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1比》教学设计_六年级数学教.doc

合集下载

六年级数学《比》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比》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比》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学习《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表示方法,以及比的基本性质。

通过学习比,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比例、比例尺等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表示方法。

2.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会进行比的化简。

3.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表示方法。

难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会进行比的化简。

四、教学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计10课时:
1. 比的意义与表示方法 3课时
2. 比的基本性质与化简 3课时
3. 生活中的比 2课时
4. 单元复习与测评 2课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2.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六、教学资源
1. 教学PPT
2. 练习册与习题集
3. 教学视频与网络资源
4. 教学用具:三角板、量角器等。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全面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组织学生进行单元测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比的基本性质、例1》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比的基本性质、例1》教学设计

课题比的基本性质主备教师授课教师分课时第课时累计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迁移类推,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难点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12÷4=3 (12÷2)÷(4÷2)=312÷4=3 (12×2)÷(4×2)=3合作探究二、探究新知1、谈话导入,大胆猜想。

比的基本性质1、类比猜测: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比的性质是什么?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研究。

6÷8=(6×2)÷(8×2)=12÷166:8=(6×2)∶(8×2)=12:166:8=(6÷2)∶(8÷2)=3:46÷8=(6÷2)÷(8÷2)=3÷43、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优质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优质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优质教案名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比的读法和表示方法;3. 能够灵活运用比进行数值的比较和运算;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比的概念和意义;2. 理解比的读法和表示方法;3. 灵活运用比进行数值的比较和运算。

教学难点:1. 灵活运用比进行数值的比较和运算。

教学准备:1. 集体活动教具:数学题集、白板、黑板、彩色粉笔;2. 学生个人教具:练习册、铅笔、橡皮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将公式“比”的概念写在黑板上。

2. 教师出示一个有两个数A和B组成的比,要求学生解释比的含义。

二、讲授(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解释比的定义和意义。

2. 教师向学生展示比的读法和表示方法,并带领学生朗读。

3. 教师提问:A比B大,那么A和B之间的关系是什么?(A 大于B)4. 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巩固掌握比的概念和意义。

三、练习(2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册上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答疑。

四、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与比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进行解答。

2. 学生讨论和思考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作业(5分钟)1. 配发作业,并要求学生完成。

2. 作业内容:练习册上与比相关的题目。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比的概念和意义,能够正确使用比进行数值的比较和运算。

个别学生在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方面仍有些困难,下一节课需要进行巩固和扩展。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设置了一些趣味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但也需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进度过快或过慢。

在作业布置和评价方面,教师需要及时查看和批改作业,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比《比》第课时(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比《比》第课时(教案)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思考。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汇报展示。合作填表。
小组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合作填表。
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巩固比的读写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检测求比值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 ( )=24 ( ):8=
教师订正。
四、课堂练习。
1、填一填
(1)两个数( )又叫做两个数的( )。
(2)9比5记作( ),( )是前项,( ) 是后项,比值是( )。
(3)如果A∶B=C,那么A是比的( ),B是比的( ),C是比的( )。
2、我是大法官,对错我来判!
(1) 可以读作五分之三,也可以读作三比五 ( )
2、想一想: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4、出示算式:小组讨论。
15 : 10=15 ÷ 10 =
5、展示打球的分数比,和国旗的长宽之比。讨论这两个比一样吗?
(2)配制一种盐水,在200克水中加入20克盐盐和盐水的比是1∶10。 ( )
(3)比值是的比只有一个。 ( )
(4)若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则乙数是甲数的倍。 ( )
4、从A地到B地一共180千米,客车要行2小时,货车要行3小时。
(1)写出客车所行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2)写出客车所用的时间与货车所用的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4《比一比》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4《比一比》北师大版

《比一比》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中的第三节课《比一比》。

二、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教是为了不教”。

我的教学一向主张以学生的学习、感受为主,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不管是师生间还是同桌、小组的交流合作,都让学生说一说,从说中了解他们的感受和体会,进一步做好引导。

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一步步去比较,探索比较的方法,并且通过好几组数的大小比较,得出方法,渗透数学的严谨。

学数学用数学,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本节知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概括、合作等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数学思想。

