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三)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一.感觉分类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感觉的解剖生理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 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3.周围性感觉支配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㈠破坏性症状: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㈡刺激性症状:1. 感觉过敏2. 感觉过度3. 感觉异常4. 疼痛四.感觉障碍类型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 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

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

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动系统神经病学所讲的“运动”,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①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④小脑系统。

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2,肌张力降低 肌肉松软,伸屈其肢体时阻力低,关节 肌张力降低 运动范围扩大-周围神经炎,前角灰质炎和小脑病变等.
不随意运动
不随意运动-系随意肌收缩所产生的一些无目的的异常动作,多数 不随意运动 为锥体外系损害的表现. 1,震颤 震颤(tremor)-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不自主动作,可有以 震颤 下几种类型: ①静止性震颤 静止性震颤:静止时表现明显,而在作意向性动作时则减轻或消 静止性震颤 失,常伴肌张力增高,见于震颤麻痹. ②动作性震颤 动作性震颤:系动作时发生,愈近目的物愈明显,见于小脑疾患. 动作性震颤 ③老年性震颤 老年性震颤:与震颤麻痹类似,为静止性震颐,发生于老年人, 老年性震颤 常表现为点头或手抖,通常肌张力不高. 2,舞蹈样运动 舞蹈样运动(chorea)-肢体大关节的快速,无目的,不对称的运 舞蹈样运动 动,类似舞蹈,睡眠时可减轻或消失.该运动也可发生在面部,犹 如作鬼脸,多见于儿童期脑风湿病变. 3,手足徐动 手足徐动-脑性瘫痪,肝豆状核变性和脑基底节变性. 手足徐动 手足搐搦- 手足搐搦-低钙血症等.
神经反射检查
神经反射是由反射弧的形成而体现的.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枢,传出神经元和 效应器等.反射弧中任一环节有病变都可影响反射,使 其减弱或消失 反射又受高级神经中枢控制,如锥体束以上病变,可使 反射活动失去抑制而出现反射亢进. 包括: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Lasegue征.
舌咽(glossopharygeal nerve),迷走神经(vagus nerve)-两 者在解剖与功能上关系密切,常同时受损. 1,运动 发音是否低哑或带鼻音,是否呛咳,有无吞咽 运动 困难.嘱病人张口,观察腭垂是否居中,两侧软腭高度 是否一致,患者发"啊"音时两侧软腭上抬是否对称, 腭垂有无偏斜.当一侧神经受损时,该侧软腭上提减弱, 腭垂偏向健侧.检查咽反射时,用压舌板轻压左侧或右 侧咽后壁,正常者可有恶心反应,有神经损害者则反射 迟钝或消失. 2,感觉 舌后1/3的味觉减退为舌咽神经损害,检查方法 感觉 同面神经.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体与神经系统检查所获得的资料,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查,加以分析而推断出来的。

一般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方面。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当损伤时即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定位诊断是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推断其病灶部位的一种诊断过程。

定性诊断乃系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和原因,即对疾病作出病理、病因诊断的过程。

因为神经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密切联系,且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由神经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参照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常见病因有:感染、外伤、血管性疾病、中毒、代谢障碍、肿瘤、变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不可截然分开,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在确定病变部位的同时也可推断出病变的性质,如内囊附近病损,多由动脉硬化合并高血压性血管疾病所致。

因而在不少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是相互参考同时进行的。

常见病症的定位诊断一、颅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一)视神经损害的定位:视神经通路自视网膜、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觉皮质,径路很长,易于受损,但由于行走各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不同,损害后的视野改变也各异,故由此可判断视路损害的部位。

1.视神经损害:病侧眼视力减退或全盲伴直接光反应消失,但间接光反应存在,眼底可见视乳头萎缩。

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炎,脱髓鞘性病变以及外伤、肿瘤压迫等。

2.视交叉损害:视交叉中央损害时,视神经双鼻侧纤维受损,产生双颞侧偏盲,多见于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瘤。

