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解析
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原理
![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eca68a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7.png)
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原理一、引言平均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可以用于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来计算平均速度。
本文将介绍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原理及其相关知识。
二、实验原理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原理基于以下两个基本概念: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速度的单位通常使用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来表示。
2. 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所运动的平均速度。
它可以通过物体所经过的总距离除以所花费的总时间来计算得到。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在实验中需要准备一个直线轨道、一个计时器和一个测量距离的工具(如标尺或测距仪)。
2. 将物体放置在轨道的起点,并确保轨道是水平的。
3. 使用计时器开始计时,并立即将物体推动或释放,使其在轨道上运动。
4. 在物体到达轨道终点时停止计时。
5. 使用测量距离的工具测量物体在轨道上所经过的距离。
6. 记录物体所经过的总距离和所花费的总时间。
7. 使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将总距离除以总时间,即可得到物体在实验中的平均速度。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保实验装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避免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尽量使用精确的测量工具,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3. 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4. 注意物体的运动状态,避免因摩擦等因素导致速度的变化。
5.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五、实验应用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在物理学和工程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运动学中,可以通过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交通工程中,可以通过平均车速的测量实验来评估交通流量和道路通行能力。
六、总结通过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并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和应用速度的相关知识。
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得到有效的实验结果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装置的准备和稳定性,以及测量工具的精确度。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考点精讲+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考点精讲+练习学生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b12998ae2b160b4e777fcf5c.png)
实验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考点精讲【设计与进行实验】1.2. 实验器材及其作用:小车、长木板、木块、金属片、刻度尺、停表(或秒表).(1)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2)停表(或秒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下滑的动力)(4)金属片的作用(使小车终点始终在同一位置,控制小车运动的路程)3.实验装置①安装要求:倾角过大,会导致小车滑行速度太快,面的倾角;4.小车运动距离:从“车头到车头”、或从“车尾到车尾”的距离;5.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每次测量时,止开始下滑;6. 小车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判断:从斜面顶端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受非平衡力作用做加速直线运动,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7.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刻度尺要估读;【交流与讨论】8.误差分析:(实验误差主要来自于时间测量产生的误差)③小车没有从静止开始下滑,9.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10.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11.小车从起点、中点分别下滑的评估:①上半程、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具体关系为:上全下v v v >>,②下半程平均速度计算方法:212133t t s s t s v --==下,不能从中点开始下滑,原因是从中 点由静止下滑所测时间不等于下半程时间;12.能量转化情况:小车运动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转化为内能)。
【例1】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 拍摄一次,并测得s AB =5 cm ,s BC =15 cm ,则小球在BC 段的平均速度为,小球在AC(3(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 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 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2(选填“>”“<”或“=”).(5)实验过程中,由于小球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选填“陡”或“缓”)的方式,增加小球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6(7)完成上述实验后,某同学在斜面底端放置了一个小木块,想继续探究小球的动能与速“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可若再探究小球的动能与质量的关系,他应将质“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这样做的目的是(8)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小球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C)A. 小球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B. 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C. 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例2】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小车在A、B、C 三个位置的情形及其对应的时刻.(1(2)“直接”或“间接”)测量.(3(4(5)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v1,AB段的平均速度为v2,BC段的平均速度为v3,它们“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6)s AB,t AB,则v AB(7)实验中,由于计时不熟练,小车过了A“偏大”或“偏小”).(8)某同学为了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在B点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滑到C点的距离和时间来计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这种测量方法正确吗?为什么?若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9(10)实验结束后,有同学发现不同的同学测量出的平均速度不同,实验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考点精练一.选择题1.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分:秒]。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实验: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实验: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29c1c1910ef12d2af9e7ee.png)
《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探究题1.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_ m/s.(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 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2.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 实验原理是。
(2) 小红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下左图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在做 (选填“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