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在学生一年级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基础上来进一步比较万以内较大数的大小,从而形成较规范的比较数大小的方法,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

本课创设我国四座名山的高度来让学生比较高低,其中通过黄山和香山的比较,体会位数不同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位数多的数就大;通过黄山和恒山的比较,体会位数相同,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就大;通过恒山和华山的高低比较,体会位数相同,从最高位开始一次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

知识在一层一层的渗透和提升,让学生从迁移中得到学习的方法。

其次,把这四座山放在一起比较来体会数的大小排序。

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融入其中,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数数、读写及10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已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大小,只是将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规范,形成理性的东西。

由于有了前面知识的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说理概括、操作等多种形式,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情境,广开自我探究、自我获取的渠道,从数的意义,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来进行比较。

《比一比》教学设计

《比一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比一比》教学设计板桥镇西湾小学贾珊教学目标: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表达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过程和结果,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边领略美丽风光,一边学数学知识,好吗?(出示情景图)。

〖资料:黄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香山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香山红叶最为著名。

恒山,人称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海拔2017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扬名国内外。

华山,自古以来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正因为如此,华山多少年以来吸引了无数勇敢者。

〗师:哪座山比较高?这样可以比吗?必须知道什么?(每座山的高度),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黄山1873米,香山575米,恒山2017米,华山2160米。

华山最高,香山最低……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1.位数不同直接比。

黄山和香山哪座山高?, 你是怎样比较的?学生回答:黄山高。

黄山1873米是四位数,香山575米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所以1873>575(板书)。

师:这个同学分析很有道理,四位数确实比三位数大。

根据这个道理,从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山也一定比香山高?2160>575师:你还知道哪些位数不同的数可以直接比?[五位数一定大于(四位数、三位数、两位数、一位数……)]师:从刚才的比较中,我们知道:(板书:位数不同直接比)。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1 比和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1 比和比例∣人教新课标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1 比和比例∣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和性质2.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3. 比和比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和比例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比例尺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比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表达方式。

(2)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如比的两个数相乘、相除的关系。

(3)比例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表达方式。

(4)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比例中各项的乘除关系。

3. 实践应用(1)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比例尺的使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应用”部分。

因为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
比的概念:通过实例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作用。

比例的基本性质:介绍比例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应用。

实际问题的解决:选取一些与比和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比和比例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和比例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通过讲解、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发现比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选取一些与比和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小测验、小组讨论、口头提问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实施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反思教学: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比》教学设计(通用7篇)

数学《比》教学设计(通用7篇)

数学《⽐》教学设计(通⽤7篇) 在教学⼯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通⽤7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P9-P10;练习⼀ 5、6、7、8 教学⽬标: 1、通过学⽣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操作学会⽐较物体长短的⼀般⽅法。

3、培养学⽣操作、观察能⼒和语⾔表达能⼒,体会到⽣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线、纸条各11组;同桌准备长度不同的铅笔2⽀,长度不同的尺⼦2把等。

教学过程: 1、导⼊: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摆在桌⾯上,同桌两个⼀起看⼀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法?4⼈⼩组讨论。

(指名发⾔) (2)总结⽅法:⼀般要把⽐的⼏个物体的⼀端对齐。

(3)谁能⽤刚才说的⽅法来⽐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较两条⽑线的长短?(指名学⽣上台演⽰) (5)⾃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想⽐什么就⽐什么,可以⽐⽐你们的学具、胳膊、⼿等等。

(6)抽样演⽰。

(7)练习5、6 3、⽐较⾼矮: (1)我们⽐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较两名同学的⾝⾼,应该怎么说?(引导学⽣说出“⾼矮”)(板书:⾼矮) (2)(请两位⾝⾼相差较⼤的同学站起来)谁⽐较⾼?谁⽐较矮? (3)(请两位⾝⾼相差不⼤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眼看出来,谁⽐较⾼,谁⽐较矮?你有什么⽅法可以⽐较出他们两个谁⽐较⾼?(⼩组讨论) (4)⼩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个排队的游戏,四⼈⼩组按照从⾼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 7、8、 4、 ⼩结:今天我们学了⽐较长短、⽐较⾼矮的⽅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优质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优质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优质三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优质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 cm,宽都是10 cm。

