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代码:0824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造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国防军工事业等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能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实验能力,掌握基本测试技术、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独立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实力雄厚,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和轮机工程3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拥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拖曳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设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转化一等奖2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5项。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领域代码:085223一、培养目标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培养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领域范围及研究方向介绍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主要覆盖范围和研究内容如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该方向主要研究海洋平台设计与建造、海底管线设计与施工、立管设计与安装、井口设计与安装、桩基设计与施工、单点设计与建造、铺管设计与施工、吊装设计与施工、装船设计与施工、平台拖航工艺和平台就位工艺等。
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该方向主要研究船舶流体力学、波浪力学、悬空海底管线流固耦合分析、立管的流固耦合分析、FPSO的动态响应分析和浮式平台的动态响应分析等。
海洋油气工程:该方向主要研究海洋钻井技术、海洋完井技术、海洋采油技术、海洋油气集输技术、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
三、培养方向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2.海洋工程流体力学3.海洋油气工程四、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五、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28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5学分备注:对跨学科报考的学生或同等学力录取的学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门。
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说明:1.选修课程由导师根据学生培养方向选定,且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可以选修我校其他工程领域的课程或工学硕士课程;在职培养也可以选修由学校与企业协商确定的其他课程。
2.学位论文及相关学术成果要求,按学校及学院相关文件和规定执行。
085223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085223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第一部分概况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本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是典型的需求导向型应用学科,涉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程领域,围绕水上交通运输、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安全防御和海洋环境保护等装备研发中的工程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
学科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新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开发与设计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性能、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性、可靠性与完整性、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舰船振动冲击与噪声预报控制、海工装备与建养关键技术、工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船舶与海洋工程试验技术、船舶机舱自动化、动力装置控制技术、水下信号处理技术、绿色船舶技术、新材料在船海工程上的应用等科学技术问题。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宽广,含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三个二级学科,自设绿色船舶与环境保护二级学科,呈现出十分鲜明的交叉学科特征,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安全保障技术、材料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环境控制技术等现代工程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本学科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面对社会发展需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
○1从单一满足需求向需求诱导和需求管理转变;○2从被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变;○3从单纯实现产品功能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4运行控制从相对静态信息化向实时信息化转变;○5从分散独立系统向综合一体化系统转变。
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创建于1946年,是我国第一批学位授权学科。
其中,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1978年开始招收攻读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方向的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被国际拖曳水池会议(ITTC)接受为成员单位,1997年批准为交通部重点学科,2001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轮机工程学科前身为船舶内燃机学科,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依照颁布的博士学位学科目录调整为轮机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批准为交通部重点学科,2001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水声工程2000年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硕士)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Marine Structures(学科代码:082401 学位授予类别:工学硕士)一、培养目标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掌握本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能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实验能力,掌握基本测试技术、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本学科的科学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
二、学科简介及主要研究方向大连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建设立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坚持围绕“培养最理解船舶的造船人”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创新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的拔尖人才。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17 人,其中教授 7 人,副教授 6 人,讲师 4 人。
本学科师资队伍围绕新概念船型、水下机器人、深远海探测器设计等关乎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向,积极开展了理论研究和装备研发工作。
学科拥有完善的实验教学基础设施体系,包括船舶设计实验室、循环水槽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船舶结构力学实验室、船舶振动实验室等多个学科实验室,结合大连海事大学的教学实习船队、航海模拟器等教学设施,实验条件达到国内大学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为培养高水平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人才奠定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理论与方法2、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性能3、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水动力性能4、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制造工艺技术5、“绿色”船舶与海洋工程6、无人海洋航行器技术三、学制及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学制的 2 倍(含休学)。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简况表
必 修 课
选 修 课
全 日 制
附件 4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 简况表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大连海洋大学 代码:10158
工程领域
名称:船舶与海洋工程 代码:0824
填表日期:
2018 年 5 月 20 日
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 2018 年 4 月 15 日
1
1. 课程设置情况表(请按本领域最新培养方案填写。其中:①、②请在对应栏目 打“√”;③可依据“课程论文”、“笔试”、“笔试+课程论文”等实际情况填写。 )
许志远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笔试
√
否
船舶管理概论
√
√
32
2
√
笔试 笔试+
√
是
7
海上交通工程
√
√
32
2
√
课程 论文
√
是
8
船舶与海洋工 程伦理 学术规范教育 与实践 专业实践 自然辩证法概 论 马克思主义与
√
√
16
1
隋江华
√
课程 论文 课程 论文 √ 课程 论文 课程 论文 课程 论文
√
是
9
√
√
1
√
√
是
10
√
√
8
√
是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2480英文名称Ship and Marine Engineering一、领域简介(包括概述及领域范围)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决定国家兴衰的基本因素之一。
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专属经济区,这一被称为“蓝色国土”的区域约为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是我们中华民族未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
海洋开发将是二十一世纪重要的研究发展领域,也是世界各国争夺的另一主要战场。
船舶与海洋工程是我国海洋防卫与进行海洋探测、开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是一个涉及领域广泛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涉及机械、电子、控制、数学、力学、声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基础学科领域,同时涉及武器平台、战术运用、兵器构形系统结构系统、动力推进及能源系统、制导系统、战斗部、发射系统等诸多专业学科方向。
而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方面相对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技术的发展,首要的是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目标1.以在职人员为主,主要是为船舶和水中兵器技术领域的研究院、所、基地、工厂等企事业单位和工业部门,特别是为承担国家重要型号研制任务的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我国船舶和水中兵器领域技术的发展提供动力。