如病变扩及视交叉外侧累及病侧的颞侧纤维时,则患侧眼全盲,对侧眼颞侧偏盲。

见于鞍区肿瘤、视交叉蛛网膜炎等。

3.视束损害:病灶同侧视神经颞侧纤维和对侧视神经鼻侧纤维受损,产生病侧眼鼻侧偏盲,对侧眼颞侧偏盲,即对侧同向偏盲,伴有“偏盲性瞳孔强直”(光束自偏盲侧照射瞳孔,不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自另侧照射时则有对光反射)。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PPT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PPT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二 基本特征 肌肉:对称性肢带肌无力近端
晚期肌萎缩明显 与肌无力相一致的腱反射减退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神经肌肉接头: 主要累及眼外肌 延髓肌和肢带肌; 无肌萎缩; 特征为症状的波动性; 腱反射不受影响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周围神经: 对称性远端的感觉 运动 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尤其腱反射改变明显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一 机制 从大脑的运动神经元 到肌肉这一通路 任何环节病变 均可导致肌无力或瘫痪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二 部位与病变的关系
一电解质紊乱 1 低钾:
肢带肌无力呼吸肌及延髓肌 多不受影响 腱反射存在;补钾有效 发作性数小时~数天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2 高钾:
家族性; 发作性持续12小时;频繁; 肌无力常累及某一肌群; 可有延髓肌和呼吸肌受累;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2 多数性单神经病:
为多个不相邻的周围神经损害; 常见病因为糖尿病 结缔组织病 变等
3 单一神经损害:
多为局部病因所致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4 神经丛病变: 见于外伤 肿瘤或炎症等 臂丛损害:上部 下部 腰骶丛损害:
5 前根损害: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6 前角损害: 节段性特征;肌张力降低 反射改变 肌萎缩; 可见肌束震颤 多为远端无力; 也可能以近段为主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伴有疼痛或肌强直; 禁食 运动后或使用钾诱发钾敏
感性; 发作时血钾多正常或升高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3 副肌强直paramyotonia 诱因:寒冷 自发 特征:寒冷诱发
反常性强直活动后加重 常染色体显形遗传; 常伴高血钾或正常血钾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是一种医学诊断方法,通过对神经系统病变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神经系统定位诊断方法包括:
1.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分析:通过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感觉障碍、肌力减退、反射异常等,可以初步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2.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PE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直接显示神经系统病变的部位和形态,对于脑卒中、脑肿瘤、脊髓损伤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神经系统电生理检查:包括脑电图、神经肌肉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查,可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对于癫痫、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神经系统病理学检查:包括脑组织活检、脑脊液检查等,可以直接观察和分析病变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对于神经系统炎症、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应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地确定神经系统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

定性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高度重视疾病的演进过程
一高血压病人, 情绪激动时突发讲话含糊不清, 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半h来院时呕吐一次 检查: Bp180/120mmHg, 患者示意左侧头痛, 右侧中枢性面\舌瘫, 右侧上下肢肌力均2级, 右偏身感觉障碍 左基底节区出血可能性大
定性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高度重视疾病的演进过程
一老年病人患糖尿病\脑动脉硬化多年, 无高血压病史, 午睡后发现右半身麻木, 手&上肢轻度无力, 晚饭后家 人发现症状加重, 在社区医院静滴血管扩张药, 翌日晨 起发现讲话不清\偏瘫加重而来住院 检查: 右侧中枢性面\舌瘫, 右上肢肌力0级, 右下肢2~3 级, 右侧Babinski征(+), 右偏身感觉障碍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
11. 系统性疾病伴神经系统损害
▼ 许多内分泌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甲状旁腺
功能低下&糖尿病等, 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 疾病, 肝脏&肾脏病, 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 心肺 外科\脏器移植术中均可并发神经系统损害 ▼ 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神经系统症状分布广泛, 演变过程与系统疾病有密切关系 ▼ 可同时出现脑\脊髓\周围神经\肌肉\关节&皮肤损害, 或出现不同症状的组合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
10. 产伤&发育异常
▲ 围产期损伤: 常见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 轻症
病例可无症状, 中-重度病例出生后常见嗜睡\激惹\呼 吸困难\心律失常\痫性发作\姿势异常\角弓反张\瞳孔 固定&无反应状态等 ▲ 出生前数周或数月缺血&缺氧损害: 出生时或生后即 出现慢性脑病表现, 许多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是导致 脑瘫\精神发育迟滞的重要原因 ▲ 先天性神经肌肉疾病: 如婴儿型脊肌萎缩症\先天性强 直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或代谢性肌病&脑病\脊髓损 伤或畸形可出现松软婴儿综合征(floppy infant syndrome)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思路

二、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易疲劳是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临床特征,肌肉活动时无力加重而休息时恢复。在病史采集中病人也通常会诉及活动后疲劳的休息后缓解的病史。查体时应能显示易疲劳性肢体近端对称性无力,没有感觉丧失,重复性动作试验肌力下降,短暂休息肌力恢复;持续向上凝视造成上睑下垂;无力常呈极端近身体中央性的,肌肉形态正常,没有萎缩或肌束颤动,肌张力和反射正常。
3、运动和感觉缺损的模式。皮质损害累及面部、上肢和躯干,但不累及下肢。即使小的皮纸下损害也累及全部联合纤维,因此皮质下损害引起完全性半侧瘫痪,累及面部、上肢和下肢感觉。
4、视野缺损的表现。视觉通路大部分长度在皮质下,皮质损害一般不影响视觉纤维,视野缺损提示皮质下损害。
小结:神经解剖重要部位的疾病的特点
一、肌肉疾病
肌肉疾病往往引起肌肉近身体中央的对称性无力而无感觉丧失。例如当病人诉及双下肢或双上肢的近端对称性无力时,应观察或询问病人能否不用双手从轿车里出来,蹲下能否自行站起;或病人能否抱动小孩,能否抬起提起重物或者挑水等。值得注意的是肌病造成的无力很少局限于一侧,且真正的感觉障碍不应发生于任何局限于肌肉的疾病。体格检查中应可发现肢体近中央的无力,无感觉丧失,肌肉形态一般正常,没有萎缩和肌束震颤,肌张力通常正常或轻度降低,发射也正常或轻度降低。医.学.全在线
1、皮质损害的特殊表现。主侧半球皮质疾病最有帮助的症状是语言不能。非主侧半球皮质机能障碍常造成视空间障碍,病人常有忽略和否认意识。痫性发作几乎总是起源于皮质。
2、感觉缺损的类型。大多数初级感觉形式影响“丘脑”的意识而不需要皮质的感觉,因此有明显麻木、感觉丧失的提示为皮质下损害。皮质性感觉丧失更为精确,比如两点辨别觉,精确定位觉,实体觉,图形觉。
五、脊髓疾病

