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导向下的现代企业内部效益审计研究国际内审师.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专业指南小组在1999年修订内部审计定义时对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问题存有争议,但最终还是把“帮助企业增加附加价值和提高经营效率”放在了首位,它刷新了1993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规定的“协助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其职责”的目标内涵。价值目标引导下的内部审计,应该将审计的重心从“查错纠弊”转向“增加效益”。

一、针对企业价值与企业效益的分析

1、企业价值。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理论,按照他的观点,一个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体现为价值链上每一个链节价值的实现以及链节之间衔接成本最小,同时,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价值链的形成集中在这些活动如何创造价值、什么决定成本,并给企业相当大的自由来决定这些活动的形成和结合。长时间维持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其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的竞争优势。基于这种认识,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三个基本战略,即成本领先、标歧立异和目标聚焦。20世纪90年代哈默和普哈拉德的“核心专长论”拓展了人们研究企业发展的思维,使企业管理者逐渐突破在传统企业理论的束缚下以单一的利润或成本为目标的经营理念,能力理论强化了人们关注企业价值问题的意识。约尔

M

思腾恩(Joel

M

Stern)等在《EVA挑战》(EVA

Challenge)中提出了保证EVA(经济增加值)实现的六大要素,即:(1)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以及合适的组织结构;(2)衡量体系、管理体系和激励体系;(3)深入到组织内核的奖励方案;(4)全面的培训计划;(5)首席执行官对EVA

项目的全力支持;(6)首席财务官和主计长的投入。我国著名学家郭咸纲

提出了“人+制度+创新的

G(General)管理模式”,侧重于优化组织管理模式的方式来提高企业价值,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G管理模式认为,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管理之本;制度是企业管理之法;创新是企业管理之源。贾春峰认为,重视企业发展战略,应关注这样的八个要素:(1)重视决策力研究;(2)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3)开拓合作竞争或协作性竞争的新路子;(4)确立双赢模式的双赢观念;(5)强化名牌创新战略;(6)重视企业文化战略;(7)企业形象战略;(8)重视服务增值和服务创新的研究。陈良华教授认为,整个企业管理就是价值管理,销售、市场、财务、生产管理都是围绕实现营销战略支撑的职能活动。价值管理除了财务管理之外还需要几乎整个企业所有部门的管理活动支撑。约尔·M·思腾恩等认为,创造公司价值的主要方法有三种,一是战略,二是组织结构和系统;三是设计方案和流程。

企业价值问题已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标志,现代企业已经把企业价值作为其经营行为之指南,企业管理者已不再执着地追求传统经营模式下的成本、利润等单一目标,而是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企业价值的增加。尽管现在人们对企业价值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但基本观念还是一致的,即:企业价值理念源自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求,它的产生背景是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气候之形成,无一不标志着产生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的不适当性,增加价值概念的形成,印证了现代企业是一组“不同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网络”这样一种学说,淘汰了“企业是一个一端连接着投入,一端连接着产出的黑箱子”这样的传统认识。增

加价值,要求企业经营者注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驱动要素,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共赢,以维护企业的生命力。

2、企业效益。

狭义概念上的经济效益将重心锁定在投入与产出关系上,即: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产出。“经济效益的概念,是由经济效果演变而来,确切的描述是:用尽可能节省的耗费生产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好的社会产品,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广西效益审计课题组,《审计研究资料》1992、4)。”

“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花费的活劳动消耗、物化劳动消耗同所得的有用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即通常所说的投入与产出之比(陕西省歧县审计局,《审计研究资料》,1992、5)。”而在我国近几年国家审计实践中强调的效益是个广义的概念,有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除了包含传统概念下的经济效益审计内容之外,还包括投入的节约性审计,产出的效果性审计及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审计等相关内容,效益的内涵和外延基本上与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的概念对接起来。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价值和企业效益概念中都包含成本、产出等关键要素,这是它们内在联系的纽带。只不过企业价值更加强调长期效益,而效益本身侧重于具体的经营结果或具体的项目成果。从这个角度理解,“帮助企业增加价值”框架下的内部审计,核心内容是效益审计。

二、企业内部效益审计的理论支持

日本的九保田音二郎教授主张,内部审计可以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以揭露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中发生的工作差错和舞弊行为等为目的;第二种形态,是以会计事项为中心,对工作差错和舞弊行为进行审计;内部审计的第三种形态,不像第二种形态那样仅仅针对会计事项,而是针对全部经营活动。其目的在于找出妨碍经营效益的问题所在,并采取改进措施。所以,内部审计也常被称作管理审计、业务审计或效益审计、责任审计。它是内部审计发展的

最高阶段。美国D

J

开斯勒、J

R

克劳开特对经营审计下了一个比较长的定义,即:经营审计是评价一个组织管理当局控制下的经营活动的效果、效率和经营的经济性,并将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报告给有关人员的有系统的过程。它的目标,是为评价一个组织的绩效提供手段,以及通过改进建议,提高该组织的绩效。经营审计要求评价实际成果与可接受标准的符合程度,并着眼于管理部门的计划和控制制度。制度的完善性以及符合既定方针和程序的程度,也要予以评价。在进行评价时,要求独立于被评价活动的人员,获得并评价他们认为经营活动的效果、效率和经济性有关的证据。审计报告向包括向那些需要知道审计人员效益评价和改进建议的有关人员传送信息。我国管理审计的倡者和积极的支持者王光远教授将由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的管理审计称之为内向型管理审计,公司部人员针对企业开展的管理审计称为“外向型管理审计”。按照他的观点,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

由此可见,内部效益审计是典型的“内向型”效益审计,其目的是帮助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