2.掌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掌握船舶和水中兵器领域技术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主要培养单位四、研究方向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的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学分不少于22学分,学位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是文章引言部分的组成部分,旨在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进行简要介绍和概览。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是一门与船舶和海洋相关的学科,它致力于培养专业人才,使他们具备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独立研究能力。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涵盖了船舶结构与材料、船体动力学、船舶设计与制造、海洋工程与资源利用等多个领域。
该专业针对培养学生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旨在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专业人才。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理论基础,深入了解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前沿进展和发展趋势;二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三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多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四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国际竞争中有所建树。
总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旨在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创新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科研实践,毕业生将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船舶制造、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工程设计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组织架构,并且能够使文章更加清晰和易读。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本部分将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进行概述,介绍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2. 正文:本部分将详细介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的学科背景和专业培养目标。
2.1 学科背景:本小节将讨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的学科背景,包括该学科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与相关领域的联系。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并且有实质性内容,需要真实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专业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培养具有高度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
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有关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
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学科专业结构设置
1、基础性理论课程:大学物理、数学分析、几何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机械原理、流体力学、材料力学、力学、光学、电磁场理论、海洋物理、海洋动力学、港口海岸工程、海洋调查与测量、水力机械、水声学等。
2、专业基础课程:船舶动力学、海洋结构力学、船舶舵机设计与驾驶、船舶声学、船舶结构力学、船舶结构设计、海洋机械、海洋技术装备、海洋环境与工程、船舶与海洋新技术等。
3、实践性课程:力学计算、设计和分析、船舶装备制造、海洋调查
与测量、水声测量和计算、海洋设备调试与试验、船舶造价评估、港口及
海岸工程建设等。
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硕班)2017版本科培养方案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硕班)2017版本科培养方案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lan for Specialty in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Bachelor+Master) (2017)专业名称船舶与海洋工程主干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Major Naval Architecture andOcean Engineering Major Disciplines Naval Architecture andOcean Engineering计划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Duration 4 Years Degree Granted Bachelor of Engineering最低毕业学分规定一、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Ⅰ Educational Objectives &Requirement s(一)培养目标(1)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关注当代全球和社会问题,具有质量意识、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
(2)具有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服务和管理等工作所需的较扎实的数学、力学等基础知识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知识。
(3)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与建造实际问题的较强能力,具备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础与初步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
(4)熟练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相关研发、设计、制造过程所需的软硬件技术。
(5)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主动适应学科发展和渗入其他学科领域的意识。
Educational Objectives(1)Students will be healthy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and possess a high level of professionalism, a goo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They will focus on global and social issues, and have sense for quality, environment and safety. (2)Students will master basic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mechanics et.al.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that needed for jobs in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such as scientific research, engineering design, technical service, management, and so on.(3)Students will have strong capabilities to solve the actu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using the learned knowledge comprehensively, and will have the basis and preliminary experien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n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4)Students will master the necessary software and hardware technologies in the process of R&D, design, manufacture for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5)Students will have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 expression ability, team work spirit, creative way of thinking and realistic spirit,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will have a good sense of fit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actively and infiltrating to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二)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教育部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教育部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一、引言工程硕士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动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制定了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旨在促进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工程领域先进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从事高水平的科研与工程实践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
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和参与国际工程合作与竞争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学术课程工程硕士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开设相关的学术课程。
这些课程包括工程基础理论、工程设计与实践、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实践与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爱好,工程硕士教育还提供专业选修课程。
这些课程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科研实践工程硕士教育注重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
学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撰写科研论文或工程报告,培养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
3.导师制度工程硕士教育实行导师制度,每位学生将配备一名导师。
导师将负责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科研指导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科研计划,保障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取得成果。
4.学位授予工程硕士教育在学生完成学业的基础上,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学生须在导师指导下,撰写一篇符合学位要求的学位论文,并经导师和专业评审组书面评审通过,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第3卷 第 4 7 期 20 0 8年 8月 文章 编 号 :6 17 5 (0 8 0 —1 00 1 7—9 3 2 0 ) 40 8 —3
船 海 工 程
S P&OCEAN HI ENGI NEE NG RI
Vo . 7 NO 4 13 .