(3) 在下右图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尺(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 AB=____________cm;t BC=____________s;v AB=____________m/s;v BC=__________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__,是在做__________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选填“大”或“小”)。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https://img.taocdn.com/s3/m/c83a509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f.png)
02
熟悉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如计时器、测量尺、小车、斜面
等。
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包括如何设置斜面角度、如何
03
确保小车沿直线运动、如何准确测量时间和距离等。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学习如何正确操作实 验设备,确保实验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学习如何处理和分析 实验数据,包括计算 平均速度、分析误差 来源等。
02
| 1 | 100 | 20 | 5|
| 2 | 200 | 40 | 5|
03
04
| 3结果一致性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物体在相同距离内的平均速度基本一致, 说明实验结果具有一致性。
结果可靠性
通过多次测量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为5 m/s, 这个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培养观察和记录实验 数据的能力,能够准 确记录时间和距离等 数据。
02
实验原理
平均速度的定义与计算公式
平均速度定义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与该段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 均运动快慢。
计算公式
平均速度 = 总位移 / 总时间
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使用计时器和刻度尺
在一段时间内,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通 过的位移,同时用计时器记录时间, 通过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结果误差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人为误差和测量误差,这些误差可能导致 实验结果与真实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误差来源与减小误差的方法
误差来源
误差可能来源于测量工具的精度、实 验操作的手法、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多 个方面。
减小误差的方法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采用更精确 的测量工具、提高操作技能、多次测 量取平均值等方法。此外,还可以通 过改进实验方法和优化实验环境来减 小误差。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解析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d30fc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2.png)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解析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解析1、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v=s/t其中s为一段路程,t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探究平均速度的实验,注意两点: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2、进行实验(实验知识点及注意事项)注意事项:①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②计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
必须专人操作。
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 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
③让小车走得慢一点,路程适当长一点, 则测量的误差可以小一点。
④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 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①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
②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顶端。
标好起点,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计入表格。
③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 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1,记入表格。
④将小车重新放到顶点,重复测量两次,记入表格。
⑤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再测量三次路程s2和时间t2,记入表格。
⑥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算出各个速度,求出平均值,得到结果。
⑦整理回收器材。
3、实验结论①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②小车在不同的路段,平均速度不同,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于上半段速度,但不是二倍关系(v2③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可算出小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④小车在任意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都小于最末端速度。
⑤各小组的测量值不同:不是误差。
其原因是:一是斜面倾角不同,快慢不一;二是路程不一致,故得到的速度互不相同。
⑥减小误差的方法:A、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 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
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
专题01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题(解析版)
![专题01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c478400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5.png)
【解析】
(1)设全程路程为L,则小车运动的距离sAC=L,sAB=L/2
由题知,所用的时间tAC=2.6s,tAB=t2=1.8s,
则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AB=sAB/tAB=L/2/1.8=L/3.6
小车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vAC=L/2.6
(2)将金属片放于B处固定,重复步骤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同时将AB之间的s2、t2和计算出的v2记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间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记于表格。
(4)比较v1、v2、v3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5)收拾整理器材。
6.记录数据表格和结论;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
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m/s。
【答案】(1)刻度尺;(2)较小;(3)0.5。
【解析】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________.
【答案】(1)v=s/t(2)不是 (3)4.00 0.5 0.3 (4)大
【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v=s/t。
(2)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不等,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vAC(填“>”、“<”或“=”)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https://img.taocdn.com/s3/m/5be8873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d.png)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师讲解】实验实验⽬的:利⽤刻度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长⽊板、⼩车、⽊块、⾦属⽚、刻度尺、停表实验步骤:(1)如何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因为⼩车有⼀定的长度,测量路程时先标记车头所在位置,当车头到达⾦属⽚时,⽤停表测量⼩车运动全程所⽤的时间,⽤刻度尺测出⾦属⽚所在位置与标记位置的刻度差即为⼩车运动的路程,利⽤公式v=ts计算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1、把⼩车放在斜⾯顶端,⾦属⽚放在斜⾯底端,⽤刻度尺测出⼩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和后⾯测得和数据填⼊表中。
2、⽤停表测量⼩车从从斜⾯顶端滑下到撞击⾦属征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公式111t s v算出⼩车通过过斜⾯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2)如何测量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将⾦属⽚移到斜⾯⼀半的位置处,求出上半段路程;⼩车从斜⾯顶端滑下,⽤停表测量⼩车运动上半段路程所⽤的时间,利⽤公式v=ts计算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1、将⾦属⽚移⾄斜⾯的中部,测出⼩车到⾦属⽚的距离S 2。