(完整word版)神经系统查体图文详解

(完整word版)神经系统查体图文详解

神经系统查体详解神经系统检查(一)一般检查一般检查主要是检查病人的意识状态。

通过与病人交谈并检查病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进行评价。

意识状态可分为以下几类:1.清醒状态(clear-headed state) 被检查者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良好,应包括正确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和人物定向。

当问诊者问及姓名、年龄、地点、时刻等问题时,被检查者能做出正确回答。

2.嗜睡状态(somnolence state) 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的一种形式。

指病人意识清醒程度降低较轻微,呼叫或推动病人肢体,病人可立即清醒,并能进行一些简短而正确的交谈或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但刺激一消失又入睡。

此时,病人吞咽、瞳孔、角膜等反射均存在。

3.意识模糊(confusion) 指病人意识障碍的程度较嗜睡深,对外界刺激不能清晰地认识;空间和时间定向力障碍;理解力、判断力迟钝,或发生错误;记忆模糊、近记忆力更差;对现实环境的印象模糊不清、常有思维不连贯,思维活动迟钝等。

一般来说,病人有时间和地点定向障碍时,即称为意识模糊。

4.昏睡状态(stupor state) 意识清晰度降低较意识模糊状态为深。

呼喊或推动肢体不能引起反应。

用手指压迫病人眶上缘内侧时,病人面部肌肉(或针刺病人手足)可引起防御反射。

此时,深反射亢进、震颤及不自主运动,角膜、睫毛等反射减弱,但对光反射仍存在。

5.浅昏迷(superficial coma) 指病人随意运动丧失,呼之不应,对一般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疼痛刺激如压眶、压甲根等有反应,浅反射消失,腱反射、舌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呼吸、脉搏无明显变化。

见于重症脑血管病、脑炎、脑脓肿、脑肿瘤、中毒、休克早期、肝性脑病等。

6.深昏迷(deep coma) 指病人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完全处于不动的姿势,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均消失,大小便失禁,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此时可有去大脑强直现象。

后期病人肌肉松弛,眼球固定,瞳孔散大,濒临死亡。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定 性诊断
本章重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特色, 并举例说明 2.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原则 3. 根据病因分类,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哪些疾病类型
神经系统疾病: 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疾病诊断可概括为3个步骤 ①全面占有 临床资料
用神经解剖学 采集详尽病史, &生理学知识, 细致神经系统检查 分析临床&相关资料, \必要辅助检查 确定病变部位
顶叶

