验:杠杆提升重物: 由于杠杆转动范围有限,重物不能被提升到足够的高度b.增加杠杆持续提高。
c.继续增加杠杆满足连贯性,杠杆越多越好—无数个杠杆组合—轮(滑轮),引出课题。
d.引导学生观察滑轮的结构,研究各部分的用途,总结:滑轮:边缘有凹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活动二:【体验】滑轮分类1.实践活动:如何用两种方法将重物从地面提升到三楼?2.学生展示两种方法,师生讨论两种方法的特点,并根据特点将滑轮分类:定滑轮、动滑轮。
初步体验两种滑轮特点:定滑轮:轴固定不动,能改变拉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随物体移动,不能改变拉力方向。
展示日常生活滑轮的应用并区分定滑轮、动滑轮,渗透发明意义:“杠杆—滑轮,发明一小步,发展一大步”。
滑轮及其应用学案

栗子中学物理学案学习过程一、设疑导入:我们每周星期一都要升红旗,那五星红旗是怎样升上去的呢?二、自主学习(一)、自学课文171—173页1、什么是定滑轮:2、什么是动滑轮:3、什么是滑轮组:(二)、小组合作导学探究1、定滑轮:A观察图9---14定滑轮实验示意图。
填空a、物体的运动方向(向上、向下),拉力的方向(向上、向下)b、改变拉力方向,F1、F2、F3的接力大小(变大、变小、不变)B、观察图9—15.结合杠杆平衡条件填空A、动力臂是(圆的直径或半径),阻力臂是。
当改变拉力方向时,动力臂是(圆的直径或半径),阻力臂是。
所以定滑轮是一个(省力、费力、等臂)杠杆。
物体上升的高度(大于、小于、等于)拉力移动的距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定滑轮(省力、费力、不省力)但(能或不能)改变方向。
其实质是一个杠杆。
2、动滑轮观察图9-16,填空物体运动的方向(向上、向下),拉力方向(向上、向下),动力臂是(半径、直径),阻力臂是(半径、直径)物体上升的高度拉力移动的距离结论:定滑轮(省力、费力)但(能、不能)改变方向。
其实质是一个杠杆。
3、滑轮组观察图9—17中a,拉线从(定滑轮、动滑轮)出来。
上面的定滑轮起到(省力、改变方向)作用,下面的动滑轮起到作用。
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几图b,拉线从(定滑轮、动滑轮)出来。
能起到改变方向的作用吗?下面有多少个动滑轮,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几结论:动滑轮上有几段绳子承担,那拉力就是物重的,同时拉力移动的距离也就是物体上升高度的三、练习巩固1、下列图中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如果物体上升12厘米,那拉力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图1 图2 图3F= G S= h= cm F= G S= h= cm F= G S= h= cm 2、按要求绕线段图4 图5 图6拉力是物重的三分之一拉力是物重的五分之一拉力是物重的四分之一四、提升反思1、如图3所示,如果物重为1000N,动滑轮重100N,则拉力为多大?(不计摩擦力的大小)2、已知物体重为50N,摩擦力是物重的0.5倍。
《滑轮导学案》

《滑轮》导学案一、导入1.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将进修关于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滑轮。
2. 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滑轮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进修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滑轮的定义、结构和原理。
2. 能力目标:掌握滑轮的应用方法,能够解决与滑轮相关的物理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三、进修过程1. 进修内容:滑轮的定义、结构和原理2. 进修方法:讲解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3. 进修步骤:(1)了解滑轮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滑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进修滑轮的应用方法和计算公式;(4)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滑轮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室练习1. 选择题:滑轮的作用是()。
A. 改变物体的形状B. 改变物体的大小C. 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D. 改变物体的颜色2. 计算题:如果一个重物挂在一根绳子上,通过一个滑轮吊起,求所需的力的大小。
五、教室讨论1. 学生展示:请学生结合实际例子,展示滑轮的应用途景。
2. 学生互动: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对滑轮的理解和应用经验。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滑轮的定义、结构和原理;2. 搜集滑轮应用的实例,并进行分析;3. 解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应用滑轮可以减小所需的力量?七、总结反思1.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你对滑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2. 反思:在进修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和怀疑?如何解决这些怀疑?八、拓展延伸1. 学生自主进修: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滑轮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2.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滑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发现物理学知识的应用的地方,不息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愿大家在未来的进修道路上越走越遥,探索更辽阔的知识世界!。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第九章 机械与人 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 杨 果