2、测出⼩车从斜⾯顶端滑过斜⾯上半段路程S 2所⽤的时间t 2,算出⼩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3)如何测量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下半段路程等于上半段路程,⽤⼩车运动全程的时间减去上半段路程的运动时间,即为下半段路程的运动时间,利⽤公式v= 计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参考答案:(1)0.8 (2)2.2 (3)0.32 (4)0.29 (5)0.36数据分析:⼩车在不同的路段,平均速度⼤⼩ ,沿斜⾯下滑时,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参考答案:不同越来越⼤交流与评估:(1)为什么斜⾯的坡度不能太⼩也不能太⼤?斜⾯的坡度太⼩时,⼩车的运动速度过慢,甚⾄达不到位置就停⽌了运动;斜⾯的坡度太⼤时,⼩车运动过快,记录时间会不准确。
(2)⾦属⽚的作⽤是什么?为了使⼩车在某⼀位置停⽌运动,需要⼀个挡板,⾦属⽚起到了挡板的作⽤。
【八年级】平均速度的测量
![【八年级】平均速度的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058ec5d4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f.png)
【八年级】平均速度的测量【名师解读】八年级物理精品导学学案(北师大版)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调查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过程与方法体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询问指导物理宫殿1.正确使用秒表测量时间(1)认识秒表的功能键各种秒表一般有三个基本功能:启动、暂停和归零,如图3.4-1所示。
秒表的中间按钮是启动和暂停键,下一个按钮是归零键图3.4-1(2)如何给机械秒表上发条秒表分为机械秒表和电子秒表两类.电子秒表使用的是纽扣式电池,机械秒表在用之前要先给它上发条.上发条的方法是:旋动秒表中间按钮的顶端,听到“嗒、嗒……”的声音.在每次使用结束后应让机械秒表继续走动,以使发条放松.(3)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旋转;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4)秒表读数法首先弄清大表盘、小表盘每大格、每小格表示的时间.秒表的最后读数为小表盘读数与大表盘读数之和.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2用秒表测出物体在某路程上运动的时间,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利用了=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3.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例1】小明和同学们用棉线、磅秤、秒表、火柴、一盘新的蚊香、蚊香架等设备测量蚊香的平均燃烧速度。
他们设计了以下步骤。
请填写:(1);(2)将蚊香放在蚊香架上,点燃5分钟(即T1),如图3.4-2所示;(3);(4)使用公式=找到蚊香的平均燃烧速度,表达式为=下一步,他们将讨论;(5)根据蚊香燃烧的速度能否算出剩余蚊香还能燃烧多长时间?如果能,其字母表达式为t2=;(6)根据测量结果,你能计算出从晚上10点到早上6点需要燃烧多少盘蚊香吗?如果是,则字母表达式为n=图3.4-2请帮助小明和他的同学设计一个数据表,并填写要测量的物理量思路与技巧利用=,用棉线和刻度尺测出一盘新蚊香的长度,以及点燃一段时间后剩余长度,即可算出平均速度.然后又可根据t=算出剩余蚊香燃烧的时间.答(1)使用棉线和天平测量新蚊香的长度,如L(3)再用棉线和刻度尺测出剩余蚊香长度为l1(4)=(5)能t2=t1(6)能量N=或N=实验表格:学期目蚊香全长l(cm)燃烧时间t1(min)剩余长l1(cm)燃烧速度(cm/min)残余燃烧烧时间T2(分钟)每晚使用蚊香时每晚使用的t房间(分钟)蚊香数N(磁盘)数值【例2】(武汉市中考试题)在“测量汽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3.4-3所示的实验装置:汽车从斜坡顶部以刻度(分度值为LCM)从静态,图中的圆圈是车辆到达a、B和C时电流表的显示(数字分别代表“小时:分钟: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在实验中,为了便于计时,斜面的坡度应减小(填写“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cm;tbc=s;vac=m/s.图3.4-3(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填“大”或“小”)思路和技巧(1)速度的计算公式=;(2)斜坡坡度越大,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3)要回答的三个问题涉及三个不同的物理量,研究对象也不同。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4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 (解析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4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 (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c465a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0.png)
第三章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量一、单选题1.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A. 图中AB段的路程s AB=50.0cmB. 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 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 AC=32.0cm/sC. 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大D. 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若路程s1段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段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段的平均速度为v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小车沿斜面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B. 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3的时间t3,可以使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C点时停止计时C. 可以用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D. 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可以将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车头到达B点时停止计时3.如图所示为“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B. 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是C. 小车从A到C动能不断增加D. 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4.小明家距学校2.4km,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他以4m/s的速度行驶到刚好一半路程时,自行车车胎被扎破了,他只好停下来找修车师傅修车,补胎用了8min20s,接着又以6m/s的速度到达学校,则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A. 4.8m/s.B. 5m/s.C. 2.4m/s.D. 4.8km/h5.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所用的测量工具除了停表,还需要用到的是()A. 天平B. 量筒C. 弹簧测力计D. 刻度尺6.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
第三章 第3-4节 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测量
![第三章 第3-4节 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68d344ed5ef7ba0d4a733b47.png)
课程解读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②初步了解瞬时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③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使学生体会实际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减速运动过程,建立解决运动问题先画示意图明确物理过程的习惯。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②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正确、实事求是的记录测得的数据的作风,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重点、难点:重点:正确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应用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基本技能:会用钟表测量时间。
常考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中考中约占2—3分。
知识梳理1.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表示的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用v 表示平均速度,用s 表示路程,用t 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t s v。
瞬时速度:汽车在一般的公路上行驶时,驾驶室的速度计(汽车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计的特点:在不停的摆动)显示的是汽车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子弹或炮弹冲出枪口或火炮口时的速度。
物体在极短时间内的速度(即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就叫做瞬时速度。
确定瞬时速度的方法。
(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2. 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原理:t s v。