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预设情况:(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揭题: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设计意图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一)同类量的比师: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

那么,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师:想一想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二)不同类量的比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

《比》单元教学设计

《比》单元教学设计

《比》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横向联系本单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量关系部分。

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层次:认识比的意义、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比的意义包括:比的读写法,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求比值。

比的基本性质包括:基本性质,化简比,例1。

比的应用包括:按比分配和例2。

2.单元纵向联系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会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为准确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准备前测题。

前测题设置有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和倍、差倍及可用单位“1”解决的实际问题。

还设置了“你听过比吗?尝试举例说明或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你知道的比吗?”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比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按一定比稀释消毒液、加工混凝土等都用到了比的知识。

绝大多数学生听说过“比”,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多来自教师、书本、家长、网络等,而真正来源于生活的经验很少。

学生对比的理解层次不一,概念表述模糊,生活经验并不充分。

比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单元课标(一)内容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学业要求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两个量的比,会计算比值,理解比值相同的量,能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建议比的教学要合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用字母表达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能解决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四、单元整体规划设计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认识比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2.能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认识到数的大小关系。

3.运用比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2.能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难点1.运用比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向学生出示一组图片,例如两个不同大小的橘子,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让学生思考一下用什么形式来表示这两个橘子的大小关系可能更加准确。

在学生的帮助下,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比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定义比:比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相比所得的商数,用冒号“:”表示。

例如,两只狗的体重比为5:3,表示第一只狗重5千克,第二只狗重3千克。

2.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些比,例如某天气温为15℃,而昨天气温为10℃,那么今天气温比昨天高多少?可以让学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也可以用算式来表示。

3.给学生发一些水果,让学生分组比较各组内水果的重量比,然后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

3. 学生练习1.练习册上的练习题,不要求完成全部,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抽查。

2.在生活中找一些例子,让学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

4. 教学总结简要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出比的概念,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练习。

学生参与积极,能够基本理解“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但在具体问题上运用还有一定的难度。

下一步需要加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训练,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1)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1)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1)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比及比的概念。

2.理解比的大小关系,能根据要求比较大小,进行简单的比例计算。

3.能够在真实或物化问题中灵活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知道什么叫比及比的概念。

2.能够根据要求比较大小,进行简单的比例计算。

三、教学内容1.绪论本节课将学习“比”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引入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大小关系的问题,例如:哪个更大、哪个更小、哪个重一些等。

请宝贝们举例子说明生活中哪些情况需要比较大小,如何比较。

3.概念讲解比:是同一类物品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比的记法(1)用冒号表示“:”;比的左右两项分别叫作比的“前项”和“后项”。

(2)用分数表示比,前面的分子表示第一个数,后面的分母表示第二个数,即前项∶后项=分子∶分母。

4.讲解范例请指名同学用黑板上的画图解下面的比:五年级有A、B、C三个班,A班学生有50人,B班学生有60人,C班学生有70人,比一下B班和C班的学生人数多少。

解题思路:本题要比较的是B班和C班的学生人数,而A班的学生数量是多少并不重要,所以需要将B班和C班的学生人数相除,得到B班和C班学生数的比值。

解法:B班与C班学生数的比值=60÷70=6÷7,用分数可以简化为6∶7。

5.练习与训练(1)小组竞赛:计算题,在黑板上出5道比的计算题,分别由5个小组作答,第一组答对将得分1分,错的将被扣半分。

出题的方式:•B班与C班学生数的比值=?•甲班与乙班学生数的比值是3∶4,乙班有32个学生,那么甲班有几个学生?•若一趟旅行12天,上午花掉6天,那么上午时间和下午时间的比是多少?•如果一张图片左边的边长是12cm,右边的是18cm,求这种矩形的长宽比。

•体重60.5kg的小A和55kg的小B的体重比是多少?(2)完成作业:完成生活中的比 worksheet。

四、教学方法1.讲解2.练习和训练五、教学用具1.教科书2.计算器3.黑板画笔4.板书笔六、教学评估本课时主要测试学生对比的概念认识以及比的大小关系,计算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和比例-人教版 (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和比例-人教版 (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比和比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 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5. 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按比例分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和比例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2. 难点: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3. 实际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和比例。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生活实例,引出比和比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0分钟)- 详细讲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小组讨论(5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 实际操作(5分钟)-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比和比例的理解。