管 理 的经验 。同 时 , 在工 作 中也 有 一 些 教训 值 得
总结 。近年 来 , 随着 我பைடு நூலகம்国船 舶 与 海 洋 建设 事 业 的 飞速发 展 , 对人 才需 求 的量 与 质 都 有 了极 大 的提
制 , 今 后 的发 展趋 势 , 是 目前 尚未 见 有 系 统 是 但 的、 针对 T程 硕 士研 究 生 培 养 特 点 的质 量 保 证体 系 成果 推 出 。为顺 应 工程 硕士研 究生 教育 _作 的 [ 发 展趋 势 , 讨论船 舶 与 海 洋 工 程领 域 工 程 硕 士 研 究 生培 养 与教育 的实 际 问题很有 必要 。
高[ 。交 通学 院T 程硕 士学 位教 育 已经 步入新 阶 3 ]
段, 在培 养 方案 和教学 计划 的制定方 面 , 在教学 组 织、 论文指 导和论 文答 辩 的组 织与 管理 的过程 中 ,
1 交通 运 输 工程 硕 士培 养现 状
武 汉理 工大 学 是 一所 理 工 综 合 型 大学 , 有 具 较大 规模 的工程 学 科 与 较 强 的 师 资力 量 , 年 来 近 积极参 与 工程硕 士 的培养 并 为此做 出 了积极 的贡 献 。交通 学 院船 舶 与海洋 工程 专业 作为 国家级 重 点学科 , 武汉 理 工 大学 最 早 开 展 工 程硕 士 研 究 是
量 保 证 体 系 的 主要 研 究 内 容 和 取得 的成 果 。 在确 保 教 学 质 量 而 又 不 影 响工 作 的前 提下 , 合理 制 定 和实 施 工 程 硕 士 的 培 养 方 案 和 教 学计 划 , 立 、 建 完善 船舶 与海 洋 工 程 领 域 工 程 硕 士 研 究 生 培养 质量 管 理体 系 。 关 键 词 : 舶 与 海 洋 ; 程 硕 士 ; 究 生 教 育 ; 量 保证 船 工 研 质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2)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2)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2)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较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需求。
通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能够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从事研究、设计、管理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1.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在入学后需修读相关的专业课程,包括但不限于海洋工程基础、船舶设计与制造、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学生需通过考核,获得相应学分方可毕业。
2.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在学期间需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通过科研训练和实践活动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还需完成一定的科研论文发表,并参与相关学术会议的交流与讨论。
3.实践训练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需参与实践训练项目,并根据实际情况撰写实践报告。
实践内容包括工程设计、实验室实训、工程实习等。
4.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需撰写一份学位论文,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研究工作。
完成后,学生需要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以取得学位证书。
三、培养方案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为2年,具体培养方案如下:第一学期:- 海洋工程基础- 船舶结构与材料- 船舶动力学第二学期:- 船舶设计与制造- 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船舶操纵与导航第三学期:- 船舶电子与自动化- 船舶海洋工程安全- 浮体与海洋系统工程第四学期:- 海洋工程计算与仿真- 船舶与海洋能源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项目管理第五学期:- 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 科研训练与实践活动第六学期:- 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通过以上培养方案的实施,学生将全面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和创新工作的能力。
四、培养质量评估为确保培养质量,学校将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估体系。
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学习情况、科研成果、实践能力等方面,评估结果将作为学生毕业与否的重要依据。
2019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的前身造船系是1959年4月18日受海军委托而创建。
经刘颖、程天柱、郑际嘉等船舶领域知名专家以及一批批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而发展至今。
1980年,造船系改名为船舶工程系,1984年改名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系,2008 年4月8日,正式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分别于1981年、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第一批有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1995年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1998年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1990年获轮机工程硕士授予权,200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船舶和海洋水动力实验室获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筹),2010年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教育厅组织的会评和现场论证。
2013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同年,湖北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院士工作中心-基础技术分站在我院成立。
2013年,学院与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建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同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列入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学院现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2个本科专业;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下工程三个硕士点和博士点。
目前学院有教职工50人,其中名誉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32人,在校学生1千余人。
学院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省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30余项。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193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一、培养目标I ・ Program Objectives培养适应我国21世纪发展需要、具备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建造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交流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研究、设计、制造、检验、使用、管理等领域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
2012研究生培养方案_船舶与海洋工程修订版
附件五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24 学科名称:船舶与海洋工程类型:学术研究型一、研究方向1. 结构振动噪声控制2.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强度与安全性评估3.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环境载荷4. 海洋再生能源装置与船舶螺旋桨设计与性能计算5. 复合材料船艇6.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注:补修课的学分按原课程学分的一半填写。
对学术活动的要求:参加3次以上由导师安排的学术活动,并作一次以上的学术报告。