● 实验器材:停表和刻度尺● 实验过程: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 拓展: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汽车或火车的平均速度为了安全,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可以在操场进行。
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讲解
![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5de2b2c58fb770bf78a559c.png)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2.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均速度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s vt =要点诠释: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要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 =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速度1. “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B .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C .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D .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D【解析】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兔子和乌龟的平均速度相等;因此ABC 说法正确;D 的说法错误。
3.4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3.4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2fa6f5ce4028915f804dc2ac.png)
v t vt x 5 2 2 v v 3 t总 6 t 2
例3、一列长为l的队伍,行进速度为v1,通讯员从队尾以速 度v2赶到排头,又立即以速度v2返回队尾,求这段时间里队 伍前进的距离。
解析:若以队伍为参照物,则通讯员从队尾赶到排头这一 过程中,相对速度为(v2-v1);再从排头返回队尾的过程 中,相对速度为(v2+v1)。则
汽车的速度:
s2 72km v2 36km / h 10m / s t2 2h
因为v1 =v2所以运动员和汽车一样快.
下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 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 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 )
图8
5、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 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 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 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 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 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小明说得对,虽然每个小时都是通过了 80km,但是每个小时里面的每一分钟通过的 距离是可以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前十几分钟 可以快一点,后二三十分钟开慢一点,总之 一个小时内通过80km就可以。
实验原理:
V=s/t
实验器材:
长木板 木快 挡板 小车 停表 (玻璃板) 刻度尺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练习使用停表) 2、安放斜面和挡板; 3、测量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4、测量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5、求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6、整理器材。
【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 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 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 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 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5fbdf0ee83d049649a665812.png)
测量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在机械运动单元中属于重要内容和知识点,在中考中也占据较高地位。
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测量平均速度考题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如何设计并选择实验方法,实验中对各物理量的测量等知识。
2.中考题型分析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3.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一:平均速度测量有关问题◆典例一:(2017·深圳)(1)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情形,如图所示,小车从位置A 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 ,所用的时间为2s ,则小车从A 到B 通过的总路程为 cm ,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 。
【解析】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由图读出小车前端在B 位置与A位置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两示数之差等于小车的路程;图示两钟表示数之差为小车的运动时间;已知小车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解: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 ,小车由A 到B 通过的路程:s=90.0cm-10.0cm=80.0cm=0.800m ;小车的运行时间t=2s ;小车的平均速度:s m sm t S V /4.02800.0===;故答案为:80.0、0.4。
【答案】80.0、0.4。
【考点】速度及其计算。
★考点二:平均速度测量实验探究问题◆典例一:(2017•来宾)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滚到C 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第4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与反思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第4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b755ae8ff00bed5b8f31da5.png)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知识点平均速度的测量1.课前准备.停表、卷尺、小红旗.2.引入新课.找一些或者描述一些跑步及裁判计时时的照片.问:同学们,想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平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哪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v =ts ,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所走过的路程和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今天我们就用尺子和表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3.钟表.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 ,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 ,甚至是10-6s 或更小.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4.分组实验.(1)分组,每组至少6人.(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 的路程,每隔10m 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争抢.)(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5.数据处理.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6.写出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跟进练】1.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追上了它前方450m 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 ( A )A .5m/sB .10m/sC .15m/sD .20m/s2. 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 .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 兔子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3. 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的速度之比是( D )A.3∶2 B.3∶1C.3∶4 D.4∶34.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C )A.甲图和丙图B.甲图和丁 C.乙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8. 一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0.5 h行驶了8 km,最后用5 min行驶1000 m.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4m/s ,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6 km/h=4.44 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4.25m/s .常见的速度单有米/秒(m/s)、千米/小时(km/h),是由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而且这两种单位的“进率”不同,因此在单位变换时,分别把分子和分母按各自“进率”倍数扩大或缩小,但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变换都是适用的.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教学视频见课件.【素材积累】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3.4 平均速度的测量 同步基础练习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2024年)
