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记》

合集下载

短文两篇(苏教七下)

短文两篇(苏教七下)

短文两篇(苏教七下)短两篇学习目标一重要实词和虚词二翻译重要语句三背诵学习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学习时数:2时教学过程:第一时黄鹤楼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

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而名闻遐迩。

有关黄鹤楼的,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隅:角落。

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

登仙,成仙。

驾:乘、骑。

憩:休息。

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

之,指代黄鹤。

名,动词,命名。

《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

《述异》之志:即《述异志》.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

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

苏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黄鹤楼崔颢

苏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黄鹤楼崔颢
上远望后的联想,是对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 慨。是虚景、写意。
接着的两句诗人在楼上向下眺望 ,见到隔江 一派大好景色: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 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是 实景、摹象。
末两句诗人在日暮时分,不禁想起了遥遥不 知何处的故乡,顿生出离愁别绪。情景交融—— 景随情动,情由景生。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
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 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 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现今的“黄鹤楼”景区,时逢盛 世,规制超前,是由主楼、白云阁、岳 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乐宫、诗碑廊、 南楼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融人文与 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 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诗词中的黄鹤楼
Ø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 “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 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 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 律第一。
诗词中的黄鹤楼
Ø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 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 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 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 “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 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 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 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诗人在前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
黄鹤楼是著名古迹,且有费祎在此登仙的传说,因 此登上黄鹤楼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这一美丽而凄伤的 神话。昔人即指费祎。昔人已乘黄鹤登仙而去,而且是 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以 及那楼的上空终日飘浮无所依归的白云, 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 之凄凉,则不能不令人感伤不已。前四句 两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衬 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一气呵成,纯用 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然而生的感受, 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的色调。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鹤楼》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鹤楼》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鹤楼》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鹤楼》教案西安市第六十三中学拜秋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复习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教学难点1、描述诗中意境。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1、限时背诵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七年级下册语文 《黄鹤楼》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 《黄鹤楼》苏教版

扬州市三中导学稿(七(下)3—14)教学目标:1、参考书下注释和教师适当点拨,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3、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字、词、句义的落实了解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一、预习导学:1、给加点字注音:隅.()费祎.()憩.()遂.()茏苁(...)巍峨..()倚.()闼.()坐窥.()井邑.()荆.吴()2、自主学习,注意以下问题:①认真读课文,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②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你认为好的词句。

③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④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3、查阅资料,搜集有关描写黄鹤楼的诗文。

二、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二)展示教学目标(三)学习研讨1、学生提出疑难的生字词并当场解决。

2、朗读课文,注意句读:3、合作学习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在班上讨论研究明确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4、疏通课文内容,同时分析课文内容。

①整段文字,可分为几层?层意各是什么?②思考作者对黄鹤楼景物描写的顺序及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③课文以哪个字贯穿全文?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当堂训练:①解释下列加点字:西南隅.()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茏苁()()上倚.河汉()()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亦.荆吴形胜之最.也()()()②翻译句子(1)遂以名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一词多义事列《神仙》之传观其耸构巍峨之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其坐其中主人处处款之问其故送孟浩然之广陵及其日中如探汤于返憩于.此以遂以名楼于.五所园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④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鹤楼》课件9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鹤楼》课件9苏教版
欢迎光临指导
秋落 水霞 共与 长孤 天鹜 一齐 色飞
江西 南昌 滕王阁
万四 家面 忧湖 乐山 到归 心眼 头底
湖南 岳阳 岳阳楼
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濒临万里长江, 雄据蛇山之巅。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
贾岛、陆游、张居正等,都先后来到这里吟诗
作赋。1700年来七建七毁,最后一次毁于1884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 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 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 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 2 3 4 5
0
高耸 标构 巃巍 嵸峨
0
上倚河汉
下临江流
0
重檐翼馆
四闼霞敞
0
坐窥井邑
俯拍云烟
读透课文:
1、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黄鹤 楼? 2、黄鹤楼有什么特征?这5年6月落成,主楼
高51米,分五层,飞檐画栋,翘角凌空。从三
楼到五楼的环楼走廊向外看,闹市、江流、大

等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连翩。
唐 阎伯理
读准课文: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州城/西南隅, 有黄鹤楼者。《图经》云:
“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
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 述异》 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


yán
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 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kuī yì
读懂课文:
1、掌握重要实词和虚 词的用法。 2、会翻译全文。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
“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黄 鹤 楼

短文两篇(苏教七下)

短文两篇(苏教七下)
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
的《神仙传》和梁任舫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
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
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
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
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文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
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
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
样子。巃苁:高耸的样子。倚:靠着。河汉:银河。重檐:两层屋檐。翼:
古代建筑的飞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荆吴:楚国和吴国,
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形胜:山川胜迹。最:最好的事物。
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也正因为这楼高耸入
云,云烟缭绕,所以它是会集灵仙的所在。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
的结构十分严谨。
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节选部分只有115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
无疑,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幺短的篇幅包
含如此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事而成。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

【名校推荐】江苏省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黄鹤楼课件 苏教版PPT共51页

【名校推荐】江苏省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黄鹤楼课件 苏教版PPT共51页
【名校推荐】江苏省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 黄鹤楼课件 苏教版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鹤楼》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鹤楼》教案 苏教版
短文两篇 《黄鹤楼》教案
学习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体会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课前学: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诗、文。
利用工具书初读课文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知。有关黄鹤楼的诗文又有哪些?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第三块体会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提供有关黄鹤楼的图片,联系课文分析黄鹤楼得名的原因。
学生看图对照课文分析。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积累文中的字词,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有关黄鹤楼的古文。
学生交流搜集的黄鹤楼的诗文
第二块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最新苏教版七下语文黄鹤楼课件1

最新苏教版七下语文黄鹤楼课件1
李白虽然这次没有留下什么诗作,是不是白白 走了一遭呢?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品读感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 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 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 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助兴。从此酒店生意红 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 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 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就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 取名黄鹤楼。
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 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 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 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 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 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说说这几句诗的意思。 2.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 3.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 是什么意思?
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 了“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 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 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苏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黄鹤楼》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黄鹤楼》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黄鹤楼》教学设计大全《黄鹤楼》教学设计教材简说《黄鹤楼》出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十四课《短文两篇》之一。

本单元介绍了古今中外闻名于世的建筑,有巍峨、雄伟、庄严地人民英雄纪念碑;有钟山南麓巍巍的中山陵;还有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和体现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

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可以领略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黄鹤楼》一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的感情。

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

是本单元中第一篇说明古代建筑的文章,是了解古代建筑的代表文章,又对后文《于园》的教学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由此可见,本文的教学尤为重要。

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文体已被淡忘,本文虽是说明建筑的文章,但我们大可不必从说明方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方面做大量繁琐的分析。

而是要倾向它是文言文的一面。

结合课标中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人类的勤劳与智慧。

难点是:如何把遥不可及的黄鹤楼映入学生的脑畔,形成直观的感受。

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疏通文言文的能力。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黄鹤楼》精彩教学设计吧《黄鹤楼》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黄鹤楼》唐.阎伯理(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鹤楼》说课设计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黄鹤楼》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鹤楼》说课稿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鹤楼》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鹤楼》教学设计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黄鹤楼》教案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黄鹤楼》说课设计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黄鹤楼》说课稿。

崔颢《黄鹤楼》课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崔颢《黄鹤楼》课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歌鉴赏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

“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

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

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

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