皮层感觉障碍 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 破坏性病变 :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位觉丧失 。 刺激性病变 :部分性感觉性癫痫发作,如发作性蚁走 感、麻木感、电击感等异常感觉。 体象障碍 包括自体认识不能和病觉缺失。 右侧角回损害:自体认识不能,否认对侧肢体存在或 认为不是自己的 右侧顶叶缘上回损害:病觉缺失,表现为瘫痪无知症 。否认对侧偏瘫或幻多肢。
③弥漫性 侵犯两侧对称结构(脑\周围神经或肌肉) 代谢性&中毒性脑病 Guillain-Barré 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2. 确定病变空间分布 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系统性 ④系统性 病变选择性损害某些功能系统或传导束 如运动神经元病\亚急性联合变性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guillainbarr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系统性系统性亚急性联合变性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尽量用一个局限性病灶解释患者全部临床表现如果不合理或无法解释再考虑多灶性或弥散性病变可能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有时可指示病变性质例如一高血压病人突发后枕部剧烈头痛但无肢体瘫痪小脑出血可能性大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结核性脑膜炎引起显著icp时出现一或两侧外展神经麻痹通常是icp引起假性定位体征不具有定位意义并非所有定位体征均指示存在相应的病灶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可支持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检查未发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病人mri检查却意外地发现脑部病变临床完全被忽略的脑出血等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就可以确定病变部位或性质必要的辅助检查对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破坏性病灶导致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癫痫发作等癫痫发作伴视觉先兆等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大脑半球病变大脑半球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之言语困难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之言语困难
(二)后组颅神经病变
1、单侧病变 颅底病变(如鼻咽癌)、 斜坡肿瘤、脑膜炎等
2、双侧病变 Gullian-Barre综合征、 其他周围神经病
言语困难(构音障碍)
(三)延髓病变
1、血管病 如Wallenberg综合征
2、延髓空洞症 3、进行性球麻痹(运动神经元病) 4、炎症 脑干炎、局部炎症性疾病
言语困难(构音障碍) (四)小脑病变
神经系统疾 病定位诊断
言语困难(构音障碍)
一、定义和表现 1、为参与发音肌肉的瘫痪、
疲劳、肌张力异常 或工作不协调所致。 2、表现: 用词正确但发音不清晰。
言语困难(构音障碍)
二、原因分类 (一)肌肉疾病
1、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可能吞咽言语困难为 MG的唯一表现。
2、肌病 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
言语困难(构音障碍)
小脑蚓部病变: 吟诗状语言、爆破性语言 Charcot三联征
பைடு நூலகம்
言语困难(构音障碍)
(五)锥体外系病变 1、肌张力增高
缓慢、生硬、低沉而含糊。 如Parkinsonism、Wilson病、 苍白球-黑质变性等。
2、肌张力降低或不自主运动
如舞蹈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等。
言语困难(构音障碍)
(六)双侧锥体系病变 (假性球麻痹) 构音困难+病理性脑干反射 +咽部肌肉麻痹
(七)功能性失音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症状,如嗅沟脑膜瘤、蝶骨嵴肿瘤等 –眼部症状:病变侧常有视力减退或丧 失,眼肌麻痹及眼球突出。早期先有 视野改变,如中心暗点或中心旁暗点, 晚期则出现视神经萎缩
额叶损害表现
• 运动障碍
–瘫痪 –双眼水平协同运动障碍
• • • • • • •
额叶性共济失调 运动性失用 精神障碍 癫痫 运动性失语 异常反射 颅神经症状
• 视觉障碍
–一侧枕叶的完全性损害产生对侧同向偏盲伴
有黄斑回避 –外侧膝状体之后视道路损害所产生的中枢性 同向偏盲有如下特点 • 常为象限盲。 • 若为偏盲则有黄斑回避现象 • 不影响瞳孔对光反射 • 由于中心视野存在患者常不觉偏盲 • 不发生视神经萎缩 • 如果双侧枕叶损害可引起双眼失明,称为 皮质盲,其特点是瞳孔对光反射正常
表现为病灶对侧半身感觉异常,可有触或压 的感觉,常常为针刺、电击,偶为疼痛的感 觉异常发作 –这种发作虽可为癫痫的唯一表现,但多数只 是作为发作先兆,从一处向邻近部位扩展, 或扩展至中央前回运动中枢,最终表现为感 觉运动性局限性癫痫或扩展为全身性发作
• 体象障碍
–顶叶(特别是右侧)损害可以发生对身体结
• 运动障碍 –瘫痪:对侧肢体不完全性瘫痪,偏瘫或单瘫多见 • 中央前回上部受损产生下肢瘫痪 • 下部受损则产生面、舌或上肢的瘫痪 • 旁中央小叶损害可出现尿潴留 –双眼水平协同运动障碍 • 同向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下行的纤维交 叉到对侧支配桥脑的同名中枢 • 当此中枢受到刺激时,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 受损时向病灶一侧斜视
顶叶
• 顶叶主要结构包括中央后回, 是皮质的躯体感 • • •

觉中枢 顶上小叶为实体感觉分析区 主侧半球的角回为阅读中枢 同时顶叶通过联络纤维与额、颞、枕各叶发生 联系,并借胼胝体与对侧顶叶联系,此外在顶 叶深部还有部分视觉纤维通过 顶叶损害时可有以下表现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完整版本)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完整版本)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病史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
症状及体征
明确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逆向推断 查体及辅助检查 定位:同一症状在不同部位受损
的不同特点
神经系统疾病 的常见症状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躯干四肢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起止 行程 交叉
损伤症状
上升 1—2节段
Ⅱ 后角 ⅠⅣⅤ层
Ⅰ 脊神经节
痛温 粗触
刺激性症状:
感觉异常:在外界无刺激情况下出现异 常自发性感觉,如烧灼感、麻木感、沉重 感、痒感、蚁走感、针刺感、电击感、束 带感和冷热感等。
刺激性症状:
疼痛:依病变部位及疼痛特点分为
局部性疼痛:如神经炎所致;
放射性疼痛:如神经干、神经根及中枢神 经刺激性病变;
扩散性疼痛: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 另一分支;
单侧节 段性分 离性感 觉障碍
后根损害
后角损害
前联合型
双侧对 称性节 段性分 离性感 觉障碍
脊 髓 半 切 综 合 征
传导束型
脊 髓 横 贯 性 损 伤
延 髓 外 身型