![3.4 平均速度的测量 同步基础练习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2024年)](https://img.taocdn.com/s3/m/d9067e7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3.png)
3.4 平均速度的测量同步基础练习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单选题1.小蒋同学参加体育测试,下列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A.铅球成绩为70m B.立定跳远成绩为10mC.200m跑步用时29s D.跳绳1s跳100次2.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且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
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B.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C.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3.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B.甲、乙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C.在10~20s内,以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是静止的D.在0~20s内,乙同学的平均速度为10m/s4.某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他在5s末的速度是8.4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0.2m/s,则本次比赛中,该运动员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10.2m/s B.9.3m/s C.10m/s D.8.4m/s5.如图是小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时,拍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4.5cmC.小球在DF段做匀速直线运动D.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6.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认真操作和记录结果,就能避免误差B.误差就是实验操作中的错误C.用正确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D.测量中错误是不可以避免的7.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平均速度的测量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平均速度的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47d7e8211711cc7930b7161f.png)
【解析】 (1)通过图中的“手表”,可计算出时间。(2)通过速度和时间可计算路程。
解:图甲时间 tl=1 点 20 分 图乙时间 t2=1 点 25 分
汽车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t=t2-t1=5 min= h
隧道长:s=vt=30km/h× 【答案】隧道长约 2.5km.
h=2.5km
2. 汽车从甲城开到乙城,用了 5 小时,开始 2 小时走了 60 千米,中间休息 1 小时,后 2 小 时走了 120 千米,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 假如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途休息,在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时,将休息时间也加在总时 间内
度相加起来再取平均值。即平均速度和速度平均值不同,故 v=
已知:v1=4m/s v2=6m/s 求:v 解:设全路程为 s
为错误解答。
v= =
=
=
=4.8m/s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答案】B
4. 图中所示的为测平均速度时某次实验过程中所纪录的时间及测量的距离,则小车通过全
通讯员速度大小不变。在整个过程中队伍前进了 3L,根据以上条件我们可以求出
()
A. 通讯员走的总路程 B.通讯员的速度 C.队伍的速度 D.通讯员用的总时间 【答案】 1.C 2.B 3.A 4.A
=36 千米/时 【答案】36 千米/时 3. 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 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
6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4 m/s
B.4.8 m/s
C.5 m/s
) D.6 m/s
【解析】
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应该用整个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注意:不能把各个平均速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e93836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a.png)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在给定时间内的位移,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并验证平均速度的概念。
实验原理: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段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与所花费的时间之比。
即: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实验材料:-直尺-移动目标(如玩具小车、推车等)-时钟或秒表实验步骤:1.在平坦的地面上,用直尺标出一个起点和终点,并记录两点间的距离。
2.将移动目标放在起点上,并准备好时钟或秒表。
3.以起点为基准,开始计时,并让移动目标尽可能快地到达终点。
4.在移动目标到达终点时,停止计时。
5.记录所花费的时间。
6.计算移动目标的平均速度。
实验数据:起点距离:1.5米时间:5秒实验结果:位移:1.5米时间:5秒平均速度=位移/时间=1.5米/5秒=0.3米/秒实验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物体在给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在这个实验中,移动目标在5秒内移动了1.5米,因此平均速度为0.3米/秒。
实验结果验证了平均速度的概念。
实验误差:在这个实验中可能存在误差。
首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能无法精确地将移动目标放在起点上,从而导致位移的误差。
其次,使用手动时钟或秒表进行时间测量时,由于人的反应速度和机械误差,也会引入时间测量误差。
另外,地面的摩擦力等其他因素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概念。
在实验中,我们测得了移动目标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为0.3米/秒。
这个实验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平均速度的概念,还对测量和运用物理量的方法进行了实际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中存在误差,所以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加强实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78e1b0dbd64783e09122b55.png)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班级:姓名: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学会简单的实验报告
4、会用公式v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实验原理
v
三、实验器材
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木块
四、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要通过的路程s1 ,填入表格。
4、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1 的时间t1,填入表格。
5、根据测得s1 和t1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6、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到斜面中部的距离s2 ,填入表格。
7、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填入表格。
8、根据测得s2 和t2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2。
路程时间平均速度
s1 = t1 = v1 =
S2 = t2= v2 =
S3 = t3 = v3 =
五、实验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六、讨论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请将结果填入表格。
3、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 驶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 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 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 每一根长25 m ,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 多大?