课程编号说明:1、第一位用S表示硕士生课程;2、第二、三位表示学院,第四、五位表示系,不设系的学院第四、五位填写―0‖;3、第六、七、八位表示顺序号;4、第九位表示开课学期(C表示春季学期开课,Q表示秋季学期开课)。
院(系)审核意见: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教授委员会)签字:签字:日期:日期:附件六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0111001Q课程名称: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结构力学开课院系: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张岩桂洪斌先修课程:船舶结构力学适用学科范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时:36 学分:2开课学期:秋开课形式:课堂授课+实验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200字左右)船舶计算结构力学是结构力学分析的数值方法,是计算杆件及复杂结构的应力、位移及振动问题的通用计算工具,是进行结构优化设计的技术基础。
通过研究计算结构力学的基础理论,实现以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为对象的数值计算,进一步可作为有限元软件学习的基础理论。
课程要求掌握数值计算方法和编程计算。
课程主要内容:(1000~1500字)内容包括变分法、加权残值法、平面及空间问题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结构动力分析有限元法、非线性有限元法、弹性稳定问题有限元法、薄壁结构中的有限元法及并行算法,有限元图形处理和计算结构力学的一些进展。
1 变分原理4学时变分原理是力学分析中的重要数学工具之一。
能量法、有限元法、加权残值法等力学方法都是以变分原理为数学工具的。
本章简单介绍变分和泛函,作为后续学习的数学基础。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部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二OO七年三月二十一日目录一江苏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二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2.结构工程………………………………………………………………………………3.流体力学………………………………………………………………………………4.工程力学………………………………………………………………………………三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研究生课程目录汇总表……………………………………四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注:每门课程所在页数参见第页研究生课程目录汇总表)江苏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江科大校研〔2006〕143号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和教育部教研〔2000〕1号文以及江苏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现对我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培养方案修订如下:一、培养目标我校硕士生培养的总体要求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能”为基本出发点,以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形成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
具体要求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作风。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应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3.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我校硕士生实行学分制,在校学习期限一般为二年半,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其余为学位论文工作时间,在籍年限累计不超过6年(从入学至毕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说明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说明一、指导思想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要适应世界航运发展趋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防现代化建设以及上海航运中心建立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2、学校应成为知识与技术创新的主体,学校的主要功能由单纯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教学内容要突破传统专业设置的界限,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学科交叉的鲜明特点。
培养具有“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人才。
4、从单纯“教学”向全面“教育”转变,重视个性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5、加强大概念下的工程实践,包括设计、施工、管理、环境和市场。
二、学制四年.三、培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现代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系统设计、研究、生产的基本知识及从事该行业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主动适应学科发展和渗入其他学科领域的意识和能力。
四、基本要求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较好的科研论文(报告)撰写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
3、具有从事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方面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5、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五、课程体系的构成及学时分配比例整个课程体系由基础、人文、计算机应用、外语、体育、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等组成,共分四个模块。
1、“两课”包括德育课,总学时287,由课内192和课外实践两部分组成,军事理论36,课内外各18,其余结合军训进行。
另设置2门经济管理类和2门人文社科类选修课。
2、基础模块包括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
除保留较强的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外,增加了生物和工程材料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领域代码:085223
一、培养目标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培养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领域范围及研究方向介绍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主要覆盖范围和研究内容如下: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及油气装备设计制造:该方向主要研究海洋平台设计建造及安装、单点设计与建造、海管设计与施工、海洋油气装备设计与制造、现代船舶设计理论与方法、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与疲劳分析等。
海洋工程流体动力学:该方向主要研究船舶流体力学、波浪力学、悬空海底管线流固耦合分析、立管的流固耦合分析、FPSO的动态响应分析和浮式平台的动态响应分析等。
海洋岩土工程:该方向主要研究隔水导管及桩基设计与施工、锚泊系统设计与施工、钻井平台插拔桩设计与分析、海底管线设计与施工、水下井口设计与安装、海底滑坡等。
三、培养方向
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及油气装备设计制造
2.海洋工程流体动力学
3.海洋岩土工程
四、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五、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28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5学分
六、课程设置
备注:
对跨学科报考的学生或同等学力录取的学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
门。
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说明:
1.选修课程由导师根据学生培养方向选定,且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可以选修我校其他工程领域的课程或工学硕士课程;在职培养也可以选修由学校与企业协商确定的其他课程。
2.学位论文及相关学术成果要求,按学校及学院相关文件和规定执行。