单肢型



癔 病 性 感
觉 障 碍
周围神经
1、多发性神经病 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常伴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减退。
腱 、
Ⅰ 脊神经节 下肢、
关 节
躯干下部 传入神经
后根
周围突 中枢突
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侧丘系
中线旁 下橄榄核
之间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薄束
外 后索 内
T4~5
薄束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讲座题目: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讲座内容摘要:神经系统定性、定位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即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是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提供的线索,确定神经系统疾病损害的部位。

定性系统是为了确定疾病的病因,因不同类型神经系统疾病有各自不同的演变溃规律,根据病人主要症状体征的发展变化,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通常可对疾病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定位诊断:1、首先应确定病变损害水平辨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神经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还是肌肉系统(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以及是否为其他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如:脊髓前脚细胞以上的上运动神经元症状主要是:①肌张力②病理反射是否存在③腱反射是否亢进。

一些大脑病变,如右侧上肢瘫痪,考虑左侧大脑深部的中枢病变;大脑中动脉堵塞出现三偏症状;额叶损伤出现一些精神症状;运动性失语为优势额叶下回病变引起。

小脑梗塞出现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

外周神经病变如背神经、臂丛神经、腰丛神经、坐骨神经的病变,如腰椎椎间盘突出等。

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如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包括: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受累肌肉呈病态疲劳,呈晨轻暮重的波动性变化,疲劳试验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2、其次要明确病变空间分布,为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或系统性。

3、通常定位诊断要遵循一元论的原则。

4、定位诊断应高度重视病人的首发症状,可能提示病变的主要部位,有时还可指示病变的性质。

5、定位诊断重应注意的问题:并非临床上所有的定位体征均指示在相应的病灶;疾病在发病之初或进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体征往往不能真正代表病灶的所在;应注意患者可能存在的某些先天性异常;临床上经常遇到无任何病史、体征,但辅助检查确意外的发现确切的脑不病。

二、定性诊断:从病因学上分类1、血管性疾病:脑和脊髓血管性疾病起病急骤,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若年轻人考虑颅内动脉瘤,更年轻的考虑动-静脉畸形。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52页】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52页】
(nuclear ophthalmopligia)
• 对侧眼球运动障碍 • 脑干临近结构损害 • 分离性眼肌麻痹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核间型眼肌麻痹
(internuclear ophthalmopligia) • 前核间性眼肌麻痹 • 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 一个半综合症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核上型眼肌麻痹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2024/8/1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步骤
• 定位诊断
症状、体征 + 解剖
• 定性诊断 病史 + 辅助检查
临床诊断或 病因诊断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 1. 首先 , 应确定病变损害水平(中枢、周围) • 2. 其次 , 要明确病变空间分布(局灶性、多灶性、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 1.并非临床上所有的定位体征均指示存在相 应的病灶
• 2. 应注意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先天性异常 • 3.某些体征往往不能真正代表病灶的 所在 • 4.无症状体征的病灶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思考题
1.根据病变部位,躯体感觉障碍可分为那些类型 ?
2.失语症是如何分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何为核间性眼肌麻痹?可分为那些类型? 4.周围性面瘫不同部位面神经受累的临床表现? 5.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如何鉴别? 6.痉挛性瘫痪与弛缓性瘫痪如何鉴别? 7.试述单眼与双眼视力障碍常见于那些疾病?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不自主运动的定位诊断
• 旧新纹状体或/和丘脑底核病变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肌强直(rigidity) 运动不能(akinesia)