5. 课堂练习(10分钟)-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

6. 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一些与比和比例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正确理解并运用了比和比例的知识。

3. 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教学设计 (67)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教学设计 (67)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教学方法交流研讨、分组合作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岀700^25的商吗?(1)你是怎么想的?(2)依据是什么?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岀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

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课学习(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和比例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代数等知识奠定基础,而且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比的定义、比的应用、比例的定义、比例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比和比例时,还需要进一步理解比的含义、比的应用、比例的含义和比例的应用。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比和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含义,掌握比的应用;理解比例的含义,掌握比例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的含义,比的应用,比例的含义,比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比的化简,比例的求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含义和比的应用。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例子,讲解比例的含义和比例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化简和比例的求解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2.学具:练习本、笔、橡皮。

3.教学资源: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例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比的思考。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图片,提出问题:“苹果和香蕉的比是多少?”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定义,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比-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比-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比第1课时:比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及意义。

2.能够用自己的言语简单解释比的含义。

3.能够根据实际情境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的概念及简单比的判断。

难点:通过实际情境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2.教具:小组练习题、比较实物。

3.备课内容:巩固比的概念,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较情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水杯,请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引出比的概念。

比如:“大的水杯和小的水杯,哪个更大?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比较,我们称之为比。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比的概念。

比如:“比就是用来描述两个或多个物体或量之间大小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习题,自行判断大小并展示答案。

如:“1. 小明身高1.3米,小红身高1.2米,小明比小红高的用‘大’表示。

”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

4.拓展(1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类比。

如:“比如说,你今天的早餐和昨天的早餐,你觉得哪个更丰盛?”5.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比的概念及意义,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实际生活中的比较情境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及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的活跃性很高,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大小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在后续课程中进行加强。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两个物体或量的比较情况。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及意义。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比一比》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比一比》

《比一比》“比一比”是第二章的内容,本章只安排了1课时(不够可用2课时)的内容。

本章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这部分内容主要要利用比较的思维方式,比较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初步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体会比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和比较意识,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利用故事情境来比较长短、高矮、轻重,并让学生利用比较再比较情境图中其他物体,练习中拓展至比较多个物体。

(练习1课时完不成可以酌情分为2课时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之间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通过经历比较的活动,学习比较的基本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意义和价值,感受日常生活现象与数学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和数学方式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在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课件(有配套挂图可以使用挂图)、两根长短不同的绳子、两个高矮不同的玩偶(其他替代品也可以)、天平,学生每人准备一根绳子。

课前认字:长、短、高、矮、轻、重、比一、情景导入叮铃铃,叮铃铃,下课啦,小朋友都到教室外面去玩啦,让我们来看一看。

请你仔细观察操场,小声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提醒各位同学,观察的时候看可以按顺序来观察,才能找的多找的全。

)二、知识学习1.这个男孩女孩在干什么?师:这两个小朋友在比赛跳绳,但是小男孩没有小女孩跳的好,他总是被绳子绊倒。

所以呀男孩说自己的绳子比女孩的绳子短,不公平,但是小女孩认为他们俩的绳子是一样长的,请你想一想,这时该怎么办?(比一比两根绳子的长短)师:你能动手操作一下,看看怎么比两根绳子的长短吗?同桌两人之间比一比你们两人的绳子,看一看谁的绳子长,谁的绳子短。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四《比_》整理和复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四《比_》整理和复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四《比_》整理和复习一. 教材分析《比_》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并能进行化简和求比的方法。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等基础知识,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比的概念理解不深,对求比值、化简比和求比的方法掌握不牢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知道比的意义和应用。

2.学会求比值,能运用比值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化简比,能将任意比化简为互质数比。

4.学会求比,能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求比值的方法和应用。

3.化简比的方法和应用。

4.求比的方法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例法、练习法、问题驱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化简比和求比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比的概念,如“小明跑50米用时30秒,小华跑60米用时40秒,他们谁跑得快?”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比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概念,用PPT课件展示比的定义、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的意义。