教 学 设 计 思 想 初中物理教材体现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特点。上一节课杠杆的学习已经充分体现,本节课则依然延续这种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既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所以本节课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获得定滑轮和动滑轮在使用过程中,其作用方面的规律性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论证实验探究的结论。接着让学生对滑轮组进行探究,寻找拉力与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的关系。最后通过升降机以及机器人的介绍,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学生知道复杂机械中的许多部件都是由杠杆和滑轮等简单机械组成,而且简单机械在高科技领域内也是不可缺少的。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的方法,分别获得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在使用过程中,其作用方面的规律性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实验、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的方法,分别获得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在使用过程中,其作用方面的规律性结论。 难点 组织有序、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得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在使用过程中的作用。 学具 滑轮若干、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刻度尺、铁架台。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过早上升国旗时,升旗手并没有站在旗杆顶端拉着国旗上升,而是站在地面上向下拉绳子就能使国旗上升。秘密在哪里呢?有些同学注意到了原来旗杆顶端安装了滑轮,滑轮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今天我们就将学习滑轮及其应用。 二、新课导学 1、教师给每一组的桌面上都准备了滑轮以及相关的一些器材,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滑轮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知道: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可以绕轴转动的小轮。 2、生活中人们经常用滑轮拉升物体,如:建筑工地上工人用起重机往高处运货就用到滑轮,同学们桌子上有下列器材:滑轮、铁架台、细线、钩码、弹簧测力计,大家用弹簧测力计通过滑轮提升钩码,看有几种方法?比较每种方法中滑轮的特点有什么不同?提升钩码时拉力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以及交流设计出如右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并进行探究。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中测力计要匀速竖直向上或向下拉,在指针稳定时读数。 从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使用。
2、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观察它们所起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组装使用滑轮组。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体验,交流合作、归纳推理等学物理知识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滑轮有关的某些机械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并能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
2、能克服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通过科学探究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滑轮组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确定滑轮组承担重物的绳子股数。
四、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五、教学用具:投影器、铁架台、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滑轮、细线六:教学过程:(一)具体内容: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投影观看“校园升旗”的场面,谈话:“升旗手用力向下拉绳,旗为什么反而上升呢?”再观察“起重机吊起重物”的场景,问:是什么装置使起重机变成大力士呀?(学生:滑轮)。
然后接着问:“对滑轮你想了解什么呢?”2、感受体验,探究新知(1)、师生同拿起桌上的滑轮,观察了解滑轮的构造,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滑轮”的概念(滑轮是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再问:它能不能叫杠杆呢?引导学生认识到滑轮实质是变了形的杠杆。
(2)给出一个滑轮,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它有几种使用方式,并且提问每种使用方式有什么不同?引出滑轮在使用时,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明确了“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
(3)教师提问“你想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在使用过程中其作用方面的规律吗?然后将学生按实验小组分成几大组按图(1)、图(2)进行科学探究,每组重点探究一项内容,同时另一项探究活动也要完成。
然后全班学生汇报探究结论,再进行交流讨论后得到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5
《滑轮及其应用》学习指导(2)
设计:杨泽清 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知道这二种滑轮的实质与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2)知道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从而省力。
(3)知道滑轮组的作用及分析方法。