神经内科诊断口诀

神经内科诊断口诀

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判断公式(一)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三主征(二)脑疝颅内压增高征(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两侧瞳孔不等大+对侧肢体硬瘫+生命体征紊乱=怀疑小脑幕切迹疝颅内压增高征(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生命体征紊乱出现早+意识障碍出现晚=怀疑枕骨大孔疝(三)颅脑损伤 1.头皮损伤触诊有波动感+边界跨越颅骨骨缝至整个颅盖部=帽状腱膜下血肿 2.颅骨骨折“熊猫眼”征+鼻出血+脑脊液鼻漏+Ⅰ或Ⅱ脑神经损伤=颅前窝骨折脑脊液鼻漏、耳漏+耳出血、鼻出血+搏动性突眼及颅内杂音+Ⅱ~Ⅷ脑神经损伤=颅中窝骨折 Battle征(迟发性乳突部皮下淤血斑)+枕下部肿胀及皮下瘀斑+Ⅸ~Ⅻ脑神经损伤=颅后窝骨折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Ⅺ副舌下全 3.脑损伤神经系统检查(-)+脑脊液检查无红细胞+CT检查颅内无异常=“三无”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颅高压症状轻度偏瘫+失语+局限性癫痫=脑损伤局灶症状脑外伤史+一过性意识障碍(﹤0.5h)+逆行性遗忘+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三无”=脑震荡脑外伤史+昏迷时间较长+中间清醒期+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CT见多处点状出血点=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外伤史+持续性意识障碍(﹥0.5h)+神经功能障碍体征+头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及脑疝+CT检查=脑挫裂伤脑外伤史+意识障碍+瞳孔改变+眼球位置不正或同向凝视+去大脑强直+生命体征紊乱+锥体束损害=脑干损伤 4.颅内血肿轻度偏瘫+失语+局限性癫痫=脑损伤局灶症状智力障碍+精神失常+记忆力减退=脑萎缩症状脑外伤史+意识障碍(中间清醒期)+瞳孔改变+颅高压症状(头痛、呕吐)+神经系统定位体征+CT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梭形高密度影”=硬脑膜外血肿脑外伤史+进行性加深的意识障碍+颅高压症状(呕吐、躁动)+局灶症状+病理性呼吸濒死状态+CT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新月形高密度影”=急性硬膜下血肿3周以前的脑外伤史+中老年人+慢性颅高压症状+脑损伤局灶症状+脑萎缩症状+CT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影”=慢性硬膜下血肿(四)颅内肿瘤颅内压增高征+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及体征+CT或MRI显示有占位=颅内肿瘤(五)颅内感染患儿+发热+上感+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征(+)+脑脊液=化脑夏秋季+高热+意识障碍、癫痫、瘫痪+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日本乙型脑炎(六)周围神经病(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闭眼+不能鼓腮=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促发点(扳机点)+间歇性痛性抽搐突发突止=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麻痹+其他脑神经麻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四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蛋白-细胞分离+大小便正常=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七)脊髓病变病变节段以下的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触觉深感觉减退+对侧病变平面2~3个节段以下痛温觉消失=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s综合征)瘫痪肢体:肌张力↓+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尿潴留=脊髓休克青壮年+疫苗接种史+脊髓休克+肢体痉挛性瘫痪+脑脊液蛋白含量轻度↑=急性脊髓炎(八)脑血管疾病轻度偏瘫+失语+局限性癫痫=脑损伤局灶症状患侧一过性黑朦+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眼动脉交叉瘫患侧Horner征+对侧偏瘫=Horner 征交叉瘫发作性单肢轻瘫+眼动脉交叉瘫+Horner征交叉瘫+失语征=颈动脉系统附:失语症包括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Wernick失语(感觉性失语)、传导性失语、眩晕、平衡障碍+跌倒发作、一过性黑朦+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等=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老年患者+突然出现局灶脑功能损害症状+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缺血表现+短时间内(﹤1h)完全恢复+CT(-)=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注意:深穿支闭塞时内囊部分软化,仅出现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及偏盲)患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对侧感觉障碍=红核丘脑综合征眩晕、呕吐、眼球震颤+交叉性感觉障碍+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清楚+四肢瘫痪+双侧面瘫+仅剩眼球上下运动(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动作)=闭锁综合征(见于脑桥基底部梗死)中老年人+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安静状态下起病+一至数日内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症状及体征+CT示脑实质内低密度灶=脑血栓形成有栓子来源的基础病史(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严重骨折等)+骤然起病,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偏瘫、失语+CT检查=脑栓塞中老年人+长期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CT示脑部腔隙病灶=腔隙性梗死老年患者+高血压病史+TIA病史+偏瘫+病理征+CT未见到病灶=脑梗死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意识障碍、定位体征+CT见高密度影=脑出血附: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要点中老年或青少年+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无局灶神经体征+CT示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蛛网膜下腔出血(九)神经系统其他疾病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帕金森三主征”中老年人缓慢发病+运动迟缓(“面具脸”、“写字过小征”)+静止性震颤(“搓丸样动作”)+肌强直(“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姿势步态障碍(“冻结现象”、前冲步态、慌张步态)+左旋多巴治疗敏感=帕金森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张力改变:
如强直性增高(震颤麻痹)或降低(舞蹈症)或高低交替出现 (手足徐动症等)。

联带运动障碍:
减少见于震颤麻痹患者行走时双臂摆动消失; 增多见于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如握拳时颜面、躯干肌肉同时收缩。

锥体外系损害定位较困难,且无实际意义。一般来说:
1、苍白球和黑质损害 主要有震颤麻痹,苍白球损害愈重,肌张力增高愈显。 2、壳核及尾状核损害 主要表现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肌张力增高或多变。 3、齿状核和下橄榄核损节位于大脑半球深部,在侧脑室和脑岛之间,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及杏仁核。 豆状核分为壳核和苍白球; 壳核和尾状核称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状体; 它们与中脑的红核、黑质、延髓的下橄榄核以及小脑的 齿状核之间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从临床角度统属锥体 外系。其下行纤维主要有被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 状脊髓束及橄榄脊髓束。
三、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害的定位诊断