通过示例法,讲解求比值、化简比和求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比的概念求比值、化简比和求比。

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比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体育比赛、商品比较等,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概念及其应用,提醒学生注意化简比时要将比化简为互质数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理念:首先,这节课我打算在电脑室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可操作。

这样不仅方便我们的教学,还能使“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每一个学生。

在电脑上我会显示一个童话的世界,儿童的乐园——“数学王国”。

而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

我会让学生比一比哪条路宽?哪条路窄?请学生从宽路进入。

进入“数学王国”后,我会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王国”里面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

而每一个活动和游戏都等于是一个知识面的拓展。

最后,我还会让学生思考:在“数学王国”里或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是可以拿来比较的呢?它们比
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面进行拓宽。

除了会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外,还会比较事物的远近、厚薄、宽窄等等。

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⒈电脑显示:数学王国里的两只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出现在电脑屏幕上。

这时聪聪说:“同学们,我叫‘聪聪’。

”明明接着说“我叫‘明明’。

您们好!我们俩是‘数学王国’的两只小精灵。

你们想到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游玩吗?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

可好玩啦!”聪聪接着说:“可是,去数学王国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

而这些知识我们可能在教科书上没学过。

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教师接着问学生:“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的请举手。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都举手,建立自信心。


⒉出示复习题。

教师指出:同学们聪聪有话要跟我们说。

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听聪聪要说什么,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聪聪说:“同学们你们要去数学王国必须到玩具房里面取两样东西。

一是在最高的那个柜子上有三条钥匙,你们必须取最长的那条钥匙。

二是在最多玩具的那个木箱里有一个“多拉A梦”,请你把他带上。

你别
小看他。

有困难的时候他可是你的好帮手噢!只要你把“多拉A 梦”按一下,他就会发出声音召集小朋友来帮忙。

(老师提示学生把“多拉A梦”放在桌面的右下角的正方形筐里。


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复习题。

二、进入“数学王国”,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

⒈进入“数学王国”。

电脑放出明明的话:同学们,你们都很聪明。

现在,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好吗?请大家跟我来。

接着画面出现了一个写着“数学王国”四个大字的门口。

但是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条路的异同,并提出问题:应该走哪条路呢?我们听听聪聪是怎样说的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同学们请大家由较宽的路进入。

然后,用你们刚才拿到的
钥匙打开大门。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


⒉遨游“数学王国”。

⑴比大小。

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游戏一:钓鱼。

电脑显示一个小鱼池。

鱼池里有大鱼和小鱼。

请学生把钓到的大鱼放在大筐里,把钓到的小鱼放在小筐里。

每条大鱼5分,每条小鱼2分。

看看谁的分数最高。

老师指出,请大家注意,放错了位置不给分。

⑵比厚薄。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肚子饿了吗?老师请大家吃三文治。

(电脑显示两块厚薄不同的三文治。

)在大家面前有两块三文治。

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块三文治的异同。

)其中较厚的已经过期了,不能吃。

请大家把厚的三文治放到垃圾筒。

把薄的三文治放在碟子里。

⑶比远近、比直曲。

电脑显示两条河,一直一曲。

在两条河上都分别有两条远近不一的船。

老师指出河的对岸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

我们一起乘船过去玩,好吗?但是,直河上较近的船才是通向对岸的,别乘错船噢!(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此题。


⑷自由活动时间。

过河以后,老师指出在这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和游戏。


们可以自由活动,自己选择参加哪项活动和游戏。

做对了会加分,还有奖品。

相反,做错了会扣分的。

你们要认真思考。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按一个“多拉A梦”,老师听到多拉A梦的呼叫就会来帮助你的。

附近的同学听到哪位同学需要帮助的,也可以离开座位帮助他们。

(电脑显示一个游乐园的环境。

游乐园里有很多小动物和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等待着同学们的参加。


三、提出问题,并小结。

自由活动时间过后,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或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事物是可以用来比较的?它们可以比什么?(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

)最后,老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是可以用来比较的。

它们有的比厚薄、有的比曲直、有的比远近、有的比多少等等。

只要我们小心观察,努力探索,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处处有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