(4)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应知应会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
2、 叫力臂。
3、当动力臂 阻力臂时,此杠杆为省力杠杆;当动力臂 阻力臂时,此杠杆为费力杠杆;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距离,但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用于 。
新知新解(滑轮是一,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可以看作是能够连续转动的杠杆,杠杆平衡条件适用于它)
认识定滑轮与动滑轮
4、定滑轮实质是一个 杠杆; ( 填“能”与“不能” )省力,主要作用是 。
分析如下图:
5.动滑轮实质是一个 杠杆; ( 填“能”与“不能” )省力,主要作用是 。
分析如下图:
认识滑轮组
滑轮组的作用: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
承担动滑轮的绳子的几根,F=(G
物+G 动)/n 。
(n 为承担动滑轮及重物的绳子的股数)
6、甲图中F= ;乙图中F= 。
7.如下图所示的是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用这个滑轮组提升重为300牛的重物(忽略滑轮组和绳子重及摩擦)(奇动偶定)(1)在图甲上画出当动力F=150牛时绳子绕法;(2)在图乙上画出当动力F=100牛时绳子的绕法。
形成性测评
8、定滑轮实质是一个_______杠杆,使用定滑轮时不能______,但能________。
9、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_______的_____杠杆,使用动滑轮时能省力_________,但费________。
10、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提升物体时,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装置是:
11、用右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物体,以及已知物体重200牛,物体匀速上升
1米,不计滑轮组重及摩擦,则:( ) A ,拉力为50牛; B , 拉力为40牛;
C ,绳的自由端拉出4米;
D , 绳的自由端拉出1米。
12、如图所示,利用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匀速向上提升重物。
已知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 甲=F 乙=F 丙=50牛顿。
则:
(1)不计动滑轮重和绳与滑轮之间摩擦时,提升的物重分别
是:G 甲=______牛;G 乙=_______牛;G 丙=______牛。
(2)动滑轮重3牛,不计绳与滑轮之间摩擦,提升的物重分别是:G 甲=______牛;G 乙=______牛;G 丙=______牛。
(3)当物体被提升2米时。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分别是:S 甲=______米;S 乙=______米;S 丙=______米。
(4)如果物体被提升的速度都是0.2米/秒时,绳子自由端
移动的速度分别是:V 甲=_____米/秒;V 乙=______米/秒;V 丙=______米/秒。
图2
课后练习与强化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9分)
1.在升旗仪式时,我们可以看到旗杆的顶端有一个滑轮,请问这个滑轮是__滑轮(“动”或“定”),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利用定滑轮匀速提升重物G ,需要拉力F 或'F ,F 和'F 大小的关系是F 'F 。
(填大于、小于、等于)
3.如图2所示,用一根结实的绳子在两根光滑木棒上
绕几圈,一小朋友用力一拉,两位大力士竟撞在一起
了。
这幅漫画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辆汽车不小心陷入了泥潭中,司机按图3所示的甲乙两种方
式可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其中省力的是__图。
5、如图4所示,动滑轮重为50牛顿,绳重和摩擦不计,人对绳子的拉力是260N ,则物重是 N ;若重物上升的高度是0.2m ,则绳子自由端下降 m 。
6、如图5所示,当物体A 在滑轮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1示数为30N ,则测力计2示数为____N ,A 受到
的摩擦力为____N 。
(测力计及滑轮重不计)
7、在水平桌面上放一个200N 的重物,现用如图6所示装置将物体匀速拉动,物体与桌面的摩擦力是48N ,不考虑滑轮重力和滑轮与绳间摩擦,水平拉力 F 为______N 。
若绳子自由端
移动速度为0.6m/s ,则物体移动速度为 。
8、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7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比较(a)、(b)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图10所示,若拉力F=900牛顿,物
体A 重1500牛顿,不计滑轮重和绳与滑轮间摩擦。
当绳子自由端移动3米,则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A 前进时,物
图3
(图4)
图7
体A 与地面间摩擦力是______牛顿,物体A 移动______米。
二、作图题:(每题8分,共16分)
10、如图8有一动滑轮提升重物,要求在图中标明支点O ,画出F 1 F 2的力臂L 1 L 2。
11.如图9所示,每个滑轮(不分大小)重为5N ,要提升的重物重为120N ,用来串绕滑轮组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30N 。
画出能安全提升重物的滑轮组的绕法。
12、电气化铁路的高压输电线,无论在严冬还是盛夏都要绷直,才能使高压线与列车的电极接触良好,这就必须对高压线施加恒定的拉力。
为此,工程师设计了如图27所示的恒拉力系统,其简化原理图如图28所示。
实际测量得到每个水泥块的体积为1.5×10-2m 3,共悬挂20个水泥块。
已知水泥块的密度为2.6×103kg/m 3,g 取10N/kg 。
(1)请指出图中的动滑轮、定滑轮; (2)每个水泥块的重力是多少?
(3)滑轮组对高压线的拉力是多大?
根据初二学习的滑轮有关知识,请你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滑轮除了可以省力外,还有哪些优点?请说出1个。
(2)什么样的滑轮不能省力?
(3)现在,有一个由
1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我们将它颠倒与由1个 定滑轮和2个定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则后者比前者可多省几分之几的力?
图8
G
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