周围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 脊髓损害的定位诊断 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 小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间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的定位诊断 内囊损害的定位诊断 大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六)、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的定位诊断
Ⅰ、解剖简介
Ⅱ、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的特征 各种不自主运动(多动症) 肌张力改变 联带运动障碍
中央前回 4区 第1运动区 额上回、额中回后部 6区 (运动前区) 额中回后部 8区 (额眼运动区) 额下回的岛盖部和三角部 44区、45区 或称Broca区(运动性或表达性语言区) 额上中下回前部 9、10、11、12区与精神活动有关(额前区) 中央后回 3 1 2 区 第1感觉区 顶上回 5 7区 顶下回 缘上回 40区(运用中枢),角回 39区(阅读中枢) 距状裂上下两侧和邻近区域 第1视区(纹状区 17区) 18区 存在第2视区 19区 存在第3视区 41区 第1听区(大部分为外侧沟所掩盖) 42区22区 第2听区 (主侧第2听区相当于Wernicke区,损害后可产生感觉性失语)

枕叶:位于顶枕裂和枕前切假设连线的后方。 脑岛:埋于外侧裂深部。
大脑外侧面简图
(二)、内侧面和底面的沟和回
大脑内侧面:
胼胝体: 由联结左右两半球相应脑叶的有髓纤维组成矢状面略呈钩形。 由前到后: 胼胝体嘴、膝、体和胼胝体压部; 胼胝体沟 扣带回 穹窿回峡 海马回 海马回沟(也合称为穹窿回) 扣带沟 额上回内侧面 旁中央沟 缘沟 旁中央小叶 在顶枕裂之后主要结构有:距状裂 楔叶 舌状回
2、18、19区 称视觉心理区。刺激性病变引起成形幻视;破坏性病变
则丧失辨别大小、形状、颜色的能力。并有视物变形和视觉认识不 能(视觉失认),即患者不是失明,但丧失辨认物体或人物的能力。 可伴有失读症。
(五)、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亦称内脏脑或情绪脑。 包括海马、海马回、钩回、杏仁核、扣带回、部分脑岛、透明膈、穹窿 回峡、嗅区和额极的眶面。它们之间联系以及和脑部其它结构之间有广 泛的纤维联系,其机能十分复杂。损害后可表现以下症状:
(七)、内囊损害的定位诊断
Ⅰ、解剖简介(略) Ⅱ、内囊损害的特征 1、内囊全部损害时出现“三偏”综合征,即病灶对侧上运动神经元 性瘫痪,偏身感觉缺失和病灶对侧视野的同向偏肓。
2、内囊不完全损害时症状较局限。累及膝部和后肢前部时仅有面
舌及上肢为主的偏瘫,感觉障碍轻或无;累及后肢后部,则感 觉障碍严重,出现另一种“三偏”综合征,即偏身感觉消失,偏
大脑底面:
额叶: 嗅叶 (嗅球、嗅束、内、外侧嗅纹、嗅三角、前穿质等)。 直回 眶回 颞叶: 枕颞外侧回 梭状回
扣带沟 胼胝体沟
旁中央小叶
扣带沟(边缘支) 额 上 回 扣 胼 胝 带 体 回
顶枕裂
前旁嗅沟
海马沟 距状裂 海马回 穹窿回峡 嗅裂 侧副裂
大脑内侧面简图
(三)、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额叶
神经系统检查内容
一般检查-------意识状态 精神状态 脑膜刺激征 头颈部及躯干四肢检查 颅神经检查 运动系统检查 感觉系统检查 反射系统检查 植物神经系统检查 周围神经损伤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一、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二、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三、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害的定位诊断
(三)颞叶
1、颞叶前部 刺激性病变产生颞叶癫痫,主要为精神运动性发作,
也可以有大发作和小发作。沟回刺激性病变则可有发作性的幻嗅、 幻味,多系难闻气味,称钩回发作。可单独发生,或为精神运动 性发作的一部分,或为发作的先兆。破坏性病变产生以记忆力障 碍为主的精神症状,或伴有明显的性格改变和情绪异常。
2、Wernick区 损害后引起感觉性失语。 3、颞叶后部(37区)受损后产生命名性失语。 4、颞叶深部 累及绕过侧脑室下角的视幅射线,产生偏肓或象限肓。 5、其它
2、中央前回
刺激性病变产生对侧部分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破坏性 病变产生对侧上、下肢及面下部上运动神经元性轻偏瘫,但肌张力 降低,腱反射消失,常见者为单瘫。
3、Broca区 损害后引起运动性失语。 4、其它
额中回后部受损可产生两眼同向侧视障碍、强握反射及摸索动作。 额叶桥脑小脑束受损可出现共济失调。 旁中央小叶受损产生尿失禁等。
额下回下方形成岛盖区分为眶回、三角部和盖部; 在主侧半球,三角部和盖部合称Broca区; 在大脑内侧面,中央前后回延伸部分称旁中央小叶。