解:s=25m ×(25-1)=600m t=1min=60s v=s/t=600m/60s =10m/s
例6. 巧选参照物,简化解题过程
一队士兵以V1=2m/s的速度匀速前进, 队伍长L=1200米;通讯员骑马以 V2=10m/s的速度匀速从队尾奔向队首传 达命令,到达队首后立即掉头以原速返 回,求通讯员往返一次用了多长的时间。
以行进着的队伍为参照物,则通讯员与队伍同 向前进时他相对于队伍的速度为
4.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 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 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 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5.通过计算 下半段路程S3= S1-S2和 下半段时间t3=t1-t2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 度v 3。
金属挡板
S1
t1
S2
t2
金属挡板
S1
s3 t3
t1
S3=S1-S2= 0.3
t3= t1- t2= 1.5 V3= 0.2
(3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 是怎样的?整个路程和上半段路程的速 度相同吗?
【分析与论证】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 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整个路程比上半段路程的速度大
注意: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
时,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上的平均 速度? 答:不同路段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分析实验
(1)比较小车在3个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大小;
≠ (v2+v3 )/2
?
v1 (填“=”或“≠”)
(2)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 指明是哪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答:不同路段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附加实验
测小车做减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用玻璃板和木块支一个小斜面, 使小车从小斜面上滑下,并在长木 板上继续滑行,最后停止,测小车 在长木板上继续滑行做减速运动的 平均速度。
S2
t2
【设计表格】
路 S 1= S 2= 程(m) 运动时间(s) t1= t2= 平均速度(m/s) V1= V2=
S3=S1-S2=
t3= t1- t2=
V3=
实验数据:
路 程(m) S1=0.6
S2=0.3
运动时间(s) t1=4
t2=2.5
平均速度(m/s) V1= 0.15
V2= 0.12
整个运动时间
l l t v2 v1 v2 v1
则队伍在这段时间相对地面前进的距离s为
l l s v1t v1 ( ) v2 v1 v2 v1
例5:运动员用10s跑了100m,汽车在2h内
行驶了72km,那运动员和汽车哪个快呢?
s1 100m 10m / s 运动员的速度: v1 解: t1 10s
实验:测平均速度
复习提问:
(1)小车做什么运动? 答:变速直线运动。 (2)怎样表示小车运动的速度? 答:平均速度。 (3 )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答: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 用秒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由公式 v=s/t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 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
返回时相对于队伍的速度为:
则他两次跑完队伍长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往返一次公用时间为:
s
4、分析运动图像
s
o
v
静止
t v
o
匀速直线运动
t
o
匀速直线运动
t
匀变速直线运动
o
t
例: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甲、乙两运动物体 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A ) A、 v甲 > v 乙 B、v甲 < v乙 C、v甲 = v乙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汽车的速度:
s2 72km v2 36km / h 10m / s t2 2h
因为v1 =v2所以运动员和汽车一样快.
下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 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 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 )
图8
5、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 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 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 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 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 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小明说得对,虽然每个小时都是通过了 80km,但是每个小时里面的每一分钟通过的 距离是可以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前十几分钟 可以快一点,后二三十分钟开慢一点,总之 一个小时内通过80km就可以。
实验原理:
V=s/t
实验器材:
长木板 木快 挡板 小车 停表 (玻璃板) 刻度尺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练习使用停表) 2、安放斜面和挡板; 3、测量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4、测量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5、求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6、整理器材。
【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 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 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 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 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v t vt x 5 2 2 v v 3 t总 6 t 2
例3、一列长为l的队伍,行进速度为v1,通讯员从队尾以速 度v2赶到排头,又立即以速度v2返回队尾,求这段时间里队 伍前进的距离。
解析:若以队伍为参照物,则通讯员从队尾赶到排头这一 过程中,相对速度为(v2-v1);再从排头返回队尾的过程 中,相对速度为(v2+v1)。则
补充:题型分析
1、对平均速度公式的理解 例1:一个物体作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 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解:
x x 2v1v2 v x x t v1 v2 2v1 2v2
例2:一个朝着某方向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 速度为v,紧接着t/2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2,则物体在这段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