顶叶:中央后回、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
顶下小叶又分为缘上回和角回。
颞叶: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下回;
颞上回形成颞部岛盖,其尾部脑回称颞横回; 在主侧半球,颞上回后1/3部分称Wernick 区。
3、主半球角回 损害后丧失阅读能力(失读症)或书写能力(失
写症)。损害角回及颞枕交界区产生Gerstmann综合征,包括失 用、失写、失算、手指失认、左右不分。
4、其它
如偏身萎缩(营养中枢受损); 体象障碍—包括偏瘫失认、偏瘫失注、偏身失存、幻多肢症等。 (主要由非主半球的以角回和缘上回为中心的广泛病变引起)
1、嗅觉 钩回病变时可产生钩回发作。 2、情绪 损害后出现情绪紊乱和性格改变,双侧扣带回病变可出现淡漠 及缄默。 3、记忆 记忆障碍 4、性行为 损害杏仁核区出现性欲亢进,伴饮食过多及发怒反应。 5、植物性机能改变 影响心血管、胃肠道、瞳孔反应及体温调节等。 6、躯体运动 影响呼吸肌、骨骼肌、反射及进食动作等。
听觉中枢 Wernick区 22区 感觉性语言中枢 41、42区 视觉中枢 18、19区 命名中枢
大脑皮质机能定位简图(外侧面)
内脏调节中枢 (边缘叶)
运动中枢 感觉中枢
额叶 顶叶
距状裂
枕叶
颞叶
视觉中枢 17区
嗅觉中枢 (海马回沟)
大脑皮质机能定位简图(内侧面)
Ⅱ、大脑损害的特征
一般而言: 额叶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偏瘫,运动性失语及精神障碍; 顶叶损害主要表现为中枢性感觉障碍; 颞叶受损主要为感觉性失语及精神障碍; 枕叶受损主要为视野缺损等。
(二)、顶叶
1、中央后回
刺激性病灶可产生对侧感觉性癫痫,表现为对侧发 作性偏身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紧缩感等,每次数秒至数分 钟。破坏性病灶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以上、下肢远端较重, 主要损害关节位置觉、图形觉和实体觉。
2、主半球缘上回 损害后出现失用症,患者无瘫痪,但丧失完成
复杂而有目的的动作的能力。
眼 头 面 舌 肩 肘 腕 指 躯干 髂 膝 趾
尾状核 豆状核(壳) 带状核 豆状核(苍白球) 感觉纤维 外侧裂 视放射
丘脑
基底节与内囊示意图
Ⅱ、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的特征

各种不自主运动(多动症):
帕金森震颤、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肌阵挛、扭转痉挛等。 (可看作是皮质-锥体外系各种联系中断后的释放现象)
由于受损机制不同(如刺激性或破坏性),即使同一部位 病变,可表现不同症状。熟悉各脑叶不同机制损害所产生 的临床特征,有助于对大脑病变作出定位诊断。
(一)、额叶
1、前额叶(9-12区) 受损后现现精神症状,以意志、行为及智能
障碍为主,表现为情感淡漠,行为幼稚,懒散、不洁,随地大小便 或大小便失禁,极易冲动,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分析理解力 均差或呈痴呆。
顶叶
枕叶
颞叶 颞横回 感觉性语言中枢
运动中枢
(中央前回) 运动前区 4区
感觉中枢 中央沟
(中央后回) 3、1、2区 运用中枢 (缘上回) 阅读中枢 (角回) 39区
额眼运动区
6区 8区
额叶
9区 Broca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 44、45区 10区 12区 11区 6区
顶叶
40区
枕叶
19区 37区
颞叶 大脑外侧裂
颞上回平衡觉代表区刺激性病变,可产生眩晕性癫痫。 双侧听区受损时可有耳聋。 颞中回、颞下回后部、颞叶桥脑小脑束受损后,可引起对侧肢体 共济失调等。
(四)、枕叶
1、距状裂两侧(17区)
刺激性则引起相应视野内不成形的幻视,如暗点、闪光、黑朦等。 破坏性则产生相应区的视野缺损。但黄斑回避。 如仅损害楔叶,则有对侧同向下象限肓; 如损害舌回则有对侧同向上象限肓。 双侧17区破坏则引起双眼失明,但瞳孔对光反射正常,称皮质性肓。
Ⅰ、解剖简介
大脑
(cerebrum)
三面 背外侧面 内侧面 底面 额极 颞极 枕极 岛极 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岛叶
四极
五叶
大脑外侧面简图
边缘叶:由扣带回、扣带回峡、海马钩、海 马、齿状回 、胼胝体下区及终板旁回组成 ,在脑干周围共同组成一个环形边缘。
边缘叶
(一)、背外侧面的沟、裂和回

额叶: 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
肓和偏身共济失调(肌肉关节深感觉丧失),偏瘫很轻。
3、两侧内囊损害则出现假性球麻痹和强哭强笑。 4、因内囊与丘脑和基底节很接近,常可并发丘脑和基底节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